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卖履留恋妾妇的诸侯有谁_卖履分香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3 0
  1. 谁能告诉我,曹操为什么被后人称之为奸雄?谁能给我解释出这个“奸”我把所有积分给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伟大的谋略家!

写过《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分香卖履留恋妾妇的诸侯有谁_卖履分香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扭曲到一定程度了·所以不可做为真正的历史来看。

因为90年代的《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作品·游戏·动画片·等等都把曹操十足的丑化了·对历史负责点的叫他奸雄·不负责的叫奸贼也大有人在·

································

说到曹操这个人·英雄是必然·但在英雄前加一奸也不为过,但要考虑到当时兵荒马乱·尔虞我诈·不奸又有几个人活下来呢?又有几个人成就大业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易中天等学者负责的客观历史态度·加之新颖的**表达手法·逐渐的把曹操是恶人的形象给予重新的塑造·但恶人版的曹操已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固然一时半会也不能完全更改。

由于对曹操的看法涉及到社会问题·加上 2B专家 SB学者 的个人坚持·曹操不是坏人就会影响后辈成长的谬论·

个人观点来看·曹操首选是个好领导·个人看法是领导可以无能·可以龌龊·可以不懂专业·但是不能不会用人·

·曹操是个谋略家·更多的动画片·演义·***都把曹操的丑事演的更丑没有的事也编造些出来·实在是不负责任~真实的历史中很多战役曹操是极为有谋略的·比如空城计历史上就是曹操斗吕布时曹操的计谋·这种例子太多了·

·至于曹操怕死我认为不是·他能讨伐黄巾·讨伐董卓足以见证他是一代枭雄且有报国之心·

·曹操对忠义之人都有敬佩之心·

·曹操心胸宽阔·不***!不***体现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但每个老大都会收买人心各有各的方法·我们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去评论曹操·

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又有哪个君王档次的人能说出这种话呢?怕是没有!

易中天对曹操的评论: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曹操爱才这谁都知道·典韦和曹纯死后尽然说出,典韦死比他儿子死更令他伤心这样的话.不难看出其确实伤心·

还有句话·叫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纯粹是《三国演义》把曹操恶魔化了·

对于历史三国很少有人能够站在客观程度上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

就连玩个游戏·人们也都选择刘备团伙·提起忠义·也要拿关老爷当化身·其实我也这样·但是对于曹操的误读·我们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

易中天说他是 可爱的奸雄。。 足见即便他是奸雄也是可爱的·因为他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有可爱之处·他是小人也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

其实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就已经可以很好的概括他了,他足够有能力可以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他的对手也强大·但他的业绩是最伟大的·

孰能无过?曹操~~~大英雄也!

谁能告诉我,曹操为什么被后人称之为奸雄?谁能给我解释出这个“奸”我把所有积分给他!

《三国演义》人物之虚实一讲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一定会想到刘备、诸葛亮、曹操及臭名迢远的刘禅。在《三》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仁义、宽厚、忠义,凡事“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的理想君主;诸葛亮写成贤能之人,智慧的化身,堪称“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写成奸诈、阴险、自私的人,堪称“一代奸雄”;刘禅写成一位昏庸无能,白白断送刘备江山的第一罪人。但事实上,这些人物是否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一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总体线索看,罗贯中是根据“尊刘贬曹”这思路去写《三》的,是尊从当时大多数人民希望有一贤能君王能统治天下,把这些思想寄要托于《三国演义》上。那么,历史上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中所载刘备是比较粗豪的,车胄、蔡阳都是刘备杀的,督邮是刘备鞭打的,而鞭打的理由仅仅是求见不许,显然罗贯中是为了把刘备塑造成一名仁义君主的形象,而把事实给扭曲了。还有的就是刘备的“哭”,罗贯中就为给刘备塑造形象,无时无刻不写刘备的哭:“请诸葛亮,哭得衣襟尽湿”、“护庶民,刘备又是大恸”、“尊爱将,边哭边摔子”、“脱虎口,哭拜新娘子”、“白帝托孤,更是泪流满面”。作为当时群雄相争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刘备,竟如此多哭,这只能说是软弱无能,和人民理想的仁义君主扯不上半点关系,反而把刘备的“诡计”给写了出来,给完美的刘备抹上黑。最具体的是刘备投江欲自尽和摔子,在那种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刘备不想办法反而装腔作势地要投河***。他知道将士们不会让他跳下去,自然有人把他抱住。可刘备这一哭,加上一个***动作,可把人心给完全收买了。再说摔子一事,人家赵云拚死救回阿斗太子,你刘备却把他摔在地上,这显然是太过份,但他这一摔一哭却又发挥它收买人和的作用,拢络民心,又折服了一批贤臣良将,心甘情为他争天下。就是因为刘备如此多哭,民间上就流传一句话:“刘备,刘备哭出一片天下来”。作者一再写刘备的哭,本来用意是要写刘备的仁慈,而实际起到相反的效果。

