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千里是成语吗_尺寸千里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10 0
  1. 款的文言文
  2. 遁,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3. 0
  4. 内涵文言文
  5. 阅读技巧:阅读考点讲和练

千分尺的词语解释是:千分尺qiānfēnchǐ。(1)一种配有心轴的卡尺,心轴通过套在它外面的一个精密螺杆的作用可以移动,用作精密测量。

千分尺的词语解释是:千分尺qiānfēnchǐ。(1)一种配有心轴的卡尺,心轴通过套在它外面的一个精密螺杆的作用可以移动,用作精密测量。拼音是:qiānfēnchǐ。注音是:ㄑ一ㄢㄈㄣㄔˇ。结构是:千(上下结构)分(上下结构)尺(独体结构)。

千分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尺寸千里是成语吗_尺寸千里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千分尺的成语

尺短寸长安安分分咫尺千里咫尺颜六尺之孤尺寸之功尺幅千里万万千千尺寸之地尺寸千里

关于千分尺的词语

咫尺颜尺寸千里尺短寸长尺寸之地尺寸之柄尺幅千里六尺之孤尺有所短咫尺千里尺寸之功

关于千分尺的造句

1、但是,我怀疑托尼是否有能力使用千分尺和精加工。

2、经过在生产车间几次的观察后发现,外径千分尺原来都是放在专门的恒温室里,待要测量时再取出来,放置与曲轴温度差不多时再测量。

3、熟悉测量设备装置,诸如:千分尺、标尺、形测孔规、度钻孔及多样化的千分表。

4、测量工具系列,如卡尺、千分尺、比较仪、测高仪、块规等。

5、能使用测径规,千分尺,测量仪表,轮廓测定投影器,块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千分尺的详细信息

款的文言文

(一)(2002年眉山)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2003年泉州)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5.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四)(2003年海淀)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à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2003年联考)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候不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候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说。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B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治将益深

桓侯故使人问之

臣是以无请也

使人索扁鹊

2.从文中找出通***字,并说说他的本字和意思

通意思

通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说说它的本字和意思

望疾

见病

4.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A.

B.

5.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善意的劝告,表现了蔡桓公的心理状态。

6.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望桓候而还走?”

(六)(2003年上海)

爱莲说

水际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且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品行的追求,对世风的厌恶。

(七)(2003年新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名:白丁:

丝竹:斯:

2.翻译下列句子。

谈笑的鸿儒

何陋之有?

3.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

答:

4.“南阳诸葛庐”中的“诸葛”是指?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八)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试题一(2003年常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嗜:

(2)造饮辄尽造: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试题二(2003年湛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

(2)既醉而退既:

(3)亲旧知其如此旧:

(4)以乐其志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九)(2003年恩施)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十)(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十一)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试题(一)(2003年黄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横柯上蔽()⑵窥谷忘反()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二(2003年南通)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十二)(2003年荷泽)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广素爱人②尉果笞广

③广故数言欲亡④陈胜佐之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三)(2003年福州)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宋无罪而攻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起于齐()

(2)请说之()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4)不可谓知类()

3.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而不争面山而居

B.见公输盘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C.愿借子杀之呼尔而与之

D.吾义固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体现了墨子的主张。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十四)(2003年龙岩)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子:

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③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2.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于是见公输盘

B.以牒为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

4.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交代激战之结果,用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十五)(2003年南昌)

①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髫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给第①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容:

(2)夷:

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内容。

答:

4.作者在第②段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十六)(2003年青海)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在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各组句了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祗辱于奴隶之手吾欲之南海

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字的成语。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5.文中以伯乐相马的典故立意,以千里马与执策人慨叹进行对照评说,讽刺当权者埋没人才。(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7.读了韩愈《马说》,请你结合当今人才使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十七)(2003年南宁)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考取)

B.郁郁适兹士(往)

C.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测定)

D.为我谢曰(致意)

2?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4.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是一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十八)(2003年广西)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B.则凡数州之土壤

