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的意思,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8 0
  1. 这句古文的意思这是官渡之战荀彧书报给曹操的内容
  2. 世人只知郭奉孝,谁人还忆荀令君。
  3. 求荀彧所有献过的谋虑,答完后我给分
  4. 处世之道文言文
  5.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赏析
  6. 如何练胆?

官渡之战相持到最终阶段,曹操军力疲乏,粮草告竭,眼看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许攸献上火烧乌巢之计,曹操欣然***纳,第二天就亲自带精兵五千,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囤积的粮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许攸并非真心投降,而是联合袁绍设下的一个套,那曹操是不是就没命了?决胜负的关键时刻,曹操不信任自己的谋士,反而信任刚刚投诚过来的许攸,是不是给人一种有病乱投医的感觉呢?

那么,在笑谈君看来,曹操并不是脑子一热做出的决策,他火烧乌巢,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

情势的意思,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许攸的了解

虽然说许攸是刚投降过来,但是曹操和许攸是老朋友,曹操对许攸很了解。

许攸的特点,说白了就是“贪”,既贪财,又贪功。他来投降曹操的原因,就是因为***受贿被查出来了,子侄都被下狱,被袁绍骂为“滥行匹夫”。当然了,许攸对曹操可不是这么说的,他对曹操说投降的理由是“袁绍言不听计不从”。

贪财者,一般都怕死,因为如果死了,贪再多的财物也没用。所以,许攸不会是那种死士,为了主公的计谋,可以献出生命,许攸献计之后,仍然留在曹操大营,没有想办法溜走,从这里能看出,许攸大概率是真心投降。

另外,许攸点明了,他曾教袁绍轻骑袭击许都。如果袁绍真的能听许攸的,那直接用这条计策就行了,简单粗暴有效,哪用让许攸来诈降这么麻烦。

所以,这么一推理,许攸的确是不受袁绍信任,才投降过来的,并非诈降。

早有劫粮的心思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张辽质疑许攸的计谋,曹操的回答:

“方今吾军粮食不给,难以久守;若不用攸之计,则是坐而待其困也。若彼有诈,安肯留我军中乎?吾亦欲劫寨久矣。请君勿疑。

可见,就算许攸不来,曹操也决定去劫寨了,因为这个关头,曹操劣势已经很大了,不兵行险着,必败无疑,与其坐而受困,不如死命一搏。许攸的到来只不过是提供了更详细的情报,让成功概率更大一些。

之前荀彧给曹操的书信,劝曹操坚守官渡,也预言了,这场战斗,强弱悬殊,要想获胜,肯定要等待变数,出奇制胜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许攸来投,正是袁绍军的变数,而出兵乌巢,正是险中求胜的奇谋。说得再严重一点,除了赌这一把,曹操再无其他胜算。

容易相信投降之人

有人说,曹操不是生性多疑吗?

话是这么说,但是曹操对投降的人,却从来不疑……

例如,不久之后,张郃、高览也来投降,看看曹操是怎么说得:

操曰:“吾以德化之,本有歹心,亦变为善矣。”

我觉得这是曹操自信乃至自负的一种表现,相信自己雄才大略,人才们就理所当然应该投奔他。他对降将的这种态度,可以让降将们感恩戴德,为他效死力,甚至拉拢更多的人前来,正所谓聚天下英雄以用之。许攸作为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曹操肯定更容易相信他。

但明显事有两面,这种态度也会带来危险,比如先前和吕布的濮阳之战,陈宫设下诈降计,曹操就轻易中计,结果自己就差点成了烤鸭。张绣降而复叛,固然有曹操霸占邹氏的原因,但也能看出来,曹操对新投降的人,基本不做防范,结果自己差点挂了。

所以说,曹操是绳命为代价,来感化投降的人啊!

乌巢之战,是官渡战场的转折点,不能简单理解为冒险行为,打仗就没有不冒险的,优势求稳,劣势求拼。曹操的抉择,完全符合兵家“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路,这是一场依赖“人谋”的胜利。

这句古文的意思这是官渡之战荀彧书报给曹操的内容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1]。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

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2](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3])。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

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谋能应机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这次荀彧又一次救了曹操,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如果曹操这次没有荀彧和程昱的死命保城,曹操可能会像刘备一样,落得个半生飘零的下场。

兴平二年(195)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世之论者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

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皆保城,不得樵***。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劝奉天子

建安元年(196),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曹操正因为***纳了荀彧的意迎见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潜力的军阀,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明以举贤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此处有争议 据晋书宣帝纪“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据后汉书“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机鉴先识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不乏溢美之词,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202)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居中持重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傅子》)。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未能其志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

世人只知郭奉孝,谁人还忆荀令君。

这是荀彧写给曹操的信,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陷入僵局,曹操并少粮缺,打算和袁绍议和,写信询问荀彧的意见,荀彧的回复是:

根据您(曹操)的命令,让我来决定大军进退的问题,我(荀彧)认为袁绍***了全部兵力在官渡,想要和英明的主公(曹操)一决胜负,主公以最弱抵当敌人最强,如果不能取胜,必然会被敌人有机可乘:这是关系到天下命运的关键一刻。袁绍兵虽然多,但不善于使用;凭借着主公的英明神武,怎么愁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军粮虽少,但不如刘邦在荥阳、成皋之间与项羽对抗时困难。主公现在应该守好自己的疆界,扼守咽喉要道使袁绍的军队不能前进,袁绍军队见到形式衰竭,内部必然会产生变化。这是使用奇谋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错失。请英明主公用心想想吧。

求荀彧所有献过的谋虑,答完后我给分

汉臣荀彧,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荀彧字文若,因为做了十几年的尚书令,而被人尊称为令君。这个男子从名到字都美好优雅到无以复加,史书中的“为人伟美”,碑文上的“瑰姿奇表“,诗词中的“荀令衣香”,纵是比之弦误屈曲的美周郎,抚琴广陵的嵇叔夜也不遑多让。

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究寛重要到何种程度,放眼三国,也许只有诸葛亮之于刘备可比。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鼎足三分,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

荀彧出身名门,少时便披誉为“王佐之才”,后来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袁绍为人能折节下士,素有威名,将荀彧奉为上宾,再加上高贵的出身,看起来确实是个值得追随的主公。然而荀彧却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预料到了他的败亡,一眼看中了当时名不见经传又是宦官之后的奋武格军曹操,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叹息中,放弃了势倾天下的袁绍,投靠了相较之下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从此改变了这位乱世奸雄一生的命运。.

