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经》_元经会世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7 0
  1. 柳完元是唐朝人,由于为人刚直不阿,受贬到南方广州。据说是云南籍贯。但详细的历史记载在哪里呢?
  2. 元杂剧概述?
  3. 东医寿世保元的介绍
  4. 史记集解序翻译成白话文
  5. 宋元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概述 急急急!!!
  6. 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的经文
  7. 李姓字辈, 德朝运国志、天地允登文,大如世泽久,明物在万春 我记得的大概都是协音,求高人指点

秋风星落五丈原,这一美誉便一直为后代臣子梦寐以求,但因武侯事迹太过璀璨,引为标准,因此历代臣子鲜少有获此殊荣者。而在那些获此殊荣的臣子中,却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臣子。

他是金代女***,却是我国众多科举状元中唯一出生于黑龙江的状元!更是世人口中的“当世孔明”!那么他究竟是何人物,有何才学本领,能担当如此美誉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穿越回金朝那个***林立,烽火连天的时代,领略一番这位金代“当世孔明”的独特风***。

徒单镒,本名按出,出生于上京路速速堡子猛安(今哈尔滨五常市营城子)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徒单乌辇,曾任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留守,出生日期不详,有金熙宗皇统四年(1144年)之说。

幼时正值金朝动荡时期,金兀术去世,完颜亮弑杀金熙宗后又为耶律元宜所杀,辽阳留守完颜雍被拥戴为帝——是为金世宗。

完颜雍即位后清楚的意识到,虽然完颜亮与自己有杀妻之仇,在位期间也为人残暴,但他励精图治留存的那些优秀政策却对金朝的统治意义深远,依旧需要延续,包括旨在打破女真统治者与***乡绅官僚之间的壁垒,更稳固的掌握中原汉地,使南宋无隙可乘的汉化,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当这位生长在白山黑水的皇帝环顾身边那些退化到连女真语都已不会说的女真臣子们时,总是深感寂寞:究竟该如何维护女真旧俗呢?他日思夜想,搜索枯肠,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老家——上京路。

解铃还需系铃人,关内的女真既然已经汉化,那么老家的女真或许能完成朕的这一夙愿。

他又是一阵思索,马上想到一个人:颖悟绝伦,刚刚七岁,便能熟练掌握女真文字。

估计是个可为我所用的大才,想来如今已是大定四年(11年),估摸着也有二十岁了,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历练历练了。

完颜雍随即急诏徒单镒之父徒单乌辇进京,将《贞观政要》,《白氏策林》,《史记》,《西汉书》等书交给他,命他回去让徒单镒翻译成女真文后再呈上来看,算是对他步入仕途的初次测试。

随后,完颜雍又觉得,光靠徒单镒一人肯定难以完成这个夙愿;于是,他又找来国子监的官员,将创立女真进士科提上日程。

且说徒单乌辇将书带回交给儿子后,徒单镒果然不负期望,宵衣旰食,仅仅两年便将完颜雍给的书按照女真文全部翻译完成。

拿到徒单镒漂亮的答卷后,完颜雍终于体会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终于遇见诸葛亮后的心情,大喜过望的他随即便将这些译本加以公布,同时命徒单乌辇带儿子入京参加关于学古诗古文与对策的教学。从此,徒单镒更是通晓了契丹文。

大定十三年(1173年)八月,经过几乎十年磨一剑,求贤若渴的完颜雍终于出台了关于女真进士科的相关政策:凡参加女真进士科的女***免除乡府两试,只需参加礼部试,廷试,题目只有一道仅限五百字女真文作答的对策;并且在中都(今北京)设立专门教授女真文的女真国子学,在地方则设立女真府学,士民子弟都可入学,新进士充教授。

此政策由于诱惑巨大,一经发出,不仅东北的女***纷纷入学,几乎踏破了当地府学的门槛,更是在内地的女***中掀起了一阵轰轰烈烈的复古风潮;几年后,由于***中通晓女真文的官员和学者业已饱和,完颜雍便将此政策调整为与***进士相同的三年一试。

而一直刻苦学习的徒单镒在这场考试中亦不负厚望,一举夺魁,成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科举状元!

为了奖励他,完颜雍唯独授予他两官,其余进士则被授予一官,并且规定前三名担任女真国子学教授,从第四名开始余下进士则担任地方府学教授。就在徒单镒信心满满准备大展政治宏图时,他却不知道,这将是他坎坷仕途的开始。

在之后的大定年间,由于朝廷人才济济,徒单镒并没有多少机会展现他的治国安邦之才,虽然有太尉完颜守道和左丞相纥石烈良弼的几番引荐,完颜雍也屡屡给他机会,不过大多数都是在翰林院和国子学来回奔走,编书的任务。

白驹过隙,直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一月二十日,金世宗驾崩,此时徒单镒若按1144年生人说法已有45岁了,在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岁的古代已经算是步入老年了。

在这些年里,为了实践自己的才能,也为了报答完颜雍的知遇之恩,除编书外,他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官吏——例如后来官至太尉的完颜匡——不过,他还不知道这一举措将来会给他带来一场怎样的官宦风波。

新继位的完颜璟虽通女真文——年幼时他爹,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故命其强学以讨父皇欢心——但却更喜欢汉文化,其人写得一手漂亮的瘦金体。

相传完颜雍曾在他降生时梦见宋徽宗抱着一个婴儿站在自己面前冷笑,预兆虽然不吉,但奈何他是最为出色的后代,只能立他为皇太孙。

完颜璟继位后,便将徒单镒升任为左谏议大夫,兼任吏部侍郎,仅过了一年,又在明昌元年(1190年)将其升任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

为了襄助继位初期,尚有治世之心的完颜璟,在编修国史,为朝廷培养人才之余,徒单镒开始屡屡劝诫他不仅要谨慎行事,还要注意留心有德行的臣子与前代的种种弊病,善于纳谏,节制欲望。

同时为了整顿太学生萎靡不振的精神,劝诫他们要以仁义道德为本,还特地撰写了《学之急》,《道之要》与《弘道集》六卷赠予太学生,太学生们感念他的谆谆教诲,便将《学之急》和《道之要》刻在石碑上,以便随时自省。

而完颜璟虽然***纳他的建议,但不久便被搅扰的烦了,干脆将他升任为尚书右丞,继续负责编书。

不过徒单镒并没有沉寂多久,第二年,1192年,明昌三年,素来轻视完颜璟的郑王与镐王——完颜璟的叔父意欲谋反,效法其父完颜雍谋夺完颜亮皇位之事东窗事发,为了查清他们究竟有无同党,同时也是为了耳根子清净,完颜璟便命徒单镒就任定武军节度使与平阳知府负责查案。

皇亲国戚从不好惹,虽然徒单镒到任后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雷厉风行纠察出了他们的谋反情形与同党,但也因此遭到了他们的仇恨。

于是,两位叛王开始如同疯狗到处乱咬,虽然最后均被判处自尽,但因此事被杀或获罪的有百余人之多——甚至遗毒到了四十年后的兴定二年(1218年),徒单镒的一些门生故吏也在其中。

因此,疑神疑鬼的完颜璟便以为徒单镒也在结党营私,便将他远远的打发到了山西大同做留守;过了六年,承安三年,1198年,由于被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完颜璟愈发恼怒,便将徒单镒“打回原籍”——改任上京留守。

至此,就像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刘禅召回一样,好像一切回到了原点,但生性温雅,其心平易的徒单镒却并不气馁,而是继续兢兢业业的做事。

第二年,随着两个叛王皆被诛杀,在平章政事张万公举荐下,徒单镒的冤屈被洗白了,再度启程回到中都任平章政事,受封济国公。

此去中都,再没有完颜雍时期的光辉前程,由于黄河三次大决堤,频繁改道,蝗灾也频频发生,金朝的财源——中原遭到了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物价居然飞涨到一万贯交钞只能购买一个烧饼的地步,大规模赈灾,修堤又是一大笔投入——光是明昌元年修复河堤就用资四百三十万。

昔日的盛世,如今已是外强中干,多事之秋。除此之外,1206年由宋朝丞相韩侂胄领导的开禧北伐也让中原地区更加糜烂,即便金朝最终胜利,南宋被迫每年增加岁币至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及向金朝纳“犒军钱”三百万两,但这个数额却不够宫廷一日之用,甚至无法填补损耗的军费。

随后,完颜璟并没有修生养息,面对不断骚扰金国北方的游牧部落,他不仅屡屡出击,又修筑了绵延九百里,筑有墙堡的长城;还犹嫌不足,继续极不明智地派遣兵将每年到草原上肆意***蒙古男丁,炫耀赫赫武功