C.尺寸千里,攒蹙累积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木兰是女郎

B.不知日之人/而不知人之乐

C.悠悠乎与颢气俱/蹴尔而与之

D.而莫得其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3.柳宗元这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样,都写到了游山赏景、颓然酒醉、日暮迟归。但这两篇名作在写景记游时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也都一样呢?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九)(2003年天津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

3.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4.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5.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旷达胸襟。

(二十)(2003年重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人恒过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二十一)(2003年咸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遁,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 “款”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款,在文言文中不同的语境有真诚、空洞或不真实、缓慢、钱款、条款等多种意思。

(一)真诚、诚恳。《广雅·释诂一》解释“款,诚也。”出自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卜居》的成语款款之愚,其意即见解虽不高明,却是真心诚意的。其中的“款款”就是指诚心诚意。

(二)空洞,不真实 。《汉书·司马迁传》对“款”的定义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并退出”款言不听,奸乃不生。”也就是说,只要不去听那些***的或不真实的话,奸佞之人就不会产生。 这里的“款言”就是指空话。

(三)缓,慢。杜甫《曲江二首》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其意是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里面的款款,就是形容徐缓的样子。

(四)格式或规格。《聊斋志异·促织》有云,“劣弱不中于款”。即纺织品比较差,不合规格。里面的“款”即规格、标准的意思。

(五)架子。《红楼梦》记述”今儿当着这些人,倒做起方子的款儿来了”,意思是如今当着这些人的面摆起架子来了。这里的“款”,就是架子。

(六)款待。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文中有“以款人事。”里面的“款”,即殷勤招待。

(七)事项、条款。古代断案所列的”款状”,即记录以条率确定罪行的文件。

(八)款。古代称钱为“款”。

2. 文言文中的款什么意思

◎ 诚恳:~留。~曲(qū)(殷勤的心意)。~待。~洽(亲切融洽)。~诚。~语(恳切谈话)。

◎ 器物上刻的字,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落~(题写名字)。题~。

◎ 式样:~式。

◎ 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条~。第三条第一~。

◎ 经费,钱财:~项。~额。公~。存~。汇~。

◎ 敲打,叩:~门。~打。~塞。~关而入。

◎ 至:“绕黄山而~牛首”。

◎ 留,招待:~客。

◎ 空:“~言不听,奸乃不生”。

◎ 缓慢:~步。~~。

嗯,我觉得你还是去书店买本古汉语词典的好,汗..我的词典在学校没拿在身边额,只能在网上查来给你

3. 推荐优美的古文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4. 及的文言意思

文言意思:

及 j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及 jí

〈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及 jí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及 jí

〈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及 Jí

〈名〉

汉字:及jí

及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及:宋体拼音:jí ㄐㄧˊ

部首:丿

笔画数:3

仓颉码:nhe

五笔输入法:86:eyi98:by

5. 就的古文意思

就的古文意思如下:

1、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木材经过比对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会锋利。

2、上;上登。

《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译文:于是告别门客等上车。

3、就任;就职。

《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译文:臣上表明示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

5、承受;接受。

《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译文:让(他)回去在秦国接受***

6、择取;效法。

《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

7、成就;成功。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笑着

8、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重阳日,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9、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译文:我曾到老都去了。

10、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译文:但是,在他不忘一个芋头,本来就比那些同时老人而芋头看到的人

11、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译文:就又向东行,会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

12、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译文:到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家伙上前来抱住

唐宋八大家是谁?

①<动>逃跑;逃离。《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冯婉贞》:“敌弃炮仓皇遁。”

②<动>隐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辨遁,逃。两字都指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脂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遁迹避世隐居。

