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烈是谁写的,慷慨激昂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1 0
  1. 慷慨激昂、横行霸道、喜出望外、惊恐万状、载歌载舞、负隅顽抗。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分类
  2. 辛弃疾词的风格
  3. 岳飞的《满江红》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资料
  4. 什么叫“为人慷慨”?
  5. 慷慨激昂的意思?
  6. 慷慨激昂是什么意思?
  7. 慷慨有什么成语呢?
  8. 慷慨的成语有哪些

1. 慷慨激昂的四字成语

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 áng

[释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语出]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

慷慨激烈是谁写的,慷慨激昂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音] 慨;不能读作“kài”。

[辨形] 慨;不能写作“概”。

[近义] 热血沸腾 意气风发

[反义] 萎靡不振 无精打***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形容说话时人的情绪或作文的气势。有时用于讽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黄河颂》这首歌;~;雄壮有力。

2. 四个字的成语,字字在最后面的有哪些

白纸黑字 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拆白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片言只字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识文断字 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拆牌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点纸画字 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鸿章钜字 犹鸿文.比喻巨著、大作.

讲文张字 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3. 形容慷慨的成语

辞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指男女之间恋情绵绵不断,而慷慨奋发的气概消沉不足。

击筑悲歌: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

慨当以慷: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慨然领诺:慨然:慷慨、爽快。形容很慷慨地答应下来。

慨然应允: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慨然允诺: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慷慨激烈: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同“慷慨激昂”。

口角流沫:口角:嘴边。口角飞溅唾沫。形容说话时慷慨激昂的样子。

临危蹈难:临:面对、靠近;蹈:用脚踩。面对危险的局势,勇于赴汤蹈火,慷慨就义。

轻才好施: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手滑心慈:手头慷慨,心地善良。指乐于助人。

枕戈击楫: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指囷相助:囷: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手指粮仓表示要帮助友人。形容慷慨大方。

4. 描写“奉献精神”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描写“奉献精神”的四字成语如下:

助人为乐 慷慨解囊 视死如归 见义勇为 仗义疏财 任劳任怨

奉献精神fèng xiàn jīng shén

描写“奉献精神”的四字成语:

1.助人为乐zhù rén wéi lè帮助人就是快乐。例如:小峰助人为乐的行为受到了学校的褒奖。

2.慷慨解囊 kāng kǎi jiě náng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例如: 老张常常慷慨解囊,尽力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同志。

3.视死如归shì sǐ rú guī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例如:面对敌人的屠刀, *** 员视死如归,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

4.见义勇为jiàn yì yǒng wéi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例如: 我们单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志。

5.仗义疏财 zhàng yì shū cái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例如: 自己只是在家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

6.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任:担当,经受。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例如:王老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家称他是人民的老黄牛。

慷慨激昂、横行霸道、喜出望外、惊恐万状、载歌载舞、负隅顽抗。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分类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英雄末路的挽歌)诗词翻译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赏析思想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赏析思想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赏析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且“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 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 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后世评价  诗歌篇名。项羽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羽有美人名虞,骏马名骓)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宋朱熹语)。作者简介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属江苏)人。楚将之后,随叔父项梁起义,与刘邦争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 作者争议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也有一种说法是-------- 并无历史确凿证据表明此诗是项羽所写。所以有史学家推测此诗句可能是后人所作。 另有说法——《垓下歌》是后人所作,具体是谁不祥,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项羽不喜读书,不好诗书 “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参考自百度百科 二、由于秦朝的文化改革,很有可能项羽并不会接触楚辞的诗歌形式,所以很可能是后人所作,因为顾及到项羽是楚人,所以用仿楚辞而作。 三、如果在战前写,那么以项羽的性格,虽局势有变,但决不轻易言败的;如果是战时写的,那就更有点破绽了,战局如此之紧迫,哪有时间写东西,倒是很像最后决战时或自刎时的感叹,被后人做成诗句。 四、就算真是战争中所作,应该有很高的概率遗失,就连很多著名诗人的词句流传在市井,都有很多遗失了,何况一个只知道带兵打仗的霸王在乱军之中的作品呢。 综上所述,《垓下歌》的作者是不是项羽还有待考证。

