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的诗人,文武兼备的名将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3 0
  1.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个历史人物?
  2. 自古以来,陆游都是名誉千古的大诗人,那么,陆游是否文武兼备?
  3. 纳兰性德诗人介绍
  4. 胸怀天下的诗句及其诗人的事例
  5. 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6. “少时相遇梅花菀,一半君王一半缘”出自哪位诗人?
  7. 关于诗人的资料
  8. 纳兰性德的原名是什么?他做过什么诗。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名将。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文武兼备的诗人,文武兼备的名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顾曲周郎

“顾曲周郎”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于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一时瑜亮

“一时瑜亮”的典故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禛《〈古诗选〉凡例》:“北周寥寥,廪得子渊,子山,二人之才,一时瑜亮。”

“瑜亮”就是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的并称,后称两人才能相匹敌者为“瑜亮”。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个历史人物?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3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实为蒙古族,满族正黄旗为政治身份,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少年性德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

性德家人

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名人名事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3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在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他们的爱情因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沈宛回归江南。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性格

纳兰性德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自古以来,陆游都是名誉千古的大诗人,那么,陆游是否文武兼备?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出自明代的***家罗贯中对蜀汉的姜维的评价,说的正是姜维。

姜维,生于公元202年,蜀汉的将军,可以说能文能武,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掌握蜀汉的军权,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蜀汉已经到了垂垂暮年,任是凭借姜维一人的才能,也无力挽回。自魏国的邓艾进入成都,刘禅投降后,他拼死搏杀,最终失败,被魏军所杀。

罗贯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在文才方面,能够定国安邦,带兵方面能够一夫当关;文武兼备,内心里自有治国沟壑,谁能比得了,自古以来的英雄就是你姜维了。足见作者罗贯中,对于姜维的赞誉和欣赏。

可惜只是生不逢时,最终没有好的下场。

历史上人物很多,有的偏文,比如诸葛亮、刘伯温、张良;而有的是纯粹的武将,比如张飞、尉迟敬德等。能做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很少,他们可谓是历史上的珍宝。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认为还有战国时期的孙膑,唐代李世民,宋朝的岳飞、文天祥。比如孙膑,他书读的很多,可谓是文这一方面;带兵打仗这一方面更不必说,击败庞涓,一雪前辱。而李世民的卓越表现体现在,一是带兵打仗,陪父亲闯荡了一片江山,而后能够察纳雅言,虚心求教,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之治,是历代皇帝的楷模。

纳兰性德诗人介绍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不但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诗论家,他对诗歌的论述颇多,把陆游的诗论加以整理评价,挖掘其现实意义,无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悲愤出诗人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时代,金人节节进逼,南宋***掌握在主和派秦桧手中,打击主战派,屈辱投降。岳飞惨遭冤死,宗泽、韩世忠等名将忠臣得不到重用。陆游一生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在仕途上也不断受到当权的和议派排斥和打击,他非常悲愤,心底里痛苦的呐喊,于是发为慷慨激昂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故其诗为百代法。”陆游认为诗人伤时感事,悲愤难忍,“激于不能自己”,才借歌倾诉出来。他曾说:“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这些苍凉激越之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言者,其皆有不得已有乎!”陆游的诗论自然和前人有师承的关系,然而更主要的是当时许多爱国志士惨遭杀戮或遭排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他自己恢复中原的愿望不得实现,国势危殆,诗人悲愤异常,所以发为这种诗论。

主和派苟且偷生,不以恢复中原为念,而中国北部论陷区的遗民,则饱受金人的荼毒。“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渴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解除他们的痛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代表遗民的愿望写出来的。然而,结果是“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而今袖手看?”陆游的悲愤既有爱国主义的***,也有忠君的因素,但他反侵略和压迫的呼声,对人民的高度同情值得肯定。

二、善养气者出好诗

陆游一贯主张文以气为主,没有“气识卑陋,而文词超然”的。他在《方德亨诗集序》中写道:“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驾、讵可得哉?”诗人认为那些患得患失,思想庸俗的人,没有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卓然独立的气概,就写不出好诗来。他十分赞美方德亨“晚愈不遭而气逾全,观其诗可知其所养也。”他在《次韵杨伯子主簿见赠》一诗中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宴坐》一诗中,他说:“周流惟一气,天地与人同。”都说明正气的养成对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上辛给事书》中写道:“某束发好文,才短识近,不足以望作者之籓篱,然知文之不容伪也,故务重其身而养其气。”陆游主张培养不屈不挠之正气,敢于反抗庸俗,蔑视富贵功名,遭受逆境而不变节,具有独立高尚的人格,有此等胸襟的人才能写出好诗。