荀彧长期坚守在曹操的后方,极少亲临战场,这种坚守使得转战四方的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兴平元年,恐怕是曹操一生中最悲惨的一年,纵是后来赤壁惨败,退走华容也未必有这般狼狈,那一年曹操的合家老小俱被陶谦手下大将张闾所杀,曹操切齿拊心,痛心疾首,率领大军风樯阵马地冲入徐州报仇,前方战事还没个结果,后方兖州他最信赖的朋友张邈和心腹谋士陈宫竟连和吕布一起背叛了他。曹操大军在外,留守兵少,督将大吏又多与张、陈二人同谋,一是兖州渚域皆闻风而叛,眼看曹操便要落入进退不得,无家可归的田地,却是年文弱的荀彧力挽狂澜,驰召夏侯淳,夜诛谋叛者数十人,终使情势安定下来。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城中情势稍稳,豫州刺史郭贡便芾着数万大军兵临域下。传言郭贡与吕布同谋,城破人亡便在眼前,众人皆惊恐万分,惟有荀彧镇定自若,郭贡请荀彧出城相见,荀彧凛然无惧,欲只身赴会。夏侯惇担忧不已,劝道:“君,一州之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却淡淡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走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言罢,即只身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谈笑从容,没有半分惧色,心知邺城难以攻夺,不日便退了兵。

演义里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妇孺皆知,历来被视为至勇,然而,纵是武功高强如关二爷,去见文质彬彬的鲁肃(虽然这种彬彬只是表象,狂人鲁子敬引弓洞穿牛皮大盾的武力也不是白给的呀),尚要有宝刀护身哩!而荀彧不会武功,但是他谦雅言谈之间勇决果毅,却是千千万万的虎贲晓将也难以企及,这文弱儒生手无寸铁,于数万敌军之中只身会见郭贡,不但神色自若,全身而退,更保全了邺城,真可称得上是“智者无惑,勇者无惧”了。

虽然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但曹操却将他视为师长,敬重有加。 两人的关系,可以用钟繇的一句话来概括: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曹操麾下谋士如雨,机变无方者不乏其人,曹操与他们君臣相处得也非常融洽, 但其他课士再如何智计百出,也只是“受命而行”出谋划策,惟有荀彧不同,在荀彧面前,曹操恭敬谦卑得像个向老师求教的***,虽然常年证战在外,但无论军国大事,必写信向后方的荀彧请教。究竟是怎桂比寻常的智慧,使荀彧在英才济济的曹营中桌牵独秀,受到一世之杰的曹操此的敬重呢?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这个人智慧如神,他能在一个人最势盛的时候睹见他的败亡,强盛如董卓、袁绍,名重如审配、逢纪,聪明如田丰、许攸, 勇猛如颜良、文丑,无一能逃过他的预言;他亦能在一个人籍籍无名的时候预见他未来的辉煌,当年的曹操在各路诸侯中尚是人微言轻,而荀彧投靠他之后,却一点一点帮他握住了整个天下,曹操麾下最重要的几个谋士几乎都是荀彧引荐—— 荀攸号为谋主,郭嘉鬼谋百出 ,陈群治世大才, 司马懿通权达变,华歆、钟繇、王朗位列三公,等等诸人,不胜枚举;他还能洞察时代的走向,众人茫然时,他成竹在胸,众人冒进时,他清醒自若,众人绝望时,他于必死之地窥见生机,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却不绝不袖手旁观,而是指引着曹魏集团顺势而为,终而统一北方。

曹操曾在为荀彧请功的表文中说,“或赌胜败之机, 略不世出也。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决策,都有荀彧的智慧。当乱世烽烟四起,天子颠沛流离时,是劝曹操迎奉天子, 从此曹操证战四方,以顺讨逆,名正而言顺:当世人皆以为袁绍不可战胜的时候,是荀彧对曹操说:公有四胜—— 度胜、课胜、武胜、德胜。官渡之战,当曹操粮草待尽,欲退还许昌时,是荀彧对他说:”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官渡一战曹操克平四州,威震天下.....

多少次”以亡为存“,多少次“以祸致福”,曹操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而从无野战之功的荀彧,也确实担得起这榉的赞誉。曹操多次向皇上上表为荀彧请赏,荀彧固辞,他便一 封一封地写信去劝,甚至欲表荀彧为三公,荀彧前后十让,曹操才不再勉强。

最难能可贵的是,荀彧不但谋略绝世,品行更是洁白清皓如梅上初雪。当天下崩乱,汉道凌迟,当“ 兴复汉室”变成不怀好意的口号,当仁义道德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当人们的信仰只剰下力量与权谋,还有这么一个人—— 他行走在鲜血与白骨之上,周旋于阴谋与杀伐之间,以济世平乱,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的每一计每一策,从不以毁灭什么为目的,而是站在汉室和黎民的立场上,以仁义为先,将混乱的局势理得清清楚楚,宛若深沉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正义和光明的位罝。他让那些对世情绝望的人瞿然一醒,原来仁义也可以有这样的力量!