辛弃疾词的风格

褒义词:慷慨激昂。

贬义词:横行霸道、负隅顽抗。

中性词:喜出望外、惊恐万状、载歌载舞。

1.慷慨激昂

出处: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

释义: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2.横行霸道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贾瑞)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释义: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 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3.喜出望外

出处: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释义:望:希望,意料。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4.惊恐万状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亦作“惊惶万状。”

释义: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5.载歌载舞

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释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6.负隅顽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扩展资料

1.慷慨激昂近义词:意气风发、扬眉吐气、慷慨陈词、慷慨激烈、豪情壮志、慷慨淋漓、热血沸腾。

慷慨激昂反义词: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无精打***、委靡不振、婉转低回。

2.横行霸道近义词:为非作歹、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专横跋扈、横行无忌、一手遮天、任性妄为。

横行霸道反义词:奉公守法、安分守已、打躬作揖、安分守己。

3.喜出望外近义词:喜不自胜、如获至宝、乐不可支、大喜过望、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反义词:大难临头、叫苦不迭、不堪回首、怒不可遏、痛哭流涕、悲从中来、悲不自胜。

4.惊恐万状近义词:胆战心惊、不可终日、人心惶惶、心惊胆战、心胆俱碎。

惊恐万状反义词:不动声色、处之泰然、泰然自若。

5.载歌载舞近义词:手舞足蹈、欢欣鼓舞、兴高***烈。

载歌载舞反义词:闷闷不乐、不苟言笑。

6.负隅顽抗近义词:困兽犹斗、垂死挣扎、束手待毙、负险固守。

负隅顽抗反义词:弃械投降、戴罪立功、束手就缚、俯首就缚、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岳飞的《满江红》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资料

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其四是善于博***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辛弃疾写作风格和特点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联系时,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这一***,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破阵子》、《水龙吟》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

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1207年9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的代表作《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共20卷。辛弃疾的词主要表现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有不能施展抱负的满腔忠愤和满怀郁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愿望。在《满江红》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就包含着对广阔中原地区的怀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正是由于这种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荡,“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了词人提戈跃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阵子》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其实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展现了作者当年在抗金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剖露了统一河山、立功沙场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还表达了他对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愤慨,对他们置国家于不顾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词人把破坏统一大业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鲜血的蚊子,“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比做昏暗的尘土,“俯人间,尘埃野马”;比做遮蔽光辉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在《摸鱼儿》中,词人则忍不住严厉地斥责他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那些势焰正炽的当权者和胡作非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词人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村欢歌笑语的劳动场面。则表达了词人对官场风雨的厌恶和对自由朴素之美的向往。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报国无路、恢复中原无望的情况下,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词,在词的题材、意境、风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辛词向以豪放著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写得悲壮激昂。词中“他年要补天西北”的报国宏愿,“马革裹尸当自誓”的战斗誓言,都贯注着慷慨激烈的悲壮苍凉的感情,体现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创造了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比如,他写群山是“叠嶂西驰,万里回旋,众山欲东”;写江潮是“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描绘长桥是“千丈晴虹”,不仅色彩鲜明,动态宛然,而且画面开阔无比。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在浪漫主义想象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转动的金波、重磨的飞镜、乘风升天行的神游、斫却月中桂的壮举,构成一幅奇异瑰丽的艺术境界。

在语言运用上,辛弃疾亦有着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融诗文人词。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发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诗用于词中,浑成自然。另外,他的词语不仅豪放,而且语言或慷慨,或清丽,或委婉,风格多样,不拘于一体一式。

