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人家的作者,诗礼人家是谁写的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1 0
  1. 诗中含有字的诗句
  2. 谁知道"冯友兰"
  3. 散步 莫怀戚 问题
  4. 描写诗的四字成语第一集
  5. 用古诗取名字四字成语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内容第一次月考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及理解(44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D )(2分)

诗礼人家的作者,诗礼人家是谁写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嫩芽(nn) 徘徊(hu) B.霎时(s) 脸颊(xi)

 C.憔悴(qia) 絮叨(x) D.粼粼(ln ) 拆散(chāi)

 2、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有两项错误的是( )(2分)

 A. 狡猾(jiāo) 时辰(chen) 莫大(m) 感慨万分(kǎi)

 B. 安妮(n) 惭愧(cn) 争执(zhēn) 混为一谈(hǔn)

 C. 绰号(chuō) 尴尬(gān) 威慑(sh) 美不胜收(shn)

 D. 呆板(dāi) 喉咙(lǒng) 倾向(qǐng) 花团锦簇(jǐng)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叛逆 *** 哄堂大笑 独具会眼 B.呆板 遗憾 得意洋洋 不求甚解

 C. 承蒙 处境 轮翻上阵 持之以恒 D.察觉 惟恐 博学笃志 恍然大悟

 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仗义 花瑞 烦闷 遮蔽 各得其所

 B、心绪 委屈 霎时 拆散 喜出望外

 C、慈怜 摇摆 仿膳 沉寂 自做主张

 D、攥着 逮住 花瓣 覆盖 不可抗拒

 5、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D )(2分)

 A .我的母亲又遨过了一个严冬。

 B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C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

 D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下列句子中划横线处,应选哪一项词语依次填上才恰当( C )(2分)

 ①我们俩 ,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②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般的神色。

 A.①形影不离 ②无奈 ③乞求 B.①不离不弃 ②信服 ③乞求

 C.①形影不离 ②信服 ③央求 D.①不离不弃 ②无奈 ③央求

 7、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给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遗hn( 憾 ) 绽开( zhn ) n( 匿 )笑 zun( 攥 )着

 犄( jī )角 qio cu(憔悴) 脚踝(hun) 感慨(kǎi)

 8、判断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①**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 ( 排比 )

 ②可是,这能全怪我么? ( 反问 )

 ③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比喻 )

 ④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那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拟人 )

 9、写出下列刻画人物的手法。(4分)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动作描写 )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 神态描写 )

 ③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的说。 ( 语言描写 )

 ④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总不愿意。 (心理描写 )

 10、下列的组中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D ) (2分)

 A、《散步》莫怀戚长篇***《诗礼人家》

 B、《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家、文学家

 C、《羚羊木雕》张之路***《在楼梯拐角》

 D、《荷叶 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乐观、自信、幽默)

 A《我的老师》通过几件具体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云芝老师对我和同学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B、《再塑生命》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特色,感情真挚而深沉。

 C、《王几何》一文,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个热爱教学教学有方的平凡中学教师形象。

 D、《我的早年生活》的丘吉尔用调侃的语调,写出了自己早期的***,但有点悲观。

 12、填空。(12分)

 (1)母亲啊!你是 荷叶 ,我是 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

 无遮拦下的天空下的荫蔽?(《荷叶 母亲》冰心)

 (2)_老骥伏枥__,志在千里。_烈士暮年___,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诗人描绘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_绿树村边合__,_青山郭外斜__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对远方朋友思念的诗句是:__我寄愁心与明月__,_随风直到夜郎西___。

 (4)《论语》中指出学习必须与思考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善于选择。

 (6)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7)《论语》中孔子认为快乐的事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能够做君子的条件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老师的条件之一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表现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2分)

 A. 在国歌的伴奏下,王琳和马进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顶端,然后深深舒了口气。

 B. 台上的主持人说: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的结果,请大家洗耳恭听。

 C.机敏的办案警察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破案线索。

 D. 她演讲的时候,整个大厅鸦雀无声,她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 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C. 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15.教师节前夕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请你仿照划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注意:内容相关,句式相同。(2分)

  二、阅读题(56分)

 (一)阅读《羚羊木雕》,完成79题(共8分)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6、上文中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分)

 答: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欲言又止,主要因为我实在是难以开口说找万芳拿回羚羊

 17、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答: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伤心和自责

 18、从上文中万芳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万芳是一个怎样的小伙伴? (2分)

 答:主要从宽容、仗义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6题。(16分)

 每逢放***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 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选文写了什么事?请概括一下。(2分)

