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功盖于主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7 0
  1.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何可以善终呢?
  2. 顺道而为代表人物
  3. 鼓励人生的经典励志名言
  4. 功高盖主的大将郭子仪为何能寿终正寝?
  5. 子仪凭什么“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呢?
  6. 历史上一直位极人臣还能善终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

自古功盖天下的名将很多,但善终的不多。

李牧无辜被害,白起被赐死,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等等。

功高盖主,又穷奢极欲的名将,能善终的就更少。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功盖于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年羹尧就是典型的例子。

位极人臣而不被人嫉妒和陷害,也是很难得。例如,长孙无忌被武则天杀掉,商鞅被车裂,张居正死后被挫骨扬灰等等。

但是有个人,却做到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而且活到85岁寿终正寝,可以说福禄寿三全。

他就是郭子仪

资治通鉴上很多他的故事,但最后的总结和评价最为经典。

具体是这样的。

郭子仪是位杰出的将领,拥有强兵,程元振、鱼朝恩曾对他用谗言百般诋毁,但只要有一纸诏书征召,他没有一次不是当日启程的,由于这些,诽谤才失去了作用。

郭子仪身上没有赫赫战功的将领那样的骄横跋扈,对待***始终是谦恭谨慎,谨小慎微。

例如,代宗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

郭子仪八十大寿之时,公主自恃***身份不肯去拜寿,让郭暧丢了颜面。郭暧趁着酒劲打了公主,还出言不逊:“你不就是仗着你爹是皇帝吗?我爹还看不上这位置呢!”

公主一听,气得回宫告状。可代宗笑笑说:“驸马没说错,要是郭令公想当皇帝,天下早就姓郭不姓李了!”就让公主回去了。

郭子仪听闻这事儿,连忙把儿子绑起来进宫请罪。代宗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吵架气头上的话,别当一回事儿。”

郭子仪回家后,还是仗责儿子数十下。

郭子仪的地位可以说无人能比,朝廷内外,即使再嚣张的人,见到郭令公,也要矮三分。

郭子仪曾经派遣使者到田承嗣处,田承嗣向西下拜说:“我这膝盖不向人弯屈已经有若干年头了!”

李灵曜依凭汴州发起叛乱,公私物品经过汴州的,全都被他扣留,惟有郭子仪的物品,他不敢靠近,还派兵护卫,送出州境。

仆固怀恩、李怀光、浑都是他的部下,虽然贵为王公,但郭子仪经常对他们颐指气使,任意驱使,而他们在郭子仪面前用小步快走,以示身分卑微,郭子仪家人也将他们视为仆从。

据统计,郭子仪担任中书令共计二十四年,每月收入薪俸钱二万缗,私产尚不在计算之列,家中的仓库里珍异宝货堆积如山。

郭子仪举家三千人,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中显要的官员。

他的孙子有数十人,每当向他问安时,他不能一一辨认,只是向他们点头而已。

郭子仪以一身维系全国安危将近三十年,他的功劳天下无双,但皇上不猜疑他;他的地位达到了人臣的顶峰,但众人不妒忌他;他穷极奢华,尽情享受;但人们不非难他。他八十五岁时寿终。他的将佐当上大官、成为名臣的人物很多。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何可以善终呢?

1,郭子仪是一个忠臣。2,郭子仪有把柄在皇帝手中。3,郭子仪的时代是唐朝人才辈出的时代,有本事的人众多。4,郭子仪谨小慎微,不做没有把握的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其实,综观郭子仪一生的起伏变迁,并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识时务,能够用自己的小心将主子的怀疑安然消解。

顺道而为代表人物

在我国古代,君臣一般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大多功臣都不得善终,李光弼遭构陷忧惧而死,仆固怀恩为自保而起兵反叛后很快病死,来瑱被猜忌而受贬,途中又被赐死。功臣们不是被逼反,就是被逼死,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

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郭子仪,不仅历经四朝,安然无恙活到了85岁,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还保全了子孙后代,儿子都娶了公主,女儿皆嫁给了将相。他被史学家司马光给予了高度评价: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表面上看,郭子仪风光无限,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形象"高大全",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背后的心酸与无奈只有郭子仪自己心里清楚

天宝十四载(755),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率军南下,势如破竹。在***岌岌可危之际,58岁的郭子仪临危受命,驰骋疆场,率兵勤王,讨伐叛军,节节获胜,先后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两京(长安与洛阳),表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之后,他对内平叛叛乱,对外抵御吐蕃、回蕃、党项的入侵,多次将***从危急中救出,战功赫赫,威震天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对***有再造之恩。