如果说这些措施尚且是为国为民的话,与宋徽宗专宠李师师一般专宠出身贫贱的李师儿,又任用她当盗贼的弟弟李喜儿与奸贪的胥持国为相导致的朝政混乱与自身的种种奢华铺张浪费,就真可谓是荒*无道了。

为了挽回盛世,徒单镒在这期间亦多次劝诫,甚至拿出汉高祖宠爱戚夫人导致吕后之乱规劝完颜璟回心转意,还在南宋开禧北伐时于1207年亲自上战场总督河南,陕西军马反击南宋,并获得大胜,但被美色迷惑的完颜璟不仅再也听不进去,反而又把徒单镒丢回了东北,任咸平府(今辽宁开原)知府。

后来,也许是嫌辽宁离中都太近,又把徒单镒丢到了南京(今开封)当留守,泰和六年(1206年)又因开禧北伐调任河中府知府,兼任陕西安抚使。此时,徒单镒已是62岁。

如果只是如同孔明般操劳,有堪比孔明的德行,时人谓之“当世孔明”未免有失偏颇。望着自己花白的须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就在徒单镒暗暗觉得很可能要老死在陕西任上时,一个新兴的帝国却展开了它的报复。

对于徒单镒来说,这不仅是诸葛丞相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早在完颜雍时便暗暗根植于心的人生格言。

1206年,在蒙古草原上,一个古往今来罕有其比,可谓最强大的游牧***——大蒙古国诞生了!

随后,为了报复金国对蒙古草原的种种屠戮,元太祖铁木真又买通了驻守在金朝长城边上看门的汪古部,并借着朝贡之机摸清楚了金国北方的虚实。

于是,1208年11月,借着完颜璟去世,他那个最没用的叔叔——完颜永济继位,使臣前往蒙古草原诏告新君登基之机,元太祖不仅悍然断绝了与金朝的朝贡关系,更当着使臣的面骂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为了防备蒙古人的入侵,由于前朝老臣大多故去,只剩徒单镒,完颜永济便下诏封其为濮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改东京(辽阳)留守,随后又加官为辽东安抚副使。

表面上看,这个时期的完颜永济不像元太祖所说的那般“庸懦”,不仅礼贤下士,毒害完颜璟的几个后妃还算阴狠果断。

可他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浮于表面,仅仅只是把徒单镒进爵了,却仍然留在边地,充当蒙古人的挡箭牌,也丝毫没有整肃军备与吏治;毒杀几位后妃虽是巩固帝位,却弄得人尽皆知,内耗加剧,更使得人心离散——而这也成为了他遭遇不测的祸根之一。

1211年,他又错误的觉得蒙古人也不过虚有其表,把徒单镒又调回了家乡上京当留守。

是年2月,蒙古大军在怯绿连河誓师,随即便在汪古部和同样饱受女真统治者欺压,早已暗通款曲的契丹军的引领下轻易的占据了完颜璟设立的九百里长城,蒙金战争彻底爆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徒单镒急忙上书完颜永济献计献策,主要提了三条建议:

1、不能把兵力分散在边境的各处关隘把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应该集中金朝的45万精锐主力选拔良将与蒙古军决战。2、即刻将昌,桓,抚州的人畜财物迁回内地,这三州不仅是边境上最富庶的三州,当地人亦强健勇敢,特别是桓州,那里乃是金国牧马之地,有上百万匹马,一旦有失,金朝骑兵就将不复存在。3、迅速在上京与中都之间的咽喉辽东地区增派专员设置行省镇守,不然上京与中都将首尾不能相顾。

这三条建议展现出了徒单镒极高的战略眼光,如能全部实施,蒙古军被源源不断的金朝骑兵绞杀只是时间问题,金朝不日便将转危为安。

可是封建统治者的能力决定了99%的事,完颜永济只听进了半句,他认为贸然迁徙人畜或者设立行省会导致人心混乱,对于自己的统治不利,始终不放在心上;而听进的那半句也不过是集结了45万精锐,新任将帅却多是酒囊饭袋。

于是,野狐岭一战,金军全军覆没,金朝骑兵几乎退出 历史 舞台;9月,蒙古军进入居庸关逼近中都,东京辽阳又在1212年为契丹人耶律留哥占据——随后耶律留哥降蒙。

面对大厦将倾的危局,因令手下同知率兵两万进入中都勤王而被任命为右丞相的徒单镒心中无比忧愤,虽快要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仍然每天亲临官署视事,最终在1212年同年一阵恍惚从马上摔了下来,跌伤了脚。

老年人最害怕的就是摔跤,一旦摔倒便再难痊愈。徒单镒也是如此,直至1213年完颜永济遇弑,他都未曾痊愈,只能躺在家里。

难道我这辈子,就要碌碌无为,抱憾终生了么?不,孔明曾在临死时,还在安排身后谁可堪当大任,我虽无孔明之才,先帝的知遇之恩,我一定要报答!

想到完颜雍时的大好河山,璀璨的盛世光景,还有他的知遇之恩,病榻上的老人颤抖着嘴唇,眼眶一酸,不禁老泪纵横。

随后几日,他终于等到了前来问询究竟该扶持谁继位的胡沙虎,本着国赖长君与立长传统,徒单镒便向他推荐了完颜璟的长兄完颜珣继位,是为金宣宗继位后,为了标榜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徒单镒,便升任他为左丞相,封广平郡王,并授予世袭猛安谋克,上朝可不跪拜。

随后,为了遏制住蒙古军对中都的攻势,保护黎民百姓,徒单镒万般无奈下,只得建议援引汉匈和亲先例对蒙古和亲。

幸好金宣宗***纳了他的谏言,蒙古军终于暂时退回内蒙古休 养生 息。但这也是他的谏言最后一次被***纳了。

1214年,早已被蒙古军吓破胆的金宣宗准备迁都开封,依靠黄河天堑与潼关与蒙古军对敌。

听到这一消息,徒单镒顿时忧愤焚心,也不顾自己年迈,脚伤未愈与不用行参拜大礼的规定,努力支撑着从床上爬了起来,步履蹒跚的进了宫,跪倒在金宣宗面前痛哭央求道:

“銮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聚兵积粟,固守京师,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备御一面,以为后图,策之次也,万望皇上不可迁都南京。”

可无论他怎么央求,金宣宗已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只是叫人将他搀扶回府,并不理睬他的金玉良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终,贞祐二年,1214年农历4月16日深夜,这位金朝的“当世孔明”,金朝最后的战略家徒单镒走完了他堪比孔明般操劳,亦如孔明般料事如神的一生,永远的合上了双眼,享年70岁。

次年,中都被攻陷,其家人携其骨灰仓皇出逃,由于返回东北的道路不通,只得将其安葬在其就任过,与东北故里地形相似的陕西富平西仁里坊村东北四里许界首村南,其墓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夷为农田。20年后,金朝灭亡,期间虽有哀宗尽力拯救,忠孝军拼命反抗,但一切已是无可挽回了。

纵观徒单镒丞相的一生,虽童年奇才,很早就为皇帝所看重,步入仕途,但在完颜雍时期,却因朝廷人才济济,变成了孔明遇到刘备时那样——“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

而在荒*的完颜璟与庸懦的完颜永济时,还屡遭颠簸,宦海沉浮,62岁还在到处奔波,堪比孔明后期屡伐中原般操劳;虽有满腹治国拒敌的韬略,可惜身后已经无主,又将何为?到了无能的完颜珣时,皇帝仍是把他看作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工具。

怀才不遇至此,细细观之,真叫人扼腕叹息。不过,徒单镒丞相对待自己认定的工作的兢兢业业与孜孜不倦的求学,平和看待重回原点,跌落谷底的人生的好心态,还有他在逆境中永不言弃的精神都是人生所需的珍贵品质,就像黑暗中被点燃的孔明灯,能指引着我们走出人生道路的迷茫与黑暗。

参考资料:

《金史》、《元史》

柳完元是唐朝人,由于为人刚直不阿,受贬到南方广州。据说是云南籍贯。但详细的历史记载在哪里呢?

