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自成什么意思_无为自胜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9 0
  1. 无为是什么意思
  2. 无为的简介
  3. 道德经 里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4. 带无字四字成语大全集
  5. 老子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释义:(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自成什么意思_无为自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为:[wú wéi]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以德化民,不***政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宋.王安石.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勿、不要、不必。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县名。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三国时曹操攻孙权,筑城于此,师老无功,因称无为城。宋置无为县,明时省县入州,清仍之,至民国改州为县。

佛教用语。非造作,非条件构成的。如:「虚空是无为法。」

近义词:庸碌

反义词:有为

1.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但是至少我知道我还有时间,起码我要让我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抓紧现在的时间用知识和品德塑造我的灵魂。即使当我的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回首往事,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我也就有走这一遭的意义了。

2. 动物群里没有了其它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加速了死亡的步伐。同样,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如果没有了对手,自然也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庸碌无为。

3. 以积极进取为荣,以碌碌无为为耻。

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奥斯特洛夫斯基?

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7.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10.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任凭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寒来署往、阴晴圆缺,无忧无虑,无思无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心无恐怖,心无所住,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与其相反的有为就是: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促进和改变周围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转移。无为是海洋,有为是浪花。

无为什么意思?

无为(中国道教文化思想)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著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之无为流派为五种,既有为派,以无为求有为派,以有为求无为派,无为派,自然无为派。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1哲学本义: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

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

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第四层意义: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第五层意义: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然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

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

(一)有为即庄子说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赖于条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缘和合而成。无为即庄子说的无所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真实,圆满逍遥。因为一切都可以超越。 超越了一切, 才叫无可待!汉语词典中,有为通常解释为有所作为的意思。

(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著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

第四层意义: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丹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第五层意义: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佛教中,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

无为而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庄子提出的思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为和有为分别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部分 老子的代表论调 认为天下应该“无为而治”

也就是不加以框架的约束 不可以经营 垂下双手 自然就天下太平

有为是相对于无为来说 要开拓 要管束 要灌输自己的意志于民众这样巩固统治 也就是有为了

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是什么意思

无为舍,从字面上理解即无为之舍,人类最安乐的宅舍。世人把适合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无为舍”。学佛人视西方极乐世界为人生最好的归宿,称之西方极乐世界为“无为舍”。故有“愿我早归无为舍”的句子。总之,无为舍是指人们向往的好地方。比如;我们说“陈晓旭回归无为舍”,就是这个意思。

要弄清什么是无为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无为和无为法。

“无为”,与“有为”相对。指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无为”原为“涅槃”的异名,后为佛家修行的一种境界。

永嘉尊宿教言:“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再说明白一点,自然界的虚空是无为,山河大地,世间万物,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感知的,是有为。有情众生的自性是无为,而吾等现今四大五蕴业力之躯即有为。故有为是表象,无为是本性。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是无为法的简称,为“离世间诸因缘生法”。《心经》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无相、空相、无漏等是其异名。凡因缘造作之法,即为“有为法”。也就是说,凡是可以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摄受的,都属于有为法,或称世间法,而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无为”是诸法之性,“有为”即诸法之相。无为法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甚至是无所不能为,这就如同佛祖要加持我们,并不需要他亲自到我们身边,只要他一闪念,事情就办完了。故说,无为而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请高人指点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无为”一词在《老子》 *** 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 *** 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著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由老子“无为”思......

"无为"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首先,“无为”是针对“有为”而言的,而且主要是指向君主的“无为”。君主要以“无为”的方式来成就“有为”的事业。 其次,“无为”不是“不为”, 要真正做到“无为”,首先是任人民自然发展,而不要做有悖于自然、有悖于人民的事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没有效法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不干涉百姓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作自息,自由的发展个性。若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常常翻弄,则可以长生久视了。 所以,“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

已无为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在不同的句子里又不同的意思

你这个最常见的应该 是 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 这样解释

以无为为大为。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以无为为大为

一个圆球在布满石头和陷坑的斜坡上要滚动到地势较低的地方,用力将圆球越过石头和陷坑,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所付出的精力是巨大的。石头和陷坑是阻碍圆球滚动至低处的阻力,如果我们将主要精力用于清理石头和陷坑,只须轻轻一推,圆球便会自然而然地沿斜坡滚落,清理石头和陷坑就是无为。做有利于事物发展规律之事,推动和促进事物按自身规律获得更好的发展,消除破坏人类前进动力的不健康行为和方式,是无为的主要内容。

无为的简介

无为的意思:任其自然发展,不必有所作为,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而是指君主不与民争。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的积极意义

道家并不是出世的,也不是消极的。它里面产生了许多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大有作为的精神。只不过人们对其充满了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想当然的理解,所以才让道家背负了“消极”的坏名声。

历史上的许多道家人物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大有作为,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们的作用更为明显,只不过他们功成而不居,躲在巨人的影子下面,因此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了名字,但由于其功业的神奇,在民间就有了种种传说。

但道家无为却被“有心”的儒家学者、佛***以及某些受佛教影响的道***解释得面目全非;无为被僵化为“什么都不做”;道家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完全被视而不见;道家的积极思想没有得到更多的张扬,而消极思想却在滋生蔓延。

