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毁誉进退群臣,以毁卒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4 0
  1. 除24孝以外,中国还有那些表人孝义的传说
  2. 《北史》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3. 童然文言文
  4. “卒葬之”的“卒”是什么意思

复仇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或百姓相仇,如《周官》所称,可议于今者;或为官吏所诛,如《公羊》所称,不可行于今者。《周官》所称:将复仇先告于士,若孤稚羸弱,抱微志而伺敌人之便,恐不能自言,未可以为断于今也。然则杀之与赦不可一,宜定其制曰:"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以闻,酌处之。"则经无失指矣。

 有诏以悦申冤,请罪诣公门,流循州。

 穆宗世,京兆人康买得,年十四,父宪责钱于云阳张莅,莅醉,拉宪危死。买得以莅趫悍,度救不足解,则举锸击其首,三日莅死。刑部侍郎孙革建言:"买得救父难不为暴,度不解而击不为凶。先王制刑,必先父子之亲。《春秋》原心定罪,《周书》诸罚有权。买得孝性天至,宜赐矜宥。"有诏减死。

以毁誉进退群臣,以毁卒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侯知道、程俱罗者,灵州灵武人。居亲丧,穿圹作冢,皆身执其劳,乡人助者,即哭而却之。庐坟次,哭泣无节,知道七年、俱罗三年不止。知道垢尘积首,率夜半傅坟,踊而哭,鸟兽为悲号。李华作《二孝赞》表其行,曰:"厥初生人,有君有亲。孝亲为子,忠君为臣。兆自天命,降及人伦。背死不义,忘生不仁。过及智就,为之礼文。至哉侯氏,创巨病殷。手足胼胝,以成高坟。夜黑飙动,如临鬼神。哭无常声,迥彻苍旻。苴斩三年,尔独终身。嗟嗟程生,其哀也均。顾后绝配,瞻前无邻。"

 又有何澄粹者,池州人。亲病日锢,俗尚鬼,病者不进药。澄粹剔股肉进,亲疾为瘳。后亲没,伏于墓,哭踊无数,以毁卒,当时号"青阳孝子",士为作诔甚众。

 寿州安丰李兴亦有至行,柳宗元为作《孝门铭》,曰:"寿州刺史臣承思言:'九月丁亥,安丰令上所部编户氓兴,父被恶疾,岁月就亟,兴自刃股肉,***托馈献,父老病已不能啖,宿而死。兴号呼抚臆,口鼻垂血,捧土就坟,沾渍涕洟。坟左作小庐,蒙以苫茨,伏匿其中,扶服顿踊,昼夜哭诉。孝诚幽达,神为见异,庐上产紫(芝、白芝,庐中醴泉涌。此皆陛下孝治神化,阴中其心,而克致斯事。谨按兴匹庶贱陋,循习浅下,性非文字所导,生与耨耒为业,而能钟彼醇孝,超出古烈,天意神道,犹锡瑞物以表殊异。伏惟陛下有唐尧如神之德,宜加旌褒,合于上下。请表其里闾,刻石明白,宣延风美,观示后祀,永无极。臣昧死请。'制曰可。铭曰:'懿厥孝思,兹惟淑灵。禀承粹和,笃守天经。泣侍羸疾,默祷隐冥。引刃自向,残肌败形。羞膳奉进,忧劳孝诚。惟时高高,曾不视听。创巨痛仍,号于穹旻。捧土濡涕,顿首成坟。掏膺腐眦,寒暑在庐。草木悴死,鸟兽踟蹰。殊类异族,亦相其哀。肇有二位,孝道爰兴。克脩厥猷,载籍是登。在帝有虞,以孝烝烝。仲尼述经,以教于曾。惟昔鲁侯,见命夷宫。亦有考叔,寤庄称纯。显显李氏,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神锡秘祉,三秀灵泉。帝命荐加,亦表其门。统一上下,交赞天人。建此碑号,亿龄扬芬。'"

 许法慎,沧州清池人。甫三岁,已有知。时母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或以珍饵诡悦之,辄不食,还以进母。后亲丧,常庐于茔,有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白兔之祥。天宝中,表异其闾。

 林攒,泉州莆田人。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攒闻,弃官还。及母亡,水浆不入口五日。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甘露降。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属验实,会露晞,里人失色,攒哭曰:"天所降露,祸我邪?"俄而露复集,乌亦回翔。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林家"。

 陈饶奴,饶州人。年十二,亲并亡,窭弱居丧,又岁饥,或教其分弟妹,可全性命。饶奴流涕,身丐诉相全养。刺史李复异之,给资储,署其门曰"孝友童子"。

 王博武,许州人。会昌中,侍母至广州,及沙涌口,暴风,母溺死,博武自投于水。岭南节度使卢贞俾吏沈罟,获二尸焉,乃葬之,表其墓曰"孝子墓"。诏为刻石。

除24孝以外,中国还有那些表人孝义的传说

一、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少年时成为孤儿,守丧礼仪齐备,事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宋武帝树立义旗,道济与兄长檀韶、檀祗等随从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逐渐升迁为太尉参军,被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檀道济为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径直开进洛阳,一些人认为所抓获的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作为京城的一大壮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慰抚民众,正在今天。”把俘虏全部释放送走。由此中原人感戴欢悦,归附的人十分众多。长安平定后,任命他为琅笽内史。

宋武帝承受天命,由于他辅佐登基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位居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生病,给他配备了仪仗二十人。后来出京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人谋划废立皇帝,婉言劝说檀道济入朝,告诉他说将要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檀道济屡次述说不可以这样做,到底没有被***纳。即将废黜皇帝的那天夜里,檀道济到了领军府,在谢晦那里住宿,谢晦惶恐喘息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倒下便睡熟了,谢晦由此对他十分佩服。

文帝即位,配给他乐队一部,晋封为武陵郡公。他坚持推辞。檀道济平时与王弘要好,当时王弘受皇帝知遇正深,檀道济更加拉拢攀附,经常连通徐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依靠他。皇帝将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召见檀道济,想让他率兵西讨。

王华说:“不能这样。”皇上说:“道济是跟从别人的,过去都不是他出的主意,慰抚而任用他,一定用不着担心。”檀道济来到的第二天,皇上杀死了徐羡之、傅亮。随后派檀道济和中领军到彦之为前驱进行西伐,皇上向檀道济询问策略。

回答说:“我过去与谢晦一同随从北征,入关的策略若是十条,谢晦所出的就要占其中的九条。他的才能谋略精明干练,几乎难以敌对;然而不曾孤军决胜,打仗恐怕不是他的优长。我熟悉谢晦的智谋,谢晦熟悉我的勇气。现在奉了皇上的命令外出征讨,必定是不待列阵就把他捉住。”

当时谢晦本以为檀道济会与徐羡之一同被杀,忽然听说率军杀来,于是不战自溃。事情平定后,改任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431),到彦之侵入魏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南,后来又丧失了它。檀道济担任征讨军队的总指挥,向北攻占地盘,转战到了济水上,魏军强盛,于是攻克了滑台。檀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大多数战胜,进军到历城,因为运输物资用尽而返回。

当时投降魏国的人详细说明粮食已经吃光,因此士卒忧虑恐惧,都没有了坚强的斗志。檀道济趁夜间喊报时辰,聚量沙土,用所余下的少量米撒在上面。到了早晨,魏军认为储备的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赶,以为投降的人是胡说,斩首抵罪。

当时檀道济兵少力弱,军中十分恐惧。檀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都披挂盔甲,外穿白衣服,坐着车子慢慢地出去到外面走动。魏军恐怕有埋伏,不敢逼近,于是他便回来了。

檀道济虽然没有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是保全了军队安然返回,雄武的名声大振。魏军对他十分害怕,画他的像用来祛除恶鬼。归来以后,晋升为司空,镇守襄阳。