克娄巴特拉七世,埃及最后的希腊马其顿女王,生于公元前69年初,是托勒密王朝的后裔。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曾被世人嘲笑为「吹笛人」,甚至被称为骗子。他有3个女儿,在二女儿克娄巴特拉出生时,他已当了10年的国王。克娄巴特拉的妈妈身份不明,极有大概是埃及卜塔祭司家庭的成员,并且也有一定的马其顿血统。

因此,克娄巴特拉七世可能有3/4的马其顿血统和1/4的埃及血统。克娄巴特拉对埃及文化和文明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她埃及语的表达能力,非常有大概是受到有1/2埃及血统的妈妈的潜移默化,虽然她因此而远离了她的祖先托勒密王朝。然而,对于克娄巴特拉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从父母双方那里继承而来的对希腊文的精通。在克娄巴特拉的祖先中,至少有2位陪伴过亚历山大大帝。克娄巴特拉是托勒密一世的直系后裔,她的这位五世曾祖父曾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童年玩伴,也是整个东部战争中的主要参谋官和军事指挥官。

公元前323年,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那段不平静的日子里,希腊被赠予托勒密,成为其辖区。后来,托勒密一世携亚历山大大帝的尸体潜逃,最后将尸体带到了亚历山大的新城,及时而有技巧地确保了自个的地位。公元前283年,托勒密一世去世,此事为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平写下了决定性的历史。近1个世纪后,他的二世曾孙托勒密五世娶了另一位亚历山大大帝同伴塞琉古一世的二世曾孙女,克娄巴特拉一世。

赛琉古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童年玩伴,曾在东方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塞琉古建立了著名的城市安提俄克——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并最终在叙利亚海岸树立了声望。他在希腊世界中建立了又一伟大王朝——塞琉古王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远大于印度。公元前190年前后,托勒密家族和塞琉古家族就这样通过托勒密五世和克娄巴特拉一世的婚姻走到了一起。

由此,塞琉古家族把克娄巴特拉这个特别的名字带到了托勒密家族,这个名字在传给最后一位西亚克娄巴特拉前传了五代皇室后裔。这个名字来自亚历山大大帝自个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姐姐,在弟弟的复杂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父亲菲利普二世是在她的婚礼上遭到暗杀的。这个名字甚至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克娄巴特拉是苏格兰野猪捕猎的主要参与人,墨勒阿格勒斯之妻。克娄巴特拉本可以听着这些著名的同名者的故事长大,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故事。***如她真是卜塔祭司的后裔,那么她的血统就更为独特了。自亚历山大时代起,天神就和埃及统治者息息相关,事实上这种联络正是托勒密王朝合法存在的原因之一。

克娄巴特拉七世为人所知的兄弟姐妹共有4个。她的2位姐妹分别被称作贝列尼凯四世和阿尔西诺伊四世——由此可见,家族中的女性一直把持着王朝的***。长姐贝列尼凯,也非常大概是托勒密十二世法定妻子克娄巴特拉六世的独女。公元前50年代,她在父亲被流放之时被决定权集团拥护为女王,但在父亲回国之后被杀。

阿尔西诺伊,克娄巴特拉的妹妹,在公元47年被尤利乌斯·恺撒封为塞普勒斯女王。这一她从未真正拥有过的地位使她成了克娄巴特拉的眼中钉,不久后被流放到艾菲索斯。公元前41年,克娄巴特拉派安东尼厄斯取其性命。克娄巴特拉的2个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生于公元前61年)和托勒密十四世(生于公元前59年)都成了克娄巴特拉巩固统治所需的牺牲品。尽管他们都曾与克娄巴特拉有过短暂的共同执政时期,但在公元前40年代,他们还是没能保住性命。

托勒密十二世的5个孩子全部死于非命。克娄巴特拉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托勒密王国正在土崩瓦解,罗马尽管也面临严重问题,却能维持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当时还是孩子的克娄巴特拉不会晓得,她的父亲竟是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留下了自个血脉的男性君主;她也不会晓得,王朝的现实问题会使她承担起自个3个手足死亡的责任。她可以生下4位继承人,但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她的继任者。

克娄巴特拉的父亲生于公元前2世纪晚期,当时恰逢罗马在政治上对托勒密王朝指手画脚,时局很紧张。由于王朝斗争持续近1年,他没有直接继承自个父亲托勒密九世的王位。在托勒密王朝的宫廷中,这是常态。托勒密九世死于公元前81年岁末,王位传于他的女儿(托勒密十二世的异母姐姐)克娄巴特拉·贝列尼凯三世。

但是在之后的那个夏天,女王独自掌权的时代便落下帷幕。克娄巴特拉·贝列尼凯三世被要求同她19岁的侄子,也是她的继子托勒密十一世成婚并共同执政。这一决策来自于当时呼风唤雨、决定权极盛的罗马L·科尼利厄斯·苏拉。托勒密十一世作为苏拉的门生住在罗马。苏拉与非常多地区的皇室有贸易往来,尤其是临近罗马的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苏拉也是第一个综合考虑那些与罗马接壤的王朝的命运的罗马人。不过,托勒密十一世迎娶其36岁继母的这门婚事并不是一件幸事,因为不到1个月,国王便了王后。而托勒密十一世也死于随后发生的。

埃及在1个月之内接连失去3位君主,造成了决定权真空,给罗马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实际上,罗马对埃及的政治干涉是有法可依的。这可以追溯到托勒密十一世时期,甚至是其父亲托勒密十世在位时期。托勒密十世统治埃及直到公元前88年后被流放。后来当他试图重夺王位之时却撒手人寰,并立下遗嘱以王朝作为抵押品向罗马借贷。罗马极有大概呼叫这一遗嘱并将其据为己有。

公元前80年,托勒密的皇室成员中能成为一国之君者已所剩无几。托勒密十一世膝下无子,托勒密九世虽有2个儿子但都是非婚生子。就如同克娄巴特拉七世的妈妈,没人晓得他们的妈妈是谁,有大概是来自精英僧侣阶级。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所有的证据比后者更难以确定。托勒密九世的个儿子代表托勒密王朝统治塞普勒斯近25年。而另一个儿子,托勒密十二世,也就是克娄巴特拉的父亲,成了埃及的一国之君。

与克娄巴特拉不同的是,托勒密十二世的出身终其一生都饱受质疑。他经常被侮辱为「野种」,字面的意思足以说明一切。而与克娄巴特拉相同的是,托勒密十二世也有埃及血统。因为接受了「新酒神」的称号,并在酒神节上进行了所谓的表演,人们给他取了「吹笛人」和「长笛家」等绰号。他娶了自个的妹妹克娄巴特拉六世,并极有大概与卜塔世袭祭司家族的不止一位女性发生过关系,并有了5个孩子,分别是:贝列尼凯四世、克娄巴特拉七世、托勒密十三世、托勒密十四世和阿尔西诺伊四世。

作为新狄厄尼索斯的孩子,他们被以为是神的后代,但是没有真凭实据说明他们中有人被神化,虽然克娄巴特拉总是受到女神般的崇敬。托勒密十二世初登基时尚且年少,只有20岁左右,但是一些有关他懒散和奢靡作风的故事非常快传播开来,反映了他对于统治国家和参与世界政治的满心厌恶,以及他自己是被动坐上王座的这一事实。相比而言,他大概更看重自个的祭司职务,他的画像也略显庄严。特别是硬币肖像,与他女儿克娄巴特拉七世的尤为相像。

在他执政的第一年里,克娄巴特拉七世出生了。当时埃及风平浪静,但政治局势相当险恶。亚历山大港的人民显示出了暴力干政的强烈意愿——包括众多派系支援其他在世或辞世的统治者,或是其他对埃及表现出兴趣的人,以及罗马人的干预(或厌恶)。经济及政治局势都不甚明朗的罗马,存亡危在旦夕,对托勒密王朝也不再抱有希望。托勒密怯弱的混账吹笛人形象即便是言过本来,他也的确毫无用武之地。公元前69年岁末,托勒密的合法妻子克娄巴特拉六世失宠。细节十分隐晦:之后的文书和铭文上都没有关于她的记载,其后的10多年间她也没有再出现过。虽然无法得知托勒密的通奸是否影响了她的命运,但她在克娄巴特拉七世出生后消失了数月。不管事实真相为何,这都进一步预示著时局动荡。虽然托勒密随后几年的私人关系不为人知,但皇后不在期间他有3个女儿出生了。

此时埃及在罗马已成了日常话题。我们难以对当时的情况及罗马对埃及的影响做出总结。罗马自80年前打败迦太基起,就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领土横跨地中海。然而它的宪法却并无重大修订:和数百年前一样,罗马依旧是义大利中部的一座城邦,也不具备发挥世界强国功能的设施。罗马的关系网路发达,与众多城邦联络紧密,特别是与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希腊王国关系甚密。地中海西部的其他土著王国,虽然不属于希腊,却深受希腊的影响。自公元前2世纪起,所有国家都视罗马为地中海的新兴势力。国王们把子女送到罗马接受教育,在困难时期把罗马当作避难所,甚至将国家赠予罗马以说服家人不要徒劳篡位。

