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为乐_德音雅乐方为乐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1 0
  1.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萌芽时期的审美准则有哪些
  2. 善读「论语」3.23:分德溺乐其可知,辨善恶仁方可行
  3. 月亮王读《史记》之《乐书》—乐以应天
  4. 新雅乐的简要介绍

1.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德音为乐_德音雅乐方为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汉/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东汉/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环佩

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112.5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处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圣遗音

这架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独幽

独幽琴 晚唐 长120.5cm 肩宽20cm 尾宽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凤嗉式。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9.唐/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 晚唐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断纹很像蛇腹下的花纹。

宋·何远《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文为奇。”

2>断纹

古代名琴。琴以古旧为佳,琴身崩裂成纹则证明年代久远,故名断纹。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3>峄阳

古代名琴,以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南坡(山之南面为阳)所产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论》:“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尚书·禹贡》:“峄山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孤桐,中琴瑟。”后以“峄阳”为琴之别称。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蚕丝为琴弦。

王嘉《拾遗记》卷十“员峤山”云:“员峤山,一名环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为蜜。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给杨妃琵琶,“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冰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

一说冰弦为一种素质丝弦,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琴弦》:“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新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萌芽时期的审美准则有哪些

德音(北京)音乐艺术培训有限公司是2016-12-08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西20号楼五层5-17房间。

德音(北京)音乐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MA00A7EH9U,企业法人沃福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德音(北京)音乐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乐器技术培训(不得面向全国招生);声乐技术培训(不得面向全国招生);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及中介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德音(北京)音乐艺术培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善读「论语」3.23:分德溺乐其可知,辨善恶仁方可行

一、关于音乐美的构成

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单一的声音是不动听的。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春秋末年的晏婴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小大”“疾徐”“短长”“哀乐” 等对立因素构成。这些相异事物,对立因素的结合必须增补不足的,去掉过多的,达到完美的理想状态。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明确的提出了“乐从和”(《国语?周语下》)的命题。认为音乐的基本特征就是“和”。包含两层意思:1.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个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2.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一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衡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节制有度。

对待音乐,要关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对比的,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

二、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的形成,人们会以自然之“六气”、“阴阳五行”,来解释音乐,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认为要“省风以作乐”,“省”即观察、考察,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音乐;“乐以开山川之风”,即音乐可以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之畅通无阻。人们得出关于音乐功用的思想:认为音乐可以用于战事(用音乐听测风声的强弱,与之战争的胜败),也可以用于农事(用音乐预测风声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风调雨顺,美好的生物得以繁殖)。

这种音乐观体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也能促进自然和谐的思想。就是萌芽状态的阴阳五行音乐思想,这种思想后来为道家所继承、发展:以“天”为本,崇尚自然,以恬淡平和为准则,其思想可以一言蔽之,曰自然乐论。

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可以说自然环境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源自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音乐同样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崇尚自然风,崇尚中国风,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创作上也体现得很深刻。

三、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重视两个关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政治。一方面认为音乐必须受政治、经济的限制、阶级关系、登记关系的制约,因而强调对音乐必须““为礼以奉之”(“奉”即遵循,引申为节制的

意思),“修礼以节之”(强调音乐必须受制于礼及礼所规定的德);一方面又强调音乐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能平人心,成政事、节制百事,使得上下和同,政治和顺。这是萌芽状态的礼乐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根基。

音乐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音乐,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必然表现社会的精神风貌与一定的政治倾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依据音乐与社会以及政治的关联性原则,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四、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此时已经产生了对音乐审美的评判标准的最初雏形。提出了三个美学范畴:“五声和、八风平”“乐从和”“和从平”。“五声和、八风平”中的五声就是五音,音调;八风就是八音,即八种乐器,古代的乐器分类方法,是说八种乐器相互协调。所谓“乐从和”是说,音乐必须和谐,和谐必须平和。以音乐是否具有“平”“和”,是否是“德音”来作为评价标准。反对“新声”“*声”(*即过度)。对于音乐的评价标准,究竟是“和”还是“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产生了所谓的“和同之辨”。“和”的理论的提出,以及作为评判音乐的标准,是针对当时音乐理论中的“同”而提出的。认为音乐的基本特征就是“和”,即和谐。包含两层意思:1.和谐,即异物相杂,对立统一,相辅相成。2.平和,无过无不及,各种因素节制有度,“和乐如一”。因此“平和”必然引申出音乐中的“节”与“度”的概念。

