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是什么意思_江汉朝宗解说词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8-03 0
  1. 张必龄的诗《焉》的一句诗"沉心何用写"是什么意思 ? 最好能翻译全诗。
  2. 江翻海搅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3. 氹的多音字
  4.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呀?麻烦大家告诉我吧~!!
  5. 语文文言文128个实词各个的意思
  6. 禹稷行宫大门旁的"陈常"二字是什么意思
  7. 我的名字代表什么意思
  8. 帝旺之年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张必龄的诗《焉》的一句诗"沉心何用写"是什么意思 ? 最好能翻译全诗。

ng>人心所向的意思如下:

江汉朝宗是什么意思_江汉朝宗解说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心所向,汉语成语,拼音是rén xīn suǒ xiàng,意思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出自《晋书·熊远传》。

向:归向,向往。

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

《旧唐书 隐太子建成传》:“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这是人心所向,此人和之大利。 曲波《林海雪原》三七

严厉打击势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江汉朝宗,祖国统一大业,人心所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心所向,其势不可阻挡。

实现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是人心所向。

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加以赞同,愍帝接受劝谏。

中国***是人心所向。

绿色消费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严厉打击受贿犯罪是人心所向。

当人心所向之时,领袖便战无不胜!

革命的胜利,乃人心所向的缘故。

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是人心所向。

江汉朝宗,祖国统一大业,人心所向。

实现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严厉打击势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江翻海搅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诗是张九龄的。

找到一篇校注。

://bbs.gxsd.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3935

唐 张九龄

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①〔一〕

江流去朝宗,昼夜兹不舍〔二〕。

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三〕。

圣达有由然,孰是无心者。

一郡苟能化,百城岂云寡〔四〕。

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五〕。

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六〕。

闲宇常自闭②,沉心何用写〔七〕。

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八〕。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③〔九〕。

愿言芳泽④,终朝不盈把⑤〔十〕。

校记

①《丛书集成续编》:『诗纪同题』。诗纪为明黄德水、吴琯等辑录之《唐诗纪》。

案:刘斯翰校注本《曲江集》凡例说明以《古诗纪》作为参校对象,惜其谬误,其当为《唐诗纪》。

②闲宇句:清曾弘、周日灿刻本作『闭宇尝自闲』。

③潇洒:也作『萧洒』。《文渊阁四库全书》、《唐五十家诗集》作『萧洒』,余本作『潇洒』。

④愿句:清曾弘、周日灿刻本作『言芳泽愿,终朝不盈把』。《唐五十家诗集》:作『言芳泽多,终朝不盈把』。

⑤把:明顾懋光刻本旧刻作『抱』。

注释

〔一〕内职:在朝廷担任的官职。何格恩《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十五年:「公自三十岁授校书郎,至是适为二十年。」刘斯翰校注《曲江集》:「诗中言‘江流去朝宗’,‘白水生迢递’,与洪州临赣水亦相合,以是知此诗当是初到洪州之作。」《新唐书?本传》:「出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乡里,故表换洪州都督。」

〔二〕《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孔安国传:「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孔颖达疏:「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人事而言之也。」《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皇侃《论语义疏》:「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老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曰不舍昼夜也。」

〔三〕《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高诱注:「子牟,魏公子也,作书四篇。魏代得中山,公以邑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也。詹子,古得道者也。身在江海之上,言志放也。魏阙,心下巨阙也。心下巨阙,言神内守也。一说:魏阙,象魏也。悬教象之法,浃日而收之,魏魏高大,故曰魏阙。言身虽在江海之上,心存王室,故在天子门阙之下也。」阙下:「朝廷」

〔四〕《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晋书?卷一百十四》:「守一城而存齐,今秦之所有,犹连州累镇,郡国百城。臣子之于君父,尽心焉,尽力焉,死而后已。」《南史?乐法才传》:「武帝嘉其清节,曰:居职若斯,可以为百城表矣。」

〔五〕《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义疏》:「礼,天子每月之旦居于明堂,告其时帝。布政读月令之书毕,又还太庙。诸侯无明堂,但告于太庙。并用牲,天子用牛,诸侯用羊。于时鲁家昏乱,自文公而不复告朔,以至子贡之时也。时君虽不告朔,而其国之旧官犹进告朔之羊,子贡见告朔之礼久废而空有其羊,故使除去其羊也。」李冗《独异志》:「孙坚,字子台。战而马堕,军吏失之。所爱骏马入营,踣地悲鸣,人异之。逐马往,得坚于草中。」

〔六〕不载:犹「不再。」

〔七〕《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毛诗故训传》:「输写其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凡倾吐曰写,故作字、作画皆曰写。」

〔八〕陴:《说文》:「城上女墙俾倪也。」《释名》:「陴,裨也。裨助城之高也。」

〔九〕《文选》嵇康《琴赋》:「指苍梧之迢递,临回江之威夷。」迢递:「悠远貌。」

潇洒:「凄清,寂寞貌。」

〔十〕《诗?小雅?绿》:「终朝绿,不盈一掬。」《尔雅》:「绿,王刍。」

陈奂《诗毛氏传疏》:「兴者,怨旷之人,自旦及食时以王刍而不满两手,以喻忧思之深。」

氹的多音字

江翻海搅的成语意思:

江翻海搅

jiāng fān hǎi jiǎo

[释义] 〖解释〗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语出]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有巴山捎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例句] 〖示例〗那船顺风吹去,就是乌雅快马也赶他不上。越刮越大,真是~,十分利害。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呀?麻烦大家告诉我吧~!!