 梦中寻师

 19、选文中甲处应填 B ;乙处应填 C 。(2分)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20、一般来说,孩子是期盼***期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暑***漫长?(2分)

 业务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希望能够早点见到老师。

 21、选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抒情,议论。 抒发了自己的纯真之情,表现了对蔡老师强烈的思念。

 22、我转到条件较好的县立学校去读书,为什么说可惜?(2分)

 因为我离开了慈爱、公平、伟大的蔡老师。

 23、文中最后一段, 哦,我才醒。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中的看看那块席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不能。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里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24、对下列句子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是一项是( B )(2分)

 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 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这样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C、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将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换使用,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共1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元方入门不顾 顾:_回头看____ (2) 下车引之 引:_拉_____

 (3) 太丘舍去 去:__离开_____ (4)相委而去 委:_丢下、舍弃_____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起出发),中午你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7、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2分)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8、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2分)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29、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2分)

 第一种意见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

 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

 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

 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30、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2分)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31、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2分)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3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2分)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

 要机智地探询对方 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四)阅读古文,完成8~12题。(14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3、《论语》是 儒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 孔子 及其***言行的书,与《 大学 》、《 中庸 》、《 孟子 》、合称四书。(2分)

 3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自我检查,反省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 越过,超过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喜欢,爱好

 3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论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认真记忆,肯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能够多考虑当前的事 。

 36、文中有很多词句已经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温故而知新 、不亦乐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 四十而惑

 37、选文中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请你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2分)

  四、作文(共50分)

 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暑***作业第一二单元就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

诗中含有字的诗句

1.形容读书人的词

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

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

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读书***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

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纳士招贤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

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出处:清·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教官十首》:“盘费全无怎去家,穷愁潦倒驻京华。”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

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出处: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出处: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宿学旧儒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出处: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奇异,不效诸。

2.读书人的形象词语

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

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

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

3.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

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译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译文: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译文: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译文: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译文:我心不象石一块,哪能任人去转移。

我心不是席一条,哪能打开又卷起。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译文:即、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扩展资料《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百度百科-诗经。

4.赞美读书人的诗句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5.有关学习的诗经句子

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李嘉图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陈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孟德斯鸠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 西塞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

——巴金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培根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笛卡尔 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

——门捷列夫 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 *** 金钱宝贵,生命更宝贵,时间最宝贵。——苏活诺夫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鲁迅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

——矛盾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诗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莎士比亚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麟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

6.描写有关读书的成语

昼耕夜诵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

比喻读书勤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解释谚语。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示例~,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

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枕籍经史 枕着经典,垫着史书。

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枕典席文 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照萤映雪 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

指网罗人才。 摘句寻章 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凿壁偷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臧谷亡羊 〖解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臧谷亡羊 《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

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读书刻苦。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摇头摆脑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

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洋洋盈耳 〖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

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燕颔儒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雪天萤席 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雪窗萤几 《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后即以“雪窗萤几”比喻勤学苦读。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五行俱下 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

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

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宿学旧儒 〖解释〗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士农工商 〖解释〗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

形容读书极快。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舍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

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策,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

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山陬海筮? 出处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解释山隅和海边。

泛指荒远的地方示例故事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

谁知道"冯友兰"

1. 关于诗字的诗句

关于诗字的诗句 1. 带"诗"字的诗句

天上诗名天下传,引来齐列玉皇前。(唐·杜荀鹤《依韵次同年***先辈见寄之什》)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九华山歌》)

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唐·曹松《送陈樵校书归泉州》)

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唐·韩愈《题张十八所居》)

江流爱吴越,诗格愈齐梁。(唐·郑谷《李夷遇侍御久滞水乡因抒寄怀》)

遥知异政荆门北,旧许新诗康乐齐。(唐·崔峒《越中送王使君赴江华》)

更和诗篇名最出,时倾杯酒户常齐。(唐·张籍《赠别王侍御赴任陕州司马(一作赠王司马赴陕州)》)

欲和古诗成窦锦,倍悲秋扇损齐纨。(唐·鲍溶《赠远》)

闲心近掩陶使君,诗兴遥齐谢康乐。(唐·韩翃《赠兖州孟都督》)

2. 包含诗字的诗句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 刘禹锡

谁将诗卷掷江流,定不与江东向流。---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黄仲则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苦寒行 曹操

吟君别我诗,怅望水烟际。-----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 曹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李白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李商隐

宋卢梅坡《雪梅》

有梅无诗不精神,

有诗无雪俗了人.