遁天违背自然规律。

遁巡欲行又止,迟缓不决的样子。

内涵文言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为时辈推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又中博学鸿辞科,授集贤殿正宇。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他和刘禹锡等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调柳州刺史,死于贬所。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有《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是中唐杰出的诗人,其诗幽峭明净,"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散文则和韩愈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称柳"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宪宗在方镇和宦官拥护下,继立为帝,主持改革的顺宗被幽禁,永贞革新集团失败。王叔文、王被贬杀,骨干分子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韦执谊等均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始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半道,追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方徙为柳州刺史。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安史之乱后至宪宗元和年间的六十年中,李唐王朝经历着盛极而衰的历史变迁,统治阶级为挥霍享乐和应付各种危机,不惜横征暴敛,恣意搜刮,致使民生日蹙,濒临绝境。即以永州而论,此地在玄宗天宝年间有户两万七千余,口十七万。而至肃宗乾元时期,竟骤减至户六千余,口两万七千。

本文叙述了永州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当地农民为免输赋税而争相奔走捕捉毒蛇。借永州捕蛇者蒋氏所述三世的遭遇,用蛇的毒害和赋敛的毒害作比衬,尖锐揭露了天宝以来赋税的惨毒,官吏征敛的凶悍和人民遭害的深重。蒋氏三代甘愿冒生命危险捕捉毒蛇而不愿交纳繁杂的赋税,宁可被毒蛇咬死而不堪忍受征赋悍吏的欺凌,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作者把这种现实一言蔽之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文章自始至终把毒蛇与赋敛联系起来,运用烘托和对比,逐层推进,突现主题。如文章开头交代异蛇之巨毒,突出了蒋氏三代捕蛇的艰险和不幸;作者出于同情,表示愿帮助免除捕蛇苦役而恢复交纳赋税时,蒋氏非但毫无欣喜之色,反倒"汪然而泣",痛陈捕蛇之不幸,不如输税之不幸。文章将蒋氏捕蛇之不幸,同乡邻遭受赋敛损害之不幸相对比;将征赋悍吏日日骚扰乡邻的情景与蒋氏献蛇之余"熙熙而乐"地苟延残喘的境况相对比。这样,文章不仅表现了异蛇毒,捕蛇者可哀,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赋敛比毒蛇更可怕,广大的普通农民比捕蛇者更凄惨。末段以议论概括中心,顺理成章地收结全文。全篇构思新颖自然,紧凑而有波澜。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永州八记》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漫长的百无聊赖的待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记一方面精确准确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从"始得"着意,以精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真切的描绘,通过对登临西山山顶所见所感的抒写,热烈赞美了西山的怪特,表现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

文章一开始,就从作者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中透露了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作者放迹山水之间,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就"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而却"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写发现西山和始游西山的经过,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的描绘,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是依据***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收入眼底的远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青缭白的山水图画。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于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当时常怀忧惧,满腔幽愤。而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暂时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钴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钴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开端"钴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啮着山石的边缘。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境,高处有泉水流泻。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

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已,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作者"乐而如其言"。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土。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钴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的意味。

《钴姆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第三篇。钴姆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得意之余,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太难得了。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作者从钴姆潭西小丘,又西行一百二十步,忽然听到竹林后传来如佩环相鸣的淙淙水声,不由得"心乐之"。"伐竹取道"后又见到潭水清冽,潭石峥嵘,潭树青翠,蒙络摇缀,这是在心乐之下所见到的情景。文章在以引人入胜的笔墨点出小石潭之后,便紧紧抓住"水尤清冽"一句展开描写。首先它从石字上落笔,刻画"全石以为底"的小石潭的形状,从而写出潭水清澈的原因。然后再运用实中写虚、静中写动的手法,通过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反衬出潭水清澈的程度。这里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只是借助客体去表现主体,使它象浮雕一般给人一种立体感。同时他描写潭水之清,又是为下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好铺垫,从而将自己当时那种抑郁失意的心情,巧妙地寄寓在凄清幽邃的自然境界之中。接着他细看清潭中的游鱼;

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出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数语,体物神妙。柳文峻洁清深,于斯毕现。此时此刻,宛若庄子观鱼时的那种物我同一,乐而忘形的境界。然而,这种怡乐的心境起了变化。当他抬头西南远望水源时,见到水流曲折明灭,岸势犬牙交错,"不可知其源",有一种变幻无定,深不可测的感觉,这时他仿佛受到了震动,四周的竹树再也不复是先前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生气勃勃的景象,而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此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衔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趋精粹,在心态表露上更趋隐蔽。尽管《小石潭记》在八记中算是色调比较明丽的一篇,然而读到最后还是能体会到凄冷抑郁的心绪。