罗贯中写刘备,除了写他的仁义,宽厚,还有的就是能识人才,这以三顾茅庐具体表现出来,刘备第一眼见到孔明,见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已经对孔明很有好感,觉得他有才能,可以说刘备识人才,以貌取人。这一点在遇到庞统时看出,“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来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由此可见,刘备只因庞统的貌丑,便不重用,他可知贤才求主,必求良主而事,绝不会把他的才能胡乱拿出来显示的(据民间传说,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也曾经求见刘备,他也因瑾貌丑而不重用,致使瑾投东吴)

如果有人问我谁是《三》中刻画得最完美的人物,那我会说:“《三》中刻画得最完美的人物非孔明莫属”,这位蜀国的第一功臣,为蜀国的基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至死方休,其精神在三国时代无人能比,他的智慧更无人能及,不出隆中能知天下事,运筹惟握于战场,他的决定永远是对的,但没想到,在街亭之战中,他做了一生人唯一的错误---错用马谡。虽然作者没把这件事删去,以提高孔明在人民心中的完美形象,但这更使孔明的真实性提高,至少他不是“神”。那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不是完全符合史实呢?其实有一处就写得不太好,有虚构成份。那就是说魏延后脑生有反骨那段,诸葛亮对魏延的功劳不单没奖赏,还要叫刀斧手把他捆起要斩他,当刘备问他原因时他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这番话完全是强词夺理,当时要是不杀韩玄,黄忠就要死,根本谈不上什么忠不忠;如果说献长沙是不义,,你派兵去给攻打它,更是不义。所以诸葛亮不过强加魏延一个罪名,其根本原因是脑后生有反骨,如果说魏延生有反骨就要反,那马谡又生有什么骨竟敢违抗军令状,你诸葛亮又为什么看不出?况且,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有会见造反的骨,说起来也太荒唐,令人难以置信。这都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添加的一些游戏之笔。但总体来说诸葛亮形象的真实与远非刘备形象可比。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这奸诈的,残暴的、阴险的、狡猾的,性格每与备相反的奸雄。他,就是曹操。罗贯中对曹操这一形象是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种种恶德的代表,如“一讲曹操,曹操就到”表现出他的阴险,防不胜防。到近几十年,才有人对他形象作出***,郭沫若认为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这是第一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了改变

《三》中的曹操,有很多杀贤人,不听贤臣进谏的描写,如杀华陀,逼死荀彧,借罪杀杨修,拒谏等等;其实,一位如此残暴的君主,怎能统治中国北方呢?所以,曹操应是有眼光,有见地,善于识人用人,同时又带一点奸诈,多疑而已。郭嘉、张辽,荀或、张郃等都是当时的英雄好汉,良禽择木而栖。曹操不是有其优点,他们那会肯为他卖命。大家之所以憎恶曹操,其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写他杀吕伯奢,其实,曹操并没有杀吕伯奢,据正史《魏书》所述:曹操投靠伯奢后,伯奢的家人来打劫曹操,出于自卫,曹操把他们杀了。这就说明,曹操的反面形象是罗贯中所塑造出来的。

