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民易俗什么意思,化民易俗的近义词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2 0
  1. 说服是什么意思
  2. 虽有嘉肴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3. [转载]学记讲了些什么?《乱说学记》试读版
  4. 说服的意思说服的意思是什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中的“又从而庸之”是“并能感激教师”的意思。

出处:

此句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如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化民易俗什么意思,化民易俗的近义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id="id1">说服是什么意思

谓之的词语解释是:称这是。

谓之的词语解释是:称这是。拼音是:wèizhī。结构是:谓(左右结构)之(独体结构)。

谓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关于谓之的诗词

《友人楚孟德过余纵言及神仙余谓之无孟德谓之》《君仪惠莆田陈紫荔乾即蔡君谟谓之老杨妃者》《庆州北山之麓辽山陵在焉俗谓之三殿》

关于谓之的诗句

谓之载之俗子谓之山石精谓之握金镜

关于谓之的成语

一之谓甚听之任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关于谓之的词语

谓予不信心所谓危一之谓甚莫知所谓

关于谓之的造句

1、就天地而言,谓之云雨;就人身而言,谓之精气,人身一小天地,迈不信然。

2、“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3、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如“精英”、“英才”。

4、他的功夫无人敌谓之***。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谓之的详细信息

虽有嘉肴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说服,汉语词语,读音为shuō fú,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1]。语出《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用充分理由劝导,使人心服。[3]

在古文中有读yuè fú之音,表心悦诚服。(一说两个字的意思的叠加)《汉书·王尊传》:“奸邪销释,吏民说服。“[2]

《辞海》《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说(shuō)服”释为“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将“说(shuì)”释为“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

“说”shuō、shuì两个读音中,“说”shuō是“用话来表达意思”,“说”shuì是“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即除了“说”shuō这个动作外,还包含了动作结构“服”。用公式表示,“说”shuì=“说”shuō+“服”。“说”shuì其实就是为“说服”义专门立的读音。而在“说服”这个动补式复合词中,“说”仍是言语动作本身,宜读shuō,“服”是动作结果,二者组合,才构成了“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的含义。

[转载]学记讲了些什么?《乱说学记》试读版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记》翻译

《学

记》

1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

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亲近贤

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

定要从学习上入手!

玉不经过雕琢,

就不能成为器具;

人不学习,

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

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兑命》说:

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因

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学

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

地求进步。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兑命》说:

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

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

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

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

,党里办学有

,遂里办学有

,国都办学有

。每年入学一次,

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

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

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

小成

。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

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

大成

。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

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古书上说:

蚂蚁时时都在学习衔泥,

(然后能垒成大窝。)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

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

大伦也。《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

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皮制弁帽的朝服,让他用苹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师,

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学习并歌唱《诗

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反映

君臣宴乐和相互慰劳的诗歌,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以作官各自勉励。入学时要击鼓召集学生,并打开箱

2

箧,(拿出书籍做功课,)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恭顺自己的学业。用夏、楚两种木条做的鞭棒,(是老师

用来打罚不上进的学生的,使他们有所畏惧,)收得整肃的威仪。夏天还没有禘祭以前,天子就不到学校

去视察考查,使学生能够***宽缓地去用心学习。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

地受到启发。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要乱发问,那是因为学习不能不一级一级地上升。这七项,是教学

的大道理。古书上说:

凡学习,学做官就先要学习办事,要做学问的就先要坚定志向。

大概就是说的这

个意思吧。

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教正规的课业;

退下来休息时还一定要在家中继续钻研。不学调琴的基本动作,就不能调好琴弦;不学广博的比喻,就不

能很好地体悟诗意;不学冕服皮弁等各种服饰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引起对于六艺的兴趣,也就不

能乐意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是心里常怀抱学业,修习而不废弃学业,作事倦息时也在学习,闲暇

游乐时亦在学习。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爱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因此即使离开

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兑命》说:

敬重道义,恭顺学业,努力专心,精进不已,那末他修

习的学业也就成功了。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4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

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是看着那本书上的文字吟诵,(自己并不深通里面的精义;)而提出很多难题,又

