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四大威仪_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是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4 0
  1. 行住坐卧中,蓄积阳气的几种方法
  2. 大家对佛门礼仪有何感想?
  3. 出家人为什么要有严格的规律
  4. 一句弥陀三业皆摄,此生成就利益一切
  5. 哪位师兄可以给发上梁皇宝忏全文。非常感激
  6. 如何成为一个出家人——斋堂威仪和行堂发心

《楞严经》卷五云(大正19·127a)∶‘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楞严***句》卷五(卍续20·609下)∶‘言三千威仪者,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对三聚,即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一千,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故有八万四千,今特举大数耳。’

此即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一说三世)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各别与贪、嗔、痴、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今言八万细行,乃取其大数。

另外,《净心诫观法》谓此有大乘小乘之别,即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八宗纲要》卷上则谓僧尼有别,谓僧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五○戒。尼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四○戒。

行住坐卧四大威仪_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是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住坐卧中,蓄积阳气的几种方法

什么是居士?

答:是指虔诚信仰佛教,并且受了三归五戒的,优婆塞(男)优婆夷(女)的统称。在习惯上(不管你有没有受过五戒),对所有男女在家信众,都称为居士或者***。而实际上,只受了归依,没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众,只能称为信士。

什么是威仪?

答:戒律守得清净后,所有的德行自然就显现,所以令人可畏佩服,并不是势力的「威」。摄受别人,主要是由于心具备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诈现的「仪」。所谓「诈」现威仪,就是为了得到信众的信仰,从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实际上,佛门的威仪,就是佛***日常生活言行的规范。

居士如何称呼出家人?

答:对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应该叫大和尚;对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应该叫长老、老法师、法师、师父,还有按照寺院执事叫,比喻:当家师、知客师、僧值师等等,或者统一叫法师也可以;对沙弥(沙弥尼),也应该叫师父。各位千万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么师兄师弟,否则罪过很大。背后或者书信,应该称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师、上某下某师父等。

看到出家人应该怎样?

答:应该见须起立,坐须让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应该在下道合掌侧立,等待出家人走过去了,自己才走。

什么时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

答:有五种时候,暂时不用招呼出家人:a正在读经的时候;b生病的时候;c理发的时候;d吃饭的时候;e工作的时候。

在寺院中如何拜见师父?

答:想进房间拜见师父,必须约两个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首先应该先在门外三弹指,为何先要三弹指呢?主要是怕惊扰师父参禅打坐,先要让师父知道。如果房间内师父答话可以进,就进去,如果师父没有答话,就在门外安静等候。进去后,先向佛菩像问讯顶礼;次向师父顶礼,师说「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万不要自认为虔诚,尊重师父,师说「一拜」,还要拜三拜,这样不但不是尊重师父,而且还是藐视——不听师父的话,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后才向师父请益。实际上,在寺院中,是不准出家人随便在房间内,接待信众,而客堂才是会客的地方,否则,就违反了「长住规约」,会被「迁单」的。应该先通过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师同意,就可以。一般情况下,居士应该先到客堂,拜见知狂师,说我求见上某下某法师,知客师会吩咐招客师去叫某某法师到客堂来,接见信众。

信众到寺院中如何「挂单」?

答:首先到客堂,从右边进入,右脚先入,把包裹放在门边,顶礼佛菩萨像三拜,然后说顶礼知客师,再然后到登记的地方,拿出归依证(五戒证、菩萨戒证)和***登记,如实回答知客师的问话,并且仔细听知客师讲寺院里的规矩和吃饭休息的时间,再然后招客师就会送信众到某某房间住下。

在哪些时候不能向师父顶礼?

答:一,师父参禅打坐时;二,师父行走时;三,师父吃饭时;四,师父讲经说法时;五,师父洗脸刷牙时;六,师父洗澡时;七,师父休息或者睡觉时。另外,师父关着门,不能在门外礼拜,到房间去礼拜,首先弹指三遍,师父没有应声,应该离去,应声则进礼拜。

为什么方丈大和尚很难见,是不是我没有缘分?

答: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于日常事务太多,应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众是可以理解的,见到了自然好,没有见着也不要生烦恼,不可勉强。拜见方丈时,应该事先拜见衣钵师(负责方丈日常起的师父),衣钵师会与你预定好某某时间来拜见大和尚,到时候,应提前十至五分钟,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见,这是比较如法的。

持戒有哪两种清净?

答:一,受戒之后,严守戒律,宁愿死也不违犯,这个就是上品清净;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应该赶快到师父或者在佛菩萨形像前,哀求忏悔,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

什么是覆藏和发露?

答:犯了戒,想办法不让人知道,叫覆藏;和盘向别人说出,这个就叫发露。

于师父说话要注意什么?

答:凡是向师父问经问话,应该仔细听师父讲话,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应当等师父讲完了话,然后再问。不能待师父还没有讲完话,就急忙发问,扰乱了师父的思路,很不礼貌。如果师父训诫,自己确实有过错,应该改正,没有过错,也不要讲话,不能与师父争辩,我们修行人,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而,现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难有这样虔诚的了。

贪睡有哪些过错?

答:佛说多睡有五过:一,多恶梦;二,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维名相;五,喜出不净。

什么是地狱五条根?

答:财、色、名、利、睡,就是地狱五条根。

亲近师父有哪些好处?

答:a、信心坚固;b、其心觅进;c、身无诸病;d、精进;e、具念心;f、心不憍慢;g、能成定慧;h、具足闻智。

我听别的居士讲不能多使用水对吗?

答:是的。洗脸洗脚用水,以水覆盖毛巾少许为宜。多使用水,浪费成常住物(在家则浪费财物),最损福报。另外水中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多使用水,就会伤害更多的生命,会给自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杀生因果。

在寺院中能随地吐痰吗?

答:不能,应该要注意卫生在僻静的地方,用卫生纸包好弃到垃圾箱。古代有一个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尔吐痰,月光下见***神伸手来接,这个僧人很害怕终身注意。

我很好奇喜欢笑,是不懂规矩吗?

答: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仪,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样子,都是应该戒的。气有两种:a、上气;b、下气(放屁)。上气如果要出时,不要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避无人处。如果下气要出时,不能在大众中出,应该作方便外出,到无人处放出,然后才入群,不要扰乱众念。另外还要注意几点:a、入塔殿时,不能出口气;b、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放屁出声;c、如果下气来时,应当忍,万一不能忍时,应该在下道在下风放之。居士听到这里可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佛教会这么严格,俗话说「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著。」须知殿堂等都是神圣的地方,稍微有修养的人,都会有所克制的。

供佛用的香、花、灯、烛的遗留物如何处理?

答:这些遗留物,先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干净的地方,因这些都是供佛用过的物品,等积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来。

师父叫我们应该怎么答?

答:师父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应该答「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来长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们应当常念佛恩。

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不要随便与出家人拉关系;二,不要穿得妖艳要干净庄重;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洁;五,不要随便乱走,也不要多言;六,不要坐看大众劳动而偷懒;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东西;八,不要谈论政治及居士家的长短好恶;九,不要因为小事情而争执,如果大事情难以忍受,也应该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不辞而别,或者打架闹事。总之,一切听客堂招呼。

供养师父应该怎样?

答:首先应该跪在地上,把红包用双手举过眉头,说供养师父就行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师父并不一定要你的钱财,而是你非要供养师父,师父拿了你的钱财,就要给你消灾植福,这是「亏本」的买卖。所以一定要恭敬,希望师父年给我们消灾植福。供养并不一定是钱财,只要是出家人办道所需要的资身用物,都是可以供养的。

随众食有哪些好处?