月亮王读《史记》之《乐书》—乐以应天

原文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与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是可以领会的。开始时,金钟齐鸣,声势壮美;接下来,八音和谐,音色分明,乐声悠扬。直至最后完成。”

注释

“语”,作动词用,音“玉”。意为“告诉”、“使知道”。

“太师”,古代乐官之长。也有写作“***”的,但也读作“太师”。

“知”,在此应指理解、领会、欣赏。

“翕”,音“西”,意为和合、一致。古代在奏乐前要先鸣金鼓钟。“翕如”就是形容各种乐器同时和谐演奏的盛况。

“从”,亦可读为“纵”。意为乐声展开。

“纯”,意为美好、和谐。钟声既作,虽八音齐鸣,但其声和谐如一,故曰“纯如”。

“皦”,古同“皎”,音“皎”。分明、清晰之意。虽然八音和谐如一,但各种音色仍清晰可辨,故曰“皦如”。

“绎”,即连续不断。“绎如”即乐声连绵,络绎不绝

“以成”,即音乐完成。

评析

本章也有其它不同的解释。但本章的关键却并不在于章句本身的释义,而在于孔子重视“乐”的初衷。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中的这一章句,清晰地表明了礼乐对于儒家行仁所具有的重要的协同作用。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将“仁义”具象化的一整套制度规范,这才使得原本抽象的“仁义”具有了可操作性,是为“立于礼”。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具象化”,使得“礼”在应用于某些场景时易囿于形式,从而使“仁义”失去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的章句,正是谓此。

而“乐”则因其多变和抽象,因而可以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在无形中受到善良、温暖、积极、振奋的感化。这就可以大大弥补因为“礼”的固化而导致的弊端,是为“成于乐”。那么,什么是“乐”呢?

《史记·乐书》云:“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就是说,“乐”并不是乐器、音律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那些都是“乐”的“末节”。那么,“乐”的根本又是什么呢?《乐书》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也就是说,“乐”应当是仁德的体现。

“乐”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可以得到佐证。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和五志相通,认为音乐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影响。而令人惊奇的是,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地域隔绝、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居然会与中国的先贤们有着惊人相似的认识。比如,柏拉图就曾把音乐描述为心灵的药物;而身为哲学家、数学家以及西方首位音乐理论家的毕达哥拉斯,更是首先在西方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科学地指出了音乐对于人体,特别是心理活动的巨大作用。

“乐”由心生而外感于人。不同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或使人心生仁爱,或使人心生暴戾;或使人心志清明,或使人心志浑沌……种种影响,不一而足。因此,“乐”也是有所分别的。按照子夏的说法,“乐”可以分为“德音”和“溺音”。所谓“德音”也称“雅颂之音”。而“溺音”则是指“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之类,这四种音“皆*于色而害于德”。正因为“乐”有德、溺之分,有益、害之别,“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乐书》云:“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就是说,“乐”的作用是导民向善、移风易俗。“乐”在形式上虽然可以“娱心自乐”,但本质上却并非是用以“快意恣欲”,而是用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有益的***作用的。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时,就曾以弦歌的形式来宣扬教化。

在现代,教育、文化和艺术都在发挥着“乐”的作用。由于受“市场化”的影响,现代之“乐”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为了功利,不惜逢迎媚俗、诲*诲盗。很多不良文化以“快意恣欲”、甚至以传播邪见为目的,在“自由化”旗帜的掩护下野蛮生长、迅速泛滥。这就是“乐坏”。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与观看非攻击行为的对照样本相比,当儿童和青少年在***节目中看到别人做出攻击行为时,其在个人生活中也会变得更具攻击性。因此,文化对于道德人心的影响,并非无稽之谈,而是确有科学依据。

由于科学、文化的不断迅猛发展,人类的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由这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危机,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这种危机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不惜以“礼崩乐坏”为代价去追逐现世功利所导致的道德危机。

新雅乐的简要介绍

《史记?乐书》是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音乐美学之大成,是研究古代美学者必读之文。它辨证地分析了“声、音、乐”三者的关系,从音乐的起源、创作、表演与欣赏,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观点,这正是《史记?乐书》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可贵贡献,也是它的精华所在。

一、经典文字摘录: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意思是说: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强而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2、“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意思是说: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谁能够这样!