从这一角度来讲,由于国王们拥有的***远超罗马的收入,因此罗马对于周边国家的兴趣不仅影响着世界政治,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公元前130年罗马接受了阿塔洛斯三世赠予的帕加马,不仅领土扩大,还靠著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度过迦太基战争后的困难岁月。此后,罗马便对其他王国垂涎三尺。但腐朽的 *** 无法有效满足这样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领土横跨地中海的城邦里,短期选举地方行政长官的古老系统行之无效。派往边界的长官还没来得及熟悉情况,任期就结束了,除非能够得到当地***,否则他们的行政资金匮乏。

实际上,在行省任职成了积攒财富、促进职业生涯的重要方法。驻扎罗马边境的治安官贪婪地盯着周围的富裕王国,想着有多少***能被罗马和他自个搜刮。国王逃脱不了被「」的命运:罗马既能保护他们,使其国家稳定,也可以摧毁他们及其王国。罗马政局的变化无常也起到了作用,一时显赫的政治统治者大概非常快就被排挤,他大概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而在那里,获取资金、恢复职位的唯一方法就是勒索邻居,他大概会用资金组织私人军队来助己复辟。

领导者的兴衰会影响他们的支持者,反过来也是如此:支持者一旦失信,过去由他提供保护或支援的国王也会成为其对手的猎物。讽刺的是,所有向罗马寻求保护以期国家稳定的君王通常是开始了一个历经数代的毁灭过程。不可避免地,公元前1世纪,那些试图在错误的体系内获得个人和政治好处的罗马统治者不断强大起来。非常多人都非常相似,包括尼亚埃乌斯·庞培尤斯大帝、M·图里乌斯·西塞罗、尤利乌斯·恺撒和马库斯·安东尼厄斯。他们几乎都曾考虑过埃及。公元前65年,M·李锡尼·克拉苏建议以托勒密已有意愿作为托词,让罗马直接统治埃及。

元杂剧概述?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为“二王八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

东医寿世保元的介绍

宋元南戏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而稍晚出现的北曲杂剧则使中国戏曲进入黄金时代。北曲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营养,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元代的北杂剧又称元杂剧。它展现出波涛滚滚、云蒸霞蔚的景观,不愧是宏大壮美的人类文化奇迹。“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各绝一时。”(《盛明杂剧》序)元曲是一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它包括剧曲和散曲,又以剧曲——即杂剧为主。

元杂剧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诸因素息息相关。元代统治黑暗而野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复杂。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下,各民族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东北、西北的各少数民族,第三等为***,主要是北方的***,第四等为南人,即南方的***及西南各族人民。蒙古人享有种种特权,他们打死***,***不得还手,凶手不偿命,只罚出征,免罪免刺字。蒙古统治者对***和南人施以峻法苛刑,实行里甲制,严禁***、结社、田猎、习武,不许收藏武器,甚至不许祈〔qi齐〕神赛社、夜间点灯。元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贪官污吏遍地都是,冤***错案接连不断,加上水旱天灾,酿成民不聊生、不已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元杂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连年战争的摧残,中原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但是,蒙古贵族阶层为满足奢靡的生活,将大批工匠拘集到都市和城镇,并设置官营作坊和管理机构,强迫他们生产军需品和奢侈品。大量因战争而流离、因贫寒而弃家、因失地而转徙的黎民百姓也都涌向城镇谋取生计。当时的大都(今北京)是闻名中外的大都市。“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马可·波罗游记》)此外,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地也很繁华。这些城镇便成为元杂剧的基地和中心,在险恶、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和活动场所。

元朝灭金以后,仅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近80年不兴科举,堵死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仕途。文人们不得不放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生活,走向社会谋生,到下层人民中“厮混”。传统的诗文难以反映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精雅的吟唱怎能排遣和抒发深广的忧愤?于是,他们和民间艺人一起,共同创造了许多有真情实感、适于演出的杂剧。

元杂剧不同于唐、宋时期即兴的滑稽表演和结构松散的短剧,它从根本上扭转了宋杂剧以嬉戏为主的倾向,使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元杂剧有着独特而崭新的体制,严格而富于变化的音乐结构,这种音乐结构主要是受了说唱文学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唱赚可以在同一宫调里任选若干曲子,组成套数,以演唱故事。经过张五牛的改革后,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诸宫调相传是北宋泽州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它可以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把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联缀在一起演唱,既克服了唱赚音乐的单调,又丰富了内容、增加了长度,为元杂剧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影响。

元杂剧的基本形态是四折一楔〔xie些〕子。折,大体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从内容来看,一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折内容一般都有个中心。从音乐来看,一折之内是一支完整的套曲,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单元。元杂剧各折使用的宫调,大致有一定格局: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第四折多用双调。当然,也会根据剧情有所变化。每折之内,同一宫调的一套曲牌也有大致的次序,曲牌可重复使用,叫做“幺篇”。元杂剧实际使用的宫调(古代使用的乐曲调式)共九个,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宫调常用曲牌大约一二十个。

楔子,原指插入木器的榫〔sun损〕头,可使木器衔接得更牢固的木片。引申到元杂剧中,就成了使剧本结构更加完整、紧凑的短小开场或过场戏。放在开头,能起序幕作用。置于剧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成为全剧有机的组成部分。楔子数目不定,可用一个,也可以用两个,有的剧则不用,完全根据需要来定。

元杂剧绝大多数是四折一楔子,也有少量破例情况,如关汉卿《五侯宴》是五折,《秋千记》为六折,《西厢记》五本21折,《西游记》竟达六本24折。为概括全剧主要情节,点明人物故事,元杂剧还有“题目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韵语。有的放在剧本开头,有的放在剧本末尾。放在前面是为了介绍剧情,放在后面是对剧情进行总结,都能起到宣传广告的作用,为的是招徕观众。

元杂剧由唱曲、道白、表演三个部分组成,其演唱形式十分独特,大都由正旦或正末从头唱到尾,叫做“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正末主唱的剧本称为“末本”。这种演唱形式显然是从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借鉴或衍化而来的。王骥德《曲律》指出:“北曲仅一人唱”,“一人唱则意可舒展”。歌唱是塑造和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主要人物在全剧情节发展的几个重要地方连续唱套曲,就可充分抒发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性格,达到连贯而完整的艺术效果。但是,用一人主唱,从头至尾,即使演员的嗓子好,也是很吃力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歌唱功底,那是难以胜任的。况且,恪守一人主唱到底体制,让其他人物只能说白,不能唱一句正曲,也会使这些人物形象单调、干瘪。有时,为了迁就角色的主唱,往往不得不在剧中硬加人物,拼凑情节,更暴露出一人主唱的弊病。

元杂剧的道白叫“宾白”,往往用“云”字提示,分为独白、对白、背白、旁白、同白、插白、内白、带白等类,有的是散而无韵的散白,有的是押韵的韵白,有的则类似快板、顺口溜。一般说来,曲文抒情,宾白叙事。所谓叙事,大致包括人物通报姓名、自叙身世、交代***来龙去脉、说明人物活动环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者独抒心事等等。由于元杂剧***用一人主唱,所以除了主唱角色有唱有白之外,其他各色人物莫不通过宾白交代相互关系,表白自己的处境,透露内心世界,表现性格特征。尤其是元杂剧的楔子,一般只唱一两支曲子,而以宾白为主体,也就更要充分发挥宾白的作用。

关于元杂剧的演出情况记载较少,据仅有的记载可知,一般在勾栏里作场之前,先在四处张贴或悬挂彩色招子,以招徕观众。开演前有“参场”,全体演员与观众见面,展示阵容。接着,通过“开呵”报幕,向观众介绍剧情。开呵结束,接演正戏。正戏演毕,还有“打散”,加演送客小节目。

元杂剧的表演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叫作“科”或“科介”,主要包括做工和武工两个方面。元杂剧的科不是对实际生活的逼真模仿,而是有所提炼,有所省略,有所渲染,有所夸张。通过虚拟化的表演动作,结合一定的“砌末”(道具),艺术地表现生活。元杂剧的角色分工较细,有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类之中又分为几种。如末分为正末、外末、小末、冲末等。旦分为正旦、副旦、外旦、贴旦、小旦、老旦、色旦、搽旦等。外包罗了末、净以外所有男性角色。净分为净、副净、外净等。杂包括孛老(老汉)、卜儿(老妇)、帮老(强盗)、俫儿(儿童)、驾(皇帝)、孤(官员)、禾(农人)、细酸(读书人)、曳剌(走卒)、祗从(随从)等。所有角色中,以正末、正旦为主要角色。

元杂剧是自然本色的“活文学”(王国维语)。它的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剧情合理,矛盾尖锐,悬念强烈,唱词优美,对白简洁,人物形象鲜明,舞台动作性强,非常适合舞台演出。元代演剧活动频繁,戏班很多,比较大型的戏班都在大都或其他城市,属教坊司掌管,演员叫官伎。遍布各地的家庭戏班叫“路歧”,艺人被称为“路歧人”。农村业余临时戏班称为“社火”,多在庙宇戏台或临时围场“打野呵”演出。