只讲些名物制度,(而不是推究义理根本;)求躁进而不顾及学生能否安然接受,教学生不竭尽自己的忠

诚,又不量度学生材性的高下。他施行的一套是悖谬的,他要求的那些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学生就学得

幽隐难明,以至于痛恨他们的老师;苦于学习的艰难,而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结束了他的学业,也一

定会很快地忘掉。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5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错误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制止,这叫做

(预防;)正当他可以教育时教

育他,这叫做

(适时;)不超过节度等次去施教,这叫做

(顺序;)互相观察并且学习对方的长

处,这叫做

(观摩。)这四种方法,就是教育兴盛成功的方法。

错误发生了然后才加以制止,就会抵触而起不到作用。适当的学习时光已过去然后才学习,就会再

勤苦用功也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按节度等次,就会弄坏搞乱教育的条理而不能教学好。单独学习而

没有朋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沉湎在放荡游乐中,就会荒废自己

的学业。这六项,是教育所以废弃的根由。

君子既已知道了教育兴盛成功的方法,又知道了教育所以废弃的根由,这以后就可以做人家的老师

了。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引导而不强迫,

师生关系就亲近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

能够做到关系亲近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晓喻学生了。

3

6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

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

学生有四种过失,

老师必定要知道。

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

有的过失在于贪多

有的过失在于求少,

有的过失在于看得太容易,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思想情况是不同的;要了解不同的思想

情况,这以后才能去补救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好的地方,补救他们的过失。善于歌唱的人,

能使人继承他的动听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远大的志向。他的语言简洁而使人明白,含

蓄而使人受益,譬喻虽少而能使人知晓,这样就可以说是能使人继承他的意志了。

君子知道做学问的难易,也知道学问上的是非,然后才能用广博的知识使人晓喻;能用广博的知识

使人晓喻,然后才能做人家的老师;能够做人家的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国君。

所以老师是教人学习做国君的。因此,选择老师就不可以不慎重。古书上说:

三王、四代对选择老师都

慎重。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7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

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

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

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

志于学矣。

大凡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他讲授的道才会被尊重;讲授的

道被尊重,然后民众才知道崇尚学习。因此君主不把自己的臣子再当臣子对待时,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当

臣子装扮作受祭的

时,就不把他当臣子看待;当臣子做为老师时,也就不把他当臣子看待。大学的礼

节,老师即使是被召见到天子那儿讲授,也不朝北处在臣位,这是表示尊敬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闲适,但自己比别人能得到加倍的成绩,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

人,老师很辛勤,但自己比别人只得到一半的成绩,又从而归怨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就像砍削坚硬的

木头,先从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然后再着手于较难的结节部位,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砍开。不

善于发问的人却与此相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就像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要等到

撞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才会余韵悠扬而尽。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是与此相反的。这些都是使学业有进步

的方法。

只是记诵一些古书而等待学生来发问的人,是不能够做人家的老师的,一定要倾听学生所提的问题

而给予解答才行!

有的学生没有能力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这才可以直接给他讲解;

讲解以后却还不明白的,

即使舍弃也可以了。

好铁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缝补皮衣;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编制畚箕;初学驾车的马要反过来

栓在车的后面。(先训练不惊马。)君子审察这三件事的道理,就可以有学习的志向了。

8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

4

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的学者,善于比较辨别同类的事物。鼓声并不属于五声中的任何一声,但五声要是没有鼓的节

奏就不会和谐;水并不属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五色要是没有水的调和就不会鲜明;学习并不属于五官

中的任何一官,但五官不学习就不会管理好事情;老师并不属于五服中的任何一服,但不经过教育就不明

白五服相亲的道理。

君子说:

有大德的圣人,不会拘限于一官一职;有大道的圣人,不会像器物一样各施其用;有大

信义的圣人,不会受到盟言誓约的限制;伟大的天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

(这四项,都是因为本源盛

大,而体用没有不具备的。)因此明察了这些情况,就可以有志在学习中从根本处去弘大了。三王在祭祀

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有的是源头,有的是流水聚集的末尾,这种祭祀也称为从根本上着力。

