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妇什么意思,愚夫愚妇可与及者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7 0
  1. 王守仁有哪些徒弟?
  2. 有夫有女的四字成语
  3. 《陆九渊集》简介
  4. 妇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5. 求先泰《五子歌》全文翻译
  6. 豫让论的作品原文
  7.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
  8. ABAC式的四字词语

《礼记》中庸诗解2君子中和

题文诗:

舜帝至知,好问好察,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愚妇什么意思,愚夫愚妇可与及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中於民,至中至庸,至庸至用,至适至情.

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难能,

颜回择之,得一至善,拳拳服膺,弗敢失之.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君子居之;

衽席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强梁者居.

君子中庸,中庸真情,情真义深,儒者中和,

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之有道,自约自律,

非名非利,不变不塞;国之无道,不更其守,

至正真情,至死不变.依乎中庸,遯世不见,

知而不悔,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至费至广,

至精至隐,至简至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夫妇不肖,可以能行.君子语大,天下莫载;

君子语小,天下莫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君子至道,至道至精,至精至诚,至诚至和,

至和真情,造端夫妇,真情所至,通达天地.

录自《礼记正义》郑玄注  孔颖达疏

正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郑玄注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人,察而行之也。“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於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也。斯,此也。其德如此,乃号为“舜”,舜之言“充”也。○与音馀,下“强与”皆同。好,呼报反,下同。易,以豉反。

[疏]“子曰”至“舜乎”。○正义曰:此一经明舜能行中庸之行,先察近言而后至於中庸也。○“舜其大知也与”者,既能包於大道,又能察於近言,即是“大知”也。○“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者,端谓头绪,谓“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言舜能执持愚、知两端,用其中道於民,使愚、知俱能行之。○“其斯以为舜乎”者,斯,此也,以其德化如此,故号之为“舜”。○注“舜之言充也”。○正义曰:案《谥法》云:“受禅成功曰舜。”又云:“仁义盛明曰舜。”皆是道德充满之意,故言舜为“充”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郑玄注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我也。言凡人自谓有知,人使之入罟,不知辟也。自谓择中庸而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实愚又无恒。○罟音古,罔之总名。擭,胡化反,《尚书传》云:“捕兽机槛。”陷,陷没之陷。阱,才性反,本或作穽,同。阱,穿地陷兽也。《说文》云:“穽或为阱字也。”辟音避,注“知辟”、“辟害”皆同。期音基。

[疏]“子曰”至“守也”。○正义曰:此一经明无知之人行中庸之事。予,我也。世之愚人,皆自谓言我有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者,此谓无知之人设譬也。罟,网也。擭,谓柞<木咢>也。陷阱,谓坑也。穿地为坎,竖锋刃於中以陷兽也。言禽兽被人所驱,纳於罟网、擭陷阱之中,而不知违辟,似无知之人为嗜欲所驱,入罪祸之中而不知辟,即下文是也。○“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郑云:“自谓择中庸而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实愚又无恒也。”小人自谓选择中庸,而心行亦非中庸。***令偶有中庸,亦不能期匝一月而守之,如入陷阱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郑玄注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奉持之貌。○拳音权,又起阮反,徐羌权反。膺,徐音应,又於陵反。奉,芳勇反。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言中庸难为之难。○蹈音悼,又徒报反。

[疏]“子曰”至“能也”。○正义曰:此一节是夫子明颜回能行中庸,言中庸之难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言颜回选择中庸而行,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膺,谓胸膺,言奉持守於善道,弗敢弃失。○“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谓天子,“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也。○“白刃可蹈也”者,言白刃虽利,尚可履蹈而行之。○“中庸不可能”也,言在上诸事,虽难犹可为之,唯中庸之道不可能也。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言中庸难为之难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郑玄注 :  子路问强。强,勇者所好也。○强,其良反,下同。好,呼报反。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言三者所以为强者异也。抑,辞也。“而”之言“女”也,谓中国也。○女音汝,下“抑女”同。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南方以舒缓为强。“不报无道”,谓犯而不校也。○校,交孝反,报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犹席也。北方以刚猛为强。○衽,而忍反,又而鸩反。厌,於艳反。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抑女之强也。流,犹移也。塞,犹实也。国有道,不变以趋时。国无道,不变以辟害。有道、无道一也。矫,强貌。塞,或为“色”。○矫,居表反,下同。倚,依彼反徐其蚁反。

[疏]“子路”至“哉矫”。○正义曰:此一节明中庸之道,亦兼中国之强。子路闻孔子美颜回能择“中庸”,言己有强,故问之,问强中亦兼有中庸否?庾氏云:问强中之中庸者。然此问之,亦如《论语》云“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之类”是也。○“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者,抑,语助也,“而”之言“女”也;女,子路也。夫子将答子路之问,且先反问子路,言强有多种,女今所问,问何者之强,为南方,为北方,为中国,女所能之强也。子路之强,行中国之强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者,反问既竟,夫子遂为历解之。南方,谓荆阳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情宽缓和柔,***令人有无道加己,己亦不报,和柔为君子之道,故云“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者,衽,卧席也。金革,谓军戎器械也。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生刚猛,恒好斗争,故以甲铠为席,寝宿於中,至死不厌,非君子所处,而强梁者居之。然唯云南北,不云东西者,郑冲云:“是必南北互举,盖与东西俗同,故不言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此以下,皆述中国之强也。流,移也。矫亦强貌也。不为南北之强,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形貌矫然。○“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者,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者,若国有道,守直不变,德行充实,志意强哉,形貌矫然。○“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若国之无道,守善至死,性不改变,志意强哉,形貌矫然。○注“此抑”至“强貌”。○正义曰:“此抑女之强也”,何以知之?上文既说三种之强,又见南方之强,又见北方之强,唯“抑而之强”未见,故知此经所云者,是“抑女之强也”。云“流,移也”者,以其性和同,必流移随物,合和而不移,亦中庸之德也。云“国有道,不变以趋时”者,国虽有道,不能随逐物以求荣利。今不改变己志,以趋会於时也。云“矫,强貌”者,矫是壮大之形,故云“强貌”也。