答:1、听到板声立即就去——不懈怠;2、供养现成——省力;3、作平等观——无人我;4、息诸戏论——存正念;5、如法观想——深入理;6、不偏众食——绝疑谤;7、甘苦同受——无选择;8起止威仪——不放逸。故居士入寺,应该随众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与大众师父结同斋供的缘分。

为什么有些寺院的斋堂不叫斋堂而叫五观堂呢?

答:因为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难消;

2、秤己德行,全缺应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便不能受此食;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修行人须防三过;上味食起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如此的思量预防,受食才没有过错;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办道,所以饮食不求美好,只要能养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恶;

5,为成道故,方受此食——饮食可以营养身体,资益道业,身体每天消耗热量,新陈代谢,行住坐卧都需要热量,如果没有饮食供给营养,就会饥渴病生,怎么能办道,现在为了成就道业,所以饮食,应该作此观想,生惭愧心。

吃饭时应该怎样?

答:吃饭时应该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默念「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共成佛道。」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在斋堂吃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坏;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过乞丐或者喂养其它动物;3、加菜加饭要用手势,不能讲话(斋堂有很多规矩,以后再讲。);4、不能用手抓头,怕赃物落入别人碗中;5、不能含食语,不能笑谈杂话;6、不能吃饭有声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7、如果食物中有虫蚁,应该默默掩藏起来,不要让邻坐看到生疑心;8、吃完了饭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随便走动;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头添碗;10、吃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大众基本保持一致;11、行堂迟迟未到,不要生烦恼;12、如果需要什么,默默地用手势,不能高声喊叫;13、不能敲碗作声;14、不能吃完饭就走;15、如果违犯了斋堂规矩,处罚时,不能抗拒不服;16、如果饭中有稻谷,去皮食之;17、不能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起贪心大吃;18、不能私自带食物到斋堂,自己单独吃;19、出家人还没有吃,不要先吃等等。这些对于到寺院里来求福报的信众,一定要注意。

礼拜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礼拜时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为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2、有人礼佛菩萨,不能从其头前经过;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参差、不能中虚、不能将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应该平胸,离嘴唇大约四、五寸远即可;4、不能非时礼,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讲经说法中等等;5、师父礼佛,不能与师父并排礼拜,应该随着师父的后面远拜;6、师父拜长辈,不能与师父一起拜,应该等师父拜过之后,再向彼礼拜;7、师父在跟前,不能与同类互相作礼;8、师父在跟前,不能受别人礼;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给长辈作礼,应该手持佛像齐眉一举,就足够了。

为什么不能从礼佛者头前经过?

答:从礼佛人的头前直过,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乱他观法,罪过很大。应该远绕而过,这样彼此都不会干扰。

礼佛有哪些种类?

答:一,我慢骄心礼——自认为自己了不起,身虽然礼拜,心里没有恭敬,表面看来很恭敬,实际内怀我慢;

二,唱和求名礼——但求名利,诈现威仪,口里唱着佛号,心不知想到那里去了,不是真供养;

三,身心恭敬礼——口里唱佛号,心内念佛身,相好光明,好像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没有散心杂念,供养礼拜,情无厌足;

四,发智清净礼——所谓慧心明了,达到佛的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就是礼一切佛,礼一切诸佛,就是礼一佛,因为诸佛法身,体本都是融通的,礼法礼僧,亦都是这样的;

五,遍入法界礼——所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就是礼徧法界一切诸佛,就好像一室千灯,灯灯相照,如果这样观想,那么功归法界,德用无边;

六,正观修诚礼——所谓摄心正念,恭对佛身,礼自佛不缘他佛,为什么呢?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觉,一念无明,迷于本性,造成许多罪恶,如果能返照本觉,那么解脱的时间就不远了;

七,实相平等礼——有礼有观,自他两异,用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能礼所礼,其性空寂。上面的礼佛,有是非深浅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礼,后四个是理礼。事礼中,前两个是错误的,第三个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礼佛,应该要学习后五种,千万不要学前面两种。

什么情况下不能礼佛?

答:律制有染不能礼佛。染有两种:一是不净染,就是上厕所后未洗净;二是饮食染,就是吃饭后没有漱口。(有些人乱说女人来了月经,污秽不能礼佛,那是错误的。)

听法要注意什么?

答:一,要提前进入讲堂,方可免得临时仓促,身心烦躁,不入法理;二,整衣平视直进,目不邪视,这个就是意业肃敬;三,坐必端正,这是身业肃敬;四,不乱语,是口业肃敬;五,凡是听法,必须闻而思,思而修,不能专计名言,也资谈柄;六,不能没有懂说懂;七,不能自己还没有领会,就在别处乱讲佛法。

?

看经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凡是想要看某某经,必须事先告诉师父,能看不能看,应该看什么经;

二,不能用口吹经书上的灰尘;

三,不能在经桌上放置杂物;

四,不能把非佛教的书放在佛教的书上,也不能把帽子以及衣服放在经典上;

五,别人正在看经,不能在案前走来走去,扰乱病人心念;

六,如果经书年久损坏,应该马上修补;

七,如果居士三归五戒及菩萨戒还没有领会,不能学习别的经典;

八,不能看伪造的经典,比喻寿生经、北斗经、血盆经、血湖忏等等;

九,不能学习看相***的书、医书、兵书、天文地理书、神鬼符水等书;

十,不能不洗手就执经书,对经如对佛,不能戏笑;

十一,不能把经书放得乱七八糟,也不能高声诵读,扰乱他人;

十二,不能借别人的经书不还,或者不爱惜,导致破损。经是佛语,是佛开示修行法门的慈航,所以对经如对佛。受持佛经一句一偈,智的当下悟道,愚的亦可永为菩提***。

进寺院要注意什么?

答:凡是进入寺门,不能从中央进,必须从左右两边进,如果从左边进左脚先入,从右边进右脚先入。不能无故登大殿***;不能无故登塔;不能殿塔中涕唾。入殿塔应当右绕,不能左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绕三匝或者七匝,甚至十百匝,必须是单数,应该知道遍数。不能把雨具或者枴杖带进大殿,应该放在门外,或者放在寺里统一规定放东西的地方,那里有信众为你看守,不要带着包袱进大殿礼佛(一切东西都应该放在门外)。

发心帮寺院做事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要爱惜常住的东西;二,要服从客堂的吩咐,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三,如果洗菜、米,应当三易水;四,如果烧灶,不能燃腐烂的木材;五,如果倒赃水,不能倒在路中,不能高手扬泼,应当离地四五寸,慢慢到倒掉;六,如果扫地,不能逆风扫地,不能把垃圾放在门后;七,洗衣被,须男女的衣被分开洗;八,不能把热水直接倒在地上,须冷却了才倒;九,一切米面等,不能随便浪费,须爱惜;十,要有平等心,执事、清众一视同仁地看待,不分贵贱。

洗澡有哪些好处?

答:律制修行人,半月半月洗澡一次,除了生病或没有时间。洗澡有五种好处:1、除尘垢;2、治皮肤令一色;3、破寒热;4、下风气调;5、少病痛。

在寺院上厕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想要大小便,有关就去,不要等到内逼来不及,才匆忙失措,有失威仪;二,应该换鞋去厕所,不能穿上殿用的鞋;三,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就不会触怒它们,彼此都不骚扰,并且心里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烛去罪法。」;四,不能低头看 *** 、不能持草划不能努气作声、不能隔壁与别人说话、不能吐痰到墙壁上;五,碰到师父不能作礼,应该侧身避开;六,不能边走边系裤带,应当在厕所内整理好;七,大小便后要洗手,没有洗手不能拿东西,洗手应该默念:「以水洗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俺,主迦罗耶娑可。」(偈一遍,咒三遍。)

什么是吉祥卧?