3. 关于“诗”字的成语或词语,诗也可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宋 苏泂杨柳依依万缕丝,梅花无计与扶衰。

十分酒满闷如昨,一半春休雨未知。安得诗书成保社,略容岩壑有心期。

扁舟短策寻常事,肥马轻裘我不为。 杜默为诗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

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敦诗说礼敦:敦厚。

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

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呵笔寻诗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

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横槊赋诗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画意诗情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画中有诗指画里富有诗意。击钵催诗指限时成诗。

比喻诗才敏捷。酒虎诗龙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酒龙诗虎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寄情诗酒寄:寄托。把感情寄托在吟诗饮酒上。

酒社诗坛酒社:酒友所成立的团体;诗坛:诗人会聚的场所。指文人墨客相约在一起饮酒作诗的组织。

即席赋诗即席:当场。当场作诗。

比喻才思敏捷。刻烛成诗刻:用硬物划;烛:蜡烛;诗:诗句。

用刀在蜡烛上刻痕,同时提笔作诗。形容才思敏捷。

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孟诗韩笔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

指诗文佳作。明月之诗描写明月的诗。

能诗会赋赋:古文体。指善于写诗作赋。

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诗肠鼓吹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诗词歌赋文章的四种形式。指作文。

诗酒风流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诗酒朋侪侪:等辈,同类的人。作诗饮酒的朋友。

同“诗朋酒友”。诗家三昧指作诗的诀窍。

诗酒征逐征逐:朋友之间相互邀请宴饮。指互相邀约,饮酒作诗。

诗礼传家指世代皆读书习礼。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

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

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诗礼簪缨诗礼:《诗经》和《周礼》,指礼教;簪缨:比喻***。讲究礼教的***显宦。

诗朋酒侪侪:辈。在一起写诗喝酒的朋友。

诗朋酒侣侣:伴侣,同伴。作诗饮酒的朋友。

同“诗朋酒友”。诗朋酒友作诗饮酒的朋友。

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书发冢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诗书礼乐六代儒家六经的名称,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沈诗任笔①南朝梁沈约以诗着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

笔,指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

诗庭之训指父训。诗有别才别才:特殊的才能。

指诗写得好,表现出作者的特殊才能。诗以道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

诗以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单向和决心。诗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

诗云子曰《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

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着作。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五步成诗唐史青能五步成诗。

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文友诗敌敌:对手。

文中好友,诗中对手。仰而赋诗仰头歌唱作诗。

燕足系诗系诗于雁足,靠它传递消息。走笔题诗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

形容才思敏捷枕籍诗书籍:通“藉”,铺垫。以经书、史书作为枕头和铺垫。

形容沉湎于图书资料中。子曰诗云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

泛指儒家言论。

4. 带绿字的诗句要一组上下句都含“绿”字的诗句

带“绿”字的古诗句辑录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1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12、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13、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唐彦谦《春草》)14、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15、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李涉《牧童词》)16、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张九龄《感遇二》17、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8、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19、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长干行》)20、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5. 带有诗字的词语

古诗、

诗歌、

诗人、

诗词、

史诗、

题诗、

诗兴、

唱诗、

新诗、

诗韵、

艳诗、

诗律、

旧诗、

诗集、

组诗、

律诗、

诗意、

诗抄、

诗篇、

诗章、

诗句、

情诗、

诗风、

诗话、

诗史、

诗涛、

邶诗、

诗辞、

诗朋、

诗袋、

诗疏、

诗册、

毛诗、

诗道、

诗帖、

豳诗、

诗眼、

诗界、

笙诗、

诗理

6. 求含“丽”字的诗句越多越好含有这个字的诗句

(1)我似星辰君若月,爱恋生辉相皎洁.佳人巧笑波流转,丽影飘飘舞翩跹.(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3)我观艳阳欲中天,爱晚亭边斜倚栏.魏巍峨眉佛光照,丽水之畔鸳鸯仙.(4)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丽 春》——杜甫 (5)丽曲醉思仙,十二哀弦.《浪淘沙》——晏几道(6)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冬夜书怀》——王维 (7)丽人映月开铜铺,春水滴酒猩猩沽.《夜来乐》——李贺 (8)丽句劳相赠,佳期恨有违.《答韦八》——白居易 (9)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和宋太史(一作大使)北楼新亭》——孟浩然 (10)丽莫似汉宫妃,谦莫似黄家女.《鞠歌行》——李白 (11)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阮郎归》——秦观 (12)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南都行》——李白 (13)烦君把卷侵寒烛,丽句时传画戟门.《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杜牧 (14)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赋得李》——李世民 (15)丽人绮阁情飘飖,头上鸳钗双翠翘.《横吹曲辞·长安道》韦应物(16)杜甫《丽春》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7. 说一些简单的古诗

