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词语出自于哪里_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词语出自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8 0
  1. 泥古者文言文
  2.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3.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4. 求王安石《上执政书》原文,谢谢!
  5.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6. 刘羽冲性孤僻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刘 羽冲偶得兵书》的启示:

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刘羽冲偶得兵书》主要讲述了刘羽冲偶得兵书却不会灵活运用最终抑郁而死。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词语出自于哪里_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词语出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品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文章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他是沧州人。他去世的高祖刘厚道士,大多时间跟人以诗互相赠答。他性情孤僻,喜欢讲古代规章制度,实在是迂腐,行不同通。刘羽冲曾经请董天士作画,请刘厚道士题诗。他屋内有一幅画《秋林读书》,上面题诗是:“兀坐(独自***)秋树根,块然(孤寂)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大概是规劝他的。

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

阿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泥古者文言文

《先秦散文·易传·系辞传(节选)》原文鉴赏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①:以言者尚其辞②,以动者尚其变③,以制器者尚其象④,以卜筮者尚其占⑤。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⑥,其受命也如响⑦,无有远近幽深⑧,遂知来物⑨。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⑩?参伍以变(11),错综其数(12)。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13);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14)。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15),感而遂通天下之故(16)。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17)。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18);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19);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四:指“辞、变、象、占”四个方面。 ②以:用。尚:重视。辞:卦、爻辞。 ③动:行动。变:卦爻变化。 ④制器:制作器物。象:易象,指效法易卦,观物拟象。 ⑤卜:指龟卜;筮:蓍筮。据《系辞传上》所载,是取五十根蓍草,以四营拆数,经十八变而成卦的占筮方法。 ⑥问焉:问于蓍筮。以言:用卦爻之辞以发言。 ⑦命:问。受命:受占筮者之问。响:回声。 ⑧远近:指时间与空间的远近。远:未来、遥远;近:眼下、切近。幽:幽昧不明。深:深邃难测。 ⑨遂:顺利,指迅速、敏捷地有所感应。来物:犹“来事”,未来的事情。 ⑩至精:指《易》理精深微妙、可明察、预感事物几化之先。孰:何、怎么。与:及,达到。 (11)参伍以变:参,参杂、参合。伍:五,指“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据《系辞传》,揲蓍求卦,用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以成易卦之变化。 (12)错:阴阳交错。综:阴阳往复。错综其数,指将“大衍之数”的蓍草,以阴阳(偶奇)两数左右交错,上下综合,以构成卦象。 (13)通其变:会通阴阳、偶奇之变。天地:乾坤、刚柔。文:指《易》卦乾坤六爻刚柔参杂、交变而成天地的文***。 (14)极其数:极尽“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定:确立。天下之象,指《易》以六十四卦象确立天下万物之象。 (15)“易无思”三句:易占所用或蓍或龟,未“参伍”、“错综”以变动成象数时,皆“寂然不动”,为无思无为之物。(16)感:动,指行筮法。故:事。 (17)极深:穷极道理的深微奥秘。研几:研究事物的几化。 (18)唯:因为。通:开通。志:心志。(19)成:成就。务:事业。

今译 《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辞变象占”四个方面:用于言谈论理者重视卦爻辞,用于筹策行动者重视卦爻变化,用于制作器物者重视卦象,用于卜筮决疑者重视占筮法则。因此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便卜问蓍筮并以卦爻之辞为言行依据。《易经》受到占筮者的卜问,就能如回响应声地作出应答,无论是远、近,还是幽昧不明、深邃难测的事,它都能迅速地预知所卜之事的吉凶。若非天下至为精深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参台天地之数以成卦变,错综阴阳之数以成卦象。会通阴阳变化,便能构成天地的文***;极尽天地之数,便能确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至为变化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卦卜筮的龟蓍没有思虑,没有作为,静置时它寂然不动,一旦受到问筮者的触动,它就会通达天下的事物。若非天下至为神妙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经》,是圣人用以穷极深奥道理而研究几微征兆的学问。正因为它能穷极深奥的道理,所以能开通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它研究几微征兆,所以能成就天下人的事业;正因为它贯通着神妙的变化,所以能不求迅疾而速成,不必力行而能达到目的。孔子说:“《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案 此章以“圣人之道四焉”总提,中间分三层阐发《易》蕴至精、至变、至神的三种境界,指明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步骤。作者这里所讲虽是《易》占奥秘,却象《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样,蕴涵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全文章法严谨,层次清晰,排比整饬,骈散相间;行文从容、稳健,反诘设问,如“其孰能与于此”往复三见;“唯深也”,“唯变也”,“唯神也”排比三叠,回环复沓,增添了文气的生动与波澜。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①。”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②,设卦以尽情伪③,系辞焉以尽其言④,变而通之以尽利⑤,鼓之舞之以尽神⑥。”乾坤,其《易》之蕴邪⑦?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⑧。乾坤毁⑨,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⑩。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11),形而下者谓之器(12),化而裁之谓之变(13),推而行之谓之通(14),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5)。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6),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17),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18),以行其典礼(19),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20),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21);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2),默而成之(23),不言而信(24),存乎德行(25)。

