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毛践土之伦是什么意思,食土之毛莫非王臣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4 0
  1. 四字成语土什么叹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2. 四字成语又字头
  3. 乌拉那拉·景娴的历史记载
  4. 谓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5. 清实录的研究价值
  6. 江阴的阎应元是什么人?
  7. 0

须眉皓然 [xū méi hào rá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

成语接龙

然糠照薪 薪桂米珠 珠圆玉洁 洁己奉公 公买公卖 卖男鬻女女娲补天 天塌地陷 陷落计中 中流底柱 柱石之坚 坚苦卓绝绝伦逸羣 羣蚁溃堤 堤溃蚁孔 孔席不适 适如其分 分厘毫丝丝分缕解 解黏去缚 缚鸡之力 力不从心 心焦火燎 燎原烈火

四字成语土什么叹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荡寇志

清 俞万春 著

又名结水浒传

此本接续金圣叹评本之七十回水浒传而作,是所有水浒系列作品中唯一立场相对的一本著作(金圣叹评本之立场有正反两说,尚无定论),因作者生当清季太平天国乱前,国内盗贼横生,作者有感于当时中国受盗贼横行之苦,因而深恶盗贼,有「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孰知罗贯中之害至于此极耶」(有一说法称:水浒七十回之前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后为罗贯中所续,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贬罗)的话,并进而著书立论,要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借!」故此书中对宋江等人深恶痛绝,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几乎都无好下场。 全书目录 荡寇志 俞万春《荡寇志》上下册

结水浒全传 第七十一回 猛都监兴师剿寇 宋天子训武观兵 第七十二回 女飞卫发怒锄奸 花太岁痴情中计 第七十三回 北固桥郭英卖马 辟邪巷希真论剑 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斗孙推官 丽卿痛打高衙内 第七十五回 东京城英雄脱难 飞龙岭强盗除踪 第七十六回 九松浦父女扬威 风云庄祖孙纳客 第七十七回 皂荚林双英战飞卫 梁山泊群盗拒蔡京 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 第七十九回 蔡太师班师媚贼 杨义士旅店除奸 第八十回 高平山腾蛟避仇 郓城县天锡折狱 第八十一回 张觷智稳蔡太师 宋江议取沂州府 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乐村 刘广败走龙门厂 第八十三回 云天彪大破青云兵 陈希真夜奔猿臂寨 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让猿臂寨 刘广夜袭沂州城 第八十五回 云总管大义讨刘广 高知府妖法败丽卿 第八十六回 女诸葛定计捉高封 玉山郎诸兵伐猿臂 第八十七回 陈道子夜入景阳营 玉山郎赘姻猿臂寨 第八十八回 演武厅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归心 第八十九回 陈丽卿力斩铁背狼 祝永清智败艾叶豹 第九十回 陈道子草创猿臂寨 云天彪征讨***山 第九十一回 傅都监飞锤打关胜 云公子万弩射索超 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书讽道子 云阳驿盗杀侯蒙 第九十三回 张鸣珂荐贤决疑狱 毕应元用计诱群奸 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师失宠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 第九十五回 陈道子炼钟擒巨盗 金成英避难去危邦 第九十六回 凤鸣楼纪明设局 莺歌巷孙婆 第九十七回 阴秀兰偷情酿祸 高世德纵仆贪赃 第九十八回 豹子头惨烹高衙内 笋冠仙戏阻宋公明 第九十九回 礼拜寺放赈安民 正一村合兵御寇 第一百回 童郡王饰词谏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 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报国兴师 蒙阴县合兵大战 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议复曹府 韦扬隐力破董平 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访贤 天王殿腾蛟诛逆 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陈丽卿单枪刺双虎 第一百五回 云天彪收降***山 祝永清闲游承恩岭 第一百六回 魏辅梁双论飞虎寨 陈希真一打兖州城 第一百七回 东方横请玄黄吊挂 公孙胜破九阳神钟 第一百八回 真大义独赴甑山道 陈希真两打兖州城 第一百九回 吴加亮器攻新柳寨 刘慧娘计窘智多星 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单入卖李谷 陈希真三打兖州城 第一百十一回 陈义士献馘归诚 宋天子诛奸斥佞 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报国除杨志 第一百十三回 白军师巧造奔雷车 云统制兵败野云渡 第一百十四日 宋江攻打二龙山 孔厚议取长生药 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兽 秦王洞成龙捉参仙 第一百十六回 陈念义重取参仙血 刘慧娘大破奔雷车 第一百十七回 云天彪进攻蓼儿洼 宋公明袭取泰安府 第一百十八回 陈总管兵败汶河渡 吴军师病因新泰城 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临训玉麒麟 颜务滋力斩霹雳火 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随叔探亲 汪恭人献图定策 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队大攻水泊 三三阵迅扫头关 第一百二十二回 吴用智御郓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 第一百二十三回 东京城贺太平诛佞 青州府毕应元荐贤 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战黑旋风 望蒙山连破及时雨 第一百二十五回 陈丽卿斗箭射花荣 刘慧娘纵火烧新泰 第一百二十六回 凌振舍身轰郓县 徐槐就计退头关 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兰生力战九纹龙 庞致果计擒赤发鬼 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计朱军师就擒 车轮战武行者力尽 第一百二十九回 吴用计间颜务滋 徐槐智识贾虎政 第一百三十回 丽卿夜战扈三娘 希真昼逐林豹子 第一百三十一回 云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杀四门 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躯报国 张叔夜奉诏兴师 第一百三十三回 冲头阵王进骂林冲 守二关双鞭敌四将 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军 卧瓜锤关前激石子 第一百三十五回 鲁智深大闹忠义堂 公孙胜摄归乾元镜 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贼就擒 忠义堂经略勘盗 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渔人擒渠魁 东京城诸将奏凯捷 第一百三十八回 献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 第一百三十九回 云天彪进春秋大论 陈希真修慧命真传 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丽卿悟道 资政殿嵇仲安邦 结子 牛渚山群魔归石褐 飞云峰天女显灵踪 附录一:清咸丰三年初刻本序跋 附录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附录三: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结末 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相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作者死后,此书的初刻本却改署书名为《结水浒传》,这大概是刻书者为了要利用《水浒传》原来的社会影响,以广招徕,诱人购读的缘故。 《荡寇志》的作者名俞万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自觉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相配合的。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据他的家属宣称,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二十二年。 作者死之次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南京的清官员们就开始酝酿刻印《荡寇志》,以维系摇摇欲坠的“世道人心”。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太平军攻下南京,清官员们逃至苏州,竟把《荡寇志》版片也带去,就在苏州大量印行。接着,广州的“当道诸公”,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书于乡邑间,以资功惩”。稍后,咸丰七年又另有一个重刻本。咸丰十年(一八六○),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把《荡寇志》当作的宣传品,予以毁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荡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 封建统治阶级历来鄙视稗官,甚至曰为“惑世诬民”的“异端”,千方百计地加以禁遏,而《荡寇志》这部纯属杜撰的稗官,却博得许多“当道诸公”的青睐,交口赞誉,视为维系“世道人心”的宝物,用来进行宣传,以***革命思想在群众中的传播,却又并不奇怪。《荡寇志》全书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即所谓“但明国纪写天麻”。书中连篇累赘地肉麻地歌颂封建朝廷,恶毒地污蔑诅咒起义阵营。封建统治者以为既可以欺骗群众,又可以恐吓群众。 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到处是“为富不仁”“”的阶级压迫的事实,到了《荡寇志》里阶级压迫的事一概没有了,仿佛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鱼肉小民的土豪恶霸,他们全都成了施赈放粮救难拯灾的“救世主”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不受“强盗”侵犯的“大英雄”了。贪官污吏,作者不能尽讳,却异想天开地编造出蔡京、童贯等“奸贼”与宋江等起义者相互勾结串通的故事情节,其险恶的用意是要把社会舆论对贪官污吏、权奸国贼的痛恨,也转嫁到被“逼上梁山”的起义者身上去。 《荡寇志》***裸地宣扬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国纪”:凡在一个王朝的统治下“食毛践土”的小百姓,就绝对不得反对朝廷、违抗官府、触犯地主豪绅,只准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它又为统治阵营内部受到排挤侵害的中下级成员,树立了陈希真、刘广、苟桓那样一些“榜样”:无论受到当道“权奸”的何等欺凌迫害,蒙冤受屈,都不该改变“初衷”,投靠起义阵营;相反,而是要去积极起义者,用他们的头颅来换取皇上的信用,用他们的鲜血来洗刷不得君命而冒犯了“奸臣”“贪官”的“犯上”污垢。这样,就终究会得到朝廷的谅解和皇上的天恩,功成名进,富贵荣华,传子传孙,甚至成仙得道,超升天界。 在我国的史上,《荡寇志》可算是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读者,它也不失为一种颇为难得的反面材料。通过《荡寇志》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们将具体地了解到顽固地坚持封建专制主义立场的地主豪绅们,在面对人民的武装斗争风暴时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幻想和主观愿望。在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上,它对我们也有反面的借鉴作用,无视广大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陈腐的政治观、观,是不可能不歪曲社会的本质真实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真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荡寇志》虽然舞文弄墨,在表现技巧和细节真实上很下了些功夫,总的艺术效果却既不真又不美,乖张暴戾,矫揉造作,与广大群众的审美感格格不入。 《荡寇志》的政治思想极端,但可以客观地有分别地承认它的某些可取之处,某些长处。例如:书中写陈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弃家出亡,路过风云庄等片断,的政治说教没有压倒患难相恤的真情实感,便觉文情交至,颇能动人。书中塑造了陈丽卿、刘慧娘这两个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颇有个性特征。作者知道一点我国古代的科技知识,又在广东耳闻目接过一些西方的工艺成果,在传统的斗武艺、斗法术之外,又穿***斗器械、斗技术,也算得别开生面。从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方面看,许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匠意,确实有如鲁迅先生说的“在纠缠旧作之同类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四字成语又字头