道德经 里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所讲的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为儒家的“德治”主张,其是汉代道家结合了老庄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该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自然、与民休养生息而不扰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与道家的“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炜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杜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家则主张仁义,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 只是无需帝王事必躬亲而已。

“无为” 的 “无” 字, 在 《老子》 所有古本中皆是它的繁体字 “礚” 。 就字源学的意义上说, 据庞朴先生考证, 它在上古与人们试图和不可感知的神灵相交通的乐舞密切相关, 因而“礚” 不等于没有, 只是无形无象、 不可感知而已。 所以 “礚” 是 “似无而实有” 的意思。 ( 《说 “无” 》 ) 由此可见, 就其本义而言, “无为” 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 而是一种润物 “似无而实有” 的行为。张湛把道的这种特质称之为神惠。

在《老子》中, “无为”分为道“无为”与人“无为” 两种。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三十七章) 按老子的说法,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化(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 ,从这种意义上说, 道是 “无不为” 的。 道是无意识、 无目的的, 它生化万物是在为其提供根本依据的意义上说的, 而且道并非游离于万物之外,而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因此道的这种 “无不为” 并非表现为外在的力量,而是在万物内部发挥作用的 , 所以是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的倒是天地万物的自为、 自化、 自成,因而道看似是无所作为的。

人的 “无为” 则不同。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 他对事物的作用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力量, 所以人之 “无为” 不可能完全是无形无象的。 人对事物的 “为”,基本有两种情况或类型: 一是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 二是根本违逆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强行所为、 妄自作为。 显然,老子是主张前者的, 用他的话说叫做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六十四章) 既然是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 外因又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 那么被作用的事物自然也就主要表现为自为、 自化、 自成, 而人的这种行为或作用也就程度不同地具有 “似无而实有” 即无为的特点,特别是从其结果看, 人的行为目的和意志被对象化了, 变成了 “人化自然” 。 而 “人化自然” , 比如农作物, 包括人栽培的花草树木, 就其在它们身上已难以看出人的作为的痕迹而言, 它们与天然的植物并无本质的区别。

人对事物的作为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依据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 “利” , 所以通常称之为“因势利导” 。但是, 人的价值观还有另外的方面,如善和美。 其中的 “善” 又可称作 “义” 。 《诗经 · 大雅 · 文王》 : “宣昭义问, 有虞殷自天。” 毛传: “义,善也。” 郑笺: “宣, 遍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布明其善誉于天下, 又度中道于天也。 义与利不同,我国古代的志士仁人更重视 “义” ,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孟子·尽心下》 ) 因此, 同样是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为, 亦有因势利导与 “因势义导” 之区别, 如思想政治教育, 恐怕主要是因势义导, 因而不可一律称之为 “因势利导” , 这似乎也是应当辨明的。庄子强调人的 “无为” 必须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之外,还强调要做到不夹杂个人的私心和成见。所谓 “私心” 主要是指私欲之心, 逞强争竞之心, 好大喜功之心。 老子说的 “圣人常无心” (四十九章)的 “心” , 大抵就是指的这种 “心” 。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如果夹杂个人的私心和成见, 就难以做到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为, 甚至难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 在今天亦是如此,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在有些问题上之所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考虑到其结果与个人的或单位的或部门的或地区的利益相抵触。

总之, 作为老子政治哲学范畴的 “无为” , 是指人们的一种指导思想、 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他把这种行为方式也叫做 “为无为” , (六十三章) 即以无为的方式去 “为” 。 作为行为方式的 “无为” 有三个要点: 一是要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为, 要做到这一点, 则必须以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该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为前提 (比如人的自然本性是一要求生存, 二要图发展, 三是有思想、 不愿受奴役, 这是必须认识、 不可违逆的) ; 二是要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即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总的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方式加以***或引导, 使其向着有利于事物和实践主体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出以公心, 并尽力涤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作为。 因此, 如果给 “无为” 下一个定义的话, 似乎可以这样讲: 作为老子政治哲学范畴的 “无为” , 绝不是无所作为之意, 而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即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总的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特点和方式加以***、 引导或变革, 使其向着既有利于客观事物又有利于实践主体的方向发展。

应当看到, 老子当初提出 “无为” 概念, 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 “有为” 。 当时的情况是: 列国争城掠地, 贵族骄奢*逸, 苛政甚于猛虎, 法令多如牛毛, 人民怨声载道, 彼伏此起, 这些都是统治者的 “有为” 所致。所以老子说: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 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 “有为”(在 《老子》 书中, “有为” 只此一见) , 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有所作为” 根本不同, 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 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 “无为” 的概念, 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 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 ,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 从而为人民的自为、自化、 自成即人民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因为在老子看来, “我 (按: 指贤明的君王) 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应当说历代有些注家对老子的 “无为” 作了较好的诠释, 比如 《淮南子 · 修务训》 的作者说: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 循理而举事, 因资而立功, 权自然之势, 而曲故(按: 巧诈也) 不得容者。非谓感而不应, 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熯井, 以淮灌山, 此用己而背自然, 故谓之有为。 ” 引文 “若夫” 后的句子意思是说, 如果试图用火来烤干井水, 把淮河引到山上去, 就是背离事物自然本性而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的行为, 这就叫做 “有为” 。