答:睡觉之前,应该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六念。修行人应该这种睡法——右肋而卧,两腿自然屈起、合口、舌抵上颚,右手枕在头底下,左手自然放在身体上,这个就叫吉祥卧。因为这种睡法,能令身得安稳,心无,睡不昏沉,夜无恶梦。须知,仰卧是阿修罗;覆卧是饿鬼;左卧是贪欲人。

?

请问有几种人问法不用回答?

答:律制有五种人问法不用回答: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故意刁难而问。学人曾经碰到这些问题,说了不如法,不说又怕违道,后来学人查了许多佛经,才知道是不能回答的。

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本来这个问题学人不回答,这不是居士要关心的问题。但是又想到现在是末法时期,居士难以识别真伪,所以就简单地讲讲。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一,有上座才能做,不能胡乱坐;二,不能多笑,不要夜晚到居士家;三,主人设食供养,虽然不是***,亦不要失仪规,主人设食供养,不论大小都是福田,出家人到了,就是***,主人信心,就是道场,所以吃饭前,要合十念供养偈咒,出食,作五观想,吃后要结斋;四,男女之间要保持距离,不能单独在一起;五,如果由于天气或者身体方面原因住在居士家,应该独自睡一室,多坐少卧,一心念佛;六,不能左右邪视,不能杂语;七,不能诈现威仪,***装老修行或者老禅师的样子,求得居士的恭敬;八,不能妄说佛法,乱答他问,显得自己见识渊博,求得恭敬;九,不能像俗人一样,互相送礼;十,不能管在家人的家务事情,不能杂坐酒席;十一,不能结拜在家人为干父、母、兄、弟、姊、妹;十二,不能讲说出家人内部事情。

为什么必须尊重僧人?

答:僧人以释迦为姓氏,以如来为归宿,以如来的教法为资养色身,以佛慧为生命,以修禅定所得到的快乐为精神食粮。所以不仰仗世俗之人,不经营世俗家庭,不追求肉体长生,不贪恋生命,不畏惧死亡,不贪求美味。他有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禅定来收摄身心,有佛慧来分辨事物。所谓戒律,指清除贪瞋痴三种迷惑,终身不受其污染;所谓禅定,指恬静思考,整肃精神,终日不昏乱;所谓佛慧,指崇尚德行,辨明迷惑,使自己合于道理。以此修行叫做因,以此成就叫做果。他不说***话,所以最受人相信;他提倡无我,所以真诚谦让。他有威严可以警戒,有规矩可以遵守。他给世人带来福址,能化导世人。僧人,他是人中最高贵的;他心胸广阔,他德行周备,他所行的道是伟大的。他是贤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贤人;他是圣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圣人。他是出世的最高的圣贤,僧人这样能不尊敬他吗?

我守戒律但不懂威仪(规矩)行吗?

答:戒律是「体」,就是止持;威仪(规矩)是「用」,就是作持。如果有戒律没有威仪,那么戒律就是虚设,亦没有得到戒律的体;如果有威仪不守戒律,那么持犯无从依据,亦没有达成威仪的用。有戒律有威仪,内外一如,才是修行人。这才是佛的真正***,也就是有资格当众生依止的规范,就能得到众生的恭敬。

在家烧香拜佛,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要做到三个不妨碍:一是不妨碍社会秩序;

二是不妨碍生产秩序;

三是不妨碍生活秩序。前面两条比较容易做到,最难的就是不妨碍生活秩序,生活秩序包括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邻里的生活、社区的生活,还有精神、物质、饮食、起居等都是生活。不要只想到自己烧香念佛的重要性,而对家里其它成员和隔壁邻居想得太少,不管是早上四点,晚上十二点钟,把木鱼敲得响响的,把念佛声音念得大大的,把香烧得旺旺的,想我在念佛,你们还在睡觉,你们这些地狱***,我念得大大的,敲得响响的,让你们种种善根。却不去想想他们是不是难受,心里是不是骂你,你这样做是违反宗教政策的。宗教政策里规定,公民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因此希望在家信众,一定要注意不妨碍生活秩序,应该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勉强。

师父每次走我都哭,很想师父对吗?

答:是不对的,应该用聚散随缘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修行人,一定要破掉这个情执,才能了生死。但是反过来讲,在一起相处久了,彼此想念,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毕竟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感情就会想念。所以要多想想无常,就会克服这个毛病。

大家对佛门礼仪有何感想?

我身上阴气比较重,刚开始时,也比较虚弱,所以对阳气的丢失非常敏感,最初一段时间,最怕的,就是在电脑前长时间坐着,坐一段时间以后,就得关一段时间的电脑,去活动活动,或者诵诵经。因为这种现代化的电器,吸人身上的阳气非常厉害。

后来,身体渐渐好起来,走路也有力气了,虽然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没有太大不适,但如果特别用心,眼睛紧盯着屏幕,一段时间以后,眼睛就很累,视力下降很快,才知道精气都从眼睛里放出去了,蓄积不起来。这次是被迫好好学习师父很早以前都开示过的用眼方法:把眼睛眯起来,淡淡地看,从外往里吸,而不是睁大眼睛,往外看。这个方法当天用当天就见效,情绪也渐渐平稳起来。

工作一段时间累了,一开始觉得要休息,就直接躺下来。躺下来的时候,放松,觉得好舒服。但仔细体验就觉得不对,仅有的一点阳气就在这种放松中消失了,丢得厉害。看来任何的放逸都是,在一种虚幻的舒适中,让自己失去能量。于是我就站起来,活动活动,或者打打八段锦。如果实在需要躺下来休息,也换成吉祥卧的姿势,这样就好多了。

由此知道,行住坐卧四威仪,对身心的影响很大。

通过体验,发现在很累的时候,尤其是阳气缺少的时候,很喜欢缩着脖子,弓着背,但越这样越没力量,很快就压垮了。学学古人坐在实木藤椅上的样子:直起背,挺起腰,心中正气升起来,一副大丈夫气概,那些蔫蔫的情态和无力的心理,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还包括双脚站立时,身体正,注意力往内敛,因为知道一切皆是自性化现,故而不向外攀援,然后含藏一种慈悲柔和的心态。因为心的力量来自于慈悲,一种无我的慈悲,所以做任何事情,保持这样的状态,是非常适合修行者日常修心的。

站立时,最忌讳的就是斜靠着墙,歪着头,眼睛斜瞟过去,或者闪烁不定……说实话,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这种德行,被骂了好多次,才渐渐改过来。现在才真正明白,那是非常招阴气,非常增加依附心的。诶,印象最深的就是,干活儿累了,斜靠在墙上,师一见就骂:你再那样,一辈子也成不了佛!忏悔!

