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_子夏曰贤贤易色全文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8 0
  1.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 论语贤贤易色:别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3. [论语]—— 学而篇第七
  4.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5.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翻译
  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在《论语》中,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_子夏曰贤贤易色全文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

“色”,以往“易色”,女色都不要了,情人都不要了,认为这个“色”是以往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的“色”是一个意思,可就算是“食、色,性也”,也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它表达的意思是,饮食与男女关系,是人的本性。就如同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而并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饱暖思*欲那么简单。

因此,“贤贤易色”并未说为了做学问,老婆都可以不要了。

这里的“色”,可以理解为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因此,读“论语”要全文窜起来理解,切勿断句。不要只看到“不择一切手段”,还要看到“不择一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

先来讲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指的是天下的善事,以孝顺为最善。一个人有没有做到孝顺,要看他内心是不是想孝顺,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否则的话,如果非要让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天下的恶事,以*乱为最恶。一个人是不是恶,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内心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而不管他做没做坏事,那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因此,“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君”字是什么意思。从象形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到了近代,“君”也成为一种尊称,比如我们在语文课本读到的鲁迅哥哥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在《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这句话说到容易做到难。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你看,又来了。古人眼中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三字经》。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论语贤贤易色:别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子夏的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人格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高度概括。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首先,“贤贤易色”是指尊重和欣赏有德行的人,而对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则保持警惕和疏远。这是儒家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态度,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次,“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对孝道的强调。在儒家看来,孝道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敬和关爱。

再次,“事君能致其身”是对忠诚的强调。在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忠诚于君主就是忠诚于国家。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对君主个人的忠诚,更是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对诚信的强调。在儒家看来,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子夏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只要能做到以上四点,就可以称之为学了。这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

[论语]—— 学而篇第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可以多关注内在的美,而不沉迷于外在;对待自己的父母,竭尽全力,努力做到最好;对待自己公司的态度,能够努力奉献;与朋友之间,良好和睦,言而有信的相处。这些层面能够表现的很好,即使没有学历,我也会觉得你学过。”

这里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有没有学历,不能代表他到底厉不厉害,真正的学习不止是留于表面的学知识,更多的是在于做人。

以前,大人总是会以学历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到底优不优秀;却很少有人会对一个没有学识的人,表扬他很厉害。

包括社会上很多公司应聘的标准,也是以学历的高低来筛选的;而在子夏看来,一个人会做人哪怕没有学识,他也会觉得这个人学过。

特别是,如果对待父母,竭尽全力;这里指的“孝”并不是说给父母***啊等等这些,因为很多人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只要他的心用在父母身上就行,古人更多提倡的是心而不是行为。

子夏,这句话更多的是用来强调,我们要多关注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比如:“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追星,宁可花大把的钱只为能近距离接触;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有思想的科学家”。

还有,“有些人会对穿着普通的人指指点点,觉得你不配跟他做朋友;因为他着装名牌,档次比较高”。

总之,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我们都觉得内在美才是更重要的!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敬贤尚德,胜过喜好美色;敬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敬事职责,能够做到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不辞所命;敬重朋友,与其交往能够信守承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历代论引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

儒学教育以德育为先,所谓学者,更多的做人。三代之学,明晰人伦。竭力事父,忠于事君。做事情,交朋友;学习之道,服侍君王。天下第一等事情便是读书,再便是德育为人。

男儿心中的星空与大海,代表着自由奔放。

个人评析:

1.子夏之学,在于主修德育,辅之于文化素质。看一个人,立心立身都要正。合理的迂腐与坚持,对于君子的操守品德来讲至关重要。

2.百善孝为先,以孝心孝行为基础,以尽心竭力敬奉父母;以身作则,奉公守职。以朋友交,信守承诺,所谓吻颈之交,天下间可以放胆豪情,纵情奔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便是侠义,这便是精神。

3.以人为本,客观定义。不要僵化概念,本末倒置。社会是个大染缸,黑白没有明显的界限,正邪也没有明显的定义。

4.世间万物,世间的百种人物。无论身份地位,无论贫弱老幼,皆可为师。在这些人和事中学习。

5孔子的***子夏认为,只要务本重实,能够尽力做一些表现良好品德的事情,那就是学习,那就是有学问。在当时的时代,能提出这种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溯及当今,子夏之言仍具积极意义。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就要时常以“孝”“忠”“信”的标准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以便使自己进步、成长。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翻译