1. 四字成语:叹

唉声叹气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长吁短叹 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扼腕长叹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付之一叹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

击节叹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喟然长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叹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叹为观止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

向若而叹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仰屋窃叹 窃:私自。仰望屋顶,私自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一唱三叹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2. 叹字的四字成语

惊叹不已

叹为观止

望洋兴叹

短吁长叹

惊叹不止

一咏三叹

长吁短叹

赞叹不已

短叹长吁

一唱三叹

亡羊之叹

司马牛之叹

人鼠之叹

一倡三叹

北门之叹

望洋而叹

仰屋兴叹

哀声叹气

扼腕叹息

唉声叹气

赞叹不置

风木叹

望洋惊叹

付之一叹

3. 带"土"字的成语有哪些

土崩瓦解[tu beng wa jie]

土崩鱼烂[tu beng yu lan]

土扶成墙[tu fu cheng qiang]

土豪劣绅[tu hao lie shen]

土瘠民贫[tu ji min pin]

土阶茅茨[tu jie mao ci]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tǔ bēng wǎ jiě,意思是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土崩鱼烂

土崩鱼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ǔ bēng yú làn,意思是鱼烂: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内部发生。

土瘠民贫

土瘠民贫,拼音是tǔ jí mín pín,释义是土地贫瘠,人民贫穷。

4. 土字的四字词语

土字的四字词语 :土崩瓦解、

卷土重来、

一抔黄土、

安土重迁、

土生土长、

风土人情、

入土为安

寸土必争、

水土不服、

大兴土木、

方土异同、

西方净土

累土聚沙、

率土归心、

列土封疆、

身为粪土、

土鸡瓦狗、

瘴乡恶土、

一棺之土、

乡土难离、

寸土不让、

土龙刍狗、

故土难离、

土牛木马、

析珪胙土、

土扶成墙、

半截入土、

怀土之情、

土洋结合、

赐茅授土

5. 有关于土的四字词语

安土乐业 安土重旧 安土重居 安土重迁 不便水土

不服水土 半截入土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簸土扬沙 本乡本土 不习地土 不习水土 不习水土

赐茅授土 寸土不让 寸土必争 寸土尺地 寸土尺金

撮土焚香 大兴土木 分茅赐土 分茅裂土 分茅列土

分茅锡土 分茅胙土 粪土不如 负土成坟 风土人情

飞土逐害 飞土逐肉 根生土长 故土难离 广土众民

挥金如土 灰容土貌 画土分疆 皇天后土 灰头土脸

灰头土面 怀土之情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积土成山 卷土重来

践土食毛 开疆辟土 开疆拓土 开疆展土 列土封疆

裂土分茅 列土分茅 累土聚沙 累土至山 离乡背土

离乡别土 茅茨土阶 猕猴骑土牛 面如灰土 面如土色

面色如土 捻土焚香 捻土为香 溥天率土 普天率土

寝苫枕土 人非土木 软红香土 入土为安 水来土掩

食毛践土 视如粪土 视如土芥 水土不服 桑土绸缪

率土归心 率土同庆 守土有责 率土之滨 桑土之防

桑土之谋 率土宅心 土崩瓦解 土崩鱼烂 土扶成墙

土豪劣绅 土阶茅茨 土阶茅屋 土鸡瓦狗 土鸡瓦犬

土龙刍狗 土龙沐猴 土木形骸 土牛木马 土偶蒙金

6. 成语才士人子土人是什么意思,成语四个字,是哪四个字

成语发音:bí qīng liǎn zhǒng\r\n成语释义:鼻子发青,脸部肿起。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r\n成语出处:《三侠五义》第四四回:\\“这恶贼原想着是个暗算,趁着军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备,这一脚定然鼻青脸肿。”

\r\n成语示例:两条大汉子飞步闯出来,把沈建华拉下去,打得~。\r\n杨大群《草头屯恩仇》第十四回\r\n\r\n\r\n2. 布袜青鞋\r\n成语发音:bù wà qīng xié\r\n成语释义:原指平民的服装。

旧时比喻隐士的生活。同\\“青鞋布袜”。

\r\n\r\n\r\n3. 鼻青额肿\r\n成语发音:bí qīng é zhǒng\r\n成语释义:鼻子发青,额头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r\n成语出处: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r\n\r\n\r\n4. 青楼楚馆\r\n成语发音:qīng lóu chǔ guǎn\r\n成语释义:犹言秦楼楚馆。

指歌舞场所。亦指妓院。

\r\n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青楼楚馆,骚人词客,杂沓其中,投赠楹联,障壁为满。”\r\n\r\n\r\n5. 取青媲白\r\n成语发音:qǔ qīng pì bái\r\n成语释义: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r\n\r\n\r\n6. 鼻青眼紫\r\n成语发音:bí qīng yǎn zǐ\r\n成语释义:鼻子发青,眼圈发紫。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r\n成语出处:张石山《甜苣儿》:\\“果然,没隔几天,场里打麦子的时候,四黑牛找个碴儿,劈头盖脑地把甜苣儿打个鼻青眼紫。”\r\n\r\n\r\n7. 青云独步\r\n成语发音:qīng yún dú bù\r\n成语释义:比喻人的地位或学问无与伦比。

\r\n成语出处:《白雪遗音·八角鼓·才郎夜读书》:\\“发悬梁,锥刺股;如囊萤,雪当烛。必不叫尔自辛苦。

到后来,才得这万 *** 程,青云独步。”\r\n\r\n\r\n8. 青蝇染白\r\n成语发音:qīng yíng rǎn bái\r\n成语释义: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

同\\“青蝇点素”。\r\n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二六引三国·魏·丁仪《厉志赋》:\\“疾青蝇之染白,悲小弁之靡托。”

\r\n\r\n\r\n9. 白帢青衫\r\n成语发音:bái jiá qīng shān\r\n成语释义:旧时士人的服装。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

同\\“白袷蓝衫”。\r\n成语出处:宋·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诗:\\“风帆送客到夷州,白帢青衫谈不朽。”

\r\n\r\n\r\n10. 青紫被体\r\n成语发音:qīng zǐ pī tǐ\r\n成语释义: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r\n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

刘良注:\\“青紫,并贵者服饰也。”\r\n成语示例: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唐·杜甫《夏夜叹》诗)。