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郑玄注 :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犹乡也。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弗为之矣”,耻之也。○傃音素。乡,本又作“乡”,许亮反,下皆同。佹,久委反,下同谲音决。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废,犹罢止也。“弗能已矣”,汲汲行道,而为时人之隐行。○汲音急。隐行,下孟反。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言隐者当如此也。唯舜为能如此。○遯,本又作“遁”,同徒顿反。君子之道,费而隐。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费,本又作“拂”,同扶弗反,徐音弗,注同。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与”读为赞者皆与之“与”。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圣人有不能,如此舜好察迩言,由此故与。○以与音预,注“皆与之与”、“以其与”同。好,呼报反。故与音馀。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憾,恨也。天地至大,无不覆载,人尚有所恨焉,况於圣人能尽备之乎。○憾,本又作“感”,胡暗反,注同。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语犹说也。所说大事,谓先王之道也。所说小事,谓若愚、不肖夫妇之知行也。圣人尽兼行。《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察,犹著也。言圣人之德至於天,则“鸢飞戾天”;至於地,则“鱼跃于渊”,是其著明於天地也。○鸢,悦专反,字又作“<鸟>”。戾,力计、吕结二反。跃,羊灼反。著,张虑反,下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妇,谓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造,在老反。

[疏]“子曰”至“天地”。○正义曰:此一节论夫子虽隐遯之世,亦行中庸。又明中庸之道,初则起於匹夫匹妇,终则遍於天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者,素,乡也。谓无道之世,身乡幽隐之处,应须静默。若行怪异之事,求立功名,使后世有所述焉。○“吾弗为之矣”者,耻之也。如此之事,我不能为之,以其身虽隐遯而名欲彰也。○注“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正义曰:《司马法》文。言身隐而行佹谲,以作后世之名,若许由洗耳之属是也。○“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者,言君子之人,初既遵循道德而行,当须行之终竟。今不能终竟,犹如人行於道路,半涂而自休废。废,犹罢止也。○“吾弗能已矣”,已,犹止也。吾弗能如时人半涂而休止,言汲汲行道无休已也。○注“不为时人之隐行”。○正义曰:谓作佹谲求名是也。君子以隐终始,行道不能止也。○“君子”至“能之”。○言君子依行中庸之德,若值时无道隐遯於世,虽有才德,不为时人所知,而无悔恨之心,如此者非凡人所能,唯圣者能然。若不能依行中庸者,虽隐遯於世,不为人所知,则有悔恨之心也。○注“唯舜为能如此”。○正义曰:知者,《史记》云:“舜耕於历山,渔於雷泽,陶於河滨。”是不见知而不悔。○“君子之道,费而隐”,注云:“言可隐之节。费,犹佹也。”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言天下之事,千端万绪,或细小之事,虽夫妇之愚,偶然与知其善恶,若萏荛之言有可听用,故云“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者,言道之至极,如造化之理,虽圣人不知其所由,故云“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以行之至极故也。前文据其知,此文据其行,以其知、行有异,故别起其文。但知之易,行之难,故上文云“夫妇之愚”。行之难,故此经云“夫妇之不肖”。不肖胜於愚也。○“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知之与行之皆是至极,既是至极,故圣人有不能也。○注“与读为赞者皆与之与”,○正义曰:《士冠礼》云“其飨冠者,赞者皆与”,谓于与也。云“舜好察迩言,由此故与”者,即愚夫愚妇有所识知故也。与,语助也。○“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者,憾,恨也。言天地至大,无物不养,无物不覆,载於冬寒夏暑,人犹有怨恨之,犹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可备也。中庸之道,於理为难,大小兼包,始可以备也。○“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者,语,说也;大,谓先王之道。言君子语说先王之道,其事既大,天下之人无能胜载之者。○“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若说细碎小事,谓愚不肖,事既纤细,天下之人无能分破之者。言事似秋亳,不可分破也。○注“圣人尽兼行”。○正义曰:谓兼行大、小之事。小事则愚夫愚妇所知行,大事则先王之道。前文云虽圣人有所不知、不能,此云大事圣人兼行之者,前云有所“不知”、“不能”,谓於小事不胜匹夫匹妇耳,非谓大事不能也,故此云尽兼行之。○“《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者,《诗·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诗。引之者,言圣人之德上至於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得所。圣人之德下至於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得所。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诗》本文云“鸢飞戾天”,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喻善人得所。此引断章,故与《诗》义有异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者,言君子行道,初始造立端绪,起於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者。○“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言虽起於匹夫匹妇所知所行,及其至极之时,明察於上下天地也。

王守仁有哪些徒弟?

1. 妇四字词语有哪些

妇四字词语有哪些 :妇孺皆知、

泼妇骂街、

妇人之仁、

夫唱妇随、

三日新妇、

愚夫愚妇、

下车冯妇、

醇酒妇人、

妇人孺子、

冯妇下车、

思妇病母、

老弱妇孺、

黄绢幼妇、

佳儿佳妇、

男耕妇织、

匹妇沟渠、

贩夫贩妇、

糟糠之妇、

妇人之见、

匹夫匹妇、

夫妇反目、

别妇抛雏、

束缊还妇、

长舌之妇、

妇姑勃溪、

再作冯妇、

单夫只妇、

奸夫 *** 、

孤儿寡妇、

村哥里妇

2. 有妇的四字成语

妇孺皆知、

泼妇骂街、

妇人之仁、

夫唱妇随、

三日新妇、

愚夫愚妇、

下车冯妇、

醇酒妇人、

妇人孺子、

冯妇下车、

思妇病母、

老弱妇孺、

黄绢幼妇、

佳儿佳妇、

男耕妇织、

匹妇沟渠、

贩夫贩妇、

糟糠之妇、

妇人之见、

匹夫匹妇、

夫妇反目、

别妇抛雏、

束缊还妇、

长舌之妇、

妇姑勃溪、

再作冯妇、

单夫只妇、

奸夫 *** 、

孤儿寡妇、

村哥里妇

桃夭新妇、

下马冯妇、

卖儿贴妇

挈妇将雏: 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愚夫惷妇:

束缊还妇: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男妇老幼:

妇姑勃豀:

再作冯妇: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重作冯妇: 表示人又重操旧业。

愚夫愚妇: 旧时称平民百姓。

愚夫蠢妇: 蒙昧无知之人。旧指小民百姓。

下马冯妇: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匹夫匹妇: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泼妇骂街: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

匹妇沟渠: 指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卖儿贴妇: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

佳儿佳妇: 指好儿子,好媳妇。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黄卷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黄绢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贩夫贩妇: 旧称小商小贩。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夫倡妇随: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妇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

妇人孺子: 妇女孩子。

妇道人家: 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指成年女子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醇酒妇人: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3. 有妇的四字成语