辛词中用赋体叙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纵横挥洒,笔墨飞舞,充分显示出笔力跌宕不羁的特点。然而,遭忌受谗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满腔愤郁不能尽情吐诉,只能隐约其辞,曲折而言,***用比兴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数词人都受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词派。清朝陈维崧,还有近代的,也都明显受到辛弃疾创作风格和爱国***的影响。

辛弃疾的不同风格的词

辛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

《驾新郎》、《菩萨蛮》、《破阵子》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摸鱼儿》、《贺新郎》、《鹧鸪天》、《永遇乐》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西江月》、《玉楼春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青玉案〉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辛弃疾的诗是什么风格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概况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思想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仙浪,西北洗胡沙”,“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创作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联系时,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这一***,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破阵子》、《水龙吟》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

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1207年9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的代表作《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共20卷。辛弃疾的词主要表现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有不能施展抱负的满腔忠愤和满怀郁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愿望。在《满江红》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就包含着对广阔中原地区的怀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正是由于这种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荡,“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了词人提戈跃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阵子》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其实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展现了作者当年在抗金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剖露了统一河山、立功沙场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还表达了他对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愤慨,对他们置国家于不顾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词人把破坏统一大业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鲜血的蚊子,“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比做昏暗的尘土,“俯人间,尘埃野马”;比做遮蔽光辉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在《摸鱼儿》中,词人则忍不住严厉地斥责他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那些势焰正炽的当权者和胡作非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词人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村欢歌笑语的`劳动场面。则表达了词人对官场风雨的厌恶和对自由朴素之美的向往。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报国无路、恢复中原无望的情况下,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词,在词的题材、意境、风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辛词向以豪放著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写得悲壮激昂。词中“他年要补天西北”的报国宏愿,“马革裹尸当自誓”的战斗誓言,都贯注着慷慨激烈的悲壮苍凉的感情,体现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创造了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比如,他写群山是“叠嶂西驰,万里回旋,众山欲东”;写江潮是“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描绘长桥是“千丈晴虹”,不仅色彩鲜明,动态宛然,而且画面开阔无比。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在浪漫主义想象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转动的金波、重磨的飞镜、乘风升天行的神游、斫却月中桂的壮举,构成一幅奇异瑰丽的艺术境界。

在语言运用上,辛弃疾亦有着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融诗文人词。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发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诗用于词中,浑成自然。另外,他的词语不仅豪放,而且语言或慷慨,或清丽,或委婉,风格多样,不拘于一体一式。

辛词中用赋体叙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纵横挥洒,笔墨飞舞,充分显示出笔力跌宕不羁的特点。然而,遭忌受谗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满腔愤郁不能尽情吐诉,只能隐约其辞,曲折而言,***用比兴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数词人都受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词派。清朝陈维崧,还有近代的,也都明显受到辛弃疾创作风格和爱国***的影响。

什么叫“为人慷慨”?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1.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2.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3.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4.等闲:轻易,随便。

5.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6.贺兰山:在今宁夏***自治区。

7.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写作背景:

岳飞 (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两篇都是)。唐宋时鄂州就是现在的武昌,当时岳飞被封为荆南、鄂、岳制置使,武汉市文物部门曾在司门口一带附近发现一块石碑,显示证实岳飞帅府就设在武昌。

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评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慷慨激昂的意思?

豪爽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人。

慷慨

开放分类: 解释、世界历史、性格、简介、品格

目录

释义

相关词语

示例:

论慷慨与吝啬

释义

[编辑本段]

1.情绪激昂。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李善 注引 如淳 曰:“激厉抗扬之意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士衡 长七尺馀,声作钟声,言多慷慨。”

清 王猷定 《梁烈妇传》:“ 材 伏哭叩头,举火,烈妇死,三十馀人从死,其慷慨赴义如此!”

