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赋轻摇的读音,薄赋敛,轻租税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4 0
  1. 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
  2. 关于荣辱的诗句名言
  3. 唐太宗的政绩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
  4. 西汉唐朝鼎盛时期比较表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民众安居乐业,帝王勤政爱民。贞观之治主要体现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外交各方面***取一系列以民为主的怀柔策略。那么也有人提出贞观之治是一场,是唐太宗夸大自己的功德。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为太平天下做出的贡献。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所创造的太平盛世。当时隋唐朝代更替,带来很大的。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李世民看到这种局面内心非常心痛,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可是要改变并不容易,为此李世民付出巨大的艰辛。经过他跟朝堂重臣的长期治理下,唐朝的局面渐渐由动荡不安转变成国泰民安,人们都能自给自足而且经济发展繁荣,所以贞观之治是李世民跟他的大臣共同努力下所建设出来的繁荣时代。

薄赋轻摇的读音,薄赋敛,轻租税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贞观之治的措施

政治上唐太宗大力选举人才,虚心接受群臣的建议,为了能够找到人才,唐太宗还完善科举制度,只要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人,不管你是什么出身都能被重用。外交方面,唐太宗接受一批批外来人士来中国学习,使得***文化跟各国都有效融合。经济方面,唐太宗打破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鼓励发展商业,扶持商业。政治方面,唐太宗薄赋轻摇,推行均田制跟租庸调制,农业得到不断发展。唐太宗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改革,使得唐朝的经济文化都得到繁荣发展。

开放王朝

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成为闻名于世界的强国。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开放王朝,正是因为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外国的人远洋到***学习,促进***跟世界文化交流。

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

“公羊三世说”是中国“春秋公羊学”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是公羊学历史哲学的核心。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东汉的何休因为政治斗争闭门不出,用功十余年,作《春秋公羊传解诂》也就是公羊传的解释,发展了三世说的观点

“公羊三世说”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之所以会是这样三个阶段,是由于三这个数字是符合礼数的。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并且他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所以说,何休在公羊三世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了他的意义

何休是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儒学***。何休十分朴实聪慧,精研六经,对“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但不善于讲解说话,有问问题的门徒,就写在纸上来回答他的问题。他在仕途上也和历史上的大多数名人一样,并不顺利。于是何休专心于研究学问,著作典籍,被世人所知。

并且何休也是继董仲舒之后借《公羊传》发挥政治思想的人。他在《公羊解诂》自序中,强调“治世之要务”,力图挽救东汉末年衰败的政局。通过《解诂》,反对宦官专政的***与暴虐,主张选贤与能及轻摇薄赋,反对豪强兼并土地与搜刮民财等等。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人物。

关于荣辱的诗句名言

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禁绝人的一切管理行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错误行为。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是关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完全雷同,关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老子的最优选择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无治,萧公权形容老子近乎放任主义,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黄老道家则是在坚持政治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下,将无为而治作为了一种理想的统治与治理方式。作为治世学说,黄老道家首先肯定了统治与治理的必要性,突出了必要的政治制度建构,这就使得黄老道家要在思想逻辑上容纳儒家及法家的制度建构主张,肯定一个君主集权的制度体系。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试图以道家的自然等概念为基础,针对强秦迅速崛起和快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主张简政放权,提倡轻摇薄赋,力争清心寡欲。这就为统治及治理者设定了诸多行为边界,不仅杜绝了统治者的多为、妄为和胡为,而且也防堵了统治者的情欲及志愿等诱发的政治多动症,从而有利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然发育。

一、清心寡欲: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君心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质上也是君王统治的术,这其中就包含着君主个人的心术。君主个人的心术说到底是一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有意地自我修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中,政治上能否真正简政放权的关键是君主,因此无为而治的理念中就必然包含着对君主统治心理等的要求。黄老道家对君主统治心理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清心寡欲。人的欲望往往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而膨胀,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统治者的欲望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一般来说,统治者欲望总是给社会带来较为广泛的政治干涉或***汲取,或者带来社会***过分集中在统治者手里而导致民穷财尽,或者因民力过度耗费而搞得民怨沸腾,或者因过分的高压控制而官兵闭着人民反。法家也特别强调君主的心术,但其关注的焦点是防奸与督导,即法家要求君主隐匿自己的积极表现,一方而是防比君主的好恶被奸人利用,另一方而则是为了尽量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君无为与臣有为两者的紧密结合,凸显了法家的心术主要是权谋之术。与法家把君主的心术主要定位成权谋之术不同,黄老道家对君主心术的要求则更彻底地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诉求,它以君的无为来确保整个统治机器的无为。黄老道家也同样将君主作为决定政治机器如何运作的关键因素,试图从影响君主的`心理状态等来实现它所追求的无为而治。汉初统治策略及方针等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君主心理状态由欲望膨胀到清心寡欲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对秦朝统治教训的直接汲取,毕竟秦朝君主的膨胀欲望与其快速灭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黄老道家对统治者的有效影响。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沼,这一做法,在汉初延续六十年之久,被称为黄老政治。可见汉初黄老思想的兴盛以及黄老政治的实施,是当时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更是借鉴秦朝灭亡教训的结果,社会文化论文《关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黄老道家将君主的清心寡欲作为实现天下大治的一个必要条件,强调君心浮躁焦躁暴躁贪婪等都只能是乱世的根本,君心沉稳节制寡欲平和等才是治世的保证。