妇孺皆知、泼妇骂街、妇人之仁、夫唱妇随、三日新妇、愚夫愚妇、下车冯妇、醇酒妇人、妇人孺子、冯妇下车、思妇病母、老弱妇孺、黄绢幼妇、佳儿佳妇、男耕妇织、匹妇沟渠、贩夫贩妇、糟糠之妇、妇人之见、匹夫匹妇、夫妇反目、别妇抛雏、束缊还妇、长舌之妇、妇姑勃溪、再作冯妇、单夫只妇、奸夫 *** 、孤儿寡妇、村哥里妇桃夭新妇、下马冯妇、卖儿贴妇挈妇将雏: 挈:带领;雏:幼儿。

带着妻子儿女愚夫惷妇: 束缊还妇: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同“束缊请火”。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

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男妇老幼: 妇姑勃豀: 再作冯妇: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

比喻再干旧行业。重作冯妇: 表示人又重操旧业。

愚夫愚妇: 旧时称平民百姓。愚夫蠢妇: 蒙昧无知之人。

旧指小民百姓。下马冯妇: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匹夫匹妇: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泼妇骂街: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

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匹妇沟渠: 指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卖儿贴妇: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佳儿佳妇: 指好儿子,好媳妇。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黄卷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黄绢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

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

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贩夫贩妇: 旧称小商小贩。妇人之仁: 仕:仁慈。

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夫倡妇随: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妇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妇人孺子: 妇女孩子。

妇道人家: 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指成年女子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醇酒妇人: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4. 以妇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妇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妇人之仁、妇孺皆知、妇人孺子、妇人之见、妇姑勃溪

妇人之仁 [ fù rén zhī ré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ù rén zhī rén ]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例 句

吴王有~,而无丈夫之决。

5. 村字能组什么四字词

1、村野匹夫 [ cūn yě pǐ fū ]:村野:荒村山野。 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2、宝镜古村 [ bǎo jìng gǔ cūn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古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3、樵村渔浦 [ qiáo cūn yú pǔ ]:指山村水乡。泛指乡村。

4、村夫野老 [ cūn fū yě lǎo ]: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5、同村孝道 [ tóng cūn xiào dào ]:在中国农村,尽管传统孝道受到了很大冲击,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孝道的衰落”:一方面,绝大多数子女依然在善待老人,另一方面,尽管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其比例还极低。从“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即便在古代也是一个问题。

6、山野村夫 [ shān yě cūn fū ]:一般是指山民,也常常是避开繁华浮世、在山野悠游生活的隐士的谦称。

7、水村山郭 [ shuǐ cūn shān guō ]:指水边的村庄,靠近山的城镇。

村 cūn

〈名〉

(形声。从邑,屯声。本义:村庄)

同本义

邨,地名。——《说文》。徐铉曰:“今俗作村。”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潜《桃花源记》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环村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村坊(村庄);村疃(村庄);村上(村子里);村井(村庄);村公(村中长者);村老(村中父老);村戍(村里守卫之所);村垣(村庄围墙)。又指农村基层组织。

如:村正(村司、村吏、村胥,都指村长);村伍(村户);村邑(村镇。引申指故里);村郭(村镇);村范(村规)

乡村,乡下,农村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村田乐(宋元明时表现农村生活的民间舞蹈);村泊(村野,乡村);村务(乡村小酒店;农家);村野匹夫(身居乡野的鄙陋无知之人);村醪浊酒(乡下人自家酿的酒);村姑(农村少女)

〈形〉

粗俗;土气 。

如:村蛮(粗野);村獠(粗笨的人);村夫(乡下人);村言(粗俗的话);村妆(粗俗的打扮);村纣(粗野,粗俗);村顽(粗野,愚蠢);村性(野性,粗野的脾气)

蠢,傻 。

如:村势煞(傻相,蠢样);村沙样势(村村势势。土头土脑,傻里傻气);村厮(傻瓜,乡巴佬);村愚(愚蠢,粗笨)

朴实 。

如:村憨(朴实憨厚);村朴(朴实)

〈动〉

冒犯,用不好听的话伤人

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 宝玉的,就忘了村了 彩云了。——《红楼梦

6. 什么村什么舍四子字成语

恋恋不舍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强聒不舍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瓦两舍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依依不舍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避军三舍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君三舍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打家截舍 指到人家里抢夺财物。同“打家劫舍”。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东邻西舍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行藏用舍 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恋恋难舍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同“恋恋不舍”。

有夫有女的四字成语

钱德洪、王畿、邹守益、冀元亨、王艮等。

1、钱德洪

钱德洪 (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

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

王守仁(又名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2、王畿

王畿?(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

十一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继承王守仁心学,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

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禅学。

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南京讲学,与李贽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

3、邹守益

邹守益 (1491-1562)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4、冀元亨

冀元亨(1482年-1521年),字惟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正德十一年,冀元亨乡试中举,其一直跟随从学王守仁。朱宸濠曾经为其所学所服,并厚赠遣送,冀元亨却将礼物赠于官。朱宸濠事败后,张忠、许泰诬陷王守仁与其私通,朱宸濠并没有承认,并称之曾经与冀元亨论学。

张忠遂逮捕冀元亨,并用炮烙严刑拷问,冀元亨始终不承认,后逮捕入京师下诏狱。明世宗即位后,言臣均称其冤,其出狱后五日内去世。

5、王艮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起初投入王阳明(守仁)门下为求生,后来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百度百科——钱德洪

百度百科——王畿

百度百科——邹守益

百度百科——冀元亨

百度百科——王艮

陆九渊集》简介

1. 有父有夫的四字成语

哀哀父母

恩同父母

父慈子孝

父母恩勤

父母之邦

父为子隐

父析子荷

父严子孝

父债子还

干父之蛊

谷父蚕母

江东父老

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认仇作父

认敌作父

认贼为父

认贼作父

田父献曝

田父之功

徒读父书

顽父嚚母

为民父母

无父无君

衣食父母

再生父母

重生父母

子为父隐

子孝父慈

按ctrl+F

选择就好了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请点击我回答下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O(∩_∩)O谢谢~

同者请鼠标放在我账号上点击求助知友按钮jzq0511 ,向我提问~

如果收到求助会第一时间帮大家解答(*^__^*) ~ 顺便点个{赞}

〓来自知道团队数理化梦之队〓

知识豪杰,快来加入数理化梦之队团队吧,一起答疑助人,没你不行!