1.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归园田居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田园言怀唐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2含“草”字的诗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关于花的诗诗中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4关于雨的诗1、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2、元·卢挚: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3、宋·陈与义: 海裳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宁波天童寺联: 花繁柳密处能拨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可立定才是脚跟5、唐·王勃: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6、宋·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7、伦道夫: 快乐的雨丝宛如清晨的日莹的露珠,把一颗颗珍珠滴入花的心田。8、清·恽格: 连夜深山雨,春光应未多,晓看洲上草,绿到洞庭波。

5关于山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含鸟字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宋·徐元杰《湖上》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7关于莲花的诗江南江南可***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8关于风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9关于“柳”的诗咏柳唐韩偓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关于“月”的诗句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散步 莫怀戚 问题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名台异,字树

候,清光绪年间戊戌科进士。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

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光绪三

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为南昌“方言学堂”的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

务长),合家迁往南昌。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

冯母吴清芝身上。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

《易经》和《左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

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

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

识。

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

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

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

中州公学。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

当时的上海公学,所有课程都***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

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为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当时

的北大,正是的发源地,如火如茶的,使冯友兰眼界大开,

并且深受影响。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

一个是留美的哲学博士,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

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北大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

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二位先生年轻

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

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8年,冯友兰从北大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

“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

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

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

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三松堂自序》)。《心声》成为当

时河南省宣传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随着俄

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并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

的大力宣传、介绍而广为传播;而杜威、罗素等人的访华讲学,再加上胡适、丁文

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实用主义、马赫主义、新实在论的影响扩大,成为一时显

学。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无***主义思想亦纷纷涌入。面对如潮水般涌

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旧派亦树起复古的旗帜,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来思想。

一时之间,风云际会,蔚为壮观,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冲突,

中西文化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诸如此类

的问题以空前尖锐的形式被提出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

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

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

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

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

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

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莫不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寻找答案的想法,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

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杜威。由于当时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

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

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

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

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

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

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在美求学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大学者泰戈尔,共

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

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

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

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

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

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

作和思想。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一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

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

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

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一是“人为”。“自生自灭,无待于

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有的哲

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

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

“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

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

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

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

观,与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

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

冯则以儒家文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

1923年,冯友兰学成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

1925年又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次年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

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著

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学》。此书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他的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

比较研究》的中译本,后半部分《一种人生观》是他根据1923年冬在山东曹州省立

六中演讲人生哲学的讲稿整理扩充而成。冯友兰在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思想

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三松堂自序》),他的这

种由实用主义到新实在论的思想转变,在《人生哲学》中就已明显地体现出来。在

这本书中,他自称持新实在主义观点,并力图把新实在主义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

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8年,冯友兰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

主任。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

学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1931

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

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

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

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

“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

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在清华任教期间,冯友兰曾于1934年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

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又通过

申请获准访问苏联。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究事实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苏联的国土。

冯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关于苏联革命后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

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我想亲自去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耳闻

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结论:“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

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三松

堂自序》)冯生先的这种印象是比较真实而不带任何偏见的。他还通过横向比较,

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资本主义社会“尊富”,社会主义社会

“尚贤”。回国后,冯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了两次正式演讲。一次是漫谈苏

联见闻;另一次是在北大哲学系,以“秦汉历史哲学”为题,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

义的某些思想为基本要素的“新三统五德论”,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这次讲演引起了官方的怀疑与不满。次年十月

底十一月初,他竟被******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此举

引起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提出***。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冯在被关押、审查数天

后,遂被释放。对于这次***,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愤然说到:“安分守己如

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鲁迅书信集》)这次***对冯的震动

也颇大,但他并未因此而与***决裂,而是选择了更加谨小慎微的道路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

而成。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先迁往湖

南长沙岳麓山下,后又迁往云南昆明,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

合大学。冯友兰任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当时大多数学者一样,冯友

兰虽身处后方,却心系国事,常为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感慨凄凉。在暂避

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

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到昆明后不久,他又为刚创

立的西南联大写了校歌的歌词,调寄《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祯干质,九洲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

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

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歌词充分表现出

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终将战胜日寇、收复祖国失地的信心。他始终有一种不

可动摇的信念在一直支撑着他,他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础的中华民族绝

不会灭亡,困厄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及

其文化复兴之时!正是凭此坚定信念,冯氏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

《新事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

言》(1946年)。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

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表示其中华民族一定要复

兴的坚定信念。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

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哲学家所

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

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

《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充分展现了冯氏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