东汉末年,桓灵昏聩,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们头戴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已死,那是一个道德崩坏的时代,信仰与忠贞脆弱的一碰即碎,而背叛却轻巧的理所应当。贪婪的心永远无法满足,仁慈与悲悯遗失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中。但是,还有一个荀令君,司马懿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钟繇说:”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傅子说:”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

这个人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真正的勇者,不会畏惧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智者,有着光明和仁爱的智慧,能看破一切险恶的阴谋;真正的仁者,磊落于行,悲悯于心,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亦如是,造次亦如是。

曹操说:“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他便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向世人证明着,在权谋与征伐之外,还有着仁义的力量值得人去相信。

正因如此,二十九岁的荀彧在乱世群雄中选择了立志”以义灭身,投死为国“的曹操,也正因如此,五十岁的荀彧在曹操决走要进魏公,加九锡的时候郁郁而终。

荀彧的死是一个谜。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为曹操请旨魏公,加九锡,荀彧秉着对汉室的忠贞,苦心劝说董昭等人君子爱人以德,不应陷曹操于万义,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本就是曹操的野心,世事太无常,人心太易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最初的理想坚持到最后,信誓旦旦,终是不思其反,戮力同心,终是本同末离。荀彧很悲伤,人世间最悲伤的,莫过于你悲伤,且无可奈何,无可挽回。

但是,荀彧总想着自己或许还能挽回点什么,自己或许还应该做些什么。于是,他死了,他用自己干干净净的死亡告诉曹操最后一句话:“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城,守退让之实。”我们当初是为了匡复汉室,平强战乱才兴的义兵挪!你已经忘记了吗?

“以忧甍”,陈寿用三个字就概括了荀彧的死,裴松之为之补充了一段《魏氐春秋》的记载,说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食盒,打开却是空的,然后荀彧便服毐自尽了 。

其实曹操都无须为荀彧的死负责,逼死荀彧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却终究无法装聋作哑,随波逐流,他做不到若无其事的背叛,脱下汉服便食魏粟。连汉献帝都说:“当今之世,尺土非复朕有,一夫岂复朕民?”他眼睁睁地看着理想的高峰崩塌于前,除了殉葬,根本别无选择。

当年,在曹操对前途一无所知的时候,荀彧来到他身边,从此廿年君臣,他对他推心罝腹,他对他竭智尽忠,同生共死,休戚与共,他们一起走过最绝望的岁月,最深沉的黑暗,他以为他是他命里的星,霸道的王佐,他以为他是他忠贞的主,王道的周公.可是,他们都措了,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节,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坚守,彼此都是太过聪明的人,算尽天下,洞察人心,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算错了对方。

这个人的一生,还是袁宏在《三国名臣赞序》中概括的最为恰当:“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我宁愿泪信,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是因为无法靣对荀彧来自黄泉下的逼视,虽然这位盖世奸雄的感情,绝不至于如此柔软和脆弱。

荀彧至死仍是汉臣,却与荀攸贾诩和传录在魏志里,虽然当攸诩二人沐浴着魏的光荣的时候,荀彧已经与名存实亡的大汉一起沉入黄泉了。然而历史便是历史,不管荀彧愿不愿意,曹魏势倾天下,群英之中,他当居功首,他不但要与攸诩二人和传,而且还要写在所有谋士的最前面。

多可悲,他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权势,这权势最终却毁了他。

处世之道文言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 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皆保城,不得樵***。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髃、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死于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彧对曹操说:“宜复古置***,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 《傅子》)。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三国志09的荀彧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王。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赏析

1. 处世之道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履,即与之。

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译文刘凝之被人认为他自己穿着的鞋子是那个人的,就给了他。后来,这个人得到了自己本来丢的鞋子,就(把刘凝之的鞋子)还回去,(刘凝之)不愿再拿回。

又有一次[1] 沈麟士也被邻居认为自己穿的鞋子是那个人的,沈麟士微笑着说:“这是你的吗?”马上(把鞋)给了他。邻居得到了丢了的鞋子,(把鞋子)还给沈麟士,沈麟士说:“(原来)不是你的啊!”微笑着接受了鞋。

