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熙二年银钱_重熙二年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辽重熙二十三年以后发生什么大事?除兴宗死亡以外
  2. 何为辽下八品,辽上八品?
  3. 道宗皇帝哀册值多少钱
  4. 广州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佛教景点?
  5. 玉佛宫怎么样
  6. 请问什么是黥刑?

重熙的引证解释是:⒈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引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太宗继明重熙,柔远能_。”宋王禹_《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王_运《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重熙的引证解释是:⒈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引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太宗继明重熙,柔远能_。”宋王禹_《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王_运《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注音是:ㄔㄨㄥ_ㄒ一。拼音是:zhòngxī。结构是:重(独体结构)熙(上下结构)。

重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重熙二年银钱_重熙二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非常光明的样子。辽兴宗的年号。(西元~)_。

二、国语词典

非常光明的样子。

三、网络解释

重熙重熙(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或作重和、崇熙)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年号,历时近24年。1032年(景福二年)十一月,辽兴宗率群臣上皇太后(萧耨斤)尊号为法天应运仁德章圣皇太后,兴宗被群臣上尊号为文武仁圣昭孝皇帝,大赦,改元重熙。

关于重熙的诗句

重熙累治展墓庆重熙重熙累治

关于重熙的成语

重熙累叶重熙累绩重熙累洽心事重重民熙物阜攘往熙来攘攘熙熙顾虑重重重熙累盛攘来熙往

关于重熙的词语

民熙物阜重熙累洽攘来熙往重熙累绩熙来攘往重熙累盛攘往熙来物阜民熙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重熙的详细信息

辽重熙二十三年以后发生什么大事?除兴宗死亡以外

秦﹑汉徒刑 根据劳役的性质﹑期限和有无附加刑﹐分徒刑为若干等级﹐并各有专门名称。

城旦舂 秦﹑汉时强制男犯修筑城墙﹐叫做“城旦”﹔强制***舂米﹐叫做“舂”。《汉书.惠帝纪》应劭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城旦舂按附加刑的不同﹐分为3类﹕第1类﹐完城旦舂。“完”的意思是保留罪犯的头发﹐仅剔去鬓须﹐不再施加其它肉刑。第2类﹐刑城旦舂。“刑”指施加肉刑。按施加的肉刑不同﹐刑城旦舂又分5种﹕ 黥城旦舂(面部刺记涂墨)﹔ 黥劓城旦舂(面部刺记涂墨﹐割鼻)﹐ 斩(或刖)左趾城旦(砍左足)﹔ 斩(或刖)左趾黥城旦﹔ 斩(或刖)右趾城旦舂。第3类﹐髡钳城旦舂(剔发﹐颈项带刑具铁钳)。汉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在位)时除肉刑﹐以髡钳城旦舂代黥刑。关于城旦舂的刑期﹐众说不一。东汉卫宏认为﹐汉时刑城旦舂为五岁刑﹔完城旦舂为四岁刑。应劭﹑魏如淳则认为城旦舂纯为四岁刑。秦﹑汉时城旦舂不限于筑城﹑舂米﹐也从事其它劳动。秦简中的《仓律》规定﹐城旦舂干轻活与干筑城之类的重活时﹐粮食供给标准不同﹐说明城旦舂被使役从事各种劳动。出土秦戈上有表示铸造者的铭文“工城旦 ”﹐证实秦城旦也可充当铸造兵器的工匠。

鬼薪白粲 秦﹑汉时﹐强制男犯入山***薪供祭祀鬼神用﹐谓之“鬼薪”﹔强制***为祭祀神鬼择米﹐谓之“白粲”。卫宏《汉旧仪》﹐秦制“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女为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事实上﹐鬼薪﹑白粲不只是从事***薪﹑择米劳动﹐据秦简《仓律》规定﹕白粲还从事土工或其它劳动。出土秦铜戈见有“工鬼薪”铭文﹐表明鬼薪可充当铸造兵器的工匠。

隶臣妾 秦﹑汉时强制罪犯服劳役的一种刑罚﹐男犯称做“隶臣”﹐***称做“隶妾”。秦制﹐刑为隶臣妾或耐为隶臣妾无刑期﹐乃是确定为一种官奴婢身份﹐此种身份只可以下述方法赎免﹕ 以人赎替﹔ 由亲属戍边赎免母亲或姐妹的隶妾身份﹔ 用战争中获得的军功爵赎免本人或亲属的隶臣妾身份。到了汉时规定了刑期﹐耐为隶臣妾为二岁刑﹔隶臣妾为一岁刑。