1946年,西南联大因抗战胜利而解散,清华大学亦迁回北京。同年,冯友兰应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

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在美讲学期间,冯友兰深深

感到:“我在国外讲些中国的旧东西,自己也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了,心里很不

是滋味。当时我想,还是得把自己的国家搞好。我常想王粲《登楼赋》里的两句话: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1947年,节节胜利,冯友兰生

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

祖国。

1948年秋天,冯友兰回国后,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

评议会委员。1949年初,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

整,他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

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还先后被选为第二、三、

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在学术上,冯友兰却很不

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

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冯友兰都首当其冲。不但其思想被当作唯心主

义的代表而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学术权威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倍受折

磨。直到1968年秋,***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

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还有个翦伯赞,搞帝王将相,我们若要懂点帝王

将相,也要找他,还是让他们当教授,拿薪水。得此“特赦”,冯氏才得以离开牛

棚,勉强恢复自由。直到1***2年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时,才

算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在自

我批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冯氏后

来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

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

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十年浩劫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三松

堂自序》)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

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义的历史,冯友

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代表作为《论孔丘》。

其时,“四人帮”为达到个人目的,大搞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将哲学史、思想

史的发展,简化、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厚诬古人,捏造事实,影射史学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一时间,整个学术界风声鹤唳,硝烟骤起。在“四人帮”的“顺者昌,

逆者亡”的强大政治压力下,许多学术趋尚世风,违心地写了许多应时之作。冯友

兰当时压力极大,他虽然从心底里极为反感“四人帮”的那一套,但在“要相信党,

相信群众”的思想指导下,也不得已“依傍党内的‘权威’的现成说法,或者据说

是他们的说法”而写了《对子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

《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

明日报》、《北京日报》即予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5年,他的

《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在强大政治压力下

的违心之作。他后来亦坦诚地说道:“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

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三松堂自序》)这既是冯氏个

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1***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

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

坛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尤其是

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友兰迎来了自己的学术春天。经过50—60年

代的教训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腾,冯氏决意空所依傍,直陈己见,决意重写中国哲

学史,以舒解胸中积压多年之郁闷。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

志,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马克

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

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从而真正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及

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

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愿。

“学海无涯生有涯”。冯友兰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迁变,人世沧桑之后,

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1990年11月26日,在95岁华诞的前夕,这位现代中国

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攘多变的世界。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

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

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

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

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

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

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冯氏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新理学”,自觉地以程朱理学为自己的直接先驱,

但申明自己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即以继承为基础,以改造、发展中国

传统哲学为鹄的。尽管他也吸取、承继了名家、道家、玄学、禅宗等的“不着实际”

的哲学特色,但其基本核心和主要内容却是承继和发展宋明理学而来。这明显地体

现在他的本体论学说即“新形上学”中。他说:“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

几个主要的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新理学》)新理学的“形上学”

的逻辑结构,就主要表现以“理”、“气”范畴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系列概念、范畴

的逻辑安置。

所谓“理”就是各个事物之所以为各个事物的依据,即他所说“某种事物之所

以为某种事物者”。如“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为山”。这

个“所以为山”就是“山之理”。总所有这些“理”就是“理世界”,也就是“太

极”。这个“理世界”之“理”是先于实际而存在的。在新理学中,“理”不但是

指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且还是独立于实际事物之外的抽象共相,是“可离一件

一件底实际的事物而独有”的东西。但是,“理”怎么能离开事物而“独有”呢?

为此,冯氏又将理之“有”与事物之“有”区别开来:“‘有某种事物’之有,新

理学谓之实际的有,是于时空中存在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之有,

新理学谓之真际的有,是虽不存在于时空而又不能说是无者。前者之有,是现代西

洋哲学所谓存在,后者之有,是现代西洋哲学所谓潜在。”(《新原道》)经过这

种“实际世界”与“真际世界”的二重区分,“理”就变成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动

静的永恒存在,成为决定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

那么,“真际”的理又是如何表现为“实际”的事物的呢?为此,冯氏提出了

“气”的概念。所谓“气”就是指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他说:“一切事物

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学谓之气。”(《新原道》)但这个“存在”并不是指具体

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指这具体事物存在的基础。“气”和“理”同事物的关系是:

“理”是此物之所以成为此物的依据、规律,但此物能否存在却非“理”所能保证,

而必须靠“气”的可能性的存在;而“气”也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它仍然只是

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存在,它对于事物是什么仍然没有决定意义,“气并不是什么,