2.[vehement;fervent]∶性格豪爽。

《后汉书·齐武王演传》:“性刚毅,慷慨有大节。”《京本通俗***·冯玉梅团圆》:“我 徐信 也是个慷慨丈夫,有话不妨尽言。”

3.感叹。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文选·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 李善 注引《说文》:“慷慨,壮士不得志於心。”

4.[generous;liberal]∶大方;不吝啬。

《水浒传》第五回:“ 鲁智深 见 李忠 、 周通 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只要下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袁 为人简默,而慷慨好施。”

相关词语

[编辑本段]

慷慨解囊

豪爽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弟是寄食江湖的卖卦山人,一时从哪里筹措银子?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慷慨激昂

意气风发,情绪激烈。

唐 柳宗元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狂狷愚妄,固不可为也。”

清 昭连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

丁玲 《母亲》四:“堂长把他请到女学堂去讲演了一次,题目叫《怎样振兴中国》,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亦作“ 慷慨激烈 ”。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 燧 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慷慨陈词

情绪激昂地发表言论,陈述自己的意见。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二:“ 四川 留学生 雷铁崖 、 邓絜 等人曾经出版了一个《鹃声》杂志,它对 四川 屏山县 内官府的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而对全省全国的事情虽也慷慨陈词,却说得不够一些。”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章:“当男主角在台上慷慨陈词时,大家就鼓掌;轮到 日本 军官上台,大家就‘嘘!嘘!’”

慷慨赴义

解释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出处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反》:“大丈夫当慷慨赴义,何用悲为!”

示例材伏哭叩头,举火,烈妇死,三十余人从死,其~如此。 ◎清·王猷定《梁烈妇传》

示例:

[编辑本段]

慷慨是一种给予,而且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给予:他把宝贵的东西给了你,而且他自己却并不希图从中得到你的什么好处。只要给了你,对他也就够了。

人的天性中本身就有慷慨的***,它使我们人类比起动物来,少了许多的争争斗斗,多了许多的温情脉脉。

尽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狡诈和冷漠,但每每在接受慷慨之人的援助时,都是一律真诚地心存感激。

慷慨是令人愉悦的,会使人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凉爽。为人慷慨能使人们疲惫的心得到抚慰。俗话说“山不转水转”,“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个再强的人总有脆弱的时候,一个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之时。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平民,人生百年,总有需要人关怀、帮助的时候。问题是谁来做这些可爱的慷慨之人呢?

当然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做慷慨之人,则大家都有机会得到那份来自同类的温暖。慷慨之举具有一种“感染”的功能,它能让人集体成为慷慨之人。救助募捐时的普遍热情,就是这种感染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地,整个单位、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人就都能被发动起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即便是平素冷漠小气的人,也都会被无形地感召进慷慨的轨道上来。

救灾是生活中的意外。除了救灾,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对他人慷慨一些。那些街上迷路的小孩,那些贫困山区的学童,那些旅途中的老弱病残,那些孤寡无助的老人,那些遭到歹徒袭扰的兄弟姐妹……当我们让自己的慷慨为他人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活下去的理由,多一点向上攀登的勇气的时候,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施以慷慨并不一定是支付钱财,只要使人得到温暖,那就是你付出的慷慨了。

雷锋雨夜送路遇的老大娘回家,他虽然不是花钱为老大娘打“的士”,但他是慷慨的;一个年迈的音乐家过生日,它的学生为他送了一株玉兰花,邻居一个小孩知道后,挖了一个小坑当自己送给老爷爷的生日礼物:“我没有钱,送你这个坑栽那株玉兰花吧。”这个小孩是慷慨的;一位忙碌的父亲送给女儿的一件生日礼物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的话:“孩子,从今天起,我每天抽一小时时间和你在一起。”这位父亲是慷慨的。

