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半夏汤配方,厚朴半夏汤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30 0
  1. 湖北能送人的特产?
  2. 燀苦杏仁,豆蔻,薏苡仁,法半夏,姜厚朴,川木通,淡竹叶,滑石粉,甘草能治什么病
  3.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
  4. 关于中药半夏的诗句
  5. 湿热是什么病
  6.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

增补医方一盘珠

五运六气所属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厚朴半夏汤配方,厚朴半夏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足太阴属脾,手少阳属心,足少阴属肾,手厥阴属包络,足厥阴属肝,手太阳属小肠,足太阳属膀胱,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

五脏六腑所属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

五脏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令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莫能出焉。

脉理命名大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又三脉,数,牢,散(以上濒湖二十七脉);七危症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诊脉最要条例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动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败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应九数也,脉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讲究已极其精详,予生晚近,以樗栎庸才,不能赞一词,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决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资,不能窥其堂奥,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言不诚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枢要以为备览至于深心岐黄之业者,又当详考难经脉诀,以定人之生死,是则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传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无为微,沉而至滑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一息三至为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关尺主病大概

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

附龚廷贤先生脉理要诀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不得术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将补之,是肝气之虚也,宜补之,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洪而大,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夏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瘘脚下痛,是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其候鼻,其声哭,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色白,其藏气,其神魂,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为腑,脾气盛,则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尸冷,足背痛,是肺气之实也,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秋金肺旺,其脉浮涩,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笃,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肾象,水旺于金,其脉如石,其候耳,其声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为腑,肾气盛,则病腹胀,飧泄,汗出怕风,面目黑,小便黄,是肾气之实也,宜泻之,肾气不足,则病腰冷,耳鸣若聋,是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冬肾水旺,其脉沉而滑,曰平脉,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脉来碎碎如弹弹石,曰肾死。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不安,身驱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宜泻之,胆气不足,气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将捕之,是为胆之虚也,宜补之。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为溲便,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热,小腹胀,是为小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虚也,宜补之。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胃气有余,则病腹胀,是为胃之实也,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泻,关脉滑,胃内有寒气,满而欲食,关脉浮大,积热在胃也。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如锥刺痛,腰背惊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是为大肠之虚也,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急,则为阳明实者,大肠实也。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归于膀胱,气化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不通,小腹肿痛,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宜补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阳明与营卫俱行,主约而不出,中焦之气亦出于胃口,受气者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弁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

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

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暮游,魂定行尸定主忧,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压刀细推求,

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挥然如转豆,三光正气以漂留。

诊五脏六腑气绝死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见人。

病人脾绝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热,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复。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枯面黑,目**,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气出不收。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脉浮无根底。

寻常感冒

寻常感冒病犹轻,微微发散自然瘳,病轻药重还增病,香苏香豉二方灵,

服后有痰寒热并,芎苏散与败毒寻,若兼头痛肢节疼,十二神汤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时用,呕吐伤食见奇猷。

香苏散,治四时微冒风寒。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等分姜引。

葱白香豉汤,治同上。葱白五根,香豆豉三钱,姜一片。

芎苏散,治感冒风寒,微寒微热,表里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干葛,柴胡,川芎,枳壳,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闭,加桂枝(一钱),防风(八分),生姜引。

人参败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风寒,头痛寒热(此方体虚之人宜用)。人参(体实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羌活,独活各等分,生姜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汤,治同上。麻黄(体虚之人不用),陈皮,甘草,紫苏,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气散,治伤食感冒。紫苏,伏毛,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热加柴胡,渴加黄芩。

平胃散,治伤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呕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泽泻,车前子,灯心引。便秘加枳壳,热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汤,治伤感发表后,热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参(体实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灯心引。小便赤少加车前,呕逆口渴加竹茹,麦冬。

大柴胡汤,治感冒发表后,大热烦燥,大便秘结,大黄,半夏,枳壳,黄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枣引。

枳壳二陈汤,治感冒,痰结胸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桔梗各等分。有有热加柴胡,食积合平胃散用之。

中风门

岐伯曰:中风(***)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凑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利,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也,治先补阴,后泻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风痹者,类风状,风胜则周身走注疼痛,寒胜则关节刺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石顽曰:中风四法,方治颇烦,今每例***一专方,为逐症之纲旨,如偏枯用八风续命汤,风痱用竹沥饮子,风懿用独活汤,风痹用附子汤,千金所谓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端绪,愈纷则探求愈惑,圆机之士谅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风不治诸症歌