所以气是无名,亦称为‘无极’”(同上)。他强调说,“气”是通过“对于事物

作理智的分析”而得到的一个“哲学底逻辑观念”,“此观念并不确指任何实际的

事物,而却可指任何实际的事物”(《新知言》)。因此,“气”不是物质一类的

东西,而属于精神性的范畴。这是“理”由真际见诸实际的契机,是事物存在所依

据的条件。因此,宗际的存在便是“理”、“气”不离,是“理”(太极)在“气”

(无极)中的实现。

显然,冯氏对理、气范畴作了有别于程朱理学的新的解释。在朱熹那里,理、

气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义区分,气是由理派生出来的物质性的东西。但在冯氏

这里,“气”的物质性被抽除了,“理”、“气”都是通过分析经验中的事物而得

来的共相,都是纯粹的逻辑观念。

既然“理”、“气”不离,二者对于实际事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它

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结合而成实际事物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冯氏提出了“道

体”的概念。他说:“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都是

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总所有的流行,谓之道体”(同上)。这里,他把

理与气相结合的运动过程(“流行”)称为“道体”,认为理和气是在运动的过程

中相结合而派生出事物的。冯氏认为,存在的概念应当蕴含“动”的概念。他首先

将“事物”与“存在”联系起来(“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然后赋予“存在”

以“动”的内涵,认为事物的存在过程就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的过程,本质上

就是其气实现某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无极而太极”,即“无极”向“太极”

的运动,此运动被看作是气依照理取得自身规定性而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而“道

体是总一切的流行”,因此,“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新原道》)。由

此看来,“道体”从根本上讲,是指作为“形上”之动的所谓“无极实现太极的流

行”,是一种脱离了物质的神秘的纯粹流变,是太极借助于无极衍生出事物的运动

过程。

在新理学中,“理”是着眼于事物的性质,“气”是着眼于事物的存在,“道

体”则旨在说明事物如何(或怎样)存在。因此,在冯氏看来,光有三者还不能形

成“宇宙”。为了使其新形上学更加圆融,冯氏又提出了“大全”这个宇宙观念。

何谓“大全”呢?按照新理学的逻辑,既然每个理为某种事物之“极”,那么,众

理之全体便成了整个实际世界的“太极”,他说:“所有理之全体,我们亦可以之

为一全而思之,此全即是太极。”既然“太极”为众理之全,故又称为“大全”。

因此,他说道:“总一切的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的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

家的话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新知言》),此所谓“一切的有”,既

包括实际的有,也包括真际的有,这个“总一切的有”的“大全”,就是“哲学中

所说的宇宙”。但这个“宇宙”并不是物理学或天文学中所说的物质的宇宙,而是

“太一”或“大一”。从范围上讲,它大于实际世界;从逻辑上讲,他先于实际世

界。它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由此看来,同前面的理、气、道体一样,“大全”仍然

是形式的、逻辑的观念性存在,是将理世界与事世界通通包融于自身的所谓“哲学

中所说的世界”,其目的在于想依此而说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这就是冯氏构造的以“理”、“气”、“道体”、“大全”为中心范畴的新形

上学,它构成了冯氏“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这一套“不

着实际”的新形上学体系是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呢?冯认为,建立形上学

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逻辑分析”的方法,因是从正面提出“形上学”的观念,所

以又称为正的方法;一是直觉的方法,因是从反面表现“形上学”,所以又称为负

的方法。他自称,新理学的“形上学”是以正的方法为主兼***负的方法而建立的。

按照冯氏的解释,所谓正

描写诗的四字成语第一集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选》。代表作***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中可谓上品。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23课。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设,第一个***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贺晓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散文》看似是一篇叙事散文,而其哲思却若隐若显于字里行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里的"春天",不仅仅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说中国政治气候的松动,酷冬已过去,坚冰已打破,中国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是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啊!生命如此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所以"我"(这里的"我"当然具有象征意味)在选择"路"的时候才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民族领袖"如何在"严重关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灵活变通而又实际的道路,确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责任""重大"呢?祖孙两代在选"路"问题上的对立,其实是隔代人思想上守旧与进步的对立,而"母亲""变了主意"似乎不单纯是顺从"孙儿"的结果,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宽容,这种自我扬弃和否定,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就自己发展问题取得一致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象征吗?一方面我们背着过去,不能割舍历史,历史是我们的母亲;另一方面我们得驮着未来,未来是我们的新生,所以我们这代人注定任重而道远,"我"和"妻"的这种任劳任怨、坚毅执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之永久的美德。

综上所述,《散步》一文是一篇具有双重主题的哲理散文,它的显主题是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它的隐主题却是表现并歌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幅中华民族的脊梁图。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9期)

3、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4、《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用古诗取名字四字成语