元代涌现出一大批杂剧作家。据元中叶钟嗣成《录鬼簿》、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明贾仲名《录鬼簿续编》、清末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及近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可知,有姓名的元杂剧作家约有200人左右,元杂剧剧目约737种,有剧本保存下来的近200种,保存残曲29种。

元杂剧作家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人才辈出,佳作如林,是元杂剧鼎盛期。前期作家几乎全部生长、活跃在以大都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大多是失去仕进机会、沉抑下层、潦倒市井的“书会才人”。除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外,还有杨显之、高文秀、李文蔚、石君宝、纪君祥、郑廷玉、李直夫、李好古、尚仲贤、武汉臣、李寿卿、康进之、李潜夫、戴善甫、费唐臣、张国宾、红字李二、李行道、孟汉卿、王仲文、孙仲章、岳伯川、庾吉甫、石子章、史九敬先、狄君厚、孔文卿、张寿卿、刘唐卿、宫大用等。

后期,元杂剧中心南移,呈现出衰颓之势,很多杂剧作家活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流连山水,或埋首经典,失却了前期作家的勇气和精神,只有少数作家取得较高的成就。后期作家有:郑***、乔吉、曾瑞、宫天挺、秦简夫、杨梓〔zi子〕、金仁杰、朱凯、萧德祥、罗贯中、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名、杨文奎、杨讷等。人们一般把关汉卿、马致远、郑***、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作家成分复杂,分别来自书会才人、勾栏艺人、医生、商贾、下层官吏、名公巨卿等各个阶层,形成灿若群星的局面。他们的风格或沉雄悲壮,或激越豪放,或典雅工丽,或温润醇厚,或冷峻峭拔,或婉转绵丽,或自然本色,或清幽脱俗……真是气象万千。

元杂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心态和情感。上从皇帝嫔妃、文官武将、文人学士,下到差役皂隶、地痞流氓、医卜星相、嫖客,三教九流都涉及到了。既有军国大事、朝政纷争、沙场征战,也有家庭***,妇姑勃溪〔xi希〕,勾勒出一幅元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画。对于元杂剧的题材,前人曾有过多种分类,如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把杂剧分为12科,即:神仙道化、隐逸乐道、披袍秉笏〔hu户〕、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ba拔〕刀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虽然分类很细,但不够科学,抬高并突出了封建道德、乐道隐逸的内容。事实上,元杂剧大量的作品弘扬了爱国主义理想和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民主精神,褒扬了秉公办事的清官循吏,肯定了农民的起义造反,发泄了封建知识分子穷愁潦倒后的牢骚,全面地揭露、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丑恶的社会现实。这些才是元杂剧的精华。至于那些鼓吹封建***道德、宣扬封建迷信、诬蔑农民起义、提倡消极避世、钦羡发迹变泰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少,毕竟只是支流。这些糟粕掩盖不住元杂剧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的夺目光彩。

史记集解序翻译成白话文

朝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朝鲜医广泛吸收了中医药的知识,因此朝医引用了许多中药作为本民族防病治病的武器。《东医寿世保元》是朝鲜族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朝鲜医家李济马著于1894年。书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四象医学”学说,并用之于临床,为朝鲜族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载医论625条,方剂113首。着重论述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创立了四象怕井和预防医学,成为现代朝医学的主要经典著作。

宋元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概述 急急急!!!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子曥) 尹拙 田

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佑中,累

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

司业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庙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无所规

式,乃命崇义检讨摹画以闻。四年,崇义上之,乃命有司别造焉。

五年,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援引故事

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

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

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案禘祫之礼,

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

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

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

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庙

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

未几,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

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

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

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

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

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

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

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

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

诏颁行之。

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

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

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

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

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

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

《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

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

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

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

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

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

《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

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

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

《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

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

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

非改非,于理未通。

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

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

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

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

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

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

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园丘之笾

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裸圭尺二寸,

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

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裸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

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

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

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

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

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

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

·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鬲”,《春秋传》

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

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

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

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

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

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

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廷试日,召升殿讲

《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

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昺以是监处楚、泰间,泰僻左而楚会要,

盐食为急,请改隶楚州,从之。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

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代还,赐绯,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

郎,改司勋。端拱初,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昺儒者不达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

事。是冬,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改国子祭酒。二年,

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牷等校

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

《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俄为淮南、两浙巡抚使。初置讲读之职,即于

便坐令昺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殿,赐昺袭衣、

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丁内艰,

以昺权知院事。

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尝举进士,愿沾赠典。”特赠大理评事。是夏,

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

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

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

何以及此!”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书所

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

亦厌其寥落。上方兴起道术,又令昺与张雍、杜镐、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端良

者,以广学员。三年,加刑部侍郎。

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

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艰于趋步

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

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耶?”昺又言杨砺、夏侯峤同为府僚,二臣没皆

赠尚书。上悯之,翌日,谓宰相曰:“此可见其志矣。”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

州、职如故。

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

言诗二首赐之,预宴者皆赋。昺视壁间《尚书》、《礼记图》,指《中庸》篇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因陈其大义,上嘉纳之。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设会于宜

春苑。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

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俄召还。车驾进发,命判留司御史台。礼毕,进位礼

部尚书。

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初,田

家察阴晴丰凶,皆有状候,老农之相传者率有验,昺多***其说为对。又言:“民

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

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为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传》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此之谓也。”

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

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与郭贽者,

以恩旧故也。未几,有旨命中书召其子太常博士知东明县仲宝、国子博士知信阳

军若思还侍疾。逾月卒,年七十九,则左仆射,三子并进秩。

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

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

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上尝因内阁暴

书,览而称善,召昺同观,作《礼选赞》赐之。昺言:“家无遗稿,愿得副本。”

上许之。缮录未毕而昺卒,亟诏写二本,一本赐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

《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上尝问:

“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归齐相桓公。岂非召忽

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节,为臣之道当若是乎?又郑注《礼记·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朕以为本经旨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劳,

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忧人之心,不自暇逸,纵无感应,岂至亏损

寿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对。

先是,咸平中,王钦若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鞫得状,钦

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

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仲宝贪猥不才,举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钦若在中书,用为三司判官,

后至祠部郎中,坐赃黜官,卒。若思终于驾部郎中。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后徙居须城。

《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上书愿试讲说,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

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

“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真宗以为诸王府

侍读。会诏百官转对,奭上十事。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累迁工部郎中,

擢龙图阁待制。

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

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宰相对崇政殿西庑。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

应。”皆再拜称万岁。又召问奭,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

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筑玉清昭应宫。是岁,天书

复降泰山,帝以亲受符命,遂议封禅,作礼乐。王钦若、陈尧叟、丁谓、杜镐、

陈彭年皆以经义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贵,奭上疏谏曰:“先王卜征,

五年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毕东封,更议西幸,殆

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夫汾阴后土,事不经见。昔汉武帝将封

禅,故先封中岳,祠汾阴,始巡幸郡县,遂有事于泰山。今陛下既已登封,复欲

幸汾阴,其不可二也。古者圜丘方泽,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汉初承秦,

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无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阴。自元、成以来,从公卿之议,

遂徙汾阴后土于北郊,后之王者多不祀汾阴。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远祀汾

阴,其不可三也。西汉都雍,去汾阴至近。今陛下经重关,越险阻,轻弃京师根

本,而慕西汉之虚名,其不可四也。河东,唐王业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

间幸河东,因祠后土。圣朝之兴,事与唐异,而陛下无故欲祀汾阴,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灾而惧,故诗人美其中兴,以为贤主。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陛下

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岂宜下徇奸回,远劳民庶,盘游不已,忘社稷之大计?

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启蛰,八月收声,育养万物,失时则为异。今震雷在冬,

为异尤甚。此天意丁宁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国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几沴,

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

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陛下天资

明,当慕二帝、三王,何为下袭汉、唐之虚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嬖宠奸邪,

内外交害,身播国屯,兵交关下,亡乱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义,稔致

祸败。今议者引***故事以为盛烈,乃欲倡导陛下而为之,臣切为陛下不取,此

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为可取,愿少赐清问,以毕臣说。”

帝遣内侍皇甫继明就问,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阴,而京师民心弗宁,江、淮之众困于调发,理须镇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夺攘之盗公行,外国治兵,不远边境,使者虽至,宁可保其

心乎?昔陈胜起于徭戍,黄巢出于凶饥,隋炀帝勤远略而唐高祖兴于晋阳,晋少

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长驱中国。陛下俯从奸佞,远弃京师,涉仍岁荐饥之墟,修

违经久废之祠,不念民疲,不恤边患。安知今日戍卒无陈胜,饥民无黄巢,英雄

将无窥伺于肘腋,外敌将无观衅于边陲乎?