2. 含有女字的成语,带有女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女字成语,带有女字的四字成语,含有女子的四字词语

男耕女织 男尊女卑 男盗女娼 男欢女爱 九天仙女

男女老少 男女老小 男女老幼 男女有别 男唱女随

女中尧舜 倩女离魂 善男信女 金童玉女 儿女情多

寸男尺女 儿女成行 儿女情长 儿女心肠 怨女旷夫

牵牛织女 拖男带女 五男二女 小脚女人 騃女痴男

牛星织女 女长当嫁 女大当嫁 女大难留 女流之辈

携男挈女 瑶池女使 窈窕淑女 一男半女 儿女亲家

旷夫怨女 郎才女貌 卖儿鬻女 男婚女嫁 卖男鬻女

儿女之债 儿女子语 ***女郎 男扮女妆 红男绿女

儿女之情 骄儿騃女 郎才女姿 邻女窥墙 鬻儿卖女

娥皇女英 儿女夫妻 儿女私情 儿女英雄 騃女痴儿

牛郎织女 女娲补天 痴儿呆女 痴男怨女 女扮男装

有女怀春 子女玉帛 左家娇女 离魂倩女 男室女家

女大须嫁 女貌郎才 女长须嫁 女中丈夫 绿女红男

美女簪花 女织男耕 女中豪杰 相女配夫 童男童女

男婚女聘 邻女詈人 生男育女 男男女女 檀郎谢女

倩女离魂 男女平等 天女散花 饮食男女 重男轻女

3. 有父有夫的四字成语

哀哀父母恩同父母父慈子孝父母恩勤父母之邦父为子隐父析子荷父严子孝父债子还干父之蛊谷父蚕母江东父老夸父逐日夸父追日认仇作父认敌作父认贼为父认贼作父田父献曝田父之功徒读父书顽父嚚母为民父母无父无君衣食父母再生父母重生父母子为父隐子孝父慈按ctrl+F 选择就好了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点击我回答下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相互支持,相互帮助,O(∩_∩)O谢谢~同者请鼠标放在我账号上点击求助知友按钮jzq0511 ,向我提问~如果收到求助会第一时间帮大家解答(*^__^*) ~ 顺便点个{赞}〓来自知道团队数理化梦之队〓知识豪杰,快来加入数理化梦之队团队吧,一起答疑助人,没你不行。

4. 第四个字是“夫”的成语有哪些

村野匹夫 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巾帼丈夫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有大丈夫气慨的女子。

赳赳武夫 勇武矫健的军人。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

罗敷有夫 旧指女子已有丈夫。

水磨工夫 掺水细磨。形容工作深入细致,费时很多。

五羖大夫 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

怨女旷夫 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逐臭之夫 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不亦善夫 不也很好吗!

草木愚夫 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

民贼独夫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女中丈夫 指女子中有男子气概的人。

肉眼凡夫 指尘世平常的人。

亡国大夫 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枉费工夫 白白地耗费时间与精力。形容徒劳无益。

相女配夫 指衡量女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女婿。

心雄万夫 雄:雄于,在雄心方面超过。雄心胜过一万个人的心志。形容志向极大。

騃童钝夫 指愚昧笨拙的人。

5. 有妇的四字成语

妇孺皆知、

泼妇骂街、

妇人之仁、

夫唱妇随、

三日新妇、

愚夫愚妇、

下车冯妇、

醇酒妇人、

妇人孺子、

冯妇下车、

思妇病母、

老弱妇孺、

黄绢幼妇、

佳儿佳妇、

男耕妇织、

匹妇沟渠、

贩夫贩妇、

糟糠之妇、

妇人之见、

匹夫匹妇、

夫妇反目、

别妇抛雏、

束缊还妇、

长舌之妇、

妇姑勃溪、

再作冯妇、

单夫只妇、

奸夫 *** 、

孤儿寡妇、

村哥里妇

桃夭新妇、

下马冯妇、

卖儿贴妇

挈妇将雏: 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愚夫惷妇:

束缊还妇: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男妇老幼:

妇姑勃豀:

再作冯妇: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重作冯妇: 表示人又重操旧业。

愚夫愚妇: 旧时称平民百姓。

愚夫蠢妇: 蒙昧无知之人。旧指小民百姓。

下马冯妇: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匹夫匹妇: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泼妇骂街: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

匹妇沟渠: 指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卖儿贴妇: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

佳儿佳妇: 指好儿子,好媳妇。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黄卷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黄绢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贩夫贩妇: 旧称小商小贩。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夫倡妇随: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妇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

妇人孺子: 妇女孩子。

妇道人家: 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指成年女子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醇酒妇人: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6. 关于婚烟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秦晋之好 佳人才子 郎才女貌 天生一对 白头偕老

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 宜室宜家

白头偕老 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瓜瓞延绵 情投意合 夫唱妇随 珠联壁合

凤凰于飞 美满家园 琴瑟合鸣 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 缔结良缘

缘订三生 成家之始 鸳鸯壁合 文定吉祥

姻缘相配 白首成约 终身之盟 盟结良缘

天作之合 心心相印 永结同心 相亲相爱

7. 女字的四字成语

男扮女妆、

邻女詈人、

童男童女、

女扮男妆、

五男二女、

秦女楚珠、

儿女子语、

拖男带女、

相女配夫、

漆鲁、

左家娇女、

越女齐姬、

男来女往、

儿女姻亲、

大男小女、

三男四女、

儿女英雄、

牵牛织女、

携儿带女、

瑶池女使、

女大难留、

男婚女嫁、

一男半女、

骄儿騃女、

美女破舌、

怨女旷夫、

檀郎谢女、

女中丈夫、

子女玉帛、

生儿育女

妇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心学”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敕令所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轮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淳熙十三年(1186),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管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军,此间他治绩显著。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陆九渊集》是陆九渊的往来书信和短篇杂著的结集。《陆九渊集》原名为《象山先生全集》,系由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整理出版的。《象山先生全集》的刻本较多,计有明成化间陆和刻本,明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王守仁序李茂元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公元1559年)廖恕补刻本,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张孟尝、陈玉客校刻本,明嘉靖间杨琇辑刻本,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公元1615年)周希旦刻本,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公元10年)陆邦瑞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已巳(公元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二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等。1980年,钟哲以嘉靖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诸本予以校勘、点校,改为今名《陆九渊集》,由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为当今最易见到的本子。

《陆九渊集》于《象山先生全集》的卷次一仍其旧,共有正文三十六卷,只是加有一个前言和附录。附录包括各本序跋、朱熹之书信和《象山学案》案语等史料。陆九渊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陆九渊集》的各卷之中,其中以《语录》(卷三十四、卷三十五)较为集中。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陆九渊集》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陆九渊集》