道济立功于前朝,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经百战,他的各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因而朝廷对他心存畏惧和怀疑。当时也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司马仲达呢?”宋文帝卧病多年,多次遇到危险,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恐怕檀道济有不同说法,又彭城王刘义康也害怕皇帝去世,檀道济不再可以控制。

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遇上魏军南伐,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功勋高于世人,这是道家的忌讳,现在无事而相召见,该是灾祸到了。”等赶到那里,皇上已经痊愈。十三年春,即将派他返回原镇,走到水边还没出发,有一群好似鹪鹩的鸟聚集在船上悲哀地鸣叫。

正遇上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伪造诏书召檀道济入宫,说是为他饯行,将他抓住交给廷尉,他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一齐被杀。

当时的人们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天,建邺地震,有白毛生长。又杀死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

檀道济被捕之后,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然后脱下头巾扔在地下,说:“竟然毁掉你们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了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去,吴地的小辈们不值得再害怕了。”从此连年南下攻伐,有饮马长江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可以继承道济?”回答说:“道济是因为屡建战功,所以才树立起威名,其余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

文帝说:“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有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后继者又有几人呢?”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到达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脸色非常忧愁。慨叹道:“如果有道济在世,那会弄到这种地步!”

二、原文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 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 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 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 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 军。武帝不豫,给班剑二十人。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谋废立,讽道济入朝,告以将废庐陵王义真,道济屡 陈不可,竟不纳。将废帝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悚息 不得眠。道济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

文帝即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固辞进封。道济 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 雅仗之。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 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道济至之明日,上诛羡之、亮 。既而使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 前驱西伐,上问策于道济。对曰:“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 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 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 而禽。”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 事平,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 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 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 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道济夜唱筹量沙, 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 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 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 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 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 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 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 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 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

会上疾动, 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 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 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日, 建邺地震白毛生。又诛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 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 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 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 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 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三、出处

《南史》·列传·卷十五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二、作品赏析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三、作者简介

1、李***

李***(公元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

他熟悉前代历史,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仿《吴越春秋》体例,***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后因事一度中辍。

他在隋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任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当他再执笔从事史书撰述时,已是武德九年(626),贞观二年(628)去世。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此后,由其四子李延寿继续撰成。

2、李延寿

李延寿, 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 。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

百度百科-南史

《北史》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一、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译意为罗摩的漫游,全部故事在叙述憍萨罗国王子一生孝勇双全的感人故事。为印度产生的两大史诗之一,旧传本约二万四千颂,新出版的精校本有一万八千七百四十五颂。有关这则故事的梗概,可参见季羡林先生〈《罗摩衍那》浅论〉一文注3和柳无忌《印度文学》一书注4。其中描述十车王感到老之将至,想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却被小后吉迦伊受所驼背女奴的挑唆,提出请求,要国王把罗摩流放山林十四年,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即位。国王囿於宗教信条,被迫允许,悔恨交加,悲愤逝世。罗摩同悉多和罗什曼那走向山林。婆罗多亲率大军来到林中,恳请罗摩回去。罗摩不肯,婆罗多奉罗摩金鞋会回阿榆陀,代罗摩摄政。这一段情节与本经第一则〈十奢王〉的内容大致相同,除了国王困恼的原因前者为宗教信条,后者重在信守承诺;被遣入山者:前多了罗摩的妻子罗什曼;而流放期间前者为十四年,后者为十二年;而前者以金鞋,后者以革屣代兄,恭敬奉养等细节处略加更改而已。而「十车王」与「十奢王」应为读音相近而致误,本为同一人。注5

又根据常任侠提到:「此故事与未名王生经猴王故事合而读之,据印度罗古毘罗<Dr. Raghu Vira>与日本山本博士<Dr.Chikyo Yamamoto>之研究,即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耶那< Ramayana> 最早之传说形式,虽后世发展,史诗内容逐渐丰富,然犹可於此古代简单故事中,见其梗概传世罗摩耶那史诗资料,当以我国所存本事为最古矣。」注6由於罗摩衍那最初完成於西元前四、五百年左右,但故事内容很简单,到了公元二、三世纪再逐渐增加新的资料,直到西元后四、五世纪才被集成今日的面貌。注7本经第一则〈十奢王缘〉和《六度集经》第四六则〈国王<未名>本生〉注8、巴利本生谈第四六一〈十车王〉<Dasaratha> 注9,皆因佛经的翻译过程,无形中保留了罗摩王子的故事原型。

二、五卷书

《五卷书》是印度寓言故事的总集,也是世界最古的禽喻集。这本书编於公元三百年至五百年间,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已非常著名。现存的本子,包括八十七个故事,分为五卷:一、朋友的决裂;二、朋友的获得;三、乌鸦和猫头鹰从事和平与战争的六种策略;四、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五、不思而行。大概是西北印度的产品,原是部用禽喻来教诲王子的作品,后成为一般青年人的读物,以寓言、童话、故事、格言和轶事,来说教从政与处世的智慧。有关五卷书的研究,学者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言。注10

在《五卷书》中有两则故事与《杂宝藏经》的内容完全相同,如第二卷第一则〈两头鸟的故事〉注11与《杂宝藏经》第三一则〈共命鸟缘〉皆叙述一只两嘴鸟,其中一只心想因彼此共有一个肚子,谁吃并无差别,不忍吵醒睡梦中的夥伴,独自品尝甜蜜的果子,却引起另一只嘴的嫉妒,埋怨前者不应该独享而不给它尝味的机会,便决心要报复,於是它他故意吃下近边的毒草莓,立即丧命,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两则故事不同的是《五卷书》吃的是毒草莓;而《杂宝藏经》的故事是食毒花。

而第三卷〈猫头鹰与乌鸦的战争〉第五则〈苦肉计〉注12与《杂宝藏经》第一二○则〈乌枭报怨缘〉,描述乌鸦与猫头鹰生来就是冤家,彼此之间常相互残杀。其中有一只足智多谋的乌鸦,自愿以苦肉计投效到敌人猫头鹰国中,并计画***取反间计找机会用火将猫头鹰一举消灭。枭为猫头鹰的一类,所以两则故事题材的运用与情节发展皆同。

三、印度民间故事

所谓民间故事,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果细分起来,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童话、动物故事、寓言、笑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早期的民间故事并没有文字记载,皆靠著口头流传开来。有些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幸湮没了,有许多因被收进宗教经典中,得以保存下来。本论文根据王树英、石怀真、张光麟、刘国楠等四人在《印度民间故事》所搜集得到的资料为主,又参考常任侠选注的《佛***学故事选》和方广錩、任远、崔昌颐、方广鉴等人编《佛经中的民间故事》。有些是整个故事皆相同,有些在部份情节的运用上有雷同之处,兹分别说明如下:

1.〈十车王〉

叙说十车王继位之后,养成了打猎的癖好,只要见到在河边喝水的动物,就立刻举弓将它射死。有次天黑后,以为一头大象在喝水,便拔箭射去,不料误射中因父母口渴前来取水的斯里万,中箭后的斯里万大喊,一箭射死三条命,并怪罪十车王的过失,他死后这对双目失明的父母该如何?十车王十分后悔,携水前往盲父母住处,告诉事情的原委并表示愿意负起养育的责任。这对仙人<盲父母> 心伤之余,抱著己子一起点火自焚,并诅咒十车王以后亦受到相同的报应。后十车王的儿子罗摩被发配到森林生活了十四年,十车王因见不到儿子,悲伤而死。注13故事中的「斯里万」与本经第二则后半部的「睒摩迦」情节相似,即著名的「睒子本生」。故事的发展大致相同,唯结局本故事以三人一起焚烧结束生命;而本经则因说实言而使身体平复如昔,可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加入了宗教和神话的色彩,更加彰显佛陀的无量功德。而故事的结尾谈到有关「十车王子发配到森林十四年」的情节,与本经第一则〈十奢王缘〉的内容相近,由此可以推测,《杂宝藏经》的前二则故事,或许由这***间故事改编而成的。

