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肉跳的意思是什么,惊惕肉瞤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5 0
  1. 2021-02-15大小青龙汤概述小结
  2. 胞睑振跳简介
  3. 肤润简介
  4. 筋惕肉瞤什么意思
  5. 《伤寒论》——大青龙汤
  6. “痉证”是什么?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病机解——麻黄包白虎

我们说这个大青龙汤你要分辨的话,在麻黄汤证的框架里面你要去找,"三干"或者是"三烦",就是眼睛干,鼻子干,嘴巴干;就是所谓的"烦躁",所以心烦或者是手足烦都可以。

惊心肉跳的意思是什么,惊惕肉瞤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放姜枣的大青龙汤会让人狂汗脱阳。

麻黄发汗的感觉是一阵热,白虎发汗的感觉是一阵凉,大青龙汤的汗就是黏黏的,继续发的,大概一下不会很多的样子。

他说"一付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就是临床上面第二帖大青龙汤喝到死人的,还是蛮容易见到的,所以,这个重要的是要,喝到刚刚好。

他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如果你没有被那么重的寒气包住而你用了大青龙汤,你一喝下去就脱阳了,就会"厥逆,筋惕肉瞤"。“筋惕肉瞤”的话呢。如果遇到大青龙发过头,基本上我们是用真武汤来收拾的。

大青龙汤一用之后,就会有这种排尿不顺畅,小便清清白白、滴滴答答这种现象会出现,那个感觉其实有点是,好像你在尿尿,可是你如果不看的话不知道自己尿完了没,就是那地方木木的,笨笨的,这样的应该情况呢,就用真武汤来收工。

倪海厦院长他说,如果是一个人比较虚,不能耐受这么多麻黄的话,他是用三味药来代替麻黄,他用的三味药是荆芥、防风、浮萍啊。荆芥这味药,它是一味把血液中的风邪逼出来的药;防风呢,是应该把肉里面的风邪逼出来的药;浮萍呢,是一个在人体的最表层开汗孔,让汗流出来的药。

7.8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如果已经是什么少阴病,就不适合用大青龙汤了。如果果真有一个人他的太阳很强很强撑得住呢,就是他真的没有掉到少阴去,那他就会体会到一种“身重乍有轻时”的感觉。

小青龙汤概述

7.9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我们一般《伤寒论》讲到心下都是指胃。只有这个地方的"心下"不是胃,是指肺里面。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里面死水越多,它的邪气就越会全部都聚集在肺,这个人的咳嗽就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样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会特别好用。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咳到你平躺下来会咳得更凶。它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你的肺里面是死水嘛,然后遇到了病邪,它开始变成稀稀的痰,然后顺便把它排掉,所以你咳的时候,大概会有那种,白透明的痰或者是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然后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面,很快就会化掉。

那如果说小青龙汤如果带黄痰,小青龙汤可以加石膏啦。

小青龙汤有些药味都可以换掉,半夏也可以拔掉,然后麻黄也可以拔掉,就是,这个桂枝、甘草、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个才是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

小青龙汤它当然不会是一个发汗剂,它就是说用一种方法,让这个肺里面的水邪能够转一个地方然后排掉,那才能发挥小青龙汤的作用。

小青龙汤也不是多能久吃的药,小青龙汤吃完一两帖之后呢,接下来就用《金匮要略》条文里的苓甘五味辛夏仁汤收工比较好。就是小青龙汤去不干净的那个肺里面的痰,那个方子还能去得蛮干净。

你们如果在家常得到小青龙汤证,就是咳嗽这样,一感冒就咳嗽、狂咳嗽这种,你们不妨呢,用半夏独大小青龙汤法;那这样子副作用就非常低。

2021-02-15大小青龙汤概述小结

此条讲使用大青龙汤时的鉴别,主要是与少阴证的鉴别。

关於第39条,各家解释不一。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条反映的是使用大青龙汤的另一种情况,即太阳病无汗烦躁,表邪入里而未入之时,如果没有少阴病,也可以使用大青龙。脉缓而不紧,是表邪开始入里,皮表的紧张开始有所减弱的反映。因表邪开始入里,皮表不再紧张,故身体不再疼痛,但开始发重。但表邪仍为完全入里,正气仍在与邪气相搏,正邪出入表里,故虽身重却乍有轻时。特别强调无少阴病,是因为少阴病也可能出现身重、烦躁等类似大青龙汤证的症状。

