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怎么断句_兵车相会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4 0
  1.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2. 兵车之会的简介
  3.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的“霸诸侯”是指什么?
  4. 《管子》小匡第二十(2)
  5. 一匡天下的意思

第16章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即齐桓公,姜太公吕尚的第12世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共计42年。齐桓公晚年昏庸,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被饿死。

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怎么断句_兵车相会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时期,公孙无知叛乱,恐遭***,于鲁庄公八年(前686年),携管仲、召(shao第四声)忽奔鲁(鲁桓公夫人文姜是他的妹妹,鲁庄公夫人哀姜是他的侄女)。

襄公(曾和妹妹文姜**)被堂兄公孙无知***后,齐国内乱,鲁国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同时,流落在莒(ju第三声)国的公子小白也想回去争夺国君之位,途中,公子小白被管仲射中衣带扣,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国报捷。

鲁国于是就不紧不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出奔莒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先回齐国,并即位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威胁庇护公子纠的鲁国,鲁国感到害怕,所以处死了公子纠,召忽***,管仲则被押回齐国,听候发落。

未仁:即“不仁”的意思。未,味也。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未”字像树木枝叶重叠繁茂的形状,一说是翘曲而生的古代一种树冠枝条向上翘曲而生的树木,枝叶都带咸味,是“味”的本字;一说与“木”是同一字;一说是“蔚”的初文。

未后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等意。未也有“没有,不曾”等意。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史记》记载:“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谷梁传》记载:“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音zhen,第一声,今山东省菏泽市鄄(juan第四声城县)召集宋、陈、蔡、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次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

不以兵车:不用武力的意思。

管仲之力:管仲的功劳。

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全文理解为: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举行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该章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行仁义,但他反对没有价值的牺牲,行仁义不能刻板、僵化。为了小仁小义牺牲生命是不值得的,人生还有很多“大义”要去面对。也就是说,管仲没有为主人殉节,而且还为曾经的仇人效力,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但这不妨碍他做“仁人”。人应该有“忠”心,但不能“愚忠”。

管仲在他的《管子》中也提到这事,他说他怎么能为一个人死呢?他要为齐国社稷而死,“夷吾生,则齐国利。”

论语-雍也》篇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孔子看来,能够博施而济众的人,不仅仅是仁人,还该算作圣人。

管仲相桓公,有大功劳、大贡献于天下,堪称博施济众,唯计其有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等缺陷,故终不以圣论,而以仁论。由此可知,孔子以仁许管仲,既有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事实根据,非轻易之谈,属于深思熟虑之定见。

? 襄公及瓜不代惹祸

? 齐僖公有个侄子叫公孙无知,齐僖公把他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宠爱,他享受的俸禄,服饰,生活待遇都和太子诸儿同等,因此太子诸儿难免心生嫉妒。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顺利继位,是为齐襄公。

? 齐襄公即位后,立即降低公孙无知的各种待遇,公孙无知因此怨恨齐襄公。

? 齐襄公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他即位之前就跟妹妹文姜**,文姜嫁给了鲁国的鲁桓公之后,他们依然不懂收敛,经常约会,有一次被鲁桓公发现,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乘妹夫鲁桓公喝酒后,把他杀死。

齐襄公家风也不好,他的女儿哀姜嫁给鲁庄公后,竟然跟小叔子庆父偷情,鲁庄公去世后,由于她没有儿子,想立自己的妹妹叔姜(鲁庄公的妾)的儿子为国君,于是联合庆父搞了第一次宫廷***,啥死了太子般。叔姜的儿子公子启方继位为鲁闵公。两年后,庆父想自立为君,于是他联合哀姜搞起了第二次宫廷***,杀死了鲁闵公,叔姜不知所踪。

庆父做了国君后,国人不服,引起暴乱,逃往国外的公子们也来到鲁国边境,准备反攻,内忧外患让庆父害怕,于是逃往莒国,后在遣返鲁国的路上自缢而死。哀姜则逃往邾国,她还希望自己的弟弟齐桓公能救自己,没想到齐桓公觉得她辱没家门,不但没有救她,反而派人把她暗杀,尸体送回鲁国。

? 齐襄公还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因此而导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齐襄公吕诸儿于公元前698年即位时,正值春秋小霸郑国走向衰落,齐襄公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齐襄公联合几个诸侯小国出兵干预卫国内乱。周王室带兵阻止齐国联军,被击败。

周王室虽败,但影响力不容小觑。齐襄公担心周王室有朝一日进行报复,于是派军队长年驻扎齐国西南的一个叫葵丘(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一带)的地方,以加强对边疆的防守。

这支边防军的首领是齐国两个大夫,一个叫连称(其妹是襄公妃子),另一个叫管至父(姬姓管氏,管仲族叔)。为了让两个人安心驻守边疆,齐襄公立下约定,明年瓜熟之时换防(成语及瓜而代来源于此)。可到了第二年瓜熟之时,齐襄公却不兑现承诺,让两人继续领兵驻守。

