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儆百的历史典故是什么_杀一儆百的历史典故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10 0
  1. 以儆效尤是什么典故
  2. 和珅的轶事典故
  3. 国军中将枪杀美貌妻子轰动全城,于凤至要求介入,张学良不敢插手
  4. 杀鸡做猴的典故怎么来的?
  5. ?歼一警百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 鲍叔牙简介 ,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杀一儆百的历史典故是什么_杀一儆百的历史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公款罪也不远了。

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 鲍叔牙简介 ,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以儆效尤是什么典故

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

杀鸡儆猴的意思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杀鸡儆猴的成语典故

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关于猴子的成语典故

拼音shā jī jǐng hóu

释义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成语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成语猿猴取月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出处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宋·黄庭坚《沁园春》词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成语沐猴衣冠

拼音mù hóu yī guàn

释义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典源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成语轩鹤冠猴

拼音xuān hè guàn hóu

释义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出处明·刘基《驿传杭台讯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解释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成语土龙沐猴

拼音tǔ lóng mù hóu

解释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出处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諡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成语猴头猴脑

拼音hóu tóu hóu nǎo

解释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反义词傻头傻脑

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著件单衫。”

成语杀鸡吓猴

拼音shā jī xià 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

释义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典故来源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成语尖嘴猴腮

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

释义腮:面颊。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贬义词。

出处《儒林外史》

近义词丑态毕露

反义词风流潇洒

有关带猴字的成语典故

杀鸡儆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典故: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有关庄子的成语典故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庄子又是这个轴心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如“朝三暮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马、独来独往、分庭抗礼”等等。至于来自《庄子》的成语究竟有多少,很少有人仔细查询统计过。今年在为浙江少儿出版社撰写《庄子传》的时候,我因为想附上一章《庄子》的成语,便开始留心,一边看一边标记,等到一本《庄子》读完,竟有两百多条,随后再逐条核对,发现被中华书局《古今成语词典》收录的就达一百七十条之多!区区个人能留下如此硕果的,恐怕只有孔子才能与之匹敌了。

庄子是个贫民哲学家,他一生中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也不屑于安度这样的生活。史料记载他住的是残破的屋子,曾一度在陋巷里靠编织草鞋为主,为此受到富有的同乡曹商的奚落;一次家中断了粮,庄子走了很多路去向监河侯借粮,却被取笑说等秋后打下了粮食再借给他———值得欣慰的是当曹商的车子和监河侯家的万钟粟谷都已灰飞烟灭之后,庄子当年在薄薄的竹简上刻下的语句仍在散发着迷人的馨香。庄子的成语忠实地体现了庄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虽然意思已和原来的有别,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日常生活,譬如他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去见魏王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破烂衣衫,脱帮的鞋子用带子绑了;而他作品中就有“上漏下溼”、“数米而炊”、“捉襟见肘”等寒碜相,外出时也不像做宰相的老友惠施那样车声隆隆从者数百,而是“栉风沐雨”、“百舍重茧”。

除了和贫困有关的成语外,《庄子》中还有许多与水和鱼有关的成语,这和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庄子比较吻合。庄子常去钓鱼,但他钓鱼是为了改善生活。《史记》记载一天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的两个使者带着重礼来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他毫不犹豫地推辞了,说他宁愿做一只在烂泥里拖尾爬行的乌龟,也不愿意像楚国的神龟一样,虽然早已死了,还被当作神物,用锦巾裹了存于木匣之中,供于庙堂之上。对庄子来说,这是一种玷辱。对于一个热爱思考又常去钓鱼的人来说,作品中出现很多与鱼和水有关的比喻也就不难理解了,譬如“涸辙之鲋”、“沉鱼落雁”、“望洋兴叹”、“交淡若水”、“管窥蠡测”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这一成语最为形象,庄子在《胠箧》中有“鱼儿离不开水”一说,鱼被钓上了岸,快奄奄一息了,为了能再残喘几口,一起互相努力吐出口中泡沫溼润对方以维系生命,这样的描述只能是一个很有感受力和哲学头脑的人的产品。