发直叶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眼目直视,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急,躁疾短涩,此等诸症,皆为不治。

八风续命汤,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肉桂,当归,人参,石膏,(煨熟),干姜(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独活,黄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风,防己,附子,名小续命汤,生姜引,治同上。

竹沥饮子,治风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白芍,黄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防风各等分,竹沥姜汁引。

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手足摇曳。肉桂,白芍,甘草,独活,瓜蒌仁(搥去油)各等分,生姜引。

附子汤,治风痹手背不仁,口面涡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羚羊角(锉为末),川芎,竹沥,姜汁引。

中风诸方备考列表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中风初起,四肢顽麻。乌药,川芎,麻黄(搥),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姜蚕,姜汁引。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不思饮食。麻黄(搥),黄芩,独活,细辛,黄芪(蜜炒),姜汁引。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口眼歪斜。白术(土炒),当归,肉桂,川芎,白癣皮,杏仁(去皮尖),防风,甘草,独活,白芍,麻黄(搥),茯苓各等分,姜汁引。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钱),首乌(五钱),生附子(五钱),木香(钱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脉沉微,多见脱者,倍加人参,竹沥,姜汁引。

舒筋三圣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当归,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参归三圣散,治中风血脉,左半边发,口目左斜。当归,人参,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不正。全蝎尾(水洗滚醋泡,炒干,三钱),茯苓(一钱),姜汁拌晒干,共为末服。

星香散,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药不得者。制南星(三钱),广木香(钱半),共为末,生姜汤下。

省风汤,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胆南星(各钱五分),防风(一钱),法制半夏,黄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姜引。

中风外治方,荆芥散煎汤洗。荆芥,羌活,独活,苦参,防风,白芷,紫苏,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叶,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异人传授,丹方,蛇皮烧灰(用二分,研细末),生熟明凡(五分用),为末吹鼻自能言,醒后能言寻药用,中风之症自然痊,上药三味,共研细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后又吹,能言即修方调治。

中寒门

冬月正伤寒,仲景诸先生,讲究已详,予惭谫劣,何能复赘,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时冒感风寒,论列诸方,以备参考。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温散,五积理中里面寻。

五积散,治中寒头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呕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苍术,当归,半夏,肉桂,干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五分,体虚之人麻黄勿用,换熟附子一钱),姜枣引。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气冷,小腹微痛等症。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各三钱),姜枣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干柴热一把,烧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倾地上,乘热气,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盖定,候热扶起用药,真神方也。

中暑门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热攻烧,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症也,金匮云:太阳中竭,发热恶寒,身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发汗则恶寒甚,下之则淋甚,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之标症也,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补仲景之未逮也,王节齐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之胞络,其脉多虚,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也。

诸症列方于后以备参考

香薷饮,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泻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药,体虚人不可服,恐吓发汗不止。体实气盛烦渴饮水者,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治体虚伤暑,发热恶寒,脉微无力。炒黄柏,升麻,苍术,白术,陈皮,青皮,泽泻,人参,甘草,黄芪,干葛,川芎,当归,北五味,麦冬,神曲,姜枣引。

一行人农夫,日中劳役而得暑症,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泻肌肤,大热而喝,先服香茹饮,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汤。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过),甘草(一两),共为末,冷水调服二三钱,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汤,治伤暑烦热而渴。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一避暑于凉亭水阁而得暑症,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体拘急,发热无汗,宜先服清暑益气汤,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术,陈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苏(各等分)。

茹苓汤,治伤暑发热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泽泻,扁豆,白苓,白术(土炒,各等分),灯心引。

十味香茹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泻。香薷,人参,黄芪,白术,白苓,甘草,陈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汤,治伤暑藿乱,呕吐不止。香薷,人参,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脉饮,治气虚伤暑多汗,心脉空虚。人参,麦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为引。

一夏月无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须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窍,即活,如无蒜,又用一方,以热土围脐,开一大孔,以热小便淬之,此以淬导热之义也,二方屡用神效,醒后精神不安,即用生脉散,清暑益气之类,以补之。

医按

一不儿八九岁,夏月酷暑,众小儿在外打瓦子嬉戏,至午刻大渴,唤母要吃茶,母以茶与之入口即死,浑身大汗请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热茶饮之,随闭其热,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响,少倾能言,又以冷水调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医神妙,不可测也。予曰:不过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见效耳。以治数农夫中暑皆效。