《袁家渴记》是《永州八记》第五篇。本文先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通过宾主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突现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袁家渴的景物,参差错落,色彩班驳。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如描写风从四面山上下来摇荡花草树木的景象: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对树用摇动,对草用掩苒,对花卉用纷红骇绿,均是生动细致而传神,精妙而准确。

《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第六篇。此篇写泉水和泉上景物,各具特色。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谕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成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石渠、石泓和小潭,这三个方面的景物虽然同在一个画面里,但是它们的特点却又各不相同。石渠的特点是狭窄,所以渠中的泉水也就微弱,碰上石头,不是激起巨浪,而是伏出其下;石泓的特点是低洼,因此积水比石渠较深,被菖蒲青苔覆盖或环绕着;而小潭的特点则是清深,所以石渠的水流入潭中,并且可以看到里面鱼的情况。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泉上的石头树木花草和竹子,特别是侧重于风声的描绘上。风摇动着竹树的梢头,产生震撼崖谷经久不息的回响,从而使读者由视觉转入听觉,给那些画图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种诗韵般的音乐美。

《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第七篇。本篇紧承上文,所写的景物仍旧是泉水、石头和树木,但作者善于捕捉共性之外的个性,如: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对水中石头,泉水都用"若"字表明,而对泉上的树和石,则用翠羽、龙鳞来直接比喻,"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由于***用了多种比喻手段来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所以毫无重复之感,反而觉得洞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说:"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作者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当时有人认为美好事物是天用来安慰被侮辱的贤人,有人认为美好景物是灵秀之气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在这篇里发这种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发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结合着的。要是相信 天是有意志的,那么作者的被贬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这些美好景 物是天用来安慰贤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会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于作者不相信 这些,所以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从这些山水记中显出作者 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叹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来:

一腔心事付幽胜,

多少凄楚烟水中!

阅读技巧:阅读考点讲和练

1. 求有内涵的古文句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比喻祸福无定,吃亏得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勤早学习是唯一真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矢志不渝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年轻要有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大丈夫气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心心相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英雄气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真理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人生经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处事人情是最重要人生修炼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感恩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 有意义的小古文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们吃。

3. 求优美的古文,要有内涵,有点伤感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

4. 也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③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 古文的意思

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解释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考点名称:积累经典,展示才情。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学经典的积累和迁移能力。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沉淀,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它主要包含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古今中外名篇中的经典名句。要求“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准确积累,灵活迁移,展示才情是本考点的精髓。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根据要求写名句;2、借助语境填名句;3、判明指定内容的出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4、在现代文读写中活用经典古诗句。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积累要精确,不得有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思维要缜密,要从积累中进行提练、筛选、比较、分析,找出最为精确的答案。平时积累时就要有意识地对诗文名句进行归类、比较(如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思乡诗句积累等),在读写中加以感悟和运用。

 考点示例一

 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①

 ②

 (选自《2004年黄冈市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解答第一题应从对联中的“忧”、“乐”两个字着手,忧万家,乐万家,《岳阳楼记》中与之相对应的千古名句就会自然在脑海中显现。第二题实际上是考查平时的诗词归类,重九登高,望远抒怀是古人的传统习俗,关于这方面的诗句是很多的。

 参考答案: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考点示例二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古诗文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提练、筛选、比较、分析,找出最为精确的答案。范仲淹的远大抱负、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一般学生都能回忆出。龚自珍的献身精神在“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有明确的表述。

 参考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宜都记(节选)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两岸高山重嶂,(1)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即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矣……

 1、根据画线(1)句,写出一个所学文言课文中与其意思相同的名句。

 2.根据画线(2)句,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对积累的迁移能力。1、答题时要抓住题目中“不见曦月”这几个字思考,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与之意思相同。2、本题由散文联系诗歌,答题时要抓住“猿鸣”这两个字思考,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1、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考点示例四