“学佛的人,站在地上,脚也要入地三尺”。(常真老和尚)

行走时,心总是放在别人身上,走路轻飘飘,软绵绵的,扭腰迈着小碎步,非常女性化的——这是明显的眷属习气。(一切皆是我自性化现,我管它三七二十一干嘛!把心放在自己脚下!)后来,《仁王经》诵得多了,心清净些后,对自己一举一动、举手投足渐渐能了知,自然看淡周围的一切,才明白为什么说,心越静,观幻的范围越大;才明白为什么般若要和禅定一起修。

其实,前面说的这些,都是术上的,真正的大用,还是念佛禅那句话:“深信三身四智、山河大地皆自性化现,故不思议……”这里,还到不了那个“一念觉处阿弥陀佛”。从***上来说,四威仪作好,表好法,同时多打八段锦,就已经获益无穷了。

南无地藏王菩萨!  感恩师父、师叔、师母

出家人为什么要有严格的规律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看起,将文念一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是讲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威仪』也就是规矩,「威」是威德,「仪」是仪态。在中国古代,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的,我们中国也有,但是中国一般说礼仪,不讲威讲礼,礼仪。我们都知道,古时候都称中国叫礼义之邦,由此可知,对於礼仪是非常重视的,***都要学习,都不能够违犯的。可是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到日本去还能看到一点,日本人还能保持中国古代的一点形象,也算是很难得。中国把礼仪丢掉至少有四代,我们二十年算一代,也有八十年。确实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农村里面还有,这些礼节还有。

在古代,史书里面常讲乱世、治世,天下大治,治乱的标准是什麼?就在礼。一个是礼,一个是乐,礼是节制人的行为,用佛法讲,身口的行为,乐是调节性情,都是属於教育。我们如果细心去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断代史,《春秋》跟《史记》我们可以说是通史,以后每个朝代有它的历史,像《汉书》、《唐书》、《宋史》,这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一个朝代***建立,一般不会超过五年,朝廷就颁布礼乐,我们一般人生活就上轨道了。你是什麼身分,行什麼礼,穿什麼样的礼服,在以前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穿衣服的。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他穿什麼样的服装,农民穿什麼样的服装,工人穿什麼样的服装,生意人著什麼样的服装,他们都有分别的。为什麼?便利於行礼。这个根源从哪里来的?是从五伦来的,你看五伦里面有一条长幼有序。长幼有序在家里面是兄弟,在社会上有长幼,年幼的要跟长辈行礼,阶位低的要向在高位的人行礼。做官的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衣服上面都绣的有花纹,叫章服,文章的章。绣的花纹是代表阶级的,从前有九品,九品中正,它绣的花纹代表阶级。颜色也是代表阶级,连帝王也不例外,帝王穿的是龙袍,以后是用**的,**的多。你看他绣的龙,龙爪子不同,皇上五个爪,叫五爪金龙。亲王,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兄弟四个爪,就少一个;清朝,贝勒只有三个爪。看起来好像一样,你看龙的爪不一样,你就晓得他有阶级。五个爪只有一个人,皇上,只有他一个人。所以礼服很重要,现在没有了,现在士农工商没有了。

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社会就乱了,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祭礼,祭天、祭山川鬼神、祭祖先,现在民间用的都是原先清朝的,民国没有颁布,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像婚礼、丧礼、宴客,可以说整个社会乱了,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整六和之紊绪』,那就是我们的威仪疏忽了。乐,大概现在只有一个国歌,军队里面好像还有军乐,其他各个阶层里头也都没有。社会的乱相,怎麼能够上轨道?所以在将来写历史的人,写这一段的历史叫乱世。没有规矩,没有礼仪,这段时间太长了,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没有颁布礼乐,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桩事情,现在既然想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麼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麼样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国的宗教,像***教、天主教,用他们宗教的礼服,那就是外国的,中国没有礼。你能说不对吗?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没礼,这就难了。乐也没有,这是个麻烦事情。看什麼时候***觉悟了,来推行礼乐的教育,现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颁布也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仪』,中国古时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位,是国家基本的一个单位,是家庭。中国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现在也没有了,中日八年战争最大的损失是中国的家消灭了。抗战之前有,抗战之后没有了,这个非常可惜。家对於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个人,家是社会,从前一个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几十口人,一家七、八十个人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标准的家庭,大概都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个社会。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个祖先传下来的。你看夫妇结婚,小孩生多了,我一个同学,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我们在台湾有四百人,有一个就住在屏东,前几天来看我,带一张照片给我看。我们是三十八年到台湾来的,六十年前,在这边结婚了,两个人,现在全家我看他的照片,子孙有十二个,这麼一大家。这还不算多的,我还有个朋友在台北,也是夫妻两个到台湾,现在全家有二、三十个人,你看六十年,增长多少倍。中国过去是五代同堂,第六代才分出去另外立一个家庭,五代是不分家的。从自己算起,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五代就一百年,二十年是一代,一百年,你说他的儿孙多少,所以人丁兴旺。夫妇两个生小孩生多,多的有生十几个的,六、七个不算多,这样延续下来就有几百人。

这麼多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没有规矩,那不就乱了?所以家规重要,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这几年提倡《***规》,就是从前大家庭***都要遵守的,你不遵守家就乱了。《***规》里面是一百一十三条,这是共同要遵守的规矩,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你是家庭一分子,必须要遵守。除这个之外还有规矩,那是每个家不一样的,每个家有它单独的规矩,这些多半记载在家谱里面,祖宗立的法,后世的子孙世世代代要遵守。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它是个团体,家能够治好,你就能治国,治国跟治家没有两样,只是扩大一点而已。所以齐家而后国治,家齐了,国是很好治的。不像现在,诸位要是读中国古书,你就能够体会到,古时候在社会上各种行业,哪种行业最轻松?哪一种行业是最愉快的?做官的。为什麼?没事,没有案子办,社会上***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没有案子办。一个月有个三、五件案子就很多了,哪像现在,现在案子办不完。所以你看从前做官的人,他没事,读书、游山玩水、作文作诗,他去玩这个消遣去了;深山里面去访道,找找道长、和尚,去谈谈佛、谈谈道,他有的是时间。哪有像现在做官,现在做官好辛苦!今天的社会,各行各业哪一行最辛苦?从政的人最辛苦,跟从前完全颠倒了。什麼原因?就是现在因为社会,没有礼乐,麻烦事情就多了。这刑事案件,我曾经在此地见过司法行政部长、司***长赖院长,他们告诉我,台湾现在刑事案件一年超过一百五十万件,平均每天两千件,办不完!你说在从前,一个国家可能一年都不会到两千件,现在一天两千件,还得了吗?你说他多辛苦,他哪有时间。

这些都是属於教育问题,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你看《华严经》里面,贤首国师给我们提出这篇文章《妄尽还源》。前面三大段是讲的哲学、科学,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这个地方往下,四、五、六三段是讲修行。行是什麼?行是行为,行为很多,佛法里面把它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身体,身的造作,我们讲身业,业就是活动,得有规矩。第二个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很重要。孔子教学,把言语摆在第二门,第一个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你看他多麼重视,说话是学问。第三才是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你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最后才是文艺,放到最后。这是在佛法里讲口业。第三个叫意业,意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有个标准、有个规范,你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超越一点没有关系,不离谱,不及,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核心的标准,不能违背的;就像佛门里面讲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这也是个核心的标准,展开来就是此地讲的,大乘八万四千,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叫八万四千细行。在我们中国,其实跟佛法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五伦是五条,五常也是五个字,四维是四条,八德是八条,你看这多简单。它展开来也是八万四千,《***规》就是这些东西展开,你看展开说了一百一十三条。一百一十三条里头,每一条再展开,那就叫细行,在佛法里面叫威仪,威仪是细行,原则叫戒律,从戒律里面再分出来,叫威仪。

我们生活能懂得这些道理,能遵守这些规矩,自己心安,理就得到。为什麼?心平气和生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现在一般人为什麼没有智慧?你所生的是烦恼,为什麼?你心不清净。心为什麼不清净?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你想安定也不行,今天社会像一盆浑水一样,也就是社会里头没有制度、没有礼乐,礼乐是属於制度。我们生活在乱世,很痛苦!乱世要恢复自己的清净心非常困难,那只有远离都市,住在深山,或许还能够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很少数的人,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现在深山修行,修行难!深山里面去度***,自己住茅蓬可以。为什麼?从前寺院庵堂都建筑在深山里面,远离都市,现在不行,现在开了马路,车可以上去,游客多了,把你当作观光旅游的景点,再来这些电视、网络都上去了。所以原本是个清净的兰若,现在也被污染,想修行都困难、都不容易。现前的社会,修行要能成功,他的功夫、道行肯定比古人高,古人要生活在这个世间的话,他也会退转,他也很难禁得起考验。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佛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自求多福,除这个之外,真的是没法子。