陆九渊对教育本体论的论述是通过对“道”、“理”恃性的探究而展开的。

道塞宇宙,理塞宇宙。陆九渊认为“道”、“理”充塞于整个宇宙,于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道”、“理”是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天地万物只能顺此而动,不能抗拒“道”、“理”的规定。“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语录下》,卷三十五),“道”、“理”为宇宙本身所固有,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深入于一事一物之内,“道”、“理”于宇宙间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宇宙为“道”、“理”的外在表现形式,“道”、“理”则是宇宙存在的内在根据。

“道”、“理”至高无上,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它无时而不往,无处而不在,具有尊、贵、明、高、大、公、广、正、实、常等特点,是一个具有永恒、普遍、无限等特性的至高无上的理论范畴。因此,人之于道“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语录下》,卷三十五)“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易说》。卷二十一)

天道而人道──由宇宙本体向道德本体的推演。陆九渊说:“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矣。”(《与冯传之》,卷十三)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上》,卷三十四)“道在宇宙间何尝有病,但人自有病。”(同上)“道”、“理”不曾限隔宇宙,但人却往往有限隔宇宙之病。所以对人来说,就有一个去病明道的问题。很明显,陆九渊论证宇宙本体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宇宙之然与所以然,而是在于由宇宙本体向道德本体推演,并由道德本体最终推出教育本体。

“道”,“理”具有易知易行性,陆九渊认为,“道”、“理”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可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语录上》,卷三十四)然而就“道“,“理”之根本法则而言,则不出“一阴一阳”之道。他说:“夫道一也”。(《与赵然道(二)》,,卷十二)古往今来,四方上下,概莫能外,“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语录上》,卷三十四)抓住了“道”、“理”的根本。自然纲举目张,所以说,此道此理坦然明白,决不粘牙嚼舌。“道”,“理”无奇特,乃人心所固有,虽圣人之道不过如此。人对于“道”、“理”的认识,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简驭繁,以易驾难。他说:“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与高应朝》,卷五)正如《易传·系辞》所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说,最根本的也就是最简易的。“道”、“理”本不出简易二字,“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人之于道于理的领悟与把握本非“高难行之事”(《与李宰(二)》,卷十一)虽“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能行”(《与陶赞仲》,卷十五),至于“高洁”之“智者贤者”自不待言。所以“道”、“理”本身便是纲和目的对立统一,简与繁的对立统一。

《陆九渊集》

心即理。陆九渊认为,身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故身是人之根本。而心是人得以与禽兽相分别的本质所在,是人之所以:“为庶类之最灵者”的根据所在,故心是身之根本。心于五官最尊大,四官各司其职,心官也不可旷职。天道至明,人心至灵,心为人道之现实承担者,这样,宇宙之普遍之道便经由天道、人道而最终落实于人心之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卷二十二)理之所在,“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敬斋记》,卷十九),心外天道,心外无理,“道”“理”之外,心之所含亦别无其他,陆九渊由此而导出“心即理”(《杂说》,卷二十二)的重大心性论命题。道外无别道,理外无别理,“道”“理”与宇宙相为表里,所以说,“宇宙(之理)便是吾心(之理),吾心(之理)即是宇宙(之理)。……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同上)

同“道”“理”之变与不变特性相应,心也具有同与不同的双重性质。圣凡同心,圣贤同心,凡人同心,古圣今凡同心,总之,心只是一个心,从此言之,人皆同此心。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先天之气禀有所差异,其心又不尽然相同,虽为圣贤亦概莫能外,“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此八圣人合堂同席而居,其气象岂能尽同?”(《语录上》,卷三十四)“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同上)可见,心与理都是一种变又不易,同又不同的矛盾统一体。但是,从其根本而言,“道”“理”是不易的,心是共同的,所以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实不容有二。……此吾之本心也”。(《与李宰》,卷十一)而且,从内容来看,心与理也是共同的。

人心(道)至善与蔽理溺心──教育之必要性。陆九渊认为,人心本善,其所不善者不在本心自身,而主要来自“渐习”的消极影响。“渐习”即是“迁于物”,人心“迁于物”,自然便会受物蒙蔽。蔽心之害有两种,一种是愚不肖者蔽于物欲,另一种是“智者贤者”蔽于“意见”。二者的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都是一样的,即蔽理溺心而使本心不得其正。

愚不肖者之“物欲”之蔽往往易解,而“贤者智者”之“意见”之蔽则往往难除。前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于不明做人之道理,一味沉溺于物欲之中,安于现状,自暴自弃。只要向愚不肖者讲明道理,促其猛醒,使之产生人之尊严感和责任感,那么,此种蔽心之害是较易涤除的。而后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于终日于“意见”“辩说”中打滚,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南辕北辙,而不自觉,此种蔽心之害最难涤除。

既然人之本心受到蒙蔽,本心之善受到戕害,就必须将蔽心之害涤除掉。只要能涤除蔽心之害,痛改前非,找寻回放失的本心,则本心即复。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心而已,复其本心,这是人性对人的殷切呼唤,是人道对人的必然要求,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征,这便将复其本心,求其放心的必要性提升到了人生哲学和***学的高度来认识。而复其本心,求其放心,涤除蔽心之害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所以,教育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道”理”之简易性与“良知”“良能”之自在性──教育之可能性。陆九渊认为,求放心除蔽害的关键在于一个“思”字,思则知是非曲直,于道于理了然而明,“知非则本心即复”。(《语录下》,卷三十五)那么,思的物质承担者又是什么呢?这便是心。心于五官最尊大,其他四官各司其职,心官也不可旷职。心官之职便是思陆九渊简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与李宰(二)》,卷十一)思的生理基础便是***于心中先天具有一种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其***特性便是在“良知”、“良能”中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可见,心不仅是一种认知器官而且自身内含宇宙之“道”“理”(主要是指的人道),所以,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反省内求,“尽我之心”(《语录上》,卷三十四)的过程。达就是说,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学生),“正理在人心,乃所谓固有”(《与李宰(二)》,卷十一),人同时又具有体认“正理”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活动是可以进行的。从教育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是可以进行的。

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活动的进行也是可能的。从总体而言。教育内容即是充塞宇宙之“道”“理”。如前所言,“道”“理”具有易简特性,易则易知,简则易行,最根本的也便是最简单的,抓住了根本则纲举目张,所以,“道”“理”虽内容浩繁,但其根本,则愚夫愚妇可以与知。这就是说,教育内容不仅是可以学习和认识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学习和认识的。因此,不论是从人的认识器官“心”的结构和功能而言,还是从教育内容的结构而言,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都是完全可能的。

