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百胜的将军_百战百胜的将军是谁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8-01 0
  1. 历史上有哪些名将是真正的百战之将?
  2. 韩滔没有打过胜仗,为什么还号称百胜将军?
  3. 一位云南将军,一生百战百胜,还打过一次连日军都下跪求饶的胜仗
  4. 真正百战百胜的名将——元末军事家察罕帖木儿
  5. 历史上真正百战百胜的将军是谁?

韩信——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韩信(约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汉族,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生活在秦末汉初时期,父母早丧,家贫如洗。但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终日挂剑闲游,靠乞讨度日。还曾受过胯下之辱:乡中少年叫他从两腿间爬过,借以嘲笑。

百战百胜的将军_百战百胜的将军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持剑从军。汉相萧何发现他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因而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听萧何之言,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做汉军大将后,其军事谋略才干在战争中显示出来。在破魏、代,灭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取不同战略战术,三次水战破敌,一直成为战史中的佳话。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因进击彭城失利,与项羽相持于成皋、荥阳一带。这时,盘踞在河东魏王豹反汉,威胁汉军侧背。刘邦派韩信、曹参等率军攻魏。八月,魏王豹集重兵于蒲阪,断临晋交通,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渡河的模样,暗中却调动军队,出敌不意地从夏阳用木桶渡河,奔袭魏王豹的后方安邑。魏王仓皇应战,兵败被俘。

灭掉魏王后,黄河以北尚有代、赵、燕及山东的田齐四个割据势力。他们依附项羽,拥兵自重,阻碍着刘邦统一战争的进行。韩信针对这种情况,向刘邦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

刘邦表示赞同,给韩信增兵3万,派张耳协助韩信去开辟北面战场。同年九月,韩信攻破代国后,接着越太行山东进,乘胜击赵。赵大将陈余集中20万大军于太行山隘口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率军驻扎在井陉口以西30里的地方,半夜派出2000轻骑,每人携一面红旗,潜伏到赵军营垒附近。韩信告诫他们说:“赵军若见我军退走,必然会倾巢出动追击,你们则趁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正面,韩信以万人进至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

韩信令部将传喻三军说:“今天破赵军后会餐。”诸将闻言,都不相信。拂晓,陈余等赵将从营垒中看见汉军背水列阵,都嘲笑韩信不会用兵,于是打开营垒大门,倾巢出动与汉军决战。

汉军虽只有1万人,但见背倚河水,后退无路,无不奋勇向前,与赵军死拼。同时,深夜设伏的2000汉骑早已冲进赵军营中,拔掉赵旗。

赵军久战不胜,欲收兵回营,忽见营中都是汉旗,顿时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破赵之后,继续进兵,逼迫燕国投降,接着又挥兵进攻齐国。齐王田广闻汉军来攻,一面领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项羽求救。不久,项羽派大将龙且率20万人救齐。楚、赵军合为一股,与汉军夹潍水布成阵势。韩信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趁黑夜将潍水上游堵起来。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龙且,未战几合,佯败退兵。龙且不知是计,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小。”遂纵兵追过河去。韩信暗使人扒开上游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过河的齐楚军截为两段。韩信回兵攻击,全歼已过河的齐楚军,齐王逃跑,龙且战死,彼岸之敌也自行溃散。汉军完全占领齐地。

韩信连克魏、代、赵、燕、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地区,取得北面战场的全部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在对魏、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因水用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取了声东击西、背水列阵和断水塞流的战法,显示了这位历史名将善于先计后战和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

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先被封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皇后吕雉骗进长乐宫的钟室。

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作战时善于灵活运用兵法,布局谋阵,使他连战连胜,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上有哪些名将是真正的百战之将?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绝对是将星璀璨,从孙子吴起到卫霍岳武穆从白起韩信到李靖戚继光,每个朝代,都有着大批的名将。

他们身经百战,甚至于百战百胜,很多战役也都能入选军事课堂,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两个。