慷慨如同春天的阳光,能温暖自己,又能温暖别人,它又像一块强大的磁石,把人世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一个慷慨之人,无论地位高低,不管富贵贫贱,都会受到众人的欢迎。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来到一家自行车修理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车胎漏气的自行车,青年认认真真地将车胎补好后,手头再没活干了。他本来可以悠闲地坐下来和同事喝茶聊天,但他却为这辆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加了油,又将车圈、车架的锈斑全部擦的锃亮亮的,简直整旧如新,别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自行车领走的第二天,青年人就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原来,慷慨有时在特殊的场合,还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阳光是慷慨的,空气是慷慨的,蓝天是慷慨的,大地是慷慨的。如果***都能像阳光、像空气、像蓝天、像大地一样地慷慨为人,慷慨处事,我们的心灵将会达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界,我们的生活将会走向更加幸福美好。

论慷慨与吝啬

[编辑本段]

[意]尼利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第十六章 论慷慨与吝啬

现在从上述的头一种品质开始谈起。我说,被人们称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作法上使你不获称誉,它就损害你了;因为如果你有道德地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人们当中保有慷慨之名,就必不可免地带有某些豪侈的性质,以致一个君主常常在这一类事情上把自己的财力消耗尽了。到了最后,如果他们想保持住慷慨的名声,他就必然非同寻常地加重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只要能够获得金钱,一切事情都做得出来。这就使得他的臣民开始仇恨他,而且当他变得拮据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敬重他。结果是,因为他这样的慷慨损害了许多人,而受惠者只是很少数人,所以他是第一个遭遇困难的人,不论发生什么危险,他将先受其害。而等到他认识到这一切想要缩手的时候,他将立即获得吝啬的恶名。

因为君主除非使自己负担损失,否则就不能够运用这种慷慨的德性扬名于世,所以,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因为当人们看见由于节约的缘故,他的收入丰盈,能够防御对他发动战争的任何人,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因此随着时刻的流转,人们将会认为这位君主愈来愈慷慨了。这样一来,他对于一切人说来就是慷慨的,因为他没有增加他们的负担,他们人数又很多;反之,他对于没有施与的人说来是吝啬的,但这些人毕竟为数甚少。

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看见只有那些曾经被称为吝啬的人们才做出了伟大的事业,至于别的人全都失败了。教皇朱利奥二世就是借助慷慨之名使自己登上教皇的宝座的;可是,为着能够进行战争,后来他就不考虑保持慷慨的名声了。当今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进行了许多场战争,而没有向属民征收特别的赋税,就是因为他依靠长时期节约之所得,供他的额外支出。当代的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如享有慷慨之名,就不可能从事并且完成这样多的鸿图伟业了。

所以,为了不去掠夺老百姓,为了能够保卫自己,为了不陷于穷困以至为人们所轻蔑,为了不至变成勒索强夺之徒,君主对于招来吝啬之名亦不应该有所介意,因为这是他能够统治下去的恶德之一。如果有人说:“恺撒也曾由于慷慨取得统治权,而且其他许多人也曾由于慷慨或者被称赞为慷慨而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我回答他说:现在你已经成为一位君主,否则就是正在争取君主的地位。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种慷慨是有害的;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被人们誉为慷慨却是十分必要的。恺撒是那些渴望取得罗马君权的人们当中的一个;但是,如果他在取得罗马君权之后仍然统治下去而不节约他的支出的话,他就会毁灭帝国。***如有什么人反驳说: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君主,他们依靠军队建立了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曾经被称誉为最慷慨不过。对此我要回答你说:君主所花费的钱财,或者是他自己的和他的老百姓的钱财,否则就是别人的钱财。在头一种场合,他必须节约;如果在第二种场合,他不应该忽略表示慷慨的任何机会。