 山水之歌(节选)

 我非悲天的仁者,但我爱山。我爱大山的巍峨、壮阔,也爱小山的险峻、耸峙;我爱那峰林的奇峭、砥柱的岑危、青城的神奇、剑门的天险和那半屏的如障、群峦的绵延;我爱那氤氲缥缈的晨山,也爱那风起云涌的暮山;我爱看那尺寸千里、缵簇萦纡、阴阳割昏晓的A,也爱那云龙远岫、横岭侧峰或悠然见到的B。山在我生命中,是枕,是“梦回山枕隐花细”;是砚,是“水笔山砚入案来”。不知是哪位朋友说:“你的话语,环绕着我,如同远远近近的小山。”我则要说:“远远近近的小山,环绕着我,如同喃喃的私语。”

 我爱山,以山为友,以山为灵,以山纳入我的画境,更终日向山,对语卿卿,如那“相看两不厌”的C。

 1、请将“南山”、“敬亭”、“岱宗”三座山名分别填入文中A、B、C处。

 2、文段中作者写道:山在我生命中,是枕,是“梦回山枕隐花细”;是砚,是“水笔山砚入案来”。请你也用一个比喻、一个诗文名句,仿写一句。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经典名句积累的灵活运用的能力。1、这道题可以从“阴阳割昏晓、横岭侧峰、悠然见到、相看两不厌”这几句着手分析。“横岭侧峰”是望庐山所写,故可排除。2、这道题很有挑战性,既要用比喻又要用名句,首先要想好山的喻体,然后再筛选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如,山可以是门,可以是屏,也可以是兽脊。

 参考答案:

 1、A、岱宗;B、南山;C、敬亭。

 2、示例:1、山在我生命中,是门,是“天门中断楚江开”;2、山在我生命中,是脊,是“踊跃的铁的兽脊”;3、山在我生命中,是屏,是“一折青山一扇屏”。

 考点训练

 考点训练一

 书韵

 吕宜鹏

 ①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②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③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缀,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秘,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④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乐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侧缠绵的**春梦,隽永曲折的***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簌,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古愁;安祥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⑤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常,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⑥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已毕而味愈浓,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

 1、从第⑤段后面的文字中找出与加点的“益”字意思相同的同义词。

 2、根据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概括出两个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词语。

 ★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让你想起了古代哪些诗词?请写出两句与之相关的诗词。

 ,。

 ,。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读书有间”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读书还应反刍”“反刍”一词的理解。

 6、对下列句子进行仿写:

 ⑴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

 ⑵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

 。

 ★⑶读书,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

 7、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本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8、简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读书的韵味?

 考点训练二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冰心

 ①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②人常常说:“海阔天空。”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③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④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⑤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⑥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人以凋落的凄凉。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⑦在海上又使人有***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阑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⑧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如我犯了天条,赐我***,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⑨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爱海的原因。(至少四条)

 2、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加点的“卷”字。苏轼的一句词中也用到了这个“卷”字,请写出该句。

 卷:

 ★苏轼的句子:

 3、摹仿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

 4、文章的标题说是“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句体现孩子气的话语。

 ★5、第⑥段划横线句子,作者由海上的飞鸟联想到了古诗句,你能由飞鸟联想到哪些古诗呢?(至少两句)

 6、文中说“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你还知道千古颂赞美人赞到绝顶的其它两个成语吗?

 7、“山海之争”表明了冰心对海的偏爱,你能写两句表明你对山喜爱的'句子吗?

 考点训练三

 心灵的寓所

 ①人从自然中来,也终将回自然中去。陶渊明诗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是的,死了的人可以安然归于尘土,可活着的人呢?