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是言大青龙汤可治疗水气病。脉浮缓、身不痛、重而乍有轻时,是水气弥漫但尚未漫布全身的表现。因水性沉,故至一处则一处沉重,但尚未漫布全身,故乍有轻时,身体也没有水气充盈带来的紧张感故不痛,脉也见浮缓。胡老此说是根据《金匮要略》中大青龙汤治疗溢饮的条文而来,也有一定道理。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到大青龙汤可以治溢饮。溢饮的症状,在金匮中的描述基本如第39条所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胡老联系溢饮来解释此条文似较为合理。但溢饮的症状为身痛,说明水气弥漫已较伤寒39条的程度更重。我个人认为胡老的解释更完美些,大青龙汤发越本因出而不能出之汗,正是方如其名,青龙为行云布雨之神,故大青龙汤可以治水,即因不汗出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溢饮。

大青龙汤证主要是在其上一条,亦即第38条。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其中其实也涉及到了大青龙汤证与少阴证的区别,即脉象的差别。但区别此二者,我觉得更多是在望诊是完成的。一实一虚,虽然无法用语言尽述,却应该是很容易判断的。

胞睑振跳简介

大小青龙汤概述

一、大青龙汤概述(此方剂很猛,大家屏住呼吸哈)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

(一)麻黄汤证跟大青龙汤证的区别

1、就在于多了一条“而烦躁”,其他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都完全一致。

2、麻黄汤证要跟大青龙分开,还要去找“三干”眼睛干、鼻子干、嘴巴干,或“三烦”的症状。

3、麻黄汤证是咽干喉咙干,大青龙汤证是嘴巴干。

4、大青龙汤证吐出来的痰是铁锈色、铁**。

5、黄舌苔、黄痰,或者眼睛干、鼻子干、嘴巴干,去在麻黄汤的框架里面找到一些燥热的迹象,就可以判断是大青龙汤证。

5、大青龙汤加入姜枣,对付寒邪是一片一片的规模比较大,麻黄汤是一丝丝的相对比较凝聚的寒气。

(二)大青龙汤病机解—麻黄包白虎

1、身体的抵抗疾病的热量被很强的寒气包着, 发不出来。就会有闷烧的感觉。

2、判定大青龙汤证的主证“烦躁”,必须确定是无端端的心烦。如果是因为离婚或者破财等引发心烦的,要先排除。

3、其实“烦躁”不一定特指心烦,手足烦也算,就是手脚怎么放都举得不合适,躺着或者坐着都是在不断的变换姿势。这是因为身体有热,被寒气包着出不来,有想要找地方出去,所以显得手足无措。要用大青龙汤来把里热跟表寒释放出去才能好。

4、大青龙汤里面有一点点桂枝汤结构,因为他有生姜大枣用来调和营卫,切记不能把姜枣去除,否则会狂汗脱阳。

5、因为病人会有里热,所以方剂里面会有石膏,麻黄跟石膏其实会产生一个互相的拮抗作用,在有石膏的结构之下,又要让它发汗发的透,那麻黄就要加量,这是一个基本的药法。

6、喝了大青龙汤会发两种汗,一种是石膏会发白虎汗(就是身体的内热,石膏会把它挤出来,身体内热越多汗越多,反正汗就少),一个是麻黄会发太阳寒(麻黄汗)。

7、大青龙出汗不会感觉我要出汗了,就是不知不觉的。麻黄汤出汗会感觉发热,然后汗就来了。

8、排尿不顺畅,小便清清白白,滴滴答答,膀胱变得很无力,因为大青龙汤到底是重剂量的麻黄剂,它还是会损伤我们的阳气的通常吃完大青龙汤,证解掉以后我们要吃一点这种补充能量的药来修复我们的什么排尿机能。可以用真武汤或者茯苓四逆汤来救场。

9、大青龙汤要慢慢喝,而且不能够出大汗,"一付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如果大汗就需要止汗,可以用米粉炒过后敷在身体表面,或者用麻黄根牡蛎壳一起磨粉。

(三)"厥逆,筋惕肉瞤"。“筋惕肉瞤”轻的就是肌肉会觉得自己在跳,严重的 “筋惕肉瞤”是什么呢?就是在里面抽搐着啊。那"此为逆也",就是这是不合乎道理的乱搞。

(四)麻黄九禁,大青龙汤也适用。

(五)如果是一个人比较虚,不能耐受这么多麻黄的话,可以用三味药来代替麻黄,他用的三味药是荆芥、防风、浮萍。那荆芥这味药,它是一味把血液中的风邪逼出来的药;防风呢,是应该把肉里面的风邪逼出来的药;浮萍呢,是一个在人体的最表层开汗孔,让汗流出来的药。也就是麻黄它从里边穿到外面的这个力道,它荆芥做血分那一段,防风做肉里那一段,浮萍开皮肤表面那一段,那这样子三段来开,其实会比较安全