注释 ①言:言语。意:思想、意蕴。 ②圣人立象:指伏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划奇(—)以象阳,划偶(——)以象阴,取天地物象为卦象。 ③设卦;设计出卦象。情伪:人事之真伪、善恶。 ④系辞: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 ⑤变:变化。 ⑥鼓之舞之:指鼓舞天下之民。神:指规律。 ⑦易之蕴:犹精蕴。 ⑧乾坤成列:乾坤二卦并列易卦之首。 ⑨毁:毁弃。 ⑩息:止息,指乾阳坤阴的交感变易止息不行。 (11)形:万物之形体。形而上:指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的范畴。 (12)器:具体、实在的物质状态。 (13)化:阴阳交感化育。裁;裁制、节制。 (14)推:推移。 (15)举:犹取。错:犹“措”,施行。 (16)赜(ze责):指事理之幽深隐微。 (17)拟:比拟。形容:形状、样子。象:象征。宜:适宜、恰当。 (18)会通:会合交通。(19)典礼:典法礼仪。 (20)存乎卦:存于卦象。存:存意,即留意、省察之意。 (21)鼓天下之动:犹鼓动天下,使之奋发振作。 (22)神:阴阳变化。明:明晓。存:在。 (23)默:冥思默契,会悟于心。 (24)不言:犹忘言得意。信:深信易蕴之神明。 (25)德行:即德业,指进德修业。

今译 孔子说:“书不能全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全部表达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体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用形象的东西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以表达人事的真伪善恶,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以表达言语而领悟其象征意义,这样,就可以变通天下之理以尽其利,鼓舞天下万民按照规律去行事。乾坤两卦,大概是《易》的精蕴吧?乾坤并列易卦之首,《易》道生生不息的变化便立于乾坤的交感化育之中了。若乾坤并列的关系毁灭了,那就不能出现《易》道的变化;若《易》道的变化不能出现,乾坤交感化育的关系也就几乎止息不行了。因此,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范畴就叫做“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具体物质范畴就叫做“器”。阴阳变化而有节制就叫做“变”,推移易卦变化的规律而施行于天下万事就叫做“通”,取此阴阳变通的道理而施行于天下万民就叫做“事业”。因此,所谓“象”,是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事理幽深难明,从而以比拟的方法模仿其形态画卦以分类,象征的十分恰当,所以称之为“象”。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万物变动不息,而观察阴阳交通的规律,以施行人事典法礼仪的准则,并系辞于卦爻之下以决断事物变化的吉凶,所以称之为“爻”。极尽天下幽深隐微事理者要省察卦象的喻意,鼓舞万民奋发振作者要省察系辞的精义,掌握万物交感化育与裁节规律者要省察卦爻的易变,推动万事依化裁易变的规律而施行者要省察阴阳的会合交通。辨析阴阳变化并能明晓它,在于运用易卦的人,冥思默契,会悟于心,观象得意而忘言并使人深信其理而不疑,那就在于运用易卦者的德行修养如何了。

总案 此章旨在阐发《易》道的“立象尽意”,“设卦尽情伪”的总特征。首以“立像”、“设卦”为总纲,中间专论乾、坤为立象通变之精蕴,末以辨察“道”、“器”之变通,揭明拟形象物、观卦断辞以达于“神明”的原则。文章手法灵活,欲正先反,首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反向起势,借“然则”顿折而分五层转论立象、设卦之尽意、尽言。“圣人立象”一段,文辞排比整饬而有变化;“乾坤,其《易》之蕴邪”一句设问,转接从容;乾坤“毁”、“息”二句,运用循环论证方法,巧妙揭示乾坤化育与《易》道变化生息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故”而下,多用排偶,论理严密、透彻,文势酣畅而有韵致。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②,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③,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④,以求信也;龙蛇之蛰⑤,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⑥;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⑦。过此以往⑧,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⑨,德之盛也。”

注释 ①“憧憧往来”二句:《咸》卦九四爻辞。憧憧(chong音充),男女刚柔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的样子。《咸》卦初六、九四相应, “朋”指初六。尔:指九四。 ②致:情致、意趣。 ③信:古“伸”字。 ④尺蠖(huo音获):蛾的幼虫,体软而长,屈伸而行。 ⑤蛰:动物冬眠潜伏不动之状。 ⑥精义入神:精研阴阳屈伸易变的义理,指潜修晦养而至于入神忘我的境地。致用:致力于施用。 ⑦崇德:崇高其德。 ⑧此:指屈伸以“致用”、“崇德”。 ⑨穷神:穷尽阴阳难测之神妙。知化:领悟屈伸变化之奥秘。

今译 《易经》(《咸》卦九四爻辞)说:“男女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朋友始终顺应着你的思虑。”孔子阐发道:“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天下事物虽多而殊途同归。思虑有干百种但终能统一。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太阳西落月亮就会东升,月亮西落太阳就会东升,太阳月亮相互往来推移而光明得以生发;寒去暑来,暑去寒来,寒暑相互往来推移而年岁得以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缩与伸展相互感应而利益就得以衍生。尺蠖屈缩首尾,是以此求得伸展;龙蛇潜伏躯体,是以此求得生存。(君子)精研义理,潜修入神,是以此求得致力于使用;利于致用,安保其身,是以此求得增崇其美德。超过上述屈伸进退,‘致用’、‘崇德’的事理之外,或许就没有什么可思可悟的了。能够穷尽阴阳难测的神妙,领悟屈伸变化的奥秘,是德业修养之隆盛的自然体现。”

总案 本段专就《咸》卦九四爻辞阐发易蕴。文章起势高远,从天下事物自然感应提出设问,点明“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道理;继而以日月、寒暑往来相推而“明生”、“岁成”,论定“屈伸相感而利生”之理;最后以尺蠖、龙蛇之屈蛰以“求信”、“存身”的自然现象,联类比喻,引证君子之入神,安身以“致用”、“崇德”,揭明“穷神知化”为屈伸相感,体现易蕴的最高境界。此文从天道自然,论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取喻浅近生动,言简意赅;文辞蝉联排比,“往来”、“屈伸”,层见叠出,绪绪生发,有一唱三叹之妙。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②。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③,以体天地之撰④,以通神明之德⑤。其称名也,杂而不越⑥。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⑦?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⑧。开而当名辨物⑨,正言断辞则备矣⑩。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11),其旨远(12),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3)。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4)。”