这即使是小事,然而处世应当像沈麟士那样,不应当像刘凝之那样。

2. 什么是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与趋时的学问.而“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可以说,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内方外圆,是精辟的为人处世原则.它并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这其中,“内方”,表明了对自己理想、原则和信念的坚持,而“外圆”,则表述了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以减少阻力和矛盾.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在圆中,圆融于方,两者相互交融.总之,合理运用“方圆”之道,就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一、“方”是为人之本 “方”,是人格的自立、优秀的品质与价值的彰显,是对人类文明的坚定追求.纵观古今中外,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人士,无不具有着“方”的痕迹.如果没有“方”的灵魂,人就会有悖于社会***,就会遭到众人的唾弃. 成功学家说,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会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因此,“行方”,就要为人正直如山、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及互敬互助. 1.正直如山 正则“品”端,直则“人”立.正直,此乃公正坦率也.它是人生的脊梁,是立世的风骨,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体现着智慧与境界.往往,正直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事;义无反顾,对的果敢坚持,错的果敢反对.这样,洁身自好,冰清玉洁,就是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腰杆硬,底气足,就是战斗力. 倡导正直品质,支持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高标准要求自己,无论说话做事,都得心怀道义,牢记责任,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对已,不以公谋私、不贪利和不饰非;对人,不阳奉阴违;对事,主持公道、维护正义.总之,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为人做事. 2.诚实守信 诚,乃诚心诚意、忠诚不二;信,乃说话算数、坚守诺言.由此可见,诚信,就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做人、待人接物的实践之中,应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信守承诺的行为品质. 诚信做人.秉持“以诚待人,以信立事”的思想,诚实无欺,踏实守信.把诚信看作我们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则,在实践之中,高扬诚信的道德感与责任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守诺言;绝不虚着***着,藏着掖着,欺着瞒着.这样,每个人都以诚信,去攀登事业的高峰,规范成长的脚步,守护良知的天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3.谦逊宽容 自古以来,谦逊的品德与宽容的心态,就为世人所赞颂.可以说,谦逊与宽容,都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何谓谦逊?谦逊,就是正确对待自己及成绩,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永创新高.而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众人和凡事,就是宽容.一个人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才能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充实自我,拓展自我,成就自我.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谦逊和宽容的品质.发扬谦逊和宽容的优秀品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与能力,以及赢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我们需要一贯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及取得成绩,做到自知之明,积极吸纳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精神粮食,不断进步;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谐共处,常为他人着想,多看他人的长处,少究他人的不足;需要做一个心胸宽广,宽宏大量的人. 4.互敬互助 简单地说,互敬互助,就是指相互尊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它是爱的体现,和谐的表征.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只要互敬互助,就会开创一片携手共进,其乐融融的大好景象. 就组织而言,组织情系员工,员工则心系组织,誓与组织同命运、共发展.这样,组织自然就会有一种活力.当今,很多企业为员工营造了上下同艰苦、共荣辱,相互尊重与理解、相互体贴与关爱的人文环境,促使员工,相互敬重与帮助,全力配合,团队学习,一起成长,共同成功. 二、“圆”是处世之道何谓“圆”?简单地说,“圆”就是指处世老练,圆通,讲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艺术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需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合作,这是“处世”.但,如果处世之中,若缺乏“圆”的艺术,就会郁郁不得志,很难获得成功. 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人进行愉快的合作,以及建立广泛的人脉,赢得积极的支持与声誉,就要“智圆”.固然,践行“智圆”,就要常怀感恩,和谐相处,广结善缘. 1.心怀感恩 顾名思义,感恩,就是感激帮过自己的人,感激生活的赐予,感激身边所拥有的一切的品质,它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一种生活智慧. 如果我们时怀感恩,就会变得更加谦和、可敬和高尚.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都一帆风顺.面对种种失败与无奈,我们都需要自己勇敢地迎接,旷达地处理.诚然,总是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而终日惴惴不安,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懂得感恩,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能让生活充满灿烂的阳光. 经过多年的总结,我已把感恩,当作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构成部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在工作中,我领会到,只要常怀感恩,就能找到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无穷乐趣.就组织而言,社会为组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与机会,组织应该感激社会,竭力奉献社会;。

3. 文言文在线翻译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2:B小题3:A小题4:(1)祖母按照她的想法答对,议论事情的始终,谋划(评判)事情恰当与否,总是没有差错。)

(2)奴婢们一切按照主人的意思办事,(不可自作主张),也就不能串通起来***捞好处,然而也不是单纯使用揭发的方式(3)祖母教育儿子,威严和慈爱兼用,她儿子品行和学问有名有实,一共七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因悲伤过度而死。 点评: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好。

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错项中的③句明显是孝敬的表现,而题干分析的是“见识”小题3:试题分析:丈夫之识是指男人的见识。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语境中一些特殊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点评:***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

对于手法的使用,同学在分析的时候,不能限于局部,要整体全面考量,瞻前顾后,反复推敲。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臆:心中的想法,口画:议论谋划;爽:差错;(2)臧获:奴仆,擿发:揭发;(3)相御:结合,声实:名声和实际,陨:死亡,句子通顺要注意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

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

这三道题言辞佶屈聱牙,较为难解,估计学生能答好的不多。难度很大。

参考译文张母,海虞县张商甫(时为监生)的祖母。她是某参议的女儿,生来温柔贤惠,从她订婚未嫁在家时,就已经显示了男子的见识。

她父亲到各地做官,对于(一些)吏事人情,有自己拿不定主意,但对外又不能和友人决断的事情,偶尔把它拿来试着(问问)她,孺人按她的想法答对,议论事情的始终,谋划事情是否得当,总没有差错。少参都为她都敞开心扉,任何事情都毫无保留,对她不是男子而甚感遗憾。

没多久,少参和他妻子相继去世。按照先例,(官员)死在任上的,他的家人在家中里彷徨不定,往往只过问死者留下的箱子与钥匙(等私人物品)。

孺人以一女子的身份,悲痛之余,处理给死者置办寿衣和棺材入殓之事,诚实守信,力求无憾。从那时到出嫁,都寄居在哥嫂那儿。

嫁给张淳斋后,(那时)正值张家经历了好几代的显贵,(张家)子孙家人,逐渐沿袭了奢侈的做法。孺人到张家后,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奢侈的习性。

说 “古代官宦之家,擅长(谋划)一个好结果的人,都让他家人的意愿和欲望都和寻常人家一样,这才是长久之计。今天他们的心意已经骄奢,习惯了而成为本性,不可以规劝他们。

请允许我带头走在他们的前面(做节俭的榜样)!”于是就去掉了她原来的服饰,穿戴俭朴走出来,(家人)多次见了也就不觉得新奇了。家人见新妇贵家女都穿戴得如此俭朴,习惯了奢侈的人也渐渐服气了,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想法跟在后面(过着节俭的生活)。

她侍奉公婆,做得非常周到。在处理同妯娌之间的关系时,承担家务一定取其重,享受时一定取其轻。

家里家外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张淳斋从不过问(家事),因此能专业于学问。分家后,能够自己操持家政事务,(仍然)和往常一样勤俭节约

操持所有的出入账目,眼睛看到的,比造册登记还要更快捷;心中计算的,比用计算工具更精确。奴婢们一切事情都只能依照主人的意见办事(不能自作主张),也不能串通起来***捞好处,但是也不单纯使用相互揭发的方式,她说:“我让她们出力,但也不让他们做绝情的事情。”

