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时病俗翻译,悯的意思怎么理解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2 0
  1. 李景让之母文言文翻译
  2. 爱悯的词语 爱悯的词语是什么
  3. 文言文悼的意思
  4. 文言文翻译
  5. 文言文李景让

问题一:文言文翻译:维过斯宥,维义之合。是什么意思? 维,副词表原因,因为。过,名词,过错。斯,连词,那么,就。宥,动词,宽容。义,道义。之,结构助词不译。合,动词,符合,不违背。请参考。

这是大理寺断案的法则,意思是如果因为过失就可以宽恕,如果违背道义就不能宽恕。古人是非常重义的。不知对你能否有所帮助?

问题二:悯的文言文的意思 悯: mǐn。该字的主要字义是哀怜和忧愁的意思。

悯时病俗翻译,悯的意思怎么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动〉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miserate;take pity on]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

1. 忧愁;烦闷 [worried;sorrow] i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sad]。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摘自《百度百科》悯,条目。

问题三:宥座之器文言文答案 1.解释

(1)观:参观,瞻仰 (2)为:是 (3)闻:听说 (4)顾:回头

2.翻译

(1)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果然盛满一半时欹器能放正,满满了就翻倒,空着时就倾斜。

(2)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唉!哪有满盈而不翻倒的呀!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人不可自满,要谦虚。

问题四: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摘自于《壹国策》新政风云第3回 新政布施天下 毒刘旭兵马大权。原文的意思:兵马大元帅刘旭莫名其妙就死了,成为王朝悬案,家也被洗劫,幸好妻女无恙回到了老家,杨维涛当上了丞相,而对刘旭愧疚,因为刘旭致死是他(为了百万大军兵权)干的。于是深夜惊惶不敢入眠,就连吃饭都把不如以前,吃不了多少,怎么都觉得愧对刘旭。写奏折呈禀皇帝要巡视江淮一带,天子恩准,三日后,大队从洛阳出发,船队经工河到达淮河南岸,公务中夹带些私事,淮河南岸的滨田县职的县令、县丞、衙役民夫聚集在此接驾,丞相的船体积庞大,进入浅滩难以行动,需要纤夫,县令为了巴结上官,逼迫征用民夫充当劳力,累死了无数人,河岸上铺满了尸体,为了不妨碍丞相走路,县令命人将尸体清扫。丞相登岸,全县参拜,杨相却要去慰问刘旭的家眷,杨维涛的车驾到达了一座宅门前,刘家母女出来迎接,见了杨维涛就要参拜,杨维涛急忙扶住说:“嫂子见外了,不知现在住行可方便,如果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县令大人会帮你办的。刘元帅不在了,你们可要保重来。”杨维涛把目光转向了旁边一位羞涩的姑娘,说:“这是萌萌丫头吧,都多大了。”萌萌说:“十七岁了。”杨相注视她将余光转向母女的衣着和行为以及周围的环境。母女仿佛对这个环境很是陌生,桌上的东西就好像刚放上去的,母女不像正常贵妇**的那样娇气。说:“都到了婚嫁的日子,婆家可有人选。”萌萌说:“小女还没有定过婆家。”杨维涛说:“那我帮你选个,我看就是间谍之花范雪丽的儿子瞿理,他怎么样。”胡氏说:“太好了,丞相您亲自酌办,那是小女的福气。”杨维涛说:“本阁就先行离去,你在家等着新浪来娶你,这不就行啦。”杨相登上了船准备走,县令带着礼物来到船上,礼物就是站在那一排的秀气披发的姑娘。县令说:“这是我送给阁老的礼物,由阁老在旅途中临幸。杨相脸颊发笑,严肃的说:“刘家母女不知这样生活的吧。你在给本阁演戏。县令立即惊慌的跪倒负拜说出了来龙去脉。”杨相说:“这件事可以当成什么都没发生,但你却用美色迷惑上官,进行***之举,你可知道朱涵拱,他为了一个商女 *** 和与自己朝夕相伴亲如兄弟的同僚大打出手,有辱我朝堂的尊荣和辰洁,被斩立决。本阁念你初犯,有没有恶意,不然本阁夷了你全族。”对随从说:“把那十个佳人绑上石头扔下水。”对县令说:“今天就算了,明天再犯,可就不是她们替你了,恐怕她们就是你的下场。你回去把她们家人秘密的处决。”

李景让之母文言文翻译

“时”组词有:过时、有时、时空、几时、古时、午时、时常、当时、计时、时候、及时、霎时、时蔬、顿时、时髦、时式、时速、亥时、时针、少时、时鲜、往时、此时、时兴、时点、即时、历时、申时、费时、巳时、立时、乘时、实时、时运、时限、入时、片时、授时、酉时 等。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时,四时也。从日寺声。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时,四季。字形***用“日”作边旁,“寺”是声旁。 ?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过时:过了规定的时间;过去流行现在已经不流行;陈旧不合时宜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可是我穿衣服的脾气,这六个月工夫, 子明 ,你该摸着的了。稍为过时,稍为难看一点的衣服,我穿***?”?

2、有时:有时候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3、时空:时间和空间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一:“它能冲破时空局限,使生活从平面变为多棱多角。”

4、顿时:副词,立刻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星期天的早晨,被柳树包围的 五里庄 的小河边,来了十几个旅行的小学生,就顿时异常热闹起来了。”

5、几时:疑问代词,什么时候

西游记》第八回:“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

白话翻译:大仙说:取经的人什么时候到?