1. 关于四字成语帮我找第一个字为诗的四字成语

诗肠鼓吹 诗家三昧 诗酒风流 诗礼传家 诗礼人家 诗礼之家 见“诗礼人家” 诗礼之训 《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诗朋酒侣 见“诗朋酒友” 诗朋酒友 作诗饮酒的朋友 诗情画意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书发冢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

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诗书发冢 诗庭之训 诗云子曰 诗中有画。

2. 描写四季的诗句、句子、四字词语或成语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

3. 一.按要求写四字词语或诗句

1.奥运赛场上比赛真激烈,运动员们(摩拳擦掌),( 争先恐后),( 跃跃欲试),(奋力拼搏)。

2.( 深情厚意),( 淡水交情),( 谊切苔岑)等词语都可以表达朋友间的友情。

3.描写儿童在迷人的春光中嬉戏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描写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补充诗句: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对对子: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国泰民安),人寿年丰。(江山添秀色)大地浴春晖。神舟飞天壮国威,(女排夺冠振昆仑)。

二.祖国的语言真是非常丰富,光表示“看”的词语就有上百个,你能按要求写出几个吗?

一个字的:瞧 (望) (观) (盼) (顾) (瞄)

两个字的:观看 (眺望) (瞻仰) (俯视) (环视) (凝视)

四个字的: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走马看花) (雾里看花) (看风使舵) (另眼相看)

三.成语不离舌

形容惊诧无言(瞠目结舌) 形容说话轻薄(油嘴滑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四.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刘海栗(沧海一栗) 丁慧中(秀外慧中) 甘如饴(甘之如饴)

4. 描写一年四季的四字词语

四时八节

sì shí bā jié

解释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出处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结构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季节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宫里虽然四时八节,有各地进贡的时鲜货,到底路途迢迢,哪里一上市就有得吃?”

5. 短作文带有4个四字成语和一句诗50字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群山环绕、依山傍水的“椅山”山洼里,很隐蔽。

步入校园,才能见到一座教学楼,像一个巨人似的,安然坐在碧绿的“沙发”上,非常幽静。我们的校园不算很大,但花草树木遍布,在群山的映衬下,一年四季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桃红柳绿;夏天,花草繁茂;秋天,菊花飘香;冬天,松青雪白。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春色。春姑娘悄悄地、轻轻地、默默地走进校园,校园里顿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也破土而出,给校园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仔细看,它们嫩嫩的、毛茸茸的,十分喜人!光秃秃的树上也吐出了新枝嫩芽。

那嫩芽,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珍珠,翠亮翠亮的。柳树垂下那柔软如丝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摇动,好像在向人们招手。

几只春燕自由自在地从校园上空飞过,一群小鸟儿在树丛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像似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坛里,各种花儿纷纷开放,红的艳,白的娇,黄的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散发出阵阵清香。树阴下,蚯蚓日夜不停地疏松土壤,蚂蚁遍地乱爬,寻找新的巢穴。

花、草、树木、小鸟、昆虫们沐浴在太阳公公的温暖中,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光。春意盎然的校园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辛勤的园丢—老师们,在精心地备课,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们这些花朵。

同学们正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有的同学目不转睛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在聚精会神地写作;有的同学站在窗前,凝视天空,对着那美丽的朝霞在幻想;有的在高声朗读,校园里一片琅琅的读书声。

课间休息,同学们尽情欣赏着满园生机勃勃的春色,趁着大好春光进行着各种活动,有的在跳高、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乒乓……春天的气息多么清新,同学们都陶醉在这春色中。

6. 描写春晓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

解释: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红情绿意[hóng qíng lǜ yì]

解释: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出自:宋·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3. 春寒料峭[chūn hán liào qiào]

解释: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十九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4. 浮花浪蕊 [fú huā làng ruǐ]

解释: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轻浮的人。

出处:唐·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5. 姹紫嫣红[ chà zǐ yān hóng ]

解释: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1. 古诗中带四字成语的有哪些(尽量多些)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秋月春风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代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唐·白居易《长恨歌》)

天旋地转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唐代 李白《永王东巡歌》)

龙盘虎踞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唐代 杜甫《缚鸡行》)

鸡虫得失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唐代 杜甫《哀江头》)

明眸皓齿

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 (唐代 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奴颜婢膝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唐代 郑谷《燕》)

千言万语

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 (唐代 刘禹锡《寄毗陵杨给事》)

青云直上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唐代 刘商《胡笳十八拍》)

天翻地覆

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唐代 吴象之《少年行》)

一掷千金

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唐·白居易《老病》)

