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张廷玉_三朝老臣张廷玉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30 0
  1. 张庭玉作为满清的三朝元老,他有什么功绩?
  2. 清代三朝元老张廷玉,深得帝王重用,为何晚年遭遇凄惨?
  3. 张廷玉作为清朝最成功的汉臣,能配享太庙是因为哪八个字?
  4.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深受康熙雍正器重,为何却在乾隆那栽了跟头?
  5.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如何倒台的?
  6. 作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张廷玉,最后是因为什么事而失宠的?

清朝前期名臣辈出,曾有多位重量级人物相继活跃于朝堂之上。然而,在这些显赫一时的朝廷大员中,却仅有一位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就是康雍乾三朝元老、清前期重臣张廷玉。不过,这个一生谨小慎微的人物,晚景却十分凄凉,而且在关键时刻接连失策,最终招致乾隆厌恶,甚至险些丧命。

张廷玉出身官宦世家,为名门之后,他的父亲是康熙朝一品大学士张英。在康熙三十九年时,张廷玉高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并深受康熙赏识;到雍正朝时,张廷玉更是成为最受恩宠的汉臣,与满臣鄂尔泰同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乾隆初年,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辅政,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也曾深受乾隆帝的倚重。

作为康雍乾三朝重臣的张廷玉,曾获得雍正帝的允诺,死后将配享太庙。这是一项极为光耀的殊荣,如同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般,堪称清代朝臣最为向往的荣誉。

三朝元老张廷玉_三朝老臣张廷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保住这一荣誉,得到皇帝的认可,张廷玉一直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然而,晚年的张廷玉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开始遭受乾隆的厌恶,甚至险些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问题的根源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随着张廷玉权势日益膨胀,开始令乾隆心中不安,甚至不得不处处提防,而且随着乾隆皇位的稳固,他已经不再需要鄂尔泰、张廷玉这样的辅政大臣,而是想着如何不断加强皇权。

张廷玉很聪明,当他看出乾隆已经开始厌恶自己时,便提出要告老还乡。然而,乾隆却并没有轻易放他离开,表面上说是挽留,但内心深处还是对其不放心,甚至想着借机惩治这位老臣。只是,由于张廷玉一再坚持,乾隆无奈,也只好答应放弃回乡。

然而,此时张廷玉却接连犯了两个错误,以至于给自己招致祸患,险些丧命:

首先,当时乾隆恩准张廷玉致仕,而且给了他一份允诺,称会尊奉先帝雍正遗命,让其死后配享太庙。

当张廷玉得到了乾隆恩准,自己的心愿被满足时,却高兴地太早,未亲自进宫向乾隆谢恩,而是写了一份谢恩折,由其子张若澄进宫面圣。要知道,乾隆此人颇为自负,尤其喜欢听臣子们阿谀奉承。可是,此时他给足了张廷玉面子,可张廷玉却仅仅上了一道谢恩的折子,打发儿子来拜谢隆恩。

张廷玉用一个折子来应付差事,乾隆心中能舒服么?

因此,心中不悦的乾隆,命人起草了份圣旨,要求张廷玉亲自进宫面圣,前来谢恩。

其次,乾隆盛怒的消息传到张廷玉耳中,这位精明一世的老臣因急于讨好乾隆,匆匆入宫,反而更令乾隆厌恶。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宫中自然布有耳目。因此,乾隆对其不满之事很快传到了张廷玉耳中。张廷玉心中惶恐,随即又找了个借口,亲自入宫,向乾隆当面谢恩。

要知道,此时圣旨尚未传达,可乾隆也不是傻子。这样一来,张廷玉反而不打自招,无异于告诉乾隆,自己在朝中布有眼线,反而弄巧成拙。

张廷玉用行动证明自己手眼通天,乾隆心理能踏实么?

