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出自_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5 0
  1. 在古代时期时,对于士子来说“蟾宫折桂”究竟是意味这什么呢?
  2.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是什么?
  3. 关于蟾宫折桂诗句
  4. |品 古|“钱眼”儿里看科举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都是指科举高中,至少中进士,即能参加殿试。

蟾宫本指月亮。古人认为月亮中有一座清冷的宫殿一广寒宫,宫殿边上有一棵巨大而神奇的桂树,一只***以桂叶、桂花、桂皮为原料在这里日夜捣药。

那么月宫为什么又叫“蟾宫”呢?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出自_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续汉书天文志》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昧,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因为偷吃了不死药,背叛了丈夫而遭天帝惩罚,化其为蟾蜍的。

因此后世便以蟾蜍、“银蟾”代表月亮,在当今传世的战国、秦汉时期的石刻图案中,我们就常常能看到蟾蜍的形象。“蟾宫”即由此得名。

折桂在我国科举时代指代的是登科及第。

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武帝曾问他“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自此,后世便有了“折桂”之语。唐温庭筠有“犹喜故人先折桂”之句。此外,古代中状元又称“题仙桂籍”。

在《王魁负桂英》的爱情故事里,王魁得中状元后,以敫桂英为娼女,不配作自己的夫人,便不再回桂英书。桂英作感伤之诗曰:“上国笙歌锦绣乡,仙郎得意正疏狂。谁知憔悴幽闺客,日觉春衣带系长。”可为“仙郎”之注脚。

所以,这枚花钱既可祝颂登科及第,也可祝颂婚姻。因为封建科举时代,“及第”多与婚姻相联系,有些地区直接把男子结婚称为“小登科”,视新婚的幸福仅次干中状元。

钱币背面的“雁塔题名”也是一个典故,指在新科进士们要统一在大雁塔内题名留念。雁塔,是唐代长安(今西安)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十更把雁塔题名视大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毛笔题在墙壁上。

在古代时期时,对于士子来说“蟾宫折桂”究竟是意味这什么呢?

中国古代,士子是对年轻男子的一种美称,一般专指学子或读书人。士人真正走入华夏的主脉络是在战国初期。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

《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

《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阙,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盖隆万之间,士子尺寸功令,宋人注疏之外一步不窥。”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

《文选·沉约》:“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辄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复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复赖此。’”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是什么?

“花钱起源于西汉,清末民初都有铸造,这种钱其实是货币文化的一种衍生物,可以说是古代的纪念币,有不少与科考高中有关的"吉语钱"。” 陈晓友表示,像这枚花钱上的“独占鳌头”图案,也是古代科举取士制度的生动写照。明清时,有亲友会将这样的花钱挂在小孩帐前,用于激励小孩学业精进,将来能金榜题名。

陈晓友告诉记者,在这些与科考有关的花钱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枚清康熙年间的“状元及第”花钱,边缘有龙纹等暗刻花纹。清代花钱以官炉占据为主,地域包括云、贵、川、苏等。这枚清代“状元及第”花钱,就是苏炉花钱,其上有“状元及第”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中间为方孔。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第一名的称谓。在古***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考生佩戴这些带有美好祝愿的花钱于胸前或腰际,以此求顺。此类花钱是明清江苏读书人求功名的实物见证。”

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科举吉兆银饰丰富多彩陈晓友介绍,除了花钱外,扬州地区所佩戴的科举吉兆银饰也是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包括帽饰、挂饰,锁片、文房用品等。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主题银饰为例,状元及第、二甲传胪、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独占鳌头、蟾宫折桂、魁星点斗、一路连科等在不少银饰上都能看到。“像这一魁星独占鳌头帽镇中的"奎星",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陈晓友告诉记者。

“其貌不扬的***,被古人赋于美好寓意"蟾宫折桂"意为旧时科举考试。相传,嫦娥偷吃后羿之仙丹飞升月宫,先为蟾蜍后折月中之桂才羽化成月宫之仙,借此预祝考生们蟾宫折桂。”

陈晓友介绍,还有螃蟹属于壳甲类,壳甲谐音科甲,科举时代常被读书人讨口彩,又因螃蟹时常用两只大螯夹住东西,取其谐音“二甲”, 清代进士二甲第一名传称为“传胪”,所以螃蟹又被赋予了“二甲传胪”的吉庆寓意。因此,***、螃蟹也常被应用到镇纸、挂饰等配件中。

关于蟾宫折桂诗句

雁塔题名:雁塔: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内题名,指考中进士。

蟾宫折桂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雁塔题名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品 古|“钱眼”儿里看科举

1. 折桂蟾宫动魄魂,出自哪首诗

全诗:

折桂蟾宫动魄魂,

回眸一笑饱含春。

寒窗独耐三千日,

浴火凤凰终至尊。

折桂蟾宫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即月亮之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2. 蟾宫折桂,雁塔题名什么意思

都是指科举高中,至少中进士,即能参加殿试。

蟾宫折桂

释 义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雁塔题名

释 义雁塔; 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内题名,指考中进士。

出 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唐代故事。新科进士在曲江会宴后,常题名于雁塔。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於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於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 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小小花钱看科举