秦时﹐除犯罪判处为隶臣妾外﹐还有﹕ 因亲属犯罪被籍没为隶臣妾﹔ 战争中逃兵定为隶臣﹔ 投降了的俘虏为隶臣﹔ 没收私家奴婢为隶臣妾﹔ 官奴婢的子女仍为隶臣妾。秦时隶臣妾并未规定固定的劳动﹐可被使役种地﹑放牧﹑修筑城墙及官府的房屋﹐充当官营手工作场的工匠﹑士兵﹑狱卒﹑看管刑徒劳动等。秦律规定﹐小隶臣妾身高五尺二寸﹐就应服劳役。隶臣身高六尺五寸﹑隶妾身高六尺二寸就算大隶臣妾。达到一定年龄可以“免老”﹐称做“免隶臣妾”。秦律中还有一种“更隶妾”﹐为定期为官府服役的奴婢﹐除为官府服劳役外﹐有一定时间自己干活。

司寇秦﹑汉时强制罪犯到边远地区御外寇或看管刑徒的一种刑罚。《汉旧仪》载:“罪为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类似司寇的劳役)﹐皆作二岁。”据秦律﹐秦时司寇负责看管刑徒劳动﹐每二十名城旦舂派司寇一人看管。不得任用司寇充当赶车的“仆”﹑烹炊的“养”﹑看守官府或其它事情。如有上级命令任用他们作其它事﹐必须请示。秦律还规定﹐“城旦舂三岁以上者”﹐可以减为城旦司寇。秦简中有城旦司寇﹑舂司寇﹑城旦舂司寇等名称。作为徒刑的一种﹐司寇轻于隶臣。《秦简.法律答问》:“当耐为司寇而以耐隶臣诬人﹐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汉以后无此刑名。

候指斥候﹐秦时强制罪犯伺察敌情的一种刑罚“斥候”原为边塞上专门伺察﹑瞭望敌情的人。《尚书.禹贡》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秦时定为较轻的一种徒刑﹐如《秦简.法律答问》载:“当耐为侯(候)罪诬人﹐可(何)论﹖当耐为司寇。”秦律规定﹐不准任用候为官府的佐﹑史及禁苑宪盗(巡捕盗贼的士卒)。秦以后无此刑名。

罚作﹑复作 秦﹑汉时强制罪犯服劳役的一种轻微的刑罚。“罚”字从刀﹑从詈﹐持刀而骂﹐令服劳役﹐故名“罚作”。《汉旧仪》卷下﹕秦制﹐“有罪各尽其刑……男为戍罚作﹐女为复作﹐皆一岁到三月”刑。《史记.淮南王安传》注引苏林曰﹐汉时﹐“一岁为罚作”。“复作”是经赦免解去“钳赭衣”的刑徒﹐又犯罪不再加刑﹐只需再为官府服劳役﹐满其本罪年月﹐称为“复作”。

魏晋徒刑已不用“城旦”﹑“鬼薪”等名称。但保留以“髡”﹑“耐”做为徒刑附加刑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徒刑名称。《晋书.刑法志》载﹐魏徒刑分髡刑﹑完刑﹑作刑三种。髡刑分为四等﹐完刑﹑作刑各分三等。晋时徒刑称做“髡刑”﹐亦名“耐罪”﹐《唐六典》注﹐晋“髡刑有四﹐一曰髡钳五岁﹐笞二百﹔二曰四岁刑﹔三曰三岁刑﹔四曰二岁刑”。

北魏徒刑称“徒”。“徒”按劳役年限分为各种等级﹐因此又称“年刑”。北齐时徒刑称做“刑罪”﹐由于有附加刑“耐”﹐所以也称“耐罪”。当时除“耐”以外﹐还附加鞭﹑笞。不加“髡”又无保的﹐须带刑具“钳”。男犯交左校服劳役。***舂米和遣送到掖庭纺织﹐均准许交纳绢赎刑。北周开始正式称做“徒刑”﹐并附加鞭﹑笞。《隋书.刑法志》载:“徒刑五﹐徒一年者鞭六十笞十﹔徒二年者鞭七十笞二十﹔徒三年者鞭八十笞三十﹔徒四年者鞭九十笞四十﹔徒五年者鞭一百笞五十。”准许以金赎罪。

隋唐徒刑作为五刑之一﹐亦分为五等﹐但刑期有所缩短﹐最低为一年﹐最高为三年﹐每等之间相差半年﹐并且不附加笞﹑杖﹐准许以铜赎刑。唐代法律规定﹐凡处徒刑者﹐“着钳若校﹐京师隶将作﹐女子隶少府缝”(《新唐书.刑法志》)。

五代﹑宋代徒刑五代基本沿用唐制﹐但恢复了加杖制﹐实际上是一罪两刑。宋代实行折杖制度﹐即折减笞杖的数目﹐并且杖后不再服劳役﹐即所谓“徒罪决而不役”。《宋刑统.名例律》载:“徒三年﹐决脊杖二十﹐放﹔徒二年半﹐决脊杖十八﹐放﹔徒二年﹐决脊杖十七﹐放﹔徒一年半﹐决脊杖十五﹐放﹔徒一年﹐决脊杖十三﹐放。”