孔子说过“志气塞乎天地”的话。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见养气之说,始于孔孟。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的观点对陆游有很大影响。陆游看到南宋一些士大夫慑于权奸威势,对外苟且偷安,畏敌如虎。不振作其气,便不足以救亡图存,而死气沉沉,正气不足,也不能写出好诗。所以,他大声疾呼,并付诸实践,他的感情是壮怀激烈的。他在《放翁自赞》中咏道:“野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诗人以野鹤、涧松自比,自有一股傲气。骨气要从艰苦的生活中锻炼出来,他的《感兴》曰:“艰苦外奋尝,愤郁中不平……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在《周益公文集序》中,陆游也认为要成就一个人才,必“使之磨砻龃龉,濒于寒饿,以发其藏。”在生活道路上,不经过许多曲折与磨难,便不能养成坚强的战斗意志。他要培养的人物,是敢于反抗权奸,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正气人物。他自己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三、文变染世情

陆游说:“诗首国风,无非变者。虽周公之豳亦变也。”他认为不但声乐在变,器乐在变,内容在变,体裁、形式也在变。还指出:“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文学创作要密切结合时代。南齐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他列举历代文变之后说:“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依存的客观法则。不懂这一法则的作家,其作品就会背离时代。

我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杜甫等人都是深谙“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的文变家。正直的作家,能根据时代的盛衰而上动下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世态的前面。好则歌颂之,如:文武之盛德;否则暴露之,如:对幽厉之昏愦、平王之微弱。作者的笔有匡扶神稷的责任。

陆游对文变的深刻认识,不但使他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对形成他明快、豪爽、雄健而自由的独特诗风,亦不无关系。陆游的时代,是金人南侵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压迫、奴役另一民族的时代。这时候被压迫的民族,理应紧急动员起来,上下一心,抵御外侮。陆游就是这一时代的旗帜,他中年入蜀,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他身着戎装,往来阵地,斗志昂扬;考察南郑地形,积极谋划出击敌人,有时亲自参加前线的战争,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坚持不渝地主张抗击入侵之敌,恢复中原。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心系人民的安危。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多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的豪言壮语。他在74岁高龄时作的题为《暮春》的诗中说:“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他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泪”的词句和岳飞的“空悲切”的愤激之辞,同样是高昂的时代音符。

四、文贵自得

陆游在《颐庵居士集序》中说:“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所谓自得就是有独特感受且发自肺腑,抒***情实感。当一个诗人,在喜怒忧悯、安顺颐乐的感召下,就有可能发生创作冲动,写出穷情详切,旨远言近、耐人品味,富于感染力的诗歌。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个诗人要写出读者太息流涕,感同身受的作品,除作家应具有的文字修养外,最主要的就是陆游说的“在有自得处”了。若没有真正的自得,只是为诗而诗,最多只能哗众取宠于一时,结果“初悦,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了。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当“国破家亡”之时,“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使忧国忧民的陆游寝食难安,以至于在临终之际,还发出“但悲不见***同”的遗恨。陆游的有自得体现在诗歌中,就是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感,铸成长枪大戟刺向敌人。

陆游用什么方法达到“有自得”?他曾有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他主张的“有自得”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认真读书不遗余力;二是实践,也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自得”是创作的源头之一,也是灵感之源,否则就不可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陆游说:“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必有是实,才有是文……动天地,开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实洋溢,而后发现于外,气全力馀,中正闲博,是岂可容一毫之伪于其间哉!”这里的“胸中之妙”,说穿了就是“自得处”。正因为发其自得,才能有金石之声。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等诗句,就是他“有自得”的表现,就是他广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果。

真正“有自得”,才能创新意立新说。陆游曾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因此他“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愧色”。自从“四十从戎住南郑”,经历了丰富多***的军旅生活以后,他才达到“诗家三昧忽在前,屈贾在眼元历历”的境界。大有“从心所欲不逾距”之势,可见“有自得”是多么的重要。

五、工夫在诗外

陆游在给儿子的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是什么?一是自己的生活实践,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感受。从这些触发得来的思想感情,才是真实的,写出来的诗,才是真诗。二是个人修养,即养气。也就是说要做好诗人,首先,必须做一个正真的人,做一个有正气的人,然后才能做好一首一首的诗。他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对诗歌创作的感发作用:“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把创作的视野从书本引向广阔的生活实践,主张诗人直接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开拓题材,掌握真正的创作方法。他对学诗也很有心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诉我们写诗一定要“躬行”,有了纸上所得,还须经过一番实践活动方能心领神会,功力俱全。他在《上辛给事书》中说:“天下岂有器识卑陋,而文词超然者哉?”明确告诉我们,宽宏的度量与精湛的才干,是靠生活与实践磨炼出来的。陆游把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当作学诗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实践活动看作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归入“诗法”范畴,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找到了理论依据、创作源泉,这是陆游诗论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贡献。

陆游“诗外工夫”之语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创作积累。他之所以强调诗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杜绝诗坛上片面讲究形式技巧,专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拾人牙慧的恶习,为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诗人告诉我们,只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个性的诗篇。陆游一生奔波劳顿,常在山水间旅行,既增长见识,又陶冶情性。他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感叹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没有亲身的生命体验,诗人发不出这么深沉的感叹。