3、“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意思是说:

满而不损就会外溢,盈不扶持就会倾倒。大凡作乐(yuè,月)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è,去声,勒),乐(yuè,月)的作用就在于此啊。

4、“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意思是说:

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5、“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意思是说:人生来好静,是人的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动,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外物来到身边后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wù,务)之情。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灭了。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身边的事物同化了。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

6、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於天地,然後能兴礼乐也。

7、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於乐,义近於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意思是说:春天生,夏天长,化育万物,这就是仁;秋天收敛,冬天贮藏,敛藏决断,这就是义。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说:

法术、性行等无形体者以类相聚,世间万物有形体者以群相分,群类有不同,其性命长短也不相同。万物在天者显光亮,在地者成形体,如此说,礼就是天地间万物的界限和区别。地上的气上升,天上的气下降,地气为阴,天气为阳,所以阴阳之气相促迫,天地之气相激荡,以雷霆相鼓动,以风雨相润泽,于是万物奋迅而出,并随四时而变动,再以日月的光泽相温暖,就变化生长起来了。如此说,乐就是天地万物间的和合和谐调。

9、“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意思是说:道德是端正了的人性,乐是道德发于外产生的光华,金石丝竹则是奏乐用的器具。诗是表述心志的,歌是对诗词声调的咏唱,舞则只改变歌者的容色。志、声、容三者都以心为根本,再由诗、歌、舞加以表现,所以情致深远而又文明,气势充盛而能变化神通,心志的善美化成的和顺之气积于心中,才有言词声音等英华发于身外,只有乐不可能骗人。

10、“凡音由於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意思是说:凡音都是由于人心产生的,天与人是有某种关联的,两者就象镜中的影子与物形那样相像,响与应声那样相应和。所以行善的人天就以福回报他,作恶的人天就使他遭祸殃,这是很自然的事。

11、“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意思是说:

礼是通过一些规定从外部对人起作用的,乐却是从人心中产生。所以君子片刻也不能离开礼,片刻离开礼就会有暴横轻漫的行为充分表现于外;也不可片刻离开乐,片刻离开乐就会有奸邪的行为从心中大量产生出来。所以乐和音,是君子用来修养义心的。

12、“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二、《乐书》的主要思想:

1“声”、“音”、“乐”的关系

 《史记?乐书》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司马迁主张“物”动“心”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触动人心而产生感情,各种各样的感情通过声音来表达;其过程是把“声”加以挑选和组织成为“音”,再把“音”经过艺术加工并与诗歌和舞蹈相结合,便是“乐”。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史记?乐书》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也体现古人较为先进的辨证意识和思维。“…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2 、礼乐并举的思想

 《史记?乐书》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它开篇就说 “乐”的社会功能是求“同”;“礼”的社会功能是求“异”。这里的“同”是指上、下、贵、贱、尊、卑、男、女、老、幼互相亲爱,和睦相处;而“异”则是指上述的人们有所区别,各守本分,不相争执。 “礼乐相济”之“礼”、“乐”间的内在关系。那么,两者存在什么差异呢?《史记?乐书》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见,乐是为了和同人们的情感,礼是为了区别等级的差异,乐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乐同礼异”的社会角色是由它们本身的性质以及各自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史记?乐书》中的“礼辩异,乐统同”、“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以及“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等言论,都是司马迁对“礼”“乐”之间关系的探讨。

 3 乐的社会功能

 受先秦乐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十分看重“乐”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优美高雅的音乐能催人奋进,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潜力;庸俗的、低级的音乐使人的性情低沉消极甚至*乱。因此,司马迁强调“德音”,反对“奸声”;倡导“雅正之音”,反对“郑卫之音”。因此,司马迁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4礼乐并举发展到“礼”、“乐”、“刑”、“政”

 为了更好地体现礼乐治国的思想,《史记?乐书》并没有停留于“礼乐并举”的论述,而是深入到“礼、乐、刑、政”四位一体上。司马迁认为,“礼”、“乐”、“刑”、“政”四者相辅相成,各为其用,从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强有力的举措。“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的目的是一个,就是要建立共同的社会观念,而实现天下太平。

