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原文解析,不求甚解原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9 0
  1. 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2. 不求甚解人生感悟
  3. 《五柳先生传》正文
  4.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意思是:

不求甚解原文解析,不求甚解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

出自:

《五柳先生传》。

原文: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身世性格: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渊明

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魏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中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每当他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他会感到非常高兴,甚至忘记了吃饭。这种对知识的探索和领悟的热情,表现出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原文片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不求甚解人生感悟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 :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不追求利益,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高兴得忘了吃饭

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囫囵吐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含英咀华、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走马观花?[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二、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译文:如果是知道有底人,仔细咀嚼来咽;如果是不知道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三、一知半解?[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释: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译文:有透彻的理解,有只得到一知半解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正文

不求甚解人生感悟

感悟精选一: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说五柳先生,(其实是作者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实,持这种领悟态度的人很多,想想我等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只是我等碌碌无名之辈,不值一提。而历史上在领悟上“不求甚解”,却建立丰功伟绩的,大有人在。

 据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等四人一道游学读书,徐庶等三人对问题要求必须要精熟,而诸葛亮只是大略知道就行了。原文是:“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的领悟方法是能够读更多的书,知识面更全面,因而,诸葛亮建立的功勋,其他三人是没法比拟的。

 《史记》也对项羽“不求甚解”的领悟态度作了描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竟学就是不好好领悟,不完成学业,项梁是项羽的叔父,史料没提及项羽父亲,项羽一向跟着叔父学武艺、学兵法,学剑并不好好学,学兵法也只是学到“略知其意”就不肯再学下去了,是典型的“不求甚解”。《史记》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已惮籍矣。”这是说项羽的身高“八尺余”,大概相当于此刻一米八以上的大个,臂力过人,吴中当地的“小哥”没人敢惹项羽,项羽大概是小哥中的“大哥”。

 项羽在二十四岁时即跟随叔父抗击强秦,消灭了秦帝国的主力,是推翻秦朝暴政统治的主要力量,自立为“西楚霸王”,最终在垓下一战兵败***,在中国历史上绘上了光辉悲壮的一页,死时才三十二岁。两千年来,项羽一向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典范,为后人称颂。

 西汉武帝时的霍去病,两千年来更是青年人、爱国将领的偶像与楷模。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甥,深得武帝的喜爱,十八岁就用心随军参战,那一年霍去病带领八百壮士,敢于远离大部队,长途奔袭,斩敌两千余人,大获全胜。在随后短短的四年里,霍去病六次带领部队深入敌后,从最初的八百人、一万人,到之后带领五万精兵,运用自我的一套方法,长途奔袭,大迂回战术杀的匈奴措手不及。前后共斩敌十一万多,俘获四万多,匈奴狼狈逃窜,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了豪华宅第,但霍去病却拒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是何等豪言壮语!两千年来为历代名将所引用,三国时的赵云和宋代名将岳飞,都以前用这句话谢绝皇上的赏赐,三国时曹操儿子曹彰是一员武将,也以霍去病为榜样,曹操要他的儿子们领悟《诗》、《书》,但曹彰不愿念书。《三国志》记载,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这位曹彰也是只愿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对领悟也是不求甚解,但带兵镇守一方,也建立了必须功勋。:

 霍去病可惜在二十四岁那年因病去世,英年早逝,甚为痛惜!最初,汉武帝欲教霍去病孙、吴兵法,但霍去病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是:“打仗就应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适宜了”。看来,这又是一位不学兵法,不求甚解的“军神”。

 以上是不学兵法,不求甚解,却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战神。但还有一位熟读兵书,却兵败被杀,因他差一点亡国的的将领,这就是战国后期的赵括。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领悟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必须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明白,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按说在这种状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多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咱们姑且把赵括受到良好教育,有知识、懂理论,视作有文凭,有学历。而把项羽和霍去病等“不竟学”看作没学历,没文凭。当时汉朝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项羽、霍去病甚至包括曹彰他们这些性格的人,也不是领悟的料,让他们进考场无疑赶鸭子上架,也肯定“名落孙山”,说他们没文凭、没学历并不冤枉,这样比喻就应是切合实际的,像项羽的文化水平大约正像他自我说的那样:“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也就是说项羽只能写写自我的名字而已。但这有“学历”的败军辱国,这没“文凭”、没“学历”的反倒驰骋疆场,建立丰功伟业,其中道理不是就应让咱们深思吗?汉武帝能慧眼识英才,破格提拔人才,这就是大汉帝国强盛的原因,而赵王图虚名,只看学历,不识人才,最终赵国灭亡也是必然的。