先帝尝议封禅,寅畏天种,寻诏停寝。今奸臣乃赞陛下力行东封,以为继成

先志。先帝尝欲北平幽朔,西取继迁,大勋未集,用付陛下,则群臣未尝献一谋、

画一策,以佐陛下继先帝之志者,反务卑辞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国縻爵,姑息

于继迁,曾不思主辱臣死为可戒,诬下罔上为可羞。撰造祥瑞,***托鬼神,才毕

东封,便议西幸,轻劳车驾,虐害饥民,冀其无事往还,便谓成大勋绩。是陛下

以祖宗艰难之业,为奸邪侥幸之资,臣所以长叹而痛哭也。夫天地神只,聪明正

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闻专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传》

曰:“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愚臣非敢妄议,惟陛下终赐裁择。

后天下数有灾变,又言:“古者五载巡守,有国之事尔,非必有紫气黄云,

然后登封,嘉禾异草,然后省方也。今野雕山鹿,郡国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

贺,退而腹非窃笑者比比皆是。孰谓上天为可罔,下民为可愚,后世为可欺乎?

人情如此,所损不细,惟陛下深鉴其妄。”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阴,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宫,

外议籍籍,以谓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岂以明皇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明皇

祸曹之迹有足为深戒者,非独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怀奸以事陛下也。明皇

之无道,亦无敢言者,及奔至马嵬,军士已诛杨国忠,请矫诏之罪,乃始谕以识

理不明,寄任失所。当时虽有罪己之言,觉寤已晚,何所及也。臣愿陛下早自觉

寤,抑损虚华,斥远邪佞,罢兴土木,不袭危乱之迹,无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

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封泰山,祠汾阴,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礼》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宝之乱,举谓为非也。秦为无道甚矣,今官名、

诏妙、郡县犹袭秦旧,岂以人而废言乎?”作《解疑论》以示群臣。然知奭朴忠,

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请归田里,不许,以知密州。居二年,迁左谏议大夫,罢待制。

还,纠察在京刑狱。是时初置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天下设斋醮张

燕,费甚广。奭又请裁省浮用,不报。复出知河阳,又求解官就养,迁给事中,

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复上疏曰:

朱能者,奸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归秘殿以

奉膊,上自朝廷,下及闾巷,靡不痛心疾首,反唇腹非,而无敢言者。

昔汉文成将军以帛书饭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书,杀视得书,天子识其手迹。

又有五利将军妄言,方多不仇,二人皆坐诛。先帝时有侯莫陈利用者,以方术暴

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汉武可谓雄材,先帝可谓英断。唐明皇得《灵

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为,明皇不能显

戮,怵于邪说,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夫老君,圣人也。傥实降语,固宜不

妄,而唐自安、史乱离,乘舆播越,两都荡覆,四海沸腾,岂天下太平乎?明皇

虽况得归阙,复为李辅国劫迁,卒以忧终,岂圣寿无疆、长生久视乎?以明皇之

英睿,而祸患猥至曾不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骄亢成性,谓人莫己若,谓谏不足

听#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导谀之说,内惑宠嬖,外任奸回,曲奉鬼神,过崇妖妄。

今收见老君于阁上,明日见老君于山中。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缄默。既

惑左道,既紊政经,民心用离,变起仓卒。当是之时,老君宁肯御兵,宝符安能

排蒲邪?今朱能所为,或类于此,愿陛下思汉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断,鉴明皇

之踪祸,庶几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未几,能果败。奭又尝请减修寺度僧,帝虽未用其言,尝令向敏中谕令陈时

政访失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为言,颇施行焉。

复十户,以供洒扫。乘生灵珍,袭爵,历秘书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圣侯,邑

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

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

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

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

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

玄宗***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

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

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

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

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

仆射,复为祭酒。汉乾佑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

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

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

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

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

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

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

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

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

“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

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

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

***耳根圆通法门的***

[历史随笔]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一、[宋朝的经济商业]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大量的出现与繁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唐朝最盛的***盛世年铸币32万贯)。

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宋朝的手工业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比西方资本主义印刷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学者苏东坡曾给一做油食老妇人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论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现类似现代报纸的"小报"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设一邮亭,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各地的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对邮驿是十分重视的"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宜驿分明。"地经就是地图,宋朝的地图已经相当的精确。宋朝四京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样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只有十万人口。)在城市所有干道的塔上都挂有一个时针。每个钟都有一个人看守照料。他敲着铜罗报时,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会回荡着这种声音,随后他用文字把时刻展示给人们看。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仅旱路畅通发达,水运也十分发达。"舳舻岁岁衔清汴","联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了茶坊酒市、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是灿烂的光明之城。因为宋朝不像唐朝一样实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里,宋人就自己的房间里、在家门口、庭院门口都点上了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在夜晚赶路游玩的人们都拿这各种各样的灯笼。因此在夜晚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在夜晚城市里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场所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直到太阳从新升起街上一样挤满了人。"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不止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的宋人而是城里的广大的市民、大多数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后,大量北方、中原人民迁移到南方。全国精英云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荣起来。迁徙的人们怕后代们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来处,发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仅二十万户,公元1274年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四万户。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迁人口。宋朝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宋朝的政治民主]

赵匡胤得意于诸侯割据,他深深的知道诸侯割据对国家人民的种种坏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吸取了唐朝诸侯割据[实质上是国家四分武裂]的经验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略。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没有有功大臣,还用法律形式规定以后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宋太祖传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历代皇帝都严格执行这一祖训。即使是因战乱得位的岳飞的宋高宗赵构,也只开三回杀戒。这在其他历朝历代都是极其罕见的。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吸取中国过去的历史教训。司马光编著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以参知政事的设立为标志,宋朝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是中央集权更理性化运转的一种标志。在相当程度上皇帝也必须听取宰辅集体的意见,应该说最高统治者不能凭一己之喜怒哀乐随意处置朝政或决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运。国家治理的"文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宋朝仁义立国,政局清明。宋朝的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也没有宦官、后妃、外戚的专权干政乱国。宋朝没有文字狱,官员们不会因为说错话写错字而掉脑袋、全家抄斩、灭门九族。宋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时近一步增加台谏力量,和庭辩力度。以文治国是中国从野蛮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的标志。开明宽厚的政治氛围,使官员们敢于抨击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致使宋朝涌现出大批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官员,如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轼等等伟大的名字。中国历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现像包拯这样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当面争吵,包拯的唾液都飞溅到宋仁宗皇帝的脸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气也没把包拯怎么样。包拯照样勇于直谏、照样升职为官。"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宋仁宗对疑难案例都是从轻发落。可见宋代皇帝的开明与民主。整个社会尊重知识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历代都特别爱惜人才,优待官员。即使是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这样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官场,下级官员可以告上级官员。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难幸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顶头上司及几位比他职位高的官员弹劾倒了。包拯这样的人物只有在开明的大宋王朝才能产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屡见不鲜,各级衙门门口都贴着反腐规训,人民可以上诉、告官,直至胜诉。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经书与舍利。宋太宗曾亲自接见古印度婆罗门僧人和******。在宋朝有大量******、犹太***及其它***拥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庙。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荣昌盛。可见宋朝的中国以是多宗教并存开放的国度了。只是在宋朝***教、犹太教及***教根本竞争不过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马克菠罗到达中国之前就有大量的欧洲商人到达中国经商。现西方又发现有意大利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早在1271年就到达中国的泉洲并记下了传记。那时只是在泉州生活经商的就有大批、犹太人、英国人、萨拉森人、法兰克人、锡兰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萨人及一些黑人,还有来自亚力山大里亚、布鲁格等地的人。大批欧洲及亚洲人在中国经商或定居,那时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儿。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犹太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是有记载的在宋朝首都开封就有犹太人的17个大家族,接受"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约法三章之后,定居中国。同化犹太人足见宋朝各个方面的强盛。可见中国文明及科技技术在宋朝时就传播、影响到西方。各种信仰的各种人一同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开明富强的大宋社会里。合而不同是大宋王朝的整体写照。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儒家***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军事方面的最高学府称武学,相当于军事大学。宋还有科技一类专门学校,如算术、医学等。此外宋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南宋设在曾是岳飞府地的太学院最多有太学生一千七百余人。太学有学生宿舍还有体育场。太学考生来自四面八方。录取比例在3%--6%。太学实行五年制的三舍法。初进太学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学习合格者进入内舍在学习两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学习。在上舍再学习深造两年,考试合格者毕业。太学生伙食费完全由***包办,每人每年要花费三千贯左右。宋***只是给太学院太学生的伙食费一项,每年就投入花费五百多万贯。科教兴国不仅促进了科技、商业、文艺的繁荣,也推动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维,民主开明的政治报复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宋朝的政坛并非一滩死水,宋有民主的党派之争,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等。改革派,保守派并不是简单的两个派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元1042年范仲淹、欧阳修变法实行"庆历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欧阳修也反对,苏轼也反对。但反对和反对的观点也不同。苏轼在变法派执政时反对变法过急,又在保守派执政时发对对新法全都抛弃。司马光与王安石彼此相互尊重,只是政见不同。两派人士虽然观点立场不同,都不是为私利而是以国家利益、人民为重。宋的党派之争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易经》已表明有对立统一的原理,宋代的张载、沈括等人更是对辨证逻辑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民族早就拥有辨证的思维、深邃的思想。"当希腊、印度人很早就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对发展辨证逻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宋人把中国系统哲学推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宋学深入到现象世界的背后,探索了宇宙系统的本体和深层内在联系,并把宇宙的发生学和横向结构融为一体。宋人宇宙生成演化的系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社会系统与天地系统的和谐统一。