教育目的论──理论人格与实践人格的合一。在教育目的论上,陆九渊并不过多地强 *** 育在“化民成俗”,敦厚民风中的作用,他所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为实现其社会理想服务和与其理想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能够“自作主宰”,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

陆九渊的教育目的论实际是沿着两个方向或者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证的。从理论推导的路数看,拥有人道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即为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落实在教育上,即为其理想的教育人格,即理论人格。

从现实的路数看,教之所教,学之所学,唯在“明理”而已。此理如何明?根据“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卷十一)的理论逻辑,必然会得出“存心”“养心”的结论。由于人之本心受到外物戕害而使本心放失,因此,教育的过程又是一种求放心的过程。所以,“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与舒西美》,卷五)通过存心、养心、求放心等一系列教育方法,从而使人之本心得以恢复,使受蒙蔽的本心发扬复明。“复心”的人格便是“完人”和“超人”,这便是陆九渊的现实教育人格,亦即实践人格。就其内涵要求而言,两种教育人格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其理论人格是一种根据理论推导而得出的***设,而其实践人格则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人性复归,达到“人道”社会中的人格要求的一种现实可能性。理论人格是实践人格的最高目标,只有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在最成功的教育中,二者方会完全合一。

关于“完人”和“超人”的内容规定,陆九渊指出,“完人”即是圣贤君子,即是维护“皇极之建,彝伦之叙”(《杂说》,卷二十二),恪守“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莫不有道”(《论语说》,卷二十一)的道德律令,发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的人。“超人”即是“自作主宰”,体现“天地之心”,通过扩充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驾驭于万物之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体现宇宙之理(心)的“超然”之人。陆九渊这样描述“超人”形象:“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的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语录下》。卷三十五)

《陆九渊集》

在教育方***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既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教育活动也就只能走反省内求的教育路线。至于如何反省内求,陆九渊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比如,立志、易简、剥落与减担、读书与亲师友、存养、求放心、寡欲、自立自得、心教、致疑切思等等。在这些原则和方法中,有些是异名同实,有些是含义交叉,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前三种方法。

立志。陆九渊极为重视立志。志是人之念虑初萌,当发未发之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在陆九渊看来,人之念虑是非常关键的,念虑正,则内之品德正,外之行为正,念虑之不正,则内之品德不正,外之行为亦不正。所以,将人之念虑初萌纳入正确的轨道而不使其误入歧途,这对于教育、学习和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便是陆九渊强调立志的理论根据之所在。

立志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无论做人还是研习学问,教育还是自我修养,都应当首先立志,这就叫做“先立乎其大者”。这个“大者”是什么?便是明理、立心、做人。大者不求求其小,本之不立立其末,获取的东西再多也没有价值,也只是“术”而不是“道”,所以,陆九渊屡多言立志:“学者须是立志”,“人要有大志”,“志小不可以语大人事”,“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语录下》,卷三十五)另一方面,立志又须要将志立于其当处,志立不当,则不但不能存心、养心、求放心,反而徒增贼心之害,所以,立志即是要确立正确的志。这就需要“打叠田地净洁。”(同上)将“田地”中之不净洁者“打叠”干净,涤除错误的为学之志,则“田地”自然净洁,破字当头,志立其中,“知非则本心即复。’(同上)反之,一任“田地不净洁”而去为学、读书,在错误之志下去为学、读书陆九渊简介,则是“***寇兵,资盗粮”(同上),徒增祸患。

立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具有多种“志”即多种行为动机,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志”进行一番辨别工作,以便从众多的“志”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志”来。所以,立志之前当需“辨志”。“辨志”自然就有一个划分“志”的标准问题,按照陆九渊的说法,这个标准就是“义利”或“义利公私”。凡是“义”、“公”之志就当立之,凡是“利”,“私”之志则当弃之,“义”、“公”之志的特征是,此志必是立于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之上,必须始终把握“人生天地间,为人当为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同上)的为学方向。

立志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或学者本人,所以,立志就必须自得自立,自作主宰,“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自得,自成,自得,不倚师友载籍”,“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语录下》,卷三十五)但是,自得自立,自作主宰绝不等于师心自用。为了消除师心自用的心蔽,象山又提出了诸如遇明师、***读书、循序渐进等方法,限于篇限,不再展开论述。

易简。《易传·系辞》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说,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最简易的东西。陆九渊的易简方***是由此而来。

陆九渊认为,人之本心四端虽为萌芽,但同完善之道德品质,本质为一。若能时时操持,事事发用,辨明每时每处涌现之德性本心,把握机宜,当下顿悟,存养扩充本心,终可成就可久可大之圣贤人格。而这便是易简工夫。反之,偏离易简的教育为学方法,而强调“积累有渐”,把教育和学习看作是一个由逐渐积累而至融会贯通的过程,必然会陷入“支离”:“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与詹子南》,卷十)这种教育、学习不但无益,反而徒增蔽心之害。所以,陆九渊说“支离事业竟浮沉”。

易简工夫就是发明本心,存心、养心、求放心。其入口处便是“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语录上》,卷三十四)改过迁善必须通过“思”来进行,通过切己深思,自反自得,改过迁善,“知非则本心即复。”(《语录下》,卷三十五)

易简工夫就是于人之日用处开端,于日常生活时时处处检点自己,具体方法便是“顿悟。”

易简工夫就是于格物之上“研究物理。”“研究物理”的目的在于研究物中之理,所以,“研究物理”时又不能受到物的困扰,而被物牵将去,从而迷失“研究物理”的目的,这就叫做“不陷事中。”

易简工夫就是于读书之上“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语录下》,卷三十五)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字”“晓文义”,更不在于固守章句之学,而在于察书之“意旨”,求书之“血脉”,在于“比他人读得别些子”(同上),这样才不至于一味沉溺于章句之中而迷失了读书的方向。

剥落和减担。陆九渊认为,愚不肖者之“物欲”心害是由其气禀所决定,涤除“物欲”心害必须通过剥落工夫来解决。剥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剥落的对象,是由人之气禀、血气而产生的“物欲”,似不包括“意见”在内。第二,剥落是明师良友与受剥落者本人的双边活动过程。第三,剥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教育过程,剥落即是不断地涤除蒙蔽本心的“随”,恢复本心的“清明”,甚至“剥落得(随)净尽方是”。(同上)第四,明师良友,但助鞭策耳,所以,剥落的落脚点又在于受剥落者的自剥落。第五,剥落即是使受剥落者自省自觉,这便与“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语录上》,卷三十四)的学问入口处接上了头。