庄子的成语中出现最多的,是有关山上的树木鸟兽,除钓鱼外,庄子还时常打鸟改善生活,著名的“螳螂捕蝉”就是他在弹鸟时的发现。此外他还当过一阵山林漆树管理员,在树林子里呆久了,有关的成语必然很多,譬如“山木自寇”、“螳臂当车”、“才大难用”、“巢林一枝”、“满谷满坑”、“其应若响”、“以珠弹雀”、“一饮一啄”、“枯槁之士”等。一个人管山很寂寞,所以希望能听到有人来,因此难免对“空谷足音”喜出望外。最后还有一个“如胶似漆”,恐怕可以作为庄子短暂的漆园小吏生涯的一个佐证。

行贿之事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写下“苞苴竿牍”一词,也就是指送礼之人附上书信要求办事,这一现象于今已愈演愈烈。哲人的睿智常能看透人的弱点,也正因为如此,哲人生前大多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好在庄子虽然生前贫穷痛苦,他的思想和成语却得以薪尽火传,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鲁迅先生曾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来评价《庄子》,时至今日,照样无人能先,这正是《庄子》的魅力所在。

有关鸟的成语典故

有关「鸟」的成语

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件事获得两个效果.

小鸟依人形容女子或小孩怯弱的样子,惹人怜爱.

倦鸟知返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倦鸟归巢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笨鸟先飞(1)形容愚笨的人,事前欠缺考虑,常鲁莽行事.(2)或用以表示愚笨的人行动应比别人早,以免手忙脚乱.

鸟尽弓藏比喻天下既定,功臣遭遗弃.与「兔死狗烹」意同.惟「鸟尽弓藏」语意较轻.

鸟语花香描写春天的景色.

鸟面鹄形用以形容久饥消瘦之状,又作「鸠形鹄面」.

鸟为食亡比喻人因贪财而死.

鸟兽不可与同群指人毕竟仍须生活在人群社会中,不能隐居逃世.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比喻人快要死时,多会良心发现,讲出善良的话来.

惊弓之鸟比喻曾遭祸患,因而心怀惊惧者.

有关龙的成语典故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著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著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视窗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有关读书的成语典故

1、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包括两个古人的故事。 先说“悬梁”。所谓“悬梁”,就是用绳子绑住头发,吊到屋梁上去。这是汉朝人孙敬的故事。孙敬,字文宝,是信都(今河北省冀县)人,他那勤苦学习的精神确实是少有的。他经常关着门,独自不停地阅读,人们称他“闭户先生”。他往往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还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一边读书,一边打着瞌睡来。他就对自己很生气,用一条绳子,一头绑在屋梁上,一头绑着自己的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著,然后继续读书。这样,如果疲乏打瞌睡的时候,头一低垂,绳索就会扯紧头发,立刻把孙敬痛醒,好继续读书。由于他多年刻苦用功,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 再说“刺股”。所谓“刺股”,就是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他自己感到学问不精,便发愤读书,晚上读得疲倦了,老打瞌睡,他就拿起一把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伤痛驱走了疲劳,苏秦又继续读下去。后来,苏秦终于成了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 后人根据上面两个故事,概括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有来形容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

关于兔子的成语典故

狡兔三窟的典故,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释义三:虚指,多的意思;窟:藏身的洞穴。狡猾的兔子有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多指做事留有余地,具有多种应变能力。

历史典故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承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门下有数千名食客。他曾联合韩国和魏国,大败了秦、燕、楚三国,因此声名远播,威震一方。

孟尝君门下有个名叫冯谖的食客,虽然没有什么名望,却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孟尝君都满足了他。一次,孟尝君询问门客中谁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行时,他问孟尝君回来需要买些什么。孟尝君随口说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到薛地后,把百姓欠债的借据全都烧毁,说这是孟尝君的命令,于是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问他为何如此,冯谖说,他见相国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就以相国的名义将债契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孟尝君听了不高兴,但也没有公开责备他,只是渐渐疏远了他。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诽谤,被齐王免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去。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时,百姓就前来迎接。孟尝君此时才知道冯谖给他买的“义”的珍贵。但冯谖对他说:“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能免于猎人的猎杀和猛兽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帮你再凿两个洞穴吧。”

于是,孟尝君按冯谖的要求给了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前往魏国。冯谖见到魏王后就开始称赞孟尝君才识出众,受百姓爱戴,让惠王深感孟尝君是个有才之人,便马上派使臣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齐国听到这个讯息,十分担心孟尝君为别国效力,便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还亲自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而薛地在齐国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宗庙在薛地建成后,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跟龙有关的成语典故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跟珺有关的成语典故