辽代徒刑 较前代重﹐分为三等﹐并有从刑。《辽史.刑法志》载:“徒刑一曰终身﹐二曰五年﹐三曰一年半。终身者决五百﹐其次递减百。”终身徒刑﹐不仅加杖﹐还须“黥面”﹐所谓“犯一罪而具三刑”(兴宗重熙二年“黥面”为“刺颈”)。

金代徒刑制度与唐﹑宋同﹐唯将五等改为七等﹐增加四年﹑五年两等。

元代徒刑分为五等﹐并附杖刑﹐即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杖一百七。按《元典章.刑法一》规定﹐徒刑的杖刑“皆先决讫﹐然后发遣”﹐服劳役时要带镣。

明﹑清徒刑制度基本相同﹐即分为五等加杖﹐准许以钱赎。明制﹐一年杖六十﹐一年半杖七十﹐二年杖八十﹐二年半杖九十﹐三年杖一百。清代略有变更﹐清初实行“以五折十”制﹐即二杖折一大板﹐康熙(1662~1722)时又改为“四折除零”﹐凑纫话僬鬯氖?蟀濠不满的零数不算。清代有专门规定“赎罪”的法律﹐某些犯罪处徒刑后﹐也可以赎。对于徒刑犯者的加杖﹐须至配所后执行。徒刑犯一般发至本省驿﹐“其无驿县﹐分拨各衙门充水火夫﹐各项杂役﹐限满释放”(《清史稿.刑法志》)。对于旗人犯罪而处徒刑﹐法律另有规定﹐《清律犯罪免发遣》条:“凡旗人犯罪﹐军﹑流﹑徒免发遣﹐分别枷号。”徒一年者枷号二十日﹐每等递加五日。但如果所犯罪显然“寡廉鲜耻”者﹐不准以枷号代替。

何为辽下八品,辽上八品?

辽兴宗是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驾崩的

重熙二十三年是1054年,以下是当年大记事1054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甲午年(马年);契丹重熙二十三年;北宋皇祐六年,至和元年;西夏福圣承道二年;越南崇兴大宝六年,龙瑞太平元年;日本天喜二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五开始。以下为本年发生大事。1054年 - 大事记

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到金牛座的超新星开普勒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在这段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媲美。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教大分裂:***教正式分裂成希腊正教与罗马公教

***宗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宗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这种小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宗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自二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日后的天主教和东正教。1054年 - 逝世

藏传佛教阿底峡***逝世阿底峡***相关书籍阿底峡(梵名 Atisha,西元 982年- 1054年)尊者,原名月藏,法号吉祥燃灯智,生于东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传佛教僧团,重申戒律,并重新阐明了佛教根本教义,是对***后弘期佛教贡献最大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出身王族,父亲名为善胜吉祥,母亲名为吉祥胜光。十一岁时,阿底峡前往中印度那烂陀寺亲近菩提贤论师,后跟随阿伐都帝,居住在金刚座,学习出离心及中观论。十八岁时,至超戒寺,向北门守护者那若巴学习密法。二十九岁,依大众部说出世部戒护上座处出家,学习戒律及因明。又至飞行寺法铠论师座前,听受《毗婆沙藏》。三十一岁,至苏门答腊师从金洲法称,学习《现观庄严论》、《学处集要》、《入菩萨行论》等经典。在岛上居住了十二年,在这期间,他还曾至爪哇岛,向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取加持灌顶及密法教授。四十四岁〈西元 1025年〉,返回印度超戒寺担任住持,成为印度相当知名的大学者。五十八岁,受古格王朝智光王的请托,决心入藏传戒以及传授佛法。开创噶当派。1054年八月十八日,在聂塘入涅盘。

道宗皇帝哀册值多少钱

辽下8品:

1、重熙?2、清宁 3、咸雍 4、大康 5、大安 6、寿昌 7、乾统 8、天庆

辽上8品:

1、天赞(虎尾) 2、天显 3、天禄 4、应历 5、保宁 6、统和 7、牡国 8、助国

辽代中晚期货币经济的确立和铸行货币:

辽圣宗时期,契丹社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全盛时期。

政治上:由于辽圣宗任用***韩德让辅政,上下相穆,人心思治,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继续推行顺应民心的“胡汉分治”和“因俗而治”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统治。

在经济上,***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军屯、移民、兴修水利,使农业迅速超过畜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基础,大大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加之1004年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进贡大量岁币银、绢,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下,促使辽的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史载当时农业丰收,库存积余,使得“斗米数钱”、“斗粟六钱”。

扩展资料:

经济的发展***了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打破了过去一朝只铸一种年号钱的惯例,这一时期,铸币的数量和种类都比前期有相当大的增加。

1、统和元宝:铸于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小平钱;传世还有“开泰元宝”、“太平元宝”、“太平兴宝”及“太平通宝”等,一般以为属圣宗钱。

2、重熙通宝:铸于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

3、清宁通宝:铸于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

4、咸雍通宝:铸于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

5、大康通宝、大康元宝:铸于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

6、大安元宝:铸于道宗大安年间(1085-1094),版别较多。

7、寿昌元宝:铸于道宗寿昌年间(1095-1101)。

辽末天祚帝时,铸有:

8、乾统元宝:铸于乾统年间(1101-1110)有小平、折十型。

9、天庆元宝:铸于天庆年间(1111-1120)有小平、折十型。

辽代中晚期货币的出土在辽钱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尤以重熙以后最为多见。但相较于历朝货币出土情况,辽钱的数量仍是极小的。即便是在经济最发达时期,铸币量仍不能与历史上各朝代相比。

广州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佛教景点?

