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天下的匡的意思_一匡天下匡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8 0
  1. 匡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匡的词语解释_匡是什么意思?
  2. 匡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3.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
  4. 一匡天下词语解释

一匡天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yī kuāng tiān xià。

一、释义解释

一匡天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通过各种手段和***,使天下得到统一和稳定的状态。其中,“一匡”的意思是“全面、统一”,“天下”则代表“世界、全部”。因此,一匡天下的意思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全面地统一全世界,使所有的事物都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一匡天下的匡的意思_一匡天下匡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个国家或政治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和***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和稳定,或者形容某个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手段和***实现了对全局的控制和发展。

二、出处解释

一匡天下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典文献《论语·宪问》。在《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时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桓公通过管仲的帮助,实现了九次诸侯的联合,从而实现了天下的统一。这里的“一匡天下”就是形容这种统一的状态。

一匡天下的例句

1、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一匡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2、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的“一匡天下”,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匡天下。

4、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一匡天下的壮举,成为了历史上的伟人。

5、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一匡天下的手段,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和繁荣。

6、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一匡天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7、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建立汉朝,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8、唐朝初期的李世民凭借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智慧,一匡天下,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期。

匡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匡的词语解释_匡是什么意思?

词目

九合一匡

发音

jiǔ hé yī kuāng

释义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

引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善於礼’ 。‘礼,与奢也宁俭’ 。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 九合一匡 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於君故也。夏禹卑宫...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 ...,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齐桓公, *** 之主耳。然所以能 九合一匡 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 《全梁文》卷三十七 ...,?鬯彤弓,本西伯之赏,虎贲戎路,又晋公之典。若乃衣裳盟会, 九合一匡 ,犹惭其德,斯礼也。(《艺文类聚》作犹暂於斯礼也)臣实... 《全后周文》卷四 ...大国。光华重出,愿隰再来。太祖夹辅魏朝,作相关右,三分有二, 九合一匡 ,德迈晋宣,雄逾魏武,功高网地,道映在田,一见子山,赐... 《全后汉文》卷四十五 ...击角以自炫,或养老以待期。及其规合策从,勋绩克章,拨乱夷险, 九合一匡 ,圣人大宝,唯斯为光。今子游精太清,潜思九玄,励节缥霄... 《全晋文》卷六十四 ...莫善于义。故齐桓创基,德彰于柯会;晋文始伯,义显于伐原。故能 九合一匡 ,世主夏盟,令问长世,贻范百王。吕岱师友士匡,使通信誓... 《全晋文》卷六十六 ...,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齐桓公, *** 之主耳;然所以能 九合一匡 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 《唐文拾遗》卷三十六 ...,遂辍股肱,远资心膂。?敖宰楚,设前茅後劲之规;管仲相齐,致 九合一匡 之誉。是以荣转西台左相,请为东道主人,儒武全材,古今罕... 《唐文拾遗》卷六十八 ...天上旌(缺)之谋出如反手,巧(缺)丸山有纪功之将,以(缺)真 九合一匡 ,东征西(缺)宫前寝,时年五十六,(缺)牧哥其上,狐兔... 《全汉文》卷十 ...,莫善於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 九合一匡 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於君故也。夏禹卑宫... 《全隋文》卷二十七 ...极游于二垒,集矢长勺,抚剑共池。是以五争四裂,非关地斗之妖; 九合一匡 ,犹见虫流之祸。鬼神不胜其酷,生民不胜其弊。吁可畏也,... 《全唐文》第10部 卷九百五十三 ...极游於二垒,集矢长勺,抚剑共池。是以五争四裂,非关蛇斗之妖; 九合一匡 ,犹见蛊流之祸。鬼神不胜其酷,生民不胜其弊,吁可畏也!... 《全唐文》第10部 卷九百九十三 ...(阙二字)首以开疆,据天齐而划野;却(阙)尚父之(阙一字)居 九合一匡 ,齐桓公之霸国。尔其常白山者,乃摩天(阙一字)地,ㄙ?...

匡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匡的拼音 匡的解释 匡是什么意思

1、匡字的拼音是kuāng ; 2、 匡字的解释:(1)(动)〈书〉纠正:~正|~谬。(2)(动)〈书〉帮助;救:~助。(3)(动)〈方〉估计:~计|~算。(4)(动)料(5)(动)(多见于早期白话):不~。(6)(动)(Kuānɡ)姓。

精选部分匡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匡正造句:这些人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他们去北京和其它省会城市寻求匡正

这些人的投诉包括非法强占土地

*** ***

警察的虐待。

解释:纠正;改正。

2、匡时济俗造句: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建构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

典故: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有关匡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匡的组词 匡怎么组词 匡的多音字组词 匡字组词