7. 带"土"字的成语有哪些

土崩瓦解[tu beng wa jie] 土崩鱼烂[tu beng yu lan] 土扶成墙[tu fu cheng qiang] 土豪劣绅[tu hao lie shen] 土瘠民贫[tu ji min pin] 土阶茅茨[tu jie mao ci]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tǔ bēng wǎ jiě,意思是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土崩鱼烂 土崩鱼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ǔ bēng yú làn,意思是鱼烂:鱼腐烂从内脏起。

比喻国家内部发生。 土瘠民贫 土瘠民贫,拼音是tǔ jí mín pín,释义是土地贫瘠,人民贫穷。

乌拉那拉·景娴的历史记载

1. 带有头字的四字词语

嘴尖舌头快 比喻话多而轻率。

钻头觅缝 比喻到处寻找门路。 钻头就锁 形容自投罗网。

走头无路 〖解释〗绝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走回头路 撞头磕脑 比喻碰壁,行不通。 撞头搕脑 犹言到处碰壁。

竹头木屑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朱衣点头 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雉头狐腋 以雉头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着讲究,生活奢侈。

针头削铁 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针头线尾 缝纫用的针线等物。

针头线脑 见“针头线脑”。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

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崭露头脚 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崭露头角 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

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斩头去尾 斩掉头部,除去尾部。

指将整体分割。也指剩下中间部分。

斩头沥血 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贼头贼脑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贼头鼠脑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贼头鬼脑 同“贼头鼠脑”。

贼头狗脑 同“贼头鼠脑”。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晕头转向 晕:头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头脑发晕,辨不清方向。

形容糊里糊涂或惊惶失措。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冤有头,债有主 冤有冤头,债有债主。

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须找为主的人。 冤家对头 仇人,仇敌。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解释〗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 有头有尾 有开头,有结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头有脑 喻有头绪,有条理。

有头有脸 有面子;头面人物。 有头无尾 有开头没有收尾。

指没有把事情做完。 有头无脑 形容蠢人。

有头没脑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丢三落四。 有天没日头 〖解释〗比喻无稽言行。

同“有天无日”。 油头滑脑 形容人又轻浮,又狡滑。

油头滑面 见“油头滑脸”。 油头滑脸 形容人狡猾轻浮。

油头光棍 指浮浪子弟。 油头粉面 头上擦油,脸上搽粉。

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 蝇头小利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蝇头小楷 〖解释〗像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 蝇头蜗角 〖解释〗苍蝇头,蜗牛角。

比喻微小的名利。 蝇头微利 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迎头痛击 迎头:迎面,当头;痛:地。

迎上去给敌人以的打击。 迎头赶上 迎:向着;头:走在前面的。

加紧追过最前面的。 鹰头雀脑 〖解释〗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银样镴枪头 样子象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银样蜡枪头 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依头顺尾 谓对上下各方都听从、依顺。 依头缕当 比喻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

一身两头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

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一块石头落了地 〖解释〗比喻放下了心。

一块石头落地 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摇头叹息 形容感慨或难过的表情 摇头麰尾 见“摇头摆尾”。

摇头幌脑 见“摇头稾脑”。 摇头晃脑 晃:摇动。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摇头稾脑 脑袋摇来摇去。多形容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

摇头摆尾 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摇头摆脑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

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昂头阔步 指抬头大步前行。

燕颔虎头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将、勇士。

燕额虎头 同“燕颔虎头”。 悬头刺股 见“悬梁刺股”。

绣花枕头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心头撞鹿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

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心头鹿撞 见“心头撞鹿”。

斜头歪脑 喻相貌不周正。 小鹿触心头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巷尾街头 指大街小巷。 跣足科头 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

光着头赤着脚。 显露头角 露:显露。

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吴头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无头无尾 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无头告示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内容的官样文章。

乌头马角 同“乌白马角”。 乌头白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乌头白,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蜗角蝇头 〖解释〗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

比喻获利甚微,不足挂齿。 万绪千头 〖解释〗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万头攒动 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争着看。 顽石点头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团头聚面 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

多形容坏人。 土头土脑 头足异所 见“头足异处”。

头足异处 谓被斩。 头足倒置 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头重脚轻 头脑发胀,脚下无力。形容身体不适。

也比喻基础不牢固。 头晕眼花 〖解释〗头发昏,眼发花。

头晕目眩 头发昏,眼发花。 头一无二 唯一,只有一个。

头痒搔跟 头痒搔脚。比喻花了气力而于事无补。

头眩目昏 同“头昏眼花”。 头头是道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解释〗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

2. 四字开头成语

四面八方四不拗六 四百四病 四冲八达 四冲六达 四大皆空 四方八面

四方辐辏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纷五落 四分五剖 四方之志

四海波静 四荒八极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 四海皆兄弟

四海飘零 四海升平 四海升平 四海他人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四脚朝天 四郊多垒 四角俱全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面出击 四马攒蹄 四面受敌 四平八稳 四衢八街 四清六活

四时八节 四书五经 四山五岳 四时之气 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四停八当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百骸 四体不勤 四通五达

四姻九戚 四至八道 四肢百骸 四肢百体 四战之地 四战之国

四百四病 四不拗六 四冲八达 四冲六达 四大皆空 四方八面 四方辐辏

四方之志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四纷五落 四海波静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皆兄弟 四海 四海飘零 四海升平 四海升平 四海他人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皆 四荒八极 四郊多垒 四角俱全 四脚朝天 四马攒蹄 四面八方 四面出击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四平八稳 四清六活 四衢八街 四山五岳 四时八节 四时之气

四书五经 四体百骸 四体不勤 四体不勤, 四亭八当 四停八当 四通八达 四通五达

四姻九戚 四战之地 四战之国 四肢百骸 四肢百体 四至八道

四不拗六 四百四病 四冲八达 四冲六达 四大皆空 四方八面

四方辐辏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纷五落 四分五剖 四方之志

四海波静 四荒八极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 四海皆兄弟

四海飘零 四海升平 四海升平 四海他人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四脚朝天 四郊多垒 四角俱全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面出击 四马攒蹄 四面受敌 四平八稳 四衢八街 四清六活

四时八节 四书五经 四山五岳 四时之气 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四停八当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百骸 四体不勤 四通五达

四姻九戚 四至八道 四肢百骸 四肢百体 四战之地 四战之国

3. 四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四面八方、

四脚朝天、

四面楚歌、

四平八稳、

四通八达、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四方辐辏、

四邻八舍、

四六骈俪、

四角俱全、

四海承风、

四时八节、

四时充美、

四近之臣、

四海困穷、

四姻九戚、

四海飘零、

四衢八街、

四海升平、

四面出击、

四至八道、

四战之地、

四体不勤、

四海承平、

四邻不安、

四清六活、

四方之志、

4. 以"以"字开头四字成语

好多哦~~

详细可以查看/chaxun.php?q1=%D2%D4&q2=&q3=&q4=

以后你都可以用这个“成语大全”查找了···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毒攻毒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

以碫投卵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耳代目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攻为守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管窥天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规为瑱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简驭繁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

以酒解酲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5. 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也开头的成语

带“也”的所有成语都在这里了,没有以也开头的成语

成语词目

解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6. 四字开头的成语

四面八方、四面楚歌、四平八稳、四分五裂、四体不勤

一、四面八方 [ sì miàn bā fāng ]

解释: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翻译:忽然遇到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怎么生?