二、轻摇薄赋: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取予术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政策层而的表现就是轻摇薄赋,轻摇薄赋既是君主清心寡欲的政策表现,也是确保整个统治机器都贯彻执行无为而治原则的根本保证。黄老道家特别看重民自定,而民自定的前提则是政治统治贯彻清净无为的原则,如果政治统治实行频繁干预的原则,那么民就可能时刻被政治统治的赏罚所牵动,或者被政治统治强行驱使,整日里围绕着政治统治的意志行动,而无暇按照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行动,长期以往必将使民身心疲惫、疲于应付,终究难免民穷财尽的困顿民自定要求政治统治必须确保民可以按照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行动,并保证民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首先用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政治统治则必须相应地减少对民的人力、财力等的汲取。道家政治思想从老子开始就强调取予的辩证法,以道者反之动作为方***基础,突出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黄老道家则将上述策略直接简化为轻摇薄赋。轻摇薄赋实际上只是少取,还谈不上予,但却是真正的无为,因为即便是统治者善意的予也可能是对民的自在自然状态的冲击和破坏,从而破坏了民自定的治理目标。自战国初年以来,各诸侯国追求富强的变法莫不追求快速地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各国积极的变法政策既有鼓励民富的,但更多的政策在追求国富,而国富的主要措施莫过于鼓励生产和加强汲取。这种政策的政治结果首先是创造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帝国。但当摇役和赋税的负担超过了民所能忍受的极限,摇役过多地占有了民的人力,过快地消耗了民的物力,赋税沉重汲取了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物力,庞大的帝国以摇役赋税造成了民不堪的绝境,民不定,民不堪,巍峨浩大的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多取快取涸泽而渔的汲取政策必定造成破国亡身的政治悲剧,而轻摇薄赋自然就成了追求长治久安的一个替代选项。黄老道家在汉初的流行恰好满足了惩于秦的教训而追求长治久安的方***渴求,清心寡欲,轻摇薄赋,恢复民力,实现长治久安,就是黄老道家提供给统治者的一个治安策,实际上也造成了一个物阜人安的西汉文景盛世。

三、治理智慧: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现代意蕴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治理的模式,而是一种治理的智慧。作为一种治理的智慧,它在人类社会的复杂治理中就不仅具有普遍的参考性与借鉴性,而且还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现代的复杂社会治理中,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仍然表现出了丰富的现代意蕴。现代复杂社会中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并行不悖的发展导致了诸多治理额难题与困境,甚至由于权力扩张运行而带来诸多不便与治理恶果。实际上,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难题有许多就是由于治理产生的,治理不仅是有效解决社会急难险重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造成诸多复杂难解问题的主要原因。现代治理者一如既往地高度评价自己所拥有的理性与善良,而治理对象却以一再出现的难题向治理者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了治理挑战。挑战的一方而是要求治理者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技术、手段与能力等工具理性,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治理对象出现的难题与问题;挑战的另一方而则要求治理者积极改良治理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治理权力的限度与界限等,节制自己的治理行为。一般而言,现代治理者拥有的权力和运行权力的手段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农耕阶段,而这方而的需求也容易得到科学技术的及时帮助,因此治理对象对治理者的能技术、手段与能力的挑战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在治理观念的革新方而则相当困难,因为治理对象在挑战治理者的治理权力限度与界限,而要求治理者改善治理理念时,就实际上己经是在指控治理者对治理权力的过度或不当行使恰恰就是诸多治理困境与难题所以出现的根本原因。现代治理者约束自身权限的治理理念函需从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者只有准确领会了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精神实质,懂得了无为而治的现代意蕴,充分吸收其中的思想养分,才能妥善处理治理与被治理的诸多矛盾,才能妥善处理好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合理治理,有限治理,有效治理,这样才可能在解决一般治理问题的同时,不造成新的更棘手的治理难题。