氹的多音字如下:

氹是一个汉字,读音dàng,也写作“凼”,意思是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如用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沤制成的肥料。在粤语中,氹字有两种发音三种意思。第一种是:小坑、坑的意思。第二种是:哄的意思。第三种是:骗的意思。

拓展知识

汉(拼音:h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西周金文。汉的本义一说是汉水,一说指天河()。古人把天上的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故有“天汉、河汉、星汉、霄汉”等说法。汉曾用做朝代名。

汉王朝国力强盛,故后世称中国的主体民族为汉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称汉族的男子为汉子,后成为对男子的称呼,又引申指丈夫。气逾霄汉,汉语成语,意思是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出自《南齐书·高帝本纪》。

气凌霄汉,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气势壮阔。出自《策宋公九锡文》。

绿林好汉,出自《汉书·王莽传下》的内容,指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英雄人物。《汉书·王莽传下》:“是时,南郡张箱、江夏羊牧、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众皆万余人。”注:绿林军起兵地点江夏郡云杜县即今湖北省京山市。

楚界汉河,汉语成语,意思是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出自《民国通俗演义》。“汉”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它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汉”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汉”通常认为是形声字,字形从“水”,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难”省去“隹”为声。关于“汉”的本义,先秦经典《尚书》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冢导漾,东流于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汤汤(shāng),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洗洗”。二书所说的“汉”是河流的名称,即汉江。《诗经·小雅·大东》又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同书《云汉》也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著;昭,光)。

“汉”“云汉”指的都是天河。所以上古时代的“汉”字是什么样子,还不确定,有待于新材料的出土。

语文文言文128个实词各个的意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4. 愁余:我正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解说]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无情的历史潮流前,‘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佑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

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佑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重要的是,应知隆佑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佑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佑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佑:“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佑,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正值南宋出生死存亡之季。因而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正是如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禹稷行宫大门旁的"陈常"二字是什么意思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 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8、病

(1)名词。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圣人非所以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动词。①生病。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订鬼》)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④受困。 在陈绝粮,从者病。(《论语》)

⑤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⑥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3)形容词。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伯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 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 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 数词。通'佰',一百。 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

(1)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 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察

(1)动词。①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2、长cháng

(1)名词。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高度。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史记》)

③长处,专长。 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词。①长的。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高的。 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③久。 天长地久有时尽。(《长恨歌》)

④远。 道阻且长。(《诗经》)

⑤大。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史》)

⑥辽阔。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3)动词。擅长。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4)副词。常,经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动词。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草药》)

②抚育。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③增进。 教学相长。(《学记三则》)

(2)形容词。①年龄大。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排行第一的。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石钟山记》)

(3)名词。头领。 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13、朝

cháo (1)动词。①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引申为朝见。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访。 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③归。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2)名词。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③政事。 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3)介词。对,向。 坐南朝北。

Zhāo (1)名词。早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2)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欤秋冬之绪风。(《涉江》)

③趋,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⑤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沈括《宋书》)

⑥交加,连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名词。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

shèng(1)名词。①一车四马的总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2)量词。辆。 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战》)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崤之战》)

15、城

(1)名词。①城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2)动词。①修筑城墙。是月,城西宁。(《明史·太祖本纪》)

②守城。 (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传》)

16、诚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定,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季讽齐王纳谏》)

(3)连词。表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7、池

(1)名词。水塘,湖。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雁荡山》)

(2)名词。护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词。 ①殿阶。 登自东除。(张衡《两京赋》)

②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③门屏之间。扶辇下除。(《汉书》)

(2)动词。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修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9、传

chuán(1)动词。①传送,传递。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流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④传达。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谭嗣同》)

⑤传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⑥延续。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名词。传闻,传说。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词。①客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横惧,乘传诣洛阳。(《汉书·高帝纪下》)

③传记。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注释或阐述***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20、辞

(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说话。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 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 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 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 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 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①通,透。 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 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 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 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 达官贵人。

②豁达。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 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 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草药》)

26、道

(1)名词。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 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 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du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想要更多,可以私信我。如果有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来杭州解放路精。锐教育进行免费咨询。

杭州解放路精。锐教育 语文组

我的名字代表什么意思

禹稷行宫(禹王宫),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

2013年3月在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禹稷行宫被增补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南宋禹王庙

南宋始建的“禹王庙”

大禹,炎黄子孙都熟悉,是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鼻祖。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王亲祭之首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

明景泰《寰宇通志》载:原禹王庙“在大别山(即龟山)麓,宋绍熙间(1190—1194),司农少卿张体仁以此地江汉朝宗之会,乃建庙以祀大禹,而以益稷配焉”。而清人胡凤丹在《大别山志》中则说: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司农少卿张体仁督修大别山禹王庙。

两种说法中,建禹王庙的时间虽相距数十年,但都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了。

明朝禹稷行宫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1625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清朝禹稷行宫

清同治三年(1864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可危。

维护修缮

1983年至年,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原

则,对禹稷行宫进行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刘海粟书写的楹联:

三过家门 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 平成河汉江淮[1]