应当指出, 历代也有些注家对 “无为” 存在诸多误解和不正确的诠释。 《淮南子 · 修务训》 曾引述对老子的 “无为” 之涵义的一种误解, 即认为 “无为者, 寂然无声, 漠然不动, 引之不来, 推之不往, 如此者, 乃得道之像。 ” 荀子认为道家的 “无为” 是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 “蔽于天而不知人” 。 魏晋时期的郭象有所谓 “性分说” ,认为凡合于自己的“性分” (主要指其才智和社会地位) 的一切行为,皆属于 “无为” ; 凡超出于自己“性分”的一切行为, 则皆属于 “有为” 。 ( 《庄子注》 ) 直到近现代,仍有少数注家将老子的“无为”诠释为“无所作为” , 认为老子提出 “无为” 表明他在社会历史观上是消极无为、 不思进取、 反对任何变革的, 说老子“希望社会不要有任何作为,人们不要有欲望, 天下自然会稳定。”

事实绝非如此。我们知道,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道的化身, 是圣明的君王, 他们是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的, 但圣人却是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的。 (二章) 如果说无为就是 “无所作为” , 那么何以又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又何谈 “功成” 呢?而且老子把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的行为视为 “玄德” 即最高的德行。 (五十一章) 可见 “无为” 决非 “不要有任何作为” , 而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更好地 “为” , 而且也只有如此, 才能大有作为。 与此相反, 如果出于一己的私利或个人意志, 根本违逆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而强行所为或妄自作为即 “有为” , 那么一定会事倍功半, 甚至遭到严重挫折或失败。所以老子告诫我们: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六十四章)

“无为而治” 并非象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 只是端坐在帝王的宝座上而无所事事。 第一, 舜首先是 “绍尧” , 即承继了尧帝治国的优良传统; 第二, 舜是 “得人以任众职” , 即知人善任, 依靠禹、 皋陶、 益稷等贤臣治国, 《尚书》 就记载了他们君臣共同讨论国事的事迹; 第三, “德盛而民化” , 即舜帝以自己的盛德感化人民, 人民对其衷心拥戴。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三条是很重要的。从这三条看,“无为而治” 是以无为的方式治国, 只是无需帝王事必躬亲而已。 事实上, 舜帝也是忠于职守, 兢兢业业的。 《淮南子 · 修务训》 的作者在历数神农、 尧、舜、 禹、 汤的政绩之后说: “此五圣者, 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 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且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 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可见包括舜在内的古代圣王的 “无为而治”根本就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在为民兴利除害和治理安邦上是鞠躬尽瘁的, 堪称励精图治的典范。宋徽宗长期疏于政事, 甚至最后搞得国将不国, 不是一个好帝王, 但他对 “无为” 和 “无为而治”却作了较好的诠释 (也许是他人捉刀代笔) 。 他说: “圣人之治, 岂弃人绝物, 而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 万物之变在形而下, 圣人体道, 立乎万物之上, 总一而成, 理而治之。物有作也, 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 因之以致其成, 岂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意思是说, 帝王不是不为, 只是这种 “为” 是以无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亦即 “出于无为而已” 。帝王居于万民之上,因而能够总揽全局, 整合众人之所为, 因势利导, ***其成功。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老子以来的道家学者主张“无为”。过去很多人以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这对于战国道家的主流来说,恐怕是不正确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精当地指出,过去大多数注释家、翻译家都理解错了,“无为”的真正意义乃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refraining from activity contrary to nature)”,所以,这实际是属于天人合一范围的问题。1***3年年底在湖南***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道家帛书《黄帝内经》,证实了关于“无为”的这一解释。很明确地将天道和人事对应起来。战国末年的道家作品《鹖冠子》,对于这种思想也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作为人的代表的天子,其一切行事都必须秉承自然,这显然是以当时的宇宙论观念为背景的。道家天地人之说,与《易传》所讲三才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带无字四字成语大全集

“无为”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从字面去理解。

无,在哲学上表示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意思是一种不显形、不着痕迹的东西。如《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可见,“无”不等于“没有”。

为,指行为、作为。

无为,指一种“顺应自然”的作为。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以书法艺术举例。书法家毕生苦练,是“有为”。当他掌握了规律、艺术水准足以驾驭书法的时候,写字时不再在“技法”上人为地刻意地“作为”,一切顺乎“笔意”,其作品才算得上“自然天成”。

人们在改造自然、改变社会的“作为”中,同样要顺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主观妄为、不该为而为之就会失败。无为是有为的否定,也是更高层次的有为。

无为与有为是对立统一关系,***如一味地强调无为,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泥坑。

老子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1. 含无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一事无成、