教育她的儿子,就是张商甫的父亲,威严慈爱并用,因而(商甫之父)品行与学问有名有实,(可惜)一共考了七次也没有考中,因此事后过度悲伤而去世。张母看到晚年的这些悲欢离合的往事,忽然之间,不免就有了看破红尘之感,就信佛了。

喜欢烧香修行,喜欢帮助别人,这本来就是她的天性,到今日就显得更加虔诚了。然而她突然失去了年壮的儿子,把孙子作为她生命的全部。

世事纷扰,自己内心悲伤,最终也不能让自己的平静,闲暇时就从事烧香敬佛的活动了。她性情十分恬静,然而一开口说话,(说的话)足以成为家训。

她曾经告诉各位孙媳妇说:“我处理妯娌之间的关系,三十年如一日,仅仅是在相处交往中,日久见人心,而从不说不实事求是过头话。处世之道,不超出这些。”

她的话不烦琐却很准确,全部是这样。今年已经七十岁了,精神不见衰退。

她没有其他需求,唯在著书立说上倾注心血。她说:“我不是为了成名,但愿文章有文***,让后世子孙明白其中的大道理呀。

能想到进修自己的德行,(对得起)祖上先世,来让下一代安定罢了。”这种想法值得称道,写了这篇传,交给他收藏在家中。

钟子说:我读到李密的故事而深深慨叹,因为(李密的所作所为)都是为的他的祖母。李密向晋武帝请求辞官奉养(祖母),而张子向朋友求得(写祖母)文章,想法大体相同。

然而李密祖母九十几岁了。二十年后,张子必将奋起大有作为。

如何练胆?

1.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 1.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董卓 嚣张的宣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 乱世枭雄写照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曹操 以龙喻己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曹操 英雄论 “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曹操 对文武的看法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曹操 谁都不放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也。”

-- --曹操 孤独的枭雄 “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

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 知己知彼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

--曹操 “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曹操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 2 三国演义 名言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 “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

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

--李儒 女人和事业的评价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刘备 士为知己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刘备 无奈的叹惜 “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刘备 无奈的叹惜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刘备 对事业和爱情的态度 “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 英雄志不馁 “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刘备 “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毒眼看透马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 临死一句话,累死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刘备 以“德”得天下 3 回复:三国演义 名言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 --荀彧 诠释深根固本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荀彧 关键时刻对曹操的鼓舞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董昭说曹操 挟天子令诸侯 “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满宠 对打工者的看法 “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

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郭嘉 人事经理的精辟言论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 教你如何拍马屁 “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 隔岸观火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 --陈宫 悲壮的遗言 “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 --贾诩 毒眼看人 “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贾诩 毒眼看人 “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贾诩 问贾诩曰:“孤。

2.三国演义好句摘抄5000字—急需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董卓 嚣张的宣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 乱世枭雄写照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曹操 以龙喻己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曹操 英雄论 “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曹操 对文武的看法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曹操 谁都不放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也。”

-- --曹操 孤独的枭雄 “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

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 知己知彼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

--曹操 “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曹操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 2 三国演义 名言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 “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

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

--李儒 女人和事业的评价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刘备 士为知己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刘备 无奈的叹惜 “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刘备 无奈的叹惜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刘备 对事业和爱情的态度 “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 英雄志不馁 “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刘备 “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毒眼看透马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 临死一句话,累死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刘备 以“德”得天下 3 回复:三国演义 名言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 --荀彧 诠释深根固本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荀彧 关键时刻对曹操的鼓舞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董昭说曹操 挟天子令诸侯 “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满宠 对打工者的看法 “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

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郭嘉 人事经理的精辟言论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 教你如何拍马屁 “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 隔岸观火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 --陈宫 悲壮的遗言 “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 --贾诩 毒眼看人 “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贾诩 毒眼看人 “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贾诩 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

3.三国演义好句好词摘抄点评,请不要把歇后语搬出来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元末清初 一名罗本大体内容:汉末(公元210年),刘、关、张三人结义,联盟起义,诛董卓,扶汉室.事成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关、张失散.关羽诈降曹操,闻兄何在,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兄重聚.曹操诈匡汉室,2万诛盟主袁绍7万余,遂官渡大战.刘投荆州刘表,闻徐遮、水镜先生之言,三请诸葛亮.曹操见时机已到,五十万大军压境,孔明弃樊取荆.曹操率五千铁骑,刘危在旦夕,赵云挺身而出,连斩曹军五十余员大将,后与刘重逢.孔明联盟孙权,共灭曹操.周瑜嫉妒孔明,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箭,孔明立军令状,曰三日即可.二日后,孔明邀鲁肃去曹营借箭.江上大雾,曹操命射箭,十万余支箭齐射草船,孔明胜.孔明又于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孙、刘大破曹军,是则赤壁大战.曹操险走华容道,后逃回许昌.周瑜一心除孔明,不料被孔明气死,临终前,曰:既生瑜,何生亮!孔明趁机去取汉水、汉中.张飞于汉中智擒严颜,又从孔明之计,降服马超,才有了五虎上将:关、张、赵、黄、马.黄忠乃老将,面老刀不老,诈败八营,与严颜计夺定军山、天荡山,取得了汉水、汉中.关则留荆驻守.一日,吕蒙***扮商船,趁取荆州.关兵败走麦城,一代英雄豪杰猝死.刘、张闻关被杀,欲进军东吴.张脾气暴躁,不幸被手下刺杀.刘两弟被杀,一时大意,差点被陆逊擒拿.刘伤心不止,后死于白帝城,将大任交给了孔明.孔明欲平南王,率军南下,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归降孔明.后四次伐魏,都未成功.第六次,需一人驻守街亭,马谡去也,然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孔明连忙撤军,司马懿追赶.孔明心生一计,把身边的人都扮成百姓,司马懿怕有埋伏,连忙撤退.孔明重整三军,第七次伐魏,六出祁山,用火困住司马懿.突然下起了雨,司马懿与二子冲出重围.孔明鞠躬尽粹,去世于五丈原,姜维后继.司马懿病死,子司马昭南征北战,诛蜀,刘禅降.几年后,司马昭和孙权病死,司马炎和孙皓继位.几年后,司马炎诛吴,逼曹睿退位,自己当王,号为晋.从此,三国的鼎力形式消失,大晋称王.读后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则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旗鼓相当.三国,距今三四千年,一个机关重重、风云恶煞,弥漫着硝烟的乱战时期.一幅幅惊险***的画面,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谜团;一刀,一剑,一枪,流星锤闪过,三国再度上映.。

