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的故事简述_发愤忘食的故事简述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6 0
  1. 孔子故事及其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2. 有管孔子发愤忘食 了乐以忘忧的小故事
  3. 关于孔子的故事(顶多150字)要短!!!!浓缩的都是精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4. 废寝忘食的故事
  5.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废寝忘食成语故事

发愤忘食的故事简述_发愤忘食的故事简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拼音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孔子。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偷偷问子路,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就问孔子。孔子说他努力学习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与睡觉,津津乐道授业传道。

典故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开瑞篇》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

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近义词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发愤忘食

相反词饱食终日

歇后语喜鹊跟着蝙蝠飞

成语造句

◎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张万春东奔西忙,席不暇暖,废寝忘食,身先士卒。

◎ 二哥迷杏核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不是一般的爱好,而要爱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如醉如痴,梦寐以求的地步。

◎ 他在他的乱糟糟的单身宿舍里日夜作画,废寝忘食。

◎ 李济生废寝忘食,把全部心智都用在了解这道难题上。

孔子故事及其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出处《论语·述而》——战国·孔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扩展资料

1、《论语·学而》创作背景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论语·述而》鉴赏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有管孔子发愤忘食 了乐以忘忧的小故事

孔子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故事如下:)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是个安贫乐道的人。(故事如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是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故事如下:)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孔子的故事(顶多150字)要短!!!!浓缩的都是精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

废寝忘食的故事

1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域,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知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呀?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

废寝忘食的成语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废寝忘食的近义词

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常与“乐以忘忧”连用,形容十分勤奋。出自《论语》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出自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意思是: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出处《论语·述而》——战国·孔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扩展资料

1、《论语·学而》创作背景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论语·述而》鉴赏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