二、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兵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会同诸侯军队包围了一层又一层。夜里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项羽就大吃一惊,说:‘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吗?怎么楚人这么多呢。’

三、四平八稳 [ sì píng bā wěn ]

解释: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翻译: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心中暗暗高兴。”

四、四分五裂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翻译: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向南亲近楚国与齐国而不,那齐国攻打城东;东边和齐国而不与赵,那趟从北面进攻;不符合在韩国,这是韩国攻打他的西;不亲附楚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这就是四分五裂的方法。

五、四体不勤 [ sì tǐ bù qín ]

解释: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出自:刘绍棠《瓜棚柳巷》:你也该学一学人家眉妹子,不应四体不勤 ,好逸恶劳。

7.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食字头成语

食字开头成语

食古不化、食髓知味、食指众多、食不累味、食玉炊桂、食不求甘、食骨在喉、食不暇饱、

食无求饱、食日万钱、食鱼遇鲭、食毛践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肉之禄、食马留肝、

食辨劳薪、食不下咽、食指大动、食少事烦、食荼卧棘、食淡衣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方于前、食不知味、食子徇君、食亲财黑、食古如鲠、食宿相兼、食为民天、食甘寝宁、

食不求饱、食言而肥、食饥息劳、食不念饱、食藿悬鹑、食肉寝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前方丈、食不充口

谓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乌拉那拉·景娴是中虚构的名字,原型为乾隆继皇后乌喇那拉氏,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真名无可考,满洲镶黄旗人,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

皇后,乌喇纳喇氏,佐领那尔布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进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自是遂不复立皇后。子二,永_、永_。女一,殇。

四十三年,上东巡,有金从善者,上书,首及建储,次为立后。上因谕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

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下行在王大臣议从善罪,坐斩。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记载:

高宗十七子:孝贤纯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皇后乌喇纳喇氏生贝勒永_、永_,孝仪纯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庆僖亲王永_,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质庄亲王永_,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定安亲王永璜,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履端亲王永_、仪慎亲王永璇、第九子、成哲亲王永_,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荣纯亲王永琪,舒妃叶赫纳喇氏生第十子。

永〈革出〉为履懿亲王允_后,永_出为慎靖郡王允禧后。永_、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殇,无封。

《清高宗实录》

乾隆帝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

命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持节。册封庶妃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册文曰。朕惟教始宫闱。式重柔嘉之范。德昭珩佩。聿资翊赞之功。锡以纶言。光兹懿典。尔庶妃辉发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

早着令仪。每恪恭而奉职勤修内则。恒谦顺以居心。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娴妃。尔其祗膺巽命。荷庆泽于方来。懋赞坤仪。衍鸿休于有永。钦哉。?

乾隆帝晋封娴妃辉发那拉氏为娴贵妃册文:

命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持节、册封娴妃那拉氏为贵妃。册文曰。朕惟化起璇闺。克佐肃_之范。劳襄椒掖。聿彰淑慎之声。爰考彝章。式颁纶_。咨尔娴妃那拉氏。性生婉顺。质赋柔嘉秉德罔愆。

协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_翟之光荣。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益懋温恭。尚祗承夫休命。弥怀谦抑。庶永集乎繁禧。钦哉。

乾隆十三年七月

谕、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

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钦此。

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思。久而弥笃。岁时令节。以及定省温_。朕虽率诸妃嫔、及诸孙、问安左右。而中宫虚位。必有顾之而怆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圣心。且嫔嫱内侍。

掖庭之奉职待理者甚众。不可散而无统。至王妃命妇等、皆有应行典礼。允旷不举。亦于礼制未协。册立既不忍举行。可姑从权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宁妃郭氏、相继摄六宫事。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

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于以整肃_仪。上奉圣母。襄助朕躬。端模范而迓休祥。顺成内治。有厚望焉。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具奏。寻议、恭查皇贵妃册封大典。王妃命妇行礼。已有成例。惟贵妃行礼之处。外廷无案可稽。但皇贵妃摄行六宫事。

二十七月后即正位中宫。既统理内政。体制自宜尊崇。贵妃亦应一体行礼。所有册封礼仪应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太庙。奉先殿告祭礼。上亲诣举行。届期设卤簿仪仗、中和韶乐。上御太和殿阅册宝。大学士等、捧节授持节使。持节使随册宝亭、至景运门授内监。皇贵妃具礼服恭迎。

宣受如仪。次日上率王以下文武官员、诣皇太后宫行礼。礼毕。皇贵妃率贵妃以下、公主、王妃、命妇、行礼。上御太和殿受贺。颁诏天下。嗣后遇三大节。及庆贺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员、进笺庆贺。及每岁行亲蚕礼。应照例举行。得旨、依议册封典礼。著于明年三月后举行。其亲蚕礼。俟正位中宫后。该部照例奏请。

乾隆十四年四月

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文曰。朕惟基化必资于内治。宫庭之模范当崇。从宜适协于成规。名位之优隆惟允。稽徽章而具在。重慈命之钦承。咨尔娴贵妃那拉氏、早毓名门。素娴内则。赐从潜邸。

久昭婉顺之仪。晋锡荣封。克佐肃雍之化。端庄表度。锵雅韵于珩璜。恪谨持躬。着芳规于翟舀。兹以坤宁之虚位。屡烦圣母之萦怀。选继体于后宫。时加注意。命嗣音于椒殿。每切谕言。朕曲体圣衷。追踪家法。虽母仪俪极。事有待于将来。而阃职总持。典宜隆于此日。恭奉皇太后慈命。

以册宝封尔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尔其只承懿训。益懋_仪。奉长乐之春晖。勖夏_冬温之节。统掖庭之内政。赞宵衣旰食之勤。端令范以率先。顺成是望。迓鸿庥而受祉。福履方绥。敬绍前徽。用光显命。钦哉。

乾隆十五年七月

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乾隆十三年。值孝贤皇后大事。内治需贤。即谕皇帝、宜敬循祖制。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皇帝秉礼准情。不忍遽行册立。粤从权制。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事六宫。阅今三载。嫔嫱效职。_政茂_。

兹逢皇帝四十大庆。所当举行册立皇后典礼。以惬予怀。以符成命。钦此。朕惟宫庭为基化之原。人伦攸始。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

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大学士公傅恒等奏、册立典礼。择于八月初二日举行。臣等酌拟于本日恭上皇太后奏书。初三日恭上加上皇太后徽号册宝。其中典礼繁重。应否统于初四日合颁恩诏。得旨、依议。恩诏著合为一道颁发

乙卯。中元节。上诣。安佑宫行礼。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

乾隆十五年。庚午。八月。辛未朔。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壬申。以加上皇太后徽号。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册文曰。朕惟乾始必赖乎坤成健顺之功以备。外治恒资于内职。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阃之久虚。宜鸿仪之肇举。爰稽茂典用协彝章咨尔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

祥钟世德。早从潜邸。含章而懋着芳型。晋锡荣封。受祉而克娴内则。噙躬淑慎洵堪继美于兰帏。秉德温恭。信可嗣音于椒殿往者统六宫而摄职。从宜一准前规。今兹阅三载而届期。成礼式遵慈谕。恭奉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只承懿训。表正掖庭。

虔修温_之仪。洽观心于长乐。勉效苹蘩之职。端礼法于深宫。逮螽斯_木之仁恩。永绥后福。覃茧馆鞠衣之德教。敬绍前徽。显命有光。鸿庥滋至钦哉。

恭上皇太后奏书。上礼服。于中和殿恭阅奏书后。出。升舆。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大学士捧奏书。由中路前行。至慈宁门下。上由东阶升。至门下东旁立。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太学士捧奏书。在左旁跪进。上受奏书。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读官捧起。跪宣奏书讫。上九拜礼成。

癸酉。以册立皇后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俱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午时。恭上皇太后徽号册宝。上礼服。于太和殿恭阅册宝。奉安彩亭上。前行。上升舆随后。由右翼门、至永康左门。降舆行。至慈宁门外。东旁立。册宝设正中黄案上。皇太后礼服。升慈宁宫座。仪驾全设。中和韶乐作。上诣正中拜位。

跪。左旁大学士捧册宝。依次跪进。上受。恭献。授右旁大学士跪接。置正中黄案上。宣册官、宣宝官、跪宣册宝讫。上九拜。礼成。

甲戌。以加上徽号礼成。皇太后升慈宁宫座。上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行庆贺礼。众官于午门外行礼。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以册立皇后、加上皇太后徽号礼成。颁诏天下。

丙戌。吏部议奏、太仆寺卿熊学鹏、查马规避。应照例革职。该员曾有革职留任处分。应革任。少卿卫廷璞、随同陈奏。应降四级调用。从之。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丁亥。上奉皇太后谒陵。巡幸嵩洛。车驾发京师。

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是日、驻跸烟郊行宫。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

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谕曰、御史李玉鸣奏、内务府办理皇后丧仪。其上坟满月。各衙门应有照例齐集之处。今并未闻有传知是否遗漏等语。实属丧心病狂。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已属朕格外优恩。前降谕旨甚明。李玉鸣非不深知。

