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_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5 0
  1. 退避三舍典故
  2. 简单概括 退避三舍、洛阳纸贵、望梅止渴、草木皆兵的典故故事
  3. 退避三舍的意思和典故?
  4.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5.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退避三舍的故事概括如下: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一段经历。为了报答楚王的款待和礼遇,他承诺在将来晋楚交战时,会让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履行了他的承诺,将军队撤退九十里。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避免过早与楚军交战。同时,晋文公对楚军的骄傲轻敌的弱点进行了利用,最终大败楚军。退避三舍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_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表明了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懂得回报别人的善意和恩情。其次,它表现了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出的话要算数,不能轻易食言。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策略,不能一味地硬碰硬,而是要善于思考和谋划。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会遭受失败的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退避三舍这个故事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比如在职场中,当有人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时,我们要学会感恩并尽量回报他们的好意。

历史典故以及相关意义

历史典故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它们能够将历史、宗教和道德观念等传递给后世,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源头和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典故的传承,人们能够形成对文化根源的尊重和敬畏,培养出对传统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通过对典故的理解和运用,人们能够得到一些人生的指导和对世界的思考。例如,《庄子》中的典故“胡蝶梦”,告诉人们梦与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让人们明白人生的幸福并不在物质,而是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灵。

退避三舍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的什么?退避三舍的意义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指晋文公与楚王之间的故事,指晋文公利用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打败了敌人,那么退避三舍的典故的什么?退避三舍的意义?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廿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正妹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也是一种谋略,避开别人的锋芒,这样才能够在战争中让自己处在有利的地方,而退避三舍,也是日常生活的中一种做人的表现,不漏锋芒,低调做人,安然处世。

简单概括 退避三舍、洛阳纸贵、望梅止渴、草木皆兵的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意思和典故?

你好

退避三舍出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详细故事如下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让步。

洛阳纸贵

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梗概: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望梅止渴

典出自《世说新语·***谲》,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详细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草木皆兵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

后话:

决战时,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200字历史典故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晋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与楚王会见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退避三舍有什么故事寓意

退避三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

XP会不会比98更加充分的发挥硬件的性能,从而使游戏运行更顺畅?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运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退避三舍的典故

古时行运三十里一停,称之一舍,三舍即九十里) 于公元前632年,晋国为解宋国之围与楚国交战,晋文公实践成诺,退避三舍,车退九十里至城濮安营是以示其感成王之德,不失信与楚王 当年晋文公流落楚国 得楚王收留 楚王问道日后晋楚两军万一相见 你当如何 晋文公道 如若真的无法避免 那晋军一定退避三舍 以感楚王之恩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公元前628)在获取王位之前,曾为逃避父王晋献公的追杀,流亡在外19年,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到了楚国,楚成王慧眼识英才,料定重耳将来定会大有作为,便以贵宾之礼待他。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二人喝酒喝得高兴时,楚成王问:“有朝一日,您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楚国是个富裕之邦,美女、金钱、珍宝样样不缺,晋国能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给大王的呢?”楚王说:“公子谦虚,话虽如此,可您总得表示一点心意吧?”重耳笑道:“要是托大王之福,日后我果真能回到晋国执掌***,愿与楚国交好,如果有一天,晋楚交战,我会命令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若是您仍不罢休,我再与您决一胜负。

楚成王没有看错人,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在他的治理下,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园前633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联合陈、蔡、郑、许组成五国联军攻打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知道获取中原霸主的机会来了。当时,楚国自恃国力强大,经常欺负中原各国,谁要是能在这个时候打败楚国,谁便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重耳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名王。即使楚国有恩于自己,重耳还是选择了振兴晋国的霸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晋国出兵抗楚援宋。楚成王对重耳还是有感情的,他本想让成得臣退兵,但成得臣性子比较倔,他派部将回去向楚王表态,意思是说自己不敢打包票,但是有一点,即不成功,则成仁。楚成王一时拿他没办法,便应付式的给他派了少量的兵马。

重耳先将楚国的两个附属国-曹国和卫国打了下来,并虏获了这两国的国君。成得臣率部去向重耳要人,没想到这两个软蛋国君已经被重耳连哄带吓的写下了与楚国的断交书。这下把老成给气坏了,于是,他一步步落入了重耳下的套子里。成得臣领兵攻打晋国军队。重耳命令部队连退九十里,退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将军队停下来,列阵以待。楚军有一部分大将在晋军撤退的过程中本想停止进攻,可成得臣已经被重耳激怒,坚决不放弃攻击。重耳兑现了当年对楚成王许下的承诺-“退避三舍”,在成功激怒成得臣,致使他继续对阵之时,晋国军队反击了,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楚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也为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深意,只是两军对垒时的一个举措。但是,这个典故的整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是很深的。重耳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楚成王的,换了一般的流亡者,在受到楚王如此礼遇的情况下,回答楚王关于以后如何报答的问题时,定会毫不犹豫地信誓旦旦。重耳同样是感激楚王的,但他没有信口许诺,而是思索了一下,很实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要知道,此时的他是前途渺茫的,正需要得到楚国的大力支持。历史上记载了很多落魄王子,或流亡的国君为达到目的,轻率许诺的例子。重耳没有轻易许诺,因为他是重信誉的人,他明白,今天承诺了,在愿望达成后是必须兑现的。显然,他一开始的托辞是令楚成王不满意的,所以接着说:“你总得意思意思吧。”重耳不是不懂感恩的人,所以,他又很实在地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楚成王和重耳的这段对话看似平常,若真看懂了,是会冒汗的。***如楚成王换成如齐桓公般的君王,我想,重耳肯定会***取另外的应对方法,不然,他的下场会很难说。由此可见,楚成王是个偏重感性的君王,最终也注定不会成就霸业。重耳在流亡之际,且有求于对方时,居然会***设与对方交战,这是怎样的一种胆气呀!而他许诺的退避三舍又是多么的切实并留有余地。春秋霸主,岂能没有他一席之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涉及到承诺的问题。奉劝大家切莫轻易许诺,诺言一旦许出,便无收回之理,万望慎之!

退避三舍

[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