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气相投什么意思,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3 0
  1. 声气相求的意思
  2. 语文文言文
  3.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主要内容
  4. 千金易得 知己难求
  5. 有关知音的名言
  6. 关于伯牙绝弦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俞伯牙摔琴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从小就喜欢音乐,他曾随老师去过东海的蓬莱,体验过大自然的壮丽,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真谛,他琴弹得很美,就像高山流水一般,虽然很多人称赞他的弹琴技术,但他认为他从未遇到过真正能理解他弹琴的人,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被晋王派到楚国,八月十五这一天,他乘船去了汉阳江口,因为风浪大,就停在了一座小山上,傍晚时分,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明,景色宜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俞伯牙琴兴***,然后拿出随身带来的琴,聚精会神地弹奏起来。

声气相投什么意思,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弹了一首又一首曲子,当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时,他突然看到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岸边。当俞伯牙一看,大吃一惊,用力一拉,琴弦断了,俞伯牙还没来得及问,那人就大声喊道:“不要误会,我不是坏人。”

我是柴夫,刚刚听到先生的琴声,所以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希望先生不要怪我,俞伯牙看着他,发现他确实是一个柴夫,于是他解除了戒备,怎么?你能理解我琴曲中的意境?俞伯牙问道:“哪里哪里,我就是农民,只能猜测一二。”柴夫说。

后来,俞伯牙请柴夫上船,他又弹了几首曲让柴夫猜,结果柴夫猜对了,他说的和理解的意境和俞伯牙一模一样,俞伯牙一听,喜出望外,立即询问柴夫的姓名,最后,他得知柴夫名叫钟子期,俗话说,知己难寻,知音难觅。

在俞伯牙的建议下,两人结拜成了兄弟,然后他们约定明年就在这个地方,然后会回来弹琴,很快,时间过去了,按照之前的约定,俞伯牙来到汉口的河边等待他的朋友钟子期,然而,俞伯牙等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看到钟子期。

最后,俞伯牙问了一位老人,才知道钟子期半年前因病去世,临死前,他留下了最后一个愿望,要求将自己葬在汉口河边,这样他就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

当俞伯牙听到这些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然后,他为他的知己钟子期弹奏了一首又一首琴曲,最后,俞伯牙拿起琴向巨石砸去,最后琴坏了,俞伯牙一点也不难过。相反,他喃喃自语道:“知音都不在了,琴弹得再好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俞伯牙摔琴钟子期的故事。

故事评析:

《俞伯牙摔琴钟子期》是一部话本作品,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撰写,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钟子期》也是《警世通言》里的一篇故事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由相识到相知的友情。

在这里故事在保留原来情节的基础上有增加了子期亡故后伯牙摔琴的情节,故事勾勒出一段难得的友情,伯牙所想钟子期皆知,阐述人们对于朋友的认知,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也突出表达了以诚待人的美好期许。

声气相求的意思

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巍巍乎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乎若 江 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曹丕《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引后人有诗赞云: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后人有诗赞美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周天侯·<中秋致友>)

(明·冯梦龙)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难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注释

1、鼓琴:弹琴。

2、峨峨:很高。

3、洋洋:水大的样子。

4、援:拿,操。

5、造:创造。

6、卒:通“猝”,突然。

7、志:断绝。

8、哉:啊,语气助词。

9、善:赞美之词,语气助词。 人们在读到《礼记·乐记》中“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这句话时,不免会大惊失色,谓其论“太狠”。放在先秦及汉以礼乐治国安邦的语境下,这种通过识礼乐而区别人与禽兽的方法,已然成为一种严肃的制度。郑玄在解注这句话时说,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也。粗民不知宫商之变,和禽兽无异。反过来说,那些聆听乐而舞的禽类,莫非可以归入人类了?这种反推法虽然不可取,但这种反推至少正证明这样的礼乐制度的“无理性。”

这种制度的“无理性”是由时代需求使然。将音乐和政治扯上关系,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乐记》立了大功。《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并将其上升到政治治理的需要。“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自然,政治法则之下,社会***也不能免。《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应该承认,这种礼乐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安邦治国的积极作用。但乐之为乐,不过一种艺术而已,其回归于艺术本身,乃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把音乐艺术从政治***的治理和说教中解脱出来,还原其艺术的本真,这是“礼崩乐坏”的积极意义。