花前月下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地。(唐·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流水无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 李商隐《无题》)

心有灵犀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山中问答》)

别有天地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桃花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唐代 韩偓 韩偓《三月》)

新愁旧恨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唐·崔颢《江畔老人愁》)

出将入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2. 四个字的古诗名字有哪些

1,《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白话文释义: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文释义: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3,《游山西村》宋代:陆游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文释义: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4,《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5,《使至塞上》唐代:王维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白话文释义:轻车从简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 ***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3. 诗 字的四字成语

杜默为诗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敦诗说礼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呵笔寻诗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横槊赋诗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画意诗情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画中有诗指画里富有诗意。

击钵催诗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

酒虎诗龙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酒龙诗虎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寄情诗酒寄:寄托。把感情寄托在吟诗饮酒上。

酒社诗坛酒社:酒友所成立的团体;诗坛:诗人会聚的场所。指文人墨客相约在一起饮酒作诗的组织。

即席赋诗即席:当场。当场作诗。比喻才思敏捷。

刻烛成诗刻:用硬物划;烛:蜡烛;诗:诗句。用刀在蜡烛上刻痕,同时提笔作诗。形容才思敏捷。

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孟诗韩笔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

明月之诗描写明月的诗。

能诗会赋赋:古文体。指善于写诗作赋。

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诗肠鼓吹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诗词歌赋文章的四种形式。指作文。

诗酒风流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诗酒朋侪侪:等辈,同类的人。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诗家三昧指作诗的诀窍。

诗酒征逐征逐:朋友之间相互邀请宴饮。指互相邀约,饮酒作诗。

诗礼传家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诗礼簪缨诗礼:《诗经》和《周礼》,指礼教;簪缨:比喻***。讲究礼教的***显宦。

诗朋酒侪侪:辈。在一起写诗喝酒的朋友。

诗朋酒侣侣:伴侣,同伴。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诗朋酒友作诗饮酒的朋友。

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书发冢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诗书礼乐六代儒家六经的名称,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

沈诗任笔①南朝梁沈约以诗着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指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

诗庭之训指父训。

诗有别才别才:特殊的才能。指诗写得好,表现出作者的特殊才能。

诗以道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

诗以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单向和决心。

诗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

诗云子曰《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着作。

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五步成诗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

文友诗敌敌:对手。文中好友,诗中对手。

仰而赋诗仰头歌唱作诗。

燕足系诗系诗于雁足,靠它传递消息。

走笔题诗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形容才思敏捷

枕籍诗书籍:通“藉”,铺垫。以经书、史书作为枕头和铺垫。形容沉湎于图书资料中。

子曰诗云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4. 含四字成语的唐诗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出将入相——“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指文武兼备的人才。亦指官居高位者。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旧指女子十三、四岁。

二分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形容古时扬州的繁华。

孤云野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旧喻闲居野处的隐士。

红豆相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长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在一首中出现十几条成语,恐怕也只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意谓一见如故

5. 诗经取网名四字成语

逃之夭夭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为鬼为蜮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朱熹集传: “蜮,短狐也,江淮水中皆有之,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其人辄病,而不见其形也。”后以“为鬼为蜮”比喻使用阴谋诡计,暗中害人。

求之不得 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 “言上下察也。”

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

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

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6. 关于带诗字的四字成语

子曰诗云、

诗礼传家、

杜默为诗、

仰而赋诗、

诗酒朋侪、

呵笔寻诗、

诗以言志、

燕足系诗、

击钵催诗、

诗酒征逐、

红叶题诗、

诗礼人家、

刻烛成诗、

诗朋酒友、

诗庭之训、

敦诗说礼、

文友诗敌、

画中有诗、

诗以道志、

画意诗情、

诗成得袍、

七步成诗、

诗有别才、

酒龙诗虎、

酒虎诗龙、

诗朋酒侪、

沈诗任笔、

酒社诗坛、

诗礼之家、

诗中有画

7. 有关诗的四字词语

有关诗的四字词语 :诗情画意、

十四行诗、

三笔六诗、

子曰诗云、

杜默为诗、

诗礼传家、

击钵催诗、

行吟诗人、

诗酒征逐、

仰而赋诗、

杜诗韩文、

诗酒朋侪、

刻烛成诗、

诗礼人家、

呵笔寻诗、

剑南诗稿、

敦诗说礼、

文友诗敌、

画中有诗、

红叶题诗、

诗以言志、

七步成诗、

杜诗韩集、

己亥杂诗、

诗以道志、

诗朋酒侪、

燕足系诗、

三舍人诗、

诗坛祭酒、

十七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