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兴邦,一言丧邦_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成语典故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1 0
  1. 善读「论语」13.15:从善改过可兴邦,闭塞言路几丧邦
  2. 一言兴邦什么意思
  3.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啥意思?谢谢!

可以是如下成语: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解释] 邦:国家。指关键时刻一句话可以关系到国家的兴或亡。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_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成语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可以是如下俗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解释] 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谜面,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善读「论语」13.15:从善改过可兴邦,闭塞言路几丧邦

一言兴邦出处是《论语·子路》。

具体介绍:

一言兴邦(拼音:yī yán xīng bā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子路》。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常用于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言兴邦”。

成语故事

孔子对“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两句话作了深刻的辩证分析,说明作为人君的自身道德和为政能力对于国家兴亡的极端重要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有时亦会具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影响力。

古代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说法。前者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自荐游说楚国,说服楚王楚赵结盟、联合抗秦。后者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以赠九鼎为由使齐王派军退秦师救助东周,又以智辩打消齐王私吞九鼎的想法。

成语告诉人们,说话作为思想的口头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力量。很多看似零碎、不经意的谈话,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谈话之间你来我往的互动,往往能够在偶然中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这正是说话的魅力所在。

鲁定公有一天向孔子问道:“一个国家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能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可有这回事么?”孔子答道:“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呢?不过,常言道:‘做国君很难,当臣子不容易。

一言兴邦什么意思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兴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话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真知道为君的难处(而能敬事),这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兴国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也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人说:‘我并不乐于为君,只是乐见我说话没人敢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注释

“定公”,鲁昭公之弟,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姓姬,名宋,定是谥号。鲁昭公于公元前517年被三桓攻击而逃亡,于公元前510年去世。鲁定公于公元前509即位,在位15年。鲁定公在位时曾重用孔子为大司寇,以图收复被三桓侵夺的公权,但因受到三桓的武力抵抗而失败。之后不久,孔子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诸”,之乎的合音。

“其几”,差不多。“其”,附于形容词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如《诗·邶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雰”;“几”,音“机”,近也。接近、差不多。类似用法如汉·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丧邦”,亡国。丧,亡也;邦,国也。

评析

若说只凭只言片语就可以骤然“兴邦”、“丧邦”,天下绝无是理。是故子曰:“言不可以若是”。但是由为政者对待言论的态度,又确实可以看出国家兴衰的走向。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言而“兴邦”、“丧邦”,又确实很有道理。是故子曰“其几也”。比如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若为政者果能由此体会到为政之事关乎天下苍生的福祉,进而慎重勤勉地为政,则国家必能由此而兴。故曰“几乎一言而兴邦”;又如,有人说“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若为政者果以无人敢违逆自己为乐,则公忠之言渐远,而谄谀之人渐近,如此则未有不亡国者。故曰“几乎一言而丧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政者若能抱持这样的态度,去骄纳谏,从善如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他人的任何言语,便都会对为政者有所帮助或鞭策。是为“一言而兴邦”;相反,若为政者搞一言堂、兴文字狱,镇压异见,闭塞言路,那么任何一句“不善”之言也都会将国家推向衰亡之路,是为“一言而丧邦”。为政者可不慎乎?

当然,开放言路也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言论自由。子曰:“政者,正也”。为政者要以正道引领民众,以正见教化民众。因此,应当开放正见的言路,而闭塞邪见的言路。否则,若任由邪见泛滥,那么,类似布鲁诺受火刑、伽利略遭监禁那样的悲剧就会不断上演,民众离正见就会越来越远。因此,为政者必须要智仁勇俱全。有智则足以知正见,有仁则足以纳善言,有勇则足以行正道。

在本章的最后,孔子说道:“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由此可见,世人所谓儒家教人愚忠盲从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啥意思?谢谢!

一言兴邦的意思: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常用于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

一言兴邦(拼音:yī yán xīng bā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子路》。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常用于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成语寓意:

孔子对“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两句话作了深刻的辩证分析,说明作为人君的自身道德和为政能力对于国家兴亡的极端重要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有时亦会具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影响力。

古代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说法。前者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自荐游说楚国,说服楚王楚赵结盟、联合抗秦。后者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以赠九鼎为由使齐王派军退秦师救助东周,又以智辩打消齐王私吞九鼎的想法。

成语告诉人们,说话作为思想的口头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力量。很多看似零碎、不经意的谈话,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谈话之间你来我往的互动,往往能够在偶然中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这正是说话的魅力所在。

语文的重要性:

1、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3、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古语,这句的含义也许是单一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赋予它更多新的语义:

1."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植根于孔孟对人际交往中语言传播道德的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观的基石.

2.有“一言"延伸为“一人”。一个人才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一个国家拥有了人才,就会发展壮大,失去了人才就会国破家亡;一个企业拥有了人才就会兴旺发达,失去了人才就会衰退甚至灭亡。

3.修身处世,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