最后,我要说说的就是刘禅,这位被喻为昏君代言人的刘禅,被古今多少人的唾骂,就连诗人也用诗来讽刺他,在《登楼》一诗曾写到“可怜后主祠庙,日暮聊为梁莆吟”说李豫当政像当年的刘禅。其实,刘禅如果真是一名绝对昏君,那在诸葛亮死后,他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又作何解解呢?再说,诸葛亮、姜维的北伐都是经过刘禅批准的,说明他并非偏安巴蜀、希求苟安的昏庸之主。所以,我认为刘禅的确只能算一个守成不足的“庸主”,至于作者为何写刘禅写得那么昏,应该是想突出诸葛亮的重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奸诈的,残暴的、阴险的、狡猾的,性格与刘备相反的奸雄。他就是曹操。罗贯中对曹操这一形象是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种种恶德的代表,如“说曹操,曹操到”表现出他的阴险,防不胜防。近代有人把曹操的形象做出了***,如:郭沫若认为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北部的英雄。这是第一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有了改变。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多是杀贤人,不听贤臣进谏的等,其实,如果他真是一位如此残暴的君主,怎能统治中国北方呢?所以,曹操应是有眼光、有见地、善于识人、用人,同时又带一点奸诈,多疑而已。郭嘉、张辽、荀或、张郃等都是当时的英雄好汉,良禽择木而栖。曹操如果没有其优点,他们哪肯替他卖命吗?大家之所以说曹操奸诈、多疑,其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写他杀了吕伯奢一家。

当年曹操逃难时,曾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及朋友的家人都很热情,准备杀猪来招待他,一天晚上,主人在院子里磨刀,因为这家人不会太说话,隔着墙大声吼:“是直接杀还是绑起来再杀?”这时曹操以为他们要杀他,于是,就把朋友的家人给杀了。你可知道这时的曹操可是丧家之犬啊,后面数千追兵,他这时只好宁可错杀一千,也得保住自己的性命呀,所以只好杀了朋友的家人,慌忙逃窜。在路上遇见了他的这位朋友,他朋友问他:“为什么走呀?我们正准备杀猪来招待你呢?”这是曹操后悔不已,但水都已经泼出去了,想要收也收不回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全杀了,免得他回去看见家人惨死之后伤心,于是干脆把他的这位朋友也杀了。看到这个故

有时,我们会认为曹操这种做法太分过了。可让我们仔细想想,他这种做法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是在逃难啊,是处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悲惨境地,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想想刘备逃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想逃命,可是还得死撑“仁者”的幌子,带了几十万百姓一起逃,当到了湘水时,他自己却先上船溜走了,留下那么多的百姓在那里抢船,那死的人恐怕不止上万吧?刘备要真是个仁者,就应该让百姓先上舱,然后自己再去江里把脖子洗干净,对着曹兵说:“你们也甭抢,百姓正渡河呢,让他们先走完,我就在这等着,啥时候他们走完了,你们一起上来把我杀了好了。”可惜他根本没敢那么做。 但是,许多人都是这样看待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的:做了这等十恶不赦的坏事之后,曹操不仅不知改悔,反而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自私自利的话。

面对满屋尸体,他凄怆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自责和无奈,是解释也是发了狠,险恶

世情使他走上一条先发制人、刚勇坚决的不归路。从此他狡诈、狠毒、善变,他举兵报复杀父之仇,所过之处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戮;他无情***伏皇后及她的家族,只因为皇后抱怨;他借粮官的人头平息士卒对自己的不满,杀无辜的近侍、姬妾来恐吓谋杀的异心……处在风口浪尖的曹操,为了保命,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的疑点,无所不用其极,人称“酷虐变诈”。

世人称曹操为奸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在中外历史上,误杀可说是司空见惯事情。曹操以其大文学家的才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服实心眼儿陈宫,应如“探囊取物耳”。曹操却选择了说实话,把自己内心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东西全盘摊在了世人面前,这难道不是一种大家风范的作为吗?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三个人写过《忏悔录》的书。他们分别是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和俄国的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最深刻,成了经典著作。所谓“忏悔录”

,就是把自己以前做的见不得人的事公告天下。决心不再做伪君子,宁肯当个真小人。对世间几乎所有的人来讲,走出这一步,都要经过极艰难的心路历程。这三本《忏悔录》感动了世人,因此流传至今。我们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却有着比以上三人大得多的勇气。他从来就敢于以自己真小人的面孔示众,决不拖泥带水!他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世人佩服的。