“工夫在诗外”的诗论主张,使诗歌创作从单纯的技法中解放出来,面向生活,直接从生活的土壤中获得创作素材,这显然比江西诗派以流为源的创作法则要高明得多。他的诗外工夫揭示了诗歌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渊源关系,在诗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胸怀天下的诗句及其诗人的事例

 纳兰性德是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纳兰性德诗人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 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少时相遇梅花菀,一半君王一半缘”出自哪位诗人?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文学家,那么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诗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范仲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的祖上是唐朝的重臣,范履冰曾经是唐朝的宰相,曾祖父和祖父在五代时期曾在吴越之地当官 ,而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曾经在吴越为官,后来北宋建立了之后,范墉就随着吴越的君王招降了大宋,然后在北宋任职。所以范仲淹出生再一个官宦之家,祖上从唐代始都在朝为官,而到了范仲淹父亲这一代已经在北宋做官了。

 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范墉曾在吴越为官,后降大宋,被任命为武宁节度掌书记,公元990年,范墉去世,范仲淹时年仅两岁,其母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而范仲淹因此改名朱说。公元1011年,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拜别母亲,来到了应天府求学,拜到了戚同文的门下。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遂将母亲借来奉养,两年后升文林郎,由?朱说?之名恢复范仲淹。

 范仲淹不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边关,都将国家的安危事为己任,文武兼备、才智过人,为国家鞠躬尽瘁。除了在 政治 、 军事 上有所成就外,范仲淹还是非常卓越的 教育 家与文学家,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荐拔人才,倡导?先 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儒家的进取精神树立起了新的标杆,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范仲淹罢宴的 故事

 范仲淹罢宴的故事是范仲淹流传后世的 事迹 中为数不多的不是关于朝政和文学上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发生在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候,当时范仲淹日中闲暇,准备带着自己的下属到城楼设宴喝酒畅谈,还没开始喝酒,范仲淹就看见几个人穿着丧服在不远处筹办丧事,准备装殓的东西。

 于是范仲淹就派人前去询问缘由,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在邠州的读书的人不幸死在这里了,古时候的人安土重迁,这样客死他乡是在是可怜。而且筹备丧事的几个人就准备把他埋葬在附近的郊外,眼看着就要入殓下葬了,一些必要的丧服、棺材什么的都没准备好。范仲淹知道之后,心情沉重,面露失意之态,当即撤下酒席,筹了银两救济这些人,帮助他们尽快让逝者下葬,入土为安。

范仲淹和范成大关系

 范仲淹和范成大都是宋代 历史 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有着较为接近的宗族关系,他们都是姑苏范氏人,纵观他们的一生,会发现他们的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早年的生活都比较的艰苦,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苦,之后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了功名,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甚至都曾经有过外交经历,展现了不屈的气节和优秀的外交能力,他们虽然都曾经身居高位,但是却都没有当过宰相,也不能大刀阔斧的改变当时的朝政,而且他们的身体都不是太好,在晚年的时候都有着隐退的心思。

 当然他们也有着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范仲淹身为北宋时期的人物,面对的局面和范成大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表现出来的才华也是不一样的,范仲淹的成就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 文化 影响,而且范仲淹在当时还曾经去过边塞,亲自参与过战争,因此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能力。相比而言范成大更多的成就是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到过很多的地方,游览过南宋的诸多美景,因此留下了很多游记和描述各地风光的诗歌。

猜你喜欢

1. 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

2. 颜真卿的历史评价

3. 颜真卿的生平事迹

4. 范晔的生平事迹材料

5.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6. 历史人物曾巩的简介

关于诗人的资料

腊月飞雪映丰年,几层炊烟几重天,少时相遇梅花苑,一半君王一半缘

后随帝王三品衔,文武兼备英少年,谁想无心功名利,身在广厦心在田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的原名是什么?他做过什么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详细信息:编辑词条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详细信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19***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详细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辞海》1989年版)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 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夺目的一席 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 及侍従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 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研究纳兰性德和 他的作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在近距离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由此不难看到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 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 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 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 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子裉茫?讲交潞5那俺蹋?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病时,康熙曾派员探望并送御药,闻亡故之讯,为之挽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于山明水秀之境冥合永远。他的《纳兰词》 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生平资料来自国学网络)

纳兰词选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菩萨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

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桑子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丝上柳条.

舞鵾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桑子

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走坐〕西,点鬓霜微,

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临江仙 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尤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浪淘沙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鹧鸪天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挪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归恨却休.

云澹澹,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浪淘沙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河传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青衫湿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南乡子 为忘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菩萨蛮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

雨余红更娇.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菩萨蛮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欲别,空胜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菩萨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清平乐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金缕曲 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