带 珺 的成语

清韵珺谣

跨州连郡

夸州兼郡

和珅的轶事典故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儆效尤的典故,欢迎阅读。

成语典故 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成语名字 以儆效尤

汉语拼音 yǐ jǐng xiào yóu

近义词: 杀鸡儆猴、杀一儆百、依样画葫芦

反义词: 如法炮制

成语解释 儆:警戒;效尤:效仿过错。指处理一个坏人,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以儆效尤的成语故事

二十一年春季,郑厉公和虢公在弭地会谈。夏季,一起进攻王城。郑厉公拥着惠王从圉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了王子穨和五个大夫。郑厉公在宫门口西阙设宴 招待惠王,全套乐舞齐备。惠王赐给他郑武公时代从虎牢以东的土地。原伯说:“郑伯学了做坏事,恐怕也会招来灾祸。”五月,郑厉公去世。

周惠王巡视虢公防守的土地,虢公为惠王在玤地建造了行宫,惠王就把酒泉赐给他。

以前当郑厉公设宴招待惠王的时候,惠王把王后的.鞶鉴赐给他。虢公也请求赏赐器物,惠王把青铜酒杯赐给他。由于鞶鉴没有青铜酒杯贵重,郑厉公从此怨恨周惠王。

冬季,周惠王从虢国回到成周。

造句

1、此刻他心中的想法就是尽快找到那个不长眼睛的小子,直接将那小子废掉,以儆效尤。

2、他们显然决定要处罚他,以儆效尤。

3、他们抓住了这个小偷,并且加以惩罚,以儆效尤。

4、老师惩罚了***的学生以儆效尤。

5、老师当众惩罚在期末考试中抄袭邻座答案的那位学生以儆效尤。

6、至少让我们看到法庭惩罚这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以儆效尤。

国军中将枪杀美貌妻子轰动全城,于凤至要求介入,张学良不敢插手

雍正皇帝的太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被皇娘的美貌打动,他想调戏年贵妃,就从后面去蒙年贵妃的眼睛。年贵妃以为是哪个宫女戏耍,拿起梳子往后一挥,右臂贴近弘历前额。弘历急忙抓住年贵妃的玉臂,年轻美貌的年贵妃回头一看,见是风流倜傥的太子,就势倒在太子怀中。这一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后和随行的宫女们看见。他母后想,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会影响***的名声,说皇太子戏弄皇帝的妃子;这个女人一旦勾住了弘历的魂,说不定还会闹出更大的事来,直接影响儿子弘历继承皇位。他的母后为“杀一儆百,以绝后患”,就背着雍正皇帝,赐年贵妃三尺白绫自尽。

待弘历赶来之时,年贵妃已经自缢气绝身亡了。他抱着年妃捶胸顿足,连声说:“是我害了你呀!是我害了你呀!”年贵妃的贴身宫女上前跪下说:“太子,贵妃自缢前托奴婢转告太子一句话:二十年后在人间与你相见。”弘历听说此话,更加悲痛,他抚着年贵妃的脸说:“年妃,如果我们俩真的有缘份,二十年后相见;如果此生不能相见,来生一定相见。相见时以此为记。”说完,咬破中指,在年贵妃的额头上点了一记朱砂。

二十年过去了。当乾隆第一次见到和珅的时候,就发现和珅长得酷似当年死去的年贵妃,且额头上也有一块红记。乾隆忘情地连喊了三声“年妃”,希望“二十年后相见”之人能在和珅身上找到一点线索。乾隆问和珅:“你家里有姐姐妹妹吗?”

