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荀彧,王佐之才荀令留香是谁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3 0
  1. 刘备说中兴汉室,其实也是想称王,真正心存汉室的是谁?
  2. 荀彧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3. 周瑜作为三国的美男子,和赵云,马超比谁更帅?
  4. 郭嘉,贾诩,诸葛亮,陈宫,许攸,荀彧,司马懿,庞统,周瑜,姜维,陆逊,鲁肃等人谁最强,排
  5. 王佐之才,忠贞之志
  6. 荀彧是谁啊?
  7. 周瑜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强啊,多个方面比较下
  8. 曹操一生中最离不开的一位谋士,为何最后却和曹操闹掰了呢?

荀彧,字文若。出身颍川名门荀氏,乃荀子之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担任尚书令,掌管尚书台。为人风骨清正,品行高洁,被人尊称为荀令君。

史载荀彧其人伟美,有仪容,爱熏香。陈寿在《三国志·荀彧传》里记载他“清秀通雅”,《荀彧碑文》上称他“瑰姿奇表”。关于”荀令留香“,留在诗词中的记录颇多,如李商隐的“南桥荀令过,十里送衣香”、李百药的“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等。

可以想见,如此风雅之人,在美男辈出的三国魏晋时期,怕是身顾曲误的周郎抑或广陵绝响的嵇康都稍逊三分。

王佐之才荀彧,王佐之才荀令留香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荀彧初始并不为曹操效力,而是为袁绍。袁绍出身贵族,加之礼贤下士,素有威名,是整个北方地区势力最大的集团。而且袁绍对“王佐之才”的荀彧也颇为礼遇,一直奉为上宾。

时值北方割据混乱,黎民饱受涂炭之苦。群雄纷纷打着“讨伐董卓,匡扶社稷”的大旗招兵买马。然而真心救社稷者寥寥,沽名钓誉之徒泛泛。荀彧很快发现袁绍也是如此。

就在他认为乱世之中的希望之光即将熄灭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奋武将军进入了他的视线。这就是当时尚籍籍无名的曹操。

他看到曹操虽势单力薄却敢于以义灭身,投死报国,是真心要救国的人。且英勇睿智,胸怀大志。善于识人的荀彧认定曹操正是自己想要寻找的人。他不顾众人的劝说,毅然脱离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投奔了一无所有的宦官之后曹操。

初平三年,曹操东征徐州,不料大后方遭张邈谋反,荀彧以大智大勇平定了叛军,保全了三大城池。

建安元年,在献帝仓皇东归之时,荀彧提出”奉天子以定不臣“的策略,极力劝说曹操把献帝接到许都奉养,因为只有奉迎天子才能制服群雄,曹操从之。此后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名正言顺地征讨四方。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起初,曹操对是否应该和实力强大的袁绍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并以超凡的智慧和谋略辅佐曹操打败了袁绍,收编了大量袁绍的军队。至此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北地之雄,官至丞相,领翼州牧。

曹操的僭越之心,对政治极为敏感的荀彧不可能感受不到。事实上,20年间他一直在苦心支绌着,指望在自己的理想和曹操的野心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小心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

终于,在曹操要求献帝封他做魏公时荀彧的理想破灭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大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一旦踏出封王这一步,他离皇位就仅有一步之遥了。这是荀彧多年来的噩梦。

他面临着自己命运的选择。其实无可选择,曹操已势倾天下,汉室之倾颓已成定局。

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吗?从此之后他的每一个建言建策都将是在助纣为虐,帮助曹操篡汉自立。

荀彧此举,朝野震惊,满朝文武就连曹操自己都没想到荀彧会如此。

当初在自己前途未卜之时,荀彧弃袁绍来到他的身边,为他带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从此同生共死,休戚与共20年。这一路攘凶除奸、定国安民,自己的每一项成就无不浸润着荀彧的智慧。他感恩在心,对他推心置腹,师之敬之。