爱悯的词语 爱悯的词语是什么

1. 李景让母文言文悯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哀怜:怜~。~恤。~惜。~恻。

2. 忧愁:~默。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miserate;take pity on]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

1. 忧愁;烦闷 [worried;sorrow] 厄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sad]。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2. 《蒋士铨之母》文言文阅读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译文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他《四书》几句.苦于蒋士铨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上膝盖教他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蒋士铨十个字,第二天,叫蒋士铨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蒋士铨六岁时,母亲才叫蒋士铨拿笔学写字.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3. 求 郑善果之母 文言文 翻译

郑善果的母亲,二十岁时就成为寡妇了。

品性贤淑聪慧,有贞节,博览史书典籍,精通治家治国的道理。每次郑善果升堂判案,他的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屏障后面观察。

如果听到郑善果分析判决的合理,回来后就很高兴。如果听到郑善果做事不合情理,或者妄自发怒,她就回到住处,蒙上被子哭泣,整天不吃饭。

郑善果跪在床前,也不敢起来。她母亲才起身对他说:“我不是恼怒你,而是愧对你们家。

我做了你们郑家的媳妇,主持家务。像你的父亲,是个精忠勤勉的人,做官的时候清廉自律,从来不过问私事,以身徇国,向他那样死去,我也希望你要学习他那样的品格。

你从小就成了孤儿,我是个寡妇,只有慈爱没有威信,使得你不懂的礼仪训诫,怎么能不辜负忠臣的基业呢?你从小孩的时候就继承了你父亲的爵位,爵位高至方伯,难道是你自己挣来的吗?怎么能不仔细想想这事儿妄自发怒,心里只想着骄傲享乐,耽误了公事!”郑善果的母亲总是自己纺织,半夜才睡。郑善果说:“我开国封侯,做到三品官,俸禄也不少,母亲为什么还如此这样勤苦呢?”郑母回答说:“唉!你年纪已经大了,我以为你已经懂得了天下的道理,今天听到这句话,原来你还不懂。

至于国家大事,你有什么用?今天你的俸禄,原是皇上为了报答你的祖辈为国捐躯的。应当把俸禄用来供奉先人,供他们享用,妻子儿子怎么能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上自王后,下至大臣们的妻子,各有各的职责。

如果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就是骄纵,贪图安逸。我虽然不懂的礼节,但是怎么能败坏自己的名声呢?”。

4. 孙叔敖杀两头蛇文言文以及其翻译

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文言文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编辑本段译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文言文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回家后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做好事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编辑本段注释1、尝:曾经.孙叔敖2、为:是.3、婴儿:孩童,儿童.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5、泣:流泪.6、故:缘故,原因.7、对:回答.8、向:以前,先前.这里是“刚才”的意思.9、之:代词,两头蛇.10、恐:害怕.11、去:离开.12、安:疑问代词,哪里.13、安在:在哪儿?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15、报:报答.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员.17、对:回答.18、故:缘故,原因.19、毋:(wú)不要.20、治:治理.21、闻:听说,听见.22、及:等到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24、誉:赞美,称赞。

5. 翻译《谢朗之母》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僧人支道林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 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 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文言文悼的意思

爱悯的词语有:嫌贫爱富,爱者如宝,仁民爱物。

爱悯的词语有:爱不释手,爱如己出,悲天悯人。2:结构是、爱(上中下结构)悯(左右结构)。3:注音是、ㄞ_ㄇ一ㄣˇ。4:拼音是、ài mǐn。

爱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爱惜怜悯。

二、引证解释

⒈爱惜怜悯。引唐苏涤《宣宗谥议》:“俯_才彦,则命法官_官之次对;爱悯生育,则禁三月五月之_捕。”词语翻译英语Benjaminlove法语L’amourqu’enfin德语

三、网络解释

爱悯爱悯:1.爱惜怜悯。唐苏涤《宣宗谥议》:“俯阅才彦,则命法官谏官之次对;爱悯生育,则禁三月五月之***捕。”

关于爱悯的成语

爱非其道恩恩爱爱爱素好古嫌贫爱富爱者如宝爱如己出悯时病俗束身自爱爱不释手爱不忍释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爱悯的详细信息

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中,黔 和 吊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黔”和“吊”都是实词,其语义的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黔

1、当“黔”是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本义:黑色。例如:《说文》: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又如:《礼记·祭义》:以为黔首则。再如:《左传·襄公十六年》:邑中之黔。

2、当“黔”是名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指百姓。例如:黔庶(百姓,平民);黔细(黔首和细民的别称);黔落(百姓所居的村落);黔愚(无知的百姓);黔民(平民百姓)

2) 贵州省的简称。例如:黔江(即乌江)

3) 姓

3、当“黔”是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晒黑,染黑,熏黑。例如:《庄子·天运》:乌不日黔而黑。又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黔其庐。

2) 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 。如:黔劓(在脸上刺刻涂墨和割鼻)

二、吊

1、当“吊”是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本义:悼念死者。例如:《说文》: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又如:《礼记·曲礼》:知生者吊,古吊辞曰,如何不淑。再如: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2) 引申为慰问。例如:《淮南子·人间训》:人皆吊之。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注:“恤也。”再如:《资治通鉴》: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3) 凭吊;伤怀往事。如:吊悼(凭吊、悼惜);吊古。

4) 提取。例如: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即于狱中吊出秋公,立时释放。

2、当“吊”是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1) 哀伤,悲悯。例如:《诗·桧风·匪风》:中心吊兮。

2) 善;良好。例如:《书·费誓》:无敢不吊。又如:《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再如:《左传·哀公十六年》:昊天不吊。

3、当“吊”是量词时,其意思如下:

中国过去的小铜钱单位,中间有一方孔,正常地可由中央或各省 *** 发行。例如:一千文为一吊。

详见百度词典!!