和珅的回答令乾隆十分失望:“回禀皇上,奴才家中只有兄弟二人,和珅只有一个弟弟叫和琳。”

乾隆失望之余,随口问起和珅的年纪,和珅的回答令皇上大为震惊──和珅出生的那一年,正巧是年贵妃死去的那一年。还有更巧的是,和珅额头上也有一处和当年自己点在年妃额头上的位置、大小、颜色都一模一样的朱砂记。于是乾隆认定和珅就是年贵妃转世,就把和珅留在了身边,以朝夕相伴,解除思念年贵妃之苦,同时把应给予年贵妃的恩宠加倍地给予和珅。和珅虽不明此意,但他善于曲意迎奉,讨好皇上,官也就越当越大。

以上虽然是野史,不能当作史实来看,但是乾隆喜欢年贵妃,而和珅长得酷似年贵妃应该是可信的。在北京恭亲王府(即和珅当年的府邸)里有一幅当年和珅和年贵妃的画像,画像里年贵妃和和珅确有几分相似。

但是年贵妃是不可能和乾隆有染的,年贵妃贵为贵妃,乾隆到宫中时15岁,年贵妃已经生病了。乾隆的生母也并非皇后,只是一名妃子——熹妃钮钴禄氏(孝圣宪皇后),根本不可能去动高高在上的贵妃。 1、和珅此人确实有才。他从官学毕业后考过一次科举,但落第之后就听从其岳父的意见去选了侍从。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柙。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有一次就是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可见和珅有才是乾隆重用的一个原因。

2、据说和珅长相清秀。乾隆觉得其酷似因乾隆被处死的一个妃子,故而重用和珅。

3、和珅擅长拍马屁。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又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珅就用此来***乾隆。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爱戴他的母亲。所以和珅就竭尽自己的一切解数来讨好皇太后,特别是在皇太后归天的时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赢得了乾隆的好感。

4、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确实做过几件令乾隆高兴得事情。比如审判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学内苦读,掌握了汉、满、藏、蒙语,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深得乾隆喜爱。

5、和珅的敛财技巧炉火纯青,能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在乾隆晚年几次下江南中,和珅的捞钱本领给乾隆带来了想不到的好处。和珅此人之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最重要的一条是揣测上意,能够时刻替皇帝赴汤蹈火,把皇帝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皇帝烦心的事情,和珅来办。久而久之,乾隆当然就把和珅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当然会重用了。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绫,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别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欢欢喜喜,自己在众人侍奉下悠然自得、尽情享乐的情景,提笔作了题名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诗: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从上述两首诗中可以得知,和珅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余生时间不会太长了,末日即将来临,伤感前事,发出几声悲鸣。他至死执迷不悟,觉得自己满身是才,“怀才误此身”,表现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可奈何心情。

和珅看到白绫后,又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绫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但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史家特别是附会者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后身上,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所不齿的慈禧太后。大意是和珅为了报仇,而化为女身来惑乱清朝,而要说惑乱清朝最巨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所以,众口相传,和珅是投胎变成慈禧太后了。自和珅死后,对其绝命诗的各种解释附会无不朝此方向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这些说法虽属痴人说梦,但却也反映出人们对和珅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的憎恶。 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和珅总财产是“二十亿两有奇***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提供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万两。副都统萨彬图力陈“和珅家产甚多,断不止此查出之数”,要求严刑审讯“和珅家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四人”,对和宅院附近进行挖掘,寻找“窖埋金银”以及查清和家帐本和各大银号,以求彻底查清。他的府邸装潢胜似***园囿,其华贵为其他大臣府邸所不及。和珅“跌倒”后,他的府邸被转赐给恭亲王,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恭王府。由于清朝与现代的时间最接近,因此和珅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被和珅贪掉了一半;2001年,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杀鸡做猴的典故怎么来的?

1935年冬日的一天,空中乌云密布,低垂的好像要压到城墙的头上。凛冽的寒风吹散了,路上行人呼出白的气。

在有数千年 历史 的西安古城的一户院子里,一对年轻貌美的夫妻正在交谈。丈夫面容平静,他对妻子说:

善解人意的妻子,忘记了前两日的不快,答应下来。

随后,妻子就拿着镰刀到家里的菜园中,打算割些韭菜,好准备给丈夫包一顿好吃的饺子。可谁也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丈夫拿着一把短短的***,慢慢的走到了妻子的身后。

妻子浑然未知,死亡即将降临,还背身在与丈夫讲话。而她丈夫平静俊朗的面容,此时已经扭曲不堪。他右手缓缓地举起***,黑洞洞的枪口指着妻子的后脑。

“砰”!随着一声响彻宅院的枪声,民国年间一大奇案发生了。

“古城杀妻案”。而这个狠心杀死自己妻子的男人,正是时任***中校团长的张灵甫。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于陕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原名张仲麟。