唐太宗的政绩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

1. 关于荣辱诗句

关于荣辱诗句 1.关于荣辱的古诗

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鉴赏: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们,整日在西湖上唱歌、跳舞,究竟到何时才会停止?“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青山与高楼相连的美景,以衬托后句诗“西湖歌舞几时休”所描绘的欢乐情形。作者愤恨南宋***的偏安、腐化,不思抵御外族侵略,收复北方的失地,只知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粉饰太平的日子,故作此诗讽刺无能的南宋***。原诗中充分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操,颇具深意。

2.与荣辱意思的诗句

“荣辱”开头的诗句

1、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出自唐·张说《赠赵侍御》

2、老矣复何言,荣辱今两空。——出自宋·苏轼《次前韵寄子由》

3、穷通亦有命,荣辱迭相寻。——出自宋·张耒《感春十三首》

4、穷通皆是运,荣辱岂关身。——出自唐·徐谦《短歌二首》

5、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出自唐·杜牧《将赴京题陵阳王氏水居》

6、虚怀日迢遥,荣辱常保纯。——出自唐·张籍《献从兄》

7、一朝对狱吏,荣辱安可论。——出自唐·吴筠《览古十四首》

8、东台失路岐,荣辱事堪悲。——出自唐·罗隐《寄袁皓侍郎》

9、兴废阅青史,荣辱梦黄梁。——出自元·姬翼《水调歌头》

10、死生离骨肉,荣辱间朋游。——出自唐·沈佺期《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

11、是非生倚伏,荣辱系悲欢。——出自唐·刘长卿《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淮南幕府》

12、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出自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荣辱”结尾的诗句

1、守道识通穷,达命齐荣辱。——出自唐·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

2、可能董子之荣辱,乃在封侯得失间。——出自宋·张耒《有感三首》

3、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出自唐·杜甫《写怀二首》

4、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出自宋·苏轼《安国寺浴》

5、心如顽石忘荣辱,身似孤云任去留。——出自南宋·陆游《解嘲》

6、亦知生世无工拙,久向人间耐荣辱。——出自南宋·陆游《上元夜作》

7、生死与荣辱,四者乃常期。——出自唐·聂夷中《短歌》

8、久矣忘荣辱,今兹一死生。——出自南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9、扫空身外闲荣辱,阅尽樽前旧辈流。——出自南宋·陆游《即事》

10、荣辱又荣辱,一何翻与覆。——出自唐·澹交《效古》

11、人间若算无荣辱,却是扁舟一钓翁。——出自唐·罗邺《旧侯家》

12、尝闻猎书史,可以鉴荣辱。——出自唐·苏拯《雉兔者》

13、不烦计荣辱,此丧彼有获。——出自宋·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

14、土花玩四时,未觉有荣辱。——出自宋·陈与义《八音歌》

15、世上闲荣辱,都付寒边翁。——出自宋·葛胜仲《水调歌头》

16、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出自唐·白居易《归田三首》

17、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出自唐·杜牧《怀紫阁山》

18、受师炉中烟,无处著荣辱。——出自宋·陈与义《次韵谢天宁老见贻》

19、若人兼吏隐,率性夷荣辱。——出自唐·李峤《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

20、相逢是遗人,当合识荣辱。——出自唐·元结《喻旧部曲》

21、淡薄齐荣辱,恢疏略怨恩。——出自南宋·陆游《杂书幽居事》

22、月色照荣辱,长安千万门。——出自唐·元稹《逢白公》

“荣辱”在中间的诗句

1、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出自唐·郭震《寄刘校书》

2、心期荣辱外,名挂是非中。——出自唐·许浑《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

3、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出自宋·无名氏《浣溪沙》

4、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出自唐·杜荀鹤《题***寺门阁》

5、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出自唐·许浑《送郑寂上人南行》

6、自嫌性如石,不达荣辱理。——出自唐·聂夷中《住京寄同志》

7、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出自唐·薛逢《题白马驿》

8、贵门多冠冕,日与荣辱并。——出自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

9、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出自北宋·范仲淹《游庐山》

10、荣辱不关身,谁为疏与亲。——出自唐·顾况《闲居自述》

11、饱谙荣辱事,无意恋人间。——出自唐·白居易《寻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

12、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出自唐·李咸用《山中》

13、人间荣辱不常定,唯有南山依旧青。——出自唐·段成式《醉中吟》

14、言下是非齐虎尾,宿来荣辱比鸿毛。——出自唐·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

15、争得荣辱心,洒然归西风。——出自唐·童翰卿《绝句

3.求有关荣辱/荣耻观的名诗名句

“八荣八耻”就以人格为观照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而言,中华文化经典有以下四个方面与之相应。