2. 悯的文言文的意思

悯: mǐn。该字的主要字义是哀怜和忧愁的意思。

〈动〉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miserate;take pity on]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

1. 忧愁;烦闷 [worried;sorrow] 厄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sad]。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摘自《百度百科》悯,条目。

3. "丧" 在古文中的全部含义

sāng(1) 服丧,持丧:子上 之母死而不丧。

——《礼记·檀弓上》(2) 悲悼;伤悼: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丧 sàng 〈动〉(1) (会意。

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

本义:丧失) (2) 同本义:丧,亡也。——《说文》 东北丧朋。

——《易·坤》。 马 注:“失也。”

受禄无丧。——《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

又,丧人无以为宝。——《礼记·檀弓》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

——《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韩非子·五蠹》。

4. 文言文伤仲永的意思翻译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 丧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sāng

(1) 服丧,持丧 [be in mourning] 子上 之母死而不丧。

——《礼记·檀弓上》

(2) 悲悼;伤悼 [grieve over the deathof]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丧 sàng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forfeit;lose] 丧,亡也。

——《说文》 东北丧朋。

——《易·坤》。 马 注:“失也。” 受禄无丧。

——《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礼记·檀弓》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

——《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韩非子·五蠹》

6. 一个文言文中的意思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想娶她做妻子。

那姑娘也爱慕曹植的才华,暗暗求告月下老人为他们牵红线。曹操知道甄家姑娘聪明、美丽、贤惠,便为大儿子曹丕娶了这姑娘。

甄夫人到曹家后,曹植和她经常相见,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两人默默相爱,只是用眼神来传递他们的情意。 曹 *** 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又逼迫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他,国号大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他称魏文帝,封甄夫人为皇后。

从此,曹植和甄后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两人的爱更深了。后来,曹丕又娶了郭贵妃,对甄后逐渐冷淡起来。

郭贵妃想当皇后,就与奸臣密谋策划,制作了一个桐木偶像,上面刻着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它埋到甄后的宫院里,再派人密告曹丕。曹丕听说这话,半信半疑,命人到甄后宫里搜查,果然从地下挖出了这个木偶,模样很象曹丕。

曹丕一见,***脾气,不容甄后分辩,就把她处死了,再封郭贵妃为皇后。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叫甄后生的儿子曹睿陪曹植一块吃饭。

曹植见到曹睿,想起了甄后的惨死,暗暗地流下了眼泪。曹丕看在眼里,已觉察到甄后的冤情,感到对不起她。

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如见人,心里更加难受,谢过曹丕,就离开了魏宫。

曹植心里怀念惨死的甄后,只觉得心神不定,出了洛阳城,来到洛河边,令随从仃车休息。 曹植对着西沉的红大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突然,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象一朵出水芙蓉那样慢慢地从碧波中升起,随着波涛,轻悠悠、飘忽忽地来到岸边。

曹植觉得她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在那里见过,就向随从说:“你们看见河岸上那个美貌的女子了吗?” “没有。”随从回答。

“喏,就在那边!”曹植用手指着说。 “那边啥也没有!”随从想了一想,又说:“听说掌管洛河的洛神,凡人是看不见的,王爷看到的一定是洛神了。”

曹植就向洛神走去,施礼说:“仙姬是洛神吧,小王有礼!” “王爷别来可好!”“别来可好?你我何时分别?” “王爷难道把我忘记了吗?” “看来面熟,难道你是……”曹植越看越觉得她象甄后,但是甄后已死,怎么会到这里来呢?他疑惑地说,“仙姬象是……哦,不,不,不!小王不敢冒昧。” “王爷可曾拿到我那玉镂金带枕?” “拿到了!你,你果然是皇嫂甄后!怎么到这里来了?” “唉,一言难尽!”甄后把自己怎么被郭贵妃陷害的经过诉说一遍,然后又说:“玉帝念我死的冤屈,封我为洛水之神。

因为你我还有未了之缘,所以我到这里相会,了却前缘。那玉镂金带枕是我陪嫁的东西,我在暗中感化了魏文帝,因此他才把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你。

你留作纪念吧!” “想我曹植空有满腹经纶,反遭别人猜忌。如今我万念皆灰,愿随仙姬守洛河。”

曹植忧郁地说。 “唉!”洛神两眼含泪说,“可惜你我有仙凡之别,如今相见之时,也是永诀之刻。

这里有耳环一只,赠送王爷。望王爷多多保重,小仙告辞了!”洛神说着,摘下一个耳环,赠给曹植。

曹植双手接过,又从自己身上解下一块玉佩,含泪交给洛神:“多谢仙姬厚赠。小王身边没有别的东西还敬,只有这块玉佩赠给仙姬,望多保重!” 洛神接过玉佩,转身踏进洛河波涛,又回头向曹植望了一眼,就消失在波涛中了。

