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愍愚诚怎么读,矜悯愚诚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7 0
  1. 高二 语文 陈情表 请详细解答,谢谢! (14 19:3:40)
  2. 赞美生命文言文。只要文言文,诗句也可以,不要现代的。
  3. 带诚字的文言文
  4. 语文课文 陈情表课文加翻译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矜愍愚诚怎么读,矜悯愚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才是历史名篇..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力缺乏,物力短缺,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给予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多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5>;行年四岁,舅夺母志<2>。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7>,内无应门五尺之僮<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9>。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1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15>。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16>。且臣少仕伪朝<17>,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8>。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19>。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0>。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祭十二郎文

——韩 愈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请享用祭品吧!

高二 语文 陈情表 请详细解答,谢谢! (14 19:3:40)

最佳答案 你提的问题不太明确,不过这上面应该有你要要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编辑本段背景

《陈情表》,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请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编辑本段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3>。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既无伯叔,终鲜兄弟<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9>。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0>。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1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16>。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17>。且臣少仕伪朝<18>,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20>。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1>。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3>,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编辑本段注释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 夙:早年。

闵凶:闵,病患。凶,凶丧。指病患和凶丧之事。

<2>见背:背弃我。这是死的委婉说法。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行年,经历的年岁;夺,夺走,剥夺。母志:母亲守节之志。

<4>悯:怜悯。躬亲:亲身。

<5>成立 —— 成人自立。

<6>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 叔伯:叔叔、大爷;终:又;鲜:少。

<7>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门衰祚薄:门户衰败,福分浅薄。祚:zuo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8>期功 —— 期(jī),古时服丧一年为朞,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里的“期功”,指服丧。本句指:外无能为服丧的近门亲属。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本句指:内无为照应门户的家僮。

<10>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婴:缠绕;蓐:草垫子,草席。 本句:而自己的祖母刘氏,平素疾病缠身,常卧在床。

<1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到。 奉:恭奉。 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当朝的清平教化。

<1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察:考察。孝廉:孝顺,品性纯洁;这里非指古时“孝廉”科职。 举:推举。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13>郎中 —— 官名,尚书曹司的长官。

<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寻:不久。 除:拜官,升职; 洗(xiǎn)马:太子门下的属官。本句: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为臣晋升为洗马官职。

<1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猥:古文中常***借为“委”;猥以:即委以。

微贱:卑微低贱。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本句:委以卑微低贱的我,担当侍奉太子重任,即使臣的人头落地也不足以报答。 有书注此“猥”为“顿时”之意,谬误也。

<16>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 切峻:严厉。逋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17>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译为通俗词语,即:在下以为、在下认为。 矜育:怜悯养育。 特为尤甚:情况尤其特殊。

<18>且臣少仕伪朝 —— 伪朝:蔑称,指不被当朝承认的前朝***。 本句:而且臣年轻时,曾在前朝就职。

<19>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宦达:官场上发展。不矜:不看重。

<20>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拔擢(zhuó音浊):提拔。盘桓:犹豫不决,

希冀:期望、他想。 宠命: 宠爱的命旨。 优渥(wò):恩惠优厚。 本句: 蒙受意外提拔,圣命恩宠优厚,哪还敢犹豫不决,另有图谋。

<2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更(gēng)相:相继,相互。 区区:古文句中作“我”的谦辞。 废远:放弃而远离。

本句: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所以我不能放弃赡养而离她远去。

<2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乌鸟:即乌鸦;人类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故有“乌鸦反哺”一词,喻传于民间。本句:为表反哺之情,恳请容我为祖母终养天年。

<23>二州牧伯 ——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牧伯:地方官。

<24>矜悯:怜悯。听:这里意思为听允。庶刘侥幸:此语衍化于“庶几侥幸”,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保卒:确保过完。本句:愿陛下怜悯我愚诚之心,满足臣微小志向,这或许是刘

氏的侥幸,得以保全终年。

<25>结草:典故,出自《左传》。见成语“结草衔环”,此不赘述。

编辑本段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的人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不顾惜名声贞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编辑本段 重点字词

(1)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代词,第一人称,我。背:背弃。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 茕茕孑立:孤单。