朱熹把"理"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理学集大成者。理学由朱熹发展到***,并从他以后开始衰弱。后代思想家也没有本质的突破。朱熹曾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这是宋儒理学的中心思想。朱熹认为常人和圣贤的天赋禀性没有什么差异,并教导人民在道德情操与学问躬行两方面下功夫。常人只要立定志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就能成为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劝导人们积极入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宗教思想。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就是人生的全部奋斗环境。这种思想号召教导人们在心性、精神、体验中去接近天理。所以说宋时的儒教是文化人的宗教。

四[宋朝是文化艺术]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清朝学者辜鸿铭认为,如果唐朝人是正统的中国人的话,那今天日本人更是中国人,因为日本人更像唐朝人。从文化的角度讲,日本人更多继承的是中国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也就是说今天的日本人比今天的中国人更多、更好的继承了中国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严复说:“究人心政术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为揪心。中国所以成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且不论,宋人所造什八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因为什么?因为宋朝是文化艺术的殿堂……

元实行六十不死活埋,初夜权。

李姓字辈, 德朝运国志、天地允登文,大如世泽久,明物在万春 我记得的大概都是协音,求高人指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菩萨耳根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尔时***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於时有佛。出现於世。名***。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於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於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於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於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於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十方。我於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於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於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於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於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於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於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於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於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於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於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於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於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於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於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於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於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於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於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於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於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於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盘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惟***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盘心 ***为最 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於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 真实心如是 於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离尘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

1. 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2. 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3. 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 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 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6. 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德,自如永定玉。

7. 内蒙赤峰:宝、玉、凤、振。

8. 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9. 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10. 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11. 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12. 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13.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14. 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15. 江苏高邮:碧胜云启,三掌钰宗纯;震金大学,光道德永。

16. 某地李氏:笔、生、芳、长、启。

17. 常德维新:鼻仕允贞元应祚长方登灼先维新世泽作述振家声荣。

18. 新化李氏: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

19. 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20. 湖南桃源:必定开文运,生华梦兆先;太尚道广德,继承统成天;盛世利彩凤,富贵永万年。

21. 安化李氏: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22. 华容李族:必良贻法远,光裕定逢昌,元本恒传茂,同宗绍述长。

23. 广西桂林: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24. 华容桥头: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

25. 重庆李氏:毕万洪文承,福能远长立;代光先四泽,昌勤耕广读;贞富贵连登,吉弟满庭堂。

26. 南安蟠龙:弼拔伯德若于如孚实天肇衍,宜尔君子长发其祥垂裕来兹。

27. 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28. 河南固始:秉文时子克,甫卿世侯延,尔孙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诚弘国盛,仁礼蔚嗣贤,兴复我家帮,济美斯万年。

29. 重庆李氏:白永嘉应 龙如仁义 承先继述 世代兴荣 天锡洪文 家国显庆 祖肇宗钦 祥开德政。

30. 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31. 某地李氏:伯尚梦朝廷,国大应时芳;祖必加增起,永世定隆祥;宗远思仁孝,文明万代昌;善良敦道义,圣治正纲常。

32. 小板桥李:伯允朝先洪,兴绍显耀宗;枝世德作承,光华益庆隆;景行惟继祖,忠孝与友恭;培植毓贤俊,文章经济崇;克振家声远,贵仕翌时雍。

33. 河北玉田:百、连、瑞、荣、自。

34.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35. 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36. 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37. 某地李氏:本大昌咸(显),安和永庆。

38. 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荫钟奇秀,经畲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39. 江西宜春:本、坤、钊、清、登。

40. 常丰十甲:本立家传盛,时隆世有荣;英才光玉宇,上达起先声。

41. 某地李氏:本、立、而、道、生。

42.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43. 江苏兴化:本、文、怀(志)、得(永)、加、石、子。

44. 湖南沅陵:本元朝拔开新运,正吉宏昌少治帮,永远书香照得泽,高明万代庆佳祥。

45. 台山李氏: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

46. 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泽。

47. 邵阳八甲: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48. 江西南昌:伴国仕光春,谌应时坤尚,祖德恢宏业,忠孝义节芳,永远发长祥。

49. 江西南丰:步、相、善、继。

50. 江苏盐城:步、庆、文、运。

51. 四川南充:才、成、德、思、克、季。

52. 湖南新宁:才达庚永梦,仕惟思廷伏;万荗德卓愈,世宗赵春景;秀泽朝中焕 ,兴隆迪吉康。

53. 湖南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 福自流长。

54. 广东仁化:才华治国,威武刚强;家声丕振,祖毓荫祥。

55. 山东青岛:才、良、任、朝、光。

56. 李贤后裔: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57. 四川万州:才仲仁显志,世高国正昌;作承天锡远,文章见洪心;定邦裕厚泽,恩光启长芳;忠孝培大本,学士继书香;一朝三元会,万代颂荣扬。

58. 湖南七甲:材达栋梁美,恩深雨露滋,伦常存后法,守创绍前规。

59. 湖南衡南:材、祚、承、先、本。

60. 贵州李氏:财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

61. 某地李氏: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62. 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63. 江西赣州:常、义、有、道、帮。

. 辽宁海城:长秉明文振,园恒世守廉。

65. 湖北钟祥:长登孝友,勤俭家传;身逢昭代,学守古贤;永怀启绪,立志承先;祥祯百世,福履定延。

66. 新化李氏:长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

67. 江苏沭阳:长怀本宗,敬承德(祖)国,孝友启家。

68. 湖北应山:长、开、景、润。

69. 山东聊城:长、连、洪、林、秋。

70. 陕西安康:长世定光复远,延绵益寿昌。

71. 江西泰和:长诵诗书,东作其勤。

72. 湖南七甲:长蜀飞阳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泽发祥,立勤勉智恒。

73. 湖南李氏:长、天、相、随、玉。

74. 贵州李氏:长文兴庭,志有发光。

75. 湖北郧西:长永光宗祖,德宏世必昌,齐家惟孝友。

76. 福建金门:长志君廷,秀振耆英,熙和丕焕,世炳嘉祯。

77. 泰安李氏: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78. 贵州李氏:昌、鸿、百、代、兴。

79. 某地李氏:昌、良、佐、广。

80. 江苏宜兴:昌、良、作、开、永。

81. 四川仪陇:昌、林、云、世、代、茂、忠。

82.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83. 山东淄博:昌、同、志、安、乐。

84. 河北丰润:昌、印、大、 庆、 忠、 孝、佐、家、邦。

85. 广西贺州:昌宜德伯(仕)秀廷,万日常冠本枝茂,盛世光华清若碧,兴唐宝树兆祯祥,英才仁寿绍书香。

86. 安徽明光:苍荣先德,大世(仕)可中,丙仁首道,万代克承。

87. 广西横县:畅、朝、廷、为(天)、其、显。

88. 泉塘李氏:朝昂凌皋氏议,克绍***德,诗书振家声,继承常显达,福禄寿康?。

89. 某地李氏:朝成德文,正林明宗。

90. 重庆开县:朝臣登上品,世代万年青。

91. 湖北武汉:朝、德、文、茂、璟、太、显、达、金、福、忍。

92. 浙江李氏: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93. 青岛李氏:朝、鸿、旭、昌、文。