《论语·学而》第七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除了第一句”贤贤易色“,其余句子容易理解,事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为君主办事,能够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能够信守承诺。做到了以上几点,即使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贤贤易色”说的是什么呢?普遍的说法,第一个“贤”是“以……为贤”的意思,第二个“贤”就是“贤德”的意思,“易”是轻视,“色”是“美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重视贤德,轻视美色。

这样的解释有两个疑问。

第一,孔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从没有见过喜欢德行像喜欢美色一样。那么,有谁能做到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呢?

据说有一次,一位友人问革命家孙中山,你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回答,喜欢革命。友人又问,除了革命还喜欢什么?孙中山直言不讳的回答:喜欢女人。

如果我们把干革命,拯救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视为大德行的话,那么,这样大的德行也不影响革命家喜欢女色。如果大家有心的话,会发现,凡大革命家必好色。就比如孙中山,在老家有老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还搞了个日本女人,据说还生了个私生女。他的好朋友、大资本家宋查礼不仅资助他革命,还安排他的女儿帮孙中山整理文字资料,孙中山老眼识“色”,纳了做二房……

这样的故事很多。道理很简单,搞革命的人,大多精力充沛,干革命还不能完全消耗他们的精力,留下一点精气谈情说爱,与干革命相得益彰。

可见,好德不影响好色。而孔子既然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至少在孔子看来,就常理而言,色的需求显然高过德的需求。

如果把“贤贤易色”解成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实在与常理不符,也不符合孔老夫子对人性的看法。

第二,如果“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是正解,那么,整句话出现的人物依次是:贤人、父母、君主、朋友。这种排序显然是匪夷所思。就血缘关系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父母之前?就重要性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君主之前?就亲近程度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朋友之前?

可能有人会说,就道德修养而言,贤人不可以排在父母、君主、朋友之前吗?当然可以,但有一个问题,贤人一定比父母、君主、朋友修养高吗?

我们再看《论语·学而》第六句,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告诫***的话,这句话与子夏的话有相同的重点。孝悌排在前,守信排在中,泛爱众排在后,亲近仁(者)排在最后。也就是重视德行的培养甚过知识的教育之意。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孝的是父母,悌的是兄长,信的是朋友,爱的是众人,之后才是亲近仁(者)。仁者与贤者意思相同,仁者排在最后。但如果把子夏说的“贤贤易色”解做尊重贤者,贤者反而排在最前了。这不是与孔子的排位法完全相反了吗?

如果以上两点疑问成立,“贤贤易色”就不能解做尊重贤者。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在《周易》的这段话中,人伦关系最初的是夫妇关系,因为有了夫妇关系,才有了父子关系,才依次出现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礼仪制度。

“贤贤易色”这一句,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重视妻子的贤德而轻视其容貌。这么解释全句就非常顺畅了,先谈夫妇关系,再谈父子关系,再谈君臣关系,再谈朋友关系。

不管怎么说,子夏这句话,道出了儒家的特色,就是重视人的品德教育甚过知识的教育。

人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与德行有很大的关系。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过人品的教育。这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压力巨大,活都很难活,还谈什么礼义廉耻?活着才是王道。二是传统的人品教育的内涵可能不大适合今天的社会,而适合今天社会的道德内容可能与传统存在着抵牾。为什么这么说?传统的道德是一种为了集体而放弃个性与自由的道德观,但在今天,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很难被年轻人接受。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

选段: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扩展资料:

子夏的这几句话意在重申孔子的观点:修德必须重视实践。在他看来,德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的学问,这与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识并无太大的关联。

并且,他还指出,只要能在实践中做到“德”“孝”“忠”“信”等,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德行远比学识重要。

本章中所讲的四种关系,占了五伦中的四伦,足能看出子夏对道德实践的重视。在他看来,若想做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应从身边事做起,只有躬身践行,方能悟透真正的学问,才算有着真正的仁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此句选自《论语》,本书指的是孔子及再传***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余众多国家。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朱子解读:子夏,孔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来源:锦绣·下旬刊

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