在历史上,先杀吕伯奢一家,再杀吕伯奢的大有人在,但有曹操般的勇气讲真话的人却寥寥无几。俗话说,只要是人都具有自私自利的特点,这使得人往往表现为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曹操也是人,他当然也要先为自己着想了。 曹操有许多条罪名,滥杀无辜就是其中一条。

是的,曹操是杀过不少人。这里不说一般人物,仅大人物就有伏皇后、董贵妃、孔融、崔琰等。

杀伏皇后,是因为汉献帝刘协发出衣带诏,要国丈伏完、皇叔刘备寻机诛杀曹操。期间,伏皇后积极活动,网罗将士。

伏皇后的行动虽然秘密,还是被狡猾的曹操看出,曹操审问一名将士,这名将士全盘道出真相,曹操恼怒,一举杀掉伏皇后及其家人。聪明的刘备,提前从许都逃往徐州,逃过了这一劫。 杀董贵妃,是因为汉献帝刘协密令董贵妃之兄——车骑将军董承起兵围剿曹操。期间,董承行动失密,因为董承的一名手下背叛于他,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怒而杀死董承。

因为董贵妃是董承之妹,也参与了此事,虽然其当时怀有身孕,曹操还是从后宫把她拖出杀了。

杀孔融,是因为孔融太为狂傲。其身为朝廷命官,是曹操属下,却不服曹操管制。除此,他还经常谩骂曹操是卖姓之人、阉党之后、有篡位之心、盗国之念……曹操曾多次对他进行规劝,求他不要对其敌视。但孔融不仅不听,还变本加厉地与曹操作对,曹操只好把他杀掉。

不可否认,崔琰是一位非常值得爱戴的名士,事实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当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绍大牢

时,《三国志-崔琰传》云:“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好个曹操,不仅全无怒意,反而堆下笑脸,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

出于对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职也托付给他。《三国志-崔琰传》记“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崔琰不辱使命,把曹丕***得唯唯诺诺。 别看把教子之事托付给他,但曹操还是对崔琰有点放心,对他曹操还是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赐死”曹植的妻子,而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亲侄女。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时,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欢曹植,他担心崔琰从中起不良作用,尽管崔琰当时明确表示:自己坚决站在曹丕一边,并认为只有立曹丕为太子,才能保证***的稳定。但,曹操还是对他很小心。

那大家会问,崔琰做的这样好,为什么曹操还不放过他呢?其实崔琰的死,是缘于一封信,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崔琰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此时的心态,暴烈得近乎失常。他让狱吏暗示崔琰自己了断,没想到崔琰完全理解错了其中的意义,照旧在狱中接待宾客,谈笑如常。曹操心想:“这老不死的难道非要我亲自动手吗?”这时曹操嘴角一撇,狱卒慌不迭地将曹操原话传递给崔琰。“原来曹公是这个意思,好说好说。”崔琰当即从狱卒手中接过钢刀,以一种比今人点一枝烟更潇洒自然的姿势,抹断了自己的脖子。此事见书记载:“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曹操杀伏皇后、董贵妃是不杀不能自保,才这样做的。

曹操杀孔融是为图耳根清净;杀崔琰是因为崔琰太不注意自己的言辞了。这听起来似乎理由不足,其实不然。这里不说古代,就现今而言,谁敢表现得比自己的上司还高人一等的?会看出事的人都知道,事事你都得不要锋芒毕露……否则,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今人尚且如此,何况 1800年前的曹操?所以说,曹操***是迫不得已,并非滥杀无辜。他也是为自己着想,正所谓:“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年,有几个人可以单纯到为了别人而活,从不为自己着想的?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在为他的自身利益服务着,当他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人自私的本色就暴露无疑。曹操也是个平常人呀。曹操自己也曾说过,我哪里是先知的圣人,只不过经历的事情多罢了。曹操一生阅历深广,或许是这样的经历才造就出这样的性格吧。

其实,自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私得明目张胆、冠冕堂皇或自私得神不知鬼不觉偷偷摸摸。但是,曹操并没有偷偷摸摸,起码来说,曹操都是一个真小人,不是一个伪君子。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可谓家喻户晓,在罗贯中笔下,他是一代奸雄。他扫黄巾、灭董卓,挟天子以令

诸侯,统一了当时中国的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矗所以,在世人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了。

