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认识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5 0
  1.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2. 孔子说:做好这3件事,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3. 论语中君子三戒是指哪3戒啊
  4. 君子有三戒体现孔子什么观点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少年时戒的色,不仅指女色,还包括喝酒、玩乐等五色,对现代来说则还有电脑游戏、歌舞狂欢等,过度的纵欲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损耗元神,为自已的中、老年时代留下病根。

壮年时戒的斗,并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想打垮人家,而让自已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会种下冠心病的之类的病根。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年人戒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都觉得,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虽说这一说法有些偏颇,但这方面的故事确也有很多。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孔子着重论述了君子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青少年血气未定,心智不够成熟,过于放纵容易消耗自己的体力,更容易放下很多错误。青春期,大概是一个年轻人在二十岁以前的年龄段,青春期为什么危险?生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在人的大脑发育方面,关于欲望这一部分已经完全成形,就是说成人所能够有的欲望,诸如名、利、权、情,青少年都可能都会追求,但是关于控制欲望的这部分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为了欲望犯下很多错误。

在青少年时期,要学会与欲望抗衡。与欲望抗衡的过程是很多人的成年礼。当你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且跟自己的欲望和谐相处的时候,你才是真正长大了。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壮年人血气方刚,气血旺盛,这时候要特别注意跟别人发生争执。

人在壮年时期,要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欲望,规划好自己的事业、生活以及人生,将一腔热血用于对社会、人生有益的事情上。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老了,发现自己的精力也不旺盛了,也没那么争强好胜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别贪心。

人生的每一个时期所需要面对的心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君子三戒。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要心存敬畏。

“畏天命”:要敬畏天命。

“畏大人”:要敬畏那些比你位高权重的人。这不是谄媚,而是因为这些人定有过人之处。

“畏圣人之言”:要尊重前人所说的至理名言。

要注意,孔子说的“畏”,并不是“信”,他的意思并不是让人一概接受。做事情的时候,心存考量顾虑,这叫作“畏”。

君子三畏中畏天命,天命并不是命运,更不是宿命,而是世间的道与理。

小人与君子相反,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狎”指亲昵而不庄重的样子,这句话是说的是小人从心里是轻视领导的。

“侮圣人之言”,则是说拿圣人的话开玩笑,侮谩、不在乎、轻视圣人说的话。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人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和法律,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则。如果心中没有敬畏,那么就会缺失底线,人伦道德也会消失不见。

孔子说:做好这3件事,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论语中君子三戒是指哪3戒啊

孔子《论语·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三戒,既是 养生 指南,更是精神修养之道。

“色”,《说文·卪部》:“色,颜气也。从人,从卪。”

色”在汉语中本来是指 “颜色”,引申指人的脸色、表情。

年轻的时候, 人的性情没有稳定下来,这个时候应该警戒它表现在脸色上。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 “喜怒不形于色”,这既是 养生 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更是处世之道。

据《谷梁传·僖公十九年》记载:“梁亡。自亡也,湎于酒,*于色,心昏,耳目塞。”

色字,在此又引申为 “美色”。

古人造字用意极深,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少年的时候,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血气并不平稳,非常容易被奢华的外表、纵情的享乐所迷惑,然后误入歧途。此时, 养生 的重点便在于保精蓄元气。

少年之时,戒之在色。这里的色,不仅是男欢女爱的情欲,也是声光色影的物欲。

庄子》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欲望过多,人就会缺少智慧与灵性,成为障碍。

少年戒“色”,其实就是是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不沉溺于外物,学会自律,只有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心中有戒,行有所止,人生方得长久。

人至壮年,身强气盛,事业心强,责任大,压力也大,极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产生无原则的争斗行为。

壮年之时,戒之在斗。这里的斗,不仅仅是殴斗,也是暗斗。

暗斗,往往比殴斗更厉害。比如职场中、商场上为了职位、利益而勾心斗角。不仅消耗脑力,更伤害身体,失了和气。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

保持乐观的心情,才能保证肝脏气机的调达。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逃不过一个“斗”字。

好勇斗狠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因为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常常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永远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坐井观天。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有智慧的人,从不会在意一时的输赢。依照规则竞争,输赢都要有风度和气度。即使不如别人,也绝对不会心生怨愤,而是选择默默努力。

“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壮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只有放下无谓的攀比心、胜负欲,才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人到老年,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

老年之时,戒之在得。得,指 “贪得”,所贪者可能包括名誉、 地位、财物等等。

不只是有权有势者,即使在普通生活,也广泛存在贪恋小便宜,或者爱攀比自己工资多少、自己儿女工作优劣,或是逢年过节子女为自己送什么礼物等现象。而过于在乎一些小利小得,贪婪无度,就会损害元气、损身折寿。

当身体、精力都与青壮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若仍强欲多得,则必须勉力为之,精力不逮,自然有损身心。

学者李泽厚对 “得”的解释又在 “贪婪”之外, 加上了 “保守”。他认为老年人的通病往往是安于现状, “保守自满自足而不求进取”。

人不能抗拒身体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

当精力和性情都衰微了,更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能消极保守,畏缩不思进取。

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

纵观人生,道阻且长。

戒,《说文解字》言“警也”,

本义就是警戒、防备。

戒色者,明白长远,养仁。

戒斗者,懂得低调,养义。

戒得者,心平气和,养智。

孔子的人生三戒,

虽过了千年,

但依旧是做人的准则。

心中有戒,

行有所止,

方得长久。

君子有三戒体现孔子什么观点

《论语》中的君子三戒: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的三戒章,是今人辨析原始儒家血气观念的重要文本依据,其具体训诂,历来较少异议。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论语·季氏》

“季氏”篇共十四章,前三章孔子的言谈与当时鲁国的政治情势有密切关系,集中反映了孔子对政治权力逐级下移这一状况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治国主张。以下数章主要是有关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这里多记录了孔子以数字作出归纳的人生戒示,于简明生动之中见出内涵的深刻。

本篇还记叙了孔子命其子鲤学诗与礼的情况,通过一个独特的镜头,再次反映了孔子关于“诗”与“礼”的见解。而从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中,又能见出他对理论的真诚。文中陈亢叹美孔子在教育上对其子无偏私之心,实质上,无论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还是人伦主张,决定了孔子必然有如是态度。

《论语·季氏》——“三戒”章

“三戒”章讲“血气”,从“血气未定”到“血气方刚”,再到“血气既衰”,建构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血气”模型。孔子如何疏通“血气”与法度之间的紧张?在生命成长的时间之流中,“血气”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到德性的修炼,这种生命展开的规律性是孔子深刻的发现。

“血气”从“未定”(《列子》所谓“飘溢”)到“既衰”(《列子》所谓“体将休焉”),德性却可能因之而由衰败到丰盈。“血气”与“德”之间的这种建设性的关系,让“血气”之渐衰的过程因为具有正向的意义而化解恐惧,得以安顿;也让德性的淬炼之路因为未来尚有向上提升的空间而始终怀有希望

人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的生理欲望,这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孔子认为,先天的自然决定了人的“血气”所禀。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到了老年,血气衰竭;血气未定,则好色(不仅是女色,一切以外在形式引诱人的事物都是色);血气方刚,则好斗;血气衰竭,则贪得:这是自然规律,自然造就了欲望的对象,造就了欲望本身,也造就了人的自然属性。

当然,承认是一回事,如何对待则是另一回事。孔子虽然承认人生各个阶段都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欲望,但孔子的目的则是告诫我们随时要警惕自己,要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引发向善的力量,求仁而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