13 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不久。

20 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5 急于星火:比。

26 则刘病日笃:病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 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徘徊,逗留。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禁不住。

(2)通***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3)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成语

1.孤苦伶仃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急于星火

5.日薄西山

6.气息奄奄

7.人命危浅

8.朝不虑夕

(5) 特殊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且臣少仕伪朝 省略句

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6)重点虚词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7)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恩情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不许:不被允许。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8)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彭山)人。晋初散文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陈情表》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阅读鉴赏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加以体会;着重要注意鉴赏语言特色,节奏的抑扬顿挫和遣词用字的妙处;此外,要特别注意熟读和背诵,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望皇恩的诚心。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决难承受了。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当然他所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彩,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北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这便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更深一层的打动晋武帝,李密还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o”然后就在这一悲调中泣诉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诏书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宠若惊,然而他告诉晋武帝,正是由于诏书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处于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境地;接着勾画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状况。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语言艺术也是大可称道的。作者***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内容。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来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对句表明李密的孝名与才名并传。再如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表示了作者誓报恩德的冰心诚意。《陈情表》的写作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琅琅上口。由于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赞美生命文言文。只要文言文,诗句也可以,不要现代的。

7 陈情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晋武帝招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因为他是蜀汉旧臣,又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祸患,于是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文章陈述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彩的抒情名作。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第三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衿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四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

文章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至今许多新鲜贴切、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成语如“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仍口耳相传,被广泛应用,可见本文影响之深远。

二、问题探究

1.“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又征为太子洗马。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很奇怪,秀才不是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资格的吗?

这时候的“秀才”和科举制度时的秀才完全是两回事。汉魏两晋时的“秀才”和“孝廉”都是由地方推举,所谓“乡举里选”,实际上是地方官说了算,不需要考试。晋朝实行九品官人法,设专门的官员(中正)来考察人才,选拔后备官员;同时仍然实行“察举”,由地方官推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科举”,乃是隋唐以后新有的制度。现在人们提到的“秀才”一般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身份,要经过考试(县试、府试,统称童子试)才能取得

关于练习

一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参考答案: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

1.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薄:浅薄。息:子。

4.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听从准许。卒:终。

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习作者的陈情方法,练习抒发内心感情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朗读),注意文中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在表达上的作用。着重提示当今常用的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让学生释义应用,积累成语。然后再结合分析骈文的特点来体会文章内在的美,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二、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古今异义词语,比较分析词义的变化。如“不行”“成立”“区区”“辛苦”“侥幸”等,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语言发展演变意识。

三、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这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关于忠孝的小作文。

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二、作者介绍(白化文)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表文(褚斌杰)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用散体写的表文,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晋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名著。《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知“陈情”确是表文的特点。如《出师表》是这样结尾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指刘备)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访征询)善道,察纳雅言(正直之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现出一片拳拳之心、恳切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更是一篇意在倾诉衷情之作,如其中一段写道:

今臣亡国贱俘(李密曾仕蜀,蜀亡,故称),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指梁州、益州刺史)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指报德,典出《左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从以上所举两篇表文看来,“表”虽为古代上书的一种,属于公牍文类,但它确与章、奏之类不同,所谓“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宜耀”(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可知章和表虽都是向朝廷言事的,但章奏之类,公文性强,不容有更多的情***,表则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的余地。所以说它们虽同属“造阙”“致禁”(向皇帝上书)的文字,而表文一类往往更多具有文学色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四、《陈情表》赏析(姜涛)