如今,他虽谋士如云,然而每有大事还是习惯性地倚重他,先与他商议。他曾无数次要举荐他为三公,荀彧固辞,他便一封一封信去劝,荀彧十让,他才不再坚持。

现在正是这样的战友,挚交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公然对他口诛笔伐,分道扬镳之意决然。曹操的内心是失望和痛苦的。

荀彧这么做,无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在捍卫汉室荣誉和自己的初衷。

《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便服毒自尽了,享年五十。

其实曹操的本意只是一种警醒,你一心要匡扶的汉室已经没有了,你已经没有汉禄可食了,那么魏禄可不可以。然而不管曹操是警示之举还是真有隐诛之意,对于荀彧来说结局已定,身着汉服,不食魏禄。

奇怪的是,权势滔天的曹操自魏公之后,最终都没有迈入离自己仅有一步之遥的皇位,也许是他始终无法面对荀彧最后的逼问:

“我们当初是为了匡扶汉室,消弭战乱而兴的义兵,你已经忘了吗?”

荀彧誓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和永为汉臣的誓言,然而最后他却被收录进了《三国志魏书》中。不管他愿不愿意,在所有群英之中,他当居首功,排在了所有开国功臣的最前面。

纵观历史,令人惋惜的又岂止荀文若?

刘备说中兴汉室,其实也是想称王,真正心存汉室的是谁?

荀彧是服毒***的。

在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并加封九锡。但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于是惹恼了曹操。在曹操征伐孙权时,故意让他到谯县劳军,并将其留在军中,封为光禄大夫。后来,曹操派人给荀彧赠送食物,但器中空无一物,荀彧也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被迫服毒***。

荀彧是曹操称霸天下的重要谋臣。其在战略方面规划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蓝图,像“挟天子令诸侯”就是出自于他手。在战术方面,有“保全兖州三城”、“官渡扼袁绍”等战术。在政治方面,为曹操推荐了荀攸、杜袭、郭嘉等人才。因此,他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轶事典故

荀令留香: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诗人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赏识杜畿:荀彧与侍中耿纪是邻居。京兆人杜畿来到许县时,与耿纪相见,两人彻夜交谈。当时荀彧听到了杜畿的言论,他对杜畿的谈吐颇为看重,于是在第二天派人对耿纪说:“遇到国士而不向朝廷举荐,怎能身居高位呢?”荀彧见到杜畿后,对待他与旧识一样,又把他推荐给了朝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荀彧

荀彧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其实真正心存汉室的人是荀彧。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以仁义著称,他以中兴汉室为责任,很多人说刘备的正义是虚***的,表面牵挂汉室,实际上想要统一天下。曹操在刚开始,就像刘备一样有着汉朝复兴的豪情壮志,出于这个原因,荀彧选择了曹操甚至提出了迎接汉献帝的***。然而,他并没有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后来思考出来的,原本以为他会帮助曹操,可以帮助汉室,但曹操壮大后,也想自己称王。

若是论及三国时期最出色的贤臣谋士,许多人都会想到诸葛亮、司马懿,或是郭嘉、贾诩等人,然而却将那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忽略掉了。历史真正的荀彧在治国上可能比不上诸葛亮,在隐忍上不及司马懿,在智谋上略逊郭嘉,不过他却堪称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谋士。

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氏,据说是荀子的后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满于世,被誉为神君,荀彧的父亲长辈也都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荀彧的出身与袁绍非常相似。不过荀彧的性格比袁绍稳重的多,他年少时就负有盛名,才华横溢,被南阳名士何颙赞誉为“王佐之才”。不仅如此,《典略》中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王维更是在他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写道:“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因此“留香荀令”竟与“掷果潘郎”一样,在后世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永汉元年,荀彧举孝廉,出仕朝中,却因为董卓乱政愤而辞官归乡,带着宗族迁到冀州。冀州是袁绍治下,听闻荀彧到来,袁绍非常兴奋,以上宾之礼待之。当时荀彧的许多亲人和朋友都在袁绍手下,然而荀彧却觉得袁绍不能成事,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因此他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当曹操见到荀彧时,他握着荀彧的手,开心而感动的说道:“此吾之子房也!”