乃巧为援引会典。谓内务府办理未周。其意不过以仿照皇贵妃之例。犹以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为隐跃其辞。妄行渎扰。其居心诈悖。实不可问。李玉鸣着革职锁_。发往伊犁。并将此晓谕中外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乙未。谕本日有锦县生员金从善、于御道旁。进递呈词。条陈四事。狂诞悖逆。为从来所未有。观其首以建储为请。盖妄思彼言一出。便可为他日邀功之具而敢于蔑视王章。情实可恶。即以此事而论。康熙年间。未尝不立皇太子。乃因情性乖张。群小复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

幸而皇祖洞烛其情。再立再废。国家得以_安。使理密亲王、及弘_父子。相继嗣位。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至所云立太子。可杜分门别户之嫌。尤为大谬。不知有太子然后有门户。盖众人见神器有属。其庸碌者。必豫为献媚逢迎。桀黠者。且隐图设机构陷。往牒昭然可鉴。若不立储。

则同系皇子。并无分别。即有_邪之辈。又孰从而依附觊觎乎。我皇祖有鉴于前事。自理密亲王既废。不复建储。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皇祖龙驭上宾。皇考绍膺大宝。内上帖然。我皇考效法前徽。亦不立储位。唯于雍正元年。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内。并不明降谕旨。

及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升遐。遵向谕敬启御函。朕即缵承洪绪。彼时人情亦甚辑宁。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朕登极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出。人亦贵重端良。曾书其名。立为皇太子。亦藏于正大光明扁内。未几薨逝。因追谥为端慧皇太子。

其旨亦即彻去。不复再立。且皇七子亦皇后所出。又复逾年悼殇。若以次序论。则当及于皇长子。既弗克永年。而以才质论。则当及于皇五子。亦旋因病逝。设如古制之继建元良。则朕在位而国储四殒。尚复成何事体乎。然此等大事。朕未尝不计及也。曾于乾隆三十八年冬。密书封识。

并以此意、谕知军机大臣。但遵皇考旧例。不明示以所定何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伺。此正朕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然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即令诸皇子在坛侍仪观礼。朕曾以所定皇子之名。默祷上帝。以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估。俾得有成。

苦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此朕告天之语。岂能饰词以欺人乎。是朕虽未明诏立储。实与立储无异。但不欲似前代之务虚名而滋流弊耳。而该逆犯乃以为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此何言乎。尤为大逆不道。我朝得天下之正。

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而该逆犯竟敢目为不正。其心显然存内外之见。肆其狂吠。非惟诋斥朕躬。并且干犯列祖。该逆犯身列青衿。自其高曾以来。皆本朝臣仆。食毛践土。百有余年。况其父曾为知县。乃敢悖逆若此。虽夷其三族。亦岂足蔽辜乎。朕每论自昔为建储之请者。大率自为身谋。

即年已老耄。亦为其子孙计。明执古礼、以博正人之名。隐挟私见、以图一已之利。若而人者。实无足取。即今时诸臣中。亦未必无存此见者。但如逆犯所云以不正之运自待。明肆诋毁。则实称罕见之鬼蜮耳。总之建储与封建井田相似。封建井田。不可行于后世。建储亦何独不然。

至所称、立后一事。更属妄延。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

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该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诏。朕有何罪而当下诏自责乎。逆犯又请复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况现在妃嫔中。既无克当斯位之人。若别为选立。则在朝满洲大臣。及蒙古扎萨克诸王公。皆朕儿孙辈行。其女更属卑幼。岂可与朕相匹而膺尊号乎。此更可笑。不足论矣。

至所称、讷谏一节。朕自临御以来。凡臣工条奏。果有益于国计民生者。无不即为纳。或下部议行。从无拒谏之事。若各省水旱偏灾。皆朕于督抚等奏报晴雨摺。或咨之奉差入觐之人。稍遇雨_失调。无不先事邮询。严饬封疆大臣。实力妥办。多方赈恤。并未有臣下陈奏。朕转拒而不听者。

即或内外大臣。如有不公不法之事。原许诸臣劾奏。朕察核果实。无难立治所劾大臣之罪。又何尝有如明季言官。弹劾大臣。因而得祸者乎。若胜国宦官宫妾。窃揽大权。擅作威福者。今日实无其事。科道更何从白简从事。亦何待朕之拒绝乎。又所请施德一事。朕践阼至今四十三年。

曾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漕粮一次。而灾赈之需。动辄数百万。且如今年豫省水灾。截漕三十万。发帑百余万。此尤近事之可徵者。即以奉天一省而论。今岁既当轮免之年。复以巡幸盛京。特蠲明年正赋。恩德之及民。不为不厚。而该逆犯何尚敢于妄逞横议耶。此等逆犯。

实属罪大恶极。昔曾静尚属远居湖南。不料陪都根本重地。俗朴风淳。乃有如此悖逆之徒。实为意想所无。着行在大学士九卿、会同严审定拟具奏。

扩展资料

突然失宠

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千秋。闰二月十八日,他们来到杭州,在风景秀丽的“蕉石鸣琴”进早膳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

但到了当天晚上进晚膳时,皇后就没有再露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和卓氏,此后,皇后再也没有露过面,后来才知道,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南巡结束,回到京师不久。

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那拉皇后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常在才有两名宫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那拉氏默默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同时传旨,命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的制度举行,当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百度百科-乌拉那拉景娴

百度百科-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清实录的研究价值

1.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含苞欲放、

含情脉脉、

含辛茹苦、

含血喷人、

含笑九泉、

含污纳垢、

含笑九原、

含恨九泉、

含糊其辞、

含明隐迹、

含哺鼓腹、

含垢包羞、

含糊不明、

含苞吐萼、

含瑕积垢、

含含糊糊、

含沙射影、

含仁怀义、

含商咀徵、

含笑入地、

含笑九幽、

含荼茹毒、

含垢匿瑕、

含英咀华、

含垢忍耻

2. 以"以"字开头四字成语

好多哦~~

详细可以查看/chaxun.php?q1=%D2%D4&q2=&q3=&q4=

以后你都可以用这个“成语大全”查找了···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毒攻毒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

以碫投卵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耳代目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攻为守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管窥天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规为瑱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简驭繁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

以酒解酲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3. 以“自”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呢

自暴自弃 见“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 谓自甘堕落,不求进取。

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自不量力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估计太高 自惭形秽 因不如别人而内心感到羞愧。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自僝自僽 独自发愁 自成一格 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成一家 谓在学术或技艺上有独特的创见或风格,能自成流派 自出机轴 见“自出机杼” 自出机杼 亦作“自出机轴”。比喻作文章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体裁 自出心裁 谓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自出新裁 同“自出心裁” 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自吹自捧 自我吹嘘,自己捧场 自厝同异 谓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自得其乐 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自负不凡 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自甘暴弃 见“自暴自弃”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自告奋勇 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 自给自足 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顾不暇 自己照顾不了自己。

多指无暇顾及他人 自强不息 见“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见“自强不息” 自矜功伐 谓居功自傲 自觉自原 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心甘情愿地照此行事 自郐而下 见“自郐以下” 自郐无讥 见“自郐以下” 自郐以下 亦作“自郐而下”。亦作“自郐无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观於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

后因以“自郐以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 自愧弗如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自立门户 ①谓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②指自建家庭 自媒自炫 自我介绍,自我夸耀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 自命不凡 自以为不平凡、了不起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自弃自暴 同“自暴自弃” 自强不息 亦作“自强不息”。

谓自己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自求多福 自己去寻求更多的福祉 自取咎戾 见“自取罪戾” 自取其咎 谓自己惹来的麻烦,自己招来的惩罚 自取罪戾 谓自招罪过 自然而然 谓出于自然之势,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预期的成效 自食其果 自己作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 自食其力 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自食其言 自己说出的话不算数。形容不守信用 自树一帜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自私自利 只为个人打算,不顾国家和别人的利益 自讨苦吃 谓自寻烦恼;自找困难 自同寒蝉 同于深秋时节的蝉。