94. 重庆巫溪:朝进安中先,廷春文美荣,国正光天德。

95. 绥中李氏:朝进龙永作,毓继国林文。

96. 某地李氏:朝龙昭来许,昆山永百年;呈祥开后印,吉庆宇轩元。

***. 庆符李氏:朝乔贞光旭,尔松合山元,文运天开远,诗书世泽长,道德培国本,忠孝振家声。

98. 山东枣庄:朝庆兴明梁,金玉发辉光。

99. 某地李氏:朝廷开国,世代用昌。

100. 福建明溪:朝廷士子,家国贤良;经书传世,百代其昌。

101. 四川安岳:朝廷印信正,仕如子大成;兰林恒年秀,桂院月长青;芬呈舒敬永,芳敦时化纯;伯元开世儒,文运应先宗;海清明圣作,国祚景象升。

102. 某地李氏:朝兴德泽,庭袷忠良;文章***,祖显名?;诚朴远绍,家道隆昌;永宜遵守,培植栋梁。

103. 四川南部:朝元先庭维仕林,文宗***胜聪明。

104. 某地李氏:朝、元、永、绍、方、贤、才。

105. 贵州李氏:朝忠德从,龙发义长。

106. 贵州李氏: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107. 江陵白马:慈必文学宗,先大克家子。

108. 某地李氏:慈(音)、惠(音)、远、益、高。

109. 湖北江陵:嗣(友)必文学宗,先(乃)大(为)克家子;成德思元公(勋),怀芳步国土,诒谋启盛传,永以绍宏(前)绪(美)。

110. 唐楼李氏:嗣大先国泰,祚启复朝清;传代登元志,芳名兆世春。

111. 湘潭李氏:嗣逢景大,世锡文明,祖泽源远,万代昌荣,修齐有道,辅国清平,佑启孔厚,克振家声。

112. 重庆云阳:嗣系世念小,八九祖添源;志应永兴廷,才正世大友;文尚光宗宏, 荣先维继树,裕厚罗英贤。

113. 某地李氏:嗣延自思大,世重应宗添;仁义克复纪,绍本必从元。

114. 重庆奉节:词绪荣昌,英贤世圣。

115. 四川仪陇:从忠明远柱,敦后得安康。

116. 安徽合肥:从义开基本,立德永世昌,文章***正,大道克家良。

117. 湖北钟祥:从天万世兴,进士佐龙廷;上国升光彩,相传卫楚秦。

118. 渠县李氏:从、广、至、渝、落、渠、化。

119. 云南李氏:丛文明众世,清春朝安顺;义自正乾坤,长能胜记清。

120. 四川新都:枞、经、家、国、祝、昌、隆。

121. 营口李氏:重守正,可 ?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22. 湘阴荆塘:重思安世闻,必万廷正应。

123. 某地李氏:崇成如永,延长维世;洪熙光文,肇启文明;万国咸宁,进德修业;云龙风虎,刚健中?;得主有常,承天时行;含章可贞,敬义立并;方大……。

124. 陈山李氏:崇俭恭敬,孝友德协,福寿康宁。

125. 湖南七甲:崇儒效宗祖,应颜曾师孔,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

126. 湖南长沙:崇儒效宗祖,应兴志景思。

127. 湖北孝昌:崇学时思,树德务滋;端本敦厚,荻承宗基;发扬光大,正道新名;培成国用,世代家齐;照派相传,名同公取;免致重袭,乱其纲纪。

128. 贵州李氏: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129. 重庆潼南:崇宗明远(近),敦后得安康。

130. 宁乡北湖: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131. 湖北钟祥:成德达才,克振家邦,代承祖阴,必有祯祥,俊贤蔚起,为国之光,中正传世,福禄礼常。

132. 江苏沛县:成、凤、德、光。

133. 河南南阳:成金基香元,名芳万世传;家守耕读道,训贵仁义先。

134. 广东李氏:成、开、子、德、启。

135. 天门渔薪:成、仁、后、代、昌。

136. 江苏李集:成山,敬修甲章,大政提纲。

137. 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138. 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139. 某地李氏:成、四、向、高、德。

140. 临沂李氏:成、守、克、传。

141. 安徽李氏:成(承)先光世泽,德志大书声,学义科名重。

142. 四川大竹:成占一明,朝献祥瑞,代笃忠贞;汉茂元赞,普育俊英;培仁树德本立道生。

143. 竹马馆东: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144. 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145. 安徽李氏:城、建、振、小。

146. 重庆黔江:陈家辉宗祖,方泽运势兴;文明开盛秀,世代永远春。

147. 湖北利川:诚世有本维荣相,文运天开美味堂;光耀朝廷永长久,斗洪明星正家邦。

148. 安仁李氏:承汉文光,万延继仕。

149. 全州龙水:承景继思连,守恭臣自友;元大一土葵,祖惟志延克。

150. 湖北钟祥:承守祖德,永继先志;宪发朝廷,万世照中。

151. 重庆巫山:承先良可大,之本必达昌,忠厚源有字,传家方远扬。

152. 四川李氏:承先继述,世代兴荣;天锡洪文,家国显庆,……。

153. 万卷堂李:承宗本可兆, 修士应同登,以遇明良际,传家业永升。

154. 安徽祖籍:承祖宗绪,广大永昌,世传有道。

155. 常德李氏:曾应朝尚,正先试春;治经周代,长永聚庆。

156. 江苏江宁:春本明伦,毓秀忠英。

157. 湖北恩施:春长振世绪,达亨崇美鼎。

158. 湖北钟祥:春国荣登世,光德义宗玉;金木水火土,清廉可振家。

159. 贵州李氏:春贵文成本,应朝发家祥,世德行正显,恩光锡永长。

160. 江苏扬州:春、宏、得、有、大。

161. 洢溪李氏: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

162. 陕西汉中:春吉应景才,先朝德元开;文明申成永,万土思从来。

163. 江苏李氏:舂、久、恩、从。

1. 湖北通城:春林佳景,祥兆绪延;英敏世昭,翔运恢先。

165. 华容李族:春林开远秀,忠厚发祥芳,佳树培元盛,丹风振和鸣。

166. 广东镇平:春灵开国秀,瑞仕耀霆方。

167. 某地李氏:春连玉发克,青山颂江在,万事永江河。

168. 青岛平度:春、明、昌、福、相。

169. 广东连山:春、时、沾、雨、育(毓)、书(舒)、。

170. 某地李氏:春世运之常,大石永昌茂,高泽杜志培,佳值飘清秀。

171. 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72. 齐齐哈尔:春、树、延、年、茂。

173. 贵州纳雍:春文材草应(如)正廷,玉书发毓百世兴。

174. 广西玉林:春秀杨辉时子展,之兆志显振家声。

175. 某地李氏:春、章、德、林。

176. 李钦后裔: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177. 重庆壁山:翠浓春芬碧,光明之正大,中德福寿全。

178. 某地李氏:纯、谨、振、华、堂。

179. 河南邓州:纯玉振金生,久学端显文;殿传名世焕,万方清景春。

180. 湖北钟祥:淳横炳轨钧,泽业耀堪钦;法树辉堂锦,流荣灿坐铭。

181. 湖北麻城:传、芳、永、延、隆。

182. 某地李氏:传广维其大,宗超继之永。

183. 华容李族:传家惟孝友,英才必昌胜,礼义遵先进,诗书耀后昆。

184. 云南李氏:传家孝友,经国文章,明成得宁。

185. 沅江李氏:传家以孝,佐国惟忠,务由正大,耀祖光宗。

186. 益阳李氏:传家惟孝友,治国在忠良;继志恢先绪,懋修耀玉堂;熙朝勤选拔,贤士庆名扬。

187. 华容南山:传家惟孝友,英才必昌胜,礼义遵先进,诗书耀后昆。

188. 益阳李氏: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泰运沅逢甲,名……。

189.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190. 华容李族:初志文传应,朝承代有人,家学可自新,继统绍先明。

191. 安徽长丰:初细伯文国,世成朝天同,明志兆家传,多方绪仪延。

192. 内益李氏:处孟景继宗,国卿世侯延;尔孙昭孝悌,法祖上丕前;忠诚宏炽盛,仁礼蔚嗣贤;兴得我邦基,济益厚福长。

193. 石圳李氏:璀璨图书府,珪璋礼义家。

194. 湖南攸县:垂、裕、远、攻、德。

195. 山东郓城: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

196. 重庆李氏:达元重美大,广学同光昌。

1***. 广东清远:达、德、有、常、中、公、启、百、扬。

198. 湘潭白鹿:大本存先德,逢时毓俊英;忠良开国运,孝悌振家声;源远流咸庆,根深叶自荣;诗书绵世泽,竹帛纪勋名;作福光前代,诒谋启后生;人随湘水秀,风绍吉安清。

199. 广西李氏:大、昌、行、从、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