其实荀彧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相信曹操的能力,为曹操呕心沥血,但他却又忠于汉室——这个天下人都知道的曹操势要取代的将倾大厦。他希望自己改变曹操,改变时代,光复汉室,但最后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他妥协了一生,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拒绝妥协,他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追随自己已经名存实亡的理想。

所以,这就是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的荀彧,心存汉室 的荀彧。

周瑜作为三国的美男子,和赵云,马超比谁更帅?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典故

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郭嘉,贾诩,诸葛亮,陈宫,许攸,荀彧,司马懿,庞统,周瑜,姜维,陆逊,鲁肃等人谁最强,排

三国时期的美男子也是不少,众所周知的有周瑜,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但周瑜在三国时期的众多美男子中,却也不是第一美男子;现在来盘点下三国时期的那些美男吧。

TOP、8 何晏

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何晏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

一次,在夏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后人把“傅粉何郎”作为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

如果按照现在国人的审美观,何晏应该是第一美男子,标准的小鲜肉,白白净净的;可是按照当时的审美观,美则美矣,却缺少男人气概,当时的女人更喜欢“伟男子”,何晏这种,应该是有特殊癖好的男人喜欢的吧。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TOP、7 荀彧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TOP、6 赵云

据记载,赵云和刘备之间有一段令人遐想的故事,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从此之后,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管刘备富贵与苦难,都不离不弃。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而正史中,只是短短的记载了“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相比应该是一个长得相当英武的大帅哥了。

TOP、5 吕布

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吕布的相貌却在各种正史都没有特别提及的,只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如果吕布只是单纯的勇武而长得很丑的话,想必也不会有这样的话吧,可见吕布的相貌应该也是人间极品之姿。

TOP、4 马超

马超长得面如琢玉傅粉,唇若抹朱,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猿臂善射,少年成名,勇武非常,有万夫不当之勇,长得很英俊,人称锦马超。羌人将其奉为“神威天将军”。

TOP、3 孙策

孙策是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三国志》说 “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 ,嘿嘿,真是帅得让人听见名字就倾倒 “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 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已经很夸张了!

TOP、2 周瑜

周瑜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TOP、1 诸葛亮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加上诸葛亮博学多才,精通道家玄术,气质不凡,精通养生之术,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的相貌,最多只是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但都足以说明,诸葛亮相貌是极为出众的。

王佐之才,忠贞之志

有些人没法排。。。额,不是我说啥许攸我就无视了,这厮不是啥玩意。。

接下来个人建议:

1. 专科类人才,内政

陈宫,荀彧,鲁肃属于一类人,这四个都是内政男,尤其荀彧,萧何之才啊。排名如下:荀彧(王佐之才,曹操有荀彧如虎添翼啊),鲁肃(吴作为三国中活的最长的,周瑜属于开业者,鲁肃就是当之无愧的管理者,而且是个好外交官),陈宫(是个人物,但是智谋确实不足以让我对他侧目,不过确实帮吕布这厮多活了一段时间)

2.专科类人才,谋略

郭嘉,贾诩,庞统,这三个丫是真的很难排名,我个人喜欢贾诩,用张绣的兵可以击败曹操,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确实所有人之中最终善终而且获得最好仕途的人…“算无遗策”这个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额,顺便建议了解一下荀攸。郭嘉,平辽东为曹操奠定基业,着实壮举,而且心理学上绝对是推测的极佳……大家都看的出来哈。凤雏么。。确实不如前两人啊。。。

对于以上三人,我的排名是:贾诩郭嘉并列,庞统第三,关键点在于贾诩郭嘉两人前者明哲保身隐藏太深,后者则是英年早逝锋芒毕露……所以真实的实力谁都没有展示出,不过这两人绝对是曹魏之所以强盛的两根智谋支柱