本文只是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彩的抒情名作。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在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已属孤苦可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更是令人辛酸!由于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又无远亲近友相助,只有祖母“悯臣孤弱”,全靠祖母“躬亲抚养”,从“臣多疾病,九岁不行”,直到长大成人。而祖母又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带着病身把自己抚养成人,就更为不易。穷困孤苦,触景伤怀。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第二段:从“逮奉圣朝,沭浴清化”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这段则就自己身受“圣朝”的清明教化和皇上对自己的器重,来剖白自己终身难报的心迹,以表明自己并非无奉诏就职之心,只是因为“刘病日笃”,才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这又把他那种既要向皇上尽忠,又要向祖母尽孝的矛盾心情和不得已的苦衷,委婉尽情地写了出来。所以,如果说在第一段里侧重于表达母孙之情,那么在第二段里则在母孙之情的基础上推进到君臣之情,从而引出既要尽忠,又要尽孝,一时难于解决的矛盾。然而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第三段: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篇末。叙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并非自命清高,表白日后效忠之心。本段开头论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就为他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进而又从几层意思加以阐发。就“圣朝”的恩德来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都能受到照顾,“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既是对晋武帝的歌颂,也是以此为口实,使晋武帝不至于强行自己赴职。再就自己的处世态度来说,在蜀汉供职的时候,就是想做官显达的,从来不想去做一个自命清高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亡国之臣,而又特别受到皇上的提拔和优厚待遇,就更不敢迟疑不决,产生别的想望了。这番话,既是实事求是,又符合情理,足以解除晋武帝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误解。接着,就祖母的近况及其尽孝一端加以叙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又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使晋武帝不得不作考虑。再就时间的长短来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忠于皇上之日方长,而尽孝于祖母之日尤短。乌鸦反哺,尚有私情,又何况为人呢?所以“愿乞终养”,以报祖母之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又把效忠皇上和报养祖母二者作了对比,既要并行不悖,又有先后缓急,说得真挚恳切,情深意长。进而又述说自己之所以不能立即奉诏就职,实有辛酸苦楚。这辛酸苦楚,“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就是“皇天后土”也“实所共鉴”。最后以请求的口吻,希望皇上怜悯自己的愚拙之诚,应允自己奉侍祖母享尽天年之愿,并表日后将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上的心迹。

从上述段落分析里不难看出,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作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本文之所以富有感染力,除了逐步深入地委婉陈辞而外,还在于作者在陈述中抒发了浓郁深厚的感情。

在本文里的作者,是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来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正说明了这一点。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所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选自《古代散文名作欣赏》,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五、《陈情表》赏析(李景强)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人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的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患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带诚字的文言文

吾观一文而深思生命之道,余生性明朗,豁达,身体发肤发肤受诸父母,岂能轻弃?那人纵身一跃,虽有勇但无谋,人之价值现于对人之献也,虽受于人间之艰也,享于轮回的喜,亦不能一脚蹬,纵身下。命之消逝如星之陨落.宇宙之无限,命之微小也。李密言: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自古,孝为先,父母养恩不可报,仅供养父母终老以尽孝道。生之可贵也,金银不可足.生之可贵也,无人可夺。余不能弃。父母无不慈,尽孝道,当以奋发读书,以图盛强,父母有望子成龙,更甚者,偏望于汝身体安康。汝成家室,是小孝也,大孝更当保卒余年,命与孝相依存,命弃即孝不能尽,孝弃即命弃也,命,不复来乃悲,不须复来乃喜,百川终东归,西归不能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君莫惜金缕衣,君应惜少年时,盛年一去不复返,今晨已过待明日,及时勤勉勉,岁月不待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复今日,今日复今日,今日不为乃可惜,明日复为追莫及,花开花落花重生,命升命陨无复来,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命之脆弱,一触即破.孔子不问马,胤聚萤读书 .

人乃当居安思危,毋畏路之艰辛,自傲而生,岁月逝,人逐成人,行事当三思,切忌妄自菲薄,今日一言,余才不贤,愿先生涉略!

语文课文 陈情表课文加翻译

1. 诚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chéng① 真诚;诚实。

《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以待下。”② 诚心。

《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③ 真实;真实的。

《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试入诊太子。”④ 实在;确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知不如徐公美。”⑤ 果真;如果确实。

《屈原列传》:“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诚壹心志专一。

《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之所致。”

:古文中出现诚字的有:1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2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3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4 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真实 [real]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5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诚,信也。

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

《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

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

亚圣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2. 文言文" 以诚感人"