注释 ①门:门户。以门户的开合喻乾坤。 ②物:易卦以奇(—)偶(——)爻画,以象征阴阳万物。阴阳无形,而乾坤有形,故称为。物”。 ③阴阳:指乾坤。德:德性,即性质。合德:指阴阳交合渗透,对立统一。体:形体。 ④以:用,指用乾坤奇偶两种爻画,体:体现。撰:数。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天地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的变易。 ⑤通:贯通,通达。神明:神妙变化。 ⑥其:指六十四卦。称名:所称之物名。杂:杂乱。 ⑦于:发语词。稽:考察。类:事类。其:大概。衰世:衰亡变乱之世。易卦中《屯》、《讼》、《剥》、《噬嗑》、《明夷》、《困》之类,名危意险,多有忧患危惧之辞,流露衰世之情意。 ⑧微显:即显微,显明几微难见的征象。阐幽:阐发幽隐不明的事理。 ⑨开:始,指以乾通坤,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当:主、正、定。当名:犹“定名”,确定卦名。辨物:辨析卦爻的物象。 ⑩言:指卦爻所系的言辞。正言:确定卦爻辞。断辞:判断卦爻辞的吉凶。 (11)取类:取物象以类比。(12)旨远:旨意深远。 (13)曲而中:婉曲而切中事理。肆:直陈,有“显露”之意。隐:寓意隐微。 (14)因:依承、顺应。贰:指乾、坤变易之道。济:助成。报:报应。

今译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就是《易》道的门户吧?乾,是阳物的象征;坤,是阴物的象征。阴阳的德 *** 变参合而生成阳刚阴柔的形体,以体现天地之数衍生六十四卦的变易,通达阴阳神妙变化的德性。卦、爻所称物名,虽阴阳奇偶爻画错杂,而各有次序,不相逾越。稽考卦、爻的事类,(多有忧患危惧之辞),大概流露了衰世的意味吧?《易经》能彰昭往事察辨未来,显明几微之事情,阐发幽微的事理。(圣人作《易》)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而确定卦名、辨析卦象、拟定系辞、判断吉凶,使天下事理完备无遗。卦爻所称的物名是细小的,但能取物象以类比大事;其旨意深远,辞则明文昭著;其语言婉曲而切中事理,其所述事物明显而寓意隐微。掌握并顺应乾、坤变易之道而助成百姓的行动,以此明得失、吉凶之报应。”

总案 此章阐发乾、坤两卦在《易》道中的重要地位和卦、爻辞立象喻意,意在象外的修辞特征。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旨远,辞文”的象喻方式,与文学艺术之比兴、象征、隐喻的手法颇有相合之处。刘勰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可见其对文学艺术具有深远的启示。文章行文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间有骈句,散起散收,如云行水流,极尽自然伸缩之妙。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1. 然今遣汝者文言文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

出自《与长子受之》

原文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2. 刘羽冲读书泥古不化的文言文翻译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3. 墨翁者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墨翁传》

原文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1)。尝游荆楚间(2),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3)?”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4),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5),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6),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7),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8):“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9)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10),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11),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12)。”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13),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14),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15),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字词解释

(1)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以其地多槐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这里为杜撰的地名。

(2)荆楚:指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

(3)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4)黧(lí):色黑而黄。

(5)危:高。

(6)墨沈:墨汁。

(7)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8)诮(qiào):讥讽。

(9)贾:钱

(10)玄圭:黑色的玉。

(11)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12)泚然:冒汗的样子。

(13)侪(chái):同辈。

(14)弸(péng):充满。

(15)徼(jiǎo):求。

(16)躬:亲自。

(17)异:对……感到奇怪

作品翻译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到了荆楚这个地方,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作的墨,有一定的价钱。价钱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多,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 你的墨汁虽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 唉!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么做可以吗?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于是(他)闭门谢客而作歌道:“守着我的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看见那些卖***墨的人,我(为之羞愧)头上冒汗。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自我警醒,就写下来为他作小传。老翁名叫沈继孙。但世人很少了解他,只是称呼他叫墨翁。 [1]

4. 善呼者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

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译文: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回头环顾***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公孙龙)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所以说:圣人处世,也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

5. 文言文翻译《宋有澄子者》

澄子亡衣①?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②,求之涂③。

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④,欲取 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 不如速与我衣。

昔吾所亡者纺缁也⑤,今子之衣禅缁也⑥。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S226;*辞》。

②亡:失去。缁:读zī资,黑色。

③涂:道路。④援:拉。

舍:放开。⑤纺:有里子的衣服,即夹衣。

⑥禅:读dān单,没有里子的单衣。? 译文? 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失了一件黑衣服,急忙跑到路上寻找。

? 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衣服,就追过去拉住不放,想要取下人家的那件衣服,嘴里还嚷 着:“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那位妇女解释说:“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是我亲手做的啊。”

? 澄子说:“您不如快点把衣服给我!原来我丢的是件黑夹袄;而您现在穿的是件单褂。用单 褂顶替夹袄,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了吗?”? 题旨巧取毫夺,是强盗逻辑,骗子行为。

澄子亡缁衣 一、原文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①,求之凃②。见妇人衣缁衣③,援而弗舍④,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诚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⑤也今子之衣襌缁⑥也以襌缁当⑦纺缁子岂不得⑧哉?” 二、注释 ①亡缁(zī)衣:亡,丢失。缁,黑色的衣服。

②求之凃(tú):求,寻找。凃,同“途”,道路。

③衣缁衣:前一个“衣”,动,穿;后一个“衣”,名词,衣服。 ④援而弗舍:援,拉。

弗,不 ⑤纺缁:夹的黑衣服。 ⑥襌(dān)缁:单的黑衣服。

襌,单。 ⑦当:抵,偿。

⑧得:便宜。 三、导读 这是选自《吕氏春秋》的一则寓言。

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的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