中湿门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非同中风,中寒,中暑之暴也,湿郁久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热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湿热加之,气湿争热,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误矣。

罗必炜治湿歌诀

问君何以知中湿,染于杳冥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地汗气亦中人,

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治法利便除身热,

五苓除湿胜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疼痛,独活寄生汤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湿之主方。朱苓,白术,白苓,泽泻,肉桂(各等分),灯心引。本方加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汤,治湿常用。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生姜引。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苍术,当归,半夏,桂枝,麻黄(虚人换防风),生姜引。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酸疼,两足浮肿等症。独活,寄生,当归,防风,白芍,牛夕,地黄,细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姜引。

羌活胜湿汤,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生姜引。

除风湿独活汤,治同上兼有热。羌活,防风,柴胡,川芎,苍术,升麻,生姜引。

神术汤,治风木之邪,湿土下血之症。川芎,苍术,羌活,白芷,甘草,细辛,生姜引。

升阳除湿汤,治湿泄,肠风下血。防风,苍术,白术,白苓,白芍,生姜引。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小便黄。茵陈,枝子,大黄(俱各等分),灯心引。

湖北能送人的特产?

人参汤 处方人参、川芎、枳壳(麸炒)、芍药、防风、细辛、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桂心,各半两;桔梗(炒)、茯神(去木)、木香,各一分。 功能与主治治风厥,志意不乐,身背疼痛,多惊善欠噫气。 用法与用量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人参汤 药物组成人参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出汗)1分,干姜(炮)1两,阿魏(酒浸,去砂石,面和作饼,炙)3分。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方剂主治寒疟胸满。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人参汤 药物组成人参3分,茯神(去木)半两,龙齿(研如粉)1两,钩藤1分,蚱蝉(去足头翅,微炙)2枚,麦门冬(去心,焙)1两,杏仁(去双仁、皮尖,麸炒令熟)1两半,蛇蜕皮(微炙令黄)2寸。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方剂主治小儿壮热,惊悸,并热疮出。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1-2岁儿,每服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人牛黄1豆许大,分温2服,空心、午后各1。 人参汤 药物组成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白术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桂(去粗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半夏(汤洗去滑,炒)2两半,甘草(炙,锉)3分。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方剂主治脾胃虚冷,呕逆醋心,冷癖翻胃,中酒后不得食,面色萎黄。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燀苦杏仁,豆蔻,薏苡仁,法半夏,姜厚朴,川木通,淡竹叶,滑石粉,甘草能治什么病

湖北特产

武汉:武昌鱼、热干面、洪山菜苔、***子、周黑鸭、豆皮、汤包、青山麻烘糕、汤包、瓦罐鸡汤等。

江陵:九黄饼、千张肉、无铅松花蛋、五香豆豉、仿古漆器、金漆盆盘、荆段、荆州雪茄、酥黄蕉、散烩八宝饭。

襄樊:天麻、大头菜、半夏、板鸭、金黄蜜枣、根雕家具、隆中茶、蜈蚣。其他薏仁米、莲子、黄石、九资何茯苓、湖北贝母、苎麻、黄麻、仙人掌茶、宜红茶、玉露茶、青砖茶、黑木耳、银耳、香菌、孝感麻糖、沙湖盐蛋、白六边酒、桂花糕、荆州酸甜独蒜蒜、柑橘、核桃。 一.湖北各地土特产1.武汉