首先是戚继光,明朝三百年第一战将,治军鬼才。

明朝嘉靖年间,沿海地区的倭寇之乱达到了顶峰,整个王朝面对凶残的敌寇,根本没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沿海地区的居民也长期受到敌寇的抢掠,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他较短的时间里,以普通百姓为基础,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强横的戚家军,其面对倭寇,百战百胜,而且每次都能打出极高的战损比,和当时的明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进入对倭战场上以后,整个抗敌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明朝军队在抵御敌人的时候,基本都是多数打少数,而且这种优势下也很难取胜。可是戚家军问世以后,就变成了经常性的少打多,到了最后,敌人私下里约定不跟戚将军硬碰,选择了避开他们抢劫别的地区。这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威慑力量有多强,后来的横屿岛登陆战,更是把戚继光的战斗才能完全的体现了出来。

这个海岛每天只有八个多小时的退潮时间,敌人也正是依靠着地理优势,让多次来攻打的明军全军阵亡。在登陆之前,戚将军让每个士兵都背一些茅草,因为退潮以后通往岛上的路不好走,用这些茅草垫上会好一点。

但即便是这样,士兵们冲上去以后体力也严重下滑,不过戚将军在最后面给将士们擂鼓助威,不得不说他还是一个精通“心理学”的将军,士兵们受到音乐的节奏的引导,终于登上了小岛,把敌人全部收拾掉了。

其次是韩信,相比较于其他将军,韩信的知名度可以说更高一些,在民间也可以称为“明星”将军。其乃是刘邦开创西汉大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从一届小粮官一跃成为汉军大将军。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带领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大汉的三分之二国土是韩信拿下来的,刘邦建立大汉,韩信是真真正正的功不可没。

所以,汉朝天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信的,虽然他最后没有好的下场,但其军事才能还是不可以否认的。说起他最出名的战役,那就非“背水一战”莫属了。

在刘邦部署的军事行动中,韩信被安排去攻打赵国城池,不过当时双方的兵力比较悬殊,韩信这边只有一万两千多人,而对方却有将近二十万的人马。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办法打下赵国,不过韩信却信心比较足。在战斗开始之前,韩信让一支两千人的骑兵拿着自己这边的旗帜绕到敌人后方埋伏,自己这边带领剩余兵士背对河水安下营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式的,如果打不过对方,那只能选择投河或战死了。

战斗开始以后,因为汉军这边没有退路,所以每个人都拼命一般的去抵抗,虽然人数上有很大差距,但是赵国硬是没打进去,僵持了很久以后,埋伏好的两千骑兵直入赵国后方,在把旗帜完全亮了出来,还在作战的赵国看到后方沦陷,前方有没有任何办法,军士很快无心再战,结果韩信就带领手下拿下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除了这两个人以外,我们的历史上还有很多百战名将,他们的战役都称的上是经典,喜欢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了解。

韩滔没有打过胜仗,为什么还号称百胜将军?

现在N多人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两年后的慕容恪挂帅出征高句丽,和年仅十三岁的先锋慕容垂杀的高句丽哭爹喊娘,高钊称臣纳贡,再也不敢南望中原,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东北部的半岛,最终统一了这个半岛,这个半岛就是后来的朝鲜半岛。

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

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顺便说一句他们第一次交手时,虽然慕容恪三千骑兵大败后赵,但是冉闵的部队却毫发无损。

两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步骑之战。也是最勇猛的将军和最天才的将军之间的对决,王与王的交锋!

公元352年,冉闵带领不足一万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运粮回邺城。被慕容恪探知了这个宝贵的情报,慕容恪立刻行动,用十余万骑兵把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冉闵的心腹将领希望冉闵暂时避避慕容恪的锋芒“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冉闵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听手下的建议,气势非凡的反驳“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而最开始的战局似乎也应证了冉闵是正确的:“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

两军交战之始慕容恪的骑兵面对冉闵的步兵居然十战十败,慕容恪部下纷纷向慕容恪进言,认为冉闵实在厉害,不如先行撤退,而这个时候慕容恪表现出了高明于冉闵的地方,“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虽有甲兵,不足击也。吾今分军为三部,掎角以待之。闵性轻锐,又知吾军势非其敌,必出万死冲吾中军。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诸君但厉卒,从旁须其战合,夹而击之,蔑不克也。”—《晋书 载记第十 慕容俊》将冉闵慕容恪的话两相比较,二人高下立见。冉闵虽力能抗鼎,是绝世名将,可是慕容恪更具战略眼光,是绝世名帅。

慕容恪研究战局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拐子马,铁浮图”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作为前军,两面用两支精锐骑兵夹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连环战马的记载,随后慕容霸以五千拐子马大破桓温十万北伐军,辽金都用过它,金军用它横行中原(直到岳飞破之)就源于此。

“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也许很多人要说,慕容恪以众击寡不英雄,而我却认为这才是慕容恪胜过冉闵的地方。一个将领连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都不明白,那么这算是好将军吗?