和***许多将领出身贫寒不同,张灵甫家境不错,较为殷实,算是富农家庭。张灵甫本人较为聪明好学,而家里又给他提供了读书上学的机会。

这让张灵甫的童年过得十分顺利,在那个部分普通老百姓吃不到饭的年代,张灵甫处处优人一等,或许此时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性格。

1921年,张灵甫考入了陕西有名的长安中学,接受了新式教育,新思想逐渐在这代孩子中蔓延开来,张灵甫也不出意料的被“革命”二字填满头脑。

1923年时,张灵甫考入了北京大学 历史 系,哪怕在今天,能上北大的也是凤毛麟角,可见张灵甫确实聪明过人。

张灵甫在 历史 学、书法上都有一定的水平,不过野心极大的他哪是能坐冷板凳,搞学术的人。同时,他家里出现了变故,家道中落难以支付学费。不久后,他就参军入伍,考入黄埔军校。

张灵甫除了聪明机灵之外,还生得一副好面容,20岁出头的他英俊帅气,到哪儿都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就在同一年,他迎娶了老家的第一任妻子,邢凤英。

民国年间有多黑暗,一言以蔽之,穷人家要“卖儿卖女”,才能保住一条活路。邢凤英就是一个被卖的童养媳。

张灵甫的父亲张鸿恩由于生意失败,濒临破产,不能给张灵甫找一个富户人家。只好把家里的邢凤英配给儿子。

邢凤英是个传统的中国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

但传统女性的优点在她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宽容、孝顺、体贴,张灵甫很少在家,他的父母都是邢凤英照顾至终老的。

虽然,邢凤英面容不错,但不识字的她同张灵甫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张灵甫在老家时,有时还和她同床共枕,随着张灵甫参军,几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邢凤英了,不过张灵甫始终没和邢凤英离婚,张灵甫的法定配偶一直是她。

1927年,张灵甫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熟悉 历史 的读者肯定知道,黄埔四期将星如云,国共两党数十位***将领都出自四期。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林彪。

同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北伐部队一路北上,打了许多胜仗。张灵甫也在其中,慢慢的从代理排长往上晋升。

到1933年时,张灵甫时任第一师独立旅一团少校团长,可谓年少有为。以张灵甫的帅气和才干,这些年来没少桃花运。

但随着他到了四川广元,他发现了一个让他极其心动的女人,他日后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

吴海兰出生于一个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广元县城内一个小有名气的铜匠。在当时,很少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女儿送去读书,这在许多传统的人的眼里,是“大逆不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可吴海兰的父亲不这样,他十分开明,又有经济基础,于是把吴海兰送到县城的女子学堂读书。

当年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孩子很少,而且吴海兰又出落得漂亮、大方,当地许多媒人把吴海兰家的门槛都踏破了,想要迎娶吴海兰。

可吴海兰呢?

她接触的同学家里,都非富即贵,统统是本地的名门望族,上流人士。吴海兰的眼界变得越来越高,一般的普通男人,她都不拿正眼瞧着。

除了一个男人。

那就是张灵甫。

1933年,张灵甫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吴海兰。两人关系迅速打得火热,吴海兰敬佩这个少校团长的才干,欣赏他的英武不凡

而张灵甫也被吴海兰的美貌所折服,何况岳丈家还是本地的望族呢。

两人相处几个月后,就在广元按传统礼仪,迅速拜堂成婚。

而邢凤英得知此事后忍气吞声,一言不发。

他们结婚后,吴海兰随张灵甫到了大城市西安居住,由于当时***部队围剿我红军。

张灵甫受命后,就离开了家里,回到部队打仗。

而吴海兰则住在张灵甫堂兄张德甫家里。

据张灵甫侄子,张德甫之子张居正(对,就叫张居正)回忆:

一年后,吴海兰为张灵甫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张清芳,到这里,一家人也算是其乐融融。

可随后发生的事,轰动了整个西安。

1935年,张灵甫回家探亲。

不久后,就爆出了“古城团长杀妻案”(就是文章开头那一幕),轰动一时,西安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一个区区团级干部的事情,闹到了蒋介石那里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明是婚后,恩爱的两人,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让我们回到86年前去,搞清这件事的起因。