回天无力、

旁若无人、

无影无踪、

目中无人、

束手无策、

无边无际、

鸦雀无声、

荒无人烟

无价之宝、

无家可归、

六神无主、

高枕无忧、

无忧无虑、

体无完肤、

无能为力

座无虚席、

一览无余、

史无前例

默默无闻、

当之无愧、

厚颜 *** 、

责无旁贷、

碌碌无为、

有始无终、

所向无敌、

无动于衷、

百无聊赖、

语无伦次、

无独有偶

2. 无字成语大全四个字

无般不识 无背无侧 无本生意 无本之木 无边风月 无边苦海 无边无际 无边无限 无边无涯 无边无沿 无边无垠 无病 *** 无病自炙 无波古井 无补于时 无补于世 无补于事 无肠公子 无肠可断 *** 谰言 *** 下流 *** 之徒 *** 之尤 无出其右 无从措手 无从企及 无从说起 无从下手 无从置喙 无大不大 无大无小 无待蓍龟 无怠之声 无党无偏 无得无丧 无德而称 无的放矢 无敌天下 无敌于天下 无底洞 无底止 无地可容 无地自处 无地自厝 无地自容 无颠无倒 无冬历夏 无冬无夏 无动为大 无动于中 无动于衷 无洞掘蟹 无毒不丈夫 无独有偶 无端生事 无适无莫 无恶不为 无恶不造 无恶不作 无法可施 无法无天 无烦复往 无方之民 无风不起浪 无风起浪 无风三尺浪 无风生浪 无风扬波 无风作浪 无风作有 无缝天衣 无佛处称尊 无服之丧 无服之殇 无斧凿痕 无父挝翁 无父无君 无复孑遗 无缚鸡之力 无根而固 无根无绊 无根无蒂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功而返 无功而禄 无功受禄 无故 *** 无挂无碍 无罣无碍 无关大局 无关大体 无关宏旨 无关紧要 无关痛痒 无关重轻 无官一身轻 无好无恶 无何有乡 无何有之乡 无恨九泉 无后为大 无乎不可 无话不谈 无怀葛天 无患之患 无谎不成媒 无毁无誉 无机可乘 无稽之谈 无稽之言 无疾而终 无计可奈 无计可生 无计可施 无计奈何 无计所奈 无际可寻 无迹可求 无迹可寻 无济于事 无家可奔 无家无室 无价之宝 无坚不摧 无坚不陷 无间冬夏 无间可乘 无间可伺 无间是非 无疆之寿 无疆之休 无噍类 无噍类矣 无尽宝藏 无尽无穷 无尽无休 无精嗒彩 无精打*** 无精打彩 无胫而行 无胫而来 无胫而至 无胫而走 无旧无新 无咎无誉 无拘无碍 无拘无缚 无拘无束 无家可归 无寇暴死 无靠无依 无可把握 无可比伦 无可比拟 无可比象 无可辩驳 无可不可 无可非难 无可非议 无可奉告 无可否认 无可厚非 无可讳言 无可救药 无可名状 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柰何 无可如何 无可无不可 无可言状 无可争辩 无可指摘 无可置辩 无可置喙 无可置疑 无空不入 无孔不入 无孔不钻 无愧衾影 无愧屋漏 无赖小人 无赖之徒 无了根蒂 无了无休 无理取闹 无立锥地 无立锥之地 无立足之地 无利不起早 无利可图 无聊赖 无路可走 无路请缨 无路求生 无论如何 无虑无思 无虑无忧 无毛大虫 无米之炊 无面馎饦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无名火起 无名火气 无名孽火 无名鼠辈 无名小辈 无名小卒 无名英雄 无名之辈 无名之璞 无名之朴 无名之师 无明火 无明火起 无明无夜 无明业火 无奈我何 无能为力 无能为役 无能之辈 无平不陂 无偏无陂 无偏无党 无偏无颇 无偏无倚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无平不颇 无凭无据 无牵无挂 无欺暗室 无其伦比 无其奈何 无奇不有 无千待万 无千无万 无巧不成话 无巧不成书 无亲无故 无情少面 无情无彩 无情无绪 无情无义 无穷无尽 无拳无勇 无人不晓 无人不知 无人问津 无人之地 无人之境 无任之禄 无容身之地 无容置疑 无如奈何 无如之何 无如之奈 无善可述 无伤大体 无伤大雅 无伤无臭 无上上品 无声无臭 无声无色 无声无息 无师自通 无施不可 无施不效 无时无刻 无始无边 无始无终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事忙 无事生非 无事生事 无是无非 无适无莫 无束无拘 无丝有线 无私无畏 无私有弊 无私有意 无私之光 无思无虑 无所不包 无所不备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无所不及 无所不尽其极 无所不可 无所不窥 无所不能 无所不容 无所不谈 无所不通 无所不为 无所不晓 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有 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 无所不至 无所不作 无所措手 无所措手足 无所错手足 无所顾惮 无所顾忌 无所回避 无所忌惮 无所忌讳 无所可否 无所容心 无所施其伎 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术 无所事事 无所适从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无所畏惮 无所畏忌 无所畏惧 无所依归 无所用心 无所用之 无所重轻 无所作为 无天无日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无头告示 无头无尾 无万大千 无往不复 无往不克 无往不利 无往不胜 无往而不胜 无妄之福 无妄之祸 无妄之忧 无妄之灾 无微不至 无为而成 无为而治 无为之治 无为自成 无为自化 无惜齿牙余论 无隙。