所以,乾隆翻脸不认人,开始打心底里厌恶张廷玉,并命人对其议罪。

以上两个严重的失误,使得张廷玉瞬间成为了乾隆厌恶和提防的对象。不过,由于张廷玉在朝中尚有权势,乾隆也不好直接发难,最初只是夺去了张廷玉的爵位,并将其留在朝中,虽名为重用,却实为监控。

失去了恩宠的张廷玉,自然日子难过。张廷玉越是急着想要告老还乡,乾隆便越打心底里厌恶他。就这样,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逐渐相互提防和敌视。然而,尽管张廷玉为康雍乾三朝重臣,但在帝王权术面前,不过是一颗被人摆布的棋子罢了,终究不是乾隆的对手。

乾隆十五年时,张廷玉再次请求告老还乡。此时,乾隆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结果心中烦闷的乾隆,将火气一股脑地发泄在了张廷玉身上。经过群臣议罪,张廷玉被剥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但却也得以回乡颐养天年。张廷玉能活着回乡,已然是乾隆“法外开恩”,毕竟结束了伴君如伴虎的日子。

到乾隆二十年时,八十三岁的张廷玉病死于家中,而乾隆此时火气也消了。毕竟,乾隆也深知张廷玉并无大过,而且先帝雍正帝也曾应允过让这位老臣配享太庙。所以,乾隆又一次开恩,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算是给这位老臣了一个交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宽仁和大度。

张庭玉作为满清的三朝元老,他有什么功绩?

说起清朝最成功的汉臣,绝对是三朝元老张廷玉,而这三朝正好是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很多人不禁想问他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首先张廷玉的出身并不简单,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六年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受其父亲影响,张廷玉也很努力,28岁那年考上了进士,走上了自己的官场之路。

刚开始当官的这几年,张廷玉还并不怎么被重用。直到1705年父亲张英去世后,张廷玉承袭父业,才逐渐崭露头角。

雍正登基后,因为经历过了九子夺嫡,他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为何就被雍正皇帝看上了呢?

首先张廷玉是个研究学问的,很有才干。其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雍正的老师,加上这层关系,张廷玉势必成为了雍正身边的大红人。

后来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其主要制度都是张廷玉所筹划的。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张廷玉的言论对雍正皇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雍正去世前,命令张廷玉辅佐乾隆皇帝,同时答应他配享太庙,也就是死后牌位可以跟皇帝放在一起。张廷玉也是清朝唯一享受这种荣誉的汉臣,可见其地位。那很多人好奇,张廷玉叱咤官场这么多年,有什么秘诀吗?

根据记载他跟高士奇曾经有过一段谈话,张廷玉说:“我们现在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是毕竟伴君如伴虎,总有失宠的那一天,如果不想好应对的方法,结果可能不太理想。”

高士奇疑惑道:“那应该如何去做呢?”

张廷玉回答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八个字也正是张廷玉的官场秘诀,我们很多人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但是张廷玉做到了,有些问题宁可选择沉默,也不要多说一句话,有可能正是这一句话,可能让你从天上掉到地下。

但是晚年的张廷玉似乎老糊涂了,他竟然在乾隆皇帝面前摆起了架子,差点被诛灭九族。

事情起因是他向乾隆提出了辞呈,乾隆后来也答应了。但是张廷玉竟然不亲自上朝谢恩,而是让自己儿子代为谢恩,这也让乾隆极其不满,于是下旨让张廷玉过来。

但是负责撰写圣旨的大臣正是张廷玉的学生,所以圣旨还没到,张廷玉就提前过来认错了。这彻底激怒了乾隆,这不明摆着你张廷玉结党营私吗?

看在三朝元老的份上乾隆还是手下留情了,只剥去了他的伯爵,死后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清代三朝元老张廷玉,深得帝王重用,为何晚年遭遇凄惨?

张廷玉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做了清朝的三朝元老。那他一生中究竟做了哪些功绩呢?