2.〈鹦鹉的债务〉

叙述鹦鹉王带领同伴到田中饱餐一顿后,还叼了许多供养年老的父母及照顾体弱的同伴,护田人怕稻谷会被吃光而设陷阱欲抓他们,使鹦鹉王不慎误入网中,后鹦鹉王对田主说明衔稻谷回家的原因,并强调孝养是为了偿还父母的养育之债务<恩情> ,为尽子女的本分,令田主深受感动,便解开绳子放它自由。注14故事与本经第三则〈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言佛过去生中为鹦鹉时供养盲父母的情形相似,不同的是印度人对孝顺父母当作偿债,养育子女为放债的观念,与我国不同,本经已改编为适合中国民情,来强调连动物皆懂得孝顺,何况是生为人类。

3.〈商人的儿子〉

有一段情节为大哥将大象赶到船上后先作记号,再让人在船上装沙,最后秤出大象的重量,替大臣解决了困难,自己也得到奖赏。注15这一段「秤象」的情节与本经第四则〈弃老国缘〉中父亲帮国王解决天神问题,在情节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4.〈金树上的鹦鹉〉和〈国王高尔〉

故事中有一段描述姊姊因嫉妒当了皇后的妹妹,趁他分娩的时候将所生的男孩抱走,换成一只母猫,并把孩子装进陶罐中扔到河里漂走,其后又生的孩子也以鸟和洋娃娃调包。国王以为皇后是妖怪,便将皇后赶出皇宫。被调包的孩子皆被善心人士收养,长大后得母子团圆注16。另一则〈国王高尔〉是叙述国王所娶的第八个王后终於怀孕了,前七位王后唯恐日后失宠,表面上***现殷勤,暗中将所生的男孩换成石头,国王以为王后是妖精,将它降为女仆注17。这两则故事中「生子被换成怪物」的情节,与本经第八则〈莲华夫人缘〉和第九则〈鹿女夫人缘〉中一段王子皆被以五百面段和臭马烂肺调换的情节相类似。

5.〈珍贵的友谊

这则描述动物之间相互友爱情谊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描述鹗为了保护同伴鹰的孩子,不顾自身的危险,用嘴和身上的羽毛带著水来回奔波,拼命往火堆里洒去,终将猎人所燃之火熄灭注18。这则故事与本经第十三则〈佛以智水灭三火缘〉中佛本生故事「鹦鹉救火」的情节相同。

6.〈战胜魔鬼的商人〉

叙述二个商人分别携眷属出外经商,途中必经沙漠地带,魔鬼故意将身体弄湿并说不远处有水源,令商人们将所存的水倒掉,以便将他们吃掉。愚蠢的商人不疑有诈,听信魔鬼的话去做,遭到被吃的命运;而智慧的商人谨慎为之,不但保全自己的性命,且满载而归注19。这则故事的发展与与本经第三八则〈二估因缘〉几乎相同,唯《杂宝藏经》所叙述的较为简单。

7.〈不动脑筋的男孩〉

描述一个男孩对事情皆不经过大脑思考,别人教他说什麼话,他也不看场合就原封不动的照实说一遍,结果闹出不少笑话。注20此与本经第七八则〈长者请舍利弗摩诃罗缘〉中摩诃罗的遭遇相类似,且都有遇到被误会为偷衣人、帮农夫做错事、对送葬的丧家和嫁娶的新婚夫妇的说错话而遭到毒打一顿的情节。唯有吓跑猎人的猎物不同,前者为野鹿,本经为雁。

8.〈铁婆婆〉和〈勒克希米的洋娃娃〉

〈铁婆婆〉这则故事中,有一段描述离家出走的媳妇,因疲倦爬到树上去睡觉,夜深人静时正好有一伙贼在树下分赃,媳妇不慎将铁婆婆< 塑像< 掉下,贼以为是魔鬼从树上掉下来,吓得拔腿就跑。隔天一早,媳妇捡起地上赃物,快乐的回家注21。另一则〈勒克希米的洋娃娃〉是描述勒克希米到森林去捡材,因天黑不得归只好躲在树上过夜。正好遇到三位小偷在树下分赃,主角吓得全身发抖,不小心将洋娃娃掉下,恰好砸到小偷的头,小偷扔下金币首饰逃跑。次日天亮后,主角发现地上的钱财便带回家去注22。这两则故事的情节与本经第一一九则〈婆罗门妇欲害姑缘〉的情节发展相类似,但主旨不同,不过吓退小偷的方式不同,前两则以铁塑像和洋娃娃掉下砸到头,而《杂宝藏经》是的是咳嗽声音误以为鬼。

四、其他

本经第一一三则是一则有趣的民间故事。叙述印度民间流传有一种「贝耳伏藏」精怪的故事。若人闻「贝耳」唤叫己名而与之应和,贝耳则入其家中与其财藏。有一国王,夜闻冢间有唤己之声,心生恐惧,乃召大力士夜於冢间寻声来源,方知是贝耳伏藏。此贝耳伏藏因大力士和其呼叫,遂教力士迎贝耳往至其家变现财宝之法,力士依之而行果得财宝。邻人窥知如法炮制,却弄巧成拙,一无所获。此故事本身寓有人之福分自定,不可强求之义。注23

此外在《印度民间故事》中,以问答方式来发展情节的故事非常多,如〈四个难答的问题〉巧媳妇以四个问题,令国王暗中钦佩他的智慧注24;〈聪明的罗哈克〉注二五国王出了九道问题考百姓,希望从中挑选出最有智慧的人担任宰相的职务,罗哈克以其聪明才智拔得头筹。这种形式在本经第四则〈弃老国缘〉、第十四则〈波罗?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第九七则〈大力士化旷野群贼缘〉皆经常使用。

另外尚有专门搜集寓言、童话的书籍如月天<Somadeva>的《故事海》< Kathasaritsagara> 全卷十八卷,一百二十四个「波浪」<章> ,以优填王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为主干,注26在《杂宝藏经》中第二四则〈娑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中云:「昔优填王子,名曰娑罗那,心乐佛法,出家学道」和第一一六则〈优陀羡王缘〉,这两则故事的内容与《故事海》也许有相关。优填王,梵名 udayana,又称优陀延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Kausamb> 之王,因王后信笃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与本经第一一六则的内容相似,所以优陀羡王当为优填王的异译,两者应为同一人,可惜目前《故事海》并没有中译本,无法加以对照。

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广为老百姓所喜爱,佛***将这些故事加以改编或稍作增减:有的故事完全相同;有的撷取部份情节;有的只是故事的人物加以改变,其目的皆是用来宣传宗教的教义。由以上的溯源,可以发现《杂宝藏经》与印度文学之间密切的关系,而那些仍尚未找到源头的,可能只是有待资料的再发掘而已,或故事的源头早已亡佚,有幸收录於佛经中而被保存。

《北史》

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长孙虑 乞伏保 孙益德 董洛生 杨引 阎元明 吴悉达 王续生 李显达 仓跋 张升 王崇 郭文恭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王颁弟頍 杨庆 田翼 纽因 刘仕俊 翟普林 华秋 徐孝肃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纳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然则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休名于千载。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浇风愈扇,礼义不树,廉让莫修。若乃绾银黄,列钟鼎,立于朝廷之间,非一族也;积龟贝,实仓廪,居于闾巷之内,非一家也。其于爱敬之道,则有未能备焉。哀思之节,罕有得其中焉。斯乃诗人所以思素冠,孔门有以责衣锦也。

