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意_牵强附会的词义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3 0
  1. 四字成语强什么意思
  2. 迁强是什么意思?
  3. 牵强附意
  4. 牵强附会的意思和造句
  5. 附是能组什么词
  6. 穿凿附会,牵强附会这两个词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7. 详细给我介绍一下赋比兴?

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

1、含义不同:牵强附会指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附会;曲意逢迎指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

2、侧重点不同:牵强附会的侧重点在于“附会”,即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物强拉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曲意逢迎的侧重点在于“逢迎”,即为了讨好别人,违心地说好话,做不诚实的动作。

牵强附意_牵强附会的词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字成语什么意思

牵强指勉强,或牵强附会。

牵强:[ qiān qiǎng ]?

详细解释

1.?亦作“ 牵_ ”。

犹勉强。 唐 皇甫冉 《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馀馆》诗:“微官朝复夕,牵强亦何心。”

2.?犹言牵强附会。

马南_ 《燕山夜话·白开水最好喝》:“古人也有把天下各种水,分别次第,评定优劣的,未免过于牵强,不尽合理。”

3,近义词:勉强?

4,反义词:贴切, 自然 ?

1、你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

2、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一定要说得科学准确,不要牵强附会地去生搬硬套。

3、他刚开始举的几个例子还可以,后面的越来越牵强附会。

4、这本***有非常牵强附会的情节。

5、这明明就是两件事,你怎么可以牵强附会地混为一谈呢?

迁强是什么意思?

1. 四字成语,内含强字

避强击弱 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 博闻强志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逞强称能 炫耀卖弄自己的才能和本事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发奋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奋发图强 奋发:精神振作,情绪饱满;图:谋求;强:强大。振作精神,谋求强盛 富国强民 指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国富民强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倔头强脑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 绿林强盗 指山林的强盗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博闻强识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差强人意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锄强扶弱 铲除 *** ,扶助弱者。 摧折豪强 摧:折断。

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恶醉强酒 强:硬要。

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发愤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繁荣富强 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扶弱抑强 扶助弱小,压制 *** 。

富国强兵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国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济弱锄强 济:帮助。锄:铲除。

帮助弱者,铲除 *** 。 坚强不屈 屈:屈服。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倔强倨傲 倔强:执拗;倨傲:傲慢。

执拗而又傲慢。 精明强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精兵强将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貌似强大 表面好象强大,实际却很虚弱。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

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民富国强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强作解人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牵强附会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强本节用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 民意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阴谋做的坏事硬说是人民的意愿。 强弓劲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

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强弩之末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

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强颜欢笑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强死强活 比喻非常勉强。 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

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强聒不舍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

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强而后可 强:硬要,迫使。

经强求后才答应。 强人所难 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弱肉强食 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身强力壮 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外强中干 干:枯竭。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先下手为强 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

以强凌弱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抑强扶弱 抑:压制;扶:帮助。

压制 *** ,扶助弱小。 自强不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避强打弱 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避强击惰 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兵强将勇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

形容军力强大。 兵强则灭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多文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夸强道会 会:能。夸耀自己能力强、本事大。

亦作“夸强说会”。 马壮人强 犹言人强马壮。

目瞪舌强 同“目瞪口呆”。 洽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牵强附合 犹言牵强附会。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

强本弱支 见“强本弱枝”。 强本弱枝 强干弱枝。

强兵富国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强不知以为知 不懂装懂。

强唇劣嘴 谓说话厉害,不肯让人。 强词夺正 同“强词夺理”。

强得易贫 谓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强凫变鹤 语本《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后以“强凫变鹤”谓硬把野鸭变作仙鹤。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

强记博闻 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强加于人 把一个人或一方的意见、看法勉强加诸于别人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强弩末矢 同“强弩之末”。 强弩之极 犹强弩之末。

强识博闻 同“强记博闻”。 强食靡角 谓饱食而角力求胜。

《列子?说符》:“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殷敬顺释文:“《韩诗外传》云:‘靡,共也。