与之同时的桓温,是历史上能和曹操比肩的枭雄,也是那个时代***中紧次于刘裕的天才将领,可是当慕容俊死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北伐,桓温居然罕见的谦虚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这在桓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慕容恪当时的威名之盛!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

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

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

慕容恪不但自己领兵打仗未尝一败,他总领燕国军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这种能力我除了佩服还是只能说佩服!

“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邺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现在大家知道什么人才当的起“百战百胜、未尝一败”的评语了吧?军神两字虽然轻,可是却有重愈千斤,中国历史上当的起这两个字的不过三、五人而已尤其是慕容恪这一辈的拿出去个个独当一面,出了三个皇帝

百战百胜不敢说,一生不败的将军还是不少的,尤其很多打战并不多的将军,慕容恪虽然很厉害,可是燕国从始至终只是一个割据,对中国历史影响有限,缺乏长平之战,肥水之战,赤壁之战这类影响深远的战役,所以其功不显。

为什么说到白起人家就渺不可考呢?人家百战百胜的战绩在二十四史是写在第一部的

一位云南将军,一生百战百胜,还打过一次连日军都下跪求饶的胜仗

韩滔明明每次打仗都没有获得胜利,但是人们还称他为百胜将军。这其中的原因有两点:ng>第一,韩滔作为一名武将,从小就开始看这种军事理论书籍,自学各种各样的军事文化,这为韩涛的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在军队里,总会有人想韩滔发起挑战,但是韩滔的武艺在军队里算是上等的了,所以军队里大多数人都是以韩滔为马首是瞻,这也为韩滔之后的名号开了个好头。在这两点的原因下,韩滔在军队将自从小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军队里面,自然是会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当时的情况里,读的起书的孩子学不了武功,学的武功的孩子读不起书,这都是当时家庭能力的一个限制。所以韩滔作为一位学过军事理论的武将,自然是会被军队里的将军欣赏。学了相关的军事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熟练运用到军队当中去,这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将才能做到的事情。而韩滔就是这非常优秀的武将之中的一个,大家看他的眼神自然是和看别人的眼神是不同的,那是一种羡慕或者崇拜的眼神。

韩滔在军队里面武功也是上等的,别人来挑战他也是败兴而归。这样的韩滔在被军队里大多数人挑战还能获得胜利的结果之后,军队关于他武功的传说就四处流传了,说他是军队中武艺最高强的一位武将,没有人能在军队中胜利他的。

韩滔掌握的知识比别人丰富,武艺也比军队里的大多数武将高强,被称为百胜将军也是可以想到的。韩滔在军队中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虽说没有打过胜仗,但是他本人的能力也是非常优秀的。

真正百战百胜的名将——元末军事家察罕帖木儿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红军创始人之一、云南彝良人)被派到新四军,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时任司令员陈毅),率部活动于南京、镇江、金坛、句容一带。

1939年春,罗炳辉部从皖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北渡长江,到达江北皖东地区。当时罗炳辉已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主要对侵华日军开展游击战争。

1940年4月,日军从津浦路滁县出发,占领铁路东边的来安县城,龟缩在大别山地区的***旧人员(主要是来自广西的桂军)不是望风而逃,就是附敌为逆。

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正在来安、盱眙间游击,得到敌人占领来安的消息,决定乘敌立足未定,夺回县城。五支队在他的指挥下,以英勇的夜战突入城中,守城敌伪完全被歼灭。

1940年秋,驻大别山的新桂系军队与日军签定共同防共协定,桂军李品仙部乘日军向定远、盱眙发动“扫荡”时,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