曹植精神恍惚,如痴如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梦境,只是望着洛河***,直到随从人员催他上车,他才猛醒过来。 后来,曹植为这次会见写了一篇赋,题名是《感甄赋》。

魏文帝死后,明帝曹睿继位,看到这篇赋后,感到不是味,就把题目改成《洛神赋》。 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仅十二岁,不可能“欲求为妻”。

又有考据,《感甄赋》虽确有其名,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国志陈思王传载,黄初二年,曹植被黜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

至黄初三年,其谒帝返回途中,经洛水,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神女赋》,故仿其体作成《感鄄赋》。赋中所说:“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长寄心于君王”,正是以此赋抒写抱负的不得伸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

实与甄后无涉。 宓妃留枕,是否亦如汉皋解佩、巫山云雨,只是世人编撰的一场悱恻缠绵的神话传说?千余年前,那个“骨气奇高,词***华茂”的落拓诗人,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渐行渐远。

留下的,只有洛水之畔那亘古不息的淡淡水波,悠悠白云。[编辑本段]三,《洛神赋》原文 《洛神赋并序》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7. 文言文殊的意思

殊 shū〈动〉

(1) 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殊,死也。——《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

其赦天下殊死以下。——《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庄子·在宥》

(2) 引申为死

太子即自刭,不殊。——《史记·淮南王刘安列传》

不殊(不死)

(3) 断绝

殊,断也。——《广雅》

断其后之木而弗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4) 分开;离开

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管子》

(5) 分;区别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6) 超过

母氏年殊七十。——《后汉书·梁统传》

词性变化

◎ 殊 shū〈形〉

(1) 异;不同

而万殊为一。——《淮南子·本经》。注:“异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汉· 贾谊《过秦论》

殊等(指人或事物的不同等级);

殊方(异域;他乡);

殊文(不同形体的文字);

殊文别语(不同的文字与语言);

殊类(不同的类别);

殊礼(不同的礼制);

殊称(不同的名称;特殊的名称);

殊心(异心。不同的志趣、认识和思想感情);

殊目(不同的名称);

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2) 特异;出众;突出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乐府诗集·陌上桑》

殊观(奇观;异观);

殊庭(异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殊胜(特异;绝佳);

殊乡(异乡。多指仙乡);

殊形(奇异的形状);

殊奇(奇特);

殊相(奇异的状貌);

殊翁(文***奇特的雁颈毛)

(3) 特别,独特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殊觉(特别觉得);

殊礼(特殊的礼遇);

殊渴(特别渴望);

殊遇(特殊的待遇;破格重用)

殊奖(特别的奖励);

殊选(破格选用);

殊赏(特别的赏赐);

殊态(特殊的姿态);

殊量(特殊的才能。即大器);

殊容(特殊的容貌)

殊恩(特别的恩惠)

◎ 殊 shū〈副〉

很;甚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法***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殊难相信;

殊久

文言文李景让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雨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料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第一节生平政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曾巩是在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

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他说:

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第二节文学成就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李沿书》里他说:

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天下国家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

此外,在《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一开始说: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然后说,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再说下去,便说到黎生将行,求曾巩赠言,以"解惑于里人“。于是曾巩乃***议论如下: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

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这段文章叙赵公救灾的考虑,真可谓有条不紊。再往下写,也是条分缕析,头绪分明。备灾救灾之事,本是纷繁杂乱,头绪众多的,但曾巩信笔写来,却简洁如此!

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土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上下,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辄破漏。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势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

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

此外,曾巩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例如《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宋史》本传论及曾巩的文章:"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这一评语,比较切合曾巩文章的实际。"纡徐简奥“,概括了主要特点。

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也并不少。而且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巩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中却有所涉及。例如《胡使》诗云: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还来里闾索穷骨,斗食尺衣皆北输。中原相观双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这样的言语,在曾巩的论政之文中不曾有过。"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巩还有《追租》一诗,其中有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几次上书,皆以侍亲为言。但在诗中,有时也微露不满。例如《东轩小饮呈坐中》云:

二年委质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念随薄禄闲垂首,似见故人羞满颜。及门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顷刻间。海鱼腥咸聊复进,野果酸涩谁能删。谈剧清风生尘柄,气酣落日解带镮。瑰材壮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简书皇皇奔走地,管库碌碌尘埃间。功名难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环。不如饮酒不知厌,欲罢更起相牵扳。

又如《人情》诗云:

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将风月上扁舟。

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

①曾巩:《元丰类稿》卷15《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②《宋史》卷319《曾巩传》。

③《元丰类稿》卷51《墓志》。

④《元丰类稿》卷17《学舍记》。

⑤《宋史》卷319《曾巩传》。

1. 李景让母文言文悯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哀怜:怜~。~恤。~惜。~恻。

2. 忧愁:~默。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miserate;take pity on]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

1. 忧愁;烦闷 [worried;sorrow] 厄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sad]。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2. 李景让母文言文悯的意思