’《吕氏春秋》云:‘角,试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轻道,唯食而已,亦犹禽兽饱食而相共角力以求胜也。”

一说,靡读为摩,谓以角相摩。见俞樾《诸子平议?列 强食弱肉 同“弱肉强食”。

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强食自爱 劝慰人的话。

谓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强死赖活 同“强死强活”。

强文***醋 谓***斯文。 强文浉醋 同“强文***醋”。

强枝弱本 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 强直自遂 谓刚正而自行其意,不为人所动摇。

强自取折 见“强自取柱”。 强自取柱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强嘴拗舌 说话倔强的样子。 强嘴硬牙 。

2. 形容强的四字成语

强本节用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强弓劲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 民意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阴谋做的坏事硬说是人民的意愿。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弩之末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强不知以为知 不懂装懂,本来不知道,强说知道。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强而后可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强聒不舍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强人所难 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

强死强活 比喻非常勉强。

强颜欢笑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强作解人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强嘴拗舌 说话倔强的样子。

强嘴硬牙 指能说会道。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强本弱支 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同“强本弱枝”。

3. 有哪些四字成语包含'强'字的,读音相近也可以

国富兵强 摧折豪强 坚强不屈 发愤图强 奋发图强 兵强马壮 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 锄强扶弱 差强人意 富国强兵 繁荣富强 扶弱抑强 强词夺理 貌似强大 强而后可 精兵强将 牵强附会 强龙不压地头蛇

倔强倨傲 精明强干 强弩之末 强人所难 济弱锄强 民富国强 恶醉强酒 外强中干 弱肉强食

牛不喝水强按头 年富力强 强本节用 强不知以为知 强聒不舍 强弓劲弩 强干弱枝 *** 民意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死强活 强颜欢笑 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作解人 人强马壮 身强力壮 以强凌弱

倚强凌弱 抑强扶弱 先下手为强 自强不息

4. 带强的四字成语

按强助弱 争强显胜 以强胜弱 弱本强末

多闻强记 足高气强 争强好胜 强词夺正

争强斗胜 争强斗狠 以弱制强 以弱胜强

倚强凌弱 违强陵弱 外强中瘠 恃强凌弱

人强胜天 强嘴硬牙 强嘴拗舌 强自取柱

强自取折 强直自遂 强枝弱本 强文浉醋

强文***醋 强死赖活 强食自爱 强食弱肉

强食靡角 强识博闻 强弩之极 强弩末矢

强加于人 强记博闻 强凫变鹤 强得易贫

强兵富国 强本弱枝 强本弱支 强本弱末

牵强附合 洽闻强记 目瞪舌强 马壮人强

夸强道会 多文强记 兵强则灭 兵强将勇

避强击惰 避强打弱 自强不息 抑强扶弱

以强凌弱 外强中干 身强力壮 强唇劣嘴

弱肉强食 人强马壮 强人所难 民富国强

强而后可 强聒不舍 强干弱枝 强死强活

强颜欢笑 强弩之末 强弓劲弩 *** 民意

强词夺理 强本节用 牵强附会 强作解人

貌似强大 精兵强将 精明强干 倔强倨傲

坚强不屈 济弱锄强 国富兵强 富国强兵

扶弱抑强 繁荣富强 发愤图强 恶醉强酒

摧折豪强 锄强扶弱 差强人意 博闻强识

博闻强记 兵强马壮 绿林强盗 倔头强脑

国富民强 富国强民 奋发图强 发奋图强

逞强好胜 逞强称能 博闻强志 避强击弱

年富力强

祝你学习进步!!@@@

望***纳!!!!!@@@

5.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什么发什么强

奋发图强

fèn fā tú qiáng

解释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出处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正音强;不能读作“jiànɡ”。

辨形奋;不能写作“愤”。

近义词发愤图强、奋发有为

反义词自暴自弃

辨析~与“发愤图强”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发愤图强”强调“下定决心”;~侧重“振奋精神”。