3.综合类

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姜维,陆逊…诸葛不多说,三国演义完全神化,智谋无话说,但是病在蜀仅存一人,诸葛一死蜀汉衰败,他并未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司马懿,造反派…汗,他强于普通谋士的地方,计中有计坚韧不屈,领军骑兵更是让人恐惧…周瑜,正面攻击两军拉开架势正面打一仗,估计够所有势力喝一壶的,计谋与作战的最佳结合。姜维,当一个将军有了智慧的时候?但是是个急脾气,十一次伐魏不成,真的是消耗了蜀国国力…陆逊是个人物,防守反击的名将啊,统帅能力强,没有陆逊估计吴国也不能活得长。。。

这里五人排名,周瑜,司马懿,诸葛亮,陆逊,姜维

总共你列出了十二人,除去我不想评的许攸,剩余十一人一定要我排序的话:

贾诩,郭嘉(这两人我还是想相信毒士贾诩),周瑜,司马懿,诸葛亮,荀彧,陆逊,庞统,鲁肃,陈宫,姜维……

全部手打,额,打了快一小时了,额也是很认真的哈,我特别喜欢三国人物,有嘛疑问可以追问我哈~

荀彧是谁啊?

?

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首席谋臣。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去世。

(在这对于荀彧的死不难就有两点疑问。一是荀彧的死是“忠”还是“愚”;二是荀彧的死真的是忠于汉吗?)

大家都知道许邵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文若也不例外,在他年少时其才情便已闻外,南阳何颙见彧异也曰“此人王佐之才也”。故名王佐才。

曹操在兖州广发群雄榜,招纳天下能人志士,荀彧弃袁绍闻风而来,操以上宾之礼待之,两人交谈甚欢。操喜曰“文若,吾之子房也”。

其傅玄曾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荀彧在朝为官期间,时董卓掌权,岁弃官归乡。对父老言:“颍川四战之地也,患天下有变,实为焦土,应循徐离去,不可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二年乱至,乡人多以受害。?

荀彧也曾为曹操举荐过数人,如郭嘉、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等。

还有一因,时操之子曹植欲擅闯白马门,荀彧见之,乃曰“白马门乃天子专用车道,无天子令,百官不得出入,今公子若要强入此门除非从我身上碾过”。

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

借傅玄的话说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可称之为大贤良师矣。此皆王佐之才。

? 对于文若之死当追溯到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送一食盒,却空无一物。于是乃服药自尽。

袁弘对于文若之死分析到:“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己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现如今曹公欲要称帝,皆由其一手造成,此等不仁不义之举,还当有何面目存活于世。

后人曰“彧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皆认为令君是为汉室而死。

然苏辙认为:“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亦有人评论到,“彧以智计佐操,挟天子令诸侯,征伐四克,其名为汉,其实皆篡窃之私也。视其掠杨彪、诛孔融,弱寡王室,曾无一辞,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在于九锡之受否也。故彧以为不必受,有其实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饮药而卒尔。以死事魏,非死汉室也。”

在我看来,文若之死是为“忠”非为“愚”。忠于汉室将倾,天良未泯,由己之过。忠于魏室知遇之恩,定不敢忘,以死明志。

故,当空无一物的食盒摆在了令君的面前。此刻他定怅然轻语言:

日出入安穷

时事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

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

冬非我冬矣…………。

岁,服药自尽,年卒五十。

谥,敬候

追赠太尉。

查阅资料,阅文若之迹来。真叫人听者落泪,闻者感伤。下附诗一首,以表涕零。

?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

――王维

?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

? 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

忆令君

? 王佐之才乱世扬,忠贞之志不复忘。

? 掷果潘安貌奇绝,逊比留香荀令郎。

?

周瑜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强啊,多个方面比较下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典故 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求***纳

曹操一生中最离不开的一位谋士,为何最后却和曹操闹掰了呢?

从历史上讲,周瑜比诸葛亮更完美。

先说史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良才”,仅次于管仲、萧何这样的人物(注意这两个人都是搞内政的,军事方面均不行),但是他(诸葛亮)连年动众征战,不能取得功绩,是因为将兵应变,不是他的长处啊!