形容噤口不言 自投罗网 亦作“自投网罗”。罗网,捕鸟捉鱼用的器具。

比喻自蹈绝路 自投网罗 见“自投罗网” 自我解嘲 自己以言语或行动来掩盖、粉饰被人嘲笑的事情 自我陶醉 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 自我作古 谓由我创新,不循旧法 自我作故 见“自我作古” 自相残杀 自己人之间互相残害 自相矛盾 ①《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②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自相鱼肉 谓自相吞并、残杀 自行其是 形容不听别人意见,固执己见 自炫自媒 自我夸耀,自作介绍 自言自语 无人对白,自己跟自己说话 自繇自在 见“自由自在” 自诒伊戚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自贻伊咎 谓自己招来过错 自贻伊戚 见“自诒伊戚” 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的看法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由自在 亦作“自繇自在”。

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 自圆其说 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和破绽之处 自怨自艾 谓悔恨自己的过错而欲改正之。今多指自悔自恨 自知之明 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自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而擅作主张。

语本《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自作门户 见“自立门户” 自作主张 自己出主意,作决定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良的后果。

4. 适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适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适得其反、

适可而止、

适逢其会、

适时应务、

适性忘虑、

适情率意、

适以相成、

适情任欲、

适性任情、

适材适所、

适当其冲、

适俗随时、

适馆授粲_词语解释

拼音:shì guǎn shòu càn

解释:1.谓诸侯或附属国国君入为天子卿士并被授予封地俸禄。语本《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毛传:“诸侯入为天子卿士受禄。”元程钜夫《安南国王陈益稷加恩制》:“拯溺救焚,从王师凡一再举;适馆授粲,留湖右几三十年。”

5. 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但是含“伦”字的成语有不伦不类、精美绝伦、荒谬绝伦、天伦之乐、无与伦比。

成语解析:

一、不伦不类

解释: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也不便不理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不规范与不成样子

二、精美绝伦

解释: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灯只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三、荒谬绝伦

解释:绝伦:超过同类。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

出自:清·壮者《扫迷帚》第二回:“其说荒谬绝伦,更可付诸一笑。”

白话文:“这种说法荒谬无比,更可以交付给一个微笑。”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斥责他人言行荒唐

四、天伦之乐

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出自:现代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这时父亲如果能够保持着相当丰裕的收入,家中当然充满一片天伦之乐。”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

五、无与伦比

解释: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自:现代魏巍《东方·归来》:“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6. 食字开头的四个字成语

食案方丈

食必方丈

食辨劳薪

食不充肠

食不充饥

食不充口

食不二味

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

食不糊口

食不餬口

食不遑味

食不兼肉

食不兼味

食不累味

食不念饱

食不求饱

食不求甘

食不暇饱

食不下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知味

食不终味

食不重肉

食不重味

食淡衣粗

食箪浆壶

食而不化

食而不知其味

食方于前

食甘寝安

食甘寝宁

食古不化

食古如鲠

食骨在喉

食藿悬鹑

食饥息劳

食马留肝

食毛践土

食前方丈

食亲财黑

食日万钱

食肉寝皮

食肉之禄

食少事烦

食少事繁

食生不化

食宿相兼

食荼卧棘

食为民天

食味方丈

食无求饱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言而肥

食鱼遇鲭

食玉炊桂

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指大动

食指繁多

食指浩繁

食指众多

食子徇君

食租衣税

江阴的阎应元是什么人?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清实录》记载了清朝300余年皇帝在位期间的执政活动,堪称珍贵的历史典籍。然而这样重要的典籍,却曾在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一改再改,隐藏了很多历史真相。

1936年,伪满洲国为了寻求世界各国的政治认同,在“满日文化协会”倡导下,影印出版了盛京崇谟阁所藏清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及《满洲实录》《宣统政纪》,名为《大清历朝实录》,全书共影印300部。

“影印之前,日本方面专门派人对《清实录》逐卷检查,凡遇有对日本无益的记述及妨碍‘日满亲善’的字句,都命工作人员进行挖补。”何荣伟说,实录所用的是泾县榜纸,日本人在挖补之前先把字用铅笔画出再抠去,然后用同样的空白宣纸四边沾水贴上,晾干后再用同样的字体进行填写。

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处长何荣伟说,《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中被挖补的地方很多,前后笔迹也不相同,就是当时日本人篡改的,“日本影印出版《清实录》,是替伪满洲国辩护,掩盖其侵略历史并美化形象”。何荣伟说,尽管《清实录》多处被日本侵略者篡改,有“实录不实”的遗憾,但它毕竟是汇集大量原始文字资料的清史宝库,同时为日本侵略者曾篡改历史留下罪证。 实录在选材方面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编修实录所依据的材料被御用修纂官们收集、录后又经过严格的筛选,甚至歪曲和篡改,鲜明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愿望。二是选材过于注重对皇帝谕旨等诏令文书的记述,而对于臣下的奏折和文书则只字不提或只少量的记述被皇帝御批过的。从而使得实录的选材范围显得过于狭窄,文种过于单一,以至人们只易从实录中看到皇帝所发之谕旨,却少见臣工所上之奏折,也就难以了解各级官府及地方对诏旨的执行情况,无法获知某些历史的原委和经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的参考价值。

《清实录》与其他各朝实录一样,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动﹑诏谕和臣工奏议。《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于皇室内部﹑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许多重大历史的真相,多有粉饰掩盖,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但《清实录》毕竟汇集了大量原始文件资料,是现存的清史的原始史料宝库。

对于《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历年有所争议。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说过:清十朝实录不啻是一部十朝上谕。每每有人谈前清历朝实录的多次篡改,便认为其史料价值远不如档案或私人著述。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清实录》不是信史,或不足为据。事实上,尽管《清实录》历朝多次修改,讳饰之处甚多,不如原始档案资料或私人亲见亲闻之记载更为确凿可靠,然而整个一代近三百年间按年按月按日、这样翔实有系统的记录,世上没有第二部书可以与之相比。它以皇帝的活动为中心,记录了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另外,实录的记述内容务求详尽。不仅记载皇帝的言行动止,而且还记载了某些大臣的政绩、法制政令、吏制科举、人丁户口、藩邦外交、文化经藉、兵役征战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因此成为记录清代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虽有曲笔隐讳,又经多次篡改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但它毕竟是由一代各种史料汇编而成的一部重要史籍。尽管有“实录不实”的情况存在,但实录的不实大都是在涉及封建最高统治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在对史实的评价方面。而对其它一些史实,特别是对基本史实的记载,如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记载却是比较真实、准确、可信的。对于研究清朝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仍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实录》影印本,包括《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以及附印的《宣统政纪》,合计四千四百三十三卷。它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一个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人员编纂了一部《宣统政纪》。此书虽不用实录名称,体例则与实录无异。

清朝沿袭自唐代以来的旧制,上一代皇帝死后,由新继位皇帝特命大臣开馆纂修实录。清代实录馆是一个临时机构,开馆后,从宫内调取上谕、朱批奏折,从内阁调取起居注及其它原始档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选编。因此,《清实录》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现存的清史原始史料,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但在清代,实录从未刊布,只缮写若干部藏在京师(北京)、盛京(沈阳)两地的宫禁里,能够读到它的人极少。为了给清史研究者提供方便,使这部四千多卷的大书能够比较广泛地流传,把它影印出版,公诸于世。

一、《清实录》写本及现存情况 《宣统政纪》有一部大黄绫本,原由溥仪本人收藏,七十卷。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辽海书社一九三四年据清史馆所存稿本印行,四十三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宣统政纪》定稿本④,卷数同大黄绫本。