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6. 文言文的原文

9.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 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6.刘羽冲死读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 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 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 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25.鲁宗道正直

宗道为人正直,疾恶 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 微行 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 上 怪 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 以宗道所言对。帝诘 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然书实不公,人皆苦之。尝过庐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榜,曰: “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书,弱翁顾谓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侍者以为笑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衅起,钱方***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赵广,合淝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昕虏,妇人,广毅然辞以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姆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宋 陆务观(名游)老学庵笔记]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多人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

于令仪。夜获盗。乃邻子也。仪曰。汝迫于贫耳。今以十千资若生。勿复为非。既去又呼之曰。汝贫而夜负钱归。恐为逻者所诘。留至旦而遣之。终不与人言。后子孙相继成进士。人谓悯凶之报。

7.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1)。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路(3)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4)重有忧(5)者。”而曰(6):“然。昔者吾舅(7)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12)也?”曰:“无苛(8)政(9)。”夫子曰:“小子(10)识(11)之,苛政猛于(13)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系辞传》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笔记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因此,所谓的象,就是圣人发现了天下万事万物的复杂幽深的道理,而把它比拟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容貌,用来象征特定事物的涵义。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它的会合变通,把它实行于典法礼仪,并且在卦爻辞下面撰写文字来判断事物变化的吉凶,就称为爻。

极天下之赜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穷尽天下复杂艰深的道理在于卦,鼓舞天下人的行动在于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能够促使万物生长化育,并且能够互相制约,就在于变,把它推行到万事万物当中,并且让人们去实行它,就在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使《周易》乾坤发生变化,发生神奇的效用,让它显明出来,就完全在于运用《周易》的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默默地去实践它,并且有所成就,不需要言语就能取信于人,完全在于美好的德行和品格。

求王安石《上执政书》原文,谢谢!

《泥古不化》译文: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不久就抑郁而死。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某公表里》译文:

有一个科举同年考中者项廷摸说:从前我到翰林某某先生那儿当家馆教师,相互一见面就讲学。 一天,他做地方官的同乡有物品馈赠给他。某某先生说自己平生节俭朴素,向来不需要这些东西。同乡见他品性高傲,态度严正,就顾虑重重携带馈赠物品回去了。?

某某先生送走宾客之后,徘徊在客厅前,惆怅迷惘,若有所失。像这样有好几个时刻。家人请他进屋内吃午饭,遭到他狠很的责骂。 忽然听到几个人吃吃偷笑。某某先生一看他们,却毫无鬃迹;寻找他们,他们的声音竟然在顶棚之上。这些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泥古不化》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原文:

昔尝馆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云。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

扩展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昀创作狐故事的原因。

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书中记述若真若***,旨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

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百度百科--阅微草堂笔记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貌似只有范仲淹的《上执政书》,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一篇~

上执政书

天圣五年月日,丁忧人范某,谨择日望拜,上书于史馆相公、集贤相公参政侍郎,参政给事。某居亲之丧,上书言事,逾越典礼,取笑天下。岂欲动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乎?某谓居丧越礼,有诛无赦,岂足动圣之知耶?矧亲安之时,官小禄薄,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岂今几筵之下,可为身名之计乎?不然,何急急于言哉?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况今圣人当天,四贤同德,此千百年中言事之秋也。然圣贤之朝,岂资下士之补益乎?盖古之圣贤,以刍荛之谈,而成大美者多矣。岂俟某引而质之?况儒家之学,非王道不谈,某敢企仰万一,因拟议以言之,皆今易行之事。其未行者,某所不言也。

恭维相府居百辟之首,享万钟之厚,风兴夜寐。未始不欲安社稷、跻富寿,答先王之知,致今上之美。况圣贤存诚,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乐。然非思之难,致之难矣。某窃览前书,见周汉之兴,圣贤共理,使天下为福为寿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功可知矣。周汉之衰,奸雄竟起,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罪可知矣。李唐之兴也,如周汉焉;其衰也,亦周汉焉。自我宋之有天下也,经之营之,长之育之,以至于太平。累圣之功,岂不大哉!然否极者泰,泰及者否,天下之理,如循环焉,惟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此圣人作《易》之大旨,以授予理天下者也,岂徒然哉?今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性久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明器或***于人矣;国用无度,***力已竭;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磐固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由今相府致君之功也;倘不思变通其道,而但维持岁月,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亦今相府负天下之过也。昔曹参守箫何之规,以天下久乱,与人患 ,而不敢有为者,权也;今天下久平,修理政教,制礼作乐,以防微杜浙者,道也。张华事西晋之危,而正人无徒,故维持纲纪,以延岁月,而终不免祸,以大乱天下。今圣人在上,老成左右,岂取维持之功,而忘磐固之道哉?

某窃谓相府报国致君之功。正在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也。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生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才也;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

夫举县令,择郡长以救生民之弊,何哉?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循已;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故一邑之间,薄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谓相府有不救其弊之过矣,如之,何使斯人之徒,为民父母,以困穷其天下?