没看到有悯字啊。

我找到了全文翻译郑景让的母亲郑氏,个性严明.早年守寡,家道清贫,居住在东都(今河南商丘县以东).子女们都还很年幼,郑氏自己教导这些孩子.他们居住的房子后面的古墙因为下雨而倒塌,墙里落出的钱不计其数,奴婢很高兴,赶快跑去告诉郑氏.郑氏来到古墙边上,上香祷告道:"我听说不劳而获,是人生的灾难.这些钱肯定是我去世的丈夫积留的恩德,是老天爷可怜我们过的贫苦,赏赐给我们的.希望这几个孩子以后学有所成,这也是他们的志向.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不敢要."然后立刻叫人将钱埋掉,重新把墙筑好.郑景让在浙西任职的时候,有一个左都押牙违背他的意思,郑景让执行军棍,这个人被杖责而死.军中一片愤怒,将士们都想造反了.郑氏听说这件事情后,郑景让才重视这件事情起来.郑氏坐在堂上亲自过问这件事情,让郑景让站在大厅里责斥道:"天子给予你权力,是让你执行国家刑法,维护一方安宁,你怎么可以把这样的权力当作你公报私仇的工具,滥杀无辜呢?万一因为这样而导致你的管辖范围内不得安宁,岂不是有负朝廷重望,你让我这个垂暮之年的老母带着这样的耻辱,我下地之后有什么脸面去见你死去的父亲?"说着让左右侍卫脱下郑景让的衣服,用棍子抽打他的脊背.辅佐李景让的将士们都来为他***,他们跪着哭了很久,郑氏才饶了郑景让.因为这件事情,军中的愤怒于是才平息了下来.。

3. 新唐书 列传一百二 文言文阅读

译文: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李景让,字后己,是追赠太尉李恺的孙子。生性正直刚毅有节操。宝历初年,升任右拾遣。淮南节度使王播用十万贯钱买得朝廷的欢心,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到延英殿急切奏论不同意,因此出名。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上表奏请他任自己的副职.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治家严厉,亲自教诲勉励几个儿子。当初,家中穷困,修墙时得到别人积存的钱,家僮奴婢奔走相告,母亲说: “士人靠勤劳获得俸禄,还要身遭灾害,何况不劳而获,我怎麽能取用?”赶快让挖坑填埋。李景让从右散骑常侍出任浙西观察使,母亲询问动身日期,李景让轻率地回答: “已经定了。”郑氏说:“如果这样,我正有事,不能同你一起走。”原来是气愤他不曾告诉自己。并且说: “你已经显贵了,哪裹用得上母亲同行?”李景让一再请罪,母亲才原谅他。正因如此虽然李景让年纪大了还要加以鞭打告诫,启程后,欢欢喜喜一如既往。李景让曾经怒恨牙将,用杖打死他,军中将士谋划变乱,母亲为了乎息众人的喧哗,召来李景让在庭院裹斥责说: “你镇抚一方而轻率用刑,一人不得安宁,哪裹只是上负天子,也使百岁老母含羞於黄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呢?”准备鞭打他的背,官吏大将一再叩拜请求原谅,不答应,众人都流泪谢罪,才作罢,全军於是安定。李景让治家有方,家庭生活严谨。

召入朝廷任尚书左丞,拜授天平节度使,改任山南束道节度使,封为酒泉县男。大中年间,升任御史大夫,刚一上任,弹劾罢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桔,朝廷上下庄重肃穆。任御史大夫三个月,蒋伸做宰相,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有宰相声望应该当选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放进容器中,在宪宗的牌位前投壶决定,而没有投中李景让的名字。世人说授任御史大夫一百天后,如果有其他官员做宰相,就叫做辱台”。李景让羞愧愤怒不能平静,拜见宰相,陈述自己在当代政绩好资格老,於是拜授西川节度使。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说:“公廉洁没有一点积蓄,不为几个儿子考虑吗?”李景让笑着说:“儿子们难道能饿死吗?”书疏递上,就回到东都。以太子少保在东都任职。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谧号孝。

生性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像李蔚、杨知退都是由他推举引荐的。当初任尚书左丞时,蒋伸坐在宴席上,斟酒对客人说: “孝顺父母、忠於国家的人喝这杯酒。”客人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与他友好的苏涤、裴夷直都受到李宗闵、杨嗣复的提拔,所以李景让在会昌年间,受压抑得不到提升。宣宗对穆宗心怀旧恨,李景让建议请迁出敬宗、文宗、武宗三神主的牌位,认为是侄子辈要避嫌,请求把代宗以下神主的牌位重新迁入太庙,摆正昭穆次序。将此事交给百官议论,行不通,於是停止,品德名望因此渐渐减弱了。然而李景让清心寡欲,门前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李琢被免去浙西节度使,因与李景让住同一里坊前去拜访他,李景让回避不见,等李琢离去后,命令砍断他上马时踩过的踏脚石。元和年间以后,德高望重的大臣,以居住的里坊而显名,李景让的宅第在东都乐和里,世人称颂德行廉洁的人时,就叫“乐和李公。”

弟弟名景温,字德己,历任谏议大夫、福建观察使,改任华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闻名。几次升任后为尚书右丞。卢携掌权,弟弟卢隐由博士升任水部员外郎,才能低资历浅,人们嫉恨他以次充好,没人敢弹劾,李景温不允许他到省署任职。当时旧制长期废除,李景温履行职责后,人们都赞美他的正直。