唐肃宗曾经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但感激归感激,唐肃宗从未对郭子仪真正信任过,究其原因,就是怕他功高震主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因此,在"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唐肃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就开始防范有功之臣: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安抚,让其继续在前方克敌,为***卖命;一方面又随时钳制他们的战功与权力,将他们调来调去。表面上他们职位是升高了,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已被剥夺。郭子仪也多次被解除兵权,闲赋家中,又多次在国家需要时被重新起用,奔赴疆场。

相州(安阳)之战时,唐肃宗担心将帅们拥兵自重,因此未在军中设主帅,而且还将自己的亲信宦官鱼朝恩任命为观军容宣慰使,到军中监视并牵制各方势力。因此导致诸将畏首畏尾,无法大胆决策,加上鱼朝恩根本不谙军务,瞎指挥,以致于朝廷派九个节度使联合攻打史思明叛军,本来在兵力上明显占很大优势,但最后却遭惨败。

而鱼朝恩反咬一口诬陷是郭子仪作战不力,唐肃宗听信谗言,不辩是非,竟然将郭子仪召回,免去军职,让李光弼代替了他的职位。

整三年多,整个***战火纷飞,但郭子仪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却在闲赋在长安看日出日落。虽被剥夺兵权,但他仍以大局为重,效忠于朝廷,时刻关注战况,虽有心杀敌,却上不了前线。

唐肃宗在位末期,郭子仪再度被重新起用。但他的命运,仍像敝履一样,用完就被扔弃。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多次进谗言,离间诬陷郭子仪。因此代宗再次罢免郭子仪副元帅的军职,让他去督建肃宗的陵墓。

广德元年(763),吐蕃逼进长安,整个***居然没有一个合适的将领可以率兵御敌,代宗只好又召回郭子仪。66岁的郭子仪二话不说,立即带兵出城迎战,击退敌军,并于第二年成功瓦解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联军,解除了长安威胁,再次保卫了***江山。

郭子仪屡建奇功,使唐代宗十分忌惮,因此多次对他进行试探看其是否对自己真的忠心。作为人臣的郭子仪也深知:你功劳越高、权力越大,就越是危险,皇帝越是将你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因此为了保住自己和整个族人的性命,就要做到让皇帝放心。

掘人祖坟,不管是哪个年代,都是对人最大的侮辱,是不共戴天之仇。深知郭鱼恩怨的人包括代宗在内都感到十分不安,担心郭子仪掀起一场报复风暴,发动兵变。但郭子仪从前线入朝觐见唐代宗时,并没有什么异常,他只是老泪纵横地跪拜在地,向皇帝报告说:

"臣常年统兵在外,不能严格约束士兵,军中必有不少破坏别人祖坟的现象,现在我的祖坟被挖了,这是报应,怪不得别人!"

就这样,一场大风暴被他的一句话就消弭于无形。无论遭受再大的打击和羞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向皇帝表忠心,让皇帝放心最重要。

唐代宗为了拉拢和控制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成亲后夫妻关系并不融洽,时常小吵小闹。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气急了就指着公主的鼻子骂道:你以为你是公主就可以摆臭架子吗?告诉你吧,是因为我爹不想做皇帝,才让你爹做的!

这可不得了,公主立马回宫找唐代宗哭诉。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便毫不犹豫把"大逆不道"的儿子郭暧绑起来,自己亲自押送到朝堂上,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反倒安慰他说,小两口的气话,长辈不应当真,要郭子仪别把儿子的话放心里去。虽然皇帝表明了态度,但郭子仪回去还是把儿子狠揍了一顿,因为他知道皇帝并不是真的不在意。

到唐德宗即位后,又通过不断的考察与试探,终于相信郭子仪对李唐皇室没有任何异心,因此在郭子仪85岁寿终正寝后,德宗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并为他罢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使他死后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

鼓励人生的经典励志名言

顺道而为代表人物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能得到司马光如此高的评价,实在是不容易。而郭子仪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他能够顺道而行。郭子仪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前后共60余年,期间他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等,可谓屡建奇功,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做出巨大的贡献。

功高盖主的大将郭子仪为何能寿终正寝?

鼓励人生的经典励志名言精选

 1、功盖天下主不疑,位极人臣众不嫉,奢侈腐化人不诽,才叫功德圆满。

 2、人如果不敬父亲是禽兽,人不敬母亲连禽兽都不如,因为禽兽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3、慈母可能养出败家子,但严厉的'主人手下没有一个不听话的奴隶。

 4、要想达到目的,不一定都需要用撕杀和欺诈的手段,有时用一颗善良的心,也能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5、化干戈为玉帛,清风化雨是处事的最好方式。

 6、凡是遇到不顺心事不能生气,因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7、为人不能毫无边际地想象、没有根据地编造、荒唐地推测、恶意地陷害别人。

 8、机会像个女人,当她欣然顺从你时,你就要毫不犹豫地占有她,否则她笑你无能,永远不再给你第二次。

 9、机会像个小偷,他来时无声无息,走时使你损失惨重。

 10、老天赐给人的机会是均等的,你想多得到一份,就得靠自己去争取。

;

子仪凭什么“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呢?