堂堂齐国国君怎能说话不算数?两个大夫愤怒了。于是他们找到一直想篡位的齐襄公堂弟公孙无知,三人一拍即合,密谋杀死齐襄公,欲取而代之。

连称的一个妹妹是齐襄公的偏妃,一直得不到宠幸而心生怨气,她向三人集团提供了齐襄公在宫内的准确信息。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领兵闯入齐王宫,路上还遇到一个因为没有为齐襄公找到一只丢失的鞋(打猎时受到野猪的惊吓而丢的鞋),而被鞭打的小吏,小吏也成为他们的帮手,杀死了躲在门后的齐襄公(有个叫孟阳的替身先被杀死)。可怜一个国家的国君因不守诺言而惨死在自己的臣子手下。

《左传·庄公八年》中记载: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叛乱,自立为国君,史称齐前废公。这件事也导致了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出逃,公子纠带着管仲和召忽逃往鲁国找姐夫去了。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去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

公孙无知做了国君后,得不到人们的拥护,由于他树敌太多,对待大夫很暴虐,有个叫雍廪的大夫非常怨恨公孙无知。齐桓公元年(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春天,公孙无知在游玩的途中,雍廪趁机袭击并杀死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死后,齐僖公之子、公孙无知堂兄弟公子小白返回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人物生平 惊险即位 齐桓公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 。次年,雍林人杀无知 ,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

管仲改革 齐桓公

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劝说:"臣***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听从他的建议,***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 。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桓公十四年(前672),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

东征西讨 攻灭谭遂两国、北杏会盟

由于桓公逃亡时经过了谭国,谭国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灭掉了谭国,谭国君主逃向了莒国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与鲁会盟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而且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

鄄地会盟

齐桓公六年(前680),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 ,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 ,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

齐桓公 幽地会盟

齐桓公八年(前678),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

柽之会与重建邢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齐桓公塑像 贯之会、阳谷之会与召陵之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 。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

首止之会、宁母之会与洮之会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著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

姜小白 昏庸晚年

盐之会、牡丘之会、淮之会与抗楚援徐之战

鲁僖公十有五年(前645)。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鲁僖公十有六年(前644)。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鲁僖公十有七年(前643)。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国语齐语》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

荀子?仲尼》" 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

《尉缭子·制谈第三》「有提九万之众(诸侯联军),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桓公也。」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 *** 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 。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

陵墓

《史记齐太公世家》引《括地志》说:"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舍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为政举措 政治

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事

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这样就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经济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代表菜品

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当时的人们为更好的纪念太公望的美誉,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历史名吃,至今依然传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家族成员 父亲 齐僖公禄甫 哥哥 齐襄公诸儿、公子纠 嫡妻 王姬、徐嬴、蔡姬 既得到齐桓公宠爱又生下儿子的配偶 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死后曾被立为齐侯;少卫姬生齐惠公元;郑姬生齐孝公昭,他是桓公生前立的太子;葛嬴生齐昭公潘;密姬生齐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儿子 公子无亏于齐桓公去世当年(前643)被立为君 ;齐孝公昭于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 ;齐昭公潘于前632年到前613年在位 ;齐懿公商人于前612前609年在位 ;齐惠公元于前608年到前599年在位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 。 史书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庄公元年~僖公三十三年)

历史评价 齐桓公雕像 宰孔:"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 司马子鱼:"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 晏子:"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 昔先君桓公 ,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 叔向:"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 有召陵之师 ,晋文有践土之盟。" 左史倚相:"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忧于二令君,而欲自逸也,无乃不可乎?《周诗》有之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臣惧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司马侯:"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国语·齐语》:①"四邻大亲。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只祹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有革车八百乘。择天下之甚 *** 者而先征之。" ②"即位数年,东南多有 *** 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于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县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缧,兵不解翳,瞋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③"桓公忧天下诸侯。" ④"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 ⑤"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处垂橐而入,捆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 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春秋公羊传》:"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春秋谷梁传》:①"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②"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 ③"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④"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荀子:"齐桓 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 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 其险污*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为仲父, 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 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 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苏秦:"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吕氏春秋》:"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史记》: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② "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 ③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④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冯衍:"昔周宣中兴之主,齐桓霸强之君耳,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贼,安其疆宇。" 马融:"齐桓公,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 班固:"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 曹操《短歌行》:"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诸葛亮: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 刘勰:"昔黄帝神灵,克膺鸿瑞,勒功乔岳,铸鼎荆山。大舜巡岳,显乎《虞典》。成康封禅,闻之《乐纬》。及齐桓之霸,爰窥王迹,夷吾谲谏,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然则西鹣东鲽,南茅北黍,空谈非征,勋德而已。是以史迁八书,明述封禅者,固禋祀之殊礼,铭号之秘祝,祀天之壮观矣。" 李靖:"及周衰,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此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司马贞:"小白致霸,九合诸侯。及溺内宠,衅钟虫流。" 李筌:"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所谓善战者不败也。" 朱熹:"谲,古穴反。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顾颉刚:"为了周平王的微弱,郑庄公的 *** ,使得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而楚人的势力这般强盛,戎狄的驰骋又这等自由,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著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代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该注意的人物!……可怜桓公一死,中原诸国依然是一盘散沙。……齐桓公的霸业已全部倒坏了。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黄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国而且有大才干的君主晋文公就接趴齐桓公而起,担负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责任。" *** :"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 轶闻典故 管仲拜相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 风马牛不相及