帝旺之年是什么意思

云梦泽~

出自这里吧~

“云梦”一词,屡见先秦古籍;但汉后注疏家已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竟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因而又产生出许多关于云梦和云梦泽的误解。云梦泽汉世犹见在,故***言泽地所在,虽简略而基本正确;晋后随着云梦泽的消失,对经传“云梦”一词的普遍误解,释经者笔下的泽地所在,乃愈释愈谬,积久弥甚,达到了极为荒谬的地步。本文的写作,目的即在于澄清这些传统的谬说,并从而对云梦泽的演变过程作一探索,希望能为今后科学地阐述历史时期江汉平原的地貌发育过程打下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

一、“云梦”不一定指云梦泽

古籍中有的“云梦”指的确是云梦泽,那就是见于《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见于《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十薮、《淮南子·地形训》九薮中的“楚之云梦”。但另有许多“云梦”,指的却不是云梦泽,如:

《左传》宣公四年载:令尹子文之父在*[云阝]时私通*[云阝]子之女,生下了子文。初生时其母“使弃诸梦中。虎乳之。*[云阝]子田,见之”。昭公三年载:郑伯到了楚国,楚子与郑伯“田江南之梦”。“梦”是云梦的简称。①这两个“梦中”既然是虎所生息可供田猎的地方,就不可能是一些湖泊沼泽,应该是一些山林原野。又定公四年载:吴师入郢,楚子自郢出走,“涉睢,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云”也是云梦的简称。这个“云中”有盗贼出没,能危及出走中的楚王,也应该是一片林野而非水面。

在《战国策》、《楚辞》等战国时代记载中,凡是提到“云梦”的,都离不开楚国统治者的游猎生活。《国策·宋策》:“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犀兕麋鹿,全是的对象。又《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群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这里所描写的是楚宣王一次大规模的田猎活动。又《楚辞·招魂》:“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殚青兕。”屈原说到他曾追随楚怀王的猎队在梦中驰骋,怀王亲自射中了一头青兕。可见这三处所谓“云梦”、“梦”,当然也是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① 此从《尚书·禹贡》篇孔颖达疏。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云梦是云和梦的连称,这是错误的。*[云阝]在江北,宣四年明明用的是梦字。昭三年曰“江南之梦”,可见江北也有梦,若江北为云,梦全在江南,则梦上无需着“江南”二字。定四年楚王从睢东江北的郢城“涉睢”,到了睢西,“济江”,到了江南;入于云中,可见江南之梦也可以叫云。此事在《史记·楚世家》中记作王“亡走云梦”,可见云即云梦。

从这些史料看来,显然先秦除云梦泽外另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楚王游猎区也叫“云梦”。因此我们不能把凡是于见古籍的“云梦”一概看作是云梦泽,应该看这两个字出现在什么样的历史记载里。上引《左传》宣公四年条下杜预注“梦,泽名”;定公四年条“云中”“入云梦泽中”;《楚策》条“云梦”下高诱注“泽名”;《招魂》“与王趋梦兮”王逸注“梦,泽中也,楚人名泽中为梦中”;这些汉晋人的注释,显然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杜预等只知道《职方》、《释地》等篇中有一个泽薮叫“云梦”,对史文竟贸然不加辨析之故。

可能有人要为杜预等辨护,说是:《说文》“水草交厝曰泽”。泽的古义本不专指水域,所以杜等对上引《左传》等文字的注释不能算错。但从上引史文可以看出,这些“云梦”地区不仅不是水域,也不是什么水草交厝的低洼沮洳之地,而是一些基本上保持着原始地貌形态的山林和原野。所以放宽了讲,杜预等的注释即使不算全错,至少是很不恰当的。其实杜预等的注释若把“泽名”或“泽中”改为“薮名”或“薮中”,那倒是比较强一些。因为“薮”有时虽解作“大泽”①,有时又解作“无水之泽”②,若从后一义,还勉强可以说得通。不过也只是勉强可通而已,恰当是谈不上的。因为作为春秋战国时楚王游猎区的“云梦”,很明显不光是一些卑湿的无水之泽,而是一个范围极为广阔的包括山林川泽原隰多种地貌形态的区域。

————————

① 《说文》:“薮,大泽也.”《周礼·职方》郑玄注:“大泽日薮。”

② 《周礼·大宰》:“四曰薮牧养畜鸟兽,”郑注:“泽无水曰薮。”《周礼·地官》:“泽虞,每大泽大薮……,”郑注:“泽,水所钟也,水希曰薮。”贾公彦疏:“希,乾也。”

比《左传》、《国策》、《楚辞》更能反映“云梦”的具体情况的先秦史料是《国语》里的一条。《楚语》载,楚大夫王孙圉在讲到楚国之宝时,说了这么几句:“又有薮曰云连徒洲①,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齿、角、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供巾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这个“云连徒洲”应即《左传》、《国策》等书中的“云梦”。王孙圉所引举的云连徒洲的十二字产品中,只有龟、珠是生于泽薮中的,其他十字都是山野林薄中的产品,可见这个云连徒洲虽然被称为薮,实际上是一个以山林原野为主,泽薮只占其一小部分的区域。

古文献中对“云梦”所作描述最详细的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司马相如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但他所掌握并予以铺陈的云梦情况却是战国时代的。因为汉代的楚国在淮北的楚地即西楚,并不在江汉地区;而《子虚赋》里的云梦,很明显依然是江汉地区战国时的楚王游猎区。