 5、“中和”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重要思想可以集中为一个字“和”,这也是《史记?乐书》最有价值的思想。司马迁“和谐”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和”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加以扩展,首先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将“和”与整个天地宇宙相联系,既指天地本源性的和谐,也指音乐和谐之根源。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第三是个人自身的“和”,《乐书》所谓“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司马迁论乐,主张适时、合宜,这种度的把握正是“和”思想的体现。司马迁将五音宫、商、角、徽、羽比喻为君、臣、民、事、物。他说,如果宫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荒散,反映国君骄纵;商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颓废,反映官务败坏;角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优愁,反映人民怨恨;徽音乱,音乐就悲哀;羽音乱,音乐就显得危急。如果五音全部紊乱,相互侵凌,就产生极端放肆没有规矩的音乐,这样国家就面临灭亡了。

三、我的一点感想: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这段话留给我很深的感触。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叫做“音”,所谓“知音”就是“知心”。再看所谓的什么好声音、好歌手之类,有多少歌手是在用心演唱?有多少歌曲是用心创作?声嘶力竭、摇头摆尾、***声***唱,竟然有许多人热捧,一群“禽兽是也”。 “乐者,通於***者也”、“ 乐者,德之华也”,和谐则乐出,所以只有君子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母体文化,它注重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注重群体的和谐,注重精神家园的建设。儒家认为:“能够打动人心,变化气质的才是乐,不是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德音雅乐。就是那些---节奏和谐,内容健康的乐曲。它会从内心来扶正你的性情,使得修身的功夫,由内入外,进入更深层次和更高的境界。内容健康,节奏庄严平和,能够给人以教益。多听德音雅乐,人的性情就会趋向于“中”与“和”,从根本上收到成效。

“礼”包含了仁、义、智、信、忠、孝、悌、廉等***范畴。

“礼乐文化”是要使得人实现自身的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礼乐”各自的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互充,互相制约的关系。

《论语·雍也》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礼乐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的教化功能,强调了乐舞在人之内心修养方面的陶冶作用。礼与乐的统一,在艺术上追求的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与情的统一、***观念和审美意向的统一。

新雅乐:(艺术概念,艺术特征,审美趋向,艺术宗旨,艺术格调,艺术使命,审美准则)

“新雅乐”:

新雅乐非传统之古代宫廷的祭祀音乐,而是“静雅、古雅、典雅、清雅”之乐。新雅乐的“新”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的两个层面。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与“乐”之美学思想,将人文中的两个层面——礼,做为理性形式;乐,做为感性形式相互融合。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基础,加以重新认证、传承、组建与创新。并在先秦音乐的功能论上,使之升华为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与超越。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承接。

“新雅乐”: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敬仰古代。新雅乐以古代雅乐为典范,用写意的手法,把抽象出来的古典灵魂元素或符号巧妙的融入新雅乐中,使古代雅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在新雅乐中得以升华与再生。它的音乐内蕴追求:意境之美,不停留于形式的华丽,不满足于感官的愉悦,而重在提炼与形成内在音乐的意蕴,它最主要的精华是追求与古相通的——“神似”。 它的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它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具有“泱泱汉风”之标志。可以说,新雅乐是人类几千年精神的互通与共鸣,是现代人对古代艺术的全新诠释与理解,也是现代人追求“平朴自然,灵魂寻根”的文化性体现。它为古乐与今乐,古人与今人架起一座“神交”之脉,从而让今人追随先贤古圣之精神,承接民族之文明浩脉,传承中华民族之精神。

“ 新雅乐”:新雅乐内容纯正高雅,节奏主要以中正平和为主,旨在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哈辉提出: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在“新雅乐”中,礼与乐需要内外融合发展,并且,要重新恢复它的“诗歌、音乐、舞蹈”一体性,让新雅乐真正成为“乐”的时代载体。而“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乐”是建立人们内心良好秩序的艺术方式。“礼”为精魂,“乐”为外向,两者结合,即会发挥与达到“新雅乐”真正的艺术功能与意义。

所谓——“成中正平和之性,塑翩翩君子之风”,正是新雅乐创始人哈辉的创作初衷。哈辉的新雅乐首开我国古典音乐之先河,她的音乐使人“性情中和,回归到自然与宁静中”,给当今的乐坛,带来了清新雅正之风。

新雅乐,就是创始人哈辉所要缔造的——21世纪中国之德音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