曹操的确有称霸天下的雄心,气吞天地之志。但是,他除了老谋深算、自负不凡、骄傲多疑这些性格特点外,还是一个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属下的人。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处于劣势,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智慧,打败了袁绍。在缴获的信件中,曹操发现了自己的属下曾私与袁绍通信,决定向袁绍投降。这使许多浴血奋战的军士、大臣都非常激愤,要求曹操把叛徒处斩。曹操却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连我这个领头的人都怀疑自己会失败,何况他呢?”这样,使原来私通袁绍的人十分感激、忠诚于曹操,不少天下豪杰也纷纷来投奔曹操。曹操因此团结了文武群臣、力挫群雄,终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由此可见,宽容是一种大度、豁达,也是一种谅解、尊重,更是一种等待和激励。人生活在世人,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有碰撞、有冲突、矛盾;以宽厚之心处之,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就可以赢得他们更多的信任与爱戴。 曹操对人才的态度是,不管你是怎样对待我个人的;不管你以前如何对不起我;也不管你现在是怎样对我,只要你有本事,能够为我出力,是个人才,一律宽容。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待魏仲、张绣、许攸和陈琳的事。

魏仲,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却十分自信地说:只有魏仲是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仲也跟着张邈跑了,气得曹操咬牙切齿:好你个魏仲!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了你!但是当魏仲果然被俘时,曹操却叹了一口气说:魏仲是个人才啊!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被张邈扣押,曹操便

对他说:令堂大人在张邈那里,你还是到他那里去吧!毕谌跪下磕头,说自己没有异心,感动得曹操流下眼泪。谁知毕谌一转身连招呼都没打一个,就背叛曹操投奔了张邈。后来,毕谌被俘,大家都认为他这回必死无疑。谁知曹操却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这正是我到处要找的人啊!不仅不治毕谌的罪,还让他到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去做了鲁国相。

在宛城之战中,曹操的长子曹昂、勇猛过人的贴身保镖典韦、侄子曹安民,都在这一战丧命,使他们过早退出了三国的舞台。回去以后,曹操把所有过失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丝毫没有推卸责任。可以说,曹操和他们接下了血海深仇。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仇恨都是不可化解的,但曹操却做到了。当曹操和袁绍都来劝降张绣时,张绣担心自己和曹操有仇,不能相容。当张绣在众人的劝说下,来到许都面见曹操时,心里还忐忑不安。张绣一见曹操,便拜跪于地。

曹操慌忙扶起他,拉着他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曹操居然一句不提宛城之事,还以礼相待。这需要多大的包容?杀子之仇、夺将之恨、败军之辱,他统统深埋心底,不知道他有没有在深夜里捶胸顿足,誓把张绣千刀万剐,但为了大局,他必须忍辱负重——他周围,还有袁绍、刘表、吕布等等虎狼盯着他。作为一个男人,想哭也只能在夜里悄悄地哭,面对世界,仍要表现出刚毅和顽强! 要是换了其他人,如袁绍、袁术、刘表这些,张绣早被碎尸万段了。包括刘备,死了一个结义的兄弟就劳民伤财、倾全国之兵讨伐曾经交好的盟友。与这些人比起来,曹操有容乃大,具备了一个作为后世传诵千年的领袖的条件。

贾诩后来也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曹操身上,绝对不是一个特殊情况,许攸曾经是袁绍的谋士,因袁绍不能重用自己,便投奔曹操,他设计攻破冀州。当曹操率领众人进入冀州城,在城门边,许攸纵马上前,用马鞭指着城门,喊着曹操的小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乎?”要知道,曹操当时是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其他人在他面前说话都要毕恭毕敬,而许攸竟然直呼曹操的小名,即使是喊普通人的小名,都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像许攸这种居功自傲的举动,就算旁边的人听了,也都不会太舒服,“众将闻言,俱怀不平”,但是曹操却哈哈大笑,赤脚步出来迎接,没有一丝不悦的表情。