同样是《三国志》,其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意思说,周瑜雅量高致、心胸宽广,做事英明决断,与众不同,实在是“奇才”一个啊!

诸葛与周瑜,一个“良才”,一个“奇才”,高下立见。

再说心胸。说周瑜心胸狭窄的完全是被《三国演义》误导了。说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周瑜年纪轻轻就做了东吴大都督,以程普为代表的老将不服,甚至都督点将的时候并不亲自到场。但是后来,他们却成了好朋友。“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是程普的原话。试问如果周瑜气量狭小的话,他怎么能容得下先前倨傲无比的程普呢?东吴的许多名臣,如鲁肃、诸葛瑾等都是周瑜推荐给孙氏的,临死,他还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大都督之位(鲁肃的史评也是“奇才”,不是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的“老实人”哦!)他要是气量狭小,不怕这些人抢了他的风头么?

反观诸葛亮,把持蜀汉朝政多年,他一死,蜀国几乎无人可用。难道诺大个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人堪用吗?他六出祁山,亲自挂帅均无功而返。事实上,他的身边明显的就有两个比他更会打仗的人:魏延和赵云(魏延的反骨是演义附会,至于赵云,自始至终他都只是个***护卫队长而已,蜀国根本没有“五虎上将”之说,有也只是“四虎”),可均得不到他的重用。自己明明不善将兵,还死把着军政大权,要么是他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他自信到了自负的地步。从这点上说,孔明不如公瑾。

战功就不用说了,周瑜平吴郡、镇丹阳、守柴桑,再加上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后来击败曹操的得力战将大将军曹仁,占领南郡,可以说,吴的地盘有一半是周瑜打下来的(打下另一半的是孙策),可谓战功赫赫。打下南郡后,周瑜提出先取蜀、再并张鲁、结援马超、北图曹操的战略方针并积极地付诸实施。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年仅36岁。周瑜此前曾提醒孙权提防刘备,然而孙权不听,甚至借荆州给刘备。不难看到,刘备后来以荆州为跳板的扩张路线同周瑜的设想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而诸葛亮呢,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征讨孙权带的是马谡,诸葛一直在后方,并未亲临前线。从这一点上,诸葛更像是曹操的荀彧,若不是此人的品行足够好、威望足够高、主君对此人绝对放心,是不能担此重任的。(在这里乱插一句,可不要小看荀彧,此人被评有“王佐之才”(何顒),而三国里另一个被称“王佐之资”的是周瑜(孙权)。不管你多么不服气,曹操言荀彧乃“吾之子房也”,孙权言“吾非周公瑾,不帝也”,可是刘备却没有任何一句相似的话称赞诸葛亮,最多也只是说“如鱼得水”罢了。“留香荀令”、“顾曲周郎”,在当时就是人尽皆知的美好镜像。和周瑜一样,荀彧推荐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给曹操(如郭嘉等),曾经有人戏言,若是三国只能选一个武将的话,必选荀彧,因为周瑜太短命,而荀彧可以帮你搞定你需要的任何一方面人才。。)

至于公瑾“曲有误,周郎顾”、“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男儒将风***,毋庸复述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大权独揽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品行高洁、治国有方。贾诩、刘晔等人均言诸葛亮“善治国”。他在蜀国大力推广种桑养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蜀汉相对窘迫的经济状况。他开诚布公、赏罚分明、恪尽职守、事必躬亲,对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被后世所推崇。在这一点上,三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同诸葛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不止对孔明,对公瑾也是一样。天妒英才,时不我与。不论他们有多优秀,毕竟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笑到最后的是“鹰顾狼视”的司马仲达。。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今天的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63年,死于公元212年,有说他因病去世,也有人说他是曹操赐死的,总之死因不明。

荀彧在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首席谋士。他对于曹操的作用,不下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作用。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荀彧则***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

出身世家,王佐之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有八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比司马家的“司马八达”名声还大。荀彧的父亲荀绲,就是八龙之一。