7.8 ?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这些有些跟桂枝汤证一致,但重,乍有轻时,没有少阴病症的人,这几条不大好判断,但是无汗、烦躁都要有这个是主证,这样就可以辨认得出来它是大青龙汤证。

二、 小青龙汤概述

(一) 7.9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里的心下指肺部,肺里面都积着一点死水,肺里面有跟这个寒气同类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你的肺里面了,肺里面那团死水呢,就变成塞满邪气的水,那这个肺受不了,然后就狂咳嗽了,咳嗽越猛烈,小青龙汤越有效。

2、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咳到你平躺下来会咳得更凶。会有稀痰的,因为你的肺里面是死水嘛,然后遇到了病邪,它开始变成稀稀的痰,然后顺便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会有那种,白透明的痰或者是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然后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面,很快就会化掉。

3、小青龙汤辩证点

(1)小青龙汤的咳嗽就咳得稀里呼噜的啦,痰饮很多,所以这是一个辨症点。

(2)痰饮很多,稀痰,白色透明或是把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吐到水里会很快划掉。

(3)咳嗽厉害,平躺的时候咳得更凶。

(4)也可能是热,黄痰,这时候可以加石膏

4、小青龙汤有很多种加减用法

(1)麻黄(麻黄不必,就不一定要发汗的意思)、半夏(半夏把这个水就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肺里面的水被转移到膀胱去了,小青龙汤就是,从尿解)可以去掉不用

(2)桂枝、甘草、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个才是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

(3)让这个肺里面的水邪能够转一个地方然后排掉,那才能发挥小青龙汤的作用

(4)小青龙汤是调节肺里水代谢的,因为祛痰的根本就是让水代谢健全。

(4)小青龙汤有麻黄,不能久吃,吃完一两贴后就用苓甘五味辛夏仁汤或者苓桂术甘汤收工。

5、小青龙汤现代临床应用技巧

(1)小青龙汤把那个咳嗽镇住,之后用别的方剂来去化痰。苓桂术甘汤或者苓甘五味姜辛夏仁这样两个方剂;也有人主张是补强脾胃、化湿能力的方子。

(2)用小青龙汤尽量用尿解小青龙汤,就是把麻黄和细辛去掉,让它汗解无路,只能尿解。

(3),一感冒就咳嗽、狂咳嗽这种,不妨呢用半夏独大小青龙汤法,范文甫的放法根本就是半夏是其他药的5倍以上。

我们中医的方子都是「有病则病受之」,如果你是得大青龙汤证、如果你是得麻黄汤证,你吃对了药,那你吃了大青龙汤之后元气恢复,吃麻黄汤之后元气恢复,可是这些药如果是用错了地方,那就会打伤你的元气,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小青龙汤就是确保它不要打偏掉,不然的话就是伤人。

肤润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bāo jiǎn zhèn tiào

2 概述

胞睑肌肤不随人意而自牵拽振跳之病症,称为“胞睑振跳”。于《证治准绳》已有论述,称“睥轮振跳”。又名“目睛瞤动”(《证治准绳》),“胞轮振跳”(《眼科菁华录》)。上下胞睑均可发生,多见于成人。因血虚气不顺,营卫失调,胞睑筋脉失养;或血虚生风,风性动摇,上犯胞睑;或肝阴不足,风火内生,皆可致筋惕肉瞤。如《证治准绳·七窍门》云:“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

证见胞睑皮色如常,不痛不痒,眼珠端好,唯胞睑不由自主时时跳动。或疏或频,轻者可不药自愈。重者发作频频,振跳不息,或牵及眉际,或颜面肌肤,使患者坐立不安。

证属血虚营卫不调者,可见胞睑振跳较轻,兼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治宜补血理气。方用艾人理血汤(《目经大成》)。

证属血虚生风者,可见胞睑肌肤频频抽搐,或牵及眉际而头痛,头晕眼花,心烦失眠,舌淡脉细弱。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当归活血饮(《审视瑶函》),加钩藤、僵蚕、全蝎等。

证属肝血不足,风火内生者,兼见口苦,头痛,舌质稍红,脉弦。治宜养血清肝。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柴胡、山栀子。

筋惕肉瞤什么意思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肤润的穴位 1 拼音

fū rùn

2 注解

肤润 证名。即肌肉瞤动。为伤寒误治形成坏病,阳气不足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参筋惕肉瞤条。

治疗肤润的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

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

四渎

1横指处即是四渎穴。四渎穴穴位解剖:四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伸腕肌、骨间后血管神经束、拇长伸...