且生尽色养之方,终极哀思之地,厥迹多绪,其心一焉。若乃诚达泉鱼,感通鸟兽,事匪常伦,斯盖希矣。至如温床、扇席,灌树、负土,苟或加人,咸疾俗。斯固仁人君子所以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优爵赏以劝其心,存恳诚以诱其进,积岁月以求其终,则今之所谓少者,可以为多矣;古之所谓难者,可以为易矣。

长孙虑等阙稽古之学,无俊伟之才。或任其自然,情无矫饰;或笃于天性,勤其四体。并竭股肱之力,咸尽爱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欢,忘怀轩冕之贵。不言而化,人神通感。虽或位登台辅,爵列王侯,禄积万钟,马迹千驷,死之日曾不得与斯人之徒隶齿。孝之大也,不其然乎。

案《魏书》列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为《孝感传》,《周书》列李棠、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为《孝义传》,《隋书》列陆彦师、田德懋、薛浚、王颁、田翼、杨庆、郭世俊、纽因、刘仕俊、郎方贵、翟普林、李德饶、华秋、徐孝肃为《孝义传》。今赵琰、李棠、柳桧、杜叔毗、陵彦师、李德饶入别传及其家传,其余并从此编缉,以备《孝行传》云。

长孙虑,代人也。母因饮酒,其父真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真为县囚执,处以重坐。虑列辞尚书云:“父母忿争,本无余恶,直以谬误,一朝横祸。今母丧未殡,父命旦夕,虑兄弟五人并冲幼。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坠沟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婴弱众孤,得蒙存立。”尚书奏云:“虑于父为孝子,于弟为仁兄,寻情究状,特可矜感。” 孝文帝诏特恕其父死罪,以从远流。

乞伏保,高车部人也。父居,献文时为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赐爵宁国侯。以忠谨慎密,常在左右,出内诏命。赐宫人河南宗氏,亡后,赐以宫人申氏,宋太子左率申坦兄女也。岁余,居卒。申抚养伏保,性严肃,捶骂切至,而伏保奉事孝谨,初无恨色。袭父侯爵,例降为伯。稍迁左中郎将。每请禄赐,在外公私尺丈所用,无不白知。出为鄯善镇将。申年逾八十,伏保手制马车,亲自扶接,申欣然随之。申亡,伏保解官,奉丧还洛。复为长兼南中郎将,卒。

孙益德,乐安人也。其母为人所害。益德童幼,为母复仇,还家哭于殡,以待县官。孝文、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决,又不逃罪,特免之。

董洛生,代人也。居父丧过礼,诏遣秘书中散温绍伯奉玺书慰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诏其宗亲,使相喻奖,勿令有灭性之讥。

杨引,乡郡襄垣人也。三岁丧父,为叔所养。母年九十二终,引年七十五,哀毁过礼。三年服毕,恨不识父,追服斩衰,食粥粗服,誓终身命。经十三年,哀慕不改,为郡县乡闾三百余人上状称美。有司奏宜旌赏,复其一门,树其纯孝。诏别敕集书标扬引至行,又可***以散员之名。

阎元明,河东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悲号上诉,许归奉养。一见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动傍邻。昆弟雍和,尊卑谐穆,安贫乐道白首同归。

又猗氏县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丧父,泣慕十载,奉养其母,孝著乡邑。而力田积粟,博施不已。

又河东郡人杨风等七百五十人,列称乐户皇甫奴兄弟,虽沉屈兵伍,而操尚弥高,奉养继亲,甚著恭孝之称。

又东郡小黄县人董吐浑、兄养,事亲至孝,三世同居,闺门有礼。景明初,畿内大使王凝奏请标异,诏从之。

吴悉达,河东闻喜人也。兄弟三人,年并幼小,父母为人所杀。四时号慕,悲感乡邻。及长报仇,避地永安。昆弟同居四十余载,闺门和睦,让逸竞劳。虽于俭年,糊饘不继,宾客经过,必倾所有。每守宰殡丧,私办车牛,送终葬所。邻人孤贫窘困者,莫不解衣辍粮,以相赈恤。乡闾五百余人诣州称颂焉。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乡里,板赠悉达父勃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推寻弗获。号哭之声,昼夜不止,叫诉神只。忽于悉达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曾祖已下三世九丧。倾尽资业,不***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有司奏闻,标闾复役,以彰孝义。

时有齐州人崔承宗,其父于宋世仕汉中,母丧因殡彼。后青、徐归魏,遂为隔绝。承宗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还京师。黄门侍郎孙惠蔚闻之,曰:“吾于斯人,见廉范之情矣。”于是吊赠尽礼,如旧相识。

王续生,荥阳京县人也。遭继母忧,居丧,杖而后起。乃终礼制,鬓发尽落。有司奏闻,宣武诏标旌门闾,甄其徭役。

李显达,颍川阳翟人也。父丧,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六年庐于墓侧,哭不绝声,殆于灭性。州牧高阳王雍以状奏,灵太后诏表其门闾。

仓跋,荥阳京县人也。丧母,水浆不入口五日,吐血数升,居忧毁瘠,见称州里。有司奏闻,孝武帝诏标门闾。

张升,荥阳京县人也。丧父,饮水绝盐,哀毁过度,形骸枯悴,骨立而已,发落殆尽。声闻乡里,盗贼不侵其闾。州表以闻,标其门闾。

王崇,字乾邕,阳夏雍人也。兄弟并以孝称,身勤稼穑,以养二亲。仕梁州镇南府主簿。母亡,杖而后起,鬓发堕落。未及葬,权殡宅西。崇庐于殡所,昼夜哭泣,鸠鸽群至。有一小鸟,素质黑眸,形大于雀,栖于崇庐,朝夕不去。母丧阕,复丁父忧,哀毁过礼。是年夏,风雹,所经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风雹便止,禾麦十顷,竟无损落。及过崇地,风雹如初。咸称至行所感。崇虽除服,仍居墓侧。于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至冬中,复有鸟巢崇屋,乳养三子,毛羽成长,驯而不惊。守令闻之,亲自临视。州以闻奏,标其门闾。

郭文恭,太原平遥人也。仕为太平县令。年逾七十,父母丧亡。文恭孝慕罔极,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跣足负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积年不已。见者莫不哀叹。尚书闻奏,标其门闾。

荆可,河东猗氏人也。性质朴,容止有异于人。能苦身勤力,供养其母,随时甘旨,终无匮乏。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悲号擗踊,绝而后苏者数四。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昼夜悲哭,负土成坟,蓬发不栉,菜食饮水而已。然可家旧墓,茔域极大,榛芜至深,去家十余里。而可独宿其中,与禽兽杂处,哀感远近,邑里称之。大统中,可乡人以可孝行足以劝励风俗,乃上言焉。周文令州县表异之。及服终之后,犹若居丧。大冢宰、晋公护闻可孝行,特引见焉。与可言论,时有会于护意。而护亦至孝,其母阎氏,没于敌境,不测存亡。每见可,自伤久乖膝下,而重可至性。可卒后,护犹思其纯孝,收可妻子于京城,恒给其衣食。

秦族,上郡洛川人也。祖白、父雚,并有至性,闻于闾里。魏太和中,板白颍州刺史。大统中,板雚郦城郡守。族性至孝,事亲竭力。及父丧,哀毁过礼,每一恸哭,酸感行路。既以母在,恒抑割哀情,以慰其母意。四时珍羞,未尝匮乏。与弟荣先,复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寻而其母又没,哭泣无时,唯饮水食菜而已。终丧之后,犹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许年。乡里咸叹异之。其邑人王元达等七十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荣先亦至孝,遭父丧,哀慕不已,遂以毁卒。邑里化其孝行。周文嘉之,乃下诏褒美其行,赠沧州刺史,以旌厥异。