 注:本文并没有贬低学历和文凭的意思,也不提倡不学知识、不竞学、浑浑沌沌过日子,但文中所述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其中道理,还是由读者来评说。

感悟精选二:不求甚解

 自从与文字结上缘,从没间隔这么久没写文章。有几篇小文都中途停下,就连“欠帐”的约稿也仅开了头就封存起来了。客观上总给自我找理由,工作生活太忙碌。我想原因只能从自身中寻找了,其实是自我有些麻木,有些冷漠,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几年前我就记录过:春意真得恼人,我的文思似乎也断了。我是钟爱春天的,因此我在秋冬就开始向往春天,纵使是青涩,也足以点染冬日的萧瑟。我终究总是和春天擦肩而过,刚刚序幕就到了尾声。

 我意识到自我仍是一个悲观的写作者,秋天或冬天才是我语言上的故乡。只有在这样的季节,那些低缓、忧郁、甚至有些悲凉的曲调,才能与我的.内心的节拍琴瑟和鸣,它们有着共同的调频,在秋冬季节,我接收信号的潜质个性敏捷,因此一个人的歌唱显然是自由而无忌的。汪曾祺说:“散文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是期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我深以为然。每当自我作文的时候,却屡戒屡犯,可见是多么执迷不悟啊。

 我不得不承认,总将心注入其间就会使自我疼痛得不行,去年的春天我就对自我说:不好再写了,再不好写了。仿佛文字是一切的罪魁祸首,停下笔也停下了疼痛。但是停笔没多久就有了想写的欲望,知道越是想停下来,越停不下来。笔在那个时候会象决了堤的洪流,奔涌之势锐不可挡。只好原谅自我:能堵的时候则堵,不能堵的时候则疏,算是对自我整个发条式的生活某一处毫无原则的怜爱。因此,就这样,任由笔和笔下的文字一有再有、一书再书。长的、短的、悲的、喜的,是一段写一段,成一章写一章。这时候的文字,时刻花的最少,动人之时最多。

 几年来,有一个不变的习惯,只要打开电脑,无论是看书或写作,我都会进入一个语音聊天室,一边忙着手边的事情一边听聊天室里播放出来的音乐。一个网络里“熟悉”很久的兄弟姐妹,每次遇到她总会主动发给我一声你好,我也会礼貌地回复一个笑容,然后就各忙各的。相识就应近三年了,文字交流很少,更别说声音了。但却是很熟练的兄弟姐妹了,比如聊天室里传出来的音乐,一听就知道是她在为大家服务。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陆的时候只有她在,她停止了播放着的音乐,拿起麦克风问我是否有时刻,于是,就有了咱们相识以来的第一次交流,第一次知道她一向是我的读者,钟爱读我的文字,钟爱在文字中与我欢喜与我忧,从我最初发文章的情感空间到蓝山到美文再跟踪到我此刻的博克,她说了很多话,末了她说:叶子,为什么要撕裂自我的伤口给大家看?问得好,我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知道,写出来,至少当有一个理由:是怕一个人承担不起,想着,有兄弟姐妹一块儿撑撑,那个世界就不容易很快倒塌。你看,我到底,只着了件坚强的外衣;我到底,象水做的,尽管能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却一有风浪,就要倒下去。你看,我原来这么弱,原来这么不堪一击。

 如果一切就止于文字,生活也是文字的游戏,那么这世上就会少了许多的烦恼。但并非如此。因此,读过了,是兄弟姐妹的,就会有担心,就会有关切。有的会用心劝解,有的还要忍着不说。比如蔚蓝在越洋电话那头哽咽话语里的关切;比如静相拥而泣的陪伴;比如忙碌的CD耗时费神成章成篇的劝解;比如从外地赶来看慰的兄长;比如一个个兄弟姐妹的电话长谈;还有那么多默默关注关切的眼神……应对这些,我都不能由着自我的性子沉陷,我无法镇定自若!