中匡、顷匡、匡直、匡俗、匡庐、匡益、匡拂、匡定、匡山、匡相、匡导、匡廓、匡君、匡立、匡困、匡惧、匡励、匡居、匡矫、匡纠、匡谏、匡教、匡继、匡计、靖匡、矫匡、匡拯、匡神、匡革、匡弼、匡阜、匡算、匡饬、匡霸、匡佑、不匡、畏匡、扶匡、戴匡、匡宋、匡赞、匡翊、匡剌、匡复、匡世、匡奉、匡卫、匡扶、匡持、匡辅、匡国、匡谬、匡掖、匡咏、匡岳、匡助、匡尧、匡佐、匡御、匡正、匡邪、眼匡、壹匡、一匡、匡攘、墙匡、匡子、匡政、匡谷、匡备、匡围、匡襄、匡郭、匡士、匡改、匡饰、匡维、匡振、匡宁、匡翼、匡危、匡率、匡运、匡壁、匡过、匡肃、匡难、匡当、匡补、匡人、匡合、匡诤、匡言、匡时、匡制、匡岭、匡护、匡敕、匡恶、匡鼎、匡裨、匡坐、匡床、匡规、匡戾、匡浪、匡汲、匡济、匡救、匡建、谁匡、维匡、蟹匡、跛匡、弼匡、三匡栏、匡庐图、匡俗山、匡乱反正、匡其不逮、匡谬正俗、匡正纲纪、匡国济时、匡鼎解颐、蚕绩蟹匡、析疑匡谬、一匡九合、一匡天下、匡时济俗、将顺匡救、九合一匡、济世匡时、匡救弥缝、匡时济世、匡合之功、匡衡凿壁、匡俗济时、顺美匡恶、杨虎围匡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

1. 匡的详细解释

(1)〈名〉盛东西的方形竹器,“筐”的古字。容器名〖basket〗

匡,饭器,筥(jǔ)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2)〈名〉“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frame〗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3)〈名〉“眶”的古字。眼眶〖orbit〗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4)〈名〉春秋时齐国简册名〖bambooslips〗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5)〈名〉螃蟹的背壳〖shell〗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6)〈名〉古地名〖Kuangtown〗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7)〈名〉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Lushanmountain〗

(8)〈动〉纠正,匡正〖correct〗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翊 (济世安邦的才能);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匡邪(纠正邪恶)

(9)〈动〉拯救〖s***e〗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10)〈动〉帮助;***,辅佐〖help;assist〗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11)〈动〉弯曲〖bend〗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12)〈动〉亏损〖loss〗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13)〈动〉料定;料想〖expect〗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14)〈动〉通“恇”。恐惧〖fear〗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15)〈形〉方正;端正〖upright〗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16)〈形〉安适〖fortable〗

如:匡咏(安适吟咏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1)

2. 文言文的翻译、解释、理解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愿:希望。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

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译对此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于是,就。

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上面有了。

结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词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

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

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根据汉朝规定,博士***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近义词 穿壁引光 凿壁偷光 凿壁借光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则学乱作胡为。” 典故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

3. 衡能.、的文言文意思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翻译匡衡能够能够解说《诗》(译注:即指《诗经》),当时的人为此编了顺口溜说“谁也别说《诗》了,匡鼎他来啦,老匡他说的《诗》,能把人下巴说掉啦!”鼎是匡衡的小名,(因为他对《诗》的解说很精当,)当时的人都对他既敬畏又钦佩,听到的人没有不发出会心解悟的欢笑的.匡衡的老乡里也有一个解说《诗》的人,匡衡去找他辩难,考证有疑问争议之处.结果把这个人说得(大败,)没顾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匡衡追上去,说“请先生留下来听我说,我们再从头说起.” 这个人说“我实在没的可说了!”于是这个人走了,再也没回来说《诗》.。

4. 文言文的解释

1.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

2.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意思是:你就会 *** )。”河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意思是:你就会饿死)。”(于是两个谁也不肯松口。)有位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一匡天下词语解释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出自《论语·宪问篇》。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而没有人知道吗?”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原宪与孔子的对话。《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陆绩是三国时代吴郡人。

陆绩六岁的时候,陆绩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他橘子吃,陆绩在怀里装了三枚,走时一行礼,橘子掉了出来。袁术说:「陆郎作客还拿人家的橘子吗?」陆绩说:「回去献给母亲。」

孙策在江东时,奉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在一起讨论局势,认为四海未定,须当用武力平息。陆绩年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远远的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人们不思道德怀取之术,而只是一味尚武,陆绩虽然年轻不懂事,私下不安。」

江东虞翻和荆州庞统都是名士,年龄比他大出许多,但都和他友善。

「一匡天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匡」指纠正,就是使天下的一切事得以纠正。 (出自《三国志·陆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