你说的道宗皇帝应该是指"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吧.

<1&gt;辽道宗

帝王姓名:耶律洪基.字涅邻,又字查剌。

父母:父兴宗耶律宗真,母为仁懿皇后萧氏

庙号: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

陵墓:永福陵

在位:1055-1101年,共计46年.

他在位期间,辽政治***,国势逐渐衰落。道宗本人无所作为,腐朽奢侈,只知道游猎山林。这时地主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道宗还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不理朝政,导致滦河之乱的发生。他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大修佛寺佛塔。辽的腐朽统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满,被辽压迫的女真族开始兴起,最终辽道宗成为掘墓人。1101年,道宗去世,终年70岁。道宗死后25年,曾强大一时的辽朝覆灭了。

<2>辽庆陵

地理位置:

庆陵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的苏木驻地北约十五公里,巴林右旗(大板镇)辽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陵墓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中一条东西横亘的大山南麓的山地狭谷中。这座大山如一道屏障呈东西向横亘,在山麓的南坡有三个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天。该山辽代名永安山,后改称庆云山,庆陵之名也因此得来,现又名大黑山,蒙古语名叫瓦林乌拉(意为有砖瓦的沙丘),当地人称“王坟沟”。四周大山环绕,这里草木茂盛,环境幽雅,野兽众多,是辽代皇帝的游猎地。

墓主简介:

辽圣宗耶律隆绪(***1年—1031年),辽国第六位皇帝。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

钦哀皇后萧耨斤,是辽兴宗的生母,在辽兴宗被立为太子后,被封为顺圣元妃。太平十一年(1031年)十一月,圣宗病危,兴宗即位,耨斤自立为皇太后。钦哀后把持朝政后,***取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史称“钦哀后专权”。重熙二年(1034年),钦哀后又密谋废兴宗而另立少子耶律重元,事败被废,幽禁于庆州(今辽宁林西北),守圣宗陵寝。辽道宗庆宁三年(1057年)十二月逝世。翌年五月,辽道宗宝其谥号为钦哀皇后。葬于庆陵。

仁德皇后萧菩萨哥(986—1036),是睿知皇后的弟弟隗因的女儿。十二岁时,因貌美而富有才华,被选入后宫。统和十九年,年满十六岁,被册封为齐***后。随鸾伴驾二十几年,深得圣宗皇帝的宠爱,仁德皇后生了两个皇子,都夭折了。开泰五年的时候,宫人萧耨斤生了辽兴宗,仁德皇后过来把他作为养子。太平十年(1031年)六月,辽圣宗病危,遗命以兴宗继承皇位,齐天后为皇太后,耨斤为太妃。此时萧耨斤得意忘形,自立为皇太后。萧耨斤上台后,排除异己,还诬陷仁德皇后参与谋反,趁着兴宗驾车春季射猎的时候,派遣人去刺杀她,仁德皇后就这样死去,享年五十岁,追封为仁德皇后。与钦哀皇后共葬于庆陵。

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1055),契丹名只骨,辽国第七位皇帝,圣宗长子,母乃宫女褥斤。

仁懿皇后萧挞里,萧和长子萧孝穆的长女,山西应县人。她的先世姑母是耶律阿保机的皇后。仁懿皇后性格宽厚,姿貌端丽。辽兴宗刚刚即位就入了宫,生下了辽道宗。重熙四年(1035年3月),被辽兴宗立为皇后。二十三年,号“贞懿慈和文惠孝敬广爱崇圣皇后”。通宗即位后,1055年9月被尊为皇太后。清宁二年,又尊号“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广爱宗***太后”。大康二年夏六月(1076年3月)崩,6月尊谥其为仁懿皇后。戊子,高丽、西夏各国都派遣使臣来吊祭。甲午,葬于庆陵。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辽国第八位皇帝.