————————

① 韦昭注:“梦有云梦,薮泽也。连,属也。水中之可居曰洲;徒,其名也。”“薮”下读断,解作薮名为“云”,有洲曰徒洲与相连属。但清人如孙诒让《周礼·正义》,近人徐元浩《国语集解》等薮下皆不断,迳以“云连徒洲”为薮名,谓即《禹贡》之“云土”,较韦说为胜。

据《子虚赋》说:“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高到上千青云,壅蔽日月;山麓的坡地下属于江河。有各种色彩的土和石,蕴藏着金属和美玉。东部的山坡和水边生长着多种香草。南部“则有平原广泽”,“缘以大江,限以巫山”。高燥区和卑湿区各自繁衍着无数不同的草类。西部“则有涌泉清池”,中有“神龟、蛟鼍、碡瑁、鳖鼋”。北部有长着巨木的森林和各种果林;林上有孔雀、鸾鸟和各种猿类;林下有虎豹等猛兽。楚王游猎其中,主要以驾车驱驰,射弋禽兽为乐,时而泛舟清池,网钩珍羞;时而到“云阳之台”①等台观中去休息进食。

《子虚赋》里的话有些当然是赋家夸饰之辞,不过它所反映的云梦中有山,有林,有平原,而池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这一基本情况,该是无可置疑的。至于篇首说什么“臣闻楚有七泽,……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那是虚诞到了极点。把这个既有山林又有原野的云梦称为“泽”,更属荒唐。这篇赋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其所以可贵,端在于它把这个到处孕育繁衍着野生动植物的未经开发的游猎区“云梦”,形象地描述了出来。

《子虚赋》里所说的“云梦”东部,当指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以至江滨一带;西部的涌泉清池,当指沮漳水下游的一些湖泊;北部的高山丛林,当指今钟祥、京山一带的大洪山区;南部的平原广泽,当指分布在郢都附近以至江汉之间的平原湖沼地带,平原之西限以广义的巫山即鄂西山地的边缘,广泽之南则缘以下荆江部分的大江,这才是“云梦”中的泽薮部分,其中的广泽才是《周礼》、《尔雅》等列为九薮十薮之一的“云梦泽”。

————————

① 《文选》注引孟康曰:“云梦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按:《高唐赋》作“云梦之台,高唐之观。”又《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杜注“今在华容城内”,于先秦亦当在云梦中。

我们根据《子虚赋》推定的这个“云梦”范围,却可以包括先秦史料中所有有地望可推的“云梦”。《左传》宣四年在郄地的“梦”应在今云梦县境。昭三年的“江南之梦”亦即定四年的“云中”,应在郢都的大江南岸今松滋公安一带。《招魂》的“梦”在庐江之南,郢都之北,约在今荆门县境。也可以包括所有下文将提到的,在古云梦区范围内见于汉代记载的地名:云杜县在今京山、天门一带;编县故治在今荆门南漳之间;西陵县故治在今新洲县西。这些地方都是非云梦泽的云梦区。云梦泽见于汉以前记载的只有华容县一地,也和《子虚赋》所述广泽在云梦的南部符合。

春秋战国时的云梦范围如此广大,估计东西约在八百里(华里)以上,南北不下五百里,比《子虚赋》所说“方九百里”要大上好几倍。实际“方九百里”应指云梦泽的面积,司马相如在这里也是把云梦和云梦泽混为一谈了。

在这么广大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说所有的土地全都属于“云梦”;这中间是错杂着许多已经开发了的耕地聚落以及都邑的。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范围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①。见于记载的,春秋有轸、郧(*[云阝])、蒲骚、州、权、那处,战国有州、竟陵等国邑②。《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③,就是说这些原属云梦区的土地,在疏导后已经治理得可以耕种了。汉晋吋的云杜县,也有写作“云土”的,当即云梦土的简称。云杜县治即今京山县治④,辖境跨汉水南北两岸,东至今云梦,南至今沔阳,正是云梦区的中心地带。

————————

① 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京山屈家岭、京山石龙过江水库、京山朱家嘴、天门石家河、武昌洪山放鹰台、汉口岱家山盘城等;商周遗址有黄陂盘龙城、洪湖瞿家湾等。

② 轸、郧、蒲骚、州见《左传》桓十一年,*[云阝]见宣四年,权、那处见庄十八年。轸在今应城县西。郧(*[云阝])在今云梦县。蒲骚在今应城县西北。州在今洪湖县东北。权、那处在今荆门县东南。州见《楚策》。竟陵见《秦策》,在今潜江县西北。

③ “云梦土”今本《尚书》作“云土梦”。古本或土在梦下,或梦在土下。二者哪一种符合于《禹贡》的原文,是一个长期争论不决的问题。这里用不着详辨,我们认为应该是土在梦下。

④ 汉云杜县故城,即今京山治;约汉魏之际移治汉水南岸今沔阳县沔城镇西北。《后汉书·刘玄传》注、《通典》、《清一统志》等并作汉县即在沔阳,误。别有考。

这一地区本是一个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早已得到相当开发的区域,其所以会迟至春秋.我国时代还保留着大片大片的云梦区,那当然是由于楚国统治者长期霸占了这些土地作为他们的游乐之地——苑囿,阻挠了它的开发之故。因此,春秋战国时楚都于郢,而见于记载的郢都周围今湖北中部江汉平原一带的城邑,反而还不如今豫皖境内淮水两岸那么多。