3. 无字成语大全四个字

无般不识无背无侧无本生意无本之木无边风月无边苦海无边无际无边无限无边无涯无边无沿无边无垠无病 *** 无病自炙无波古井无补于时无补于世无补于事无肠公子无肠可断 *** 谰言 *** 下流 *** 之徒 *** 之尤无出其右无从措手无从企及无从说起无从下手无从置喙无大不大无大无小无待蓍龟无怠之声无党无偏无得无丧无德而称无的放矢无敌天下无敌于天下无底洞无底止无地可容无地自处无地自厝无地自容无颠无倒无冬历夏无冬无夏无动为大无动于中无动于衷无洞掘蟹无毒不丈夫无独有偶无端生事无适无莫无恶不为无恶不造无恶不作无法可施无法无天无烦复往无方之民无风不起浪无风起浪无风三尺浪无风生浪无风扬波无风作浪无风作有无缝天衣无佛处称尊无服之丧无服之殇无斧凿痕无父挝翁无父无君无复孑遗无缚鸡之力无根而固无根无绊无根无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功而返无功而禄无功受禄无故 *** 无挂无碍无罣无碍无关大局无关大体无关宏旨无关紧要无关痛痒无关重轻无官一身轻无好无恶无何有乡无何有之乡无恨九泉无后为大无乎不可无话不谈无怀葛天无患之患无谎不成媒无毁无誉无机可乘无稽之谈无稽之言无疾而终无计可奈无计可生无计可施无计奈何无计所奈无际可寻无迹可求无迹可寻无济于事无家可奔无家无室无价之宝无坚不摧无坚不陷无间冬夏无间可乘无间可伺无间是非无疆之寿无疆之休无噍类无噍类矣无尽宝藏无尽无穷无尽无休无精嗒彩无精打***无精打彩无胫而行无胫而来无胫而至无胫而走无旧无新无咎无誉无拘无碍无拘无缚无拘无束无家可归无寇暴死无靠无依无可把握无可比伦无可比拟无可比象无可辩驳无可不可无可非难无可非议无可奉告无可否认无可厚非无可讳言无可救药无可名状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柰何无可如何无可无不可无可言状无可争辩无可指摘无可置辩无可置喙无可置疑无空不入无孔不入无孔不钻无愧衾影无愧屋漏无赖小人无赖之徒无了根蒂无了无休无理取闹无立锥地无立锥之地无立足之地无利不起早无利可图无聊赖无路可走无路请缨无路求生无论如何无虑无思无虑无忧无毛大虫无米之炊无面馎饦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无名火起无名火气无名孽火无名鼠辈无名小辈无名小卒无名英雄无名之辈无名之璞无名之朴无名之师无明火无明火起无明无夜无明业火无奈我何无能为力无能为役无能之辈无平不陂无偏无陂无偏无党无偏无颇无偏无倚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无平不颇无凭无据无牵无挂无欺暗室无其伦比无其奈何无奇不有无千待万无千无万无巧不成话无巧不成书无亲无故无情少面无情无彩无情无绪无情无义无穷无尽无拳无勇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无人问津无人之地无人之境无任之禄无容身之地无容置疑无如奈何无如之何无如之奈无善可述无伤大体无伤大雅无伤无臭无上上品无声无臭无声无色无声无息无师自通无施不可无施不效无时无刻无始无边无始无终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忙无事生非无事生事无是无非无适无莫无束无拘无丝有线无私无畏无私有弊无私有意无私之光无思无虑无所不包无所不备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无所不及无所不尽其极无所不可无所不窥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谈无所不通无所不为无所不晓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无所不作无所措手无所措手足无所错手足无所顾惮无所顾忌无所回避无所忌惮无所忌讳无所可否无所容心无所施其伎无所施其技无所施其术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无所畏惮无所畏忌无所畏惧无所依归无所用心无所用之无所重轻无所作为无天无日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头告示无头无尾无万大千无往不复无往不克无往不利无往不胜无往而不胜无妄之福无妄之祸无妄之忧无妄之灾无微不至无为而成无为而治无为之治无为自成无为自化无惜齿牙余论无隙。

4.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无字开头成语有哪些

无边风月 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无病 *** *** :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

无病自炙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无肠公子 指螃蟹。

无肠可断 比喻悲痛之极。

*** 之尤 尤:突出的。最 *** 的。形容 *** 到了极点。

无出其右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适无莫 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无的放矢 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动于衷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无恶不作 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无法无天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风不起浪 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无风起浪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无风三尺浪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5. 无字开四字成语有哪些