齐国征伐楚国,楚国派人对齐军说:"你们在极北,我们在极南,真和放佚马和牛,牝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

庭燎招士

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

***形象

1989年电视剧《晋文公***》:王伟饰演齐桓公;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杨立新饰演齐桓公。

兵车之会的简介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禹遵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后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於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谷死。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后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后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后三世,帝纣*乱,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后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

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雍东有好畤,皆废无祠。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缙绅者不道。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

作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於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於鄜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四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后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后百有馀年,而孔子论述六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馀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於天下也视其掌。?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及后陪臣执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讥之。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其后百馀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下,禅於梁父。其礼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的“霸诸侯”是指什么?

释 义 兵车 ∶古代作战用的车辆。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称为“兵车之会”。

出 处 《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

示 例 寡人用~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

用 法 作宾语;指武装会盟

《管子》小匡第二十(2)

霸诸侯就是九合诸侯。

九合诸侯: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齐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一匡天下的意思

桓公曰:?卒伍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若军令则吾既寄诸内政矣,夫齐国寡甲兵,吾欲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小罪入以金钧分,宥薄罪入以半钧,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而不直,则入一束矢以罚之。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可乎?管仲对曰:?未可。治内者未具也,为外者未备也。?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割越地。南据宋、郑,征伐楚,济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贡丝于周室。成周反胙于隆岳,荆州诸侯莫不来服。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县车柬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荐神。然后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诸侯于阳谷。故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寝武事,行文道,以朝天子。

 葵丘之会,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毋下拜。?桓公召管仲而谋,管仲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昔三代之受命者,其异于此乎?管子对曰:?夫凤凰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庶神不格,守龟不兆,握粟而?者屡中。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并兴。夫凤凰之文,前德义,后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登受赏服、大路、龙旗***、渠门赤旗。天子致胙于桓公而不受,天下诸侯称顺焉。

 恒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而二君弑死,国绝无后。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男女不*,马牛选具。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马牛选具。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卫,卫人出旅干曹,桓公城楚丘封之。其畜以散亡,故桓公予之系马三百匹,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之诸侯知桓公之为己勤也,是以诸侯之归之也譬若市人。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齐以良***。诸侯以缕帛布鹿皮四分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诸侯之使垂橐而入,?载而归。故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而归之。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之多与己也,于是又大施忠焉。可为忧者为之忧,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伐谭莱而不有也,诸侯称仁焉。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正,壥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教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故杀无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定三革,偃五兵,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也。是故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附比。是故大国之君事如臣仆,小国诸侯欢如父母。夫然,故大国之君不尊,小国诸侯不卑。是故大国之君不骄,小国诸侯不慑。于是列广地以益狭地,损有财以与无财。周其君子,不失成功;周其小人,不失成命。夫如是,居处则顺,出则有成功。不称动甲兵之事,以遂文武之迹于天下。

 桓公能***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义光德,继法绍终,以遗后嗣,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声广裕,不可掩也。则唯有明君在上,察相在下也。初,桓公郊迎管子而问焉。管仲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寄兵于政,因罚,备器械,加兵无道诸侯,以事周室。桓公大说。于是斋戒十日,将相管仲。管仲曰:?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公曰:?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管仲许诺,再拜而受相。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对曰:?臣未得闻。?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则恶有不可者矣?对曰:?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公曰:?善。吾子就舍,异日请与吾子图之。?对曰:?时可将与夷吾,何待异日乎?公曰:?奈何?对曰:?公子举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苛忕、足恭而辞结,正荆之则也,请使往游,以结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相三月,请论百官。公曰;?诺。?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一匡天下的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安定下来。

一匡天下,汉语成语,拼音是 yī kuāng tiān xià,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安定下来。出自《论语·宪问》。

成语注释:

匡:拯救;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统一天下。

示例:

《史记·齐太公世家》:“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南齐书·高帝纪下》:“贤能悉心,士民致力,用获拯溺龕暴,一匡天下。”

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宰相,齐国越来越强大。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霸主地位。子路、子贡分析管仲这个人,子路与子贡都认为管仲没有仁德,老师耐心地开导他们: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