说服的意思说服的意思是什么

首先,感谢大家的期待和信任。《学记》这本书经过众多妈妈的整理、编辑、再加工,终于送到印厂可以预定了。学记的讲解,是在五月份开始的,当时主要在YY群中通过语音的方式讲述的。后来,又有妈妈提出能不能整理出书,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加工。才有了这一本书。除了上述,还有几个原因。一是,这本书是一本讲教育的书。经常,在群里讲课,有不少妈妈谈到了教育的问题,也看出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昨天还跟一位妈妈聊天,她也提到通过学习《学记》,终于搞明了一些自存在的误区。所以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启发。二是,这是一本如何学习国学的书。在书中我们尽可能的乱说,尽可能的旁征博引,把熟为人知的一些经典引用了进来,大家真正感觉到三教九流为一体的道理,也就是一经通经经通的道理。这本书,尝试着把经典“串”起来,从而让大家尽可能达到恍然大悟,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目的。第三,这也是一本如何学习写作的书。学记整篇文章一千五百字,有头有身有脚;有议论有情感;有起头,有***。特别是为孩子们体会议论文的对比论证的写法、举例论证的写法,引经据典的写法,大有益处。四是这是一本尝试提高修养,净化心性的书。在书中,提倡正知正见正精进、提倡内求诸自己的原则,反观自照,希望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需求数量难以把控,所以这只是一个内部的学习资料。目前这只是***版的。经过各个方面考量,限印数额为五百本。因为工作量较大的原因,按原来的想法,这本书是不签名的。但又架不住大家的热情要求。所以还是决定签名,每一本都签。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注明姓名(抬头的),那就会签上抬头。如果没有注各姓各的,那就不签抬头了。但我个人的态度,一定会签好每一本,对得起大家的热情、厚望与期待。如果没有注明抬头,或是因为其它人为原因,没有看到抬头的,那就希望大家理解。现在大家的预定在邮费上,是电脑系统默认的。所以可能有多订的妈妈,邮费是多付的。初步目测,三本以内,没有超重,所以三本以为的邮资应该是按一本的邮资来算。超过三本以上的,会按实际的发生额来确定。总而言之,不会按系统默认的一本书就有一本的邮资来算。多支付的部份,届时会想办法退还给大家(如果操作麻烦,就会夹带在书中退还)。当然,如果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大家又不找上门来,那老夫就赚了应一些没听过课的妈妈的要求:是不是能先看到试读版。下面,来讲学习学记第四讲的内容。 第四讲: 强力而不反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一讲,介绍教育机构的设置,以及教育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简单的意思是:在古代,家有私塾。这个家不是三口之家的家,而是一个大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也是大家族的家。一个家族就要有一个私塾。党,是一个单位名称。乡党乡党,党类似于现在的乡。是一个行政单位。5 0 0 个家族为一党,在一党设置的学校,称为庠。术,过去1.25万家为一术,在一术设置的学校,为序。国有学的“国”不是国家的国,是诸侯国的国,指先秦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在一国之中,要设立“学”这样的教育机构。国有学,后来就演变成了太学与国子监。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育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太学到西晋时期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明清两代也设“国子监”。可以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是教育体制的原生态。在古代,特别先秦、夏、商、周这一段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没有公办学校。学校教育自汉以后,才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官学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承担,私学则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私学的经费来源大部分由创办者个人提供,也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穷苦子弟的初级教育,大多免费。学费收入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在官学之外,民办的私学占主流。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孩子在外报培优班、兴趣班。为什么会去报民间、社会办的班?因为它的质量高,教得好。美国著名的大学都是民办的、私立的,比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要有自由的思想,必须要有自由的体制。古代,没有什么教育局,但文化教育水平世界闻名。也没众多的公办学校,但饱学之士接踵摩肩。教师资格也不用官方签发,但教师队伍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情操高尚。反观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用同样的教材,说同样的话,举同样的手,到最后就是冷冰冰的课堂,千篇一律的答案,造出来一帮标准的孩子。知识是一个无边的海洋。从课程设置来讲,不能说九年义务制,语文、数学、英语书各读多少本,就能达到中等的教育水平,这显然是不科学、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答案、填鸭式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智慧的开发与个性的成长。在公办学校里,想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民办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创造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要远远高于公办学校私塾的老师,过去称为教师爷。文艺作品里(比如《白鹿原》里面有个朱先生),教师爷留着山羊胡,戴着瓜皮帽,拄着拐杖,拿着戒尺,大概是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学识很渊博的一个人。从岁数来看,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甚至五十而知天命的样子,对人生有深刻感悟的。现在的小学老师一般是学历合格,经验不足。学问上没有太多经验,对于人性的了解、对于孩子的了解,都还相对缺乏。现在的教育多为公办教育,是应试教育,是标准化教育。从托儿所开始就在比,小学比,初中比,高中比,这种相互攀比的方式,与教育的原点越来越远。曾经有妈妈问,孩子学习不好该怎么办?外部条件难改变,那就自己当一个好老师,自己去教。