又朝廷久有择县令郡长之议,而不遂行者,盖思退人以礼,不欲动多士之心,故务因循而重改作也,岂长世之策哉?倘更张之际,不失推恩,又何损于仁乎?今约天下令录,自差京朝官外,不过千数百员,自来郊天之恩,鲜及州县。若天下令录,自大礼以前满十考者,可成资日替与职官,七考以上,可满日循其资俸,除录事参军,则县令中昏迈庸常之流,可去数百人矣。盖职官禄事参军,不甚亲民,为害亦细。此谓退人以礼,士岂有怨心哉?其间课最可尚,论荐颇多,俟到铨衡,别议畴赏。前既善退,后当精选,其判司簿尉,不由举荐。初入令录之人,并可注录事参军。如无员缺,可授大县簿尉,仍赐令录之俸。其曾任令录,有过该恩,舍入本资者,可依初入之例。颁此数条,入令者鲜。然后委清望官,于幕职判司簿尉中历三考以上,具理绩举充。其川、广、福建县令,可委转运使等,就近于判司簿尉中举移,庶从人便。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幸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思之。不以听刍荛为之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某又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或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志不在政,功焉及民!以狱讼稍简为政成,以教令不行为坐镇,以移风易俗为虚语,以简贤附势为知己,清素之人,非缘嘱而不荐,贪黩之辈,非寒素而不纠。纵胥徒之奸克,宠风俗之奢僭。况国有职制,禁民越礼,颁行已久,莫能举按。使国家仁不足以及物,义不足以禁非。官实素餐,民则菜色,有恤鳏寡,则指为近名;有抑权豪,则目为掇祸。苟且之弊,积习成风,俾斯人之徒,共理天下,王道何从而兴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亦谓圣朝有不救之过矣。然朝廷黜陡郡长为难者,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而速侥幸尔。故知县两任,例升通判,通判两任,例升知州,奈何在下之时,饰身修名,邀其清举;居上之后,志满才乏,愆于素持,止能偷安,未至复悚,故贤愚同等,清浊一致,此乃朝廷避怨于上,移虐于下,俟其自败,民何以堪?故郑庄公伺共叔自弊,而春秋罪焉,以其长恶也。《易》曰:“覆霜坚冰至。”由辩之不早辩也,此圣人昭昭之训,岂用于先王而废于今日哉?近年诸处郡长,以赃致罪者数人,皆贯盈之夫,久为民怨,如此之类,至终不败者,岂止数人而已乎?虽转运使提点刑狱,职在访察,其如位望亚相,怨仇可敌,非致败露,鲜有发现。宜乎论道之间,激扬天下。

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皇上凝命,于今六载矣,以军国重大,未可行远古之道。今郊礼之余,宜宣大庆,可于两制以上,密选贤明巡行诸道,以兴利除害,黜陡幽明,舒惨四方,岂同常务。可命御史严谕百僚,与出使之官,绝书刺往还之礼,仍翌日首涂,以禁请托。苟利天下,大体何伤。所出之官,宜以宣庆之名,安远听也。其诸道知州、通判,耄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赦者,皆可奏降,以激尸素。又四方利病得以上闻,未举 守之礼,而遣观风之使,非不典也,然后委清望官,于朝臣通判中举诸郡长;于朝臣知县中,举诸通判,今后通判之官,非著显效,及有殊荐,虽或久次,止可加恩,郡国之符,不当轻授。其知县之人,入通判者,宜 此例。如此行之,天下郡政,其滥鲜矣。今一司一务,犹或举官,一郡之间,生灵数万,反可轻授予人乎?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天下幸甚!幸甚!

某前所谓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谤而速侥幸者,两宫圣人临轩命使,激扬善恶,澄清天下,何怨谤之有乎?自兹以降,非举不授,举官之责,厥典非轻,何侥幸之有乎?如所举之人,果成异政,则宜旌尚举主,以劝来者。圣朝未行此典。盖亦缺矣。

县令郡长既得其材,然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者,何哉?某观天下谷布,厥价翔起,议者谓生灵即庶,使之然矣。某谓生者即庶,则作者复众,岂即庶之为累哉?盖古者四民,秦汉以下,兵及缁黄,共六民矣,今又六民之中,浮其业者不可胜纪,此天下之大蠹?也。士有不稽古而禄,农有不竭力而饥,工多奇器以败度,商多奇货以乱禁,兵多冗而不急,缁黄荡而不制,此六民之浮不可胜纪,而皆衣食于农者也。如之,何物不贵乎?如之,何农不困乎?某谓谷帛之贵,由其播艺不增,而资取者众矣;金银之贵,由其制度不严,而器用者众也。或谓资四夷之取而使之然,则山川之所出,与恩信之所给,自可较之,非某所敢知也。今更张之制,繁细非一,某敢略而陈之:

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净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智者尚难于言,而况于民乎?君子弗论者,非今理天下之道也。其徒繁秽,不可不约。今后天下童行,可于本贯陈牒,必诘其乡党,苟有罪戾,或父母在鲜人供养者,勿从其请,如已受度,而父母在别无子孙,勿许方游,***之父母鲜转死沟于壑矣。斯亦养茕独助孝悌之风也。其京师道观,多招四方之人,宜给本贯凭由,乃许收录,斯亦辨奸细、复游散之要也。天下寺观,每建殿塔,蠹民之费,动逾数万,止可完旧,勿许创新,斯亦与民阜财之端也。

又古者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秦汉之下,官库为常,贵武勇之精,备征伐之急也。今诸军老弱之兵,讵堪征伐,旋降等级,尚费资储,然国家至仁,志在存活,若诏诸军年五十以上,有资产愿还乡里走者,一可听之,稍省军储,复从人欲。无所归者,自依旧典,此去冗之一也。又诸道巡检所统之卒,皆本城役徒,殊非武士,使之禁暴,十不当一,而诸州常患兵少,日旋招致,谷帛之计,其耗万亿。以某观之,自京四向,千里之间,或多寇盗,盖刨置巡检,路分颇多,而卒伍至赢,捕掩无效,非要害者,悉宜罢之。所存之处,资以禁军,训綀即精,冠盗如取。况千里之内抽发非难,又使少历星霜,不至骄惰。彼无用之卒,可减万数。庶使诸郡,节于招致,此去冗之次也。又京畿三辅,五百里内,民田多隙,农功未广,既已开沟洫,复须举择令长,使询父老,研求利病,数年之间,力致富庶。不破什一之税,继以百万之籴,则江淮馈运,庶几减半,挽舟之卒,从而省焉,此去冗之大也。

至于工之奇器,败先王之度,商之奇货,乱国家之禁。中外因之侈僭,上下得以骄华,宜乎大变浇漓,申严制度,使珠玉寡用,谷帛为宝,此又去僭丰财之本也。今盛明之代,何事而不可行乎?囊者国家禁泥金之饰,久未能绝,一旦使命妇不服,工人不作,于今天下无敢衣者。使其余奢僭,皆如泥金之法,亦何患不禁乎?