针对“传注益繁,论语益多”(《贵溪重修县学记》,卷十九)而造成的“意见”心害,”陆九渊又提出了“减担”的教育方法:“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语录下》,卷三十五)减担即是使蒙受“意见’戕害的“贤者智者”去掉因精神在外而造成的人为精神负担,使之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将为学读书的目的直面“明理、立心、做人”;减担即是教育学者不要自作艰难,疲劳精神,而应自作主宰,用易简方法去认识易简之理。可见,剥落是其寡欲思想的具体化,而减担则是易简工夫在读书方法上的进一步表达。

在《陆九渊集》中,陆九渊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观性、实在性和普遍性,并由本体论与“天人合一”相配合而推出“心即理”的心性论命题,用自然类比的方法导出“人道”范畴,把儒家的***道德思想作为人类永恒而普遍的道德思想,并以此来规范和解释“人道”的内容。用人道与天道的相容性、同一性、易知易行性和良知良能的自在性论证出明理、立心的可能性;从人心固有蔽心之害和人之为人当尽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这两个方面论证出明理、立心的必要性。提出了立志、易简,剥落和减担等一系列与其本体论、心性论思想相为呼应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在对人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论述中,将普遍的人道化解为个体的人道,又将个体的人道统归为普遍的人道,从而推导出其理想的理论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又从教育方***的角度推导出明理、立心的最终目的--做人及其理想的实践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从而使其理论教育人格和实践教育人格同归于一。因此,同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一样,《陆九渊集》中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本体论、心性论、方***和目的论的有机统一。陆九渊从以“道”“理”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论,推至以“心即理”为核心内容的心性论,并从心性论导出通过明理、立心以涤除蔽心之害的方***,从而实现其完人、超人的目的论。又反过来,从目的论和方***反推到心性论,从心性论回归至本体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为根本特征,以“心即理”为中心命题的内部循环,自圆自封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这是《陆九渊集》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求先泰《五子歌》全文翻译

1. 妇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妇孺皆知、

妇人之仁、

妇人孺子、

妇人之见、

妇姑勃溪

妇姑勃溪: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妇孺皆知: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妇道人家: 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指成年女子

妇人孺子: 妇女孩子。

妇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妇姑勃豀:

2.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尽字开头的有哪些

尽人皆知 尽:全部,所有.所有的人都知道 尽心尽力 指费尽心力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尽多尽少 指尽其所有 尽入彀中 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尽善尽美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尽态极妍 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尽欢而散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尽心竭力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尽如人意 尽: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尽力而为 用全部的力量去做.尽其所长 尽:全部用出;长:特长,擅长.把所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尽付东流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 尽忠竭力 竭:尽.用尽气力,竭尽忠诚.尽美尽善 〖解释〗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尽释前嫌 〖解释〗尽释: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丢开.。

3. 妇开头知结尾的四字成语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解释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出处《星火燎原·湘西再起》:“可是提起他(贺龙)的名字,湘鄂本的人民差不多是妇孺皆知。”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来形容大家知道或一看就明白的简单事物;有时也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皆;不能读作“jié”。

辨形孺;不能写作“儒”。

近义词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反义词鲜为人知

辨析~和“众所周知”;都有“大家都知道”之意。但“众所周知”适用于明显的事实或道理;也适用于人;应用范围比“众所周知”广。

例句婚姻法的宣传;要做到家喻户晓;~。

4. “妇”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妇”字开头的成语有

1. 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 妇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 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3. 妇人孺子[fù rén rú zǐ] 妇女孩子。

4. 妇人之见[fù rén zhī jiàn] 平庸的见解

5. 妇姑勃溪[fù gū bó xī]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 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5. 有妇的四字成语

妇孺皆知、

泼妇骂街、

妇人之仁、

夫唱妇随、

三日新妇、

愚夫愚妇、

下车冯妇、

醇酒妇人、

妇人孺子、

冯妇下车、

思妇病母、

老弱妇孺、

黄绢幼妇、

佳儿佳妇、

男耕妇织、

匹妇沟渠、

贩夫贩妇、

糟糠之妇、

妇人之见、

匹夫匹妇、

夫妇反目、

别妇抛雏、

束缊还妇、

长舌之妇、

妇姑勃溪、

再作冯妇、

单夫只妇、

奸夫 *** 、

孤儿寡妇、

村哥里妇

桃夭新妇、

下马冯妇、

卖儿贴妇

挈妇将雏: 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愚夫惷妇:

束缊还妇: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男妇老幼:

妇姑勃豀:

再作冯妇: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重作冯妇: 表示人又重操旧业。

愚夫愚妇: 旧时称平民百姓。

愚夫蠢妇: 蒙昧无知之人。旧指小民百姓。

下马冯妇: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匹夫匹妇: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泼妇骂街: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

匹妇沟渠: 指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卖儿贴妇: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

佳儿佳妇: 指好儿子,好媳妇。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黄卷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黄绢幼妇: “绝妙”二字的隐语。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贩夫贩妇: 旧称小商小贩。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夫倡妇随: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妇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

妇人孺子: 妇女孩子。

妇道人家: 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指成年女子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醇酒妇人: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6. 开头 四字成语大全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开合自如: 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开花结果: 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开卷有益: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开路先锋: 原指古代军队中先行开路和打头阵的将领。现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开门见山: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开门揖盗: 揖:拱手作礼。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开山祖师: 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祖师:第一代创业和尚。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传说:***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开源节流: 开:劝课;源:水源。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开宗明义: 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开足马力: 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开口见喉咙: 犹言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见天: 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同“***见日”。

开心见胆: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开心见肠: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开山始祖: 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同“开山祖师”。

开眉展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

开眉笑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同“开眉展眼”。

开利除害: 犹言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开来继往: 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开阔眼界: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开口见胆: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同“开口见心”。

开阶立极: 旧指开创基业,建立统治。

开疆展土: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

开疆拓宇: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开疆拓境: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

开花结实: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同“开华结果”。

开华结果: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

开国承家: 指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开门延盗: 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同“开门揖盗”。

***见日: 开:散开。拔***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开门七件事: 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

开科取士: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开雾睹天: 比喻使人豁然开朗。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开国元老: 元老:政界年辈资望高的人。指建国时资历声望高的人。