王伽,是河问章武人。

开皇末年,任齐州参军。开始无足称道,后来被州府派遣押送被流放的囚徒李参等七十余人到京城。

当时制度,被流放的囚徒要戴上枷锁押送,停留在荣阳时,怜悯他们辛苦,招呼着而对他们说:“你们既已犯罪处了刑罚,使名教受亏损,身遭绳索捆绑,这是我的职责。如今烦劳押送你们的兵卒,难道不有愧于心吗!”李参等辞谢。

王伽说:“你们虽然犯了国家法律,戴上枷锁也很痛苦,我想让你们去掉枷锁,到京城***,能够不违期到达吗?”这些人都拜谢说:“一定不敢违期。”王伽于是把他们的枷锁全除掉,不要押送的兵卒,与他们约定说:“某一天应当到达京城,如果没有遵守约定,我要为你们受死。”

放了他们而离去。囚徒感动欢悦,根据约定日期都到了,没有一个离叛的。

皇帝听说后感到很惊异,召见他与他讲话,称赞了很久。于是召见了所有囚徒,命令他们携带妻儿一起来,在殿庭设宴并且赦免了他们。

皇帝下诏说:“凡是有生命的,都含有灵性,知道好恶,认识是非。如果用至诚对待他们,明白劝导他们,那么浅俗也会得到教化,人都会从善。

以前海内乱离,德教废绝,做官的人没有慈爱的心,百姓怀有奸诈之意,所以狱讼不断,社会风气浮薄难以改变。我受命于上天,赡养万千百姓,想着遵守圣贤法制,用德来教育人,从早到晚孜孜不倦,用意原本就是如此。

王伽深深明白我的意图,诚心教育引导;李参等感动觉悟,自己到了官府。可以知道天下百姓,并非难以教育,实在是做官的人没有加以晓谕,使得他们犯罪,没有办法自新。

***如使得做官的人都和王伽一样,百姓都和李参一样,刑法不用,达到治理的境界有什么远呢!”于是提升王伽为雍令,理政有能干的名声。

3. 杨惟中,字彦诚文言文答案

译文供参考: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知书,有胆识谋略,为太宗所器重。二十岁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余国,宣扬蒙古国威,颁布蒙古政令,使各国官民户口皆归于蒙古,太宗准备大大重用他。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蒙古大军攻克枣阳、光化、光州、随州、郢州、复州、襄阳府、德安府,得名士数十人。杨惟中收集宋程颐、程颢的著作送至燕都,建立宋大儒周敦颐祠,还设立“太极书院”,聘请儒士赵复、王粹等来授课。惟中一心要以圣贤之学来治理天下。拜为中书令后,太宗驾崩,太后听政,国家大政由惟中一人主持。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目无法纪,肆意横行,惟中奉诏为该道宣慰使,将斜彻依法处决。金亡之后,金将武仙也在邓州被击溃,余党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大明川,用金朝的开兴年号,有兵将共数万人,到处掠夺百姓。朝廷诏令诸道会兵讨伐,未能消灭。杨惟中持皇上圣旨去招安,主帅投诚,其下官兵都归附于蒙古。

宪宗即位,世祖为皇弟,镇守金莲川,有权在所领地区立官府,拜官封爵。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以杨惟中为经略使,使他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屯田。金亡之初,任命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既贪婪,又残忍,迫害金朝遗民二十余年。惟中把刘福召来,要他听从管束,刘福托病不来。惟中强行召至官厅大堂,先布置衙役执刑仗于两边,然后派人去对刘福说:“你若不来,我将以军法从事。”福不得已,带着数千卫队来见惟中,惟中用大梃将他打倒,不数日即死,河南从此太平无事。调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地驻军统帅骄奢不法,深为民害,特别是郭千户尤甚,之夫,夺人之妻。惟中将他斩首示众,关中军纪肃然。惟中常说“:并非我好,国家纲纪不立,以致这些人虐害良民,而民又无处控告,不去掉这些人是不行的。”

宪宗九年(1259),世祖统领蒙军东师南征,奏请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令他建立行台,宣布皇帝恩德,蒙古军攻汉军均受他节制。蒙军北还时惟中卒于蔡州,年五十五岁。中统二年追谥忠肃公。

亲,不好意思才看到,让你久等了。

*^__^* ,不懂请追问,满意请***纳,谢谢!

原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

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

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