由此,关于音乐审美的“知声”、“知音”论,才在后世得以空前繁荣。

考证源流,中国传统乐器的诞生高峰期,正是在“礼崩乐坏”后的汉代。由“官方统领”而至“民间普及”,这是一个中国传统器乐“大鸣大放”的时期。古琴、洞箫、琵琶、胡笳,不一而足。林下泉边,高士层出,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物和山水画的一大主题。这些器乐的取材和发声又决定了其音多悲。所以,无论是《王褒》的《洞箫赋》还是嵇康的《琴赋》,皆发悲声。钱锺书先生援引两赋,总概而说: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洞箫赋》中“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一句,让音乐审美的“知音论”遂从此惊世而出,成为一种文化滥觞后世。

如果说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听”是一种默然于心的知音,那么,王褒的“乐而悲之”则是直指心源的“知音”,其后嵇康留世的《声无哀乐论》则上升为打通音乐和人精神以及情感世界的“知音”。伯牙子期的“知音”为后世知音文化定型,王褒的“乐而悲之”为后世知音文化定调,嵇康的“声无哀乐”为后世“知音文化”定论。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意义在于予音乐以独立的个性。“心之为声,明为二物。”“欢者闻之则悦,忧者闻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旧唐书·音乐志》这句话,可作为嵇康的异代“知音”。由伯牙子期而至王褒再至嵇康,音乐的“三定”虽然相互递进,但都囿于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而未发展至一切艺术审美。

“知陨泣为贵,不独聆音”。钱锺书先生在“好音以悲哀为主”条中钩沉索隐,反复铺陈,将音乐审美的“知音论”升华为“一切文艺审美”的“达心观”,正是其对文艺审美的一大贡献。“征文考献,宛若一切造艺皆须如洋葱之***泪腺,而百凡审美又得如绛珠草之偿还泪债,难乎其为‘储三副泪’之汤卿谋矣。”可谓为“知音者”之通论。

一切体心观物的文艺创作,皆可能使人陨泣,而陨泣只是人们体艺观心的一种情态,其余情态之丰富放达,乃取决于文艺创造“达心”的程度。“心理学即谓人感受美物,辄觉心隐然痛,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等种种反应。”所以,读诗有怦然而动者,观画有背如冷水浇者,一切美的文艺创作,皆可能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诚如我们后来读明季钱牧斋“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这句诗时,体察己身,肌肤起栗、喉中哽咽、眼里出水、心里叹息。这样的诗文“达心”,历历可举;又如,观赏罗中立名画《父亲》,而思及去世之父亲或尚躬耕于垄亩间的父亲,也不免为之陨泣;“黑色星期天”因引发100多人***而被列为全球三大禁曲,就是因其“达心”太狠所致。当然,按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音乐是没有过错和罪名的,那些***的人,乃是心里本已含悲。

藉由上述三例子,我们看到,是文艺创作所具有的强烈的“代入”感,使人产生了心理共鸣,这个心理共鸣,就是一个“达心”的过程。

其实,文艺创作和审美的“达心”观,坚定的推行和守护者起于苏东坡。他的名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正是“达心观”的肇始,这里,既有文艺创作不拘于成法、只适于心意的“达心”,又有苏轼所看重的文艺审美最重心理“愉悦”感的“达心”。这种愉悦,就是“到达内心”或者“表达内心”的文艺审美“达心观”。这种审美观,经由他的创造,由诗词、字画而进入范畴相当广泛的古董、金石,举凡“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

从“知音论”到“达心观”,从专音乐而至一切文艺审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不变的源流,中间虽有时代更替,但脉息始终。总括而言,文艺审美在三难,而破除三难,则在“同交达”三字。试解析如下:评艺之难,在于达心;达心之难,在于交意;交意之难,在于同慨。是故君子相交,贵在同慨;君子谈艺,贵在交意;君子审美,贵在达心。达心者,知音也。

(庞惊涛:《从礼乐之变谈文艺审美的“知音论”和“达心观”》)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峻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避雨;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赏析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邑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6年级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文言文