罗炳辉部星夜从铁路东边越过封锁线,策援路西定远南部的新四军第四支队。

战斗中,他的斗篷给打穿了,但他镇定如常,果断指挥部队。这次战斗彻底捣毁施家集顽固派新桂系汉奸队伍的巢穴,缴了十挺崭新的轻机枪,700余支长短枪。

1941年皖南事变后,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1942年又升任该师师长。

3月间,日军从高邮、天长、扬州、仪征各处向淮南军区驻地“蚕食”。

罗炳辉为打击敌人,粉碎其“蚕食”政策,即亲率一部主力驻于扬州至仪征间,开始以小部队夜袭,伏击敌人,使敌人非常恼火,便集结兵力要来“扫荡”。

罗炳辉把主力隐蔽起来,四周十余里的部队作梅花形布置。布置好了,他很安心,估计敌人是会来的,各方部队分段配备,层层抵抗,主力一定可以机动歼灭来犯之敌。

那天晚上,他解了绑腿,心想可以安稳地睡一觉了。这是他的习惯,布置好部队,他就沉着而安闲地休息,一点也不着急。

拂晓时,重机枪密集射击,和钢炮、迫击炮齐发的声音,把罗炳辉震醒了。枪炮声很近!他蹙着眉头,脸上很沉着,但心里却很奇怪,怎么没有报告来?怎么枪炮声就发生在梅花形阵地的中心?

他把警卫部队拉到有利地形,立即判断出:日军一个大队直向梅花形阵地中的一点攻击,这一路的部队警戒太疏忽了,被敌人潜行逼近到村口,才仓皇退却。

这时,罗炳辉指挥少数警卫部队向敌人冲击,用一部分兵力侧击。这次激烈的抗击继续了两小时。

这时,别处的梅花形部队从侧背向敌人扰袭。敌人没料到会遭遇伏击,想在四周运动占领有利阵地,又受到四周梅花形小部队的袭击,不敢乱动。终于,敌人见势不妙,即边打边撤。

罗炳辉见敌人开始退却,即令附近部队追击。敌人大乱,一部被我包围。我军以大刀猛冲,与敌肉搏, 有的日军吓得举枪下跪,哀求饶命。

与此同时,我部队在扬州到仪征公路上的十二里岔,伏击敌 汽车 ,将日军一小队全歼,伪军全部生俘。

这次战斗,我军共击毙日军200多人,生俘伪军100余人,缴获的武器和军用品甚多。这就是淮南有名的“仪征战斗”。

仪征战斗,罗炳辉在仪征以北12 里按梅花桩式设伏。新四军以劣势装备毙伤日伪军500 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

罗炳辉创造的“梅花桩”打法多次以少胜多,战绩卓著,为新四军提供了大量的装备支持。

1945年春,日军“扫荡”高邮湖、洪泽湖中间地区。这时,罗炳辉正犯肠胃病,加上高血压症,病得很厉害,行动时只能依靠担架,但他在仍顽强地坚持指挥作战。

罗炳辉躺在床上,昏迷地***着。他肠胃出血,四五天来咳出很多血。8月10日,警卫员把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的消息传告诉了罗炳辉。

听到苏军出兵东北的消息,罗炳辉精神立即振奋起来,他让人把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读给他听。当他听到朱总司令宣布所有为八路军、新四军所包围的日军都应立即缴械,否则坚决予以消灭时,便翻过身来,认真地和同志们讨论受降的各种部署。

蒋介石则命令敌伪继续“维持治安”,等他从峨嵋山下来“接收”。日军也表示坚决不向新四军缴械,反而配合从大别山中倾巢出动的桂军向新四军进攻。

形势很明显变成“蒋敌伪合流”,许多汉奸、伪军头子都被蒋介石委任为“先遣司令”、“挺进司令”。

敌人不投降,就消灭它,罗炳辉坚持要去指挥江北的战斗。他说: “战斗是百病的良药!我已经有几百次经验了,不论是什么病,一亲临战斗就会好的!”

