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哪里_家里老人寿命太长对子女有害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8 0
  1. 成语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
  2.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是什么?
  3.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诉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翻译
  4. “宪问篇 :幼而不孙第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是什么意思?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释义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哪里_家里老人寿命太长对子女有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出处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出自《论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钱穆《论语新解》中的记载

 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无述:述,称述义。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老而不死: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 养生 之道;恐因《论语》此言而附益之。

是为贼:贼,偷生义。

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今按:礼度详密,仪文烦缛,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耼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白话翻译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成语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针对他的老乡原壤说的,原句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说他,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这句话针对的是像原壤这样为老不尊,品行低下的老人。

也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老年人活一天 算一天,多活一天赚一天。每一天都是在与天争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老年人的每一天都算是“偷”来的。

老而不死是为贼故事

孔子有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叫原壤,原壤是道家人物,话说原壤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去吊唁,但是当孔子到了原壤家里的时候,发现原壤叉开双腿,很不雅观的坐着看孔子,孔子认为他一点都不严肃,简直要气炸了。

拿起手杖就打原壤的小腿,嘴里叫骂着:你这个家伙,小时候不孝顺父母,长大了一无所成,这么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残害世界,残害自己。注意,贼在这里,是动词,残害的意思。而不是说老了不死就是小偷。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是什么?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典故

故事是这样的:原壤大概是和孔子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作为朋友就去原壤家去吊孝。孔子一进门,就看见原壤叉开双腿坐在灵堂,这对孔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孔子讲孝,讲慎终追远,讲礼仪,原壤这个行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骂原壤从小不懂得仁义礼智孝悌之道,长大了又一无所成,那么老了还不明白人生道理,一事无成,怎么还不死!这么老了还不是,那就是残害世界!这个贼,不是小偷的意思,而是残害伤害损害的意思!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诉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翻译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

孔子

释义大意是:小的时候不懂谦卑不能和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长大了又不懂教育后辈,到老还不死的,就算是对社会有害。

此文出处典出《论语》“宪问”篇。

词语解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4)老贼:这个语词在古典***中相当常见,比如《三国演义》。只是对老年人的贬义称呼而已,同匹夫、村夫一个性质,字面的意思就是年老的贼人。

学习感悟学习孔老夫子这一章,使我知道了,孔老先生也是一个人,并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好恶,他不高兴的时候也会说些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诙谐”的语言。

年轻的时候要懂谦卑和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要知道长幼有序,不能连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都不知道;

长大成家立业了,如果不懂得教育后辈,这就失去了作为长辈的德行;

作为老人,要懂得道德***。人老了,不能为老不尊。要多做为社会有益的事情。

孔老先生在文章中用“贼”字,在这里并不是指***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是指对道德、***的违背。

我查了字典,在解释“贼”字的最后面,用了“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的或不正常的情况。”在此处这是算最轻的字面表述了。

孔老先生说的是“原壤”这个人。是孔子的故交、老相识。他是个在孔子看来不重礼仪,碌碌无为,不懂事的人。

原壤伸长了腿等着孔子。孔子批评他说道:小时候不谦逊尊重师长,长大又无可称述,老了又不死,这是祸害。孔老先生用手杖轻敲原壤的小腿。这个举动,是要强调语言严厉的举动。

因为是故交,又是老相识,孔老先生才使用了如此的言语来数落他。

查过了资料,具《礼记·檀弓下》所记载,孔老先生的这位老相识叫原壤,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说道:

“我很久未唱歌抒怀了。”原壤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

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吗?”孔子说道:

“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

我们据此分析: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这不是一般的相识朋友。但原壤这种人,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孔老先生因此在老年时见到了原壤,才他对待这种人使用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到老还不死的,就算是对社会有害)这样的语言。

我从小就生活在工人街区。有些退休老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员。留下来工作以后,年龄大了,就在此地办理了退休。经常会听见他们在街头巷尾坐在一起闲聊:

“嘿?!你这个老家伙这回没事啊?!前一阵儿老没看见你出来,大伙还以为你这个老东西‘嗝屁’了!”

“我这不是去孩子的家里住了一程子嘛。几个月没看见你,你看你吃的贼胖贼胖啊!”

“胖是胖了点,不像你说的还‘贼胖贼胖’!你这个老东西!”

“谁让你说我‘嗝屁’啦!”老人们在一起哈哈一笑。

“嗝屁”我们这一代都明白,意思是死了。

“贼胖”一词,也使用了“贼”字,也是老人们常说的字词。

这些诙谐的“土话儿”是老人们经常说的相互开玩笑的词语。

我想,孔老先生在当时,也是一种文化人对别人的一种半认真、半生气、夹杂着一些诙谐不满在内的斥责的意思吧。

“宪问篇 :幼而不孙第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是什么意思?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诉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是: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出自:《论语·宪问》。其中,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扩展资料: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故事典故:春秋时期,原壤的母亲病故,他并不痛苦反而唱歌。老友孔子认为他不懂礼法。后来他双腿伸长坐在席上等孔子到来,孔子责备他:少时不逊顺恭敬,长大没有可以称道的事情,到年老还不死就会变成害人的东西。

百度百科-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出处:《论语·宪问》——战国·孔子及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百度百科——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