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_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2 0
  1. 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
  2. 成语什么什么守什么
  3. 谦卑处下―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的意思:对于是非黑白,心里十分清楚明白,但装作视而不见,以沉默自处。这是道家主张的无为的处世态度。

解析:白是清楚,明白;黑是暗昧;守:守持,保持。

读音:zhī bái shǒu hēi。

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_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例句:那老者面目安详,问他事情,只是淡然一笑,并不作答,一副知白守黑的神态

近义词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造句

1、我们要知白守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行为。

2、在工作中,要知白守黑,维护组织的形象和信誉。

3、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知白守黑,严格遵守纪律和规定。

4、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知白守黑,坚决***不正当竞争和商业欺诈。

5、我们要知白守黑,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

6、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知白守黑,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7、驾驶员要知白守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8、学生们要知白守黑,遵守校规校纪,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

知难而退、知己知彼、知法犯法、知恩报恩、知书达礼、

知遇之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善任、知足常乐、

知子莫若父、知生之民、知易行难、知希之贵、知之非艰、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知过必改、知人则哲、知足知止、知安忘危、

知无不言、知一万毕、知荣守辱、知高识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知遇之感、知羞识廉、知遇之荣、知微知彰、知人论世、

知疼着热、知难行易、知命不惑、知无不为、知己之遇、

知行合一、知命安身、知其一,不知其二、知白守黑、知冷知热、

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不可为而为、知心可腹、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命之年、

知情不举、知人之明、知音识曲、知书明理、知机识变、

知心知意、知人善察、知止不辱、知人下士、知物由学、

知往鉴今、知名当世、知而不争、知命不忧、知义多情、

知一不知十、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情识趣、知知不休、知止不殆、

知白守辱、知人知面不知心、知雄守雌、知人之术、知其一,未睹其二、

知难而行、知今博古、知我罪我、知二五而不知十、知来藏往、

知人待士、知人料事。

全有了,每行5个

成语什么什么守什么

“知雄守雌”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1、知雄守雌,缘何为“天下溪”

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经》三千言,知雄守雌作为道家思想之一,微言大义,为涵养之道。

略有接触太极的人当听过“八门五步”,是修行太极的基础功夫,合为十三势。

八门五步中讲进退为水火之步,进步火,退步水。

纵观《道德经》全篇,“上善若水”思想贯通其中。

水火相对,老聃取水,说“上善若水”。类比雌雄,雌雄相对,老聃取雌,说“知雄守雌”。

此外还有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举一反三,道理相同。

雄为阳,为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雌为阴,为坤,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雌,居下位。

《清静经》有言“天动地静”、“男动女静”;“动者静之基”。讲的是雄动雌伏,动必归于静。单以数学佐论,则与正态分布相符,无论频数变化到多高,最终均回归于初始值。

老子教导当若水“居善地”,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居善地”,即“居善低”,意为如水那般谦忍处下。

水善居低,从而为“溪”。

“溪”,溪。

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2、守雌当先知雄

以老子一言“知其雄,守其雌”,而偏颇侧重于“守雌”一说,是最常见的误读。

《道德经》第二章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五十八章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说法,从而可以知晓老子论概念上的矛盾,最终归于辩证统一,未尝有厚此薄彼。

所谓“知雄”,即如《周易·系辞下》言“君子藏器于身”。“守雌”并非我为弱者,而是怀器在身,却甘居下位。

昔日蔺相如在朝堂和路途中对廉颇的多番避让,并非蔺相如懦弱无能,而是即便怀器在身,仍旧甘居下位。正是这道理。

由此可知,遇事有不顺心处,便颓废消糜,却以“守雌”为借口,实在是断章取义,自欺欺人。

如百丈高楼之根基,撇开“知雄”而只谈“守雌”,则“守雌”无立足处,是空中楼阁悬且危,不伦不类,充其量算作自我安慰的一剂良方,若最终不能看清这点,覆灭为早晚之事。

我有备制人,投放南山而不用,非我无能,恬淡处下而已。

诚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示人,但我有,有备则无患。万不得已之际,当顺时而为,有器之用,不使我受制于人。

因此,只看到“守雌”而不能见“知雄”,是一叶障目,亟应修正。

03、知雄而后守雌

论道家知雄守雌,可循自然道理,从“损”“导”“顺”三字解说。

损,损止。仍以内家太极为例,初习,一招一式皆合规矩、遵循章法,然后去除无谓的思虑、无谓的念想,凡可损,皆损去。松沉忘形,才得真意。

研习招式,遵循章法,谓“知雄”;损皆可损者,而后忘形,谓“守雌”。正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自然处下。