开弓不放箭: 比喻故意做出一种要行动的姿态。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开基立业: 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开物成务: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开国元勋: 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开台锣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的开头。

开怀畅饮: 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开国功臣: 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开山老祖: 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开山鼻祖: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开锣喝道: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亦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开口见心: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开疆辟土: 开:开拓;疆:边疆;辟:开辟;土:国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7. 冽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没有“冽”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就是含“冽”字的成语也没有。

冽liè 造字法形声;从冫、列声 基本字义 寒冷:凛~。~~。

详细字义 〈形〉 1. 寒冷。亦作“洌” [cold]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诗·小雅·大东》 秋风冽冽,白露为朝霜。——左思《杂诗》 2. 又如:冽冽(寒冷的样子);冽风(寒风);冽厉(寒冷而猛烈) 3. 清澄 [clear]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 又如:冽香(清香);冽泉(清泉);清冽(清澈)。

8. 阴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阴差阳错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阴错阳差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阴魂不散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阴谋诡计 诡:欺诈,奸滑。指暗地里策划坏的害人的坏主意。

阴凝坚冰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阴阳怪气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阴曹地府 迷信说法,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阴服微行 微行:帝王、官吏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旧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民访。

阴凝冰坚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阴山背后 ①迷信者称阴间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阴阳惨舒 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

阴阳交错 指把阴和阳搞差了。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豫让论的作品原文

五子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训有之。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

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皇祖”,指“大禹”。“皇祖有训”,即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是“大禹”对后人的训戒。“大禹”训诫其后人,对“民”要亲近,不能疏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乃邦国之根本,作为邦国之根本的“民”安定了, 时世才能雍和太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我看天下无知的男女都比你强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一个人会犯很多错误,但等错误明显时才发现就晚了。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

虽然这里把人民比作拉车的马,而把统治者比作驭马者,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的恐惧,人民的地位由于自己用生命的抗争显示出来的力量而得到了统治者不得不承认的提高。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作为君王,也不得不敬畏。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皇祖有训说:或者在内沉醉于美色;或者在外着迷于游猎;或者酷爱饮酒;或者喜欢音乐;又或者挥霍钱财,建设精美的楼宇。君王的行为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国家大概就要亡了。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只有那时的陶唐君,才能成就这时的冀方城;大禹遵陶唐之道;且尧舜同道,所以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现在道迷失了,法度也被搅乱了。这就是国家覆灭的原因。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我皇祖英明神武,是天下之主,留给子孙后代许多遗策遗典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

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国家荒废,王权丧失,皇祖遗留下的千古帝业也没完成。宗庙被推倒,香火也断绝了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哎呀!往日胜景何日归来。我的心情悲痛不已。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

所有诸侯都仇视你。现在后羿当皇帝了,你后悔又有什么办法!

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我的心啊在忧思,面愧且心惭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是自己不小心失去了德行,虽然后悔却已成事实不可改变了

可把我给累死了!!!

说明:解释后面带“”符号的,全部是我自己译的,我是个大外行,错了请担待

貌似这首诗是首伪诗,诗歌的版本就有N多,好歹也是上千年的老东西了,多个脑袋少条腿也是正常的,我选了中国古文网上的版本,不过心里还是没底。

五子歌解释释义注解翻译译文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

豫让1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2知己3,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4,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5,俾6身全7而主安8。生为名臣,死为上鬼9,垂光10百世,照耀简策11,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12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13,眩世骇俗14,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15智伯16,及赵襄子杀智伯17,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18,虽愚夫愚妇19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20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21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22,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23。”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24之事韩康25,任章26之事魏献27,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28,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29无厌30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31陈力就列32,谆谆然33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34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35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36,感其至诚,庶几37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38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39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40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41若是42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43血气44之悻悻45,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46,以国士而论,豫让固47不足以当48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49而自得50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ABAC式的四字词语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是很多人喜欢的,下面我分享名言名句都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1

 1、汉惩秦之孤立,因而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3、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4、盖尝因此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申明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5、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6、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雠敌,暮为君臣,腆但是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7、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8、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9、求之言语以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

 10、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11、凤随天风下,暮息梧桐枝。

 12、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13、虚己者进德之基。

 14、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15、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16、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17、蚯蚓霸一穴,神龙行九天。

 18、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19、将兴之主,唯恐人之无言;将亡之主,唯恐人之有言。

 20、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21、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22、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23、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意诸侯之强耳。

 24、鞭管之下,有贤士乎?

 25、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

 26、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27、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以后。

 28、公其心,万善出。

 29、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30、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31、沽名钓誉,眩世炫俗,君子观之,皆所不取。

 32、纵肆忽怠,熟知识者;人善其佚,祸从自出。

 33、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名言名句都有哪些2

 1、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2、如果要想在众多的书籍中发现思想,结果就会大失所望,思想存在于河川海洋丘陵和森林日光和天然的风之中。——杰弗利斯

 3、在那些为了抨击名望和学问的书籍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作者的大名——爱默生

 4、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化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

 5、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精读一本书如同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池田大作

 6、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7、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8、无人阅读的书籍就好比是一块木头——托·富勒

 9、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10、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1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2、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13、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14、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15、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民谚

 16、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高尔基

 17、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弥尔顿

 18、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歌德

 19、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向往的是闲暇。与此相比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而此时安慰他的是书籍。——尼***

 20、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会读不可能也无此必要,但是选读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张广厚

 21、对许多人,书籍与鲜花之重要根本不下于面包。——巴尔扎克

 22、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23、书籍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杰·李·贝内特

 24、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鸣响了。——高尔基

 25、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26、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马塞尔·普鲁斯特

 27、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8、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彼特拉克

 29、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德·歌德

 30、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ABAC式的四字词语有很多,比如:不折不扣、无忧无虑、有始有终、自暴自弃、大摇大摆。

一:不折不扣[ bù zhé bù kòu ]

1. 解释: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2. 出自: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如今的妇女跟男人不折不扣一样尊贵!”

3.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表示毫不打折扣

二:无忧无虑[ wú yōu wú lǜ ]

1. 解释: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 出自: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动植物

三:有始有终[ yǒu shǐ yǒu zhōng ]

1. 解释: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2. 出自:《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译文:能够有始有终按次序教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3. 示例:同学之间要有始有终地保持友好关系。

四:自暴自弃[ zì bào zì qì ]

1. 解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2. 出自:《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五:大摇大摆[ dà yáo dà bǎi ]

1. 解释: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2.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

3.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或动物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