对自己的部下能够宽容,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最难的是对得罪过自己的人才能够宽容。曹操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文学史上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来是袁绍的手下,是有名的“笔杆子”。在官渡之战还未开战前,袁绍先让他起草了一份讨伐曹操的战斗宣言。陈琳写得十分精彩,先揭曹操的老底,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一名“伤化虐民”的宦官,父亲曹嵩是一名“***鼎司,倾覆重器”的奸臣,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之人。并且还说:“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曹为甚!”曹操被骂得狗血淋头,对于一般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接受呀!后来袁绍兵败,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也没有责怪陈琳那样骂过自己,而且爱惜他是个人才,让他掌管文书等事,成为曹操属下文人集团“建安七子”的重要成员。

“笔竿子”是陈琳鲜明的专业形象,也是陈琳的职业定位。有真才实学,又遇到了明主,最终有了用武之地! 作为一代英雄,曹操能有如此宽大的心胸和气量来对待人才,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少见的。但正是这种超乎常人的气量,使他收罗到大量的人才,在他那里,从来不存在人才的青黄不接的情况。像刘备阵营,随着诸葛亮和关、张、赵等人的辞世,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只有不从自己的一己私利出发,而是从看重人才的角度出发来对待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曹操的宰相肚,还体现在他对不愿用的人才的尊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比自己厉害的,又不肯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就会妒忌,甚至会杀掉。但是,曹操对那些有才华但又不肯为自己所用的人,曹操是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决不强人所难!

当刘备还处于起步阶段时,被吕布击败,不得不投靠曹操。他手下的谋士劝他杀掉刘备,程昱对曹操说:“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当然知道刘备是一个落魄的英雄,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他自己也亲口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曹操不愿意***用这种阴险的手段来对付刘备,他说:“方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并任命刘备为豫州牧,送他三千兵马,粮食万斛,让他到豫州赴任。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敌手,曹操的胸怀的确是无人能比的。 曹操待人的宽容,最有名也最耳熟能详的即放关羽离开一事。或许有人会认为,按照关羽投降的三个条件,曹操是绝对留不下关羽的。但想想当时关羽要去的地方乃是跟曹操官渡之战打的正酣的袁绍处,而刘备当时算是袁绍麾下。想想若是关羽也帮起袁绍打这场官渡之战,那结果会如何?曹操早知刘备是个危险人物,此放关羽归去,等于使被曹操打败而投靠袁绍的刘备又有了左右手,将来的威胁不可计量。

若是在此时找理由将关羽杀了,或设计让袁绍杀了刘备,等于免去了天下三分,甚至也不会有处处阻碍曹魏霸业的孔明的出场了。因此这一放,虽说有人会认为乃是做做样子让下属对自己也更忠心,但此效果有限,而危害不可计,若是让别人选择或许就会先用计让袁绍杀掉刘备,若不能则暗杀关羽。从此可以见到曹操性格的宽大之处。 曹操打败袁绍后,杀了袁绍的大儿子袁谭,悬首城门,下令敢有哭者斩。青州王修却在城门痛哭,他的一片忠心令曹操有所感动,于是曹操就把他当上宾对待,并任命他为司金中郎将。当曹操诚心询问他怎样才能打败袁绍的两个小儿子时,王修却对曹操不理不睬,曹操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佩服他,说:“忠臣也。”并感叹说:“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只可惜袁氏不能重用!如果能用

,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对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人才珍惜和宽容,不计较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也许能够有人做得到。但是,像曹操这样,对自己所不能用的人才也能够尊重他们,甚至把他们纵虎归山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也只有曹操这样的大英雄才有这样的大气量。 古人云:“将军额前能骑马,宰相肚中可乘船。”正显示了伟人们的宽容之心,正是曹操的容人之量,才使魏国成为北方的霸主。真正君子,真正的大丈夫无不具有大度量,大气量。真正的大丈夫不是以毒铸成的,真正的大丈夫不是以毒昭示天下的!他不戴着面具做人,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但是就凭这一点,却是很多人不能做到的。

总之,如果曹操如果是小心眼,怎会得到许褚,典韦庞德如此的忠心良将!!!如果曹操是小人,他就不会让赵子龙活着逃跑,不会让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如果他是小人他就说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如果他是小人,他知道说出来之后的不良影响!)所以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在下自创的诗句,请大家包容…………

自古孟德背奸名,

只因许勋一时言。

曹公一生多壮事,

千古谁堪孟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