皇甫遐,字永贤,河东汾阴人也。累世寒微,而乡里称其和睦。遐性纯至,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后遭母丧,乃庐于墓侧,负土为坟。复于墓南作一禅窟,阴雨则穿窟,晴霁则营墓。晓夕勤力,未尝暂停。积以岁年,坟高数丈,周回五十余步,禅窟重台两匝,总成十有二室,中间行道,可容百人。遐食粥枕块,栉风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识。当其营墓之初,乃有鸱鸟各一,徘徊悲鸣,不离墓侧,若助遐者,经月余日乃去。远近闻其至孝,竞以米面遗之,遐皆受而不食,悉以营佛斋焉。郡县表上其状,有诏旌异之。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佑。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镵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父僧辩,《南史》有传。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僧辩平侯景,留颁荆州。遇梁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不绝声,毁瘠骨立。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

隋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见,言毕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兵数百人,从韩擒虎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

及陈灭,颁密召父在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曰:“郎君仇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不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陇,斗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桑陈谢,额尽流血,答曰:“其为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诸人请具锹锸。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皆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饮之。既而自缚归罪。晋王表其状。文帝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何忍罪之?”舍而不问。有司录其战功,将加柱国,赐物五千段。颁固辞曰:“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帝从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卒于齐州刺史。

弟頍,字景文。年数岁而江陵亡,同诸兄入关。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解缀文,善谈话。年三十,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议决,多頍所为。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遍记异书,以博物称。又晓兵法,益有从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帝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帝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

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时谅见房陵及秦、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頍阴劝谅缮甲兵。及文帝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頍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从我。” 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谋,不减杨素,但为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禽执,以成竖子之名也。吾死后,汝慎勿过亲故!”于是***,瘗之石窟中。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其故人,竟为所禽。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所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二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焉。

杨庆,字伯悦,河间人也。祖玄、父刚,并以至孝知名。庆美容止,性辩慧。年十六,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而异之。及长,颇涉书记。年二十五,郡察孝廉,以侍养不赴。母有疾,不解襟带者七旬。及居母忧,哀毁骨立,负土成坟。齐文宣表其门闾,赐帛及绵粟各有差。隋文帝受禅,屡加褒赏,擢授仪同三司,板平阳太守。卒于家。

田翼,不知何许人也。养母以孝闻。其后母卧疾岁余,翼亲易燥湿,母食则食,母不食则不食。隋开皇中,母患暴痢。翼谓中毒药,遂亲尝秽恶。母终,翼一恸而绝。妻亦不胜哀而死。乡人厚共葬之。

纽因,字孝政,河东安邑人也。性至孝。周武成中,父母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

童然文言文

 孝行

 长孙虑 乞伏保 孙益德 董洛生 杨引 阎元明 吴悉达 王续生 李显达 仓跋 张升 王崇 郭文恭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王颁杨庆 田翼 纽因 刘仕俊 翟普林 华秋 徐孝肃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纳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然则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休名于千载。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浇风愈扇,礼义不树,廉让莫修。若乃绾银黄,列钟鼎,立于朝廷之间,非一族也;积龟贝,实仓廪,居于闾巷之内,非一家也。其于爱敬之道,则有未能备焉。哀思之节,罕有得其中焉。斯乃诗人所以思素冠,孔门有以责衣锦也。

 且生尽色养之方,终极哀思之地,厥迹多绪,其心一焉。若乃诚达泉鱼,感通鸟兽,事匪常伦,斯盖希矣。至如温床、扇席,灌树、负土,苟或加人,咸疾俗。斯固仁人君子所以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优爵赏以劝其心,存恳诚以诱其进,积岁月以求其终,则今之所谓少者,可以为多矣;古之所谓难者,可以为易矣。

 长孙虑等阙稽古之学,无俊伟之才。或任其自然,情无矫饰;或笃于天性,勤其四体。并竭股肱之力,咸尽爱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欢,忘怀轩冕之贵。不言而化,人神通感。虽或位登台辅,爵列王侯,禄积万钟,马迹千驷,死之日曾不得与斯人之徒隶齿。孝之大也,不其然乎。

 案《魏书》列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为《孝感传》,《周书》列李棠、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为《孝义传》,《隋书》列陆彦师、田德懋、薛浚、王颁、田翼、杨庆、郭世俊、纽因、刘仕俊、郎方贵、翟普林、李德饶、华秋、徐孝肃为《孝义传》。今赵琰、李棠、柳桧、杜叔毗、陵彦师、李德饶入别传及其家传,其余并从此编缉,以备《孝行传》云。

 长孙虑,代人也。母因饮酒,其父真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真为县囚执,处以重坐。虑列辞尚书云:"父母忿争,本无余恶,直以谬误,一朝横祸。今母丧未殡,父命旦夕,虑兄弟五人并冲幼。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坠沟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婴弱众孤,得蒙存立。"尚书奏云:"虑于父为孝子,于弟为仁兄,寻情究状,特可矜感。"孝文帝诏特恕其父死罪,以从远流。

 乞伏保,高车部人也。父居,献文时为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赐爵宁国侯。以忠谨慎密,常在左右,出内诏命。赐宫人河南宗氏,亡后,赐以宫人申氏,宋太子左率申坦兄女也。岁余,居卒。申抚养伏保,性严肃,捶骂切至,而伏保奉事孝谨,初无恨色。袭父侯爵,例降为伯。稍迁左中郎将。每请禄赐,在外公私尺丈所用,无不白知。出为鄯善镇将。申年逾八十,伏保手制马车,亲自扶接,申欣然随之。申亡,伏保解官,奉丧还洛。复为长兼南中郎将,卒。

 孙益德,乐安人也。其母为人所害。益德童幼,为母复仇,还家哭于殡,以待县官。孝文、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决,又不逃罪,特免之。

 董洛生,代人也。居父丧过礼,诏遣秘书中散温绍伯奉玺书慰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诏其宗亲,使相喻奖,勿令有灭性之讥。

 杨引,乡郡襄垣人也。三岁丧父,为叔所养。母年九十二终,引年七十五,哀毁过礼。三年服毕,恨不识父,追服斩衰,食粥粗服,誓终身命。经十三年,哀慕不改,为郡县乡闾三百余人上状称美。有司奏宜旌赏,复其一门,树其纯孝。诏别敕集书标扬引至行,又可***以散员之名。

 阎元明,河东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悲号上诉,许归奉养。一见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动傍邻。昆弟雍和,尊卑谐穆,安贫乐道,白首同归。

 又猗氏县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丧父,泣慕十载,奉养其母,孝著乡邑。而力田积粟,博施不已。

 又河东郡人杨风等七百五十人,列称乐户皇甫奴兄弟,虽沉屈兵伍,而操尚弥高,奉养继亲,甚著恭孝之称。

 又东郡小黄县人董吐浑、兄养,事亲至孝,三世同居,闺门有礼。景明初,畿内大使王凝奏请标异,诏从之。

 吴悉达,河东闻喜人也。兄弟三人,年并幼小,父母为人所杀。四时号慕,悲感乡邻。及长报仇,避地永安。昆弟同居四十余载,闺门和睦,让逸竞劳。虽于俭年,糊饘不继,宾客经过,必倾所有。每守宰殡丧,私办车牛,送终葬所。邻人孤贫窘困者,莫不解衣辍粮,以相赈恤。乡闾五百余人诣州称颂焉。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乡里,板赠悉达父勃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推寻弗获。号哭之声,昼夜不止,叫诉神祇。忽于悉达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曾祖已下三世九丧。倾尽资业,不***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有司奏闻,标闾复役,以彰孝义。