宣懿皇后萧观音 (1040~1075),辽代女作家。相貌颖慧透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诗词,书法,音律都很精通。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曾作《伏虎林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等,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重熙(1032年—1055年)中纳为妃,生太子耶律浚。1055年12月立为皇后。后来,由于谏猎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词10首,抒发幽怨怅惘心情。太康初年(1075年11月)遭耶律乙辛等人诬陷被道宗赐死,其尸归于家。1101年6月追谥宣懿皇后,葬于庆陵。

陵墓布局:

辽圣宗永庆陵:

辽圣宗永庆陵位于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现陵区内地表尚可见到享堂、祭殿、羡道、陵门等遗迹,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庆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园的神道,山脚筑有陵门。从陵门到陵墓,长1300米,宽3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筑遗址。永庆陵为仿木结构的七室砖墓,墓内全长21.2米,最宽15.5米,最高约6.5米,分前、中、后三正室,前室东西侧室,中室东西两侧,以后室为主室。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其余各室均为圆形,穹庐顶,各室之间有券顶的甬道相连。陵寝由三层大青砖垒砌,内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倾,平铺打磨平整的方砖,下有排水系统。主室内有柏木组建的巨大椁室,各室间有通道相连,安有柏木大门,门楼用雕砖砌成,瓦垄起伏、鸱吻高翘,通体彩绘。墓中出土物十分残碎,日本人挖掘东陵时曾出土有枋、榑、斗栱等小木作构件,较有价值,但原有结构情况不明。

永庆陵中室有四幅巨大的山水画,清新淡雅,画技高超,描绘了辽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契丹皇室四季捺钵之所在地的景色,表现了辽代皇帝的这一习尚(出外***设“行帐”称“捺钵”,用海青鹰捕天鹅,是一种典礼仪式),是极其罕见的辽代绘画珍品,富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使这座地下宫殿更加富丽堂皇。

辽兴宗永兴陵:

永兴陵即中陵,位于永庆陵之西六百多米,陵园的地势和建筑物与东陵相同,现存神道、陵门、祭殿、膳堂等遗址。墓室规模大于东陵,共七个墓室,但均已塌毁,前、中、后三个正室,四个侧室,以后室为主室,墓室前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毁,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过兴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册。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残存石刻陀罗尼经幢1座。

辽道宗永福陵:

永福陵即西陵,位于永兴陵之西约一千四百米,陵园建筑与东陵相同。现存神道、陵门和祭殿遗址,墓室形同中陵,也是七室墓,墓室前为十字形通道,各室平面呈八角形,规模大于中陵,但也没能逃脱被盗的命运,墓室也全部坍塌。墓内有壁画残存遗址。曾出土过道宗、宣懿皇后契丹文、汉文哀册。

辽庆陵的价值:

辽庆陵是辽代极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高度发展阶段所造,陵园规模宏大,建造豪华,陵葬物品极多。墓中墙壁绘有大量绘画、东陵壁画尤为壮观,有契丹人物,契丹建筑装饰纹,契丹族喜爱的四季山水画,表现出北国景色,与契丹人生活感情密切相关的情景。墓中出土保存完好,分别用契丹文、汉文镌刻的帝王皇后哀册,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辽代墓葬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代墓葬营建的精华。庆陵对研究辽代墓葬、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台湾著名学者越振绩说“辽庆陵山形水势异常秀美,文化遗存基本完整,完全有条件修复一处辽代***陵园博物馆”。

历尽沧桑:

该陵自建成后历900余年,几经森林大火,多次修葺、兴建、扩充。由于庆陵建筑时时辽朝处于最强盛的时期,陵葬器物极多,宝藏的诱惑也使它变得多灾多难。天庆九年(1119年),金人破上京,庆陵中的金玉宝器被掘一空,此后元、明、清各代便不再维修保护。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庆陵更是屡遭盗掘:1914和1922年林西县知事和法国神父闵宣化曾先后挖掘中陵;1922年6月21日,比利时神父凯尔温雇人盗掘了庆陵三个陵墓中的一个,首次出土了刻有契丹小字的哀册4方,随后原石丢失。1930年军阀汤玉麟对全部陵墓进行盗掘,据旧《林西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夏,来一姓郭的热河省委员,派民夫百余名在其地大肆挖掘,搜出哀册14块。”据目击者谈,墓室内香柏做的板壁上涂彩漆。尸床和供桌用白玉做成,雕缕花纹,镌刻文字。还有玉碑等罕见之物,全被盗去。1939年日本侵占时期,日本人田村实造曾进行实测、摄影,并临摹了东陵壁画,窃取了一批珍贵文物;多年的盗掘致使庆陵墓室残乱不堪,随葬文物基本全部散失,西陵、中陵墓室全部坍塌,各墓室积水严重。1949年后,我国***才对庆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却只发现木俑、木狗数件;1991年,庆陵的东陵又遭盗掘;许多陪葬墓也被盗墓者屡屡光顾……陵内出土的哀册也是辗转于战火之中,几经周折方得以完整保存。

重要文物——庆陵哀册:

庆陵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庆陵三陵出土哀册15方 ,为石质,哀册下为仰斗式,上为覆斗式,共分为册盖、册石两部分,呈墓志形,其中册盖8石、册石7石,盖、册皆用汉白玉所造,呈正方形,边长130厘米左右,厚约30厘米,每石重约1.5吨。其中汉文哀册有圣宗、仁德皇后、钦爱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册仅存篆盖。1922年还从中陵抄写出兴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册册文,原石已失。