4.求5句三国演义的名句和赏析,每句赏析要100字以上,只要句子赏析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反映了客观的历史演变规律,在罗贯中眼中,历史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统一.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比喻友谊无比可贵,但是反映了刘关张“家天下”的政治主张,在国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间,他们把后者放在前面,这显然是轻重不分,公私不分.刘关张三人以义气起家,可以说也是因为义气落败.3.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枳棘是一种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视之为恶木,由此“枳棘丛中”便被引申为环境恶劣的意思;鸾凤,是两种高贵而吉祥的鸟,常用来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是不应该在恶劣环境的地方生存的.4.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封建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5.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6.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7.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8.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用了郭嘉的见地.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9.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吕伯奢一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10.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5.《三国演义》好段摘抄,15段左右就行

1 关羽 原文: 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 关羽之其勇武过人 欲何其比试 也说明了这一点 关羽雄霸天下 武艺绝伦 原文: 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 义薄云天 原文: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 赤壁战后 曹操败北 关羽奉命阻击曹操 然操求饶 关羽深知春秋大义 遂报当日3约恩惠 放走曹操 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 原文: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之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

公跌足叹曰:“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大意失荆州 怒气冲塞的情景 大意失荆州体现了关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所谓骄兵必败 关羽自恃无敌天下 藐视江东 遂中东吴陆逊诡计 后兵败走麦城 遭俘而亡 2 曹操 原文: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009-10-6 15:40 回复 风华绝代 gg_1521 1***位粉丝 2楼 评论:此段描写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体现了曹操胸怀大志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视天下群雄如同草芥 然独赏识刘备英雄 意在探备真心 原文: 操曰:当日我与本初共同起兵之时 本初曾问我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我问之曰:‘本初意欲何为?’其答曰:‘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胜。

’而今本初已亡 不得不令人悲怆 评论: 此段描写曹操打败袁绍 祭奠袁绍时的感叹 表现了曹操有过人之能 袁绍以兵力强盛 地势优越而虎势天下 曹操却能。

6.三国演义中的好词好句

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3.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4.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5.赞叹赵云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提高智谋水平,胆量非常重要。因为谋划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风险。如果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没有勇于面对风险的骨气、胆量,你想系军队安危、国家安危于一身,办不到。所以,提高智谋水平要练胆,胆要大。“胆大包天”,这是刘伯承元帅讲的话。

如果没有包天的胆量,就不可能有包天的智慧。大家都熟悉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一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如果你没有包藏宇宙之机,特别是吞吐天地之志,怎能有宏图大略啊?怎么去深谋远虑啊,怎么去为治国安邦出大主意啊,办不到。所以练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练我们的胆量,勇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风险。如果一根草掉下来,一个树叶子掉下来,你都怕砸到头,就不能够容大事,也不会有大量。可见,要提高智谋水平,练胆非常重要。练胆要做到:

(一)敢于决断勇于决断,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格中优秀的一面。但对于智谋家来说,其意义绝不仅如此。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中说:“一个将才的最重要的条件,永远只是下列两条:(一)精神上的勇敢,能够负责作重大决定;(二)物质上的勇敢,不怕任何的危险。他在科学和军事上的才能,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比之于这两点,却是居于次要的地位。”《吴子》中“治兵”一节云:“用兵之害,犹豫为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优柔寡断历来是兵家大忌。三国时的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前,疑心重重,不敢进击,结果失去了战机。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在给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明确将总统布什的果断列为基本经验的首条,虽然这其中也许有“拍马屁”之嫌,但我们应看到其中的道理。请看,他们是如何评价布什的:“总统领导果断,所提目标明确,增强了人们对美国使命感的信心,争取到了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国内外支持”,“布什总统及时的决断确立了国内外的共识,为建立多国联盟和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从军事角度看,美国的领导也是关键,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勇于承担解放科威特的军事责任。”卓越的领导者应有主见,敢于力排众议,当机立断;要有自信心,自己主谋的事情,敢于拍板定案;要善于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害关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胆有识,敢于冒必要的风险;要有坚强的毅力,不管是在艰难困苦之中,还是在战局发生重大变故之时,都能冷静思考,果断处事,勇往直前。