 时有齐州人崔承宗,其父于宋世仕汉中,母丧因殡彼。后青、徐归魏,遂为隔绝。承宗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还京师。黄门侍郎孙惠蔚闻之,曰:"吾于斯人,见廉范之情矣。"于是吊赠尽礼,如旧相识。

 王续生,荥阳京县人也。遭继母忧,居丧,杖而后起。乃终礼制,鬓发尽落。有司奏闻,宣武诏标旌门闾,甄其徭役。

 李显达,颍川阳翟人也。父丧,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六年庐于墓侧,哭不绝声,殆于灭性。州牧高阳王雍以状奏,灵太后诏表其门闾。

 仓跋,荥阳京县人也。丧母,水浆不入口五日,吐血数升,居忧毁瘠,见称州里。有司奏闻,孝武帝诏标门闾。

 张升,荥阳京县人也。丧父,饮水绝盐,哀毁过度,形骸枯悴,骨立而已,发落殆尽。声闻乡里,盗贼不侵其闾。州表以闻,标其门闾。

 王崇,字乾邕,阳夏雍人也。兄弟并以孝称,身勤稼穑,以养二亲。仕梁州镇南府主簿。母亡,杖而后起,鬓发堕落。未及葬,权殡宅西。崇庐于殡所,昼夜哭泣,鸠鸽群至。有一小鸟,素质黑眸,形大于雀,栖于崇庐,朝夕不去。母丧阕,复丁父忧,哀毁过礼。是年夏,风雹,所经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风雹便止,禾麦十顷,竟无损落。及过崇地,风雹如初。咸称至行所感。崇虽除服,仍居墓侧。于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至冬中,复有鸟巢崇屋,乳养三子,毛羽成长,驯而不惊。守令闻之,亲自临视。州以闻奏,标其门闾。

 郭文恭,太原平遥人也。仕为太平县令。年逾七十,父母丧亡。文恭孝慕罔极,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跣足负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积年不已。见者莫不哀叹。尚书闻奏,标其门闾。

 荆可,河东猗氏人也。性质朴,容止有异于人。能苦身勤力,供养其母,随时甘旨,终无匮乏。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悲号擗踊,绝而后苏者数四。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昼夜悲哭,负土成坟,蓬发不栉,菜食饮水而已。然可家旧墓,茔域极大,榛芜至深,去家十余里。而可独宿其中,与禽兽杂处,哀感远近,邑里称之。大统中,可乡人以可孝行足以劝励风俗,乃上言焉。周文令州县表异之。及服终之后,犹若居丧。大冢宰、晋公护闻可孝行,特引见焉。与可言论,时有会于护意。而护亦至孝,其母阎氏,没于敌境,不测存亡。每见可,自伤久乖膝下,而重可至性。可卒后,护犹思其纯孝,收可妻子于京城,恒给其衣食。

 秦族,上郡洛川人也。祖白、父雚,并有至性,闻于闾里。魏太和中,板白颍州刺史。大统中,板雚郦城郡守。族性至孝,事亲竭力。及父丧,哀毁过礼,每一恸哭,酸感行路。既以母在,恒抑割哀情,以慰其母意。四时珍羞,未尝匮乏。与弟荣先,复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寻而其母又没,哭泣无时,唯饮水食菜而已。终丧之后,犹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许年。乡里咸叹异之。其邑人王元达等七十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荣先亦至孝,遭父丧,哀慕不已,遂以毁卒。邑里化其孝行。周文嘉之,乃下诏褒美其行,赠沧州刺史,以旌厥异。

 皇甫遐,字永贤,河东汾阴人也。累世寒微,而乡里称其和睦。遐性纯至,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后遭母丧,乃庐于墓侧,负土为坟。复于墓南作一禅窟,阴雨则穿窟,晴霁则营墓。晓夕勤力,未尝暂停。积以岁年,坟高数丈,周回五十余步,禅窟重台两匝,总成十有二室,中间行道,可容百人。遐食粥枕块,栉风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识。当其营墓之初,乃有鸱鸟各一,徘徊悲鸣,不离墓侧,若助遐者,经月余日乃去。远近闻其至孝,竞以米面遗之,遐皆受而不食,悉以营佛斋焉。郡县表上其状,有诏旌异之。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祐。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镵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父僧辩,《南史》有传。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僧辩平侯景,留颁荆州。遇梁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不绝声,毁瘠骨立。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

 隋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见,言毕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兵数百人,从韩擒虎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

 及陈灭,颁密召父在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曰:"郎君仇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不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陇,斗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桑陈谢,额尽流血,答曰:"其为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诸人请具锹锸。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皆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饮之。既而自缚归罪。晋王表其状。文帝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何忍罪之?"舍而不问。有司录其战功,将加柱国,赐物五千段。颁固辞曰:"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帝从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卒于齐州刺史。

 弟頍,字景文。年数岁而江陵亡,同诸兄入关。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解缀文,善谈话。年三十,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议决,多頍所为。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遍记异书,以博物称。又晓兵法,益有从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帝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帝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

 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时谅见房陵及秦、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頍阴劝谅缮甲兵。及文帝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頍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从我。"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谋,不减杨素,但为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禽执,以成竖子之名也。吾死后,汝慎勿过亲故!"于是***,瘗之石窟中。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其故人,竟为所禽。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所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二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焉。

 杨庆,字伯悦,河间人也。祖玄、父刚,并以至孝知名。庆美容止,性辩慧。年十六,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而异之。及长,颇涉书记。年二十五,郡察孝廉,以侍养不赴。母有疾,不解襟带者七旬。及居母忧,哀毁骨立,负土成坟。齐文宣表其门闾,赐帛及绵粟各有差。隋文帝受禅,屡加褒赏,擢授仪同三司,板平阳太守。卒于家。

 田翼,不知何许人也。养母以孝闻。其后母卧疾岁余,翼亲易燥湿,母食则食,母不食则不食。隋开皇中,母患暴痢。翼谓中毒药,遂亲尝秽恶。母终,翼一恸而绝。妻亦不胜哀而死。乡人厚共葬之。

 纽因,字孝政,河东安邑人也。性至孝。周武成中,父母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围之合拱,枝叶郁茂,冬夏恒青。有鸟栖上,因举声哭,鸟即悲鸣。时人异之。周武帝表其闾,擢授甘棠令。隋开皇初卒。

 子士雄,少质直孝友。丧父,复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其庭前有一槐树,先甚郁茂,及士雄居丧,树遂枯死。服阕还宅,死槐复荣。隋文帝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扬,号其居为累德里。

 刘仕俊,彭城人也。性至孝。丁母丧,绝而复苏者数矣,勺饮不入口者七日。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列植松柏,虎狼驯扰,为之取食。隋文帝受禅,表其门闾。

 翟普林,楚丘人也。事亲以孝闻。州郡辟皆不就,躬耕色养。乡闾谓为楚丘先生。后父母疾,亲易澡湿,不解衣者七旬。大业初,父母俱终,哀毁殆将灭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盛冬不衣缯絮,唯著单縗而已。家有鸟犬,随其在墓,若普林哀临,犬亦悲号,见者嗟异。有二鹊巢其庐前柏树,入庐驯狎,无所惊惧。司隶巡察,奏其孝感,擢授孝阳令。

 华秋,汲郡临河人也。幼丧父,事母以孝闻。家贫,佣赁为养。其母患疾,秋容貌毁悴,鬓须尽改。母终,遂绝栉沐,发尽秃落。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有人欲助之者,秋辄拜而止之。隋大业初,调狐皮,郡县大猎。有一兔,逐之,奔入秋庐中,匿秋膝下。猎人至庐所,异而免之。自尔,此兔常宿庐中,驯其左右。郡县嘉其孝感,具以状闻。降使劳问,而表其门闾。后群盗起,常往来庐之左右,咸相诫曰:"勿犯孝子乡。"赖秋全者甚众。