又播艺之家,古皆督贵,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岂朝廷之意乎?

若县令郡长,一变其人,乃可诏书丁宁,复游散之流,禁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以《周礼》司徒之法,约而行之,使播者艺者,以时以度,勤者惰者,有劝有戒,然后致天下富之寿之,彼不我富不我寿者,岂难革之哉?此则厚民力,固邦本之道也。观夫《国风》之《七月》,小雅之《甫田》,皆以农夫之庆,为王化之基,岂圣人不思而述之乎?故周、汉、李唐,虽有祸乱,而能中兴者,人未厌德,作乱者不能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固也。六朝五代之乱,鲜克中兴者,人厌其德,吊民者有以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不固也。然则厚民力,固邦本,非举县令,择郡长,则莫之行焉。

或谓举择令长,久则乏人,亦何道以嗣之。某谓用而不择,贤熟进焉;择而不教,贤孰继焉。宜乎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焉;孰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今士林之间,患不稽古,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纤秽,士维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及于入官,鲜于致化,有出类者,岂易得哉?中人之流,浮沉必矣,至于明经之士,全暗指归,讲议未尝闻,威仪未尝学,官于民上,贻笑不暇,责其能政,百有一焉。《诗》谓长养人材,亦何道也?古者庠序列于郡国,王风云迈,师道不振,斯文销散,由圣朝之弗救乎!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际,患其才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

今春诏下礼闱,凡修词之人,许存策论,明经之士。特与旌别,天下之望,翕然称是。其间所存策论,不闻其谁,激劝未明,人将安信?倘使呈试之日,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贯者,别加考试,人必强学,副其精举。复当深思治本,渐隆古道。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约《周官》之法,兴阙里之俗。辟文学掾,以专其事。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必为良器,蔚为邦材,况州县之用乎?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斯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又李唐之盛,常设制科,所得大才,将相非一。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国之器,亦策之上也。先朝偶属多务。暂停此科。今可每因贡举之时,申其坠典,必有国士,继于唐人,岂非国家之盛选欤?勿谓未必得人,遂废其道,此皆慎选举、敦教育之道,亦何患乏人哉!

倘国家行此数事,若今刑政之用心,则无不成焉。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既在承平之朝,当为长久之道,岂如西晋之祸,而有何公之叹者乎?愿朝廷念祖宗之艰难,相府建风化之基本,一之日图之,二之日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以节义敦笃,或以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国家近年,羔雁弗降,或有考盘之举,不逾助教之名,孝廉之士,适以为辱,何敦劝之有乎?

又流外之官,澄清未至,沿之则百姓受弊,革之则诸司乏人。将使群谤不兴,众心知劝,不若敦仍旧之制,加奖善之方,自簿尉两有举奏者,许入录事参军,录事、参军有举奏者,许入职事官,或换三班使臣。既有进身之阶,岂无畏法之志。设使流内之人,无迁进之望,而能尽公者必亦鲜亦。今后百辟新入之人,或***其艺能,或出于仕族,行藏必审,考试必精。避役之人,无图之类,严革其弊,高为之防,既激其流,复澄其源,亦何患流外之冗乎?

某又谓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者,何哉?盖闻古之善御戎者,将不乏人,则师战而不衄;边不乏廪,则城围而不下。狄疑且畏,罔敢深入,此刘汉所以长也。不善御戎者,将在贵臣,边须远馈,故战之则衄,围之则下,狄无疑畏,乘虚深入,此石晋之所以亡也。今兵久不用,未必为福。在***之盛,有函谷之败可龟鉴矣。何哉?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仍闻沿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宠,一旦急用,万无成功。加以边民未丰,边廪未实。下武之际,兵寡食足,如屯大军,必烦远馈,则中原益困,四夷益骄,深入之虞,未可量也,于时庙堂之上。虽有皋陶之谋,伯益之赞,不亦难乎!

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圣朝岂恃其太平,而轻其后计,王衍之鉴岂曰不明?清谈之间,坐受其弊。盖备之弗预,知之弗为,许下之兵,日血十万,岂不痛心哉?今西北和好,诚为令图,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昔成周之盛,王道如砥,及观周礼,则有大司马阵战之法,粲然具存,乃知礼乐之朝,未尝废武。

今孙吴之书,禁而废学,苟有英杰,受亦何疑。且秦之焚书也,将亦愚其生人,长保天下;及其败也,陈胜吴广,岂读书之人哉?况前代名将,皆洞达天人,嗣续忠孝,将门出将,史有言焉。今将家子弟,蔑闻韬钤,无所用心,骄奢而已,文有武备,此能备乎!今于忠孝之门,可搜兵略,历试边任,使其识山川之向背,历星霜之艰难,一朝用之不甚颠沛,十得三四,不云盛乎?至于四海***,必有壮志,宜设武举,以收其遗。唐郭子仪,武举所得者也,斯可遗乎?又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异日安边,多可措任,此皆育将才之道也。又沿边知、通,精加选择,特授诏命,专谋农桑,三五年间,丰其军廪,此实边郡之道也。将材既良,边郡既实,师战不衂衅,城围不下,狄疑且畏,敢深入乎?朝廷可高枕矣。