二、前三朝实录的修改

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在成书之后,又经过几次修改。修改的地方,有些属于统一人名、地名、字句,改正错字等技术问题,但也有些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增删了内容。 在国内外流传的完整的《清实录》,一是伪满洲国“满日文化协会”据盛京崇谟阁藏本影印的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及《满洲实录》、《宣统政纪》(据溥仪藏本),东京单式印刷公司承担印刷,日本大藏出版公司一九三六年出版,共印三百部⑥。另一种是台湾华联出版社据伪满本翻印的,一九年出版。实际上两种印本是一个本子。从书目上又看到台湾大通书局出版了《大清历朝实录》,因没见到书,详情不了解。我们曾用伪满本《德宗景皇帝实录》与北京大学所藏定稿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红绫残本比勘,发现伪满本文字上有不少差异,多涉及清对外关系。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个别用字用词不同,尚未影响文义的,如大红绫本、定稿本中的“倭”、“奸细”、“寇”,伪满本分别改作“日”、“敌探”、“敌”等。这些都属于把含有贬意的字样改为缓和的或客观的。(二)文字出入较大,并影响文义的,如大红绫本、定稿本卷四六五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乙亥条作:

其实教民亦国家赤子,非无良善之徒。只因惑于邪说,又恃教士为护符,以致种种非为,执迷不悟,而民教遂结成不可解之仇。朝廷招抚义和团民,各以忠义相勉,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念教民亦食毛践土之伦,岂真皆甘心异类,自取诛夷。果能革面洗心,不妨网开一面。 其实教民亦国家赤子,本属良善之徒。只因信从异教,又恃教士为护符,以致种种猜嫌,因此造端,而民教遂结成不可解之仇。朝廷弹压义和团民,各以安分相勉,不许妄动,以安人心。因念教民亦食毛践土之伦,岂真皆甘心反抗,自取其祸。果能觉悟前非,不妨网开一面。

又如卷三六七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定稿本(大红绫本缺)作“三国允与日本议归辽地,帮助到底,毋须派员豫议”,伪满本作“三国现与日本议归辽地,通知我方,毋须派员豫议”。再如卷三六九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丁巳条,定稿本(大红绫本缺)作“俄国既有帮到底只说”,伪满本作“俄国有保全和平只说”。(三)定稿本中有许多大段文字,不见于伪满本(下面举例,大红绫本均已残缺,无从比较)。如中日战争之前,关于清的军事部署与的记载,卷三五一光绪二十年十月己丑条有:

又谕:电寄李瀚章:近闻广东有拕罟渔船,人极勇往,本船各有炮械,惯习波涛,可直赴日本为捣穴之计。著李瀚章传谕郑绍忠派员设法招募三四十只,给以行粮,即令迅赴长崎、横滨、神户三岛,攻其不备。傥能扰其口岸,毁台斩级,报明后立予重赏。如有人夺获敌人货财物件,即行赏给。并先与订明船价,傥被敌人伤毁,即照数给还。倭以全力并赴前敌,国内定必空虚,亟宜用釜底抽薪之策。此事郑绍忠当能力任。著李瀚章悉心筹办,即行密电奏闻。(电寄)

卷三五一光绪二十年十月条有:

谕军机大臣等:志锐奏,京北空虚,宜令热河各府以及张、独、多三厅,速办乡团。并稔知八沟一带猎户极多,火枪无不熟习,拟召募十营,愿效驰驱等语。志锐著准其前往热河,召募十营,迅练成军,以备缓急。至所称各府厅举行乡团之处,著志锐驰抵热河后,商同热河都统查酌情形,奏明辩理。将此谕令知之。(洋务)

又谕:前有人奏,天津军械所委员张士珩盗卖各节,当交王文锦确切查明,现尚未据覆奏。兹又有人奏称,张世珩总理天津军械局,购洋枪四万杆,费银数十万两,每万两实用三千,倭人又以重价将洋枪尽行购去等语。著王文锦归入前案,一并却查,据实具奏,毋稍徇隐。原片著摘钞给与阅看,将此谕令知之。(洋务)

又如,中日战争谈判前后,关于其它国家曾从中调停的记载,卷三六五光绪二十一年四月

又谕:电寄许景澄:二十九日,电谕许景澄向俄廷致谢,商由三国告倭,展缓停战互换之期,并饬总署王大臣赴三国使馆,嘱将展期一节,各电本国,该使皆允即日发电,不审日内俄廷已得日本覆信否?殊深悬盼。俄称倭果坚拒,只好用力。询之喀希呢,语涉含糊。究竟俄外部之言有无实际?此事至急,若有布置,此时必已定议,并著密探以闻。傥至限期迫近,尚无覆音,可否由中国径达日本,直告以三国不允新约,嘱中国暂缓批准之处,著许景澄往见外部,与之豫筹此节,先期电覆。再巴兰德向德廷陈说劝阻新约,系为中国出力,深堪嘉许!著该大臣传旨奖励。(电寄)

以上的几条大段文字在伪满本中都不存在。

《德宗景皇帝实录》伪满本与定稿本、大红绫残本在文字上产生歧异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缮写小红绫本时做了改动,二是伪满洲国在影印时所改。为了弄清这一事实,我们抽查了现已残缺的原来伪满用做影印底本的小红绫本,发现属于上述第一、二类文字歧异的地方,底本均有挖改痕迹,挖改后的字迹与前后文笔迹也不相同,绝非抄写的人由于写错字而挖改的。还有,个别地方“倭”字未改,底本在字旁有铅笔标记,说明当时影印之前的做法大概是有人先把要删改的字句标出来,然后动手挖改。我们又抽查了《宣宗成皇帝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伪满本与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皇史宬所存大红绫本也有不同。可以判断,这些文字上的歧异,是伪满影印时改动的。罗继祖先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他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至于第三类大段文字被删去,是缮写清本时删的,还是影印时删的,因大红绫本已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删去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光绪二十、二十一年两年间有关中日战争的记载,由此不难推测,这大概也是影印时删掉的。

伪满本不仅文字上有歧异,还有缺页、错页、重页现象。如《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七第七页与第八页内容不相接,经查核,第八页内容与第三页相同,缺第八页原文。《文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第五十一页内容同第十五页,缺第五十一页原文。《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八第十页上半叶与下半叶错了位置。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这次影印《清实录》,用了与伪满本不同的底本。《满洲实录》用的是原藏上书房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本。太祖至穆宗十朝实录以原藏皇史宬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红绫本为主,缺者用原藏乾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小红绫本补配。《德宗景皇帝实录》和《宣统政纪》用的是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定稿本。稿中夹有一些签条,我们把值得参考的缩印放在相应位置上。各卷选用底本详细情况,可参阅所附底本详表。

我们这次影印,全书编了简目和分册总目,每册编了分册目录。因影印底本不能拆开,所以大红绫本蝴蝶装中缝不甚清晰,我们增加了新中缝,注明朝代、年代、卷数,以便查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中华书局

①《国学文库》第九编《满洲实录》是据旧抄本重印,书后清高宗《敬题重绘太祖实录战图八韵》“重绘传奕世”句注:“……兹复命敬绘此册,贮之避暑山庄,以便披阅,永凛守成。”可以为证。

②大红绫本,书用泾县榜纸,画朱丝栏,蝴蝶装,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每卷前面均有敕修大臣名单(《德宗景皇帝实录》每卷前无敕修大臣名单)。小红绫本,书用泾县榜纸,画朱丝栏,一般线装,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小黄绫本,一般线装,每半叶八行,行十九字。

③这部实录当时移交“国府文官处”,现收藏在什么地方,有待进一步调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藏有《高宗纯皇帝实录》六十五卷、《仁宗睿皇帝实录》二十二卷、《宣宗成皇帝实录》一百四卷,当是这部小红绫本的残本。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宣统政纪》定稿本,每卷为一册,每半叶八行,行十九字。绝大部分都注明史料来源。

⑤方苏生《清太祖实录纂修考》详细记录了二本的不同,孟森《读清实录商榷》(《明清史论著集刊》)也有论述,可供参考。

⑥据《八十路——杉村勇造遗稿集·满洲文化的追忆》。

附:影印《清实录》所据底本详表

《清实录》影印本共计四四三三卷,目录四二卷。现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皇史宬大红绫本(简称一史馆大红绫本》三三八八卷、原上书房小黄绫本八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定稿本(简称北大定稿本)六六七卷,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原乾清官小红绫本(简称故宫小红绫本)三四九卷,辽宁省档案馆藏原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简称辽档大红绫本)二一卷(以上不计目录》。