张灵甫在军中一向就以治军严格著称,好“杀一儆百”,时有亲自枪毙士兵的现象,或许这就是当时***军队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军队内部军纪涣散,军官常常可以回家探亲。

可吴海兰和张灵甫之间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矛盾。

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被认为是导致发生了开头那一幕惨剧的原因。

第一种是“出轨论”。

年,王耀武的副官吴戾天,在陕西省的文史资料上发表了《我所知道的张灵甫》一文,其中,谈到了他所听说的关于杀妻一案的传闻,认为张灵甫发现吴海兰有外遇而将其枪杀。

据说,张灵甫作为胡宗南爱将,在外征战时间较长。

一次,一个老乡兼战友回营,张灵甫和他聊天时随口问到了妻子的情况,而他的朋友看他的样子想捉弄他一下,就开玩笑地说:

张灵甫闻知此事后,火冒三丈,一个男人,一个军人。

头上要被戴了“绿帽子”那还得了,他赶忙请***回到家里,和吴海兰算账,结果一怒之下,枪杀了妻子。

第二种是“间谍论”。

当时国共双方在西北地区正在大战。

而据张灵甫的第四任妻子王玉龄和生前的下属刘光宇晚年回忆,张灵甫曾经有过一份机密文件不翼而飞。

于是,他就怀疑妻子是不是共党派来的“间谍”,在张灵甫对吴海兰百般逼问下,吴海兰都沉默以对,结果张灵甫盛怒之下,枪杀吴海兰。

张灵甫真的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其中之一,而杀掉自己的妻子的吗?作者根据史料,有一些新的猜测和认知,在本文结尾处,我将会说出自己的猜想。

不论如何,吴海兰被杀了,张灵甫当时还若无其事地“埋掉”吴海兰的尸体,将她的“衣物”付之一炬。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吴海兰并不像邢凤英一样大字不识,穷人家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即便消失了,也无人问津。

她因为识字,是受过教育的人,家里虽然没什么势力,但也算殷实。所以,在西安期间认识了不少好友。

其中一个,就是西安大名鼎鼎的望族“李氏姐妹”中的妹妹李朝蕙。而李朝蕙不但本身在当地有权有势,她的恋人又是当时控制西安的实权军阀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周藩伯。

李朝蕙发现吴海兰不见了,而后通过种种办法得知了当日的实情,命人在《西安日报》上发表文章,检举张灵甫杀妻。

不但如此,由于吴海兰曾经参加过西安的妇女协会,这一消息被妇女协会得知后,整个西安的新女性都开始声讨张灵甫。

这一下,张灵甫可算是捅了大篓子。

吴海兰的哥哥吴正有得知消息后,也立刻赶到西安,四处奔走。从小被家里当作掌上明珠的妹妹,就这样枉死,她的家人怎么样也要讨回个公道。

吴海兰家人先后向西安***和胡宗南的第一师师部递上状子,可都了无回音。

本来吴家人都预料到了,***军内部可能会有官官相护,而导致案件石沉大海。可随着一个人的参与,这件事情发生了转机。

她就是于凤至。

于凤至是何许人也?他是“少帅”张学良的妻子,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蒋介石逼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北剿“匪”,张学良此时也恰好在西安。当这件事情传到了时任西安妇女协会荣誉会长于凤至的耳朵里时,她怒不可遏,她决定介入此***。

于凤至回家就和张学良说,要严惩张灵甫这个犯。

可张灵甫是胡宗南手下,张学良当时面对我红军徐海东部队压力很大,不愿意再得罪胡宗南(他怕胡宗南背后捅东北军刀子)。

***内部派系林立,大家众所周知。

所以,张学良没有答应娇妻的请求,也不敢插手这个***。

而于凤至也是性情中人,这件事,她管到底了。

她随即联系上了蒋介石的妻子——。

作为“民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四大家族”共同利益的汇聚点,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抗战期间,美国人给的大量买军机用的现金援助,竟被她存到美国银行里,吃利息。但即便是这样的,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解放女性,摆脱传统的封建习俗。

张灵甫倒好,这都不是不尊重女性了,而是直接把自己老婆杀了。这个行为实在是太过恶劣。

得知此事后,也大为生气,这正是往自己“枪杆子”上撞啊。她立刻要求蒋介石查处此人,给受害者家人一个交代。

在旁人眼里,张灵甫虽然官职不低,但也就是个区区团长,这件事都闹到了中央去了,哪儿能不杀他的头,以泄民愤呢?