声气相求,shēng qì xiāng qiú,汉语词语,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声:声音。气:气味。求:指应和、投合。本指同样的声音可以相互应和,同样的气味可以相互感应。现指志同道合或情投意合。也作“声气相投”。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相关造句:

1、本来,在长达三个多月的旅居生活中,何心隐与初幼嘉因为声气相求就已产生了友谊,现在又双双落榜,更是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2、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嗜,谓之知音,后来叫做相知。精神上声气相求,物质上零星支持,但为了明年胜选考虑,角色拿捏格外谨慎,不回避但不强出头。

3、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嗜,谓之知音,后来叫做相知。这些言行与大陆同胞的正义呐喊声气相投、互相激荡,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说也奇怪,这边李晓被防死,吴川一中的进攻似乎被扼住了咽喉一样,顿时没了声气相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槐酉杂记》,这部书是笔记体***集,记载了很多鬼怪神异故事,题材广泛,文笔质朴流利。《唐翁猎虎》记载的当属奇异之事。一奇在:官府出面组织猎户围捕,只“伤猎户数人”,而一翁一童出面马到功成;二奇在: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显然年老体衰;“一童子十六七耳”,年浅艺未必精。然配合默契,虎患顷刻即除。三奇在文章虽短小,容量却惊人,且情节设置巧妙,跌荡起伏,摇曳生姿。寥寥417个字,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先人伤于虎,亲人为报此仇辈辈苦练杀虎绝技。二是县令请唐打猎诛虎。于质朴流利的语言中,结构的精巧可见一斑。先层层铺垫,县中猎户奈何老虎不得,邑人推荐“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名气之大可见一斑;后欲扬先抑,一老一少因邀而至,令人惴惴,及至山中诛虎,不但不避虎锋芒,反由童子将其唤醒,老者不闪不避,手起虎毙。结尾,再用老翁自述和引用《庄子》言,用对比手法,渲染了故事的奇异色彩。

[疑难探究]

1.结尾有什么作用,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解析:结尾一句用反衬的手法,道出了反复苦练的重要意义。作用有二:一是为故事增加***色彩,二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什么真正的神巧之技,真正的超人的绝技是反复苦练的结果。”

在今天,这句话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对我们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习是快乐的过程,但是也要付出辛苦,一点辛苦都不付出,不可能有所成就,哪一个奥运冠军鲜花背后没有汗水和泪水。学习还需要反复的熟练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无他,但手熟尔”,告诉我们的是相同的道理。

[能力训练]

一、“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这段话的含义,与下列哪一个选项最接近?( )

A.***莫打膝,胜人莫以谋

B.劝善责过于人,宜适其性量其力

C.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D.毋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正始年间,周南为乡邑长。一曰,有鼠着衣冠出厅堂,语周南曰:“尔某曰当死。”周南不应。至其曰复出,冠帻(头巾)绛(红衣)衣,又语周南曰:“尔曰中当死。”复不应。鼠入。适曰中,鼠又出曰:“周南!汝不应死(应验预言而死),我复何道!”遂颠蹶而死,即失其衣冠。视之,则如常鼠也。

下列最能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的一句话是( )

1.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2.以逸待劳,相机出击

3.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4.将计就计,反败为胜

三、“穷呀!岂止短褐穿结,连鞋子也脚踏实地了。”句中“脚踏实地”语带双关,而且显出了某种自嘲的幽默。下列也运用了相同的表达方式的是( )

A.“绝顶聪明”的张老伯那颗光秃秃的脑袋可真是越来越亮了。

B.站在镜前,看着满脸“违章建筑”般的青春痘,实在心痛。

C.同学们的数学都考及格了,只有我“大智若愚”地只考了一分。

D.他受伤后 ,跛着脚,逢人就说:“我现在可是‘举足轻重’了。”

四、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 )( )

2.时咯咯作嗽 ( )

3.甫新婚而戕于虎 ( )( )

4.须发皓然 ( )

5.老翁哂曰 ( )

6.悬身下缒不能动 ( )

7.自颔下至尾闾 ( )( )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答:

B.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

答:

C.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

答:

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答:

E.大失望,姑命具食。

答:

六、填空题。

《唐翁猎虎》选自 代 (字: )创作的 。这是一部 。记载了许多鬼怪神异故事,题材广泛,文笔质朴流畅。这位文人还曾主编过《 》。

七、阅读理解。

(一)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1.县令为何“大失望”?