罗炳辉指挥部队收复来安、、天长、盱眙等县城。他到处动员新区的干部和人民,组织他们修筑自卫工事,并召开人民代表座谈会,宣布我军政策,还深入调查民间疾苦。

1945年10月,罗炳辉率领新四军二师北上鲁南,接受日军和伪军的投降。当时,蒋介石命令日伪军不能向新四军交枪,还把汪伪军都改编为国民军,并联合未缴械的日军向解放区进攻。

罗炳辉率部歼灭了韩庄(徐州北津浦线上)的日伪军,与兄弟部队共同保卫了鲁南。蒋介石不断向徐州增兵,准备沿着津浦路进攻解放区。

有一次,罗炳辉在战地忽然晕倒了,流了很多鼻血,军部劝他回后方休养,他恳切地拒绝了。后来,他又一次在火线上晕倒,好久不省人事。他怕这样误了战机,才接受同志们的劝告,于12月底回临沂休养。

1946年4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帮助下,开始向苏皖鲁各解放区进攻。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又带病出征。

他抱着自我牺牲的决心,从病榻上起来,跨上了战马。

当时,汤恩伯的部队正由南京向苏北推进,徐州的蒋军也向津浦路北段及陇海路东段进攻。罗炳辉指挥部队,一夜间就拔除了敌人自诩为“铜墙铁壁”的中兴煤矿(枣庄)的伪军据点,使徐州的蒋军受到当头一棒

在整个枣庄战役中,罗炳辉率部共歼灭国军2.8万余人,招降4000余人,揭开了的序幕,同时它也是是中的第一次大捷。

枣庄战役迟滞了蒋军北进,为新四军主力部队向东北进军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并挫败了蒋介石打通津浦路的。

1946年6月20日清晨,罗炳辉由峄县指挥所乘 汽车 回临沂后方,突患脑溢血,昏迷不醒,反复抢救无效……

用三句话,“ 正派耿直 ”,“ 在 滇军 中是革命的 ”,“ 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 ”,高度评价他的一生。

1989年,罗炳辉被中央确定为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

历史上真正百战百胜的将军是谁?

“百战百胜”这个词是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 历史 上那些著名军事家的业绩的。然而,真正能做到百战百胜,那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不打败仗的将军,即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不过,这样的天才军事家却又确实存在,今天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 历史 上真正做到百战百胜的名将,元朝末年的察罕帖木儿。

(一)

元朝末年,曾经辉煌一时的蒙古帝国急速地从强盛的巅峰向下坠落,统一天下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整个王朝就已经朽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元朝的统治集团对内争权夺利、大打出手,为了争夺皇位动辄闹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地步;对外则是一味地搜刮掠夺,敲骨吸髓,以满足自己荒*享乐的需要。

在蒙古贵族集团胡作非为的统治之下,整个 社会 的承受力很快就突破了阈值。1351年,由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爆发了。起义的烈火很快就燃遍了大半个中国,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面对着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集团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昔日威震世界的蒙古铁骑此时已经彻底腐朽,很多蒙古权贵甚至连马都不会骑了。当元朝的官军被派去镇压红巾军时,居然是连吃败仗,损兵折将。红巾军愈战愈强,1358年,红巾军攻克原北宋的都城开封,在这里恢复了大宋的国号,建立了自己的。同时,起义军领袖刘福通还派出三路大军北伐,攻克了元朝的上都,甚至打到了朝鲜。整个元朝的天下已经是岌岌可危、势如累卵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可以挽救大元王朝的救世主终于诞生了。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儿。

(二)

察罕帖木儿与朱元璋同岁,而且还都是安徽老乡。只不过朱元璋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而察罕帖木儿则是贵族出身。

细查察罕帖木儿的经历,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的人生和五百年后的曾国藩极为相似,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般。

察罕帖木儿生长于一个色目贵族家庭。他们家原属乃蛮族,是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名将木华黎的后人。不过到了察罕帖木儿这一代,他们早已汉化了。

察罕帖木儿有了自己的汉文名字:李察罕。还有自己的字:廷瑞。他自己也通晓诗书经典,吟诗作赋不在话下。李察罕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没有考上,不过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文化水平肯定低不了。此时的李察罕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书生形象,和五百年后的曾国藩如出一辙。

不过,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改变了李察罕的命运。他毅然地投笔从戎,开始自己拉起一支武装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元朝虽然也像五百年后的清朝一样腐朽,但是他们至少还能够在一部分蒙古人中保留一部分血性。这点比清朝要强,清朝的八旗制度实际上是把所有的旗人都圈禁了起来,用二百多年的时间硬生生把他们变成了一堆废物,到了关键时刻,一点儿也指望不上。