例句我祝愿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6. 带强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强字的四字成语 :

弱肉强食、

自强不息、

发奋图强、

差强人意、

牵强附会、

强聒不舍、

繁荣富强、

强颜欢笑、

强词夺理、

争强好胜、

强人所难、

身强力壮、

锄强扶弱、

外强中干、

兵强马壮、

强弩之末、

恃强凌弱、

精兵强将、

畏强欺弱、

不惮强御、

按强助弱、

以强欺弱、

强作解人、

强自取柱、

强食靡角、

强死强活、

兵强则灭、

倔头强脑、

不畏 *** 、

强打精神

7. 带有强的四字成语

弱肉强食、

自强不息、

发奋图强、

差强人意、

牵强附会、

强聒不舍、

繁荣富强、

强颜欢笑、

强词夺理、

争强好胜、

强人所难、

身强力壮、

锄强扶弱、

外强中干、

兵强马壮、

强弩之末、

恃强凌弱、

精兵强将、

畏强欺弱、

不惮强御、

按强助弱、

以强欺弱、

强作解人、

强自取柱、

强食靡角、

强死强活、

兵强则灭、

倔头强脑、

不畏 *** 、

强打精神

牵强附意

迁强是什么意思

正确拼音应该是牵强。

牵强:

词义:指勉强,或牵强附会。

拼音:qiān qiǎng

解释:

1.勉强。

唐 皇甫冉 《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余馆》诗:“微官朝复夕,牵强亦何心。”

司马光 《辞免馆伴札子》:“臣所以辄违诏旨,再三固辞者,非敢避事偷安,诚以人之才性,各有能否,不可牵强。”

互 李纲 《与程给事书》:“而今者,误蒙诸公推挽,牵彊至此。”

2. 犹言牵强附会。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李公甫 表云:‘ 汉 使齧毡,未必得 匈奴 之要领; 楚 军挟纩,惟当坚 祈父 之爪牙。’语虽巧,颇牵彊。”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子罕言利’一章,说者虽多,皆牵强不通。”

马南邨 《燕山夜话·白开水最好喝》:“古人也有把天下各种水,分别次第,评定优劣的,未免过于牵强,不尽合理。”

强迁是什么意思

正确拼音应该是牵强。

牵强:

词义:指勉强,或牵强附会。

拼音:qiān qiǎng

解释:

1.勉强。

唐 皇甫冉 《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余馆》诗:“微官朝复夕,牵强亦何心。”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伴札子》:“臣所以辄违诏旨,再三固辞者,非敢避事偷安,诚以人之才性,各有能否,不可牵强。”

宋 李纲 《与程给事书》:“而今者,误蒙诸公推挽,牵彊至此。”

2. 犹言牵强附会。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李公甫 表云:‘ 汉 使齧毡,未必得 匈奴 之要领; 楚 军挟纩,惟当坚 祈父 之爪牙。’语虽巧,颇牵彊。”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子罕言利’一章,说者虽多,皆牵强不通。”

马南邨 《燕山夜话·白开水最好喝》:“古人也有把天下各种水,分别次第,评定优劣的,未免过于牵强,不尽合理。”

申请强迁的七大要件是什么?

《房屋***裁决书》一经依法送达既具有执行的效力。房屋***当事人未在《房屋***裁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间自觉履行的,或者由人民 *** 责成有关部门实行行政强制***,或者由房屋***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实行司法强制***。

司法强制***,法律规定申请执行人为房屋***管理部门。关于申请执行《房屋***裁决书》的期限,司法解释作出了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四条规定:“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1年,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180日。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中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从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什么情况下才会被强迁

要求过份不合理

什么要求能达到强迁?

*** 用地就强迁。商人,房地产老板那些你可以不搬,不过国家 *** 你就没办法;

强迁的新政策是什么?

法律、法规没有新的。仍然是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5号),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不是很满意,却迁强的迁就的相关成语有什么?

差强人意

现在的法律允许强迁吗?