一、整治吏治,树立清廉之风。

康熙末年的时候,那时官场的行贿受贿情况较为严重,张廷玉当时任吏部的左侍郎,他不仅自己坚决摒弃这种手受贿赂的行为,同时也告诫他的门生要清廉。

张廷玉曾经担任三任的会试考官,当时考生向考官行贿是常有之事,即使考前没有给考官送礼,考后也会送上礼金表示答谢。张廷玉当时作为考官坚决杜绝送礼的这种行为,闭门不见那些送礼的考生。他的这种清廉之风也影响了当时他的许多门生。

二、制定军机制度

在1730年的时候,雍正帝设立了军机房,当时军机房刚设立,军机处的职责制度等大多的制度规范都是张廷玉设定的。军机处各项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清朝更好的发展

三、安定流民,维护社会安定。

在雍正初继位之期,当时有很多流民到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的交界处搭棚居住,这些流民有些与盗贼勾结,或落草为寇,张廷玉这时候提出了要区别对待匪党的建议,他建议朝廷要安抚流民,对于流民中有些有才能的可以选拔任用。这种方法对流民的安抚、边疆的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四、为百姓申请宽限赋税。

雍正十年的时候,山东官员上奏对于没有按时按量交完赋税粮食的人员要给以革职查办。此时张廷玉对皇上说山东地区连连闹灾荒,百姓交不上赋税也情有可原,下跪向雍正请求宽限那些人一年的赋税,雍正听了后动了恻隐之心,当即下旨宽限他们三年的赋税。

张廷玉作为清朝最成功的汉臣,能配享太庙是因为哪八个字?

其实张廷玉是三朝的元老,是清朝十分著名的以为官员,他一共侍奉过3位清朝皇帝康熙,雍正最后是乾隆,并且在后来一直身居要职。但后来由于与年轻的皇帝乾隆在思想上的不同观念,慢慢的受到了冷落,最后由于子女的过错受到了牵连,所以晚年遭遇凄惨

尤其是雍正在位时,他作为雍正的舅舅,雍正十分信赖他,在雍正死的时候,他的遗诏中还特别提到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张廷玉在朝廷中的重要。乾隆上位的时候朝廷不怎么稳定,但多亏张廷玉等大臣的帮助,才使乾隆安稳地度过这段艰难期。在乾隆初年这张廷玉并没有受冷落,而且除了之前担任了很多职位吧,还担任了总理事务大臣,每次乾隆外出的时候,张廷玉基本上都是坐镇京中处理朝廷的事务。

可是身为三朝元老的他逐渐年迈,思想上难免会有一些固执,比较守旧。这样和年轻的乾隆就在处理事务上有不同的意见。长久以往他和这个年轻的帝王就有了很多的代沟。清朝的种种制度让满汉官员的矛盾加剧,然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有时候还会公然在朝廷上争辩,这样一来就会让乾隆觉得很不高兴。

还有就是,张廷玉觉得他很老了,觉得该告老还乡了,于是动不动的就向乾隆请辞,乾隆就更加不爽他了。最后张廷玉老的时候,却因为他女婿犯罪而被受到牵连,没收了他之前的所有赏赐,但乾隆看在他是三朝元老的份上,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深受康熙雍正器重,为何却在乾隆那栽了跟头?

翻看历史,真是有趣。有些人生来特立独行于天地之间,英雄傲骨,有些人虽不是具有热血的英雄,但是却有自己的生存之大,虽然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本文就讲讲那清朝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吧。先说说他的身份故事,张廷玉是从康熙时代就开始当官的臣子,但是刚开始默默无闻,其父的身份倒是很不简单,是康熙六年的进士,张廷玉真正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雍正当皇帝期间。

张廷玉父亲死后,他子承父业,然后开始崭露头角,雍正刚登基不久,刚从九子夺嫡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醒来,这个时候雍正特别想建立自己的势力,稳定大清的江山,张廷玉父亲曾经是雍正胤禛的老师,所以相对而言他是相信张廷玉的,于是很多事情,他都听取了张廷玉的意见,这其中就包括雍正设立的军机处,这就是张廷玉一手策划的。

张廷玉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做事尽心尽力,于是雍正特别信任他,于是我们才能看到雍正驾崩地那晚,雍正将乾隆,以及张廷玉等人叫进宫里,让他好好辅佐乾隆,死后可以配享太庙。要知道在清朝历史上,配享太庙的只有他一个汉臣。可见他有多厉害,才能获得如此荣誉。那么到底为什么张廷玉能够以一个***的身份屹立于清朝这样的官场50年而不倒呢?