精武九九*** 洪山紫菜苔 特制黄鹤楼酒 “贱三爷”牌藕粉 武昌鱼 青山牌麻烘糕 武汉木雕船

2.鄂州

梁子湖武昌鱼 螃蟹 藠头 白莲

3.荆州

荆州甜酸独蒜 无铅松花皮蛋 荆州鱼糕、鱼丸 荆州刺绣、漆器 洪湖羽毛扇、纸折扇 洪湖莲藕 石首笔架鱼肚4.孝感

孝感麻塘 孝感米酒 孝感早*** 玉皇李 云梦鱼面 马口陶瓷 安陆白花菜

5.襄樊

“隆中”牌大头菜 襄樊演义酒 保康山香菇、银耳、竹笋、黑木耳、核桃、板栗 保康官山银峰茶 谷城古藤根家具 石花大曲

6.荆门

漳河茶叶、银鱼、十里铺风干鸡 栗溪花菇木耳 荆门啤酒 京山桥米 钟祥葛粉 李市藜蒿 钟祥蟠龙菜

7.随州

金黄蜜枣 白灵菇 香菇(花菇) 茶叶 银杏 红梅李 应山奎面 吉阳大蒜 徐家河银鱼 花山菜

8.咸宁

桂花酥糖 崇阳雷竹 赤壁猕猴桃 松峰绿茶 咸宁竹木制品 咸宁青砖茶

9.黄冈

罗田的板栗、茯苓、甜柿,蕲材 武穴山药 红安花生 英山茶叶 蕲春四宝(蕲蛇、蕲龟、蕲竹、蕲艾) 麻城老米酒

10.十堰

郧县绿松石雕 房县黑木耳 武当山珍(香菇、薇菜、蕨菜、猕猴桃、魔芋 )黄姜 绞股蓝龙须茶 房县矿泉水 中药材

11.宜昌

五峰***花茶 宜昌邓村绿茶、峡州碧峰、宜红茶 秭归脐橙、宜红、温州蜜橘 枝江大曲 稻花香 三峡苔酥 “土家嫂”木爪酒 长阳木爪醋 清江鱼 秭归魔芋粉丝 枝江百里洲沙梨 三峡石 兴山夏橙

12.黄石

劲酒 珍珠果米酒 阳新枇杷

13.恩施州

恩施富硒茶、鸡爪黄连、生漆、烟叶 来凤凤头姜 利川柏阳豆干、板桥党参、坝漆、紫油厚朴、莼菜、薇菜、蕨菜、摩芋、山药 石窑当归 葛仙米 宣恩大派火腿 西兰卡普 百鹤玉

14.仙桃市

沙湖咸蛋 九珠皮蛋 仙桃贝雕

15.潜江

潜半夏

16.天门

印花布

17.神农架

神农茶叶、香菇、中草药、木菜板、绞股蓝、野生蜂蜜、红桦树汁、根雕、野生动物标本、水晶石、野生核桃、野生板栗</SPAN>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

此方就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经典方“三仁汤”原方。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湿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关于中药半夏的诗句

二陈汤的组成是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7片、乌梅1枚。

二陈汤是出自中医经典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湿痰证基础方,重在治脾以消痰,燥化之中有行运之法,临床应用广泛。

方药:制半夏、橘红各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1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加减化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陈汤

湿热是什么病

1.几首关于赞美半夏的古诗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

鲜**,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水浒传》中的一首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2.宋代有关浅凝半夏的诗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五绝·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彩,使 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 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 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陈廷焯《白雨斋词 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 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 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 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 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 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 出来,非偶然拈得也。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 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3.描写“中草药”的诗句有哪些

1、白居易的《***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地黄。

***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2、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用药名写的情书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其中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人参、甘草、黄连、半夏、当归、天南星、白芷都是中药)

3、龚自珍的《远志》诗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4、朱庆馀的《赠陈逸人》

乐道辞荣禄,安居桂水东。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

5、陆游的《涧松》

出山来为小草,楸成树后困长藤。

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

4.描写药物的诗句

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辛弃疾 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北宋 洪皓 集药名次韵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

(一)湿热证始恶寒

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肠道湿热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 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 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 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 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 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三)湿热证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汪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鲜荷叶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山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 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四)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

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此条乃湿邪挟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过脉络耳。或问仲景治痉,原有桂枝加栝娄根及葛根汤两,方岂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痉者,与厥相连,仲景不信及厥,岂金匮有遗文耶,予曰,非也,药因病用,病源既,异,治法自殊,伤寒之痉自外来,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息内风为主,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盛於 ,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若尸厥,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於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经脉,则成痉,内侵 中,则为厥,痉 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矣,所以痉之与厥,往往相连,伤寒之痉自外来者,安有是哉,暑月痉证,与霍乱同出一源,风自火出,出火随风转,乘入阳明则呕,贼及太阴则泻,是名霍乱,窜入筋中者挛急,流入脉络则反张,是名痉,但痉证多厥,霍乱少厥,盖痉证风火闭郁,郁则邪势愈甚,不免 乱神明,故多厥,霍乱风火外泄,泄则邪势外解,不至循经而走,故少厥,此痉与霍乱之分别也,然痉证邪滞三焦,三焦乃火化,风得火而愈煽,则 入 中而暴厥,霍乱邪走脾胃,脾胃乃湿化,邪由湿而停留,则*及诸经而拘挛,火郁则厥,火窜则挛,又痉与厥之遗祸也,痉之挛急,乃湿热生风,霍目之转筋,乃风来胜湿,痉则由经及脏而厥,霍乱则由脏及经而挛,总由湿热与风,淆乱清浊,升降失常之故,夫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 茯苓皮