 ②自然是人的寓所,肉体的,更是精神的。活着的人可以从自然中得到宁静和欢愉、启示和智慧、安慰和激励。

 ③屈原“怀瑾握瑜”,“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不忍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自沉汨罗,肉体归于自然,精神永存后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离开了龌龊的官场,归园田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赏荷塘月色。

 ④可见,中国的文人是明智的,当他们不得意之时,便从自然中寻求安慰,得到的不仅是文人的自尊和文人的骨气,更有那份闲适和淡远、宁静和欢愉的心境。

 ⑤大自然不是文人所独享的,早在中国古代,伏羲观苍穹而演八卦,姜尚察星相而知凶吉,华佗见猿搏而创“五禽”。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猴拳、蛇拳也是通过观察自然、生物而创。可见,自然总在给智者以无穷的启发与智慧,激发他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创造灵感。

 ⑥其实,自然还可以给受伤的心灵以安慰与激励。

 ⑦据资料记载,马克思在青年时曾遭遇一段苦涩的恋情,感觉生不如死,决定一死了之。可当他登上阿尔卑斯山后,仰望苍穹,俯瞰尘寰,痛苦为之一扫,心胸为之开阔。他从宇宙之无穷、高山之巍峨中,悟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并立下了壮志,终成一代伟人。

 ⑧如今,享受自然,放飞心灵,不仅是文人、智者、伟人的专利,也是普通百姓休养身心之道。

 ⑨君不见,现代文明已掀起崇尚自然之风:闹市小区建设力求返璞归真,住宅装璜凸现自然本色,名山大川更是游人如织。人们在寄情山水的同时,也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⑩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龌龊:

 俯瞰:

 2、文章的中心意思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请找出。

 3、有一个段落可以概括出第③至⑨段的意思,请写出该段落的序号。

 4、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5、仿照第③段的句式补写一句。

 ★6、第⑦段划线句令你联想到唐代诗人的哪句诗?

 考点训练四

 以文载武

 梁雪佳

 孰文?孰武?念天下之派系,莫过于“文武”二字。看古往今来,文者,多吟诗作对之雅事;武者,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一曰“静”,一曰“动”。静难喻动,动难示静。

 嗟呼!文武岂非不能结合?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

 看岳飞的《满江红》,我们耳熟能详,嗟叹不已。何以?皆因那跃然纸背的报国杀敌的高昂激奋,那忧国忧民的悲愁抑郁,“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决心透过短短的诗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代英雄以文载武,把他的感慨用诗篇千百年传下来,激荡起我们的满腔热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反复吟读,简直让有志之士扼腕痛惜!国难当前,宝刀本来用于杀敌,但有将相之才的辛弃疾却只能拔刀在手里盯着。《破阵子》里有“醉里挑灯看剑”,《水调歌头》里有“长剑倚天谁问”,拍遍栏杆,徒唤奈何!——你感受到了吗?悲郁的文辞中流露着国难当前一个铁峥峥汉子的百感交织:仇恨焦虑,失落苦闷,而却仍顽强等待,对国家民族不舍不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中的这两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豪情便在这里一览无遗。看吧!文能载武呼?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激扬文字中,浮凸出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浮凸出中国人雄赳赳的武魂。

 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些平常文字中看出如此顽强的性格,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大的爱国热情?——这些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官武将把他们的一腔热血,他们的未筹壮志,他们的郁闷痛切于有意无意间都注入了文字中,于是,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他们用文字把“武”刻画了出来,他们把文与武结合在一起,于是刚柔并济,于是气贯长虹。

 然而,单是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文能载武,不仅载其精神,亦能载其攻击之实质。鲁迅以笔为刀枪,纵横于硝烟弥漫的文学中。他的杂文,他的***,乃至他的诗篇,如枪似弹,毫不留情地攻向敌人设置的虚伪堡垒,一针见血地击中敌人的要害。闻一多的文章则如战场上的激扬鼓点,咚、咚、咚,鼓舞着千万战士傲视敌人无畏前进。他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抑扬顿挫,气盖彤云,揭露了貌似强大的空虚实质,预示着人民胜利的必然结果。这篇身体力行的战斗檄文加强了革命战士的信心,更激发起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事业。