在汉朝一个人的出身非常重要,袁绍是四世三公,荀彧出身颍川世家,比袁绍不差,荀氏一族在当时非常有势力。

荀彧年轻时候,有一天南阳的何颙看到他,甚为惊异,说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就这样把自己的个人品牌打了出去。三国不缺人才,但是怎样才能让别人赏识自己,需要花一番功夫。比如诸葛亮,躬耕陇亩,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吸引刘备三顾茅庐。

荀彧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自然有人来找他***自己。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荀彧于是把自己的家中迁到了冀州,非常不巧的是,等荀彧赶到,冀州已经成了袁绍的地盘。袁绍也欣赏荀彧的才华,待之如上宾,但是人家荀彧看不上袁绍。

良禽择木,良臣择主,荀彧看上的人是曹操。曹操当时担任奋武将军,荀彧跑去投奔曹操,曹操兴高***烈地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张子房啊!张子房是谁?刘邦手下第一谋士,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由此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程度。

留香荀令,算无遗策

都说周瑜是三国第一风流倜傥的人物,实际上荀彧和周瑜相比,风度丝毫不逊色。荀彧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风度翩翩,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上自带一种香气,所过之处,经久不散。

《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因此荀彧,又被称为“留香荀令”,甚至“令香君”在后来一度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但是荀彧,绝非那种有名无实之辈,虚有其表之徒,在他的一生中,从出道开始,可谓算无遗策,比所谓的鬼才郭嘉厉害多了。

可以说,郭嘉和荀彧在谋略上比起来,不过是个学生。实际上,郭嘉论辈分,确实是荀彧的学生辈,正是荀彧的举荐,郭嘉才得以加入曹操的谋士阵营。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岁的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因为董卓之乱,弃官归家,荀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们说:颍川这个地方,四次经历战乱,天下有变,首当其冲被祸乱波及,大家最好尽快离开。

很多人没有听荀彧的话,荀彧则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了颍川到了冀州。后来果然董卓派遣自己的将领出兵关东,到了颍川、陈留一带,留下来的乡亲大多数都被杀死。

第二个预言,荀彧在冀州,虽然袁绍百般笼络,但是他认为袁绍难成大事,因此拒绝为袁绍效力。当时荀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辛评、郭图等人,都留下来为袁绍所用,他们无法理解荀彧为什么那么固执,放着实力最大的袁绍不投奔,反而去投奔没什么实力的曹操。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人,留香荀令的判断果然没有错,袁绍倒台了,不久病死,那些留下来效力的人,也因此遭难。

除了以上两个预言,荀彧还预言了董卓的败亡,吕布的败亡,他就像一个巫师,未卜先知地把汉朝末年的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荀彧最厉害的,应该是预言曹操和袁绍的战争胜败,以及袁绍手下等人的结局。

辅佐曹操,称霸北方

荀彧投奔曹操之后 ,为他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奉迎天子。我们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天下诸侯都要听自己的。这个主意谁给他出的呢?荀彧。

当初袁绍也想过奉迎天子这件事,但是他手下的谋士认为,汉室倾颓,汉献帝这块牌匾没用了。但是荀彧不这么认为,当初汉高祖刘邦为义帝服丧,所以天下归心,击败了项羽,项羽杀了义帝,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当今天子蒙难,如果曹操能够奉迎天子,那么那些仍旧忠于汉室的人,一定会来投奔曹操。

就这样,曹操派兵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事实证明,荀彧作为首席谋士,为曹操走了一步无比精明的好棋。以后曹操打着天子的名义,想讨伐谁就讨伐谁,想封谁一个官就封谁一个官,政治上立住了脚,很快就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称为北方袁绍最大的对手。

荀彧为曹操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坚定曹操的信心,协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中国的北方。曹操击败袁术、吕布、张绣,平定徐州,整个黄河南岸,几乎都成了曹操的地盘。而河的对岸,就是袁绍的地盘。