答:

2.“我在,尔尚畏耶?”一句有什么意思?

答:

3.文中是怎样写唐翁的猎虎技艺的?

答:

4.唐翁轻而易举战胜老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辈,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峨峨兮若泰山 ( )

(2)洋洋兮若江河 ( )

(3)卒逢暴雨 ( )

(4)乃援琴而鼓之 ( )

(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6)吾于何逃声哉 ( )

2.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解释“为”“操”“造”“音”的意思,并指出这两句的修辞方法。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答:

4.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答:

5.阅读下面《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开头一段话,体味什么叫“知己”“知心”“知音”。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答:

6.你有知心朋友吗?请以“知心”或“知音”为题写一篇短文,记述你们的交往情谊。

答:

八、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千金易得 知己难求

主要内容: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扩展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的相识并非一帆风顺:琴弦忽断,伯牙起先怀疑是“有仇家差来刺客”,或者“盗贼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于是便叫人跳上岸要搜查一番;直到听到岸上有人答应道自己并非奸盗之流,而是一介樵夫,伯牙方才大笑,认为他只是一个打柴的,根本谈不上懂琴。

不料钟子期出言不俗,伯牙大喜,于是请上船与自己品茶论琴。问及琴之出处,见钟子期对答如流,伯牙唯恐他是记问之学,于是继续“试他一试”;直到见钟子期精准无误地讲出了自己弹琴时的所思所想,伯牙这才敞开心扉,连呼“失敬失敬”。

从最初的猜疑到最后的信任,过程中的一连串考验,也许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顺利通关吧。另外的一大考验是分别:***中的分别有两处,一处是二人约好来年再见,随即挥泪离别;一处是结尾处伯牙得知钟子期已经去世后的生离死别。

后者不可避免,而前者,却是对友情最大的考验:现代人有着发达的通讯系统,但依然抵不住长时间的分别;伯牙和钟子期身处异国但仍能彼此思念,这样的情谊,坚不可摧,感天动地。

百度百科-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有关知音的名言

千金易得 知己难求

在现代 社会 中,人们普遍认同了高度竞争、弱肉强食的价值观,这样的 社会 体系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生活贫困 时尚 有许多朋友可以同甘苦、共患难,一旦生活富足,身边的朋友却反而越来越少。此一现象,值得人们反省深思。

一个人无论事业如何成功,如果没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或者因为自私自利导致众叛亲离,那肯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能遇到一个知己,那更是莫大的福气。这是因为只要愿意付出劳力,***皆可赚钱。但是人生路上真正的好朋友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谓朋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一种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则难得。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写道:“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从远古至今,每个人都在滚滚红尘中寻觅着自己的知音。但是真正的知音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许多人于是经常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 历史 典故来描绘人生中知音的珍贵与难得。

相传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后归国覆命,八月十五日在江上突遇狂风暴雨,浪高水急,乃泊舟在龟山脚下。稍后雨过天晴,月明星稀,俞伯牙心旷神怡,鼓琴咏志。一曲未竟,琴弦自断,“琴有误,高人顾”,俞伯牙四下寻找,无意中遇到了正在***樵的钟子期。作为琴中高手的俞伯牙向来十分自负,他不相信深山旷野之中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阳春白雪”,不料钟子期滔滔不绝,从琴史、琴理直到俞伯牙弹奏的琴曲无一不通,着实使俞伯牙吃惊不小。

他沉思片刻,调好音,抚琴再操,先是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钟子期的真才实学令人心折,而当他得知钟子期因耕樵奉孝而隐居山林,更觉仰慕不已。一夕风雨,成就了 “人逢知已,琴遇知音”的奇缘,两人相见恨晚,便结为挚友,约定来年再会。

第二年,伯牙按期赴约,谁知子期不幸病故,见到的只是山野小径的一抔黄土。伯牙痛失知音,悲痛万分,就在子期墓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然后割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终生不复抚琴。玉笙抛残,金徽零乱,俞伯牙断琴谢知音的故事从此流传。