无影无踪、无边无际、无价之宝、无家可归、无能为力、无忧无虑、无坚不摧、无动于衷、无独有偶、无缘无故、无可奈何、无可置疑、无懈可击、无事生非、无关宏旨、无理取闹、无与伦比、无济于事、无拘无束、无亲无故、无精打***、无人问津、 *** 之尤、无所事事、无声无息、无妄之灾、无所适从、无稽之谈、无论如何、无中生有无微不至、无名小辈、无师自通、无可救药、无计可施、无依无靠、无的放矢、无可奉告、无所不能、无关紧要、无声无臭、无名英雄、无为而治、无地自容、无牵无挂、无名小卒、无所不在、无伤大雅、无情无义、无时无刻、无奇不有、无可厚非、无孔不入、无穷无尽、无法无天、无所畏惧、无所不容、无以复加、无计可生、无病自灸无所回避、无偏无党、无般不识、无所不晓、无颠无倒、无远弗届、无形之罪、无翼而飞、无以自容、无名之师、无所可否、无遮大会、无恨九泉、无所不包、无恶不造、无根无蒂、无下箸处、无庸讳言、无人之境、无人不晓、无边无涯、无置锥地、无庸赘述、无所不为、无寇暴死、无恒安息、无所不备、无家无室、无名孽火、无令擅为无一尘染、无可訾议、无根而固、无肠可断、无名火气、无功受禄、无尤无怨、无所措手、无言可对、无一不备、无功受赏、无可非难、无可不可、无幽不烛、无涯之戚、无一是处、无赖之徒、无病 *** 、无名之朴、无往不利、无可言状、无出其右、无丝有线、无背无侧、无间可乘、无私之光、无以名之、无情无彩、无所不及、无疾而终无迹可寻、无德而称、无任之禄、无乎不可、无相无作、无情少面、无了根蒂、无怠之声、无复孑遗、无斧凿痕、无疆之寿、无适无莫、无法可施、无病自炙、无间冬夏、无怨无德、无往不复、无明业火、无风起浪、无欲则刚、无米之炊、无所依归、无妄之福、无以自解、无间是非、无使滋蔓、无天无日、无服之殇、无后为大、无以名状无动为大、无旧无新、无所用心、无咎无誉、无疆之休、无知妄作、无大无小、无施不可、无愧衾影、无何有乡、无可辩驳、无千无万、无足重轻、无父无君、无以自遣、无所不通、无恶不为、无心恋战、无肠公子、无关痛痒、无敌天下、无平不颇、无拳无勇、 *** 谰言、无所不有、无所作为、无可非议、无冬无夏、无边苦海、无始无终无头告示、无衣之赋、无洞掘蟹、无方之民、无噍类矣、无上上品、无路可走、无商不奸、无大不大、无征不信、无暇顾及、无风扬波、无施不效、无波古井、无能为役、无昼无夜、无关重轻、无际可寻、无私有弊、无兄盗嫂、无足挂齿、无役不予、无万大千、无路请缨、无誉无咎、无源之水、无奈我何、无私无畏、无颜落色、无所用之无伤无臭。

6. 以无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无病 *** *** :病痛时的低哼。

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

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

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无敌于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

形容力量强大无比。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

没有根据的说法。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

形容很平常。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

形容冷酷无情。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

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官一身轻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

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无事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无关紧要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无能为役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

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无所不可没有什么不可的。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何有之乡无何有:即无有。

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指样样能做。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

指极珍贵的东西。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扩展势力。

无所忌惮惮:怕。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无风三尺浪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无可救药药:治疗。

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无肠公子指螃蟹。 *** 之尤尤:突出的。

最 *** 的。形容 *** 到了极点。

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

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无丝有线比喻尽管没有那样的事,但仍避不开嫌疑。

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无懈可击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

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无与伦比伦比:类比,匹敌。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

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无功受禄禄:旧时官吏的薪俸。

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形容知识丰富。无恒安息不要长期贪求安逸。

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

无肠可断比喻悲痛之极。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

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无声无臭臭:气味。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无关大局即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比喻并不要紧。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所事事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无庸讳言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无偏无党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无时无刻时时刻刻。

表示毫不间断。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

没有办法可用。无关痛痒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

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无隙可乘隙:空子、机会;乘:利用。没有空子可钻。

无所措手足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遮大会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

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无拘无束拘、束:限制、约束。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私有弊私:私心;弊:欺骗、蒙混的事情。因处在嫌疑之地,虽然没有私弊,但容易被人猜疑。

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

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无关大体比喻没有多大关系。

无胫而行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

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无济于事济:补益,帮助。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无尤无怨尤:怨恨。毫无怨恨。

无名英雄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米之炊炊:做饭。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无所顾忌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孔不入孔:小洞。比喻有空子就钻。

无往不胜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无噍类矣比喻没有一个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不争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认为,“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无私,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立于不争而无忧,立于不争而有成。”

“不争之争”与无为而治(南方日报)

刘小青

东汉时期,贵人邓绥受到和帝宠爱,皇后阴氏十分嫉妒。但邓绥为人谦恭,性格柔顺,对阴氏十分尊重。与阴氏同时进见和帝,邓绥从不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与阴氏抢话头;每当发现自己的服饰与阴氏相同或相近时,邓绥便立即换掉,绝不与阴氏抢风头。尽管如此,阴氏仍然与人一起施行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鉴于阴氏的专横、阴险与邓绥的谦逊、忍让形成鲜明对照,和帝幽禁了阴氏,并在邓绥称病辞让的情况下坚持将她立为皇后。这个故事,被后代史家公认为“不争之争”的典型范例。

这里的“不争之争”,与作为领导方法的“无为而治”在道理上是相通的。这里的“不争”并非真正的“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的手段;“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也并非真正的“无为”,而是以“无为”为“为”的手段。所谓“无为而治”,实质上就是把“有所不为”当作治政的方法和艺术。兵法的开山祖师姜太公说,最高明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学说的核心,道家同样把无为而治视为治政的最高境界。至于历代帝王将相,大概没有谁不希望能用最少的心血来建树最大的政绩。只不过实现无为而治,实在需要领导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领导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呢?从历史经验来看,至少应把握以下五条:

1.与民休息,宽容大度。姜太公说,天有经常运行的轨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君主如果能够遵守修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遵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让人民修养生息,使农业、工商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朝的冯梦龙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宋初的宰相赵普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揭发告短的文书,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负责任,但实际上正是通过遏制勾心斗角之歪风,维护了当时的“安定团结”。