一句弥陀三业皆摄,此生成就利益一切

这都是戒律啊,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生活细节,都要有威仪。出家人身为人天导师,自然他的身心要给一切众生做典范。这些生活细节统一起来,大家可以更好的修行,如果每个人自己按自己的时间起床,自己读诵经典,那就不是一个团体,自己修行,很容易懈怠,反正不影响别人,别人也不知道,一起修行则互相影响,鼓励,而且这些所谓形式,都是佛的言行举止,严格的规律,戒律,都是当年佛的行为动作,思想,学佛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嘛。古人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自己内心真正是这个想法,这种心态,表现在外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规律,衣食住行自自然然就是和戒律要求的一样,那就不是强制你去做,是自己发自内心,自自然然的表现。所以说如果自己内心真正理解,生活方式就和戒律还有规格相符。如果刚出家,心里的心态与佛不符合,表现出来自然不是戒律和规格,那么寺院就要求你,强制执行嘛,时间久了,内心就会改变,行为就与规律相符。就像一个人刚接触佛法,他形式上是佛***,内心对佛的教导怀疑,你天天重复佛的教导,重复时间久了,以口熏心,自自然然就不怀疑了。而且刚出家人在僧团中修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习惯,行为和心态就会改变。而且小事不遵守,大事更不用说了吧,古代有个例子,一个小孩自己屋子不打扫,别人来家里访问,问他为什么不打扫,他说他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客人就回他一句,你自己一个屋子都扫不了,怎么扫天下?

简单的生活***都想要。你想想看佛的生活多简单,每天做的事就是托钵,日中一食,说法,四小时在树下打坐睡觉,财产就是衣服和钵,最简单能满足身体需求的生活。寺庙看起来是规律死板,可是是为了人好,他们生活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们的快乐外人体会不到,佛的生活天天一样,看起来是规律死板,可是他其乐无穷。所谓是安贫乐道嘛。你可以自己在家里先试试,自己尝试,就不没有受人规范的感觉。出家修行,那是因缘,如果你有出家的因缘,那你就随顺因缘出家,没有就不要强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是你要愿意也有办法,像出家人或者佛一样把欲望降到最低,三餐温饱,衣服保暖,有个小屋遮风避雨就好,如果连这条件都没有,就学布施,一毛一块都行,至诚恭敬最为重要,毫发之善就可以中无涯之福。如果连一毛都没有,就赞叹别人的善行,别人做一点点善事,随喜赞叹,福田心耕,不止是外在财富嘛。想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简单的生活,只是你愿不愿意罢了,你愿意,学学佛陀,出家人,这些生活造成的经济负担是很低的,如果实在负担不了,上面说的修善,是吧。说到修行,你在修善事的时候不为自己的福报和利益,只为众生。那不就是修行吗?做善事时把自己的身心奉献出去,连自己的身心都布施出去,那是大布施,把自己的贪心施的干干净净,布施波罗蜜。自己断恶修善,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持戒成就,做善事受人毁谤,日常生活中受人嫉妒,谩骂,忍的过去,忍得了简***静的生活,忍得了寂寞,忍得了不耐烦,什么都忍,忍辱成就,余下我就不说了,总之修行就是修心,心态改了,什么环境都修得了。(我好像也扯远了,扯到修行去了。。。)

哪位师兄可以给发上梁皇宝忏全文。非常感激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之第三法端身持名,就是用持名念佛来摄护好我们的身业,就是练习在念佛堂有行走着念,有坐着念。坐就要有坐样,那走就要有走样。用念佛把它再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要练习。尤其小众学习《威仪门》,《威仪门》里面告诉我们的行住坐卧,称之为「四仪」。仪,仪表的仪,就是说仪则。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有行的相,卧有卧的相,古人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

以一句佛号提醒自己,尤其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念佛。所以持名念佛,它不会说你走着念、站着念、坐着念、躺着念,无论你在行住坐卧当中,你都可以常以一句佛号来贯穿。

即使我们晚上睡下,我们心里也可以默默地念佛。也常常可以练习在我们持名念佛当中,如果有安定的环境,可以观想佛的慈光摄照我们全身,从头顶一直慢慢慢慢地,让光明能够照遍我的全身。

这也是老法师他们,还有一些善知识,讲过他们在修行当中,如果能常常地以光明观来持名念佛,当然这是说个人的情况,如果一句佛号,像我们训练追顶念的时候,那你就不要。这是说在生活当中,像我们常常说人有四大地水火风,难免身体不舒服等等,如果能养成一个习惯,就像晚上上床以后就可以观想,念起这句佛号光明照遍自己的全身。哪些有疼痛不舒服的地方,你让光明就住在哪里,慢慢地光明把那些有病的地方都化掉。

这是另外多说了一点。就我们身业的念佛能够知道,通过行住坐卧,还是不要忘记了来摄自己的口也好,意也好,从身口意好好地来摄护自己的这个心。

一句弥陀,三业皆摄,此生成就,利益一切。

如何成为一个出家人——斋堂威仪和行堂发心

以下是部分,太长,发不全。你可留邮箱号。给你发。

梁皇宝忏(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传

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后数月。帝常追悼之。昼则忽忽不乐。宵乃耿耿不寐。居寝殿闻外有骚窣之声。视之乃见一蟒盘躃上殿。睒晴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驳无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谓蛇曰。朕宫殿严警非尔蛇类所生之处。必其妭孽欲崇朕耶。蛇为人语启帝曰。蟒则昔之郗氏也。妾以生存嫉妬六宫。其性惨毒怒一发则火炽矢射损物害人死。以是罪谪为蟒耳。无饮食可实口。无窟穴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又一鳞甲则有多虫唼啮肌肉痛苦其剧若加锥刀为蟒非常蛇亦复变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为阻耳。感帝平昔眷妾之厚。故托丑形骸陈露于帝。祈一功德以见拯拔也。帝闻之[鸣>呜]呼感激。既而求蟒遂不复见。帝明日大集沙门于殿庭宣其由。问善之最以赎其苦。

志公对曰非礼佛。忏涤悃欵方可。帝乃然其言。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兼亲杼眷思洒圣翰撰悔文共成十卷。皆***摭佛语削去闲词。为其忏礼。又一日闻宫室内异香馥郁良久转羔初不知所来。帝因仰视乃见一天人容仪端丽谓帝曰。此则蟒后身也。蒙帝功德已得生忉利天。今呈本身以为明验也。殷勤致谢言讫不见。自梁迄今已数百年。得此经本虔敬礼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隲感应。犹恐厥事暗然未彰。辄以粗记用达诸耳目矣。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0922c22]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3]感。

[0922c23] 弥勒[4]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5]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乐***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故目等心。标号如上。

[0923a04] 今日道场。幽显大众立此忏法。并发大心。有十二大因缘。何等十二。一者愿化六道心无限齐。二者为报慈恩功无限齐。三者愿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四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五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不起恚心。六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他身色不起嫉心。七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八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凡所修福不为自身。悉为一切无覆护者。九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为自身行四摄法。十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见有孤独幽系疾病起救济心。令得安乐。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仰愿幽显凡圣大众。同加覆护同加摄受。令[1](某甲)等[2](某甲字请各自称名后皆例此)所悔清净所愿成就。等诸佛心同诸佛愿。六道四生皆悉随从满菩提愿[3]净三业法(净身当洗浴净口赞佛功德净意运心忏悔三业既净。乃可标心归依三宝大慈悲父)。