前代御戎,其策非一,唐陆贽议沿边备守之术,请置本土之兵,勤营田之利,与今事宜相近,可约而行也。本土之兵者,若今之北边有云翼、招收之军,更可增致,作为奇兵。至于营田之利,宜常兴作而加焉,愿相府为国安危思之,五代之乱非远也。为河朔生灵思之,景德之前未久也。今相府劳一夕之思,绝百代之耻,无使中原见新羁之马,赤子入无知之俗,则天下幸甚!幸甚!圣人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又曰:“民利于今受其赐。”管仲霸臣也,而能攘戎狄、保华夏,功高当时,赐及来代。况朝廷之盛德乎?

某又谓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者,何也?盖天下奸雄;无代无之,或穷为夜舞,或起为大盗,伺朝廷之过,执以为辞,幸生灵之怨,吊而称义,不然,以何名而动哉?今明盛之朝,岂有大过,亦宜辨于毫末,杜其坚冰。或戚近挠权,或土木耗国,或禄赏不均,或纲纪未修,或任使未平,斯亦过之渐也。

某敢小举其失以言之:国家戚近之人,不可不约,除拜之际,宜量其才,非曰惜恩,俱乎致寇,若力小任重,则挠权乱法,增朝廷之过,启奸雄之志。《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所谓盗者,其奸雄之谓乎?今道路传闻,或缁黄之流,或术艺之辈,结托亲近,邀求进贡,或受恩赐,或与官爵,此挠权之渐矣,可不畏乎?夫赏罚者天下衡鉴也,衡鉴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此先王之所慎也。

又土木之兴,久为大蠹。或谓土木之兴,出自内帑,无伤财害民之弊,故为之而弗戒也。某谓内帑之物,出自生灵,太祖皇帝以来,深思远虑,聚之积之,为军国急难之备,非诌神佞佛之资也。国家祈天永命之道,岂在兹乎?如“洞真”、“寿宁”之宫,以延燎之灾,一夕逮尽,岂非天意警在帝心,示土木之崇,非神灵之所据也,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辍军国急难之备,奉有为之惑,冀无状之福,岂不误哉?一旦有仓卒之忧,须给赏之资,暴加率 ,其可及乎?此耗国之大也,可不戒哉!倘谓内藏丰盈,用不可竭,则日者黄河之役,使数十州之人,极力负资,奔走道路,岂惜府库之余而不用之耶?故土木之妖,宜其悉罢,岂相府之不言乎?两宫之不听乎?

又文武百官之禄,取兵荒五代之制,或职轻禄重,或职重禄轻,重轻之间,奔竞者至,大亨之世,犹患不均,岂圣朝之意乎?所宜损之益之,以建其极。

又今三司之官,差除颇异,禄赐弗轻,何知弊而不言,多养望以自进。天下金谷,决予以群胥,掊克无厌,取怨四海,使先帝宽财之命,弗逮于民,和气屡伤,丰年寡遇,曾不谓之过乎?盖由三司之官,不制考限,不责课最,朝受此职,夕求他官,直云***涂,相与匿祸。天下受弊,职此之由,岂圣朝之意乎?宜其别制考课,重议赏罚,激朝端之俊杰,救天下之疲瘵,其庶几乎?

又古之勋臣,赏延于世。今则每举大庆,必行此典,自两省以上,奏荐子弟,必为京官,比于庶僚,亦既忧矣。而特每岁圣节,各序子孙,谓之赏延,黩乱已甚,先王名器,私***于人,曾不谓之过乎?非君危臣僭之朝,何其姑息若是耶?遂使萌序之人,塞于仕路。曾未稽古,使之司民,国家患之,屡有厘革,然但革其下而不革其上,节于彼而不节于此,天下岂以为然哉?我相府岂惜一孺之恩,不为百辟之表乎?

又远恶之官,多在寒族,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周旋百司之务,懵昧四方之事,况百司者,朝廷之纲纪,风教之户牖。咸在童孺,曾无激扬,使寺省之规,剥床至足,公卿之嗣,怀安败名。未赏试难,何以致远?非独招缙绅之议,实亦玷钧衡之公。

此则禄赏未均,任使未平,纲纪未修之类也。斯弊已久,何可极乎?惟我相府能革其弊,能变其极,而天下化成,不为难矣。

晋赵王伦、石勒之徒,心窥天子,口责丞相,岂非奸雄之人,伺朝廷之过乎?又今久安之民,不经涂炭,劳则易怨,扰则宜惊。猛将谋臣,威信未著。况边民尚困,边廪尚乏,苟有骚动,馈运所艰,武备未坚,狄志可聘,既挠之以征战,或以加之以饥馑,生灵穷匮,奸雄奋迅,鼓舞群小。血视千里,此五代之鉴昭昭焉,非止方册之有云,抑耳目之可接也。我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亦尝有事四方,劳于馈运,而生灵不敢怨,奸雄不敢动者,何哉?一则五代余民久在涂炭,乍睹明盛,如子得母,纵有劳役,未甚曩昔,此生灵不敢怨也。又当乘天开之运,震神武之威,征伐四方,动如山压。况躬擐甲胄,备尝艰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此奸雄所以不敢动也。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尔。今朝廷岂谓当时之易,而不虑今时之难乎?