蒙古没有这样的制度(当然,实际上他们什么制度都没有),如此一来,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能够逼出像察罕帖木儿这样的人才的。

(三)

1351年,红巾军起义。1352年,察罕帖木儿就在自己老家安徽颍川(距离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地点不过百余里之遥)招募民团起兵,开始与红巾军对抗。这和五百年后曾国藩的经历十分相似,都是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拉起一支拥护朝廷的队伍来。只不过,曾国藩是奉旨起兵,而察罕帖木儿自作主张罢了。

察罕帖木儿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自己的朋友,***李思齐就是其中之一。这又和五百年后的曾国藩得到了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襄助颇为相似。

不过,与曾国藩起兵后一路坎坷不同,察罕帖木儿起兵后,立刻就有如神助,从此开启了他神奇的军事生涯。

刚刚起兵,察罕帖木儿就和李思齐一起,用巧计攻破了被红巾军占领的罗山县城。在元军兵败如山倒的大背景下,难得地取得了一场胜利。为此,朝廷立刻就晋封他为了中顺大夫,汝宁达鲁花赤。

此后,察罕帖木儿的人马就越来越壮大,壮大的同时,他也不断与红巾军交手,虽然规模不是太大,但每次都能取得胜利,很快就成了红巾军的心腹大患。

1355年,刘福通正式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建国号为宋。为了消除自己的肘腋之患,刘福通亲率三十万大军来征讨察罕帖木儿,兵力在其十倍左右。

此时,察罕帖木儿刚刚在虎牢关一带,消灭了红巾军赵明远所部,人马急需休整。恰在此时,他的身边又出现了重大变故。原来,元朝朝廷为了镇压红巾军,千里迢迢地从大西南调来了苗族军队参战。当这些苗军到达河南荥阳之时,由于领兵的统帅突然病故,所以苗军无心恋战,竟然向着刘福通请降,要加入红巾军的队伍。

察罕帖木儿突闻此变,立刻表现出了惊人的胆略和战斗意志。他带兵连夜偷袭荥阳,迫使苗军全数向他投降。而在这时,刘福通指挥的三十万大军也已经逼近。察罕帖木儿的兵力远远不及,同时身边还有大量随时可能再次反叛的苗军,可以说完全处于劣势,如果率兵撤退,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察罕帖木儿却迎难而上。他激励士卒,鼓舞士气,勇敢地在河南中牟境内迎击刘福通的大军。

两军交战之际,忽然风沙大起,直奔着红巾军的方向而去。察罕帖木儿乘机率领全军出击,红巾军大败。察罕帖木儿追杀了十余里,斩获无数,取得了一场空前的大捷。

(四)

从这一仗我们就可以看出,察罕帖木儿用兵与五百年后的曾国藩截然不同。曾国藩用兵讲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结硬寨,打呆仗”;而察罕帖木儿用兵却喜欢剑走偏锋,兵行险着,擅长用巧计、用突袭来获得胜利。两种打法各有千秋,完全是两位主帅各自的禀赋和性格造成的。

1356年,刘福通组织红巾军发动了三路北伐。西路军由李武、崔德指挥,兵锋直指潼关,目标是关中平原;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指挥,进攻山西、河北一带;东路军由毛贵指挥,向着山东进攻,目标则是元朝的首都大都。

面对着红巾军势不可挡的攻势,蒙元朝廷惊慌失措,赶紧四面调集军队救援。这其中有一道命令就下达给了察罕帖木儿,要他率军去援救陕西。

察罕帖木儿率领大军迅速西进,与李武、崔德指挥的红巾军展开激战。他接连攻克淆陵、虢州等地,迫使李武、崔德放弃了已经占领的陕州进行转移。察罕帖木儿率兵紧追不舍,李武、崔德只得率兵退往鄂西一带躲避。

第二年,红巾军再次对陕西发起进攻。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率军进入陕西,再次与红巾军激战,经过了一年的苦战,察罕帖木儿终于在凤翔战役中歼灭了红巾军的主力部队,迫使红巾军残部逃入了四川。陕西的形势彻底稳定了下来。察罕帖木儿也因此被蒙元朝廷封为陕西省台左丞,资善大夫。