[0923a24] 归依三宝第一 断疑第二 忏悔第三 发菩提心第四 发愿第五 发回向心第六

归依三宝第一[4](一向投往名之为归始终凭托名之为依)

[0923a28]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宜各***起觉悟意念世无常。形不久住。少壮必衰。勿恃容姿自处污行。万物无常皆当归死。天上天下谁能留者。年少颜色肌肤鲜泽。气息香洁是非身保。人生合会必归磨灭。生老病死至来无期。谁当为我却除之者。灾害卒至不可得脱。一切贵贱因[5]而死已。身体胮胀臭不可闻。空爱惜之于事何益。[6]自非勤行胜业。无由出离[*](某甲)等自惟。形同朝露命速西光。生世贫乏无德可称。智无[7]神圣大人之明。识无圣人洞彻之照。言无忠和仁善之美。行无进退高下之节。谬立斯志劳倦仁者。仰屈大众惭惧交心既法席有期追恋无及。从此一别愿各努力。[8]勤意朝夕亲奉供养。[9]人加精进。唯是为快。仰愿大众各秉其心。被忍辱铠入深法门。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宜各殷重起勇猛心。不放逸心安住心。大心。胜心。大慈悲心。乐善心。欢喜心。报恩心。度一切心。守护一切心。救护一切心。同菩萨心。等如来心。一心[10]志意五体投地。奉为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呪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含灵抱识水陆。空界一切众生。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11](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何故应须归依三宝。诸佛菩萨。有无限齐大悲。度脱世间。有无限齐大慈。安慰世间。念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誓灭众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觉。以是义故。应须归依。又复诸佛慈念众生过于父母。经言。父母念儿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又父母见子。背恩违义心生恚恨。慈心薄少。诸佛菩萨慈心不尔。见此众[12]生悲心益重。乃至入于无间地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无量苦。是知诸佛诸大菩萨。[13]爱念众生过于父母。而诸众生无明覆慧烦恼覆心。于佛菩萨不知归向。说法教化亦不信受。乃至麁言起于诽谤。未曾发心念诸佛恩。以不信故。堕在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遍历三途受无量苦。罪毕得出。暂生人间。诸根不具以自庄严。无禅定水。无智慧刀如是等障由无信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不信之罪众罪之上。能令行人长不见佛。相与今日各自慷慨。折意挫情。生增上心起惭愧意。稽颡求哀忏悔往罪。业累既尽表里俱净。然后运想入归信门。若不起如是心运如是意。直恐隔绝障滞难通。一失斯向冥然无返。岂得不***五体投地如大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某甲)等今日以诸佛菩萨慈悲心力。始蒙觉悟深生惭愧。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造。从今已去至于菩提。起坚固信不复退转。[14](某甲)等舍此身命。若生地狱道。若生饿鬼道。若生畜生道。若生人道。若生天道。于三界中若受男身。若受女身。若受非男非女等身。若大若小若升若降。受诸迫恼难堪难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宁于千劫万劫受种种苦。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仰愿诸佛大地菩萨。同加救护同加摄受。令[*](某甲)等信心坚固。等诸佛心。同诸佛愿。众魔外道所不能坏。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摄心听。夫人天幻惑世界虚***。由其幻惑非真[1]故无实果。虚***浮脆[*]故迁变无穷。无实果故。所以久滞生死之流。[2]迁变改故。所以长[3]泛爱苦之海。如是众生圣所悲念。故悲华经云。菩萨成佛各有本愿。释迦不现长年。促为短寿。悲此众生变化俄顷长沦苦海不得[4]舍离。故在此土救诸弊恶。教有刚强苦切之言。不舍于苦而度众生。未尝不以善法方便弘济益之心。所以三昧经言。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如破眼目。见已悲泣心无暂安。欲拔其苦令得安乐。又诸佛等智其化是均。至于释迦偏称勇猛。以能忍苦度脱众生。当知本师慈恩实重。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种种语利益一切。我等今日不蒙解脱。进不闻一音之旨。退不覩双树潜辉。良由业障念与悲隔。相与今日起悲恋心。以悲恋如来故。善心浓厚。既在苦中忆如来恩。呜咽懊恼惭颜哽恸。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志心奉为。

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信施檀越善恶知识。诸天诸仙聪明正直。天地虚空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呪。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重复。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相与志心胡跪合掌心念口言。作如是说。

诸佛大圣尊 觉法无不尽 天人无上师 是故为归依 一切法常住 清净修多罗

能除身心病 是故为归依 大地诸菩萨 无着四沙门 能救一切苦 是故为归依

三宝护世间 我今头面礼 六道一众生 今尽为归依 慈悲覆一切 皆令得安乐

哀愍众生者 我等共归依

五体投地。各自念言。仰愿十方一切三宝。以慈悲力[8]以本愿力大神通力不思议力无量自在力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安慰众生力。令诸众生皆悉觉悟知。[*](某甲)等今日为其归依三宝。以此功德力。令诸众生各得所愿。若在诸天诸仙中者。令尽诸漏。若在阿修罗中[9]者舍憍慢习。若在人[10]道无复众苦。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者。即得免离。又复今日若闻三宝名及与不闻。以佛神力。令诸众生尽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同诸菩萨俱登正觉[*](一拜)。

断疑第二[11](一切众生未离疑惑所以于法多生障碍是故今须永断此疑)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心谛[12]听。夫因果影响感应相生。必然之道理无差舛。而诸众生业行不纯。善恶迭用。以业不纯。[13]以报有精麁。或贵或贱或善或恶。其事匪一参差万品。既有参差不了本行。以不了故疑惑乱起。或言。精进奉戒应得长生。而见短命。***之人应见促龄。而反延寿。清廉之士应招富足。而见贫苦。贪盗之人应见困踬。而更丰饶。如此疑惑人谁无念。而不知往业植因所致。[14]又如般若所明。若有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而诸众生所以不能深信经语有此疑者。皆由无明惑故。妄起颠倒。又不信三界内是苦[15]不信三界外是乐。每染世间皆言是乐。若言乐者。何意于中复生苦受。饮食过度便成疾疹。气息喘迫鼓胀[16]绞痛。[17]又至衣服弥见忧劳。寒得絺络则恩薄念浅。热见重裘则苦恼已深。若言是乐何意生恼。故知饮食衣服真非是乐。又言眷属以为乐者。则应长相欢娱歌笑无极。何意俄尔无常倏焉而逝。适有今无向在今灭。号天叩地肝心寸断。又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衔悲相送直至穷山。执手长离一辞万劫。诸如此者其苦无量。众生迷见谓其是乐。出世乐因皆言是苦。或见进噉蔬涩节身时食。去[18]于轻软习粪扫衣。皆言是等强自困苦。不知此业是解脱道。或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经行礼拜诵习之人翘勤不懈皆言是苦。[19]而不知是等修出世心。脱有疾病死亡之日。便起疑心。[20]终日役此心形。无时暂止。人之气力何以堪此。若不勤劳岂当致困。徒丧身命于事无益。或复自秉其说理实如之。不知推果寻因。妄构此惑。若遇善知识则其惑可除。遇恶知识则其愚更甚。因疑惑故堕三恶道。在恶道中悔何所[1]及。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凡有此疑因缘无量。且[2]疑惑习气。出三界外尚未能尽。况在今形云何顿去。此生不断后[3]更复增。大众相与方涉长途。自行苦行。当依佛语如教修行。不得疑惑辞于劳倦。诸佛圣人所以得出生死度于彼岸者。良由积善之功故。得无碍自在解脱。我等今日未离生死。己自可悲。何容贪住此恶世中。今者幸得四大未。衰五福康悆。***动转去来适意。而不努力复欲何待。过去一生已不见谛。今生空掷复无所证。于未来世以何济度。[4]抚臆论心实悲情抱。大众今日唯应劝课努力勤修。不得复言且宜消息。圣道长远一朝难办。如是一朝[5]已复一朝。何时当得所作已办。今或因诵经坐禅勤行苦行。有小疾病。便言诵习勤苦所致。而不自知。不作此行早应终亡。因此行故得至今日。且四大增损疾病是常。乃至老死不可得避。人生世间会归磨灭。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一切众生违佛语故。所以轮转三[6]途备婴[7]万苦。若如佛语都无休息勤于诸法如救头然。勿使一生无所得也。相与***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奉为有识神以来至于今[8]身。经生父母。历劫亲缘。和尚阿阇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呪。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归依世间大慈悲[9]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维卫佛 南无式弃佛 南无随叶佛 南无拘留秦佛 南无拘那含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菩萨。