虽然现在没私塾了,但是自己的家就是私塾,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三字经》里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还有一层含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私塾老师教,怎么办?那就退而求其次,把家庭教育搞好。人的一生有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对小朋友来讲,暂时还谈不上社会教育,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更是孩子的希望。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比年入学,就是每年都要招生。中年考校,就是每隔一年考察一次。现在的学校,考试频繁,名目之多,前所未有。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都把人考傻了、“烤”糊了。一次次地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像个笨蛋。一“烤”,就证明是个笨蛋,赶紧学;第二次“烤”,又证明是个笨蛋,接着学;过几天又“烤”,还是个笨蛋,太没人性。孩子在教育这个机器下面,被压得变了形。天天小测、周周小考,外加月考、季考、中考、高考,到考上大学,完了!1 2 年拼命学,拼命考,到了大学就“噗哧”泄了气。看看国外,一年级在玩、二年级在玩、三年级在玩……到了大学拼命学。这样的局面如何能竞争得过人家呢?一年视离经辨志 第一年的任务,是离经辨志。什么叫离经?有一个成语叫“分崩离析”,用互译的方法来解释,离就是析,析就是离。经,是教材。最好的教材,才能叫经。现在孩子们学习的教材,水分很大,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不好意思称经。离经,就是让孩子们读最好的书。读最好的书,不能翻一翻,扫两眼,瞄几下,瞅一会。最好的书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离,一一开解。曾国藩有办事之法“五到为要”的论述: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所谓的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要苦心剖析,这也是对离经的一个注解。读书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要苦心剖析。老师还要辨志,辨别孩子的兴趣、志向。第一年孩子要做什么?要离经。第一年老师要做什么?不是打个分数,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志向在什么地方。当然,这个志向不完全是长大要当科学家、宇航员。什么是志?“志”上面是个“士”,下面是个“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心向、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孔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上到一国宰相,下到屠夫菜贩,各行各业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对每个人都要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志向、兴趣,因材施教。老师、家长要去帮孩子分辨、判断、培养孩子的志向、兴趣,为他创造条件。说白了,就是要考察和培养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三年视敬业乐群 敬业的“业”,不只是职业,还指学业。职业要敬,学业更要敬。三年以后,老师要考察孩子对学业有没有恭敬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尊重知识,尊重学业。乐群,就是考察和同学是不是能快乐、和睦相处,能不能融于集体、融于团队。“乐群”要从小培养。如何乐群?用佛学的“四摄法”来讲,共八个字:布施——乐于奉献;爱语——说话中听,别人喜欢听;利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不是对别人有利。不能损人利己,更不能损人不利己;同事——能不能同心协力做一件事,能不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也就是***为我,我为***。做到这四个,乐群就不困难了。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讲竞争教育、攀比教育。两个刚刚还在学校一起打打闹闹的小伙伴,各自回家一谈分数,便似“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都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可是走着走着,就成了孤男寡女了,不会与同学相处,不会与同事相处。这对于孩子的品行、性格,以至于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离经辨志和敬业乐群,是有次第的。离经辨志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的话,敬业乐群就是行动,言行要一致。第一年入学稚气未脱,淘气尤在,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就过去了,但三年下来,经过教育的熏习,要养成好习惯了。表现在学习态度是否敬业认真上,表现在能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上。五年视博习亲师 第五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考察博习与亲师。博习,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博学,第二是善习。“习”不是“学习”的“习”,要比学习更深一层。《论语》有:学而时习之。学和习不是一个意思,“学”是输入的话,“习”就是输出,“学”是理论的话,“习”就是实践。所以,博习,既要博学,又要善习。能够躬身履践,勇于尝试。读书要学会承前启后,因果互应。博习的前提是什么?是离经辨志,敬业乐群。离经,是一门深入,扎扎实实打基础。而不是蜻蜓点水,东点一下,西点一下;也不是猴子掰苞谷,拔了萝卜,扔了***。学习跟种树的道理一样,一定要有深入的根基。没有根基,就没办法茁壮。小草一拔就起来了,灌木的根基也不深,参天大树的根基最深。读书要先精深,再求博大。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学这样、看那样,看多了困惑就越多、麻烦就多。有的孩子,你这样说他,他那样驳你;你那样教他,他这样反你。大人辩不过他,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其实是孩子学得很泛很滥。知识变成泛滥,用起来就成了狡辩、诡辩。深入一门打基础,并不是宅男闺女、闭关自守。还要敬业乐群,同学之间还要善于相处。这也是后文讲到的“相观而善”。亲师。到了第五年,才能亲近老师。《三字经》有:亲师友,习礼仪。刚入学的时候,老师扮演魔鬼和金刚,非常严厉的,是作之君,有威严有威信。五年以后,要开始亲近老师,从学业转向与老师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沟通。也就是要讲究,先严后宽,严而有慈,恩威并重,宽猛相济。我们在帮孩子选择老师的时候,往往认为这个老师挺和善的、挺好说话,就是好老师。这样未必就对。严师为难,过去的教育先戒尺收拾,先严后宽,先培养孩子恭敬的心态,然后才能亲近。如果反过来了,先亲近,再严,就严不起来。在胡适《我的母亲》中,处处体现了母亲的严。