 还有一种以文载武的形式,把箭头指向己方,如号角吹响——“如果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并用枪头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当代著名诗人,配合革命形势,巧妙地用简单的文字发动广大群众一致抗日。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是布帛,也充枪弹;观雅事,也载着了然世事的洞明,非比寻常的智慧;更重要的,它载着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孰”和“岂”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孰”和“岂”与文中的“孰”和“岂”的意思相同。

 孰

 岂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3、文章开始写道“文武岂非不能结合?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武”怎样结合。

 4、结合文段内容解释文题“以文载武”的意思。

 5、请你用学过的对仗知识,从下列备选的词语中选一个词语,使它与下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对仗句。

 备选词语:A、挥洒文坛B、舞文弄墨C、文坛挥洒

 对仗句:文者,多吟诗作对之雅事;

 武者,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

 ★6、结合文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也要象前两句一样,先引用一句诗,然后用两个四字短语点评。

 文能载武,文辞可以体现武魄。“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高昂激奋,忧国忧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这些都承载着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考点训练五

 一定要洗七遍

 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要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遍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次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天、第三天……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的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WTO的规则!”教授厉声棒喝。我们不禁悚然动容,睡意全无。

 注:“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英语简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诺诺:

 悚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教授所讲的“WTO规则”是指什么?

 3、我们听教授讲“WTO条款”时,课堂氛围前后有变化,开始是,后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4、文中“计上心头、毫不避讳、振振有词、万般无奈、痛心疾首”这几个四字短语写出了这位留学生不守规则的全过程。其中有得意,有忘形,有强辩,有落魄,更有悔恨。请你用几个以“自”开头的四字短语来表现这位留学生不守规则的全过程。(最少四个)

 ★5、读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话对这位留学生说,请你用一句格言警句对这位留学生进行规劝(别人写的或自己写的均可)。

 考点训练参考答案

 积累经典展示才情。

 考点训练一

 1、更

 2、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门桃花相映红。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4、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

 5、反复品味、咀嚼。

 6、示例:①书,是思想的甜点,生活的面包。

 ②书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多彩的人生。

 ③读书,一不小心便一脚从陆游的沈园跨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园。

 7、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8、①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②读书是一种享受;③读书的魅力;④诗书需要用心去领悟;⑤读书还应“反刍”。

 考点训练二

 1、①海比山更开阔;②海的颜色比山好;③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④海的四周比山好;⑤海鸟更可爱;⑥海具***能力。

 2、1、波浪拍打海岸的情景;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示例:海是空旷的,山是起伏的;海是***的,山是沉稳的。

 4、①***如我犯了天条,赐我***,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②争论真有意思!

 ③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5、示例: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7、示例:山沉稳而不象海那样轻浮,山坚定而不象海那样变幻,山给人以安全感,山里的孩子我爱山!

 考点训练三

 1、wòchuò肮脏,不干净fǔka?俯视

 2、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3、第⑧段

 4、①自然可以给文人以安慰、自尊和骨气,给文人闲适淡远、宁静欢愉的心境。

 ②自然给智者以启迪。

 ③自然给受伤的心灵以安慰与激励。

 ④自然是普通百姓休养身心之道。

 5、示例: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心向田园。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考点训练四

 1、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本题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结合文意即可。

 如:文能载报国杀敌的***,列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例;文能载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列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事例;文能载其攻击之实质,列举了鲁迅以笔为刀枪的事例。

 3、文武可以结合。文字里可以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可以回荡在文字中。可以载其精神,可以载其攻击之实质,也可以自我解剖。

 4、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

 5、A

 6、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铁骨铮铮,掷地有声。

 考点训练五

 1、诺诺:原意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文中意思为表面同意,但内心不以为然。

 悚然:原意为害怕的样子,文中的意思为震惊,为违备诚实守信的后果而震惊。

 2、诚信。

 3、昏昏欲睡,悚然动容、睡意全无。为故事的内容所震惊,为违备诚信的后果而震惊。

 4、自作聪明,自鸣得意,自食其果,自我反省。

 5、示例: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