 徐孝肃,汲郡人也。宗族数十家,多以豪侈相尚,唯孝肃俭约。事亲以孝闻。虽在幼小,宗党间每有争讼,皆至孝肃所平论,短者无不引咎而退。孝肃早孤,不识父。及长,问其母父状,因画工图其形,构庙置之而定省焉,朔望享祭。养母至孝,数十年家人未见其忿恚色。母老疾,孝肃视易燥湿,忧悴数年,见者莫不悲悼。母终,孝肃茹蔬饮水,盛冬单縗,毁瘠骨立。祖父母、父母墓,皆负土成坟。庐于墓所四十余载,被发徒跣,遂以终身。

 其弟德备终,子处默,又庐于墓侧。弈世称孝焉。

 论曰: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唯孝而已矣。然则孝始爱敬之方,终极哀思之道,厥亦多绪,其心一焉。若上智禀自然之质,中庸有企及之义,及其成名,其美一也。长孙虑等或出公卿之绪,藉礼教之资;或出茆笪之下,非奖劝所得。并因心乘理,不逾礼教,感通所致,贯之神明。乃有负土成坟,致毁灭性,虽乖先王之典制,亦观过而知仁矣。

 《北史》 唐?李延寿

“卒葬之”的“卒”是什么意思

1. 《张子野墓志铭》文言文全篇翻译

原文: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帽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来,家京师而葬开封,今为开封人也。铭曰: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译文:

张子野这个人,外表虽然外表虽然快乐愉悦,但内心刻苦进取;待人浑厚纯朴,为人低调,才干不外露,而且坚守原则和志向,始终不渝。他遇到事情,不乱分寸,果断处理。平时宴饮间酒至数巡,他脱下帽子,垂下头发,我突然发现他青春已逝,头顶半秃,头发斑白了。我固然遗憾他未老先衰,但也仅此而已,难道他内心有痛苦不能自得其乐吗?子野的祖上,是博州高堂人,从他曾祖父以来,都在开封安家,死后都安葬在开封,现在算是开封人了。在他的墓志铭上写道:子野,向来浑厚纯朴。谁阻碍了他的通达吗?谁削减了他的优势吗?难道是他内心本来就不开心?还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生于开封,故归开封,三代人都安葬于此,也算是一个归宿了。

2. 朱汉宾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汉宾,字绩臣,亳州谯县人也。

父元礼,始为郡将,梁太祖闻其名,擢为军校,从庞师古渡淮,战没於淮南。汉宾少有膂力,形神壮伟,胆气过人,梁祖以其父死王事,选置帐下,编入属籍。

梁祖之攻兖、郸也,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於其额,号为“雁子都”。梁祖闻之,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

署汉宾为军使,当时目为“朱落雁”。后与诸将破蔡贼有功,天复中,授右羽林统军。

入梁,历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庄宗至洛阳,汉宾自镇入觐,复令还镇。

明年,授左龙武统军。庄宗尝幸汉宾之第,汉宾妻进酒上食,奏家乐以娱之,自是汉宾颇蒙宠待。

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朝,明宗居洛阳,以友谦故人,置酒於第。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

酒酣.汉宾以大觞奉友谦曰:“公虽名位高,坐於皇弟之上,非宜也。仆与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发单函候问,略无报复.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

不数日,友谦赤族。赵在礼据魏州,元行钦率军进讨,诏汉宾权知河南府事。

明宗以汉宾为右卫上将军,枢密使安重诲方当委重,汉宾密令结托,得为婚家。天成末,为潞州节度使,移镇晋州。

重诲既诛,汉宾复为上将军。明年秋,汉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

清泰二年六月卒,时年六十四。汉宾少勇健,及晚岁饮啖过人,其状貌伟如也。

凡所履历,不闻逾法。梁时,尝领军屯魏州莘县,适值连帅去郡,诸军咸以利见诱,请自为留后,汉宾则斩其言者,拒而不从,闻者赏焉。

在曹曰,飞蝗去境,父老歌之。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为善政之所致也。

及致仕,东还亳郡,见乡旧亲戚沦没者,有茔兆未办,则给以棺敛,有婚嫁未毕,则助以资币,受其惠者数百家,郡人义之。寻还洛阳,有第在怀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层屋连甍,修木交干,笙歌罗绮,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将也。

晋高祖即位,赠太子少傅,谧曰贞惠。有子四人,长曰崇勋,官至左武卫将军。

译文:朱汉宾字绩臣,毫州谯县人。父亲朱元礼,最初任郡将,梁太祖得知他的名声,提拔为军校,跟随庞师古渡过淮水,在淮南战死。

朱汉宾年少时有膂力,体形魁梧而精神饱满,胆量过人,梁太祖因他的父亲为国事而死,把他提拔到自己帐下,编入本家的名籍。梁太祖进攻兖州、郓州时,朱瑾招募数百名骁勇的人,在他们额头上刺画双雁,号称“雁子都”。

梁太祖得知后,也挑选数百人,单独组建一军,号称“落雁都”。任命朱汉宾为军使,当时人称他为“朱落雁”。

后来和众将领击溃蔡州叛贼有功,天复年间任命为右羽林统军。入梁朝,历任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京任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

庄宗抵达洛阳,朱汉宾白军镇入京朝见,又令回镇。第二年,任命为左龙武统军。

庄宗曾亲临朱汉宾的府宅,朱汉宾的妻子进酒上菜,奏家中的音乐助兴,从此朱汉宾很受宠待。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京朝见,明宗住在洛阳,因朱友谦是旧交,朱汉宾在家中供尝垛妒艹德讹泉番沪设酒宴。

庄宗的众兄弟在席,朱友谦坐在永王李存霸的上方。酒兴正浓,朱汉宾用大杯敬朱友谦酒说:“你的名望地位虽高,坐在皇弟的上方,不合适吧。

我和你都在梁朝,因同姓而交情深厚,自从你入朝,我三次发出专函问候,一点回音也没有,轻视我地位低下,不也太过分了吗!”元行钦担心他们会争执不休,经劝解才停止了。没几天,朱友谦全家被杀。

赵在礼占据魏州,元行钦率军征讨,诏令朱漠宾暂时主管河南府事务。明宗任命朱汉宾为右街上将军,枢密使安重诲正受到信任重用,朱汉宾暗中派人去拉关系,得以联姻。

天成末年,任潞州节度使,调任晋州镇将。安重诲被杀后,朱汉宾再次任上将军。

第二年秋天,朱汉宾告老,授予太子少保的官衔退休。清泰二年六月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朱汉宾年轻时勇猛矫健,到晚年食量酒量过人,体态仍旧很魁梧。凡是他担任职务的地方,没听说有违法的事。

梁朝时,曾率军驻扎在魏州莘县,正逢主帅离开了本郡,各军都用私利引诱,请他自任留后,朱汉宾立即杀掉他们的代言人,拒绝不听,得知这事的人很赞赏。在曹州的时候,飞蝗离开州境,父老乡亲讴歌赞叹。

掌管平阳时遇上旱灾,亲自洁身斋戒到龙子祠祈祷,过一天就雨水充足,全境大丰收,人们都认为是他的仁厚的政治感召的。当他退休后,东归亳郡,见乡中故友、亲戚死亡的人,有坟墓没建的就送给棺木衣饰,有婚嫁没完成的就补助钱财礼品,蒙受他恩惠的达数百家,州中人赞扬他的高义。

不久回到洛阳,有府宅在怀仁里,北边以洛水为限,南边靠着大道,高屋幢幢相连,大树枝干相交,有吹笙唱歌的童儿,有身着罗绮的 *** ,天天以此自乐,颐养天生的和气,安享自己的晚年,这真是近代知足的良将啊。晋高祖即位,追赠太子少傅,谧作贞惠。