生命是一种缘,感情也是一种缘。由此看来,“千金易得,知已难求”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遥想诗仙李白,缘何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名吟?再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些名句都共同呼唤着两个字:知已!如果没有知已,李白就写不出千古吟诵的佳句,王勃也吟不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人生需要知已。真正的知已,能够同荣辱,共进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哪怕风再大,雨再大,也视若无睹。人有知己,人生才会无悔。

关于伯牙绝弦的故事

1、幽空岁月,知音难觅。

2、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

3、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4、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5、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6、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7、文士满华堂,不如一直友。

8、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识别一样,友谊必须在逆境里经受考验。

9、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

10、友谊是两个平等者之间的无私交往;爱情则是暴君与奴隶之间的卑下交流。

11、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上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

12、欢笑易求,知音难觅。

13、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14、未知何处有知音,长为此情言不尽。

15、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

16、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17、知音难觅,弦断无音。音绝心扉,弦绝无知音!

18、西楼望月几回圆?寻觅知音自古难。今夜风吹愁乍起,心烦意乱与谁言?

19、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实在不必太多。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

20、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1、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22、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

23、不晓知音在何处,只待共伴此良宵。

24、我们的朋友比我们想象的少,却比我们认识的多。

25、其实我们从来都不需要知音,我们最需要的知音只是自己。

26、山上高松溪畔竹,清风才动是知音。

27、好雨知时节,好友知我心。但愿人间得好雨,浇透好友话知音。

28、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2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30、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31、清酒千杯难寻知己,清茶一壶偶遇知音。

32、天涯路远,知音难觅,知己难寻。

33、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3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5、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36、不惜弹者苦,但伤知音稀。

37、虚伪的迎合是友谊的毒剂,诚恳的批评是友爱的厚礼。

38、世人嗟叹知音难觅,其实难觅的不是知音,而是一颗平静淡然且自得于世事的心,只愿今生随月共舞,邀月共眠。

39、在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胜地过在友谊的基础上建立的业务。

40、回不去的时光,被遗弃的念念不忘,名为回忆的曾经,被刻上时光的墙。

41、这世界上没可能会有人与你一样,知音也是,更何况,又会有几个知音呢。

42、天涯何处知音赏,欲回首时已忘情。何处知音赏,回首时忘情。

43、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45、高山流水我不会弹,霓裳羽衣舞我不会跳,可我也想众里回眸觅一知音。不谓何求,只为那茫茫人海的相逢一笑!

46、所谓友谊,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

47、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4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49、一杯清茶聚知音,半生知己有几人。

50、知音难觅,知己难寻。

51、这把琴只为知音而谈,高山流水觅知音,再好的琴、再美的音律,如若没有知音,也都是寂寞无心的。

52、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

53、由来只叹知音少,何惧人间是非多。他日傍得蟾宫月,一花一树一高歌。

54、知音偶一时,千载为欣欣。

55、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

5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8、什么是知音,知音就是你想离开,别人都挽留,觉得很震惊,只有一个人给你支持,放你远行。

59、漫漫江湖路,千里知音绝。罢,独自一人,照样可以走得更潇洒,走得更精彩。

60、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61、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

62、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63、友谊像婚姻一样,其维持有赖于避免不可宽恕的事情。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65、朋友知音不知眠,坐拥闲谈天明间。

66、举世知名,不如一个知音。

67、人生最痛,莫过于知音好友,相见无期。

68、满座衣冠犹胜雪,更无一人是知音。

69、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70、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71、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72、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

73、性情爽朗的人,身边总是有三个朋友。

74、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75、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6、我和两种人交朋友,一种是有知识的人,一种是有故事的人。有知识的人知音,有故事的人知心。

77、友谊是个无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

78、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9、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80、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

81、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82、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83、近水客,谁悔过,不见清江一舟过,只是笑看百花落;未了情,不知音,独木如何不成林,何苦痴痴自伤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扩展资料: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

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 一曲。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乐 山之意。后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 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

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人物介绍: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

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百度百科-伯牙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