只有这种严格,最后才能产生慈。如果恩威不分,严宽不分,孩子就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恭敬,不知道虔诚。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到了第七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两件事:论学与取友。第七年,才可以讨论学问,学会交友。过去的老师很严格,七年以前,是不与学生相互讨论的。这其中一个道理是,初学时啥都不知,开始提的问题到了后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七年或相对长的时间以后,原先的问题就自己都化解了。原以为很深刻的问题,你已经自悟了。同时,也不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因为同学之间的根基不扎实,认识很肤浅,大家相互讨论,容易误入歧途,陷入到邪知邪见、旁门左道中去。取友,准确来说是择友。承上启下来看,取友与乐群并不矛盾。乐群是普遍种树,取友是重点摘果。三年敬业乐群,是融于团队,融于集体,融于同学当中,还不存在取友的问题。到了七年了,就要有选择性了。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思想和性格都没有定型,与谁来往密切,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便不是有意的去学,但时间长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就相似了。所以择友要慎重。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朋友是直心肠,心直口快,有一说一。《维摩诘经》有言“直心是道场”。朋友有侠义,有侠气,直心肠,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友谅:朋友心胸宽广、宽厚容忍;友多闻:朋友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以上三者是益友,是值得交的朋友。《***规》里讲:直谅士,渐相亲。讲得就是这个意思。友便辟:辟:偏激,不圆融,走极端。就是俗话说的一根筋,死脑筋。友善柔:太软弱善变,不值得交。友便佞:奸佞狡诈。后三种朋友是损友。交往深了,祸害就来了。讲到朋友,历史中有很多人物故事,比如钟子期和俞伯牙知音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管鲍之交的故事,都是值得一读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这个道理要早一点明白。第七年能做到论学取友,谓之小成。这个时候才算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第九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现在讲义务教育九年制,是有来由的。知类通达。知类,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一个类别。通达,说白了就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要深入一门,一门深入了,久之则自然一通百通,一经通经经通。先精而后广。很多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有造诣的人,比如说画家,他看万物会以美学的观点来理解;书法家会以书法之道来理解人生之道;建筑设计师会以建筑的思想来理解文章;一个菜农会以种植的规律来解释人才的培养。没有精深的前提,所谓的广,应叫泛滥。强立而不反。立是站的意思,强立是站得稳健牢固的意思。读古文,要细致慢品,去体会文字中的无量意。类比的话,如《心经》所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就是说做一件事,不是简单地去做,而是深入地去做。行深就是“强立而不反”。套用一下,强立就有如香象渡河,再湍急的水也冲不倒它。强立,是因为根基扎实、信心坚定。不反,就是不反悔,不退转,不心猿意马。因为根基扎实、信心坚定,即便没有老师和家长在旁边监督,也能做到强立而不反。借用《大学》里的话讲:慎其独也。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大众的监督,都能行端表正、自强自立。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都有自己的尺度。在困难险阻、诱惑陷阱面前,也能做到从容淡定,绝不退转,义无反顾。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是很轻易被影响感染改变的。为什么墨悲丝染?因为洁白的丝绸一旦被染上墨汁,很难再复原到原来的本色。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明根基扎得深,强立而不反。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时才能算有成就。有了这个成就,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化民易俗、化民成俗的社会重任。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才是学习与教育的路数与方向。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来说,《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化民成俗,就是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亲民、至善、是“大学”的目标。过去一个重要官员犯了重罪,要株连九族,后来又发明了株连十族。在九族之外又加了老师这一族。可见教育的神圣,以及教育者的责任。如果老师只对一堂课,一次考试负责,家长的眼光也只是瞄在一次考试、一次成绩上,说明存心还不够。一个老师,无论是教什么,教几年级,教多久,他的存心应该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他应该意识到自己所讲的东西,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蛾子是幼小的蚂蚁。时术之,蚂蚁经过辛苦劳作,通过积累,时间到了才能成为蚁王。通俗讲,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当家作主,就可以担当起“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的社会责任了。其此之谓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于到非常老师的小店购书的相关通知》应大家提出的签名之要求,特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订《乱说学记》与《作文多大点事儿》各册的,请尽量用购物车一起拍。以保证同一个包装里邮寄,节省运费,不易弄错。如不用购物车一起拍,会造成两个包装、两次运费的可能。 二、 因签名一事,工作量十分巨大。所以,一定要在淘宝网的“买家留言”中注明。签名的抬头,一律以“买家留言”的信息为准。《作文多大点事儿》,如未在买家留言中注明的,抬头一律以“小朋友”相称。《乱说学记》没有在“买家留言”中注明信息的,抬头一律以“您好”相称。 三、《乱说学记》属内部学习资料,未在市面上发行。仅在“非常老师的小店(淘宝)”有售。 四、因对需求数量不能确切把控,所以《乱说学记》属***销售。目前只印了五百本。 欲得签名书,请到非常老师的小店