而痉厥,厥而不返者死,胃液乾枯,火邪盘踞也,转筋入腹者死,胃液内涸,风邪独劲也,然则胃中之津液,所关顾不巨哉,厥证用辛开,泄胸中无形之邪也,乾霍乱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滞也,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热邪益炽,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风邪更张,终成死候,不可不知。

(五)湿热证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荣血已乾,官犀黄羚羊角连翘生地元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上条言痉,此条言厥,温暑之邪,本伤阳气,及至热极, 入营阴,则津液耗而阴亦病,心包受灼,神识昏乱,用药以清热救阴,泄邪平肝为务。

(六)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

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此条乃阳明实热,或上结,或下结,清热泄邪,止能散络中流走之热,而不能除膈中蕴结之邪,故阳明之邪,仍***阳明为山路也。

(七)湿热证壮热烦渴

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 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此条乃痉厥中之最重者,上为胸闷,下挟热利,斑疹痉厥,阴阳告困,独清阳明之热,阳明之液为急务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

(八)湿热证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乾菖蒲六一散等味。 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若月腠理大开,毛窍疏通,安得成疟,而寒热有定期,如疟证发作者,以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 ,湿热阻遏,则营卫气争,证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仿又可达原饮之例,盖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也。

(九)湿热证数日后

中湿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此湿热已解,馀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宜用极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若投味重之剂,则与病情不相涉矣。 此条须与第三十一条参看,彼初起之实邪,故宜涌泄,投此轻剂,不相合矣,又须与后条参看,治法有上中之分临证审之。

(十)湿熬证初起发热汗出

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中焦气分之药,此条多有挟食者,其舌根见**,宜加瓜娄查肉莱菔子。

(十一)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

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泽泻 通草等味。 下焦属阴,太阴所司,***虚故自利,化源滞则溺赤,脾不转津则口渴,总由太阴湿胜故也,湿滞下焦,故独以分利为治,然兼证口渴胸痞,须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黄卷。开泄中上,源清则流自洁,不可不知,以上三条,俱湿重於热之候。 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上闭下壅,而三焦俱困矣,犹之伤寒门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也,盖太阴湿化,三焦火化,有湿无热,止能蒙蔽清阳,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湿热一合则身中少火悉化为壮火,而三焦相火,有不皆起而为虐者哉,所以上下充斥,内外煎熬,最为酷烈,兼之木火同气,表 分同,再引肝风,痉厥立至,胃中津液几何,其能供此交征乎,至其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鼻食气,口食味,悉归阳明,邪从口鼻而入,则阳明必由之路,其始也邪入阳明,早已伤残其胃液,其继也邪盛三焦,更欲取资於胃液,司命者可不为阳明顾虑哉,或问木火同气,热盛生风以致痉厥,理固然矣,然有湿热之证,表 极热,不痉不厥者何也,余曰,风木为火热引动者,原因木气素旺,肝阴先亏,内外相引,两阳相煽,因而动张,若肝肾素优,并无 热者,火热安能招引肝风也,试观产妇及小儿,一经壮热,便成 者,以失血之后,与纯阳之体,阴气未充,故肝风易动也,或问曰,亦有阴气素亏之人,病患湿热,甚至斑疹外现,入暮? y昏迷,而不痉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甚於阳明之营分,故由上 而薰胸中,则入暮? k,邪不在三焦气分,则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属阳明,疹属太阴,亦二经营分热极,不与三焦相干,即不与风木相引也,此而痉厥,必胃中津液尽涸,耗及心营,则肝风亦起,而其人已早无生理矣。

(十二)湿热证舌遍体白

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等味。 此湿邪极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热也,辛泄太过,即可变,而为热,而此时湿邪尚未蕴热,故重用辛开,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

(十三)湿热证舌根白

舌尖红,湿渐化热,馀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乾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此湿热参半之证,而燥湿之中,即佐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也,上二条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薰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十四)湿热证初起

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气机也。

(十五)湿热证四五日

口大渴胸闷欲绝,乾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此营阴素亏,木火素旺者,木乘阳明,耗其津液,幸无饮邪,故一清阳明之热,一散少阳之邪,不用煎者,取其气全耳。