哀册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书写,被确认为失传多时的契丹民族文字,对研究契丹小字极有价值。碑身高大雄伟,刻功刚健遒丽,工整含蓄,堪称辽代书法精品。在哀册册盖与册石侧面,还有***用线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动的纹饰,册盖四角或雕有双龙、或刻镌牡丹。周边则线刻端庄,飘逸的人首、人身,整个哀册丰富多彩。永庆陵的3方哀册还填补了辽圣宗和两个皇后在历史上记载的不足。这些契丹小字哀册和榜题,是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首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及开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堪称稀世之宝。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册(汉文和契丹文书写)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保护级别:

1998年1月,庆陵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既然陵墓本身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如果你真的有其中<<道宗皇帝哀册>>的话,起码值万元以上.

玉佛宫怎么样

广州十大著名寺庙

1.南华寺

始建年代:南北朝时期

南华寺一座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境内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的诞生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可以说是广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寺庙,该寺庙已经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月变迁。

2.***寺

始建年代:唐朝

***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路32号的佛教寺庙,在广东十大名寺排行榜中,这座寺庙是从唐朝年间开始建成的,所以其寺庙建筑有着非常典型的唐朝建筑风格,在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变迁,还经历了修葺和扩建。

3.光孝寺

始建年代:三国时期

光孝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净慧路处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的建筑保留度还是比较完整的,在宋朝时期也经历了许多次的修葺,所以这座寺庙的建筑风格汇聚了多个朝代的风格。

4.庆云寺

始建年代:明朝

庆云寺是是一座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鼎湖山境内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可以说是广东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建筑风格寺庙,被誉为我国的第一千年古刹,每年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观览。

5.灵光寺

始建年代:唐朝

灵光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内的佛教寺庙,从古代的时候就非常的有名,许多名人都曾在这座寺庙游览过,而且因为这座寺庙处于山峰之上,周边的环境十分清新。

6.六榕寺

始建年代:宋朝

六榕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六榕路境内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建成历史,但是因为其艺术风格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而且这座寺庙还有诗人苏东坡的亲笔题名,十分的有意义

7.弘法寺

始建年代:1983年

弘法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仙湖植物园内的佛教寺庙,因为是修建在植物园之内的,所以寺庙旁边的风景十分的好看,许多人都喜欢在这里散步踏青和聊天,寺庙的占地面积也比较广泛。

8.大觉禅寺

始建年代:辽重熙二年

大觉禅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的广州市境内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经历过多个朝代的岁月洗礼,使得其寺庙变得更有韵味,寺庙之内有着不同的藏经阁、正室和禅院等建筑,古风味十足。

9.别传寺

始建年代:清朝

别传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仁化县的城南处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建造在丹霞地貌的山峰之上,所以周边的丹霞地质风景使得其寺庙看起来更加美观,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自然风景完美结合的寺庙。

10.六祖寺

始建年代:唐朝

六祖寺是一座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四会的贞山风景旅游区内的佛教寺庙,这座寺庙迄今为止有着一千多年的建成历史了,寺庙的面积比较大,建筑面积足足有60万多平方米,香火非常的旺盛。

请问什么是黥刑?

玉佛宫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筹建于2007年春,历时三年,施工圆满告竣。完竣后的玉佛宫博物馆,占地4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28000平米,由主楼、山门、配殿、佛教文化研究院等建筑组成。玉佛宫博物馆,目前汇聚了不同时期数千件佛教艺术珍品。玉佛宫2010年10月23日,京津中央玉佛宫博物馆开馆暨大觉禅寺重建祈福***隆重举行,出席盛会的友人来自社会各界,现场大德高僧云集,万象更新。玉佛宫结缘世界都市岛,汇聚世界级能工巧匠,历经数载,终成大器。博物馆以“玉”为媒,展现了中国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两万余件藏品,件件价值连城,从良渚文化,到红山文化;从夏商周时代,到春秋战国;从秦汉文化,到明清玉器。历史仿佛被激活,沿着景仰之心,细细体味那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万宝汇聚,凝聚天地之精气,自然而成一个在京津之央普照世界、净化身心的文化圣地。玉佛宫博物馆是“中国北方文化产业交流基地”崛起的发轫之作,将成为“文宝坻”的人文新地标。玉佛宫***将打造成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展示与传播窗口,古今交融的玉石文化博览与赏鉴圣地,文化和产业协调发展的优秀典范。馆藏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玉石制品和佛教文化艺术品数千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玉佛宫博物馆西侧重建即将重建大觉禅寺,大觉禅寺始建于辽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代,近千年以来,殿宇恢弘,高僧云集。后不幸毁于战火。恢复重建的大觉禅寺位于玉佛宫博物馆西侧,规划总建筑面积7.7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亿元。根据规划,重建后的大觉禅寺山门宝殿、讲堂寮舍、瞻礼朝拜、文化教育等设施和功能一应俱全,再现千年古刹的雄伟英姿。