现予摘录,谨供参考。(一)爱国:礼义兼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 损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思诗三十八首》)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杜甫《再经照陵》)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陈与义《伤春》)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辛弃疾《满江红》)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心天地知(陈子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八荣八耻之一) (二)利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欲上民,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六十六章》)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全行为上(《史记?赵世家》) 轻摇薄赋,以宽民力(方勺《青溪寇轨》)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雅?大雅?民劳》)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杜甫《有感五首》)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无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更将散布人间世,化身万亿发光明(康有为《属草堂诸子汇刻其功课簿系诗》) ……。(八荣八耻之二) (三)乐群:(助人)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 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人;人恶我,我必恶人。

(《列子?符》)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国语?晋语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行。

共说向来曾话我,生儿多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高翥《秋日》) (信义)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系辞上》)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白居易《天可度》) ……。(八荣八耻之五、六) (四)修身:(崇实) 务为(伪)不久,盖虚不长。

(《管子?小称》) 无征不信(《礼记?中庸》) 修学好长,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韩愈《桃源图》)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 (勤俭)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 罔游于逸,罔滛于乐(《尚书?大禹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刘禹锡《台城》) (法治) 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管子?七法》)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动(《韩非子?心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民春秋?慎大览?察今》) 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苏轼《私策问》) (戒奢)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关山月》) ……。(八荣八耻之三、四、七、八)。

西汉唐朝鼎盛时期比较表

唐太宗即位以后,与大臣一起探求治国之术,并且身体力行,很快就使社会安定下来来,恢复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史称「贞观之治」。综合而言,「贞观之治」有以下的政绩:

1. 以法为本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就下诏纠正违反法律行事的行为,要求各级官吏研究律令,按律令办事。 太宗要求各君臣都须遵守法令,一切以法为准,而不以帝王的一时喜怒和片言只字为标准。他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对自己临朝决断有不合於律令的,也要求大臣不要以为事小,就不提出来。他并且指出,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提出来,发展为大事时那就不可挽救了。国家之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引起的。

另外,在执法上,唐太宗也不偏袒旧部属。有一次,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被解职,他向太宗陈述自己曾做过秦府幕僚,想请求宽恕,唐太宗曾想让他官复原职,但魏徵向他指出,在秦府工作过的人很多,如果***都这样,那就会使正直的人害怕。结果,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前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2. 提倡学术

唐太宗除经常与大臣一起探讨治道政术外,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在全国初步平定后,他就开文学馆於宫西,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十八人兼任学士,这就是有名的「秦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大多为文士和儒生,博通经史,熟悉儒家经典。李世民每在公事之余,便会到文学馆和他们讨论典籍,从而初步接触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论和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其次,《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公卿说,自己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而风移俗变。」唐太宗和大臣在谈话时,经常引经据典,言必五经、诸子的名句,语必历代兴亡的事实。可见贞观君臣在学习上是花了很大工夫的。

此外,唐太宗还组织学者编撰《隋书》、《晋书》、《群书治要》、《五经正义》等经典,对文学、艺术都是十分重视的。而且,他也能写诗,《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他所写的诗歌八十八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便是出自唐太宗的手笔。

3. 促进生产

隋末,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唐初在削平群雄的过程中,生产又进一步受到破坏。再加上贞观元年到三年,关东和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百姓四处奔波谋生。除农业生产未能恢复外,国家户口也大大减少。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前后,河南、山东、河北地区户口有470 万户,到贞观中,才70万户,只及隋时的七分之一。

应该都有吧

汉初 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实行。赵过推广耦梨。出现了代田法。汉赋司马如《氾胜之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成书。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实行。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 王羲之完成《兰亭序》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北魏 贾思勰完成《齐民要术》。实行均田制。

南北朝 使用灌钢法。

隋唐(581—907年)

隋唐 出现曲辕犁,创制了筒车。三教合一。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隋炀帝帝时期 科举制形民。

唐朝 地方设置节度快,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期)诗歌繁荣 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发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