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若欲从富庶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承传至今、历久弥新的制度文化遗产,科举考试无疑是最为人所熟识的一种。古老的中国亦因发明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办法并为西方国家借鉴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而被尊为考试的故乡。此后,科举虽多沐风雨,却仍实行了1300年之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并因此造就了一个科举社会,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中国封建社***以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困扰,追求社会公平。受此影响,中国社会至今仍有解不开的“考试情结”。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因此,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历来花钱是作为古钱币的一个分支。按其用途大致可以为古钱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可作为厌胜(厌伏其人,咒诅取胜)、佩饰、玩赏、游戏、撒帐、洗儿、吉庆、卜卦、殉葬、赏赐、凭信、镇库、纪念、祝寿、挂灯、上梁、系包裹、镇水、性教育等方面之用途。花钱的题材图案和铭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正因为如此,科举文化就深深地反映在花钱中。大量的花钱都带有科举文化的内涵,科举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宋代为例,宋代进士地位大异于唐代,只取瞩名及第,就能“释褐”授官。于是,科举制或者科举带口促成了士大夫官僚的崛起,构成唐宋社会变迁的主题之一。宋代奉行“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的原则,向全社会各阶层开启了科考及第、出仕为官的门禁。诚如南宋戴表元所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祜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倘将这一数据与范仲淹断齑画粥、欧阳修欧母画荻等经典故事相匹配,确实印证了贫寒之士由科举入仕而终成名臣的现实可能性,彰显出宋代科举的相对公平性。以致有学者把宋代称作“科举社会”。

自太祖朝起,宋代就实行解试,省试与殿试的***考试制。士子先在地方解试中取得举人资格,再赴中央省试去考进士。省试录取后还有皇帝殿试环节,旨在将取士权收归入主,杜绝唐代那种座主考生的私门关系。惟其如此,宋代殿试虽流于程序,一干仪式却庄重荣耀,让中举进士亲身感受到皇恩浩荡。首先是唱名赐第,也称“传胪”,由司仪宫殿上从头名状元起依次高声唱名,传达至殿外听榜的省试考生。南宋杨万里有诗道: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

我们从花钱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场景,如清代喜报三元花钱,正面为喜报三元四字。所谓的三元指的是: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三元及第。

据欧阳修说,解试通过率“百人取一人”。省试举人与录取进士的人数比,宋太宗朝算高的,也达65比l。可见“秉笔者如林,趋选者如云”,但***考试一路闯关,最终蟾宫折桂的***儿,纵非万里挑一,却也相差不远。故为人们称颂。

尽管科举考选绝非通途,但“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寒素之家若想改换门楣,官宦之族倘欲世代簪缨,除去金榜题名,别无可行之路。科举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宋代进土地位大异于唐代。只要唱名及第,就能“释褐”授官,从而实现民间谚语说的“有官便有妻,有妻便有钱,有钱便有田”的富贵梦。

而民间传颂的状元郎被唱名时那种无与伦比的荣誉感与睥睨一世的超爽劲:“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也难怪鼎鼎名臣韩琦敢于轻忽嗤笑赫赫名将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儿!”这在花钱中也表露无遗。如同以下几枚花钱中所表现的:“连中三元,早生贵子”花钱、清“独占鳌头”背“一品当朝状元及第”苏炉花钱以及清“文星高照”背“状元及第早生贵子”苏炉花钱等等,这些吉祥含义表达了人们对于读书人的祝福及期盼。

进士及第唱名之日,即脱下布衣,称为“释褐”,赐赏袍、笏,象征脱离了平民,踏上了仕途。接着,皇帝御赐新科进士簪花聚宴,表示祝贺。《钱塘遗事》说,登科及第有“五荣”:“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总之,即便平民子弟,通过寒窗苦读,一旦高中进士,也能跻身官僚队伍。科举制就这样对整个社会潜移默化起着价值导向,以致朱熹也拿孔圣人来调侃:“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科举文化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乃是“五子登科”,说的是五代时有一个人叫窦禹钧,官居右谏议大夫,他热衷于办教育,同时,十分重视家教。因此,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很有出息。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从而形成了五子登科这个成语。花钱中亦常有关于“五子登科”的内容,如清“五子登科”背吉祥花钱母样、清代“五子登科”背鱼化龙图花钱一枚等。

在科举文化中,最著名的神仙是“文星”即“魁星”,为十八宿之一。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宋张元干《感皇恩·寿》词:“绿发照魁星,平康争看。锦绣肝肠五千卷。”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魁星”亦常出现在花钱之上。

科举社会是指科举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举影响无所不在的社会。由于科举考试在教育、文化、政治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大,而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尽管它有明显的局限性,但1300年的封建统治对它仍“欲罢不能”。科举考试正是以其漫长的存在时间和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而所谓花钱,花外有钱,花钱交织,别具一格,各种图案,意趣盎然,精妙非凡,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活动的场景。因此,科举制度不可避免的在花钱纹饰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花钱在钱币史中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值得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探究

关注

艺术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