朱汉宾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崇勋,官位升到左武卫将军。

3. 范百禄传文言文及翻译

译文:范百禄字子功,是范镇兄长范锴的儿子,成都华阳人。

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3331进士及第后,又被举荐为才识兼茂科。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担任御史,他推辞不就任。

后来担任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一职,又在直集贤院 *** 。熊本处理泸州蛮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蛮人首领招架不住,请求投降,裨将贾昌言想杀了对方作为功劳,范百禄吩咐他别这样做,对方不听。

范百禄就过去对熊本说:“杀降将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孙。何必纵容骄兵悍将横行境内呢?”熊本惊惧,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与徐禧处理李士宁的案件,上奏朝廷说李士宁使童妇迷惑,以致生出不轨之心,罪该万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宁,认为他无罪。

执政者支持徐禧,贬范百禄为监宿州酒。哲宗即位后,范百禄升任中书舍人。

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担心官吏受贿,想加上流配的刑罚。范百禄坚决劝他说:“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贿赂,第二天罢官,就用财贿赂别人。

如果用重典处罚,黥面赭衣之人必将堵满道路。”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

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 改吏部侍郎。

有议者想淘汰胥吏,吕大防主张淘汰一半,百禄说:“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么失职的人会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们,到现在缺少的职位不要补人,没几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吕大防不听。都水王孝先讨论回河故道的事情,吕大防心里向着他,命令范百禄去视察。

范百禄认为东流之水高仰,但河势却顺流而下,没法回河。就回去上报事情的情形,并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诏书一并上呈。

吕大防仍然说:“大河东流,是中原最危险之事,现在塘泺已经坏了,界河淤泥充积,黄河将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禄说:“塘泺有阻挡敌寇之名,却无抵御敌寇之实。

***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先帝公开颁布的诏书都在,为何胡乱动摇它。”

于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读,进封翰林学士。

向皇帝进言分别邪正的方法,引导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总总,共二十多条。希望汇总这些事情来察看情形,则谁邪谁正就清楚了。

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勤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下欲把牢里空无一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方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劳。

不许。数月后,又担任翰林学士,被封为中书侍郎。

百禄说:“这是三代以来的礼数,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颂,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诗,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难道是为了一次祭祀吗?”争议了很久没有决断,直到被皇帝询问。挂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原文: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范百禄传》,《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

4. 范无琰为人 文言文翻译

原文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祖悦之,太学博士征,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2译文

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因此伐木,把伐木作为桥,(让偷竹笋的人)从桥上过去。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5. 《游玉山小记》文言文翻译

游虎丘小记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6. 文言文 孔文举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7.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 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8.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后魏时有个杨大眼,武都氐人,杨难当的孙子。

年少时就有胆量,跳走如飞。高祖南伐时,尚书李冲典选征讨官,杨大眼自荐,李冲不允许。

大眼说:“尚书你不了解我,我为你表演一技。”他便用三丈的长绳,系在发髻上飞跑,绳便像射出的箭头那样快、那样直,马都撵不上。

观看者都很惊叹。李冲说:“千载以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异的人才。”

便用他当将军,不久,升为辅国将军。王肃刚回国时,对大眼说:“在南方就听到你的名字,以为你的眼比车***。

现在看来和别人的眼没有什么不同。”大眼说:“咱俩若是旗鼓对阵,我怒瞪双眼,足以使你亡魂丧胆,何必大于车轮?” 当时人们都推崇他骁勇,就是张飞、关云长夜比不过他。

9. 狄生梦金文言文阅读答案

狄生梦金

原文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生起曰:“***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博士蘧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雪涛***》)

注释

①青衿:秀才

②霁:息

③不佞:不才。自称之谦词

④扃(jiōng)钥:关闭加锁

⑤不怿:不高兴

译文

以前有一个非常狡猾的书生,经常耍点小聪明用些诡计骗人。他的老师为人十分严厉,只要学生有一点过错,就捉来一顿毒打,决不宽恕。

有一天,这个书生恰巧犯了学规。老师格外生气,赶紧派人捉拿他,自己则一脸盛怒坐着等他。过了一会,书生被带来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说:“学生我刚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晚了一些。”老师一听书生得了这么多金子,怒气顿消,关切地问:“你的金子是从哪里来的?”书生回答:“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老师接着问:“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金子呢?”书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穷,没有什么资产。我就和老婆算计,用五百金买田买地,二百金买房子,二百金买家具买仆人奴婢。还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来买书,从此发愤读书;另外一半要送给先生您,用来感谢您平日里对我的教育,这样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师听了大喜过望:“你果真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我怎么担当得起。”说着就叫仆人摆上丰盛的酒宴。老师请书生坐下来,还主动给他敬酒。酒席之间两人说说笑笑,十分亲切融洽,与平日里大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时,老师突然问道:“你刚刚火急火燎地跑来,金子放好没有,是不是已经放进箱子,上好锁了?”

书生起身答道:“学生刚把金子的用途***好,就被我老婆一转身给撞醒了。醒来哪里还找得到什么金子,还用得着箱子装吗?”

老师惊奇地问:“你刚才说的金子,是在做梦呀?”

书生回答说:“的确是在做梦。”

老师没得到金子有些不高兴,可与书生的感情已经融洽了,不好再发怒,只好慢慢地说:“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连梦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记者师。何况真正得到金子呢!”于是,他接着又给书生劝酒,酒足饭饱之后还把他送出门去。

兵:士卒。小卒。兵卒。

旧称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毕,终了:卒岁(度过一年)。卒业(毕业)。

终于:卒胜敌军。

兵殁亡生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笔画数:8;

部首:十;

笔顺编号:41343412

详细解释:

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注:“仓卒也。”

兴卒暴之作。——《汉书·成帝纪》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战国策·燕策》

又如: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促紧迫)

突然〖suddenly〗

则亡以应卒。——《汉书·辛庆忌传》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卒倒(突然晕倒);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

另见zú

卒卒

cùcù

〖inahurry〗匆促;急迫的样子

卒中

cùzhòng

〖apoplex〗中风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医学纲目·卒中暴厥》

(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

同本义〖servantdress〗

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说文》

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servant〗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史记》

又如:卒奴(奴婢)

步兵〖infantry;infantryman;footsoldier〗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羸老之卒。

守门卒。

印度卒。——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卒兵(士兵);卒乘(士兵与战车;后泛指军队);卒徒(徒众;兵众)

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zu,hundredsoldiers〗

全卒为上。——《孙子·谋攻》

破卒次之

又如: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卒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也泛指军队、行伍);卒列(行列)

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三十国为卒〖zu,thirtystates〗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礼记》

春秋时军队中百人的指挥者〖companycommander〗

卒必力…卒不力,无以承训。——《逸周书》

末尾,结局〖end〗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

棋子〖pawn〗

终止;尽,完毕〖finish〗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韩非子·解老》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

大夫曰卒。——《公羊传·隐公三年》

我独不终。——《诗·小雅·蓼莪》

永和四年卒。——《后汉书·张衡传》

初,鲁肃闻刘表卒。——《资治通鉴》

居正已卒。——《明史》

卒官。

卒时。

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停止〖stop〗

三饭卒食,赞洗爵酌。——《仪礼》

三日五哭卒。——《礼记》

终究;终于〖atlast〗

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

故卒不加诛。——汉·刘向《列女传》

卒葬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卒不赦程。——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卒与尸合。(头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卒然(终于,最后);卒爵(最后一杯)

另见cù

卒岁

zúsuì

〖tideovertheyear〗∶度过一年

聊以卒岁

〖annual;yearly〗∶全年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卒业

zúyè

〖graduate;finishacourseofstudy〗毕业

卒子

zúzi

〖soldier〗旧指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