中国的法律弹性太大 只要有些社会败类想要把你赶走 他们会编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自己织一个合法的外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什么意思

“道而弗牵”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

“开而弗达”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

牵强附会的意思和造句

? 夏日杂题

宋-陆游

? 眈眈丑石罴当道,矫矫长松龙上天。

? 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

夏日的花是鲜艳夺目的,红的似火,绿意苍翠,像这季节的热情,在清晨的温柔中激荡。

余秋雨先生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悦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 凌霄花,人生何曾都如意 弱质未必不凌天!是此真意,就当真吧。每一个平淡的日子中,我们都要有喜欢看花的心情。花开四季,难的是你以为在冬天没有花开,而遗憾的放弃了心情。

有些东西放不下,有时候想要伸手去抓,又忍住让自己放下。或许,不应该说的都是学业,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错了,方向错了。

亡羊补牢,努力生长。

附是能组什么词

把本来没有 某种 意义 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成语出处: 鲁迅《坟·人之历史》:“揣古希腊哲人,似不无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则 牵强附会 之说大行。”

繁体写法: 牵强坿会

注音: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牵强附会的近义词: 穿凿附会 生拉硬扯,牵强解释。《宋史·王安石传》:“晚居 金陵 ,又作《字说》,多穿凿附会。” 清 袁枚 《 生拉硬扯 见“ 生拉活扯 ”。

牵强附会的反义词: 合情合理 合于情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 黄为民 心情显得轻松,觉得 周祺 这个人很可爱,既有原 顺理成章 形容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当然产生的结果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英语翻译: give a strained interpretation

