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前一句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8 0
  1. 圣人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
  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什么?
  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朴实多于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朴实多于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前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于《论语.雍也》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圣人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历史背景:

《论语·雍也》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任何一点都属不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什么?

您好,以上依次是《论语》中的四句话,原句分别是: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就会粗野;文***超过了质朴就浮华。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4.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从字面上看,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个人更倾向于解释成:“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取合宜之行动。三者合一。

希望能帮到您,如果满意请***纳,若有疑问可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质朴多于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

质朴与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

文本解读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质朴多于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胜质则史:文:文饰.质:质朴.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君子:既要有知识学问,也要有礼貌谦逊高尚的品格.只有质朴和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反映了一贯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文胜质则史”的“史”在此处,指在朝为官”的意思.而是“虚浮不实”的意思.看《恰同学少年》的体会杨昌济先生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来启发少年时***,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今天看到《恰同学少年》里的这段话,如饮甘露.此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感觉深受启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