2.顺乎自然,恪守天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初只是刘邦的一个不起眼的嫔妃。尽管只被刘邦“宠幸”一次便怀上了“龙种”,但她生下儿子后仍然很少与刘邦见面。后来,薄姬不仅因未被刘邦宠爱而使母子免遭吕后囚禁,而且因儿子***登基而成了皇太后。这就表明,削尖脑袋钻营即使一时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顺乎自然即使一时失利也未必是坏事。

3.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南北朝时期,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命官。当时,朝代走马灯似地更换,官场上混乱无序,危机四伏。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么挫折并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声,靠的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据史书记载,他居朝廷,无所请谒;居家室,不蓄门生,不结党徒,不交私利。这些无疑是他得以善终并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4.以正避邪,谨言慎行。西汉后期,政治非常***,朝廷日薄西山。是时哀帝宠信高安侯董贤并纳其妹为妃。傅皇后之父傅晏惧怕有一天会出现废立之变,飞来横祸。他的朋友桓谭说:刑罚再严,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再盛,不能无故加于忠正之身。桓谭告诉他,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嘱皇后,千万不能以巫医方技等手段与董妃争宠;其次是他自己应遣散门徒,务执谦谨,防止别人借他之势在外胡作非为。否则皇帝抓到把柄,后果将不堪设想。傅晏遵嘱而行。后来,董贤在皇帝的指使下想尽办法,包括逮捕傅后之弟审讯,都始终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

5.释疑自保,激流勇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何祛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关键所在。楚汉相争期间,率军东征的汉王刘邦,反常地几番派人慰问留守关中的丞相萧何。萧何为了祛除汉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人,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如此,萧何才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在历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场的一条定则。道家始祖老子认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许多曾经战功赫赫的英豪,如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唐朝代国公李靖等,都是因为不服老贪恋功名而不得善终。

道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乱纷争。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根据周文所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政治秩序,正在面临崩溃。用以维持这个秩序的周文,成了徒有架子的形式。儒家想藉仁、义来充实这个外在的架子,老子及庄子则认为文、礼、仁、义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形式。即使它们能够成就社会秩序,这个秩序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秩序,在这个不理想的秩序中,人们受到束缚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及解放。

像儒家哲学一样,道家哲学基本上也是一种内圣及成德之学,它最终的关怀是个人的修养以及成为一个有德之人[6]。但是,修道及成德无法脱离社会而完成,而社会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也就发发可危。道家并非政治上的无**主义者,对于什么是理想的政治秩序,道家提出一套想法,这套想法就是“无为而治”这个理论。这个理论与道家内圣及形而上的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道家内圣及形而上的理论,最重要的论旨就是叫人顺应自然、顺性而行,而不要刻意。在庄子《刻意篇》中所列举的五种人: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及道引之士,都是刻意而不顺性的人物。这些人违反了自然,因此也非得道之士。庄子认为只有瘪然无极的圣人,才能做到“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这样的人才能顺乎自然而得到自我解放。而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在于它能顺应自然,因而成就万物。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第十章)又说:“道法自然。”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说是他们的形而上学及内圣之学在政治上的应用。《老子》及《庄子》二书中谈到无为而治的地方很多。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子》第二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

夫虚静恬淡,寂淡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者静,静者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庄子,天道篇》)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同上)

但是,究竟什么是“无为而治”呢?

老子将“无为”与“无执”并举。他说:“为者欲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欲,无执故无失。”(《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与无执在这里所指的是修道之人的不执著与不陷溺的一种明觉境界。所谓“陷溺”、“执著”所指的是陷溺与执著于不真实的东西,也就是没有体悟到“道”。由于经验世界中的万物万象都是变动不居的,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个***或任何一个对象拘执不放,以为它就是真实,则无法把握到道的真谛。因为经验世界的变动不居,虽是道的运行,但道本身却是常久而不变,独立而不改的。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因此,有为与执著,不只不能使我们体悟及体现道,反而把我们带到相反的方向去。

在政治上,怎么样才叫做“无为”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常常有人把道家在政治上的无为解释为君主的南面之“术”,这种解释是把无为纯粹当做一种君王统御臣下的技巧,君王不显示出自己的好恶,使得臣下对他莫测高深,因而也不知道如何去迎合他。在这种情况下,君王当然是处于优势的地位。虽然道家思想中不能不说隐藏有这种***在里面,可是我却认为这不是道家无为的主要意思。如果这是无为的主要意思,则“无为而治”中的“治”字就很难讲得通。无为而治所指的并非是指君王能够全面控制臣下,如果它所指的仅是这点,则它必定要强调君王之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这个论旨却与道家的放任自然是相冲突的。如果无为所指的并不是法家的君王南面之术,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无为这种政治理论,就是要执政者清静,对于人民不做干预,让人民自己去发挥创造性。执政者因为有权在手,常常很难不使用权力去干预人民的生活,这种干预,使得人民不能顺性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而也就妨碍甚至损伤了人民的自发性与创造性。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无为”作为**治理的方法的时代是在西汉初年;曹参与陈平是这种政策的执行者,他们的故事很能说明究竟道家理想中的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

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子窟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肤与?”乃谓窟日:“女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日:‘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无言吾告女也。”窟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答之二百,日:“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日:“与窟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日:’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上日:“联乃安敢望先帝I”参日:“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日:“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日:“善,君休矣!”(《汉书》卷三十九,〈曹参传>)