弟弟李景庄,也做到***。

4. 新唐书 列传一百二 文言文阅读

译文: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李景让,字后己,是追赠太尉李恺的孙子。生性正直刚毅有节操。宝历初年,升任右拾遣。淮南节度使王播用十万贯钱买得朝廷的欢心,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到延英殿急切奏论不同意,因此出名。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上表奏请他任自己的副职.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治家严厉,亲自教诲勉励几个儿子。当初,家中穷困,修墙时得到别人积存的钱,家僮奴婢奔走相告,母亲说: “士人靠勤劳获得俸禄,还要身遭灾害,何况不劳而获,我怎麽能取用?”赶快让挖坑填埋。李景让从右散骑常侍出任浙西观察使,母亲询问动身日期,李景让轻率地回答: “已经定了。”郑氏说:“如果这样,我正有事,不能同你一起走。”原来是气愤他不曾告诉自己。并且说: “你已经显贵了,哪裹用得上母亲同行?”李景让一再请罪,母亲才原谅他。正因如此虽然李景让年纪大了还要加以鞭打告诫,启程后,欢欢喜喜一如既往。李景让曾经怒恨牙将,用杖打死他,军中将士谋划变乱,母亲为了乎息众人的喧哗,召来李景让在庭院裹斥责说: “你镇抚一方而轻率用刑,一人不得安宁,哪裹只是上负天子,也使百岁老母含羞於黄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呢?”准备鞭打他的背,官吏大将一再叩拜请求原谅,不答应,众人都流泪谢罪,才作罢,全军於是安定。李景让治家有方,家庭生活严谨。

召入朝廷任尚书左丞,拜授天平节度使,改任山南束道节度使,封为酒泉县男。大中年间,升任御史大夫,刚一上任,弹劾罢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桔,朝廷上下庄重肃穆。任御史大夫三个月,蒋伸做宰相,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有宰相声望应该当选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放进容器中,在宪宗的牌位前投壶决定,而没有投中李景让的名字。世人说授任御史大夫一百天后,如果有其他官员做宰相,就叫做辱台”。李景让羞愧愤怒不能平静,拜见宰相,陈述自己在当代政绩好资格老,於是拜授西川节度使。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说:“公廉洁没有一点积蓄,不为几个儿子考虑吗?”李景让笑着说:“儿子们难道能饿死吗?”书疏递上,就回到东都。以太子少保在东都任职。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谧号孝。

生性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像李蔚、杨知退都是由他推举引荐的。当初任尚书左丞时,蒋伸坐在宴席上,斟酒对客人说: “孝顺父母、忠於国家的人喝这杯酒。”客人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与他友好的苏涤、裴夷直都受到李宗闵、杨嗣复的提拔,所以李景让在会昌年间,受压抑得不到提升。宣宗对穆宗心怀旧恨,李景让建议请迁出敬宗、文宗、武宗三神主的牌位,认为是侄子辈要避嫌,请求把代宗以下神主的牌位重新迁入太庙,摆正昭穆次序。将此事交给百官议论,行不通,於是停止,品德名望因此渐渐减弱了。然而李景让清心寡欲,门前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李琢被免去浙西节度使,因与李景让住同一里坊前去拜访他,李景让回避不见,等李琢离去后,命令砍断他上马时踩过的踏脚石。元和年间以后,德高望重的大臣,以居住的里坊而显名,李景让的宅第在东都乐和里,世人称颂德行廉洁的人时,就叫“乐和李公。”

弟弟名景温,字德己,历任谏议大夫、福建观察使,改任华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闻名。几次升任后为尚书右丞。卢携掌权,弟弟卢隐由博士升任水部员外郎,才能低资历浅,人们嫉恨他以次充好,没人敢弹劾,李景温不允许他到省署任职。当时旧制长期废除,李景温履行职责后,人们都赞美他的正直。

弟弟李景庄,也做到***。

5. 翻译文言文 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性严明

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性严明。

居东都,诸子尚幼,家贫无资,训励诸子,言动以礼。时霖雨久,宅墙夜隤①,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②,实之以钱。

婢仆等来告,夫人戒之曰:“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若天实以先君馀庆③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以未敢取。”

乃令闭如故。其子景温、景庄皆进士擢④第,并有重名,位至方镇⑤。

景让最刚正,奏弹无所避注释①隤(tuí):倒塌。②船槽:船形的木槽。

③馀庆:馀福,指恩泽及于后代。④擢(zhuó):提拔,选拔(人才)。

⑤方镇:指掌管一方兵权的军事长官译文:当初,景让的母亲郑氏,为人性格严厉公正,早年守寡,家里很贫穷,居住在东都。家中孩子都还年幼,郑氏就亲自教他们。

她家的宅子后面有段古墙因雨水冲刷而塌陷,从古墙下面找到了许多钱,足可装满一船,家中的奴仆非常高兴,跑着报告郑氏;郑氏前往找到钱的地方,设案焚香祷告说:“我听说如果不劳而获,这是自身的灾难。上天必然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留的恩德,上天怜惜他家里贫穷而赐给我们的,希望这些钱能帮助他所有的孩子今后能学有所成,这是他的愿望。