又谓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天深戒而不变者,祸可畏矣。伏闻京师去岁大水。今岁大疫,四方闻之,莫不大忧,此天之有以戒也,岂徒然乎?而京师之灾,甚于四方,何哉?盖京师者政教所出,君相之所居也,祸未盈而天未绝。故鉴戒形焉,不独恐惧其心,必使修省其政,国家之德尚可隆,天下道尚可行也。倘弗惧于心,弗修于政,渐盈于祸,渐绝于天,则国家四海,将如何哉?或谓国家之灾,由历数而定,非政教之出。若如所论,则夏禹九畴之书,果妖言耶?岂欲弃而焚之乎?苟天下有善,则归诸已;天下有祸,则归诸天。岂圣朝之用心?愿黜术士之言,奉先王之训,必不谬矣,必无过矣。于保直臣,斥佞人,则两宫二圣之心,如日星焉,孰可蔽其明乎?纵有行伪而坚,言伪而辩,试于行事,人焉廋哉!

某往日不极言,而今极言者,学陋之人,思虑未精,又亲安之时,上惧失禄,不幸亲今亡矣,朝廷或怒之,自顶至踵惟忠也,又何忧乎?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作长久之计,固其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则福在国家,功在相府,得与天下生灵,长见太平,幸甚!幸甚!

窃以五代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皇朝龙兴,典章一宽。真宗皇帝至仁如天,尽心于此,内则举执法之吏,外则创按刑之司,徒、流之间,无敢差者。若今于教化之道,复如刑名之用心,亦何患不至乎?今缙绅之间,多议按刑之司,无益于外,亦思之未深耳,如得其人,纠察四方,绝斯民之冤,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得人而已。不可谓川之既平,可坏其防也。今王刑既清,王道可行,此天下士人,为相府惜其时也。或曰天下之事,犹指诸掌,岂相府弗克行乎?亦在两宫之意尔。谓人主在上,或喜怒生杀,或好恶邪正,则谏诤之际,为臣不易也。若乃修四方之政教,正百司之纲纪,澄清风俗,相府之职也。岂必两宫之意乎?

倘相府疑某之言,谓欲矫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岂不能终丧之后,为歌为颂,润色盛德,以顺美于时,亦何必居丧上书,逾越典礼,进逆耳之说,求终身之弃,而自置于贫贱之地乎?盖所谓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是不为身名之计明矣。观前代国家,当其安也,士人上言,论兴亡之道,非圣主贤相,则百不一***。及其往也,则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今日之言,愿相府***其一二,为国家天下之益,不愿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

狂斐之人,诛赦惟命,以庙堂深严,恐不得上,乃敢于相门下,名致此书,庶有一达于聪明,干犯台严下情无任惶恐激切之至。不次,某死罪惶恐再拜。

刘羽冲性孤僻文言文阅读答案

部分摘自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有所删减。孔子在易经系传中写到: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易经》本来都是图案笔画,后来经过文王,文王的儿子周公,再到孔子,用文字把它描述出来。“卦”可以理解为挂,是指大自然挂在那里的现象,是给人类的指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充满、无处在无处不在,发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辞”是指文辞文章。《周易》”系辞焉“,系就是系在卦下面的文辞字句,是对卦象的描述。“化而裁之存乎变”《易经》这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以及宇宙来源的究竟。”化而裁之“,不但知道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裁之“,跟裁缝做衣服一样,你把它剪裁得好,会变成一件很好的艺术品。所以文章思想,人文文化都是”裁之“,这个中间你要晓得它的变化是什么?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也就是说要能确定它变得过程,动力,轨迹,趋向是什么...,这需要靠自己的智慧来研究。推行需要懂得变通,对事物先有一个通透的了解,知道它的变化,才能处变,才能”裁之“进而推行。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又通物理,而后方可明之神为何物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信”,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

1. 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

《阅微草堂笔记》《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兵书,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率领十万军队。正赶上乡里有土匪,他自行操练民兵与土匪作战,被土匪击溃,险些被活捉。他得到古代水利书籍,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开垦千里农田,便绘出图纸,陈列条词上交州官。州官也是好事之人,让他在一个村子做实验。费了很大心血,挖成一条水沟。洪水来了,顺着水沟流入村中,险些将人都淹死。由此他不由自主心中郁闷,经常一个人走来走去,摇头自语:“古人难道在骗我?”这样一天说千百遍。不久,发病身亡。

2. 有关刘羽冲的文言文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3. 写一篇文言文自传、、、老师要求我们仿写一篇文言文自传200字左

志友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三岁,居于益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志友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4. 州官使始于一村的使的意思 刘羽冲的阅读题

字错了吧~~

这个故事在清代袁枚<;子不语>;中这样记载的:

刘迂鬼

刘羽冲者,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画《秋林读书图》,纪厚斋先生题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大败。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的记载: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5. 阳光阅读中的《香伯》的阅读答案

《香伯》原文: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来源:学,科,网]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阅读题: 1.香伯有哪些“怪脾气”?(4分) 2..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第③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2分) 4.从修辞角度看,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来源:Zxxk.Com] 5.第 段和第 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4分) 6.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7、.如果你是香伯的徒弟,你会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1、①一面作饼,一面骂人.②不接受别人的建议.③上门买饼必须电话预订,否则概不应酬.④代销他的香饼必须在同一天卖完.⑤厌恶、拒绝机械化做饼.⑥孤僻沉默.[来源:学科网] (说明:本题4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2、承上启下. (说明:本题2分.) 3、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说明:本题2分.) 4、对比与比喻的运用,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说明:本题4分.) 5、③?;突出了香伯的香饼独具特色. (说明:本题4分.) 6、提示: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说明:本题4分.) 7、提示:①掌握香伯做饼的全部工艺.②学习香伯的坚守精神.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扩大再生产。

6. 刘羽冲死读书的作品原文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7. 刘雨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是哪个文言文 爱问知识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8. 《刘羽冲泥古》的翻译····越详细越好 谢谢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

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