曹参这两段故事说明了无为政治中的一个要义。无为并不是指为政者终日无所事事,它所指的乃是,为政者对于百姓***取不干预的政策。让人民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无为政治中为政者究竟做些什么事呢?为政者所负责的实际上就是制定出好的法律及规则,这些法律及规则是所有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曹参认为萧何制定的法律及政策已经是相当完美了,他没有什么能力再对它做修改,因此,他可以乐得间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从这点可以看出,无为政治最根本的要义是尽量地给人民自由,有权者尽量地不对人民做任何干预。但是,没有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自由都是无限的,因此,好的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就成了为政者的唯一工作。这种政治所造成的效果的确很像西方现代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秩序;但是,无为政治到底只是一种治理人民的方法,它与建基在***这个概念上的自由主义的基本哲学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在无为政治的理论中,最忌讳的一种人物就是对所有的事都要明察秋毫的人,明察秋毫的人就无法放得开让别人去发展。因此,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入为丞相后,他不用赵禹,因为虽然“赵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其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汉书》卷十九,(赵禹传))。周亚夫在做将军屯兵细柳时,是以军纪严格出名的,汉文帝入营巡视也不得不按军令而下车;但是做了丞相之后,却不用赵禹这种苛察的人,这点表示周亚夫了解到军队与**是两种不同的秩序,前者是上面所说的命令式的秩序。而后者是一种自发式的秩序。如果把用在合乎前者的规则应用到后者时,所造成的一定是坏的后果。

其次,无为政治是一种分层负责的政治,每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因此,它最忌讳的就是诸葛亮式的事必躬亲。中国历史上有关分层负责这个观念。以陈平与丙吉两人的故事最为居顷之,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鼓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对。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各)有主者。”上曰:“主者为谁乎?”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贵廷尉;问钱毂,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谢日:“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扶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称善。勃大惭,出而让平日:“君独不素教我乎!”平笑曰:“君居其位,独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盗贼数,又欲疆对邪?”于是终侯自知其能弗如平远矣。居顷之,勃谢(病请)免相,而平颛为丞相。”(《汉书》卷四十,《陈平传》)

陈平在这段对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无为政治的另一个要义,每件事情有负责的人。决狱是廷慰所管,钱毂则由治粟内史负责;而宰相所管的是佐助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天子本人则真的只要做到垂拱就行了。有为的政治则不然,权越大的人除了自己分内所该做的事以外,还要去做他属下所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把秩序破坏了。无为并非叫为政者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让每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这点不仅可以用在百姓身上,让他们去充分发挥自己,同时也用在执政者的身上,使一个官僚机构本身也变成一个自发的秩序。无为政治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多决定中心式的政治,因此庄子说:“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庄子·天道篇》)

讨论过了“无为”的涵义,下面要问的是,在无为而治的理论中,怎么样才能算是“治”的境界?这种理论要建立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治秩序?我们可以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来看这个道家的政治思想。先看理论方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庄子对于无为而治,也有下述的描写:

阳子居蹴然日:“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壮子。应帝王篇》)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架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甸甸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庄子·在有篇》)

从这几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无为而治这个理论中所谓的治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以及庄子所说的“化贷万物而民弗恃”,“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给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都表现出道家心目中治的境界。自化、自正、自富及自朴,都是一种个体在其中能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世界。由于政治领袖无为,不进行干涉,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自正、自富及自朴,这种成就并不是靠统治者的命令所达成,而是靠人民自己透过对自己及客观环境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的。因此,老、庄都一再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上引《庄子·在有篇》最后一句话更明显地表示了道家所谓的治,乃是要让人民能顺性去发展,任何干预所带来的后果都是对这种可能性的破坏,这种想法与弥尔在《论自由》中的想法是极吻合的。弥尔认为自由是发现真理及自我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人类在文化上的各种成就,都得依赖自由才能够得以充分发展;老庄的自化所指的也正是这种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在无为政治的理论中,“无不为”是一项极重要的观念,唯有在上者无为,才能有无不为的效果。因此,无为政治的最终目标还是无不为。无不为就是“生育万物”。

对于汉初的无为政治,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当孝惠吕后时,百姓新免毒蠡,人欲长老养幼,萧曹为极,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及孝文即位,躬修言默,劝趣农桑,减省租税。(《汉书》卷十二之《刑法表》)

汉初的无为政治最重要的运用范围,还是在经济政策方面,无为的经济政策就是现代的放任政策。实行这个政策的效果,使得汉初由极端贫穷的情况变为非常富裕。汉朝初年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秦朝的横征暴敛,人民及政治都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境地。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几米五千石,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之盖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

连天子都不能有同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可见社会贫困到什么地步。

在这种极端贫困的境况下,汉初几位皇帝施行了轻徭薄赋的不干预政策,尽量减税,让人民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从事生产工作。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什么呢?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作了这样的描述: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梭。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守间阎者食梁肉,……故***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细耻辱焉。

这是实行无为政治所造成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黄金时代是不常见的。

无为政治的理据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根据无为而治所建立起来的秩序才是理想的?前文中提过,无为而治与自发的秩序在效果上相仿,也就是说,根据这两种理论所建立的秩序很相像,它们都是一种自由、放任而非命令式的秩序。但是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念及立场是不同的。自由主义最基本的问题是康德所提出的“人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无为而治的理论却不是建基在这个命题上的。它的基础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