但这些钱我不能拿!”于是就命家人将钱掩埋并在上面重新筑墙。她的两个儿子景温、景庄都是进士及第,而且名声很大,最高做到方镇的官位。

尤其以景让最为刚正,奏章进言无所避讳。

6. 跪求译文: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李景让,字后己,是追赠太尉李恺的孙子。生性正直刚毅有节操。宝历初年,升任右拾遣。淮南节度使王播用十万贯钱买得朝廷的欢心,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到延英殿急切奏论不同意,因此出名。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上表奏请他任自己的副职.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治家严厉,亲自教诲勉励几个儿子。当初,家中穷困,修墙时得到别人积存的钱,家僮奴婢奔走相告,母亲说: “士人靠勤劳获得俸禄,还要身遭灾害,何况不劳而获,我怎麽能取用?”赶快让挖坑填埋。李景让从右散骑常侍出任浙西观察使,母亲询问动身日期,李景让轻率地回答: “已经定了。”郑氏说:“如果这样,我正有事,不能同你一起走。”原来是气愤他不曾告诉自己。并且说: “你已经显贵了,哪裹用得上母亲同行?”李景让一再请罪,母亲才原谅他。正因如此虽然李景让年纪大了还要加以鞭打告诫,启程后,欢欢喜喜一如既往。李景让曾经怒恨牙将,用杖打死他,军中将士谋划变乱,母亲为了乎息众人的喧哗,召来李景让在庭院裹斥责说: “你镇抚一方而轻率用刑,一人不得安宁,哪裹只是上负天子,也使百岁老母含羞於黄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呢?”准备鞭打他的背,官吏大将一再叩拜请求原谅,不答应,众人都流泪谢罪,才作罢,全军於是安定。李景让治家有方,家庭生活严谨。

召入朝廷任尚书左丞,拜授天平节度使,改任山南束道节度使,封为酒泉县男。大中年间,升任御史大夫,刚一上任,弹劾罢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桔,朝廷上下庄重肃穆。任御史大夫三个月,蒋伸做宰相,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有宰相声望应该当选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放进容器中,在宪宗的牌位前投壶决定,而没有投中李景让的名字。世人说授任御史大夫一百天后,如果有其他官员做宰相,就叫做辱台”。李景让羞愧愤怒不能平静,拜见宰相,陈述自己在当代政绩好资格老,於是拜授西川节度使。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说:“公廉洁没有一点积蓄,不为几个儿子考虑吗?”李景让笑着说:“儿子们难道能饿死吗?”书疏递上,就回到东都。以太子少保在东都任职。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谧号孝。

生性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像李蔚、杨知退都是由他推举引荐的。当初任尚书左丞时,蒋伸坐在宴席上,斟酒对客人说: “孝顺父母、忠於国家的人喝这杯酒。”客人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与他友好的苏涤、裴夷直都受到李宗闵、杨嗣复的提拔,所以李景让在会昌年间,受压抑得不到提升。宣宗对穆宗心怀旧恨,李景让建议请迁出敬宗、文宗、武宗三神主的牌位,认为是侄子辈要避嫌,请求把代宗以下神主的牌位重新迁入太庙,摆正昭穆次序。将此事交给百官议论,行不通,於是停止,品德名望因此渐渐减弱了。然而李景让清心寡欲,门前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李琢被免去浙西节度使,因与李景让住同一里坊前去拜访他,李景让回避不见,等李琢离去后,命令砍断他上马时踩过的踏脚石。元和年间以后,德高望重的大臣,以居住的里坊而显名,李景让的宅第在东都乐和里,世人称颂德行廉洁的人时,就叫“乐和李公。”

弟弟名景温,字德己,历任谏议大夫、福建观察使,改任华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闻名。几次升任后为尚书右丞。卢携掌权,弟弟卢隐由博士升任水部员外郎,才能低资历浅,人们嫉恨他以次充好,没人敢弹劾,李景温不允许他到省署任职。当时旧制长期废除,李景温履行职责后,人们都赞美他的正直。

弟弟李景庄,也做到***。

7. 王播 字明敭 文言文翻译

王播传

王播字明易攵。曾祖王..,嘉州司马。祖父王升,咸阳令。父王恕,扬府参军。王播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制科,授集贤校理,升监察御史,转殿中省任职,又做过侍御史。贞元末,宠臣李实为京兆尹,仗恃恩宠颇为强横,曾遇王播于途,竟不回避。旧例,府尹回避台官。王播向各署发送公文谴责他,李实大怒,后来启奏将王播贬为三原令,企图挫伤王播的锐气。王播受命,赴府衙谒见拜谢,严守府县上下级之礼仪。及至赴辖县上任,政事办理得妥善明白,那些倚仗权势的豪门贵族,犯法亦不能宽免。年终考核,为京畿各县之最优。李实因王播治政有方,对他甚为敬重,频频向皇上推荐。德宗认为他才能出众,打算破格擢用,可王播恰值母丧。

顺宗即位,授王播驾部郎中,改任长安令。这一年中,调任工部郎中,知台府杂务,他敢于调查举报上司,受到人们的称赞。调任考功郎中,出任虢州刺史。李巽代理盐铁使,奏请王播为盐铁副使、兵部郎中。

元和五年(810),替代李夷简为御史中丞。他努力振兴朝纲,使各项政务得以施行。十月,替代许孟容为京兆尹。此时禁军诸镇遍布京畿地区,军人出入,皆携弓佩剑,往往生发盗案,难以擒捉奸人。因而王播奏请京畿内军镇将卒,出入不得携带武器,诸王、驸马及权豪之家,不得在京畿内验试鹰犬及***器械。诏命允从,从此奸盗止息。元和六年(811)三月,调任刑部侍郎,充当诸道盐铁转运使。