又复归[10]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以神通力覆护拯接。从今日去至于菩提。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萨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觉[*](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志诚善摄心念。相与已得入归信门。唯应秉意以趣向为期。于内外法莫复留难。若本业不明。自不能造。见人作福唯应奖劝。弹指合掌明进其德。不宜起心生诸妨碍使彼行人心成阻退。若是不退彼进如故。彼既无减唯当自损。空构是非于身何益。若能于善无有碍者。可谓合道有力大人。若今作碍。[11]者于未来世云何能得通达佛道。就理而寻损害实重。阻他善根罪真不轻。如护口经说。有一饿鬼。形状丑恶。见者毛竖莫不畏惧。身出猛焰犹如火聚。口出蛆虫无有穷尽。脓血诸衰以自严身。臭气远彻不可亲近。或口吐焰支节火起。举声号哭东西驰走。是时满足罗汉问饿鬼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饿鬼答言。吾往昔时曾作沙门。恋着资生。悭食不舍。不护威仪。出言麁恶。若见持戒精进之人。辄复骂辱偏眼恶视。自恃豪强谓长不死。造[12]于无量不善之本。而今追忆悔无所补。宁以利刀自截其舌。从劫至劫甘心受苦。不以一言诽谤他善。尊者还阎浮提。以我形状。诫诸比丘及佛***。善护口过勿妄出言。设见持戒不持戒者。念宣其德[13]吾受鬼身经数千劫。终日竟夜备受楚毒。[14]若此[15]命尽复入地狱。是时饿鬼说此语已。举声号哭自投于地。如大山崩。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大可怖畏。止以口过获报累劫。何况其余不善之本。舍身受苦皆由作业。若不作因云何得果。若有造因果终不失。罪福不远身自当之。譬如影响不得舍离。因无明生亦因而死。去来现在行放逸者。未见是人而得解脱。能守护者受福无穷。今日大众。宜各惭愧洗浣身心忏谢前咎毕故不造新。诸佛称叹。相与从今日去。若见人之[16]善。莫论成与不成久与不久。但使一念一顷一时一刻一日一月半年一岁。已自胜于不作者矣。所以法华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而况有人能发如是大心勤于福善。不随喜者。圣所悲念。[*](某甲)等自惟。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已应有无量恶心阻人。胜善何以[17]故然。若无是事。云何今日于诸善法多有留难。禅定不能习。智慧不能修。少时礼拜已言大苦。暂执经卷复生厌怠。终日劳扰起诸恶业。使此身形不得解脱。如蚕作茧自萦自缚。如蛾赴火长夜燋然。如是等障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皆由恶心诽谤他善。今始觉悟生大惭愧。稽颡求哀忏悔此罪。唯愿诸佛请大菩萨。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某甲)等所忏除灭所悔清净。所有障碍无量罪业。因今忏悔净尽无余。相与***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善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栴檀德佛 南无宝施佛 南无无量明佛 南无华德佛 南无相德佛 南无三乘行佛 南无广众德佛 南无明德佛 南无师子游戏菩萨 南无师子奋迅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菩萨

又复归依[1]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相与胡跪合掌[2]各自称名心念口言。[*](某甲)等从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未能得受道此报身。于四事中[3]未得相离三毒炽然贪瞋嫉妬。起众恶业。见人布施[4]见人持戒。[5]自不能随喜见人忍辱见人精进自不能行。不能随喜。见[6]人坐禅修智慧业。自不能行。不能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7]或见人作善修诸功德。不能随喜。行住坐卧于四威仪心无惭愧。憍慢懈怠不念无常。不知舍此身形应入地狱。于他身色起种种恶。障人建立三宝兴显供养。障人修习一切功德。如是罪障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信三宝是归依处。障人出家。障人持戒。障人布施。障人忍辱。障人精进。障人坐禅。障人诵经。障人写经。障人[8]造像。障人[9]斋会。障人供养。障人苦行。障人行道。乃至他人一毫之善皆生障碍。不信出家是远离法。不信忍辱是安乐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10]离[11]忘相是出世心。致使生处多诸障碍。如是罪障无量无边。唯有诸佛诸大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量多少。今日惭愧发露忏悔。一切罪因苦果。愿乞消灭。从今日去至坐道场。行菩萨道无有疲厌。财法二施无有穷尽。智慧方便所作不空。一切见闻无不解脱。相与[*]志心五体投地。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贤圣。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六道一切众生。以今忏法。一切众苦皆悉断除。离颠倒缘不起恶觉。舍四趣业得智慧生。行菩萨道不休不息。行愿早圆速登十地。入金刚心成等正觉 (一拜)。

忏悔第三 (将欲发菩提心必须忏悔故次第三显忏悔法门)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经言。在凡谓之缚。在圣谓之解。缚即是三业所起之恶。解[13]即[14]是无碍之善。一切圣人安心斯在。神智方便无量法门。明了众生善恶之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能以一形种种变现。能促一劫以为一日。能延一日以为一劫。欲停寿命则永不灭。欲现无常则示涅盘。神通智慧出没自在。飞行适性坐卧虚空。履水如地不见险难。毕竟空寂以为栖止。通达万法空有俱明。成就辩才智慧无[15]量。如是等法不从恶业中生。不从贪瞋嫉妬中生。不从愚痴邪见中生。不从懒惰懈怠中生。不从憍慢自养中生。唯从谨慎不作众恶勤行善业中生。何处见人修诸善业。随从佛语。而有贫穷者。有丑陋者。有癃残百疾不自在者。有卑贱[16]为人陵懱者。有所言说不为人信用者。今以身证。若有一人。随从佛语修诸功德。不为自身而得恶报者。宁以我身入阿鼻地狱受种种苦。使此等人得恶报者。无有是处。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若欲舍凡入圣者。当依佛语如教修行。莫辞小苦生懒堕心。宜自努力忏悔灭罪。经言。罪从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既未免[17]凡类。触向多迷。自非资以忏悔。无由出离。相与今日起勇猛心。发忏悔意。忏悔之力不可思议。何以知然。阿阇世王有大逆罪。惭愧悔责重苦轻受。又此忏法令诸行人得安隐乐。若能自课努力披诚至到稽颡忏悔归依毕竟为期者。而不通感诸佛。未之有也。恶业果报影响无差。应当怖惧苦到忏悔。各各[*]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作如是说。遥请诸佛同加哀愍。