(十六)湿热证呕吐清水

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栝娄碧玉散等味。 此素有痰饮,而阳明少阳同病,故一以涤饮,一以降逆,与上条呕同而治异,正当合参。

(十七)湿热证呕恶不止

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於胃,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叶以通肺胃,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分数轻者,以轻剂恰治上焦之病耳。

(十八)湿热证嗽

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於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人但佑暑伤肺气则肺虚,而不佑暑滞肺络肺实,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除。

(十九)湿热证十馀日

大势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痛,馀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於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病后湿邪未尽,阴液先伤,故口渴身痛,此时救液则助湿,治湿则劫阴,宗仲景麻沸汤之法,取气不取味,走阳不走阴,佐以元米汤,养阴逐湿,两擅其长。

(二十)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

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阳风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元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湿热伤营,肝风上逆,血不荣筋而痉,上升巅顶则头痛,热气已退,木气独张,故痉而不厥,投剂以息风为标,养阴为本。

(二一)湿热证胸痞发热

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

(二二)湿热证按法治之

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升降悖逆,法当和中,犹之霍乱之用六和汤也,若太阴惫甚,中气不支,非理中不可。 (二三)湿热证十馀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热入厥阴而下利即不圊血,亦当宗仲景治热利法,若竟 入营阴,安得不用白头翁汤凉血而散邪乎,设热入阳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师仲景下利谵语,用小承气汤之法矣。 (二四)湿热证十馀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同一下利,有厥少之分,则药有寒凉之异,然少阴有便脓之候,不可不细审也。 (二五)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此条湿邪伤阳,理合扶阳逐湿,口渴为少阴证,乌得妄用寒凉耶。 (二六)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之阳,宜仿缩脾饮,甚则大顺散来复丹等法。 暑月为阳气外泄,阴气内耗之时,故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滋,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古法最详,医者鉴诸。 (二七)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滑可去着,郁李仁性最滑脱,古人治惊后肝系滞而不下,始终目不瞑者,用之以治肝系而去滞,此证借用,良由湿热之邪,留於胆中,胆为清净之府,藏而不写,是以病去而内留之邪不去,寐则阳气行於阴,胆热内扰,肝魂不安,用郁李仁以泄邪而以酒行之,酒气独归胆也,枣仁之酸,入肝安神,而以姜汁制,安神而又兼散邪也。 (***)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开泄下夺,恶候皆平,正亦大伤,故见证多气虚之象,理合清补元气,若用腻滞阴药去生便远。 (二九)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 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 皮等味。 此条脉证,全是亡阳之候,独於举动神气,得其真情,噫此医之所以贵识见也。 (三十)湿热证发痉神昏,足冷阴缩,***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 洗。 阴缩为厥因之外候,合之足冷,全似虚寒,乃谛观本证,无一大虚,始知寒客***,一时营气不达,不但证非虚寒,并非上热下寒之可拟也,仍从湿热治之,又何以耶。 (三一)湿热证初起状热口渴, 闷懊恼,眼欲闭,时? y,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此与第九条宜参看,彼属馀邪,法当轻散,此则浊邪蒙闭上焦,故懊恼 闷,眼欲闭者,肺气不舒也,时? y者,邪郁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除,经曰,高者越之,用栀豉汤涌泄之剂,引胃 之阳,而开心胸之表,邪从吐散。 (三二)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 y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三三)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热 而上下,失血汗血,势即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后须进参 善后乃得。 汗血即张氏所谓肌衄也,内经谓热*於内,治以咸寒,方中当增入咸寒之味。 (三四)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湿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於阴,阴阳两困,气钝血滞而暑湿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邪得解矣。 海昌许益斋云,此条即伤寒门百合病之类,赵以德张路玉陶厚堂以为心病,徐忠可以为肺病,本论又出厥阴治法,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元神不布,邪气淹留,乃祖仲景法,用异类灵动之物鳖甲入厥阴,用柴胡引之,俾阴中之邪,尽达於表,? J血,用桃仁引之,俾血分之邪,尽泄於下,山甲入络,用僵蚕引之,俾络中之邪,亦从风化而散,缘病久气钝血滞,非拘拘於恒法所能愈也。 (三五)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鞭,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宜鲜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若脉有力,大便不通者,大黄亦可加入。 胃津劫夺,热邪内据,非润下以泄邪则不能,故仿承气之例,以甘凉易苦寒,正恐胃气受伤胃津不复也。 (三六)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撮空一证,昔贤谓非大实即大虚,虚则神明涣散,将有脱绝之虞,实则神明被 ,故多撩乱之象,今舌苔黄刺乾涩,大便闭而不通,其为热邪内结,阳明腑热显然矣,徒事清热泄邪,止能散络中流走之热,不能除胃中蕴结之邪,***承气以通地道,然舌不乾黄起刺,不可投也。 (三七)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 热渴之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於阳明之经,故用苍术白虎汤,以清热散湿,然乃热多湿少之候。 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 者,加人参以生津,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 气者,加桂枝以通络,名曰桂枝白虎汤,而其实在清胃热也,是以后人治暑热伤气,身热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於白虎汤中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於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 之邪。凡此皆热盛阳明,他证兼见,故用白虎汤清热,而复各随证以加减, 非热渴汗泄,脉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证察脉,最宜详审也。 (三八)湿热说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 同一热渴自汗,而脉虚神倦,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清暑益气汤,黄口渴自汗,乃东垣所制,方中药味颇多,学者当於临证时斟酌去取也。 (三九)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骇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 此即千金生脉散也,与第十八条同一肺病,而气粗与气短有分,则肺实与肺虚各异实则泻而虚则补一定之理也,然生名生脉,则热伤气之脉虚欲绝可知矣,雄按徐洄溪云,此伤暑之后,存其津液之方也,观方下治证,无一字治暑邪者,庸医以治暑病,误以甚矣,其命中之意,即於复脉汤内,取用参麦二味,因止汗故加五味子,近人不论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气,无算,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也。 (四十)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 ,皮肤蒸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腹痛吐泻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湿之邪,虽病於暑月而实非暑病,昔人不曰暑月伤寒湿,而曰阴暑,以致后人淆惑,贻误匪轻,今特正之,其用香薷之辛温,以散阴邪而发越阳气,厚朴之苦温,除湿邪而通行滞气,扁豆甘淡,行水和中,倘无恶寒头痛之外证,即无取香薷之辛香走窜矣,无腹痛吐利之 证,亦无取厚朴扁豆之疏滞和中矣,故热渴甚者,加黄连以清暑,名四味香薷,饮减去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湿甚於 ,腹膨泄泻者,去黄连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若中虚气怯,汗出多者,加人参 白术橘皮木瓜名十味香薷饮,然香薷之用,总为寒湿外 而设,不可用以治不挟寒湿之暑热也。 (四一)湿热内滞太阴,郁久而为滞下,其证胸痞腹痛,下坠窘迫,脓血稠黏, 结后重,脉软数者,宜厚朴、黄芩、神曲、广皮、木香、槟榔、柴胡、煨葛根、银花、炭荆芥、炭等味、古之所谓滞下,即今所云痢疾也,由湿热之邪,内伏太阴,阻遏气机以致太阴矢健运,少阳失疏连热郁湿蒸,传导失其常度,蒸为败浊,脓血***,故后重气壅不化,仍数至圊而不能便,伤气则下白,伤血则下赤,气血并伤,赤白兼下,湿热盛极痢成五色,故用厚朴除湿而行滞气,槟 下逆而破结气,黄芩斗清庚金之热,木香神曲疏中气之滞,葛根升下陷之胃气,柴胡升土中之木气,热侵血分而便血,以银花荆芥入营清热,若热甚於 当用黄连以清热,大实而痛,宜增大黄以逐邪,昔张洁古制芍药汤治以治血痢,方用归芍、芩连、大黄、木香、槟榔、甘草、桂心等味,而以芍药名汤者,盖谓下血必调藏血之脏,故用之为君不特欲其土中泻木,抑亦赖以敛肝和阴也,然芍药味酸性敛,终非湿热内蕴者所宜服,倘遇痢久中虚,而宜用芍药甘草之化土者,恐难任芩连大黄之苦寒,木香槟榔之破气,其下痢初作,湿热正盛者,白芍酸敛滞邪,断不可投,此虽昔人已试之成方,不敢引为后学之楷式也。 雄按呕恶者忌木香,无表证者忌柴葛,盖胃以下行为顺,滞下者垢浊欲下而气滞也杂以升药,浊气反上冲而为呕恶矣,至洁古芍药汤之桂心,极宜审用, 热邪内盛者,虽有芩连大黄之监制,亦恐其有跋扈之患也,若芍药之酸,不过苦中兼有酸昧,考本经原主除血, 破坚积,寒热疝瘕,为敛肝气破血中气结之药,仲圣於腹中满痛之证多用之,故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糜者宜减之,以胃气弱易动故也,盖大黄开阳结,芍换开阴结,自便利者宜减,则欲下而窒滞不行之痢,正宜用矣。 (四二)痢久伤阳,脉虚滑脱者,***养脏汤,加甘草、当归、白芍,脾阳虚者当补而兼温,然方中用木香,必其腹痛未止,故兼疏滞气,用归芍必其阴分亏残,故兼和营阴,但痢虽脾疾,又必传肾,以肾为胃关,司下焦而开窍於二阴也,况火为土母,欲温土中之阳,必补命门之火,若虚寒甚而滑脱者,当加附子以补阳,不得杂入阴药矣。 雄按观此条似非一瓢手笔,而注则断非本人自注,叶香岩云,夏月炎热,其气皆浮於外,故为蕃秀之月,过食寒冷,郁其暑热,不得外达,食物厚味,为内伏之火,煅炼成积,伤於血分则为红,伤於气分则为白,气滞不行,火气 迫於***,则为后重,滞於人肠,则为腹痛,故仲景用下药通之,河间丹溪用调血和气而愈,此时令不得发越,至秋收敛於内而为痢世,此埋甚明,何得误认为寒,而用温热之药,余历证四十馀年,治痢惟姒疏理推荡清火,而愈者不计其数,观其服热药而死者甚多,同志之士,慎勿为景岳之书所误以也,聂久吾云,痢疾投补太早,锢塞邪燕在内,久而正气已虚,邪气犹盛,欲补而涩之则助邪,欲清而疏之则愈滑,多致不救,徐洄溪云,夏秋之间,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利不同,后人竟用温补,无算,触目伤怀,尤拙吾云,痢与泄泻,其病不同,其冶亦异泄泻多由寒湿,寒则宜温,湿则宜燥也,痢多成於湿热,热则宜清,湿则宜利也,虽泄泻有热证毕竟寒多於热,痢病亦有寒证,毕竟热多於寒,是以泄泻经久,必伤於阳而肿胀喘满之变生,痢病经久必损,於阴而虚烦痿废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湿热流注多成痛 ,泄泻疏利过当,中虚不复,多怍脾劳,此余所亲历,非臆说也或问热则清而寒则温是矣,均是湿也或从利,或从燥何欤,曰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盖燥性多热,利药多寒,便利则热亦自去,中温则寒兴俱消,寒湿必本中虚,不可更行清利,湿热郁多成毒,不宜益以温燥也,合诸论而观之,可见痢久伤阳之证,乃绝无而仅有者,然则***养脏之汤,须慎重而审用矣,犹谓其杂用阴药,岂未闻下多亡阴之语乎须知阳脱者亦由阴先亡而阳无依,如盏中之油,乾则火灭也。 (四三)痢久伤阴,虚坐努责者,宜用熟地炭炒当归,炒白芍,灸甘草,广皮之属, 结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谓之虚坐努责,凡 结属火居多,火性传送至速,郁於於大肠,窘迫欲便仍不舒,故痢疾门中,每用黄芩清火,肾者用大黄逐热,若痢久血虚,血不足则生热,亦急迫欲便,但坐久而不得便耳,此热由血虚所生,故治以补血为主, 结与后重不同, 结者急迫欲便,后重者***重 , 结有虚实之分,实为火邪有馀,虚为阴营不足,后重有虚实之异,实为邪实下壅,虚由气虚下陷,是以治 结者,有清热养阴之异,治后重者有行气升补之殊,虚实之辨,不可不明。 (四四)暑湿内袭,腹痛吐利,胸痞脉缓者,湿浊内阻太阴,宜缩聪饮,此暑湿浊邪,伤太阴之气,以致土用不宣,太阴告困,故以芳香涤秽,辛燥化湿为剂也。 (四五)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水谷不分,上吐下泻,肢冷脉浮者,宜大顺散。 暑月过多於贪凉,寒湿外袭者,有香薷饮,寒湿内侵者,有大顺散,夫吐泻肢冷脉浮,是脾胃之阳,为寒湿所蒙,不得升越,故宜温热之剂,调脾胃利气散寒,然广皮茯苓似不可少,此即仲景治阴邪内侵之霍乱,而用理中汤之旨乎。 (

如下:

配方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水煎服。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即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痰祛而不伤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

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二陈汤的用途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