其实,自古以来,勇敢决断都是智谋家手中锋利的宝剑。古波斯年迈的戈蒂亚斯王想选一个智勇超群的人来接替他的王位。一天,他拿出一个硕大的绳结告诉大家说,谁能解开这个结,王位就将让给谁。众多有智慧的人都来碰运气,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挖空心思,也是无能为力。后来,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了,他仔细看了看那个绳结,发现是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就毫不犹豫抽出利剑往绳结上一剁,瞬间剑落结开,干净利落,围观的人们顿时恍然大悟,惊叹不已。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谋与勇敢决断的关系。无疑,亚历山大在举起利剑之前认真观察过绳结,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绳结是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同时,他很快悟出了戈蒂亚斯王的真正用意,一般人只是想用手解开绳结而不敢用刀去剁开它,只有胆识过人、勇敢决断的人,才能果敢地处置。他发现了绳结的秘密,就立即大胆地处置,显示出他智勇双全的本色,而那些前来解绳结的许多人,其中肯定有不少是足智多谋的,但是在勇敢决断方面比起亚历山大就逊色了,所以他们的智谋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谋与断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只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而缺乏智谋的能力,那么,他就往往会陷入鲁莽和愚笨,他的行为就会经常面临失败。只有用智谋作引导,行为的利剑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一个人虽然智谋满胸,如果缺乏勇敢决断的气质,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缩手缩脚,再好的智谋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古今有许多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勇敢决断的品质可以赋予部属以士气。据说,拿破仑一上战场,士兵的力量可以增强一倍。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来源于士兵对将帅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拿破仑的坚决、果断、自信、勇猛的品质。

作为一名智谋者来说,自信、果断、超凡的胆识与勇气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使所出之谋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而且有助于使人树立信心,增强必胜的勇气。例如,官渡之战是曹操一方以弱对强的战争,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曹方的智囊团体现出了非凡和宏大的远略。最初,袁绍声势浩大地渡河南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曹操初不欲战,“恨力不及”。谋士郭嘉勇敢地呈上十策,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了袁方外强中干的实质。这种在敌方气焰方盛而咄咄逼人的情形下鞭辟入里地捕捉其弱点的能力,正源于谋士郭嘉自身的胆略。如果被敌方气势所慑服,惊慌失措而惶惶不安,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智谋和对策了。***如没有谋士郭嘉呈策以定主帅曹操之心,那么,能否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重大战略机缘,进而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曹操、袁绍双方兵马在官渡对峙,曹军形势严峻,曹操又想退兵许都,别图他计,写信给谋士荀或,征求他的意见。苟或写信来,耐心劝说并呈策曹操。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听从荀或之言,在坚持和努力中寻找到战机,官渡一战将袁绍打得大败。再如,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的谋士人物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以压倒敌人的气度和胆量,镇定自若,巧于筹划,才取得赤壁大胜,苏东坡赞之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吴的孙权被后人称誉为“好谋善断”。的确,孙权理政用兵很有策略。面对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的进攻,他对外联合刘备,对内努力统一思想,积极备战。在讨论对策时,东吴***内部分为两派,主降派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锐不可当,降则安,战则亡。主战派说东吴开国三世,兵精粮足,且占有地利,战必胜。在两派纷争,人心动荡的关键时刻,孙权拔出佩剑,砍去面前奏案的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并当场将佩剑赐给主战派首领周瑜。孙权的决断,打击了投降派的威风,大长了主战派的志气,坚定了将士抗曹的决心,最后取得了赤壁大捷,改变了魏、吴两国力量的对比,使曹军多年不敢正视东吴。

隋朝末年,天下纷争,唐高祖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夺取天下。但李渊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谋士刘文静、裴寂劝李渊当机立断,即刻发动兵变。刘、裴二人见到李渊说:“公处嫌疑之地(指隋炀帝特使来太原宣诏拘留李渊),副将败阵,反以罪问,事至如此绝境,只有立即举兵一途,才能解倒悬之急”。刘文静、裴寂二人为了打消李渊的顾虑,分析了兵变的有利条件:“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豪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入,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李世民也向李渊建议:“今主上(炀帝)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小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并说:“不若顺民心,举义旗,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主帅的果断坚定,有时是来自谋士的果断与信心,谋士的果断之谋,影响与推动了李渊的行动,使他克服了过于谨慎、顾虑重重的缺陷,终于抓住时机,太原起兵,为建立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世上没有任何人都满意的万全之策,再高明的智谋要想让每一个人都拥护、赞同也是不可能的,每一个策略都要被人说长道短,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智谋者来说,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真理,坚定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念,直到自己的谋划被接受并付诸实现。李渊太原起兵后,率大军西行关中,途中受阻,军粮渐感不足,又传言说突厥联合刘武周,率军乘虚进攻太原。有人主张回师太原,李世民则指出:“本举大义,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众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何以自全?诸人保家爱命,言不可见。定义取威,在兹一决,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但李渊接受了前一种意见,拔营北返,天黑后一部分军队已经撤离了前线。李世民坚持己见,立即去见李渊,在李渊休息的帐外失声痛哭。李渊闻声召见世民,世民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走,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李渊说:“军已发,奈何?”世民说:“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可即追回。”当夜世民、建成骑快马将左军全部追回。李世民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智谋,如果不努力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智谋,李渊进军关中、建立唐王朝的历史也可能要重新改写。由此可见,智谋者坚定的品质,不被别人左右的性格,在智谋中是多么重要啊!

(二)敢于冒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巴顿、隆美尔、麦克阿瑟都是这样的军事家。1944年8月,在执行布列塔尼战役中,时任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所属的第八军冒着左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00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快速进击。当先头部队的师长急慌慌地问侧翼怎么办时,巴顿喊道:“不能用恐惧来左右自己……让敌人去担心它的侧翼吧。”正是巴顿率军急进,才把德军迅速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最后解放了半岛各港口,赢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德国元帅隆美尔也是一位善于冒险的指挥员。北非战役中,他经常置后勤补给线于不顾,率领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突击,这种“以快制慢”智谋的运用加上一定的冒险精神,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胜利。麦克阿瑟将军更是一位善于冒险的智谋家。他认为,战争是复杂多变的两军对抗。绝大多数情况都隐藏在“云雾”之中,指挥作战不承担任何风险,想有100%的把握打胜仗是不可能的。指挥员必须具备敢于冒险的魄力和善于冒险的功底,才能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抓住一线光明去追逐胜利;才能以小的代价,出敌不意,获得重大战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指挥美军赢得无数战役的胜利,其中以仁川登陆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他自己也颇为自得,其原因不仅仅是这次战役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敢于承担风险、行常人所不敢行,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患得患失,谋而不断,会错失良机,给自己造成被动。秦朝灭亡后,有人建议项羽趁早杀掉刘邦,以防刘邦今后与之争夺天下。项羽犹豫不决,鸿门宴本是杀刘邦好时机,范增先是向项羽使眼色,又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器,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范增又让项庄舞剑伺机杀刘邦。但项羽迟疑不决,使刘邦得以逃脱,最后江山落在刘邦手中,自己则兵败***。项羽的失算,咎由自取。作为谋士范增,态度是坚决果断的。看来谋士只能对谋主起影响作用。