云梦游猎区的历史大致到公元前278年基本结束。这一年,秦将白起攻下郢都,楚被迫放弃江汉地区,举国东迁于陈。从此秦代替楚统治了这片土地。秦都关中,统治者不需要跑到楚地来游猎,于是原来作为楚国禁地的云梦被开放了,其中的可耕地才逐步为劳动人民所垦辟,山林中的珍禽猛兽日渐绝迹。到了半个世纪后秦始皇建成统一的封建王朝时,估计已有靠十个县建立在旧日的云梦区。因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南巡“行至云梦”(指安陆县的云梦城,即今云梦治,详下),仅仅望祀了一下虞舜于九疑山,便浮江东下,不再在此举行田猎。此后九年(前201年),汉高祖用陈平计,以游云梦为名,发使者告诸侯会于陈,诱使韩信出迎被擒(《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这一次所谓出游云梦,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实际上云梦游猎区罢废已将近八十年,早就面目全非,哪里还值得帝王们路远迢迢赶到这里来游览?

先秦的云梦游猎区到了西汉时代,大部分业已垦辟为邑居聚落,但仍有一部分山林池泽:大致上保持着原始面貌。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了专职官吏,对捕者征收赋税,这种官吏即被称为云梦官。云梦官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有两个:一个设在荆山东麓今荆门、南漳之间的编县,一个设在大别山南麓今麻城、红安、新洲一带的西陵县①。又,东汉时云梦泽所在的华容县设有云梦长,见应劭《风俗通义》,这很可能也是秦汉以来的相传旧制,而为《汉书·地理志》所脱载。编县的云梦官一直到西晋时还存在(见《晋书·地理志》)。估计云梦区的全部消失,当在永嘉乱后中原流民大量南移之后不久。

以上指出汉晋人对《左传》、《国策》、《楚辞》中“云梦”所作的注释是错误的,阐明“云梦”是一个包括多种地貌,范围极为广阔的楚王游猎区,“云梦泽”只是“云梦”区中的一小部分,并大致推定“云梦”区的地理范围及其消失过程。

————————

① 一本两“官”字俱误作“宫”。洪迈:《容斋随笔》、王应辚:《玉海》皆引作“官”,本志南海郡有洭浦官,九江郡有陂官、湖官,知作“官”是。

二、云梦泽在什么地方

作为先秦九薮之一的云梦泽,在《周礼》、《尔雅》等书中只说在荆州,在楚地,没提到它的具***置。汉后有多种说法,随时在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两汉三国时代,或作在江陵之东,江汉之间,或作在华容县境。前者如《史记·河渠书》载,春秋战国时的楚,曾“通渠汉水云梦之野”,这是说从郢都凿渠东通汉水,中间经过云梦泽地区。又,同书《货殖列传》论各地风俗有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指明云梦在江陵之东。后者如班固《汉书·地理志》、应劭《风俗通义》都说云梦泽在华容南,并且还指明这就是《职方》的荆州薮。郑玄《周礼》注、高诱《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注、张揖《汉书音义》(《文选·高唐赋》注引)、韦昭《汉书音义》(《汉书·高帝纪》注引)都说泽在华容而不及方位。《水·.禹贡山水泽地》作泽在华容东。华容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①,正好在江陵之东,大江、汉水之间,所以这二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华容在汉代是南郡的属县,所以《后汉书·法雄传》说:“迁南郡太守,郡滨带江沔,又有云梦薮泽。”这个泽直到东汉末年犹以见在的泽薮见于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战败后,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里作“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在《太平御览》卷一五一引王粲《英雄记》里作“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二书所记显然是同一,正可以说明云梦泽在华容道中。

————————

① 《清一统志》谓在监利县西北.今按:《左传》昭公七年杜预注云,章华台“今在华容城内”,《括地志》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安兴故城在今江陵县东三十里;《渚宫旧事》注台在江陵东百余里;以方位道里计之,则台与县故址当在今潜江县西南。若监利县西北,则于江陵、安兴为东南而非东,去安兴当在百里以上矣。

《水经注》虽然是南北朝时代的著作,其所辑的资料则往往兼包前代,关于云梦泽的记载,其中有一段即与两汉三国说基本相同,只是未著所本。《夏水注》在***“又东过华容县南”下接着写道:“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当作“江”,见杨守敬《水经注疏》)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监利县,孙吴置而旋省,晋太康中复立,故城在今县北,汉晋华容县治东南。云杜县,汉置,治今京山县治,魏晋之际移治今沔阳县西。沌阳县,晋置,故城在今汉阳县南。这里所述云梦位置比上引汉魏人所说来得详细,但在江陵之东,江汉之间,在华容县治的南方和东方是一样的。

这种通行于两汉三国时代的说法,不仅时代距先秦不远,并且与《子虚赋》里所说平原广泽在“缘以大江,限以巫山”的云梦区的南部也是符合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先秦云梦泽正该在这里。当然,先秦时代与两汉三国时代可能稍有不同,但差别不会很大。

二、从西晋初年的杜预开始,云梦泽就被说成是“跨江南北”的,(《左传》昭公三年、定公四年注),在江南的就是巴丘湖亦即洞庭湖,在江北的在当时的安陆县即今云梦县境。

江南的云梦泽,杜预在其《春秋释例·土地名》昭公三年“江南之云梦中”条下说:“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杜预是认为春秋时江南江北都有云梦泽,又知道江南的枝江县江北的安陆县都有一个云梦城,但其地都并没有泽,而巴丘湖即洞庭湖位于华容县的东南方位,是一个大泽,有人认为就是江南的云梦泽,他便用了这种说法,但又觉得没有把握,所以加上“或曰”二字。

杜预的说法能否成立,是否可信?