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瞑 念我及一切 方婴地狱苦

必来至我所 施令得安乐 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共归依 世间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师子幡菩萨 南无师子作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1]宝。唯愿必定来愍我三毒苦。施令得安乐及与大涅盘。以大悲水洗除垢秽。令至菩提毕竟清净。六道四生有此罪者。同得清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解脱。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无明所覆。爱使所缠。瞋恚所缚。堕在愚网。经历三界备涉六道。沈沦苦海不能自拔。不识往业过去因缘。或自破净命破他净命。自破梵行破他梵行。自破净戒破他净戒。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2]地[*][3]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恶业。身杀盗*。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瞋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4]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如是一念之间起四十种恶。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行于六识。取于六尘。眼着色。耳着声。鼻着香。舌着味。身着细滑。意着法尘。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不平等。但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但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5]求安乐。但知我求解脱。不知他亦求解脱。但知有我家[6]有我[7]家眷属。不知他亦[8]有眷属。但知自身一痒一痛不可抑忍。楚挞他身[9]恒恐苦毒不深。但自知畏现身小苦。而不知畏起诸恶业舍身应堕地狱于地狱中备受众苦。乃至不[10]知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有种种苦。以不平等故。起[11]吾我心。生怨亲想。所以怨对遍于六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离善知识近恶知识。背八正道行八邪道。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不善说善。善说不善。[12]起憍慢幢。张愚痴帆。随无明流入生死海。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三不善根。起四颠倒。造作五逆。行于十恶。炽然三毒长养八苦。造八寒八热诸地狱因。造八万四千鬲子地狱因。造一切畜生因。造一切饿鬼因。造人天生老病死种种苦因。受于六道无量苦果。难可堪忍。不可闻见。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求哀悔过。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三毒根。[13]起于三有中历二十五有。处处起诸罪恶。随逐业风不自知觉。或障人持戒修定修慧[14]或障人修诸功德修诸神通。如是罪障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贪[15]爱心构起六识。随逐六尘起众多罪。或于众生边起。或于非众生边起。或于无漏人起。或于无漏法起。如是贪瞋所起罪恶。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愚痴心[16]起颠倒行。信于邪师受于邪说。着断着常着我着见。随痴所行起无量罪。如是因缘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身三恶业。口四恶业。意三恶业。从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恒沙。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四住地烦恼。三毒四取五盖六爱七漏八垢九结十使。如是一切烦恼等障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能修慈悲心。不能修喜舍心。不能修檀波罗蜜尸[17]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又不能修一切助菩提法。如是无有方便。无有智慧。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增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轮转三界。备历六道受四生身。或男或女非男非女。遍一切处起无量罪。或为大身众生。更相噉食。或为细身众生。更相噉食。如是等杀业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18]自从有识神以来至于今日。于六道中受四生身。于其中间所起罪恶无穷无尽。如是等罪。唯有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19]恶多少今日[*]志心稽颡求哀惭愧忏悔。已作之罪愿尽销灭。未作之罪[20]不敢复作。仰愿十方一切诸佛。以大慈心受。 (某甲)等今日忏悔。以大悲水[1]洗。[2](某甲)能障菩提一切罪垢。令至道场毕竟清净。又愿十方一切诸佛。以不思议力[3]以本[4]誓愿力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令[*](某甲)等今日起誓发菩提心。从今已去至坐道场。毕竟成立不复退转。所有誓愿悉同菩萨所行誓愿。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以慈悲心同加摄受。令 (某甲)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一切众生各各具足满菩提愿。___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够端庄的样子而犯愁,说,不然给你报个学习班吧。学习一下礼仪和修养。但是在佛门中,却真实的受到了这样的培养和熏陶。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智慧超群,德行出众。正是目睹了佛陀***阿是说的威仪,才得见佛陀,礼佛出家。威仪乃无言之教,以身说法。出家人,行住坐卧皆具威仪,佛陀慈悲教授的威仪,能够让我们收摄身心,不仅能够调整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气血畅顺,四大轻安。更能帮助我们具足恭敬,念念在道。举手投足的威仪表达的是对三宝的恭敬。师父说,如果身体失去威仪,心中正念亦已经失去。

曾经听师父说过,净慧老和尚一次慈悲地提醒他,说学医的人,自己坐不直,就没法给别人看好病。净慧长老坐时几乎不靠椅背。数十年为一日,这样的功夫,令人心生敬仰。我们来到道场,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学习威仪和规矩,剃度之前,法师们特别慈悲的为本次参加的营员教导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过堂是一场佛事。在现代中国文化里,有独特的餐桌文化。现代人将吃饭作为一种人们联络感情,放松,工作沟通场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餐桌礼仪。比如吃饭的次第,端碗的方式,等等。佛门的过堂,融合和东方文明和佛制而产生。因为佛陀创立佛教,起初是靠托钵乞食。后禅法传到中国,四祖道信***为适应中国国情,在黄梅首倡农禅,让禅宗一脉在中华大地扎根并兴盛。虽然不再托钵,却产生了过堂的仪规。所以在佛门里面,过堂不是普通的吃饭,而是一堂佛事,过堂的仪规,遵循佛陀托钵的传统,有行者为修行人添饭,称为行堂。

过堂时,要端身正坐,全程止语。左手托碗如龙含珠,右手执筷如凤点头。需要添加多少量,全凭手势表达。佛门规定学道者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我们所吃的是十方供养的道粮。吃下去要更加勉励自己精进修行办道。

禅门古德百丈怀海禅师首倡禅门清规,他以身示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说明对自己修为要求十分的严格。而吃饭亦是功夫,赵州禅师一百多岁,只有一颗牙齿,学人问他如何吃饭,他说“粒粒咬着”。我们在生活中,手机是最好的朋友,吃饭睡觉也舍不得放下,不要说粒粒咬着,就是吃下去什么菜,可能多半不记得。修行在生活怎么修,就看我们的念头在哪里。

本次活动还安排了大众行堂。行堂是丛林职务之一,即于每日粥饭未开梆前为大众铺碗筷,于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茶、装茶水等之职役。行堂也是一种苦行,在丛林里,行堂的师父和居士需要每日为大众服务两次(早斋和午斋)都是待一堂吃好后,才能开始吃。遇到一堂人多,可能行堂的师父们有些菜吃不到,或者是会饿肚子。若是天冷时,二堂可能饭菜都凉了。

耀立法师开示营员,学习行堂可以升起利他的心,去我执。行堂的人需要时时照顾吃饭的人,让能够有缘在此用斋的,无论是师父,还是居士,都能把饭吃好。不能说有的菜自己非常喜欢吃,就给别人少盛,余下的留给自己。

行堂需要提前要斋堂摆碗筷,为清洁故,碗筷摆好后还需摆放纸巾。拿碗姿势有讲究,既可以拿足够数量,又拿的稳避免摔坏。至于行堂,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比如拿菜盆的位置要让人能看到里面是什么菜。特殊的菜比如辣菜和咸菜要少打,还要时时关注大众的所需,如果女众或者是饭量小的一次不要打多,有的师父爱吃面食米食都要留心记好。师父曾经讲,行堂易证他心通,也就是说能有一颗利他心,自然能够了解别人的需要。此外,行堂服务还要讲究效率,哪怕擦桌,收碗,都有讲究。这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

当日中午,感恩组的营员就在组长耀立法师的带领下开始实习行堂了。服务他人,成就自己。就在这一点一滴中。

下次,您来到老祖寺过堂时,也可以学习一下过堂威仪,感受一下行堂师父们的细心和慈悲。

摄影:耀尼

紫云老祖生活禅文化体验活动文宣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