廉泉

缘中点处即是廉泉穴。廉泉穴穴位解剖:廉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含颈阔肌)、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

本池

状软骨切迹之间取穴。本池穴穴位解剖:廉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含颈阔肌)、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

孔最

《伤寒论》——大青龙汤

瘜肉的解释 因 黏膜 发育 异常 而形成的像肉质的突起,多发生于鼻腔或肠道内。 《灵枢经·水胀》 :“寒气客於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 有所 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明 唐顺之 《 山海 关陈职方邀登观海亭作》 诗:“鸱蹲蛆食安可长,瘜肉不剪成悬疣。” 词语分解 瘜的解释 瘜 ī 〔瘜肉〕古同“息肉”,因黏膜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像肉质的突起物。 部首 :疒; 肉的解释 肉 ò 人或 动物 体内红色、 柔软 的 组织 :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 家属 勒索 财 )。肉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 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痉证”是什么?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找到答案。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只是略去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来,加强津液的运行和化生。既然有烦躁,就加了一点生石膏去标热。石膏用得不多,鸡子大,古时候鸡蛋小,应该也就是个几十克而已。

综合来看,此方证其实就是三个方面:表不解,津液虚,有轻微里热。其实我们就算不学大青龙这个方子,熟悉了张仲景的组方规律,自己也可以组出此方来:表不解麻黄汤;津液虚是姜草枣芍,因为要发汗去掉白芍;有微热加生石膏。组出来就是大青龙汤。

这个方子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麻黄的剂量是六两,也就是90克,而石膏的用量却很轻。因为此时的里热主要是毛孔不开郁在里面了,而不是真的有多热,所以石膏的用量是较轻的,而重用麻黄打开毛孔。

有人评价《伤寒论》的方子活泼灵变且丝丝入扣,从剂量的变化尤其能体现出来。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如果已经脉微汗出,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毕竟大青龙汤是发汗剂,若再发汗的话,势必更亡津液。就会有“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四逆证了;还会有“筋惕肉瞤”,筋脉和肉都会有瞤动不灵活的反应,这也是津液大虚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逆治了。

大青龙这个方子,除了外感病外,很多头部的疾患都有机会用到它,比如鼻五官疾患、颅内疾患、癫痫羊角风之类神经科疾患,包括治现代医学所谓的“中风”,也就是高血压中风也可以用到。治中风瘫痪的古方的续命汤也是这个方子的变化方,加了一些去瘀血的药而已。这是因为头部疾患常常是因为表不解,湿邪火邪不能出表,上冲于头而造成的。

大青龙的方义就是建中解表,再用生石膏清降头部之邪气。我们中医就是这样整体的看待人体的。所谓千古神方续命汤,懂得了人体的大循环,解释起来也很简单。

1、概述: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痉证的重症表现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热性惊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病等。

2、病因病机:

引起痉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久病过劳,失血、误汗,耗伤津血;外因者为风、寒、湿、热等六*之邪乘袭。其病位在筋脉,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导致风阳内动;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阴阳、气血、津液不足,以致筋脉失养,实者为风、寒、湿、热之邪,壅滞于经脉,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以热盛伤津、经脉失养所致。痉证的病理演变过程如下:痉证日久,邪盛伤正,出现气血阴液亏虚,可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虚证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亦可产生痰浊、瘀血,因虚致实;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阴阳气血衰败,肝脾心肾俱损之危症、重证。

3、诊断依据

⑴病史:有外感或内伤病史。

⑵临床表现: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4、辨证论治:

痉证的辨证要点如下:⑴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者无恶寒发热。⑵辨病位与脏腑。⑶辨虚证与实证:实证者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虚证者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痉证的治疗原则:治标宜舒筋解痉,治本宜扶正益损。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⑴邪壅经络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所致,治疗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方药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炙甘草等。

⑵肝经热盛证:高热头痛,口噤牙闭,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为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所致,治疗宜清肝潜阳、熄风镇痉,方药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水牛角代用)、钩藤、滁菊花、霜桑叶、生地、生白芍、川贝母、竹茹、茯神、甘草等。

⑶阳明热盛证: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为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所致,治疗宜清泄胃热、增液止痉,方药选用白虎汤合增液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等。

⑷心营灼热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为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所致,治疗宜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方药选用清营汤加减:犀角(水牛角代用)、生地、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丹参、黄连、竹叶等。

⑸痰浊阻滞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所致,治疗宜豁痰开窍、熄风镇痉,方药选用导痰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枳实、南星、生姜等。

⑹阴血亏虚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搐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痛气短,或低热,舌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为失血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所致,治疗宜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方药选用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当归、地黄、芍药、川芎、生白芍、阿胶、生龟板、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