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春申君也是一个当断不断的典型范例。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的楚国大臣。他博学多闻,善谋且长于辞令。他游说秦退兵,解楚之难,还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助太子继位,可谓智谋多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由于优柔寡断,命丧门客之手。这事得从头说起。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很忧虑,到处找能生育的美女献给他。找来好多,却始终没有生儿子。赵国人李园是春申君的门客,他有个妹妹,长得很美,想献给楚王。但是听说楚王不能养儿子,这样,妹妹生不了儿子,在宫里时间久了也要失宠的。他就想先把妹妹献给春申君,等怀了孕,再献给楚王,一旦生下儿子,妹妹的身价就不一样了。于是就向春申君请***回家,故意误了***期。春申君问他为什么回来晚了,他编了个瞎话说:“齐王派全都求聘我妹妹,我陪使者喝酒,误了归期。”春申君大概听说过他有个妹妹长得美,并且也想占为己有,就问题:“彩礼送来了吗?”李园说:“没有。”于是春申君就说:“能让我见上一见吗?”言外之意就是要霸占其妹,这正中李园下怀。李园就把妹妹打扮一番,送至春申君府中。当夜即留其妹服侍春申君安寝。没多久,其妹即有孕在身。李园知道后,就如此这般地劝妹妹。李园妹妹又去劝春申君道:“楚王看重您,宠信您,比亲兄弟更甚。您担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楚王却没有儿子。如果楚王死后改立兄弟,就要任用他自己的亲信,您又怎么能长久受宠呢?再说,您地位高,掌权时间久,在国君的兄弟面前有许多失礼之处,如果楚王的兄弟登上王位,灾难就会降临您的身上,您还怎么保住相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有孕在身,可别人不知道。我被您宠幸的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地位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幸我;如果老天保佑生个儿子。将来就是您的儿子当国王了,楚国就全部归您了。这与那种意想不到的灾祸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春申君认为这话很对,就把她安排在馆舍里,派人好生照护,然后面见楚王说,李园有个妹妹十分美貌,看相的人说她能生儿子。楚王很高兴,立即召来,大加宠幸。后来果然生了儿子,立为太子。封李园妹为王后,李园也因此受到抬举。但李园为人奸诈,他恐怕春申君泄露秘密,就暗中准备除掉他,灭口。有人劝春申君早做准备,杀掉李园,而春申君却一厢情愿地认为李园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又和他很友好,不会出乱子的。后来,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让武士刺死春申君,并斩杀满门。所以,司马迁评价春申君说:春申君虽权略楚秦,计谋高超,后来却被李园所制,真是糊涂,正如俗语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印度有则寓言:父子同骑一头驴,旁观者责曰:践畜;父骑子随,则怪父不慈;父牵子骑,则谴子不孝;父子同行,又讥曰:呆傻。父子无奈,只好有驴不骑抬着走。同样,如果智谋者因别人说长道短、批评围攻而动摇,放弃自己的智谋,屈从于世人的言论,屈从于权威与偏见,无所适从,结果只能导致像父与子“有驴不骑抬着走”的可笑局面。

(三)敢于承担责任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勇气有两种:一种是敢于冒个人危险的勇气,一种是在外来压力或内心压力(良心)面前都敢于负责的勇气。”并且认为第二种勇气更值得称道。果决的作风不仅表现为敢于冒险的精神,还表现为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关于这一点,历代兵家早就有所认识。我国大军事家孙子将“勇”列入为将者必备的五种素质之中,可见他不仅尚智,也尚勇。从整个《孙子兵法》的内在逻辑来看,孙子所倡导的“勇”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勇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智大勇。在《地形篇》中孙子说:“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句话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将帅要有主见,勇于在重大问题上果断决策。分析其内在的含义可以看出,领军作战的将领敢于违背国君的意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打了胜仗还好说,万一打败了,这个责任可不好承担,轻则处罚,重则祸及全家。可见,“勇”含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意思。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勇敢决断的品质既源于一个人的天生禀性,同时也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智谋者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谋划策时才能站得高,望得远,预见未来,就能高屋建瓴,深刻认识事物,宏观把握事物,知晓利害得失,多谋善断。如果一个智谋者知识浅薄,能力较差,很难想像他在复杂的智谋中能够透彻地认识事物,把握全局,作出高明的智谋。即使作出智谋,也很难想像他能坚决、果断施行而不患得患失。没有高超智谋水平作基础的果断与坚决,那是“瞎猫碰死老鼠”,那样的果断有可能是武断,那样的坚决有可能是固执。提高智谋水平,加强勇敢果断的气质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在社会实践中,军人进行的战斗,探险家选择的征途,投资者决定的方向,政治家***取的政策等等,都需要有勇敢决断的精神。特别是在实践中出现重大风险的时候,无论是惊慌失措,还是草率行事,都会招致失败的灾难。只有具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举起勇气的利剑,果断地排除困难,走上胜利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