首先我们要指出:《左传》昭公三年的“江南之梦”、定公四年在江南的“云中”,从《左传》文义看来,都应该是山林原野而不是湖沼水泽,这一点上文业已阐明。再若,郑伯到了楚国,楚王和他一起“田江南之梦”,这里的梦当然应该在郢都附近的江南今松滋公安一带,不可能跑到老远的洞庭湖那边去。所以杜预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春秋时云梦游猎区虽然跨江南北,江南北都有,但云梦泽则不然,江南并没有云梦泽。到了战国,《国策》、《楚辞》都既见云梦,又见洞庭,洞庭在江南是很明显的,但绝无洞庭就是云梦的迹象。

再者,把位于华容县东南方位的巴丘湖作为云梦泽,表面上似乎符合于《汉志》、《水经》等汉魏人的说法,其实不然。《汉志》、《水经》所谓在某县某方位,都是说的就在这个县的辖境之内。而从《汉志》沅水至益阳入江(牂柯郡故且兰)、资水至益阳入沅(零陵郡都梁)、澧水至下隽入沅(武陵郡充)看来,洞庭湖显然在长沙国益阳、下隽县境内,不属于南郡的华容。可见《汉志》、《水经》中的云梦泽,不可能就是,也不可能包括洞庭湖。巴丘湖即云梦泽之说,显然是一种不符合于先秦两汉古义的,魏晋之际新起的说法,这一方面是由于读古书不细而妄加附致,一方面也应该是由于当时洞庭湖的宽阔浩渺已远过于日就堙灭的云梦泽之故。

杜预在“或曰”之下提出这种说法,还比较谨慎。到了东晋郭璞注《尔雅》,就干脆用肯定的口气:“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尚书》伪《孔传》也说“云梦之泽在江南”,指的当然也是洞庭湖。从此之后,南朝几种《荆州记》都跟着这么说(《初学记》卷七《御览》卷三三引);《水经夏水注》在正确阐述了云梦之薮的所在地区(见上文)后,还是引用了郭说而不加批驳;《元和志》在巴丘湖条下也说是“俗云古云梦泽也”(岳州巴陵县);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这一谬说,竟成为长期以来很通行的一种说法。

江北的云梦泽在今云梦县之说,杜预除在上引《春秋释例·土地名》中提到了一下外,又在《左传》宣公四年“*[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句称“梦,泽名。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这是因为他既把“梦”解释为泽名,但在安陆①一带又找不到一个相当的泽,所以只得指出县东南有一个云梦城,意思是说既有云梦城在此,春秋时云梦泽亦应在此。

————————

① 旧说汉晋安陆故城即今安陆县治,一作在今安陆县北,皆误。据1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大事记》,并经湖北省博物馆调查,可以确定今云梦县城东北郊的楚王城废址,即汉晋安陆县故城。

杜预所指出的云梦城是靠得住的。此城地当南北要冲,上文提到的秦始皇南巡所至云梦应指此,东汉和帝、桓帝两次因南巡章陵(今枣阳东,东汉皇室的祖籍)之便所到的云梦亦应指此(《后汉书·本纪》永元十五年、延熹七年)。到了西魏大统年间,便成为从安陆县分出来的云梦县的治所①。但他认为春秋时有云梦泽在这里是靠不住的。不仅他自己无法指实泽在哪里,上文业已指出,从《左传》原文看来,春秋时这里是虎狼出没的可以从事田猎的场所,也不是沼泽地带。可是杜预这种说法到唐宋时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杜预只说这里有一个云梦城,没有说云梦泽还见在。唐宋时则云梦城附近确有一个泽就叫做云梦泽。这个泽在安陆县东南五十里,云梦县西七里,阔数十里,见《括地志》(《史记·楚世家》正义引)、《元和志》、《寰宇记》。《通鉴》载晋天福五年晋兵追败南唐兵于安州(治安陆)南云梦泽中,指的也应该就是这个泽。但这个泽被命名为云梦显然是杜预以后的事,否则杜预注《左传》,就该直说泽在安陆县某方位,不该只提云梦城不提云梦泽。这个杜预以后新出现的“云梦泽”,当然和先秦列为九薮之一的云梦泽完全是两码事。

三、杜预还只说云梦“跨江南北”,江南江北各有一个云梦泽。从郦道元开始,便把他所看到的见于记载的所有“云梦”都看成是连成一片的云梦泽的一部分。这种看法为后人所继承,到了清朝,随着考据学的发展,有关云梦的史料搜集得日益齐备,云梦泽的范围也就愈扩愈大,终于差不多把整个江汉洞庭平原及其周遭部分山区都包括了进去。这本来应该是古代云梦游猎区的范围,却被误解为:二千几百年前的云梦泽薮是如此之广大。