一位君主如果带军队出征,依靠掳掠、勒索、敲诈和使用别人的财物,这个时候慷慨是必要的;否则士兵就不追随他了。正如居鲁士、恺撒、亚历山大一样,对于既不是你自己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财产,你尽可以作为一个很阔绰的施主,因为你慷他人之慨淋漓痛快,不但无损于你的名声,倒是使你的声誉雀起。只有把你自己的财产挥霍了,才损害你自己。世界上再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的了,因为当你慷慨而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使用慷慨的能力,不是使自己贫穷以至被人轻视,就是因为要避免陷于贫穷而贪得无厌惹人憎恨。因此,一个君主头一件事就是,必须提防被人轻视和憎恨,而慷慨却会给你带来这两者。因此,明智之士宁愿承受吝啬之名,因为它虽然带来丑名但是不引起憎恨,追求慷慨之誉,则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则使丑名与憎恨两者俱来。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慷慨激昂是什么意思?

慷慨激昂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自: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绩“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示例:在东京聚首时,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而且有点口角流沫。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近义词: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反义词:委靡不振、无精打***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参考资料:

嘿嘿

激昂是什么意思

激昂意思:振奋激励,激励;奋发昂扬

慷慨激昂是什么意思?

解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出处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丁玲《母亲》:“他以~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近义词 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反义词 委靡不振、无精打***

《汉语大词典》

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情绪激烈。 唐 柳宗元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狂狷愚妄,固不可为也。”清 昭连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 丁玲 《母亲》四:“堂长把他请到女学堂去讲演了一次,题目叫《怎样振兴中国》,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亦作“ 慷慨激烈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燧 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新华字典》

慷慨激昂

〖解释〗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示例〗在东京聚首时,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而且有点口角流沫。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新华成语词典》

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 áng 形容情绪激动,精神振奋的样子。

《现代汉语词典》

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 áng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也说“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的慨什么意思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慷慨激昂的慷慨是什么意思

情绪激动

慷慨有什么成语呢?

慷慨激昂的意思: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慷慨激昂,而且有点口角流沫。?”

例子有时我不免想,他那慷慨激昂的声调,是不是来自怀疑,而不是发自信仰。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热血沸腾、慷慨激烈、豪情壮志、慷慨陈词、慷慨淋漓、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反义词无精打***、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委靡不振、婉转低回

扩展资料

1、慷慨激昂近义词

热血沸腾

解释比喻***高涨。

出处刘白羽《红太阳颂》:“中国的天空在燃烧、大地在流血。不甘心作亡国奴隶的亿万人民满腔怒火,热血沸腾。”

例子一听到要去故宫的消息,大家立即热血沸腾。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慷慨激昂反义词

无精打***

解释***: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自向房内躺着。”

例子走在大街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无精打***的低着头。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慷慨的成语有哪些

慷慨四字成语是:慷慨激昂、慷慨解囊、慷慨淋漓、慷慨激烈、慷慨激扬、激昂慷慨、慷慨赴义、慷慨悲歌、慷慨陈词、慷慨仗义、慨当以慷、慷慨输将、慷慨捐生、悲歌慷慨、慷慨就义。

慷慨激昂,汉语成语,拼音是kāng kǎi jīáng,意思是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成语出处:

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访到义士荆轲与高渐离,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感人肺腑,一行人洒泪告别。

慷慨的成语有:

1、 慷慨悲歌

释义: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2、慷慨陈词

释义: 慷慨:情绪激动,充满正气;陈:陈述;词:言词。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出处:宋·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元丰之末,附丽匪人,自为定策,至造诈以诬首相,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3、慷慨赴义

释义: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出处: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反》:“大丈夫当慷慨赴义,何用悲为!”

4、慷慨激昂

释义: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5、慷慨激烈

释义: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同“慷慨激昂”。

6、慷慨激扬

释义:激扬: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周书·韦孝宽传》:“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激励,人有死难之心。”

7、慷慨解囊

释义: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8、慷慨就义

释义: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9、慷慨捐生

释义: 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10、慷慨淋漓

释义: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11、慷慨输将

释义: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12、慷慨仗义

释义: 仗义:讲义气。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