历史对郭子仪的总结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在郭子仪死后的评价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那么郭子仪为何能如此成功?下面来了解一下郭子仪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驱逐吐蕃,初复长安,唐肃宗亲自劳军灞上,对他说:“国家再造,卿力也。”这是何等高的评价!像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多少次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而且郭子仪为人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一个小故事就极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唐德宗即位后,因为他战功赫赫,又德高望重,赐郭子仪“尚父”,进位太尉。但郭子仪并没有因此自大,而是处处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道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俩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将官便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谈论。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命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地求他。其中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子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郭子仪收敛了笑容,叫儿子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自家性命。”

还有一件事估计喜欢戏曲的人会更了解,那就是郭子仪的小儿子驸马爷郭暧“打金枝”的事。郭暧在父亲郭子仪70大寿时曾和升平公主发生了口角,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并打了唐代宗宠爱娇惯的公主。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代宗道:“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命公主回家。郭子仪得知后,将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代宗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回来后,亲自动手将郭暧杖打数十。这件事昨日文章里详细描述过,这里不再细说。这件事更加反应了郭子仪身居高位功高盖主却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行事处处小心谨慎。

就是这样的郭子仪,戎马一生,出将入相,却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小心驶得万年船,谦虚谨慎确保了他的善始善终!

历史上一直位极人臣还能善终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

唐朝却有位高人,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这位“人生大赢家”,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的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的赢家心得,概括起来其实就五字:忠、信、勇、严、度。

忠:不恋兵权,随叫随到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郭子仪曾推荐了一名县官人选,但朝廷没批准。幕僚们很不满,在他面前挑事:以您的名望和功劳,连个县令也安排不了,那些宰相真是太不懂事!

郭子仪听说后却十分开心:你们应当给我道贺才对。现在是乱世,武将们大多跋扈,朝廷常常不得已屈从他们的要求,这恰恰表明朝廷对他们的疑忌。现在我的请求被驳回,正说明皇上视我为心腹,没把我当那些武将们一般看待啊。

一个人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之德,往往在受到委屈,甚至受到诬陷时才能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许多人经受不住各种憋屈,或举兵造反,或负气出走,逞一时一己之快,却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悲剧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在君王的昏庸无道上,是谁的责任谁承担。

清乾隆皇帝读唐史读到这段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信:人格魅力也是战斗力

郭子仪在部属中的威信很高,史载“朔方将士思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这份信赖的养成,是郭子仪多年来讲仁义,重诚信的结果

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了很大力气,当初唐肃宗为早日收复长安,曾许诺回纥人,城破之日,土地、士子归唐,金帛、女人归回纥。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认为不妥,但又不敢驳他爹的面子,就主动与回纥王子结为兄弟,并在长安收复后利用私人情谊感化回纥王子,千方百计减少了赔偿和损失。

后来,回纥人提出要卖给唐朝一万匹马,而朝廷手头紧,只同意买一千匹。郭子仪向唐代宗提出,回纥立有大功,应当尽可能报答他们,而且国内也需要马,他请求拿出一年俸禄帮助买马。回纥人听到此事后,认为郭子仪讲诚信,讲义气,因此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鱼朝恩曾好几次在皇帝耳朵边说郭子仪坏话。一次郭子仪进京,鱼朝恩想缓和一下关系,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怕他俩搞小动作,派人离间郭子仪说:鱼朝恩想谋害您。郭子仪不听,诸将请求安排三百甲士相随,他淡定地说:我是国家大臣,没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是受皇命要这么做,你们这样动刀动枪想造反不成?

最后,他带着几个家僮如约而至。鱼朝恩迎住他,惊讶他为何就带这几个人,郭子仪实言相告,并笑着调侃说:怕你杀我太费周折了(恐烦公经营耳)!鱼朝恩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握着郭子仪手说:要不是您是忠厚长者,咱俩的梁子就算是结死了!

鱼朝恩是个典型的小人,能让小人都心悦诚服,这份胸襟气度,满满一个大写的“服”字。

忠信严勇,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没有像一些名臣那样,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者远遁江湖。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85岁的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下令违反礼制,特意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

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很多,有功而能善终的臣子却很少,或许这就是宿命的怪圈。郭子仪是兴唐名将,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名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四句话评价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功高震主、兵权在握但能让皇帝不怀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不惹其他人嫉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私人生活很奢侈,但上上下下没人弹劾他。“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国家三十年的安危都系于此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