————————

① 故城在今县东南约十里,据《元和志》,唐云梦县治(即汉晋云梦城)北去安州(治安陆)七十里,而《寰宇记》中的云梦县,在安州东南六十里。与今县同,故知唐以前故城去今县约十里。据湖北省博物馆调查,今云梦县城在汉晋安陆县(楚王城)西南郊,而《左传》宣四年杜注乃云云梦城在安陆县东南,故知故城应在今县东南。

郦道元在《水经夏水注》里搜集了四种关于云梦泽方位的资料:第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符合于先秦古义的西至江陵东界、东至云杜、沌阳说;第二种是韦昭的华容说;第三种是郭璞的巴丘湖说;第四种是杜预的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说(杜注原文两处“云梦”下有城字,郦引脱落)。郦在一一称引之后,却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也不知道韦说与第一说实质上并无差异),所以最后只得用“盖跨川亘隰,兼包势广矣”二语作为结束。意即诸家的说法都不错,但都不全,应该是从云杜、华容到巴丘湖,从枝江到安陆,到处都有云梦泽。这是最早的兼包势广说。

唐孔颖达的《尚书疏》和宋蔡沈的《尚书集传》,承袭了郦道元的兼包说,然而他们所看到的资料并不比郦道元多,所以他们笔下的云梦泽也不比郦说大。孔综合《汉志》华容南、杜预枝江县、安陆县、巴丘湖和“子虚赋”“方八九百里”(按原文无“八”字)三项资料,结论是“则此泽跨江南北,每处名存焉”。蔡又以杜预、孔颖达为据,结论是“华容、枝江、江夏安陆皆其地也”。

到了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他注意到了《汉书·地理志》编县下“有云梦官”四字,又根据荆门(古编县地)西北四十里有云梦山,当地有“云梦之浸,旧至于此”的传说(承天府、荆门州),把云梦泽扩展到了荆门,得出了“今巴陵(洞庭湖所在,今岳阳)、枝江、荆门、安陆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聚落,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的结论(德安府安陆县)。

稍后于顾氏的胡渭著《禹贡锥指》,才把《汉书·地理志》一个云梦泽、两个云梦官、《水经夏水注》所引四种资料和《沔水注》里提到的云杜东北的云梦城合在一起,把云梦泽的范围扩大到了“东起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那么一个最高峰①(卷七)。

此后诸家有完全信从胡说的,如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六三)。但也有不完全信从的,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八下)、齐召南《水道提纲》(卷一三)、 《清一统志》(德安府山川)和杨守敬所绘《春秋列国图》、《战国疆域图》;他们大概都觉得胡渭所说的范围过于广阔了,各自酌量予以减缩,而取舍又各有不同。

所有各种兼包说不管包括了多大范围,他们都不问史料上提到的云梦二字能否作泽薮解释,也不问该地的地形是否允许存在大面积的水体,也不问后起的说法是否符合于早期的史料,所以他们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胡渭说包括的范围最大,错误也最大。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过去千百年来对先秦云梦泽所在所作的各种解释,只有汉魏人的江陵以东江汉之间的说法是正确的。晋以后的释经者直到清代的考据学家把云梦泽说到大江以南、汉水以北、或江陵以西,全都是附会成说,不足信据。

——————————

① 青草,洞庭湖的南部。“东抵蕲州”是因为胡渭以蕲州(今蕲春县)为汉西陵县地。今按:汉西陵县治在今新洲县治西,辖境相当今新洲、红安、麻城三县及黄陂县一部分地;迤东今黄冈、浠水、罗田、蕲春等县在汉代系邾、蕲春二县地,不属于西陵。所以按照胡氏的兼包法,“东起蕲州”这句话也不能成立。

三、云梦泽的变迁

湖泽这种地貌的稳定性是很差的,特别是冲积平原中的湖泽,变化更为频数。云梦泽当然不会例外。由于历史记载极为贫乏,要详细阐述云梦泽的变迁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只能以少数几条资料为线索,结合当地地貌条件,作一些粗略的推断

上节我们说到先秦云梦泽的位置基本上应与两汉三国时代的位置相同,在江陵之东,江汉之间,华容县的南方和东方。此所谓先秦,主要指的是距汉不远的战国时代。至于战国以前的云梦泽该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条资料中窥见一些不同的情况:

一条是《尚书·禹贡》篇里的“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梦土作乂”。这是说荆州地区在经过大禹一番治理之后,江与汉合流归海了,江流壮盛得很,江的岔流沱和汉的岔流潜都得到了疏导,一部分云梦泽区积水既被排除,成为可耕地被开垦了。这一部分被垦辟了的云梦泽区,据《史记·夏本纪》“云梦土作乂”下《

问题一:八字命里年月日时带的帝旺代表什么 就是长生十二宫的一种状态。帝旺后就衰地从十二宫看不出吉凶的。就像阴阳。阳之极开始退气变阴。

问题二:帝旺三会和本命佛哪个好。帝旺三会终身有效吗还是这一年。 相比来说本命佛较好,帝旺三会也就所谓三合,本命佛则是命中的终身守护神!帝旺三会多为岁运不济时佩戴,本命佛则终身都有效!