说服的词语解释是:说服shuōfú。(1)用充分理由劝导,使人心服。

说服的词语解释是:说服shuōfú。(1)用充分理由劝导,使人心服。注音是:ㄕㄨㄛㄈㄨ_。拼音是:shuōfú。结构是:说(左右结构)服(左右结构)。词性是:动词。

说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用理由充分的话开导对方,使之心服。引***《在中国***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想说服她,可是一看她那倔强的、不易说服的眼睛,他不做声了。”⒉心悦诚服。引《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_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陆德明释文:“_音悦。”《汉书·疏广传》:“於是族人_服,皆以寿终。”

二、国语词典

以言词游说,使人悦纳。如:「他终于说服众人支持这项政策。」

三、网络解释

说服(交际学名词)大陆地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六版)的条目(第1225页)中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fú。台湾地区《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教育部门版权所有,教育研究院维护,2015年11月台湾学术网路五版试用版)中说服的注音是ㄕㄨㄟ_ㄈㄨ_,汉语拼音shuìfú。说服(汉语词语)说服,指心悦诚服;用理由充分的话开导对方,使之心服。语出《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关于说服的近义词

压服劝服

关于说服的反义词

自愿

关于说服的单词

persuadeswayropelamearguereinforce

关于说服的成语

横说竖说口服心服好说歹说花说柳说说好说歹心服口服

关于说服的造句

1、我会说服他改变主意的。

2、我们要生动活泼地、具有说服力地教育青年工人端正劳动态度。

3、经过说服教育,他已经改过自新了。

4、我们应该用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而不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5、对待孩子要耐心地说服教育,不要一味责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说服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