俄语翻译: притянуть за волосы

日语翻译: 无理(むり)なこじつけ

其他翻译: <德&gt;an den haaren herbeigezogen sein

成语谜语: 牵大虫去赴会

读音注意: 强,不能读作“qiánɡ”。

写法注意: 附,不能写作“咐”。

歇后语: 指驴说骡子

穿凿附会,牵强附会这两个词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附?”的词语:\x0d\附和 附议 附丽 附庸 附会 附近 附识 附属 附着 附慰 附合 附离 附骥 附益 附件 \x0d\附荐 附郭 附录 附加 附意 附蝉 附耳 附生 附子 附带 附记 附注 附决 附致 附身 \x0d\附从 附言 附笔 附舟 附托 附逆 附上 附落 附势 附署 附随 附就 附设 附翼 附枝 \x0d\附助 附奉 附娄 附载 附则 附葬 附赘 附众 附葭 附点 附送 附火 附义 附呈 附学 \x0d\附禺 附依 附书 附凤 附籍 附攀 附疏 附中 附缘 附片 附比 附宝 附缀 附奏 附讹 \x0d\附国 附隶 附膻 附臭 附缠 附灵 附同 附图 附乔 附语 附远 附悦 附蠃 附炎 附尾 \x0d\附小 附错 附余 附掌 附根 附爱 附出 附狎 附旅 附倚 附增 附真 附舆 附卷 附见 \x0d\附说 附审 附权 附约 附援 附茔 附质 附祀 附陈 附及 附魂 附枕 附民 附赖 附款 \x0d\附顺 附手 附遣 附向 附俗 附塞 附递 附搭 附党 附化 附刊 附名 附疣 附死 附景 \x0d\附*** 附廛 附白 附讯 附事 附纳 附农 附下 附业 附驿 附项 附亲 附凑 附臣 附封 \x0d\附甲 附过 附理 附媚 附律 附列 附阻 附贯 附辇 附统 附集 附_ 附饰 附毛 附命 \x0d\附批 附_ 附社 附肩 附抄 附协 附答 附结 附京 附试 附服 附敌 附状 \x0d\\x0d\“?附”的词语:\x0d\依附 比附 攀附 阿附 趋附 归附 内附 粘附 亲附 吸附 黏附 蚁附 招附 转附 谄附 \x0d\添附 党附 款附 和附 影附 俞附 徒附 胥附 感附 企附 离附 托附 缘附 宾附 景附 \x0d\培附 来附 显附 涂附 协附 媚附 曲附 承附 迹附 援附 悦附 凭附 相附 豫附 逼附 \x0d\奉附 倚附 散附 肺附 污附 私附 牵附 赘附 新附 希附 宁附 降附 朋附 务附 枝附 \x0d\冯附 荫附 欣附 _附 狗附 迎附 佐附 白附 参附 疏附 _附 向附 侧附 便附 坚附 \x0d\忠附 因附 倾附 裨附 谐附 勋附 怀附 蛾附 鬼附 屈附 集附 _附 结附 驯附 梯附 \x0d\_附 门附 密附 琐附 悬附 义附 寄附 迁附 钦附 属附 臣附 筹附 昵附 鳞附 响附 \x0d\支附 谩附 边附 _附 连附 强附 赏附 扳附 饥附 收附 畏附 投附 引附 顺附 猬附 \x0d\跣附 叛附 销附 宗附 胶附 威附 窨附 胁附 窜附 述附 \x0d\\x0d\“附?”的词语:\x0d\附庸风雅 附势趋炎 附会穿凿 附骥攀鸿 附凤攀龙 附扁和缓 附翼攀鳞 附炎趋热 \x0d\附赘县疣 附赘悬疣 附影附声 附上罔下 附肤落毛 附骥名彰 附辞会义 附骥攀鳞 \x0d\附耳低言 附耳射声 附赘悬_ 附下罔上 附声吠影 附膻逐腥 附捐邮票 附学生员 \x0d\\x0d\“?附”的词语:\x0d\枝附影从 饥附饱_ 枝附叶从 凤附龙攀 饥附饱扬 蛾附_屯 蚁附蜂屯 枝附叶连 \x0d\枝附叶著 蜂附云集 寒附火者 蚁附蝇集 \x0d\\x0d\“附?”的词语:\x0d\随声附和 牵强附会 依草附木 趋炎附势 攀龙附凤 穿凿附会 如蚁附膻 扳龙附凤 \x0d\魂不附体 六义附庸 牵强附合 依_附木 攀龙附骥 悬疣附赘 根株附丽 怀敌附远 \x0d\攀藤附葛 群蚁附膻 倚草附木 深文附会 趋炎附热 附影附声 蹑足附耳 攀炎附热 \x0d\神不附体 趋时附势 避凉附炎 攀鳞附翼 牵合附会 简贤附势 趋权附势 依_附木 \x0d\牵引附会 \x0d\\x0d\“?附”的词语:\x0d\夤缘攀附 云集景附 引律比附 蝇营蚁附 蜂趋蚁附 龙攀凤附 形影相附 蛇盘鬼附 \x0d\蜂屯蚁附 片接寸附 蝇攒蚁附 蝇集蚁附

详细给我介绍一下赋比兴?

穿凿附会、牵强附会这两个词意思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一、意思不同

“穿凿附会”意思是:将不相通的义理勉强凑合解释。

“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二、出处不同

1、穿凿附会

出处: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翻译:于是有好奇的人想将不相通的义理勉强凑合解释,固然各有各的说法。

2、牵强附会

出处:清代曾朴的《孽海花》:“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翻译:后代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想尽办法,不知道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扩展资料

“牵强附会”的近义词:牵强附合

拼音:qiān qiǎng fù hé

意思是: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出处: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

翻译:后来大家解释,也只是把自己的想法牵拉在一起,最终是不是圣人的本意。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乱混为一谈。

例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一定要说得科学准确,不要牵强附合地去生搬硬套。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寄乐天书》),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喜(嘉)马参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岳英灵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论“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这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述,较之他以前的许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人的见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申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这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相同的。朱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缘故。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中某些迂腐论点,但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迂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像这样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显然是受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互相作用,往往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比也”或“兴也”,甚至对《楚辞》也这样加以分解,结果不能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著》)。“寄托”即“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的研究著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强烈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