问题三:总听人说生辰八字啊,什么意思,那位大侠给俺看看 我是农历 1986年9月17日 1时-2时 女孩 生辰八字就是你出生的那一刻的干支表示法。

有些不懂的人往往看错,所以也就不准,

1986年是丙寅年

九月是戊戌月

17日是丁酉日

1至2点辛丑时

人的命运以日干为主,所以你以丁为主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衰 病 死 库 绝 胎 养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上面是丁火的生旺死绝表 就是说你最好的年份是帝旺之年(一种比喻)

也就是蛇年,89年,2001年,未来的2013年。而你最不好的年份是鼠年,也就是

96年,2008年,未来的2020年。这是我国古人总结的生旺死绝表,仅供参考。

问题四:求大神解释一下,八字里这是什么意思?年 月 日 时辰 帝旺 即十二长生,所处状态,一般喜生旺,忌死绝,根据上面的,年是早年好,月日轻中年辛苦,晚年

问题五:命理中有少怕帝旺老怕衰中年最怕死绝胎的说法,请问这个命局中怎样理解好些呢? 此女命,己未丁丑辛丑辛卯,克伤夫星,不是伤子星。所以有子,但第一任丈夫可能会离婚或有麻烦,特别是如果年龄大3岁以上

问题六:八字中如果一个人的帝旺在卯,那是不是每到兔年都是他的帝旺年 是的。每到兔年都是他的帝旺年。

问题七:属:狗46年出生2016年的运势怎么样 1946年出生属狗的人2016运程,1946年属狗人2016猴年运势

一、1946年出生属狗的人2016运程:

生肖狗的老年人,今年遇到丙火同出,自己的丙戌狗遇到丙申年,两个丙字,除了五行火太旺之外,还有可能发生争执之类的事情,尤其是同龄人之间为了小事争执不下,反而坏了交情。另外五行火太旺,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溢血、高血压,眼睛也会受到伤害,可能是老花眼之类的,要特别的注意,生肖狗的流年凶煞还是需要化解,尽快佩戴真午归禄化解吊客临门的危害,摆放江汉朝宗化解食财的危机。

二、属狗的人2016年整年凶运:

生肖狗遇到的吊客败寿比较麻烦,因为年支后两位为吊客。命书云“吊客主孝丧之事,如大运、流年遇之,再加上八字组合不好,往往会有灾祸发生,主丧服之事。”容易引发意外灾祸、横事不断、血光之灾、飞来横祸、招引灾难,总是是今年的一大凶星。另外星因为生肖狗遇到申金为,专门破坏财运宫,命书称为“食财”,和之前出现过的白虎破财性质一样,只不过比白虎破财要缓和一些,但是仍有很大的破坏能力,金星被戌土所生,消耗生肖戌狗的能量,就好比家里有很多人白吃饭不干活,家中的钱粮越吃越少的意思,就是食财的形象比喻。破财败财、破坏财路、开销大挣钱难,还容易别人欺诈、中人圈套、被骗上当破财败业。

三、属狗的人2016年整年吉运:

生肖狗今年最大的好运就是,同时遇到了天德贵人和月德贵人,形成日月会照整年运程以吉论,戌狗遇到太岁丙火为日月会照,同时出现天德贵人和月德贵人,命书云“日时若逢天月德,男当一品女褒封。天月二德喜重逢,祖荫丰肥子承厚”。分别落在了禄字宫和婚姻宫,事业职场运势吉祥如意,感情婚姻美美满满。并且能够得到太岁的帮助,三会太岁能够得到太岁的帮助,三会太岁确保了整年运程的基础福字宫吉祥安康,戌狗五行土可以生旺太岁申金,和太岁关系良好,并且是三会之库,利于得到贵人的帮助。另外还有偏印大运守护人缘宫,没有小人作祟,保护人际关系畅通无阻,并且还有三会太岁和日月会照的出现,都能够化解小人的灾祸,整年运程呈现出非常吉祥的状态。

四、属狗的人未来展望:

生肖狗在2016年运势还不错,接下来2017鸡年六害太岁犯太岁运程大凶,2018本命年生肖狗运势最凶,2019猪年运势平平,2020鼠年运程偏吉,2021牛年又是犯太岁刑太岁,再下来2022虎年终于进入好运,寅午戌三合局的长生之年运势最佳,2023兔年之年运势也非常的不错,这两年最适合创业结婚生子搬家,2024龙年六冲之间还是犯太岁,运势大凶,2025蛇年运势偏吉,2026马年寅午戌三合局的帝旺之年,运势非常的不错,纵观来看未来的几年凶多吉少。

问题八:羊刃之年是什么意思 在人的八字中的羊刃一说,其实是指日元处于帝旺态势的那一个地支。意思是说,人的运气如果好到了的极顶了的时候,就会变坏,就会物极必反。

问题九:老怕帝旺少怕哀,中年就怕绝死胎意思 老的时候怕成名,因为不能养老了;

少年的时候怕不好好学习,因为以后就记不住知识了;

中年的时候就怕理想胎死腹中,因为中年正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问题十:问:八字庚午年壬午月丙寅日壬辰时,男,有高手分析吗?高手在民间 10分 日主丙生于帝旺之年月,地支寅午又合化,日主可谓强悍。天干财杀相生为己用,此命可为富贵。现行乙酉大运,流年甲午,乙未为忌神之年,会生烦闷之事;行运之丙戌大运,更应注意,祝你好运!福德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