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_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7 0
  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出处介绍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两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君子观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么意思
  5. 君子周而不比是什么意思?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如题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公正待人,不带有私心;而小人相互勾结不公正。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评价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通常会以他的德行规范为标准。孔子二次划分了两者区别,以“周”和“比”相对评价,“周”是周至,表示预予人包容;“比“是比附,表示自我封闭。

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君子与人交往总是能保持一视同仁,君子相交时,他们更加在意精神上的同盟与道义,不搞小团体做坏事;小人却总是喜欢相互勾结,拉帮结派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特征与不同,周与比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线,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周比精神。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_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出处介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周:合群。

比(bì):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1、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2、象形俩个人相同,通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是俩个人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够普遍。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两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君子观

交友类名言赏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注释 周: 亲和, 合群。比: 勾结。

句意 君子与人友好相处而不是互相勾结, 小人互相勾结而不是友好相处。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君子观:博爱、包容的胸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用真诚的心与任何人融洽相处,不会刻意分别亲疎厚薄,君子相交,看重的是道义。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一致。君子广泛团结大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内部不团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 为政第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的形象。

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及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君子周而不比是什么意思?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通译

孔子说:君子能周全却不朋比,小人朋比却不能周全。

解说

其一,大度真君子。孔子屡屡君子小人并提,而且明确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气度。所谓海纳百川成大,地纳万物为怀,天纳万象则高。人心无私则天地宽。

其二,团结是素质。孔子教学授徒为君子,其终极目的是入世从政,入世从政无非是以政治人,以政得人。引领百姓,团结大众,则是君子的应有之义。

其三,协调靠能力。人事纷繁,人欲各异,很难得一致;人际相处,人世经营,无非是协调。处事周全、虑人周到,求大同而存小异,乃君子的用世之德。

其四,君子不结党。比,人反向相并也,故可引申出勾结、结党之义。孔子是从人际交往而言的:周,搞五湖四海;比,玩结党营私。这一思想在[15.22]说得十分清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启示

孔学是入世学,其程序是先修身再入世。修身的最感境界,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怎样才算是君子?整篇《论语》,一言避之,就是讲君子之道。如何区分君子?《论语》从二十来个方面与小人进行了绝然比对:价值取向是社会大治与乡情恩惠的区别[4.11];利益取向是明晓大义与看重私利的区别[4.16];为人立世是表里如一与道貌岸然的区别[6.13];精神面貌是胸怀坦荡与可怜兮兮的区别[7.37];仗义助人是成人之美与成人之恶的区别[12.16];社会风气是开创风气与随波逐流的区别[12.19];群众意识是有主见顾大局与没主见只附和的区别[13.23];朋党观念是以道为朋与结党营私的区别[2.14];人事相处是难自满易共事与易满足难共事的区别[13.25];气度素养是安详不矜与骄横不安的区别[13.26];基本操守是宅心仁厚与行事不仁的区别[14.6];追求标准是比上不足与比下有余的区别[14.23];做人底线是守穷不滥与穷则失性的区别[15.2];立身境界是坚信自我与万事求人的区别[15.21];心思智慧是用大智慧成大事与耍小聪明谋小利的区别[15.34];终极尺度是有所敬畏与毫无顾忌的区别[16.8];学习结果是倍生爱心与懂得规矩的区别[17.3];社会作用是有勇兴治乱与有勇行偷盗的区别[17.21]。

特别要看到,孔子所说的小人,是相对君子而言的,大体可视为民与士(未仕之君)的区别。所以樊迟请教稼圃之事,被孔子责为“小人哉”。孔子收徒教学,苦口婆心,无非是希望***皆为君子,而能为时任仕用。孔子言传身教,其门徒无一不是正人君子。其后再传,而至儒学儒术,则并非如此。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意思: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原文出自于《论语之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字词释义: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周而不比”是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白话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而《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如题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公正待人,不带有私心;而小人相互勾结不公正。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评价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通常会以他的德行规范为标准。孔子二次划分了两者区别,以“周”和“比”相对评价,“周”是周至,表示预予人包容;“比“是比附,表示自我封闭。

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君子与人交往总是能保持一视同仁,君子相交时,他们更加在意精神上的同盟与道义,不搞小团体做坏事;小人却总是喜欢相互勾结,拉帮结派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特征与不同,周与比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线,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周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