中国有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 “偿命,欠债还钱。”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张灵甫区区团长在当时的确无足轻重,一般军官杀了也就杀了。

可他还有个更重要的身份:黄埔四期毕业。

我们前面说过,黄埔四期是将星云集的一期,也是蒋介石的心腹部队。对于蒋介石这样的人来说,死了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儿又怎么能同自己的心腹手下,相提并论呢?

因此,蒋介石表面上为了平息舆论,命张灵甫自己迅速到南京投案,同时向表态,一定严格惩处张灵甫。

可实际上,已经决定放过他的黄埔学生了。

于是,张灵甫接到命令以后,发现没有宪兵或军统特务来押送自己,也就有恃无恐,知道自己命不该绝。

不但,在西安住了一段时间才出发(还和久未搭话的原配同房了,后生一子),一路上还在郑州等大城市之间 旅游 、玩耍,甚至还凭着他出色的毛笔字,赚了一笔生活费。

蒋介石在南京见了张灵甫之后,将其痛骂一顿,而后投入“模范监狱”,判处了***10年。

虽然说,是***,可明眼人都看出来,张灵甫还是要出山的。

虽然,张灵甫在监狱期间不能随意走动,但过得还挺滋润,凭着黄埔派系的身份也算是吃喝不愁,完全不像罪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了,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国家危难在即,可对于张灵甫来说却是个大好的机会。

蒋介石借抗日的机会,将监狱里的罪犯(除政治犯,也就是蒋介石异己)通通放了出来,编入部队。

张灵甫也就重见天日了。

出狱后的张灵甫受王耀武所青睐,为了表示自己洗心革面,也为了掩人耳目,他把自己的名“仲麟”和号“灵甫”对调,原名张仲麟的他正式更名为张灵甫。

平心而论,张灵甫在抗日期间也做了不少贡献,但由于军职所限,能力所限,也没有多少流传后世的突出战绩。

也算是对抗日有贡献的人,就作者看来达不到抗日名将的水平和档次,甚至比日后的死对头,******李天霞都差得远。

但张灵甫在桃花运方面确实不错,抗战期间,张灵甫又与一名美貌女子高艳玉结识,并迅速步入婚姻。

不但如此,高艳玉的家族在西安是名副其实的望族,祖上出过数个翰林,在西安是数一数二的富户。

高艳玉虽然生得貌美如花,但很快就和张灵甫产生了矛盾,张灵甫说她爱抽***,又说她太过封建迷信,不像是读过书的女人。

抗战还没结束,两人的婚姻就宣告破裂。

1945年夏,抗战即将胜利。

张灵甫正驻军长沙,此时的张灵甫已官拜74师中将师长,中将军衔,是实打实的***高级将领。

张灵甫的婚姻经历,明显比他的抗战经历要丰富得多。

此时的他已经42岁了,但他看上了小自己25岁的,当时只有17岁的女子——王玉龄。

王玉龄不但正值豆蔻年华,貌美如花,风姿绰约,而且家庭富甲一方。她幼年时曾和姐姐一起,以烧美金取乐。

张灵甫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靠近王玉龄,他常带着王玉龄一起阅读古典文学,还带着这个尚处在怀春时期的少女,一起骑马,驰骋在湘江两岸。

张灵甫英俊潇洒,又是国军军官,自己还熟谙各种 历史 典故,写的一手好字。

这一方方,一面面,无不击中了王玉龄的心里。

就这样,王玉龄被彻底攻陷了。

同年,由时任湖南省******的程潜亲自主婚,张灵甫和年仅17岁的王玉龄,于上海金门饭店结为了夫妻,此事轰动一时。

不知道,张灵甫对待这位娇妻是否会像前几任妻子一样变心,但王玉龄对自己的爱人,的的确确是一往而情深的。

两人夫妻关系非常和睦,张灵甫曾不无炫耀地对旁人说过:

随着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轰轰烈烈的人民开始了。

在1947年初,王玉龄生下一个男孩,张道宇。

张灵甫对此十分开心,但他在解放区对老百姓,却没有半点为人父的怜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当年5月16日,张灵甫率领的***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军”,被我华野部队团团围住,歼灭于孟良崮上。

王玉龄闻知此事,犹如五雷轰顶,三五秒钟的时间,说不出话来,没有任何表情,大脑就像一张白纸。

王玉龄对张灵甫的爱,是真挚且深沉的。

的蒋家王朝被打垮后,王玉龄先随国军败退到台湾,之后又在孙立人的帮助下,远赴美国,19岁以后(老人家尚在世,今年已经92岁高龄),貌美如花的王玉龄都没有再改嫁。

他为张灵甫守寡半生!

王玉龄不但至情至性,而且晚年坚定地同“***”势力作斗争,于90年代回上海定居,观其一生,家国情怀浓烈。

是为巾帼英雄

到文章末尾,作者不才,说一下,自己对“古城杀妻案”的猜想,或许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

“出轨论”细节上,完全经不起推敲。

和现在不一样,那个年代,一旦出轨被人发现,不论是自己还是娘家人,再也抬不起头,可以说“ 社会 性死亡”,如果吴海兰真有出轨行为,甚至大部分老百姓会支持张灵甫的行为(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种价值观是压迫女性的)。

“间谍论”更是无稽之谈。

张灵甫虽然是黄埔四期,但职务太低,本身团级干部,没有什么机密情报可言。而且,离土地革命战争过去多年,绝大多数当事人都已不在世了。

我军地下工作人员均已解密,该发的证明和烈士证少有遗漏,并无吴海兰***明。

况且当时蒋介石***正在“”***,哪怕张灵甫能拿出一点捕风捉影的证据,都不会身陷囹圄。

同时代的人出于种种原因,提出了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言论。

其实,就邢凤英、张居正等人的回忆来看,就是吴海兰和张灵甫因为琐事闹了矛盾。

而吴海兰家族并没有太大势力,张灵甫也就无所忌惮,了自己的妻子,没有料到事情愈演愈烈。

由于张灵甫英俊帅气,这些年来不断有人拔高他的 历史 地位,就作者来看,他对抗日是有点贡献的 但残暴的本性,也应该在其短暂的人生中暴露无遗,总体来看,功过不能相抵,还是该挂在 历史 的耻辱墙上。

?歼一警百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杀鸡儆猴

词目 杀鸡儆猴

发音 shā jī jǐng hóu

释义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所谓“杀鸡儆猴”,即是“杀一儆百”,有威胁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此之所谓“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的解释。

“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孔子诛少正卯,虽然不合情理,但权术奸诈,却因这一刀而使得权臣畏惧,市井安然;孔明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平乱与治乱的权术,是杀鸡儆猴的妙用。

人是神秘的,社会愈复杂,愈见机巧奸诈,各有主张,各行其是,如不限制于一个范围,必至正邪莫辨,人欲横流。所以乱世英雄多,盛世英雄少,就在于范围限得紧不紧。古时的所谓“英雄”越多,对国家对社会越不利,常言道“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英雄”者,等于枯木中的蛀虫也。这等人贪婪暴戾,好乱成性,或谣言倡乱,或患连造反,总之惟恐天下不乱,乱就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可以实现他的企图,象补锅的师傅一样,先把锅子裂缝敲宽了再来施补手术,越敲得宽越显出技术超群。试看中国历史,哪一个朝代不是把锅子敲破了再来补? 为了要巩固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对于这批作乱的人,应予严惩痛处,借几个人头教他们瞧瞧。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见了棺材泪涟涟”的攻心战术。“杀鸡儆猴”的意义就在此。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

在齐国有一位贤人狂橘,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

姜太公忽然把他杀了,周公但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橘是一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呜清高,隐居下去了。

典故出处:清 夏燮《后序》:「歼一警百,消其观望。」 成语意思:杀一个人来敬告一批人 成语注音:ㄐㄧㄢ ㄧ ㄐㄧㄥˇ ㄅㄞˇ 通用拼音:jiān yī jǐng bǎi 拼音简写:JYJB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歼一警百,作宾语、定语;同「杀一儆百」。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英语翻译:slay a person as a warning to others 近义词:杀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