就在此时,红巾军的中路军已经在山西获得了重大胜利,朝廷不得不倚靠察罕帖木儿来救急。1358年,察罕帖木儿率领本部人马进入山西境内,与关先生、破头潘指挥的红巾军交手。

中路红巾军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察罕帖木儿,但是察罕帖木儿十分善于用兵,多次击败红巾军,最终迫使红巾军北上离开了山西,直奔塞外而去。

(五)

到了1359年,红巾军的三路北伐大军都陷入了困境。西路军基本被察罕帖木儿歼灭,残部退入四川;中路军在察罕帖木儿的打击下,进军塞外,竟然一路杀到辽东和朝鲜去了;东路军则在山东境内发生内乱,主帅毛贵被杀。因此,中原只剩下了刘福通一支孤军。

察罕帖木儿抓住这个战机,率领全部人马向着汴梁发起了进攻。刘福通部红巾军多次出战,皆被元军击败。到了五月,察罕帖木儿率军将汴梁团团包围。

围城战持续到八月,城中粮尽,察罕帖木儿趁机发起了总攻。元军一夜之间攻破了城墙,刘福通率数百骑保护着宋主韩林儿逃走,而包括韩林儿的皇后在内数万宫眷、家属,还有五千官员皆被元军所俘。北方红巾军遭遇到了惨重的失败。

至此,整个中国的形势可以说已经发生了逆转。红巾军从一开始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现在变成了北方的红巾军大势已去,只剩下了南方的红巾军还基本完好,但是也陷入了自相残杀之中。蒙元朝廷的统治一下子又变得大有可为了。

而造成这一大好局面的主要功臣就是察罕帖木儿。虽然,当时北方各地地主武装众多,但是实力最强,战功最卓著的还是察罕帖木儿,主要的胜仗都是他打的。他自己现在已经变成了蒙元朝廷的主要支柱,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在攻克汴梁之后,察罕帖木儿就把主要目标对准了山东。此时,山东的红巾军主要集中在省城济南一带。由于群龙无首,所以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战斗力却不强。

察罕帖木儿带领自己的义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人,指挥十余万大军,用分进的战术,向着济南发起了进攻。王保保率军直逼东平,强渡黄河,迫使东平的红巾军守将田丰投降。

察罕帖木儿自己率领一支人马直接进攻济南。一路上所向披靡,接败各路红巾军,杀到了济南城下。在击败了红巾军的增援部队后,最终攻克了济南。

济南被攻克后,察罕帖木儿被朝廷任命为中书平章正事,知山东、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中丞,几乎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六)

这时,整个山东的红巾军只剩下了益都和莒州两个据点。察罕帖木儿派兵攻打益都,如果打下益都之后,整个中原就将彻底消灭红巾军。此后,察罕帖木儿势必率兵南下,向南方红巾军发起进攻。南方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各部各自为战,彼此攻伐,察罕帖木儿有很大的胜机。

然而,就在此时,重大的变故发生了。

已经归降元朝的原红巾军将领田丰和王士诚又生了异心。田丰投降后,见察罕帖木儿“ 待朝廷使甚简傲,又所施多术数,无忠诚心,田丰乃忿曰:‘我以山东地降汝,又为汝平海上诸城之不同心者,诚以汝为元朝中兴人物也,今若此,是汉室之曹操耳,使汝为曹操,我岂不可为之耶?’”

也就是说,田丰觉得察罕帖木儿实际上是个曹操式的人物,既然你能当曹操,我为什么不能当?于是,田丰和王士诚密谋刺杀察罕帖木儿。

1362年6月14日,察罕帖木儿按照事先的安排,到田丰的军营中视察。出发之前,他手下的将领都劝他不要去,但是察罕帖木儿不同意。将领们又要他带勇猛的卫士一同去,也被察罕帖木儿拒绝了。最后,他只带了十一名侍从就骑马来到了田丰的军营中。

结果在田丰的军营中,察罕帖木儿被王士诚刺杀。

察罕帖木儿死后,他的义子王保保率军攻克益都、莒州,生擒了田丰和王士诚,将其剖腹挖心来祭奠自己的义父。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于大势无补了。