在曹操东征西讨得时候,袁绍也没有闲着,兼并了公孙瓒,坐拥四州之地,兵甲十万,论实力,曹操比不上袁绍。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早晚要打一场战争,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曹操心里面很虚,能不能打赢袁绍,曹操心里没底,下面的文臣武将也争论不休。这时候荀彧站出来,摆出了曹操VS袁绍的“ 四胜四败”理论,给曹操打了一剂强心针。

哪“ 四胜四败”呢?《三国志》有明确记载,就是说袁绍疑心病太重,曹操呢,用人不疑,这是风度上胜过了袁绍;袁绍迟疑不决,曹操能断大事,这是智谋胜过袁绍;袁绍法令不明,曹操赏罚分明,这是军事上胜过袁绍;袁绍好面子,沽名钓誉,曹操诚信待人,没有架子,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而且曹操辅佐天子,征伐不义,天下莫不顺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打不过袁绍吗?

事情就像荀彧预料的那样,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而且事前,荀彧对袁绍手下的将士的命运都做了一个预测,大体不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断言: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结果怎么样呢?曹操出奇兵斩杀袁绍运粮官淳于琼,袁绍败退。审配和许攸闹矛盾,找个机会把许攸的家人抓起来,许攸怒而叛逃,投奔曹操,透露军事机密让曹操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颜良、文丑临阵被杀,田丰因为犯颜直谏被袁绍下狱,每个人的下场都是荀彧预料的那样。

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击败了袁绍的主力部队,不久袁绍病死,三个儿子被曹操各个击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荀彧呢?因此深受曹操器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不久,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荀彧的儿子,结为亲家。荀彧和自己的侄子荀攸,分住内外,地位隆重。

曹操猜忌,神秘身死

再好的君臣,也有闹掰的一天。关键是,荀彧不承认曹操是自己的君主,他觉得自己效忠的,还是汉家正统。曹操担任大将军,荀彧担任尚书令,荀彧认为自己和曹操同朝为官,是上下级,不是君臣名分。

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君臣的名分,曹操开始疏远荀彧。虽然曹操征伐在外,荀彧调度于内,两个人继续配合,但是自从官渡之战后,荀彧基本上就没有给曹操出个其他的重大建议。或者荀彧说过,曹操没有***纳。

《三国志》记载,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有人对曹操建议:宜复古置***,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但是荀彧表示反对,虽然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这却成为两个人意见不合的导火索。曹操为什么要恢复古代的***制度呢?显示自己君临天下的功绩,为取代汉家江山造势,荀彧阻止了这样的做法。

如果说恢复***制度只是一次小摩擦的话,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反对曹操加封九锡,则是彻底惹恼了曹操。曹操个人成就在三国史上,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任何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曹操想自己封自己为国公、加封九锡。

九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帝王对大臣最高规格的礼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生气,恰逢当时征讨孙权,就派遣五十多岁的荀彧去前线犒劳军队。

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以来,一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二十一年来曹操和荀彧这对黄金搭档一直都是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曹操在外面东征西讨荀彧在大后方组织后勤输送粮草。派遣荀彧到前线劳军这一一反常态的做法,宣告了曹操和荀彧的决裂。

《三国志记载》: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按照这个说法,荀彧是病死的。但是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认为,荀彧是曹操赐死的。《三国演义》也这么说,曹操兴兵江南,早有杀荀彧之心,命令荀彧同行,荀彧在寿春托病,曹操命令人送来一个食盒,荀彧打开,空空如已,懂得曹操的心思,于是服毒身亡。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荀彧为什么要反对曹操加封九锡,进位为王呢?因为荀彧出身颍川士大夫家族,把忠君看得比命还重,他认为自己效忠于汉室,就有责任阻止曹操作出有损汉室尊严的事情。曹操为什么杀荀彧呢?不是因为狡兔死,走狗烹,而是两个人的世界观已经完全不在一块,而且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虽然荀彧是否为曹操所杀有待争议,但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为而死”,如果曹操不是派遣荀彧到寿春,荀彧也不至于染病而亡,终年五十岁。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他还是没能阻止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