满洲实录八卷 一史馆小黄绫本

太祖高皇帝实录一零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 一史馆小黄绫本

卷一至卷四,卷八至卷十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五至卷七 辽档大红绫本

太宗文皇帝实录六五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卷一至卷三零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三一至卷四八 辽档大红绫本

卷四九至卷六五 一史馆大红绫本

世祖章皇帝实录一四四卷首卷三卷 故宫小红绫本

圣祖仁皇帝实录三零零卷首卷三卷

首卷三卷,卷一至卷一五零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一五一至卷一九八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一九九至卷二零一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二零二至三零零 故宫小红绫本

世宗宪皇帝实录一五九卷首三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五零零卷首卷五卷

首卷五卷,卷一至卷六九五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六九六至卷七零一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零二至七五七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七五八至卷七六三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至七八七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七八八至卷七九五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七九六至卷一五零零 一史馆大红绫本

仁宗睿皇帝实录三七四卷首卷四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宣宗成皇帝实录四七六卷首卷五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文宗显皇帝实录三五六卷首卷四卷

首卷四卷,卷一至卷三三九 一史馆大红绫本

卷三四零至卷三四七 故宫小红绫本

卷三四八至卷三五六 一史馆大红绫本

穆宗毅皇帝实录三七四卷首卷四卷 一史馆大红绫本

德宗景皇帝实录五九七卷首卷四卷 北大定稿本

宣统政纪七十卷首卷一卷 北大定稿本

四字成语食什么无大什么成语

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通州人,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议请留发。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也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众人道:“发可以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其后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宣布有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处决了私通清朝的原县令方亨以及众多出卖情报、有投敌企图的奸细,有效的遏制了江阴内部的崩溃。

闰六月二十一,清贝勒、大将博洛命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百枝(一作三四十万)。

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想推荐赋闲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领导守城,因遭到守备顾元泌坚决发对,而不了了之。七月五日的守城战斗中,元泌登城射敌,放出的箭每每射不到敌人就坠落在地,众人有所怀疑。其后,他又命令马矮子偷窃火药从城上投给敌人,众人便把顾元泌捉住,同往他住所搜查,果然找到一道清兵文书。于是处死了顾元泌及同犯四十人,从而断绝了清兵的内应。陈明遇原想请阎应元主持担负守城重任,如今顾元泌被诛,他旧事重提,众人一致赞同。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

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途经七里庙时,在墙壁上题诗,表达了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兵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兵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兵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所以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兵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于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惭愧、惶恐。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兵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

十八日,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再次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

清朝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他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他登山而望,巡视江阴城防后,对手下讲:“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命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

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是至亲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良佐道:“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议不决而止。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他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此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着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还有许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刘良佐针锋相对,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铁子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垒卵。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刘良佐遣兵来擒,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至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典吏陈明遇命令关闭县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据《江阴城守后纪》所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望见,以为天神。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的人,必然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时乡绅、豪强也不例外。而当战士困苦时,他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不称姓名而称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务,必然询问众人:“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有人当路大喊道:“我欲杀敌,苦无短刀。”阎应元马上解下身上所佩价值二三十金的短刀,为其带上。阎应元凡事以身作则,诚恳待人,所以士、民都怀德畏威,濒死不悔。

1. 无什么无什么的四字成语

有成语无边无际、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影无踪、无拘无束。

1、无边无际(wú biān wú jì)形容范围极为广阔。际:边缘处。

出自清·钱《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2、无忧无虑(wú yōu wú lǜ)没有一点忧愁,顾虑和担心,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出自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译文:我就在这里做个无忧无虑的和尚。

3、无缘无故,汉语成语,wú yuán wú gù,形容(事物)没有一点原因。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译文: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来,没有一点原因,受了这个气。

4、无影无踪,汉语成语,wú yǐng wú zōng,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无踪无影”。指踪:踪迹。

出自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那里挨挨桚桚,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译文:你哪里挤来挤去,躲躲闪闪,没有踪影。

5、无拘无束(wú jū wú shù),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拘:限制。束:约束。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译文:出家的人没有限制,自由自在,有什么公事。

2. 四字成语什么食什么

饮食男女、

嗟来之食、

钟鸣鼎食、

弱肉强食、

衣食住行、

因噎废食、

宵衣旰食、

箪食壶浆、

食不果腹、

废寝忘食、

肉食者鄙、

食言而肥、

饥不择食、

食指大动、

箪食瓢饮、

食古不化、

丰衣足食、

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

易子而食

蚕食鲸吞

锦衣玉食、

东食西宿、

饱食终日、

衣食父母、

食不甘味、

灭此朝食、

不食周粟、

节衣缩食、

并日而食

3.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食字头成语

食字开头成语

食古不化、食髓知味、食指众多、食不累味、食玉炊桂、食不求甘、食骨在喉、食不暇饱、

食无求饱、食日万钱、食鱼遇鲭、食毛践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肉之禄、食马留肝、

食辨劳薪、食不下咽、食指大动、食少事烦、食荼卧棘、食淡衣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方于前、食不知味、食子徇君、食亲财黑、食古如鲠、食宿相兼、食为民天、食甘寝宁、

食不求饱、食言而肥、食饥息劳、食不念饱、食藿悬鹑、食肉寝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前方丈、食不充口

4. 一个四字成语是无什么无什么

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限开阔得望不到尽头。无边无沿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无边无涯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颠无倒犹言颠颠倒倒。指精神错乱。

无,语助词,无义。无适无莫适:厚;莫:薄。

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无党无偏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同“无偏无党”。无得无丧没有得也没有失。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指举国上下。

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无父无君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

后以讥刺无伦常者。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罣无碍没有任何牵挂。无挂无碍没有任何牵挂。

同“无罣无碍”。无根无绊绊:羁绊。

孤单一个人没有牵挂。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无好无恶好:喜爱;恶:憎恨,讨厌。

指既不喜爱,也不憎恨。形容感情藏而不露。

也指态度不明朗。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

形容很平常。无拘无碍没有拘束,没有阻碍。

形容悠然自得。无拘无缚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同“无拘无束”。无尽无穷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同“无穷无尽”。无家无室指孤身一人,无妻小。

无拘无束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旧无新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无尽无休没完没了。

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

比喻工作表现一般。无靠无依指孤苦而无所依赖。

无明无夜犹言不分昼夜。无虑无思犹言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无了无休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无虑无忧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同“无忧无虑”。

无偏无陂不偏向;不邪曲。无偏无党偏:不公正;党:偏私。

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无凭无据没有凭证和根据。

无偏无颇不偏向;不邪曲。同“无偏无陂”。

无偏无倚指笔直而无偏斜。无情无彩犹无精打彩。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无亲无故没有亲属和故旧。

形容孤单。无牵无挂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千无万指不计其数;极多。无情无绪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无拳无勇拳:力气,力量。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

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无始无边没有开始,没有边际。形容极其悠久广大。

无是无非没有是也没有不是。比喻空闲,没有事情。

无束无拘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同“无拘无束”。

无时无刻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

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声无色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无私无畏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无声无臭臭:气味。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无声无息息:气息。没有什么动静。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无伤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无始无终无起始,无终了。

表示无丝毫时间限制的状态。无天无日犹言不见天日。

比喻***,见不到一点光明。无头无尾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无休无了没完没了,没有终了。同“无了无休”。

无馨无臭馨:香。没有香味,也没有臭味。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无形无影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

②形容虚构的事物。无相无作①佛教语。

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无休无止休:停止。指没完没了。

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无衣无褐褐:本指粗毛布,引申为粗布衣服。

没有御寒的衣服。形容生活贫困艰辛。

无誉无咎既无称誉,也无毁谤。形容很平常。

无涯无际涯:边际,极限;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依无靠形容孤苦而无所依靠。无倚无靠形容孤苦无依。

同“无依无靠”。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无影无形不同形迹;完全消失。也形容虚构的事物。

见“无形无影”。无尤无怨尤:怨恨。

毫无怨恨。无影无踪踪:踪迹。

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知无识指没有知识。无踪无影没有一点痕迹、影子

形容完全消失。无昼无夜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5. 四字词语 什么之食

嗟来之食

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喂”或“哎”。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

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晕晕乎乎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大声冲他吆喝说:“喂!来吃吧!”没想到那人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嗟来之食因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