察罕帖木儿死后,元军群龙无首。王保保年轻不能服众,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关保等军阀首领先后和他发生冲突,最后闹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这内战一打就是五年,而朱元璋利用这五年的时间统一了长江流域,成为了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建立了明朝,发动了北伐。在明军的打击下,王保保等人只好跟随着元顺帝一起逃回茫茫草原去了。

(七)

可以说察罕帖木儿是一个真正能决定 历史 走向的关键人物。实际上,朱元璋最为忌惮察罕帖木儿,在听到他遇刺的消息时,朱元璋不禁高兴地大叫:“天下无人矣!”意思是从此没有能够他对抗的英雄了。

如果察罕帖木儿不死,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朱元璋较量起来,真的是胜负难料。天下的局势不知道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他的死成全了朱元璋,这只能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不过,察罕帖木儿真的是一位古今罕见的名将,他征战十年,大小上百次战役,除了1357年攻打陕州之战,由于红巾军防守严密,未能攻克,撤军而回之外(当然这也不算败仗),其余的各次战役无不取胜。黄河流域的上百万红巾军,竟然几乎被他一人横扫,骄人的战绩世间罕见。

可以说,察罕帖木儿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百战百胜的名将。

一般的网友都是从《倚天屠龙记》中知道察罕帖木儿的。其实,《倚天屠龙记》对察罕帖木儿的介绍并不符合史实。察罕帖木儿并没有被封为汝阳王,他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忠襄王的。另外,察罕帖木儿起兵时年仅三十四岁,遇刺身亡时也仅有四十四岁,绝对不是《倚天屠龙记》中描写的一个老头。

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并非亲生。他实际上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当然,察罕帖木儿也没有一个叫做赵敏的女儿。

现在N多人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两年后的慕容恪挂帅出征高句丽,和年仅十三岁的先锋慕容垂杀的高句丽哭爹喊娘,高钊称臣纳贡,再也不敢南望中原,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东北部的半岛,最终统一了这个半岛,这个半岛就是后来的朝鲜半岛。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顺便说一句他们第一次交手时,虽然慕容恪三千骑兵大败后赵,但是冉闵的部队却毫发无损。两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步骑之战。也是最勇猛的将军和最天才的将军之间的对决,王与王的交锋!公元352年,冉闵带领不足一万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运粮回邺城。被慕容恪探知了这个宝贵的情报,慕容恪立刻行动,用十余万骑兵把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冉闵的心腹将领希望冉闵暂时避避慕容恪的锋芒“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冉闵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听手下的建议,气势非凡的反驳“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而最开始的战局似乎也应证了冉闵是正确的:“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两军交战之始慕容恪的骑兵面对冉闵的步兵居然十战十败,慕容恪部下纷纷向慕容恪进言,认为冉闵实在厉害,不如先行撤退,而这个时候慕容恪表现出了高明于冉闵的地方,“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虽有甲兵,不足击也。吾今分军为三部,掎角以待之。闵性轻锐,又知吾军势非其敌,必出万死冲吾中军。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诸君但厉卒,从旁须其战合,夹而击之,蔑不克也。”—《晋书 载记第十 慕容俊》将冉闵慕容恪的话两相比较,二人高下立见。冉闵虽力能抗鼎,是绝世名将,可是慕容恪更具战略眼光,是绝世名帅。慕容恪研究战局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拐子马,铁浮图”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作为前军,两面用两支精锐骑兵夹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连环战马的记载,随后慕容霸以五千拐子马大破桓温十万北伐军,辽金都用过它,金军用它横行中原(直到岳飞破之)就源于此。“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硃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与之同时的桓温,是历史上能和曹操比肩的枭雄,也是那个时代***中紧次于刘裕的天才将领,可是当慕容俊死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北伐,桓温居然罕见的谦虚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这在桓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慕容恪当时的威名之盛!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慕容恪不但自己领兵打仗未尝一败,他总领燕国军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兗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这种能力我除了佩服还是只能说佩服!“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鄴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百战百胜不敢说,一生不败的将军还是不少的,尤其很多打战并不多的将军,慕容恪虽然很厉害,可是燕国从始至终只是一个割据,对中国历史影响有限,缺乏长平之战,肥水之战,赤壁之战这类影响深远的战役,所以其功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