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是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正刑;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而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之外的一种私刑,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随意使用。到了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之后,黥刑又正式成为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种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废除,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录简介读音释义发展士兵沿用展开简介读音释义发展士兵沿用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读音  qíng xíng

释义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农民起义英雄之一的英布,曾被秦始皇处以黥刑。因此《史记》中称他为“黥布”,他的传记就叫《黥布列传》。中国古代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刺刻后并涂以墨的刑罚(见五刑)

黥刑。墨刑起源很早,甲骨卜辞中就有记载,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考证,卜辞中□字就是墨刑的会意字。

编辑本段发展  早在中国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现了黥面刑,当时称之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同劓、宫、刖、杀相比,墨刑显然是最轻微的。但是,这种刑罚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肤,然后在刻痕上涂墨。《尚书·吕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后,孔安传云:“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周礼.司刑》一节中“墨罪五百”一句话,郑玄注云:“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窒疮孔,令变色也。”《礼记·文王世子》篇注云,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样,“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国语·鲁语》也曾说:“小刑用钻凿,次刑用刀锯。”墨刑为小刑,当是使用钻或凿为刑具。其它各书述及墨刑时都是说用刀刻。这些说明,墨刑在最初规定为刑罚的时候,施行时用刀,而不是后世才***用的***。人的面部神经是极其敏感的,***在被黥面时的疼痛之状可想而知。由于伤口感染,有的***也会因黥面而致死。

从西周时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亦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民众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门人。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耻辱的标记,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响劳作。春秋战国时,各国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种苦役。秦国商鞅变法时用法严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黥面,以示惩诫。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诗》、《书》等儒家书籍,规定说,如果命令下达之后三十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当时,“黥为城旦”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处罚***的措施,这样的***遍布全国各地。秦末农民 墨刑刑具大起义的队伍中,有许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汉初被高祖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年轻时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们就把他的名字成为黥布。

汉初刑法沿袭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条款数目同周初一样。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规定将当受黥面之刑者“髡钳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应当黥面者,该为剃去头发、颈上戴着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后直至汉末,黥面未再实行。但在汉代时,匈奴曾规定,汉朝的使节如果不以黥面,不得进入他们的单于所居住的穹庐。有一次,王鸟充任汉朝的使节,出使匈奴时就顺从了他们的规矩,单于大喜,同意让匈奴的太子到汉朝作人质,请求与汉和亲。有人说,匈奴的这种规定是他们的一种习俗,只是用墨昼在脸上,象征性地表示黥面,并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这和作为刑罚的黥面当有所区别。

汉代以后,随着某些肉刑的恢复,黥面也重新被***用。晋代规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来之后要黥其两眼上方,并加铜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两颊;第三次逃跑,黥两眼下方。上述三处,施行时都要使黥痕长一寸五分,宽五分。这种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头上。唐代贞元年间,段成式的从兄经过一个叫黄坑的地方,他的随从拾取死人的头颅骨,打算用它配药,看见一片骨头上有「逃走奴」三个字的痕迹,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断这是古时被黥面的人的头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晋代逃亡过的奴婢的遗骨。黥面之刑的残酷性,由此可见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刘彧颁行黥刑和刖刑的条律,规定对犯有劫窃官杖、伤害吏人等罪者,要依旧制论斩;若遇赦令,改为在***两颊黥上“劫”字,同时割断两脚筋,发配边远军州;若是五人一下结伙以暴力夺取他人财物者,也同样处罚。梁天监元年(502),梁武帝萧衍又颁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如果犯有抢劫罪应当斩首而遇赦者,要黵面为“劫”字。这种刑罚实行的时间不长,天监十四年(515)即予以废除。

北宋时,黥面之刑一律改用***,因而又称为黥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凡是***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颊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个方块;若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为圆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须发配远恶军州的牢城营者,都要黥面,当时称为刺配。北宋名臣狄青年轻时也曾被刺配,后来贵显,仍保留着刺的印记,不愿除掉它。直到南宋时,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见的。

辽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样。重熙二年(1033),辽兴宗耶律真宗规定,对判为徒刑的***,要刺在颈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时***了主人的财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其颈或臂上。犯有***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颈的右侧,第四次犯刺脖颈的左侧,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处死。辽代其他刑罚非常残酷,唯独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宽大一些。

金代规定犯有***罪且赃物在十贯以上五十贯以下者要处以徒刑,同时刺字于面部,赃物在五十贯以上者要处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关法律,对***罪要予以刺字,并同时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数目有非常细致的条款,另外,对什么情况下免刺、什么情况下已经刺过仍要补刺等等,也有具体的规定。