王播长于属吏事务,即使案牍烦杂难阅,亦能剖析如流。黠吏妄图诋毁欺瞒,无不被他揭穿而败露。当时天下多事,大理寺议罪,条目繁杂。王播将前后格条全部集中,置于座右备查,凡详审裁决,疾速如神。当时一班属吏幕僚,无不叹服至极。

元和十年(815)四月,改任礼部尚书,代理使务如前。这之先,李巽让程异做江淮院官,程异又通晓钱财货币之事,及至王播代理使务,奏请程异为副使。当王师讨伐吴元济时,令程异乘驿车往江淮,征集了大批军用物资,为平定叛乱出了大力。及至皇甫钅甫寸执政,惟恐王播被重用,于是奏***程异代理使务,王播只担任本官便可。元和十三年(818),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穆宗即位,皇甫钅甫寸被贬斥,王播屡次上表请求调回京师。长庆元年(821)七月,召还,拜刑部尚书,再度兼任盐铁转运使等职。十月,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代理使务如故。长庆年间,内外权臣大都彼此借助。王播因主管铜盐之事擢居宰辅之位,专侍奉承迎合,而对国家安危大计,不出一言。此时河北又叛乱,朝廷用兵讨伐。恰好裴度自太原入朝晋见,朝野上下一片议论,说裴度不宜身居朝外。次年(822)三月,诏令裴度留朝重掌政事,命王播替代裴度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右仆射,代理使务如故。王播便奏请携盐铁使印赴镇,并奏请另赐上都院印,诏命允从。王播到了淮南,碰上天旱歉收,人相啖食,根本无力缴纳赋税。官府设法征收,百姓户户嗟怨。

敬宗即位,便加授王播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免去盐铁转运使职务。当时护军中尉王守澄当权,王播权力旁落,于是广求珍异之物,命属吏中心腹秘密结交王守澄,以图他的帮助。王守澄伺机启奏,说王播有才,皇上在延英殿将这话对群臣说了。谏议大夫独孤朗、张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权、宋申锡,补阙韦仁实、刘敦儒,拾遗李景让、薛廷老等,请皇上开延英殿以便面奏王播为人奸邪,交结宠贵,企图重新受重用。天子年幼,未能***纳他们的意见。从此,舆论纷然不息。次年正月,王播重任盐铁转运使。他既得旧职,便在铜盐税收之内,巧设名目敛取,借故按月进奉,名为羡余钱,实际是正式税额,一心指望奖赏擢升,不顾人们议论。

当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则漕运之船滞阻难行,王播便奏请自城南阊门西边七里港开河向东,弯曲取道禅智寺桥通向旧官河,开凿稍深,航路易于畅通,所开河道长一十九里,其工役用料开支,不破费朝廷省署之钱,当由各地自筹,这样漕运便不再滞阻。后任官员亦仰赖王播此举之利。

文宗即位,加授检校司徒。大和元年(827)五月,王播自淮南入朝晋见,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绫绢二十万匹。六月,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代理使务如故。二年(828),进封太原公、太清宫使。四年(830)正月,患喉肿暴病身亡,时年七十二,停朝三日,追赠太尉。

王播出身寒门,以文辞入仕,荣登华贵之位,颇富才名。但随势沉浮,不保持士人节操,依靠奸邪手段获取进升,君子以为羞耻。然而王播天生勤于属吏职事,遇使务堆积,胥吏满庭等候裁决,簿书堆满案几,别的人简直束手无策,而王播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王播之子王式,弟王炎、王起。王炎,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屡次升官至太常博士,早逝。其子铎、镣。

8. 古文全文翻译

译文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阅读提示本文是郑晓训诫儿子的话,教育他要重视立志、读书和做人。文中的“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等语,饱含人生经验;读书当“如身亲履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武略,武功。〕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附)仕:做官。 遇: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识。 时:时机,机会。 就:古今异义,都是动词,都解释为“完成”“实现”。

9. 郑氏训子的翻译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个性严明.早年守寡,家道清贫,居住在东都(今河南商丘县以东).子女们都还很年幼,郑氏自己教导这些孩子.

他们居住的房子后面的古墙因为下雨而倒塌,墙里落出的钱不计其数,奴婢很高兴,赶快跑去告诉郑氏.郑氏来到古墙边上,上香祷告道:"我听说不劳而获,是人生的灾难.这些钱肯定是我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是老天爷可怜我们过的贫苦,赏赐给我们的.希望这几个孩子以后学有所成,这也是他们的志向.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不敢要."然后立刻叫人将钱埋掉,重新把墙筑好.

李景让在浙西任职的时候,有一个左都押牙违背他的意思,李景让执行军棍,这个人被杖责而死.军中一片愤怒,将士们都想造反了.郑氏听说这件事情后,李景让才重视这件事情起来.郑氏坐在堂上亲自过问这件事情,让李景让站在大厅里责斥道:"天子给予你权力,是让你执行国家刑法,维护一方安宁,你怎么可以把这样的权力当作你公报私仇的工具,滥杀无辜呢?万一因为这样而导致你的管辖范围内不得安宁,岂不是有负朝廷重望,你让我这个垂暮之年的老母带着这样的耻辱,我下地之后有什么脸面去见你死去的父亲?"说着让左右侍卫脱下李景让的衣服,用棍子抽打他的脊背.辅佐李景让的将士们都来为他***,他们跪着哭了很久,郑氏才饶了李景让.因为这件事情,军中的愤怒才平息了下来.

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