导,导引。老子所提“上善若水”概念,当时常铭记在心。水从高山,就山势导引而下;从沙石地,由瓦砾隙缝导入土壤;从气候蒸发,聚于云层而降雨落霜。以上种种,非水改变环境,从其导引而已,最终并入东流而“居善地”。

顺,顺其自然。平湖春水,风动起涟漪,风止复归于平静。纯然是天道往复,代谢荣衰,转瞬即逝。明白这一道理,且“居善地”,自然能恬然处之,能持静、处后,守柔。

我善居低位,如水可包容万事万物,声色犬马、功名荣辱过眼烟云,万事不能扰心,不能扰心,则万事不能败我。这就是“不争而善胜”。

循自然之理为所当为,不存争强好胜之心,不贪功进,不自张扬,成则自然,败亦洒脱。

04、要领

知雄不难,难的是知雄后仍旧坚持守雌。这就讲求存心养性。

我们总在求名求利,更有言曰“人往高处走”。有名有利并非恶,拥有后却从不知守雌则非是善事。得到会欣喜,失去会哀戚,这叫动心,动心了,则烦恼生,烦恼生,则与道背驰,行止多失偏颇。

《文子》所言“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说的是这道理。

知雄守雌一要领在于顺应自然,也即顺应天道。

所谓顺应自然,并非消极等待,也非是教人屈服于命数,而是要学会如何去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讲求的是顺时而为,以避免无谓的牺牲,避免去做无用功,这反而是存养了性命。

守雌也非一味讲求形式上的处下,囿于形式,是陷入顽愚。

知雄而后守雌,关键在退回自身内心疆域,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水,从而不受困于私欲迷障,回归本初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照见真实,与老子所提“婴儿葆真”相呼应。

每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诱惑,常听人抱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尤其多,其实不然。

所谓的“多”,变的不过是形式,而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仍旧是同样的场景。

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剔除形式复杂而华丽的大厦,直接看到它们的地基,而在看到了地基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的诱惑,我们早已见识过。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一世百年,韶华白首转瞬之间,为物欲蒙蔽而起的争竞之心从来不能长久,得到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正应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句。

宇宙嬗变,我们终将被纳入生生不息的大道循环中去,自知已不暇,又遑论身外事。只“知其雄,守其雌”,为所当为而已。

谦卑处下―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抱残守缺、

安分守己、

奉公守法、

抱诚守真、

持盈守成、

知雄守雌、

织白守黑、

神不守舍、

恭默守静、

安分守已、

安份守己、

循涂守辙、

熬更守夜、

待时守分、

正己守道、

居官守法、

归正守丘、

知荣守辱、

待兔守株、

拘俗守常、

循途守辙、

因陋守旧、

保残守缺、

抱令守律、

安分守常、

封己守残、

甘贫守分、

知白守黑、

安贫守道、

熬清守淡

老子着重阐述了自己素来秉持的保守, 谦让 的观念。讲的俗点就是,自己厉害也要低调一些。

知雄守雌

强调 柔弱和退守 ,充分提倡守雌,守黑,守辱。这些观念还是由老子的“无为”观所决定的,同样也是“ 夫唯不争,故无尤”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观点的进一步延伸。

由此生发开来,在执政理念上,老子同样强调以柔下处之。在外交上, 大国应该甘居下位,以镇静谦卑的姿态与别的国家交往。 大国对小国保持低姿态,最终将兼并小国,如果效果以卑下的姿态对待大国,最终将攻取大国。

真正的大国,总是处于下流的地位,因而天下才都归附它,就像河流归于大海一样。大海的位置是处于最低的,正因如此,它才能吸纳万千的河流。大国外交,就应当像大海那样,令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守雌,守黑与守辱,是与知雄、知白与知荣密切结合的,这说明,处于雌弱、暗昧、卑辱的地位,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居于这样的地位,并非因为自己无知和无能,而是自己知道事情的另一面,也完全有能力做出另外的选择,但是自己甘心情愿的“处别人之所恶”。老子此语的涵义是,将“众人之所好者”让给众人,这样别人也就不会与自己相争,恰恰相反,自己也会因为不争和处下的姿态赢得别人的拥护和爱戴,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不 争而胜于争 ,处下而胜于上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哲学。

不过正如老子曾指出的那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样的道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新鲜,但是真正能用这种理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老子这样的道理很深刻的摆出来,引导大家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感悟,至于究竟能从中得到多大的教益,那就还是要看个人的修行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