明代关于黥刑的法律,与宋元大同小异,但使用的范围要更狭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规定,谋反叛逆者的家属及某些必须刺字的***予以刺字,其他各类***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种刺配的方法。另外,对于***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处以绞刑。对于白昼抢劫他人财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抢夺”二字,如果再犯抢夺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节比较轻微的偷摸都无须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对免刺、补刺也有明确的条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于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并用,称为鞭刺。顺治十一年(1654),朝廷议准,对于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岁以上、十三岁以下者要免于鞭刺。顺治十三年(1656)又规定,犯***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规定,对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罪一样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说,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这样逃亡者越来越多,无法稽查,因此仍旧改为刺面

墨刑古代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诏令,凡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逃亡者要免于鞭刺,如果是夫带妻逃、或父带女逃、或子带母妹逃者,妇女免于鞭刺,如果是妇女单独逃亡者不能免除。这样的规定,说明清代奴婢的处境悲惨,而且逃亡现象严重,同时说明统治者对逃亡者的镇压也非常严厉。

纵观各代实行黥刑的历史,古时刀刻法的黥面变为宋、元、明、清的刺字,其残酷的程度应该说是在逐渐减弱。

黥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同人类的刺面纹身的习俗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都有刺面纹身的历史,具体做法是用刀刻或***皮肉,和刑罚的黥面一样,也必然有疼痛的感觉,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产生刺面纹身现象的社会因素和人类的心理因素比较复杂,主要的是由于原始的自我美化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的作用,刺面纹身者所雕刺的内容主要是人们喜爱的象征美丽、勇敢或吉祥的文字和图象。黥面之刑是将刺面纹身的残酷性的一面加以发展,用作惩罚罪人的手段,它给罪人身体留下的是表示耻辱的标记,既给犯罪者造成精神的压力,也对其他人起着警戒和震慑的作用。黥刑和刺面纹身的目的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共同的社会文化心态的反映。

编辑本段士兵沿用  黥面是指在脸上刺字刻纹,又称黵面,面涅汉初名将英布,因黥面而称黥布,但他在入军之前就黥面。士兵黥面之制,始于唐朝末年,盛行与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南宋以前,许多士兵,还在额上,双颊或手碗,臂膀等处刺字或雕镂墨纹。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300多年。唐末,藩镇割据,争战不息。当时,背叛农民起义军,投靠朝廷而成为主宰朝政的大军阀朱温,执行一种特别残酷的军纪, “凡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拔队斩”。其结果是,士卒,“多亡逸,不敢归”面对部众瓦解之势,朱温老羞成怒,下令军中士兵每人皆在脸上刻字,记上所在军队的称号,并设立关卡检验盘查,凡潜逃军士,一旦被执,就将以脸上的记号送原单位处死。即令是能逃回老家,因黥面为记,乡里怕连坐也不敢收留。

另一军阀刘仁恭,在对待士兵方面,却和朱温有相同的手段。刘屡被朱打败,丧师减员严重,于是在唐天佑三年七月,规定在其控制地区卢龙镇(治幽洲,今北京)境内。凡男子15岁以上,70以下都得当兵,当兵者都得在脸上刻,“定霸都”三字(都,在唐末五代期间军队的一种称号)关佐则刺“一心事主”不刻在脸上而刻在手臂上。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黥刑。黥刑一般是刻纹,而不是刺字。汉文帝时一度废除黥刑以剃光头来代替这种刑法。南朝梁武帝时规定“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黥面为劫字”,把黥刑只当作轻刑而已。黥刑不仅官方有禁不绝,甚至私刑中也用。

黥面成为定制后,凡被招募入伍者,先要被察视体格是否强壮,动作是否敏捷,考选合格,脸上刺字后,才算有了军籍。而应选入军籍者,较多还是自愿的。士卒有的更愿黥面以示效命决心。唐末郓洲(治今山东郓城)军阀朱瑾,为了对付朱温的大举进攻选募骁勇壮汉数百人入伍。黥双雁于额,号称“雁子都”。朱温针锋相对,临战前也招选亡命之徒组成一队,取名“落雁都”。以其子朱汉宾为指挥者,得外号“朱落雁”。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于公元955年派兵攻后蜀,蜀军迎战者被黥面,呈斧形,号称破柴都。斧能劈柴,柴与柴姓谐音,寓意必胜柴军。

长期的黥面经验积累,使人们逐渐掌握了刺字技巧和现字,褪字的方法。北宋枢密使狄青,当士兵时曾黥面,成为统兵大将后,仁宗皇帝甚为器重,要他敷药以褪脸上的字,被狄青谢决。愿以面涅与士兵共勉。他还“以酒灌面,使其文显”。

南宋士兵刺字,常常作为骁勇的标志,最著名的是八字军。名将王彦率岳飞等将士7000多人大破金军,后受挫退守太行山。王部将士为表示抗金决心,“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支队伍以刺字为荣,相互激励,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