 我务必开口,在能够说出来的时候说出来。我多么想能够弥补——弥补我失色时带给兄弟姐妹的不安,弥补我惊慌时带给兄弟姐妹的不妥,弥补我伤痛时带给兄弟姐妹的难过,也弥补我总象个小孩带给兄弟姐妹长不大的担心。

 可惜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弥补的。那么就学学女娲,练好石头补天。

 在检阅旧作时,前者让我顾影自怜,毕竟有过细腻真挚的感情。后者让我常常自惭,那些时尚的文字昙花一现,只剩下干枯的花瓣,让人怀疑,它以前是否真的绽放过。

 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情绪让我左右为难,一会儿自怜,一会儿自惭。有些在纸刊公开发表过的文字是否是过眼云烟,沉入心底的却是那些无法篡改的情绪文字。我知道有些允许珍藏,有些务必抛弃,我虽然隐藏了一些疼痛的文字,却无法删除一些记忆,在那些青葱的时光中,让我无法否认这些片断在我的性命里以前那么真切地存在过!

 我让自我先告一段落,期望在一个崭新的日子另起一行。然而文字和渴望总是背道而驰,写作就越写越少了,愈写愈纳言。

 一个兄长对我说:要坚持写下去,要跳出自我来写作,让另一个自我含笑看叶子在写作。

 到底要发生些什么事?我才能够站在什么样的海岸,让我俯瞰沉在海底的自我?

感悟精选三:不求甚解亦完美

 李商隐的诗,绮丽飘忽,意象奇特,诗句中隐藏着无人能破解的故事和情感。他的那些文字、那些典故和独特意象编织出来的诗句,给人震撼的美妙享受和心灵的纯洁洗礼。

 《锦瑟》是一首奇诗,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迷。千百年来,无数人解释和揣测过这首诗。有人认为此诗咏物,而那物便是一把古琴,即锦瑟,充满了古典美;有人认为此诗怀人,是对恋人的思念,而锦瑟可能是个人名;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自伤生平,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回忆,人生如琴瑟,旧曲作罢,新曲又起,曲终人散,空余怅惘。对于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尽管没有一种能说服众人,但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首诗的喜爱。全诗字字珠玑,那些用典故勾勒出的诗句,幽邃如精灵轻舞,庄生梦蝶,杜宇化羽,沧海珠泣,良玉生烟,这些神奇的传说中,有浪漫的翔舞,有哀伤的冤魂,你能够在这些文字中尽情驰骋,去想象去品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

 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最耐人寻味的文字。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美丽的文字撰写了最华美的篇章和最阔达幽深的意境。古诗词实在是前人留给咱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对于很多优秀的文字诗篇,还是不求甚解为好,就如读李商隐,何必必须要把一切都解释的那么明明白白呢,有时候,能欣赏那些诗句的曼妙,能感受那些或优美或凄惘的意境就足够了。他把自我的人生写进诗中,也把诗词带入到人生的整个旅程,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也将生活融入文字深处,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完美。在物欲纵横的这天,咱们也能够静下心来,在静谧的午后,放上一曲班得瑞的轻音乐,端一杯红茶,翻上一两页诗词,徜徉在诗的意境中,欣赏体验行云流水的音乐,似与古人交流切磋,畅谈人生,品味杂陈,少了岁月阻隔,多了共鸣之乐,岂不美哉。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五柳先生传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2.详:知道。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7.欣然:高兴的样子。8.嗜:喜好。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1.或:有时。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e),就。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14.既:已经。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ao),饮水用具。屡:经常。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22.黔(qia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23.戚戚:忧愁的样子。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26.兹:这。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28.俦(chou):辈,同类。29.觞(shāng):酒杯。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五柳先生传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2)以此自终 以:凭借。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1.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3.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4.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典故运用 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二十四孝图·黔娄·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五柳先生传主旨归纳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五柳先生传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着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五柳先生传创作背景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晚年时期。 清代 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可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诗词作品: 五柳先生传 诗词作者: 魏晋 陶渊明 诗词归类: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赞美、写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