有的人猜测是说张廷玉是雍正的红人,而乾隆不敢动他,因为乾隆是个孝子,他父亲雍正说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所以乾隆不敢动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因为当张廷玉说要请辞回乡养老的时候,乾隆生气的不得了,因为配享太庙的意思是和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放在太庙之中,而皇帝都要为了国家死而后已,你这个老臣却想早退,所以乾隆说他不知好歹。

其实张廷玉自己早就说出了他能混迹于官场而五十年不倒的原因,那就是他对高士奇说八字真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张廷玉正式凭着这八个字,才在几次差点丢官的情况下保住了官职的。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如何倒台的?

清朝276年,张廷玉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单是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张廷玉是非常受朝廷重视的,准确的说,张廷玉备受器重主要是在雍正一朝,配享太庙主要也是因为雍正皇帝。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也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张廷玉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外出巡视时总会带上张廷玉,在康熙一朝,张廷玉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务,虽然很受器重,但是还未进入清朝的核心领导圈。

张廷玉得到朝廷重用是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雍正皇帝才登基,就任命张廷玉为礼部尚书,任职南书房,给皇子们当老师,雍正六年被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张廷玉又担任军机大臣,和胤祥等人一同处理军政要务。

雍正皇帝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务,重要的国事政策都会把张廷玉找来一同商议,汉臣能得到清朝皇帝如此信任,仅张廷玉一人,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张廷玉被受命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还留下遗诏,让张廷玉在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即位后,最初还是比较尊重张廷玉的,再次让他给皇子们当老师,一边负责处理政务,一边负责修编各类重要典籍,还加封他为三等伯爵,在这之前,清朝没有加封文臣爵位的惯例。

不过老年的张廷玉,性格变得有些固执,还容易激动,他也不支持乾隆皇帝的很多执政举措,这让乾隆皇帝开始对他有些不满了,另外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对他羡慕嫉妒恨的也大有人在,很多满族的权贵就对张廷玉身居高位十分不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内斗。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请求致仕,被乾隆皇帝拒绝了,第二年张廷玉再次请求致仕,乾隆皇帝答应了,但是张廷玉提到自己死后配享太庙一事,希望能得到乾隆皇帝的承诺激怒了乾隆皇帝,因为这件事情的发酵,加上乾隆皇帝本来就已经对年迈的张廷玉有些不满了,张廷玉最后被削去了爵位。

经历此事后,次年张廷玉决心归乡,却再次惹恼了乾隆皇帝,最后除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不久后因朱筌获罪张廷玉被牵连,乾隆皇帝几乎查收了张廷玉所有的家产,但让乾隆皇帝也没想到的是,收出来的钱不过千两银子,之后又把张廷玉为官期间,皇帝赏赐的所有御用物品给收了。

几年后,张廷玉在家中病逝,乾隆皇帝也许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了,又或者是出于孝心,拉拢下朝中的汉臣,还是遵照雍正皇帝的遗照,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作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张廷玉,最后是因为什么事而失宠的?

张廷玉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康熙三十九年中了进士,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病逝,确实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最终配享太庙,这个可是相当的了不得。

因为他是唯一作为汉臣配享清太庙的,清配享太庙的一共才二十七名,其中一半是皇室宗亲,比如多尔衮,十三王爷允祥,僧格林沁等等,另外一半是大清的功臣,比如鄂尔泰,傅恒,福安康。

就知道张廷玉在大清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高,而张廷玉最终还是能配享太庙,用倒台这两个字来形容并不太准确,而且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过得不错,尤其张若溎官至刑部侍郎、左都自御史,而张若霭袭伯爵,官至礼部尚书。

不像雍正时期的年羹尧、科隆多,也不像康熙时期的索额图,他们的下场都不好。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官至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先后担任了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左侍郎。

在雍正时期,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创立的军机处,就是张廷玉和十三王爷、蒋廷锡一起的。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以张廷玉、鄂尔泰、庄亲王允禄为顾命大臣,并且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时期,张廷玉被封为伯爵,这个在之前没有完全没有先例,因为封爵主要是武将因军功得封,没有文臣封公伯侯爵的情况,可见乾隆初期对张廷玉是恩宠有加。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与满臣为首的鄂尔泰之间,就产生了满汉大臣之前的矛盾,两个人经常出言相互讽刺。而张廷玉过了七十岁之后,又比较固执和激动,那么也容易和继位已十年的乾隆产生了矛盾。

当鄂尔泰死后,乾隆就让讷亲接替了鄂尔泰,而讷亲的资历和声望是远不如张廷玉的,乾隆却让讷亲在军机处的位置在张廷玉之前。张廷玉在乾隆十三年,就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一直拒绝。

张廷玉最后被免了伯爵位,罢去了配享的资格,但在张廷玉在乾隆二十年病逝的时候,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让张廷玉之子张若霭袭了伯爵。这个对张廷玉来说,其实是最好的结果了。

张廷玉,历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非常受到重用。张廷玉28岁进入南书房任职,在康熙身边参赞朝廷要务;雍正登基后,张廷玉更是成为肱股之臣,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雍正去世时更是留下遗诏,张廷玉为顾命大臣,死后配享太庙,使他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但就是这么一个重臣最终遭到乾隆皇帝厌弃,不得不说张廷玉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晚年却接连犯错。

首先顾命大臣的身份历来都是催命符。1735年雍正去世,留下遗诏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这四个人也不傻知道“顾命大臣”当不得,主动请辞,最后以总理事务王大臣称职,说白了换个名字但是实权没变。

乾隆面对老爹的遗诏不敢明着反抗,但一直耿耿于怀,毕竟皇帝就没有想受到制约的。身为先帝留下的重臣,聪明人就应该主动辞去这种可以制衡皇帝的职务,不辞职就会给新君留下贪恋权位的印象,可惜这四人没有一个这么做的。除了果亲王允礼在乾隆三年早逝外,张廷玉、鄂尔泰、庄亲王允禄三人的总理事务王大臣职务都被乾隆找借口撤除了。

其次掀起满汉党争。乾隆四年以后,雍正留下的重臣只剩张廷玉和鄂尔泰还在参与朝政,因为两个人官职最高、威望最重、资历最老,因此分别成为满汉大臣的领头人。在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带领下,满汉大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明争暗斗互相不服,甚至于出现当众讥讽谩骂的情况,造成朝堂分裂影响极坏。

但是面对两个已经形成的派系,初登大宝的乾隆还无力镇压,只能左右安抚、维持朝堂平衡,活得也挺憋屈。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乾隆亲信讷亲成为满臣之首,这种情况下张廷玉也自然没有必要再留着了。

最后张廷玉多次打乾隆的脸,伤了皇帝的面子。乾隆是一个和他父亲雍正很不一样的皇帝,因此新君必定有新政,先后提出了针对朝臣、选官、农业等问题的多项新措施,但是张廷玉都认为“依照旧例”就好,力主不准。这给乾隆的感觉就是张廷玉倚老卖老,因此渐生嫌隙。

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也感到再不撤就要大祸临头,因此以老病为由请求致仕,乾隆为了显示优待老臣自然不能立马同意,一直到乾隆十四年才同意。对于张廷玉主动辞职本来乾隆挺高兴,给了很多优待,但是张廷玉担心自己不能配享太庙,非让乾隆给个凭证,这相当于当众说不信任皇帝的信用。乾隆虽然给了张廷玉一个诏书明确了他的待遇,但是已经很不高兴了。之后张廷玉又干了两件蠢事。

一是面对乾隆的恩典竟然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进宫谢恩,让乾隆觉得张廷玉不尊重自己;二是乾隆下旨让张廷玉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当面谢恩,圣旨还没发出,张廷玉竟然先进宫来见乾隆了,这不明摆着告诉皇帝我在你身边有眼线么。最终乾隆大怒,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